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人教版
《散步》
【理念设计】
新课程强调课堂上学生的主动参与,各种感观全方位的参与,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感情体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既重结果又重过程,为此本节课总体教学策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生活。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这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单元的学习要求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运用所学方法,继续巩固单元要求。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对散文知识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散文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继续练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
2.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2.指学生在阅读中如何发现美、品评美,把阅读的过程当作美点追寻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赏读美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情感感染法和启发点拨法
2.自主-合作-探究
3.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地笑了(生自由答)。
在生自由回答后,师加以小结,再用优美语言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意图及依据:因为有图有声的直观电视画面更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发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提示: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想把事情概括清楚,就要留意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也要尽量简洁一些。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理清了文章脉络,明确了——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
三、合作探究
(一)创作台词,分角色朗读课文
1.分配朗读任务:既然这是一个关于家庭的故事,家庭里有四个成员,事情的走向就与家庭成员的性格密切相关。现在我们每个语文学习小组具体负责研究一个人物,共同探讨人物性格,揣摩人物语言,进行朗读练习;还要完成一个特别挑战任务——把文中的一些叙述性语言转化成相应人物的语言,合作自行补充创作人物台词。
分配:第一小组——“母亲”;第二小组——“我”;第三小组——“儿子”,;第四小组——旁白。
2.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教师点拨指导改编创作台词。特别引导负责读“旁白”的小组辨析该在什么地方留出必要的停顿。圈点勾画。
3.朗读: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分角色创作朗读。其他同学细心听,遇到自己认为朗读者演绎得不够好的地方标注下来,点评时指出。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点评:感谢这些同学用声音为我们演绎了这个故事。听众们,你们愿意点评吗?或者选取几位同学发言,点评优点和缺点;或者采访朗读者是如何将某一处处理得这么精彩的。通过自评与互评,使学生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归纳:读得情态毕现是因为对人物理解得入木三分。
(二)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三个人物的性格:“母亲”——温和慈爱;“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我”——稳重,孝顺,温和。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教师询问大家:“有一个人物刚才我忘记分配了,大家怎么也不提醒我?”学生指出被“遗失”的人物是“妻子”。原因在于她没有说话。经过分析,大家得出结论:这个无言的人物给人留下了“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的印象。
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采访朗读“旁白”的同学:你读到景物描写的段落时,语气很轻快。为什么要这么处理呢?
(2)大家不觉得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归结: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因为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天”)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三)讨论
1.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2.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
3.归纳“幸福家庭秘诀”
学生说出“尊老爱幼”“对家人的爱”“体谅”“尊重”“信任”“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众多答案,对课文的理解开始悄然内化了。
托尔斯泰有一句名言:“幸福的家庭个个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幸福家庭的相似点,也正在于此。
(四)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放声阅读,重点揣摩具有对称的美的词句。)
归纳:学习课文的语言,可以把注意力专门放在词句上。精美的语句反复揣摩,揣摩作者怎样遣词造句,悟出一点道理来,今后自己作文,就会灵活运用。
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这是本文语言精美的主要成分。对称的句子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例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2.这篇短文为什么大词小用、小题大做?作者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圈点勾画,快速寻找。
归纳:例如:“分歧”、“责任的重大”、“整个世界”等,这样的大词小用,小题大做,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借散步讲一个道理。
四、感悟体验
1.再次体会:人在爱的循环里构建家庭,走出家庭,又组成新的家庭,爱也就被带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再次齐读文章最后一个段落,如果你比刚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请在读后告诉大家。
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板书]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
让我们一起,给自己片刻的静默时光,在心里回放幸福的家庭生活片段,试着体味一下其中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
(一)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1.屏幕显示诗句,在背景音乐中,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有人说,家是一条船,载着我们度过人生的漫长河流。我们在船上相互靠紧。遇到风急浪险,也不孤单。
有人说,家是一片港湾,让疲惫的心感到安然,恬静的休憩之后,生命的航船会再度高高地扬起风帆。
还有人说,家是永远的岸,让漂泊的游子梦萦魂牵。从这里起航,向这里停靠,起点和终点重合。人生却已悄悄变得饱满。
2.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学生从左至右,谁想好了谁就站起来说,不间断。在聆听中如果有格外触动自己心灵的句子,就记录下来。并注明小作者。
学生依次起立,吟出自己心中的诗句。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在同学们的诗句中,包含着挚切单纯的赤子之心。让我们都来珍惜亲情,做爱心传播的使者,爱世界、爱祖国。首先从爱家庭、爱亲人做起!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亲情不单单是你身上的新衣服,手里的零花钱,桌上可口的饭菜,它也应该是孩子和爸爸妈妈说的贴心话,为父母端上的一杯茶。亲情不单有甜美的宽容和宠爱,还包含着也许令人厌烦的唠叨和可能产生的误解。亲情。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光来领悟。今天的作业是——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七、板书设计:
散步
莫怀戚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教案
整个世界
我的母亲我的儿子
(老)爱(小)
我和妻
责任
七、教学反思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入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角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七年级语文下册《日出》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戏剧的基本知识。
2.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注意积累字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体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通过矛盾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通过品读潜台词,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认识黄省三失业的社会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表演法、朗读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媒介: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没有看过日出时的美景呢?(学生答,看过!)同学们都看过日出,日出时的景观确实很美,但是日出前,那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日出前,似乎马上就能看到太阳看到光明了,但整个大地还是是很黑暗的,是黎明的黑暗。曹禺的戏剧《日出》就写出了“日出”前的中国的黑暗现状,反映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现实。
二、戏剧知识介绍
(一)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了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文学,即戏剧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3.戏剧剧本的构成
戏剧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本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4.戏剧剧本的特点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受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剧本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变换不能过多,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剧本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
第三、极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特点
作者曹禺: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的所见所闻对他反帝爱国思想的形成和他一生的创作起了巨大的作用。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他的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有动作性和抒情性,这些都是剧作成熟的标志。他促成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日出》简介: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它暴露了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的一面,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作为剥削者的“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欺凌侮辱,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小职员黄省三想复职不得,反而被侮辱,最后走投无路,先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杀,被救醒发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的善良、忠厚和倔强的性格。
三、词语解释
嗫嚅:口动,吞吞吐吐,欲言又止。
世故:处世经验。
凄楚:凄惨痛苦。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的小声说话的声音。
狞笑:凶恶地笑。
萧条:经济衰微。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个性化的人物台词
1.提问:读完了课文,请几个同学复述课文,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被辞退的黄省三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无奈下,去找李石清要求复职,但遭到拒绝和侮辱,李石清给黄省三指了三条路,黄难以接受,黄又去求潘经理,被潘骂,黄悲愤控诉,最后被打晕的情况。
2.课文描写了什么样的矛盾冲突,又是怎样化解的?
明确:黄省三要求复职,被李石清冷嘲热讽,并被逼上绝路,黄又去求潘月亭,激怒了潘,潘让黄滚,激起了黄的愤怒,黄悲愤控诉,最后被潘一拳打晕,矛盾才化解。
五、课文讲析
1.戏剧开端:黄省三求职遭到拒绝。
黄省三请求复职,理由是:银行辞了他,没有进款,自己和孩子都饿,没饭吃;而银行还在盖大楼还在添新人,自己一个月才用银行十三来块钱;自己累一点没关系。
李石清拒绝:这是旅馆,不是粥厂;黄省三身后没有人撑腰;
2.戏剧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路
三条路1.拉黄包车(黄省三不能接受原因:拉不动,身体有病,咳嗽)
2.到街上去要饭(读过书,要面子)
3.去偷(急的时候也想过,但是为人正义,下不了手)
李石清给黄省三指的最后一条路:跳楼自杀(矛盾冲突得到激化)
李石清给黄省三指的路,其实对于黄省三来说,都是绝路,由此可见李石清的冷酷无情,毫无人性,也体现了上层对下层人民的压迫,把人逼上绝路。
4.戏剧高潮:潘月亭出场,黄省三求潘月亭,下跪,被骂,接着被推倒在地,要赶他出去,激起他的愤怒,悲愤控诉。
5.戏剧结局:黄省三被打倒在地,晕了过去,被拖下去。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第一课时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读通读顺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初步理解诸葛亮家书内容,体会其教子智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他为了效忠先帝刘备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他却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
朗读投影中的两组文字,体会诸葛亮写家书时身体状况以及对儿子的情感。
【投影展示】
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地名),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嫌其大器早成,难以担当重任。重器,比喻能任大事的人。)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
【讨论明确】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患有疾病,八月就去世。写此信时已重病在身,生命垂危,但对儿子诸葛瞻牵肠挂肚。以诸葛亮才学与智慧,他既然“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那么,他给八岁儿子写信,一定会思虑周详。
【设计意图】交代背景,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情境,为学生赢得更多品读课文积累词语的时间。同时,也为深入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情感服务,简洁洗练,富有语文味。
二、读准家书
诸葛瞻当时尽管“聪慧可爱”,但还年幼,请同学们帮诸葛亮准确读家书。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注意正音和并做节奏指导。
字音:淫(yín)慢则不能励精,险躁(zào)则不能治性。
节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注意语气。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读得顺畅。
(2)小组互读,揣摩语气,读出韵味。
用担忧的语气读,要读出不能陪伴孩子成长的无奈。
用劝诫的语气读,语气语调要表现父亲的冷静与智慧。
用期望的语气读,语气要热切,热切中有期盼,期盼中有警示。
(3)学生个人展示朗读,师生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计朗读指导,符合初一新生刚接触文言文的学情特点。学生个读,教师设计情境指导朗读,容易进入状态。且朗读训练有层次,从读准确读流畅到读出韵味,逐渐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为后面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三、读懂家书
在古代,家书是相隔两地的亲人间沟通的主要方式。家书的字里行间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又凝聚了做人、处事的智慧。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什么地方?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期待八岁小儿将来成为谦谦君子,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他还告诉儿子,君子的行为操守就是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师明确:这就叫宁静、节俭可以修身养性。
【投影展示】
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家训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学生齐读背诵。
【设计意图】关于节俭,本文虽略讲,但写在开篇,可见节俭对做人的影响之大。因此,拓展了曾国藩家训,突出强调了节俭是君子要修炼的美德。
诸葛亮的智慧体现在:他劝诫儿子,要永远保持学习力,才能不断增长才干。而学习的态度是要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专心致志。
师引导:“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中“夫”和两个“也”也可以去掉,句意不变,你们怎么看?
活动:比较读,体会虚词“夫”和两个“也”字之妙。
【投影展示】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学须静,才须学。
【讨论明确】
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引发议论:才与学、静的关系。
中间的“也”,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果去掉,说教的意味就很浓,甚至还有命令的口气,体会不到慈父的一片苦心。
结尾的“也”还有肯定的意味。以诸葛亮自身的成就足够证明,才干是需要不断学习的。
可见,语气词也能表现诸葛亮的智慧。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说话句式的变化上。
变换句式读:请把句式变成肯定句来读,并体会双重否定句式之妙。
【投影展示】
双重否定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改成肯定句读。
比较读,体会在句意一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为什么不用肯定句?
【讨论明确】双重否定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不学习就无从增长才识,不立志就不能成就学问。而肯定句就削弱了语气。
诸葛亮这样劝勉儿子,其实,他也是这样做的:
【投影展示】
关于淡泊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这样表明自己的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关于节俭
诸葛亮所处年代厚葬之风盛行,对此他深感不满。在弥留之际,诸葛亮嘱咐后人: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补充材料:生不奢侈,死不厚葬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兰溪诸葛后裔。
诸葛亮不仅节俭,还清正廉洁:
他曾在《又与李严书》中写到:“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资料链接:诸葛亮家里没有余财,清贫可见一斑。“受赐八十万斛”的俸禄,从历史记载显示:十升为一斗,五斗为一斛,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额。这个钱财哪里去了呢?据诸葛文化研究者介绍,大约有两种可能:一是没接受。二是上交国库或奖励有功军士。
诸葛亮家中“内无余帛,外无赢财”,却将清正廉洁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世。
课中小结: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
【设计意图】采用聚焦法,围绕诸葛亮“智慧”展开讨论,问题集中,避免了碎问碎答,学生讨论热烈,理解内容深刻。其实,智慧的背后还凝聚着父亲这一角色深沉的爱与期待。做适度的拓展,丰富了课堂,丰满了诸葛亮形象,让短文丰教。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他不仅从正面进行教导,还从反面进行劝诫。
【投影展示】
活动:1分钟快速背诵词语及解释。
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这里用逗号吗?)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活动:反复朗读“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体会诸葛亮讲的本意和言外之意。
朗读时,要认真体会叮咛中的严肃,严肃中又不失慈爱的味道。
【投影展示】
我们先来对一组反义词:
放纵对();懈怠对();
轻薄对();浮躁对()。
【讨论明确】
诸葛亮告诉儿子: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其实,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儿子要学会克制,要勤勉,学习要沉稳,要集中精力。
课中小结: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
【设计意图】这两句理解比较困难。我设计快速背诵重点字词解释和反义词组合法(反义词不唯一,意近即可),既能高效积累,又让学生轻松明白诸葛亮的意图。
诸葛亮的智慧还体现在:劝儿立志,行动还要早,要珍惜时光,方能成就学问,早日成才。
他说:时光匆匆,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像枯叶一样衰败零落,对社会毫无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所,那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结合书注重点引导理解“驰”和“去”“接世”在语境中的意思。
四、课堂小结
我们在朗读与比较中揣摩了诸葛亮家书,他对儿子用情至真至深。请大声朗读老师编的七言小诗,好好体会。
【课堂小结】
诸葛家训情切切,智慧之语传千古。
静以修身是核心,淡泊节俭品自高。
学习谨记静为先,方可增长大才干。
成学更须早立志,志存高远换新骨。
时光意志如叶落,吾要珍惜年华过。
说话语气很用心,也字停顿言意准。
句式运用颇巧妙,双重否定来加强。
劝诫艺术更高明,正反对比来帮衬。
做人治学写文章,孔明自是好榜样。
【设计意图】诸葛亮在历史上是智者的化身,我尝试着自编七言,从内容、形式、语言和情感上进行创新提炼,帮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突出诸葛亮家书中传递出来的智慧和爱子之心,以诗解文,突出文言文学习的灵动性。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924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