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 寓言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

身为一位人名教师,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优质的课堂。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 寓言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2、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会复述《滥竽充数》。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先读懂故事,然后抓住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特点,从中概括出故事包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寓意的揭示对小学生来讲是比较困难的。只要说得有道理,即使尚未概括也应肯定。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录音、投影

分课时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初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作品的特点,理解第一则寓言。

第二课时:运用学习寓言的方法,理解第二则寓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理解寓言。

二、理解关键词语,读懂南辕北辙的内容。

三、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的特点。

1、朋友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醒坐车人的?

2、坐车人为什么不听劝告?jAb88.cOM

3、结果怎样?

四、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1、跟课文录音朗读课文。

2、讨论:坐车人错在哪里?你从哪些词里看出来?

教给学生理解寓言内容和寓意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

3、这则寓言说明了什么?自由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填写下表。

南辕

北辙起因经过结果寓意

五、按表上所填内容,复述《南辕北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习《南辕北辙》的方法。

1、抓关键词语读懂课文内容。

2、找出写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人物特点。

3、朗读课文,想想寓意。

二、运用以上方法独立阅读《滥竽充数》。

1、抓关键词充,读懂课文。

2、从课文中找出写南郭先生行动的语句,说说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朗读课文,想想人们常用这个语言故事来比喻什么?

三、续写寓言,深化教训。

以《南郭先生出逃以后》为题,续写《滥竽充数》。

在清楚了寓言内容的基础上,再理解寓意就水到渠成了。

续写寓言,既是对寓言内容的巩固,又很好的提供了一次练笔的机会。

信息反馈

教后随笔

精选阅读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孙杰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联系旧知。让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寓言,并说说寓言的特点。(借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揭题释题。理解“寓”、“则”的意思。(“寓”:寄托,包含;“则”,篇的意思。)
二、导学《掩耳盗铃》,揭示学法
(一)初读课文,理解题意。
1、学生通读全文后,找出题眼“盗”。
2、查字典,学生字:“掩”、“盗”,理解题目的意思。
3、总结学法:看全文,抓字眼,解题意。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根据题意,提出问题。
(1)读了这个题目,我们应提出哪些疑问?
(2)学生讨论,归纳出思考题:a为什么“盗”?b怎样“盗”?c“盗”的结果怎样?
2、边读边想,理解词句。
(1)齐读第1自然段,学习生字:“铛”、“偷”,联系插图,了解什么是“铃铛”。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a齐读第1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明明知道”什么?结合学习生字:“碰”,理解句式:只要……就……(“只要”,提出条件;“就”,表示必然出现的结果。)
b齐读第2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样“想”的?这样“想”对吗?为什么?结合理解句式:如果……就……(“如果”,表示假设;“就”,表示有了前面的情况就会出现后面的结果。)理解1、2句间的关系。(转折)
c齐读第3句,回答:偷铃铛的人是怎么做的?
d齐读第4句,回答:偷铃铛的人结果怎样?联系插图,结合理解句式:刚……就(“刚”,表示时间短;“就”,产生的结果。)
3、归纳学法:提问题,抓词句,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揭示寓意。
1、齐读全文,思考讨论:a掩耳盗铃的人可笑吗?为什么可笑?b这则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归纳学法:读全文,析因果,揭示寓意。
(四)说话练习:用自己的话将这则寓言讲出来。
三、指导学生运用学法,自学《亡羊补牢》
资料提供者:

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4个字。
2.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其中的道理,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讲讲《掩耳盗铃》的故事,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重点:了解两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这两则寓言所要说明的道理。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寓言《自相矛盾》。
2.有感情地朗读并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教学准备:准备矛和盾的道具、预习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7课,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寓:寄托,包含。寓言即用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道理。
三、理解寓言内容。分小组自学,要求:
1、利用字典学习生字、词。
2、读课文,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3、提出不懂的问题。(困)
四、检查汇报。
1、字形:矛盗
2、字义:矛→(进攻)盾→(防守)(书上)锐利→刀锋尖而快俺→我
3、寓言内容
形式:3分钟准备,可以通过读(分角色)或讲故事或演课本剧的形式把内容介绍给大家。(大家可以对他们的表演提建议或意见)
五、我们了解了寓言内容,请你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1、我的矛锐利得很,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2、我的盾坚固得很,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六、卖矛和盾的人为什么哑口无言,回答不出别人的问题?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七、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自相矛盾的事,怎样避免?
八、读课文,自愿结组表演课本剧《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不论什么盾都戳的穿
盾→不论什么矛都戳的穿

课后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则寓言,了解故事内容,懂得其中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继续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以小组为单位检查预习
三、检查预习
1、投影:形近字组词
哑()掩()盗()偷()雾()当()
亚()淹()盒()愉()零()铛()
2、字义:
掩耳盗铃:捂住耳朵去偷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3、小组汇报寓言内容有语气的读或者讲故事。
四、自己轻声读,理解寓言内容
五、请同学读。思考讨论:掩耳盗铃的人为什么会被人发觉?(困)
1、盗铃人想到的是:手一碰铃当,就会发出响声;捂住耳朵就听不到这响声了。
2、盗铃人没想到的是:捂住自己的耳朵,不等于捂住别人的耳朵,因此被别人发现了。
六、谈谈学习这则寓言的感受;自己做了坏事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七、再读寓言,体会寓义。
作业:读寓言,写语训
板书设计:26、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响铃→被发现
反思: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内容也很容易理解。但其所隐含的深刻寓意学生理解起来却不太容易,老师的引导还不到位,还需深究怎样引导学生理解。

26、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知道怎样才制作一份学生爱听的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26、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26、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够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5个生字,1个认读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那个郑人没有买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

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

4、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好几篇寓言故事了,谁愿意回忆一下都学过了什么?都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看看你能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学到什么?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那个郑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默读课文,思考。)

5、汇报。

(二)指导造句。

1、“匆匆忙忙”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3、自由发言。

(三)讲述这则寓言。

1、这个郑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这篇寓言多么的生动,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

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

3、教师及时平价。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把这则寓言的故事讲个别人听。

第二课时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1个认读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排练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呢?(默读课文,思考。)

5、汇报。

(二)指导造句。

1、“毫不示弱”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3、自由发言。

(三)讲述这则寓言。

1、这则寓言写的多么生动啊,如果鹬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让的话,肯定不是这个结果的,那么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

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

3、教师及时平价。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把这则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课本剧。

2、发挥想象,把这则寓言改编一下,看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9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9寓言二则 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M9寓言二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寓言二则习题设计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寓言二则习题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选择正确的读音

鬻(yyǔ)弗(fif)

鹬(yy)誉(yy)

蚌(bngbng)曝(bop)

箝(qingān)喙(zhuhu)

二、辨字组词

矛()誉()喙()鹬()

予()眷()缘()橘()

三、选择正确的解释

1.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名誉B倍誉C.夸耀,称赞

2.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或者B有的C有人

3.其人弗能应也。

A.那个B其他C.别人

4.蚌方出曝

A.暴光B晒C.打开

四、解释带点词的含义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陷: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以:子:

3.其人弗能应也。

弗:应:

4.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雨:即:

五、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蚌合而箝其喙。

4.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六、填空

1.《矛与盾》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不要。

2.《鹬蚌相争》中鹬和蚌在那样的情况下应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

七、阅读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

滥:与真实不符,失实的,假的。

竽:一种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使:派,让,指使。

必:一定,必须。

说:通悦,高兴。

廪:官方的粮仓。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

(2)廪食以数百人。

(3)宣王死,湣王立。

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

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

寓言二则《亡羊补牢》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曾文燕
教学目标:
1、理解“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寓言内容,正确回答课后问题,懂得寓言的寓意。
3、练习用“从此”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发表感想。
教学用具:
录象、幻灯图片、自制教学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说出“掩耳盗铃”的意思。
2、回忆学习“掩耳盗铃”的方法。
图文结合理解内容
反复朗读悟出道理
联系分析加深理解
二、讲读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出示课题)
1、释题: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亡羊补牢---羊丢失后修理羊圈。
2、分节读文,质疑。
纠正读音:街坊坊读轻声
窟窿窿读轻声
质疑:
3、看录象,思考问题,理解大意。
那个养羊人丢失第一只羊后,听了街坊的劝告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当养羊人第二次丢失羊后,他是怎样想的?(用~~~~划出)结果怎样?
4、细读课文,归纳寓意。
幻灯出示:“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A:把这个反问句换成肯定句: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B:问:修羊圈有没有用?为什么?
(修了羊圈就不会再丢羊了,有用而且一定要修。)
C:比较句子:“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羊已经丢了,修羊圈没有用。”
(反问句语气更强,突出了养羊人根本没有想到后果,执迷不悟。指导朗读,用毫不在意的语气读出。范读,个别读,齐读。)
D:讨论如果你是养羊人,你会怎样做?
过渡:由于养羊人没有你们正确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又丢了一只羊的结果了。
出示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A理解填空:养羊人现在感到很---------,明白了应该------街坊的劝告。
B比较句子:他很后悔,不该不接受街坊的劝告。
他很后悔,应该接受街坊的劝告。
(前一句两个“不----不”双重否定,突出表明了养羊人知错改错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后悔、知错”的语气。个别读,范读,齐读。
C从哪些地方看出他真的后悔呢?用“”划出有关的词语。(“赶快、结结实实”可看出他的行动上改过了)指导读出重音。
D讨论:养羊人现在才后悔,现在才动手修羊圈晚了吗?
5、朗读全文,思考: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四人小组讨论:个别答,然后老师小结。
小结: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还不迟,改正得越快,错误造成得恶果就越小。现在我们通常用“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比喻发生错误后及时纠正,补救还不算晚。
三、指导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想。
四人小组讨论,指名谈谈。
四、堂上练习。
1、指导造句:从此-------
先读书上得例句,理解词语意思后,再试说句子。
五、作业:
1、熟读本则寓言,试背。
2、说出“亡羊补牢”成语的意思。
板书设计:
27亡羊补牢

资料提供者:

21寓言二则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21寓言二则”,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
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投影仪、动画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放动画,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明确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四、课堂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试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五、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投影出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29 寓言二则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你们知道那些比较有创意的教学方案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29 寓言二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9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5个会认字,学写6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想。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寓言故事,在朗读中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悟出寓言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寓言二则,板书课题,认识“寓”。
2.你听过寓言故事吗?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谁来给大家说说。
3.听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吗?(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一个道理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的两则寓言,你发现了什么让你奇怪的地方?
指名学生回答后,师述: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2.在看课文之前,你是否听过、看过这两则文言文?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1)对照译文慢一点读;(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意思。
4.指名学生说读的过程,需要帮助的地方。
5.分别指名学生读两则寓言。正音:寓(y)悯(mǐn)揠(y)曰(yuē)槁(gǎo)鬻(y)矛(mo)盾(dn)
6.老师范读,听的时候自己不会读的生字注音,不会停顿的做好标记。
三、深入理解第一则寓言。
1.自由地读一读第一则寓言,对照译文把不理解的词语标出来,把知道的字、词的意思用笔写上。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悯:担心
揠:拔高
者:指代人
芒芒:匆忙的样子。芒,通“忙”。
曰:说
病:指累了
槁:干枯的意思
3.小组合作读,齐读。读的时候想一想它的意思,看能不能和译文的意思联系起来。
4.挑战自己:不看译文,老师读一句,学生说一句意思。
5.指名上台讲述这个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揠:拔。助:帮助。
(2)用自己的话说出“揠苗助长”的意思(拔高禾苗,帮助禾苗长高)。
2.讨论:
(1)这个人帮禾苗长高了吗?为什么?
(2)想一想这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举出例子来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寓、悯、曰。
2.讨论交流。
3.指导写字:“寓”上下结构,下边不能写错。
者:上下结构,注意撇的位置。
寓:上下结构,注意下半部分的笔顺。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9寓言二则
揠苗助长
禾苗不长
拔高禾苗禾苗干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揠苗助长》。
2.从《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自相矛盾》。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②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①指名学生读。
②指名学生说句子的意思。
③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指导读好夸的语气)。
④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4.分角色演一演“自相矛盾”这则寓言故事。
三、总结全文,明白含义。
1.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你能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来吗?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
“矛”字不能丢掉最后一撇,“盾”字是半包围结构,“陷”的右边框内两短横不能连在一起。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自相矛盾

9寓言二则


9寓言二则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亡羊补牢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注意多音字“圈”的读音及“窟窿”、“街”等字的字形。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一谈感想。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2)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3)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7、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从哪儿读出?(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学习生字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4、认读生字]
(1)难字指导记忆书写
街:把中间的“圭”去掉,就是“行”。人们经常行走在大街上,而街道路面最初是用“土”铺的
窟窿:这是个冻字,因而“洞穴”的穴做偏旁
寓:写时注意第11笔是横,不是点
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悔()叼屈隆
梅()叨窟窿
2背诵这则寓言。
3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则寓言的感想。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二、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读生字“缠”
2、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四、汇报交流,指导朗读课文
1、检查读文和认读生字
2、交流课文及不理解的问题。讨论“南辕北辙”、“盘缠”
3、练习朗读课文,讲故事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5、根据评议,再练习朗读
6、练习讲述故事。注意把任务语言讲明白。
五、创设情景练习口语交际
1、出示图:棉队哪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2、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3、回到课始的故事:楚王会不会攻打赵国?为什么?
总结:南辕北辙的故事现实中可能没有,但是实际上,有多少人在做着这样的蠢事啊!,做任何事,,要是选择错了方向,无论怎样努力,也是达不到目标。
六、写字练习
1、抄写生字
2、难点提示:“缠”右半部不要写成“厘”
3、抄写词语
寓言窟窿劝告软硬狼群法则后悔盘缠叼走街坊

26、寓言二则


26、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够用“匆匆忙忙”和“毫不示弱”造句。

3、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重点:知道这两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以及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郑人买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5个生字,1个认读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那个郑人没有买到鞋的原因,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

3、能用“匆匆忙忙”造句。

4、能讲述“郑人买履”的故事。

教学重点:知道“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不要墨守成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以前学过了好几篇寓言故事了,谁愿意回忆一下都学过了什么?都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看看你能从这篇寓言故事中学到什么?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那个郑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默读课文,思考。)

5、汇报。

(二)指导造句。

1、“匆匆忙忙”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3、自由发言。

(三)讲述这则寓言。

1、这个郑人多么的愚蠢可笑呀,这篇寓言多么的生动,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

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

3、教师及时平价。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把这则寓言的故事讲个别人听。

第二课时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寓言中的4个生字,1个认读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知道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走的原因,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4、能讲述“鹬蚌相争”的故事,并排练课本剧,演一演。

教学重点:知道“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看看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小组互相检查,做到正确、流利。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呢?(默读课文,思考。)

5、汇报。

(二)指导造句。

1、“毫不示弱”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2、那么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教师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3、自由发言。

(三)讲述这则寓言。

1、这则寓言写的多么生动啊,如果鹬和蚌不那么互不相让的话,肯定不是这个结果的,那么你能把这则寓言像讲故事那样讲出来吗?

2、自由发言,讲述故事。

3、教师及时平价。

三、课堂小结: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

1、把这则寓言的故事排演成课本剧。

2、发挥想象,把这则寓言改编一下,看看结果会有什么变化。

29寓言二则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上课才能够为同学讲更多的,更全面的知识。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9寓言二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寓言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同学们,我们过去学习了一些寓言故事,有的同学课外一定还阅读了不少寓言故事。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文章。)
2.谁能给大家讲一个寓言故事?你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哪些同学看过或听过《刻舟求剑》这个故事?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范读课文。
3.让学生将课文与以前学习的课文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
师述: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刻舟求剑》这篇文言文仅53个字,是一个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4.自由朗读课文。
5.指名读,正音。涉(sh)、坠(zhu)、遽(j)、契(q)。
三、深入理解课文。
1.根据译文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
2.讨论交流: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
点拨理解以下词语: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匆忙;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用刀雕刻。
惑: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迷惑不理解的意思。
3.教师用简笔画画出“江面”,然后指名上台利用“硬纸折成的小船”“宝剑”和“线”教具演示故事,边演示边讲故事。
四、总结全文,明白寓意。
1.解题。
(1)逐字分析。舟:小船。求:找的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出“刻舟求剑”的意思。(照船上刻的记号去寻找航行中丢失的宝剑。)
2.讨论:
(1)这个人准能把宝剑捞上来吗?为什么?(宝剑是从正在行驶的船上掉到江里的。船不断向前移动,船上的记号就随着船移动,这个记号就失去了作用。所以船靠岸后,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是不可能捞到剑的。)
(2)想一想这个人错在哪里?
(3)学习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情况变了,处理的办法也跟着变化。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才能成功。)
(4)你能举出根据情况变化处理事情获得成功的例子吗?
五、熟读课文。
1.指导朗读。
2.自由读。
3.背诵课文。
六、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识记字形。
2.讨论交流。
3.给“糊涂”找反义词,并用“糊涂”说一句话。
七、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忆。
1.检查背诵《刻舟求剑》。
2.从《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狐假虎威》。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流利。
2.再读课文,试着理解句子意思。
(1)自读自悟。借助译文,一句一句地读,想一想每句话的意思。
(2)练习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3.检查试读课文和理解句子意思的情况。
4.参照译文,练习讲课文故事。
(1)自己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课文故事。
(2)启发想象:森林里有哪些动物看到了老虎跟在狐狸的后面,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3)指名讲故事,相机帮助理解重点句和难句。
三、拓展延伸,理解含义。
(1)理解“狐假虎威”的意思。
“狐假虎威”的“假”是?“假借”的意思。狐狸借用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了。现在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2)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狐狸借着的老虎的威风把小动物们吓跑了,老虎也相信了狐狸的话,没敢吃他。那你们喜欢狐狸吗?
(3)延伸:出示下面一段话:王二小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一个日本军官问:“小孩,你什么的干活?”一个汉奸狗腿子狐假虎威地说:“皇军问你是干什么的,快说!”王二小瞪了狗腿子一眼,不慌不忙地说:“放牛的!”
大家读一读这篇短文,想想文中的“狐假虎威”是什么意思?
四、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逆”的声母是鼻音“n”,不是边音“l”。
2.自由识记字形。
3.指导书写。“曰”要注意与“日”区别,“狐、狸”两个字的反犬旁不要写得太宽,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逆”和“违”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从内到外,“畏”字下面不要写成“”。
五、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熟读并背诵课文。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9


老师在上课时经常会遇到难解决的问题而耗费半节课的时间吧,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这样我们可以在上课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教学设计9”,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2)初步了解寓言的特点。

(3)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

(4)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琉通文字,理解基本内容。

(3)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4)通过合作讨论,设计问题情境,领悟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两则寓言蕴含的道理:《郑人买履’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刻舟求剑》说明不懂得随着情势的变化而变更自己的观念和方法,就不会获得预期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重要词句:履、度、操、反、遂、宁、涉、遗、契、是、惑;“宁信度,无自信也。“是吾剑之所从坠。”“不亦惑乎?”

(2)调动生活与知识积累,领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3)诵读、背默课文,形成积累。

【难点】 对文言句式的感悟与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回忆一下,小学里接触过哪些寓言故事,谁愿意给同学们讲一讲?(学生自由回答)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过时空的隧道,回到二千多年前的战国,去看一看在那儿发生的一个与鞋子有关的故事——郑人买履。

二、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引导方法探究

怎样读得准确?

点拨: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

怎样读得流利?   

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句读恰当。

2.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先自由、大声朗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3.小组活动一

分小组朗读课文,相互纠正字音和断句。

[课件演示]

买履(lǚ)者   自度(duó,这里不读dù)其足

遂(suì)不得履   吾忘持度(dù,这里不读duó)

及反(f6n.同“返”)   宁(nìng)信度

不亦惑(huo)乎   邃(jù)契(qì)其舟

4.展示交流

教师启发引导如下:

①《郑人买履》中的“自度其足”为什么不读“du,而在“吾忘持度”中又读“d”呢?

②“置之其坐”中的“之”与“至之市”中的“之”意义一样吗?

③“市罢”的“罢”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④“坐”与“反”为什么能当“座”与“返”的意思讲呢?   ’

⑤《刻舟求剑》中“楚人有涉江者”的“涉”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举例说说,今天还有哪些词语保留这个意思?

⑥“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是”与现代汉语中“是”的意义一样吗?

⑦“不亦惑乎”这是哪一种句式?“惑”作什么意思讲最符合文意?

⑧你能说说这两则寓言告诉我们哪些道理吗?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再读感悟,引导理《郑人买履》

(1)齐读《郑人买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示如下: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一句大概有三种译法:“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有个郑国人,想出去买双鞋子”,“郑国有一个人想去买鞋”。你认为哪一种最符合课文原意?你还有什么新的理解?为什么?

②“至之市”的。市”与今天“城市”的“市”一样吗?为什么?

③根据上下文的语意,“而忘操之”的“而”,你是怎么理解的?去掉它,可以吗?

④“已得履”与“乃日”之间语意有省略,根据上下文,你觉得可以补充哪些语意?

⑤这个郑人买到鞋子了吗?“遂”字是什么意思?它包含哪些感情色彩?

⑥你觉得最后两句对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2)围绕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可采用竞赛积分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3)故事讲述,整体探究。(男女同学之间可采取讲故事竞赛的方式,也可采取小品表演的方式)

2.举一反三,引导理解《刻舟求剑》

(1)放声朗读课文,引导合作探究:学生围绕词义与文意问题相互答问,教师适时点拨。

(点拨]①“楚人有涉江者”一句与《郑人买履》中的哪一句句式相同?从文意来看,作者要突出的对象是什么?②你能指出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句式吗?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2)再读课文,引导比较思考:

①《刻舟求剑》与《郑人买履》相比较,你觉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点拨)《刻舟求剑》最后以议论的方式结束全文,发人深省。

②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

联系寓言的特点,明确虚构的作用与意义。这两篇寓言都是虚构作品.作者之所以虚构这一类故事,是为了反映一定社会阶段的经济生活、思想意识、社会习俗,表达他们对某种人和事的认识,以此喻彼,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

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④两则寓言的出处相同吗?它们是否选自寓言专著?

根据课文注释作答。

3.分组研讨.深化理解

(1)买鞋的郑国人只相信量脚的尺寸,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你认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这则寓言说明什么道理?

这样的傻瓜似乎不会有,然而细细一想,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有这一类的笑话。有的人处理问题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只相信以往的经验或书本上的教条,不是和郑人买履一样愚蠢吗?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书本上的东西并不一定可靠,根据现实的需要大胆尝试,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办法。

(2)渡江的楚国人刻舟求剑,最终会有什么结果?想想看,这则寓言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人?

渡江的楚人根据刻在船边的记号下水找剑,除了白费力气之外,是不会有其他结果的。如果船在静水中不动,他刻的记号还有帮助记忆的作用;但他搭乘的船在江中横渡,船靠岸之后,原来刻的记号早已不是剑坠之处,他仍然从此处下水找剑,不是很糊涂吗?很显然,这篇寓言讽刺的是那些固守陈规陋习,不懂得根据变化的情况改变看法或办法的蠢人。

注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最好能联系身边的人和事来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多角度、多层面的个性化理解,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迪,发散思维,形成个人独到的理解。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文是同学们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第一课文言文。两则古代寓言,短小精悍,给人启发,让人深思,从中我们可以初步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古人曾说过:“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古典文学无疑是使我们思维之渠清亮如许的活水源头。

《△ 寓言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教学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851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