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名师导航
知识梳理
1.三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名称金刚石石墨C60
外观无色透明、正八面体状固体深灰色、不透明、细鳞片状的固体C60分子形似足球,有金属光泽的固体
导电性几乎不导电良好几乎不导电
硬度天然存在的最硬物质天然存在的最软的物质之质脆
导热性很差良好很差
用途玻璃刀、钻探机上的钻头、装饰品等电极、高温润滑剂、制铅笔芯等制作新器件、制备新材料、超导体等
2.碳的其他单质
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___________,木炭可以吸附有颜色的大的粒子,也可以吸附有臭味的气体。活性炭比木炭的吸附性更强,所以一般使用___________作为防毒面具里的滤毒剂。炭黑在常温时非常稳定,故用炭黑墨汁绘的画和书写的字久不变色。
3.CO2和CO物理性质
(1)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于水;一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小,难溶于水。
(2)一定条件下CO2存在下列变化:
升华是指固态物质不经过液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干冰升华是物质状态间的变化,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干冰升华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作制冷剂。
4.碳单质、CO、CO2的化学性质
化学性质用途
C1.稳定性(常温下)
2.可燃性
燃料
CO1.可燃性
2CO+O22CO2
2.毒性燃料
CO21.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制作碳酸饮料、作温室气体肥料、灭火、干冰作制冷剂等
5.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要研究气体实验室制取的化学反应原理,即选择合适的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如常温、加热、加催化剂等),还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装置,并需研究如何验证制得的气体就是所要制的气体。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用的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如图:
图5-4
(4)CO2的收集:CO2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且与水
反应生成碳酸,一般只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气体。收集气体时,导气管应伸到集气瓶底部以排尽集气瓶中空气,使收集到的气体纯度较高。
(5)CO2气体的验证:
①检验方法:将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②验满的方法: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要伸入瓶内),如果木条立即熄灭,则CO2气体已集满。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一般步骤为:①按要求连接好仪器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向反应器中装入大理石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稀盐酸⑤收集气体⑥验满
6.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生成和消耗:人和动植物的呼吸、化石燃料的燃烧都产生二氧化碳。而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主要依靠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以及水和矿物质对二氧化碳的溶解。
(2)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及危害:人口增多、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大量森林遭到破坏、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上升,引起了____________。
(3)控制温室效应的措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或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疑难突破
1.利用图5-5中间的集气瓶能收集到什么样的气体?
剖析:首先可以肯定这里使用的是排空气法收集这种气体。既然这种气体从上面进来,只能让瓶中原来的空气从下面出去。密度怎样的气体进来之后不会向下运动,而会向下挤压空气,让空气从下面排出呢?只能是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图5-5
2.在某些题目中会出现:刚刚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用导气管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未观察到浑浊现象。请思考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剖析:原因从这样几个方面去考虑:
(1)制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是否有问题;
(2)澄清的石灰水是否有问题;
(3)制取二氧化碳所选装置是否有问题,装置是否漏气;
(4)酸的浓度是否过大。
问题探究
问题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设计实验探究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探究:实验一:向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上面洒水,
实验二:将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CO2气体的集气瓶。
实验三:先向干燥的紫色石蕊试纸上面洒水,然后再将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放入盛有CO2气体的集气瓶。
现象:实验一、实验二中的紫色石蕊试纸未变红,实验三中的紫色石蕊试纸变红了,说明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CO2气体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实质上是:
CO2+H2O====H2CO3
是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典题精讲
例1如图5-6所示,水槽内盛有少量新制的澄清石灰水,点燃阶梯上的蜡烛,用玻璃钟罩将其扣在水槽内。
图5-6
(1)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上述实验来测定空气中O2的体积分数,结果发现与理论数据有偏差,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装置的气密性好)
思路解析两支蜡烛都熄灭是毫无疑问的,哪一支蜡烛先熄灭?蜡烛在很小的空间内燃烧,放出的热量使生成的CO2分子的间隔变大,从而使CO2的密度变小,大部分CO2就集中在钟罩的上部。随着燃烧的进行,钟罩上部的CO2越来越多,由于CO2不能支持燃烧,高处蜡烛会先熄灭,低处蜡烛也相继熄灭。蜡烛燃烧生成的CO2被澄清的石灰水吸收,石灰水变浑浊;CO2被吸收后,钟罩内压强要减小,钟罩内水面上升。钟罩内的液面为什么不能上升约1/5体积呢?应围绕蜡烛燃烧和石灰水吸收CO2这两个反应去考虑:钟罩内的O2是否消耗完了,生成的CO2是否全部被吸收了?由于CO2不能支持燃烧,当钟罩内CO2浓度过高,在O2没有消耗完之前,蜡烛熄灭是很有可能的;如果摇动钟罩,CO2可能会被全部吸收,而实验中并没有摇动的操作,因此CO2没有被全部吸收也是很有可能的。
答案:(1)①高处蜡烛先熄灭,低处蜡烛后熄灭产生的热量使CO2的密度变小而上升,集中在钟罩的上部
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
③钟罩内液面上升石灰水吸收CO2后,钟罩内压强减小
(2)钟罩内O2没有消耗完或生成的CO2没有被石灰水全部吸收等
例2(经典回放)(1)实验室制取大量CO2气体,是否能用稀硫酸和大理石为原料?__________(填“是”或“否”)。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9
(2)图5-9是实验室制备CO2的装置图。该装置的特点是:打开弹簧夹,大理石和盐酸接触,发生反应;关闭弹簧夹后,盐酸被反应产生的CO2气体压回长颈漏斗,与大理石分离,停止反应。用该装置制备CO2可起到节约药品和取用方便的效果。图5-10装置中哪些可以起到与图5-9装置相同的效果?__________(填写编号)。
图5-10
思路解析(1)实验室制取CO2气体常用稀盐酸跟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其反应原理是盐酸中的HCl跟石灰石中的CaCO3反应,生成能溶于水的CaCl2、H2O和CO2气体。由于生成的CaCl2能不断溶解在盐酸溶液中,生成的CO2气体不断挥发,所以反应能持续不断地平稳进行。若用稀硫酸跟大理石反应时,其反应原理为:H2SO4+CaCO3====CaSO4+H2O+
CO2↑。由于生成的CaSO4微溶于水,就会使大理石表面被生成的CaSO4包裹,造成CaCO3不能再跟H2SO4接触,使反应逐渐停止。(2)正确解答第(2)问的关键是认真审题,弄清各实验装置的反应原理。装置图中的多孔塑料片本身不与盐酸反应,但它能使大理石跟稀盐酸之间实现接触或隔开的转换,进而实现反应进行或停止的控制。A中的大理石跟盐酸间没有隔离装置,不能控制反应,B中的盐酸可通过球形干燥管的下端细孔进入到管内球中,使盐酸跟大理石反应产生气体,关闭导气管时,管内生成的气体又可以把盐酸压到管外,而大理石留在管内,使反应停止。C是错误装置。D中的玻璃珠与盐酸不发生反应,但玻璃珠之间有间隔,盐酸可自由透过,能实现反应自由控制。
答案:(1)否因为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硫酸与大理石的进一步反应(2)BD
知识导学
重点理解以下几点有助于认识这三种单质。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由于碳原子的排列不同(见图5-3),物理性质有很大的差异,用途也有较大不同;金刚石和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属于化学变化;可以组成不同单质,如:碳元素的单质有金刚石、石墨和C60等。因此,我们不能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叫单质”。
图5-3
物质的结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为:
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用途
注意:吸附是物理现象,与吸收具有不同的含义。由于木炭疏松多孔,有很大的表面积,因此它具有吸附性,活性炭的吸附性比木炭更强。吸附作用是将气体或溶液里的微小粒子吸附在固体表面,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而吸收一般为化学变化,如:CO2气体被澄清的石灰水吸收的过程中生成了碳酸钙沉淀等物质,就是化学变化。
理解CO的毒性、溶解性可联系日常生活的事例如,煤气: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气体。同学们很难理解家中烧的煤气为何有难闻的气味。原因是煤气公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少量难闻的杂质气体,就是为了一旦发生泄漏,能够及时发现,采取合理措施,避免造成人的中毒甚至爆炸事故。另外,冬天用煤炉火取暖时有人担心煤气中毒,临睡前在火炉上和地上放两大盆冷水,很明显,这种做法不能达到预防中毒的目的,原因是一氧化碳气体难溶于水。
CO2能溶于水和CO2能与水反应,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物质的溶解性,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后者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所有碳单质的化学性质都相同。比如金刚石、石墨和C60以及木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其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数目一样多(都是4个),因此,不同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相同。
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在常温下稳定。但随着温度的升高,能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的条件不同,产物也不同。如: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氧气充足时生成的是CO2,而氧气不充足时主要生成CO。
从CO和CO2分子构成不同表明它们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差异。CO能进一步与氧结合生成CO2,表现出CO具有还原性。CO2可提供氧,表现出氧化性。
了解一氧化碳毒性的原因。一氧化碳具有毒性,其原因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导致中毒,与二氧化碳含量过高使人窒息死亡有着本质区别。二氧化碳没有毒,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过高会使人头晕甚至窒息死亡。
利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循环,解释二氧化碳的生态平衡问题、环境保护以及许多工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大棚蔬菜的增产等);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还可针对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吸收的研究,增强同学们关心人类重大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1)对学习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的要点提示:
a.选择反应时,要考虑原料易得,反应条件要求不高,操作简便安全,反应速率适中,生成的气体不易混入其他气体,便于收集。
b.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选择气体发生装置要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应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
c.验证气体时,实验现象要明显。
(2)对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的要点提示:
反应中所选的药品在反应时反应速率适中,大理石(或石灰石)价格较低。一般不用其他药品代替的理由:
①不用纯CaCO3或Na2CO3等代替大理石,是因为它们与盐酸反应速率太快,不便于控制;
②不用浓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出HCl气体使CO2不纯;
③不能用H2SO4代替盐酸,是因为H2SO4与CaCO3反应生成微溶的CaSO4会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
(3)对实验室制取CO2的装置选择的要点提示:
一般情况下,若所需反应物的量较大,常用广口瓶、平底烧瓶、锥形瓶等仪器代替大试管做反应器。为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其下端管口必须浸没在液面以下;反应器中导气管稍露出胶塞即可。
(4)CO2的收集方法应从它的溶解性和密度上考虑。
(5)CO2气体的检验方法从它的特性上考虑:它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它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着的火柴熄灭。
(6)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可简单记忆为:“连—检—装—注—集—验”。
利用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与循环,解释二氧化碳的生态平衡问题、环境保护以及许多工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比如:温室效应、大棚蔬菜的增产等)。
疑难导析
首先明确常用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空气法和排水集气法。利用排空气法收集主要考虑气体的密度大小,然后联系具体的题目来分析。集气瓶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短进长出”,说明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小;“长进短出”,说明该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二者不能混淆。用水去吸收处理剩余气体,说明该气体易溶于水。
实质上:这套集气装置原理与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的原理相同。
分析原因的题目首先弄清每一个实验步骤,然后检查每一个实验步骤中可能出现的错误,特别是每个实验步骤中要注意的问题。未观察到浑浊现象的原因很多,可从装置的选择、装置的气密性、酸的浓度、石灰水的有效性等方面作答。
注意:答案不固定,符合要求即可。
问题导思
题目提供的信息是:将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会变成红色。要求我们设计实验探究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我们的思路应该是:(1)分析CO2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后,溶液中有哪些物质:CO2气体、水,还可能有CO2气体和水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2)设计实验探究是哪一种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色的。实验设计的方向是:运用控制变量的手段,分别给紫色石蕊、CO2气体这一个变量,看紫色石蕊是否变红;水这一个变量,看紫色石蕊是否变红;CO2气体和水这两个变量都给它,看紫色石蕊是否变红。
(3)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到底是什么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
典题导考
绿色通道密闭容器内压强的大小与气体的多少有直接关系:气体减少,所产生的压强也会减少。
典题变式1.(2005北京海淀)小明组装了如图5-7所示的装置A、B进行趣味实验。(注:锥形瓶和滴管中分别盛放不同物质)
图5-7
(1)使用装置A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鼓起来。你推测锥形瓶中的物质可能为(写出一种即可,下同)__________,滴管中的物质可能为__________;
(2)使用装置B进行实验时,将滴管中的物质加入到锥形瓶中,发现气球也鼓起来。你推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出装置A、B中气球都能鼓起来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O2NaOH溶液(2)Zn+H2SO4====ZnSO4+H2↑
(3)锥形瓶内外存在气体压强差
2.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5-8中装置的气密性。当缓慢拉活塞时,如果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
图5-8
A.长颈漏斗下端口产生气泡B.瓶中液面上升
C.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D.注射器内有液体
答案:A
绿色通道初中化学有关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题目:(1)选择气体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如固、液反应不需加热的,都可选用制取CO2气体的装置。
(2)选择气体的收集装置时:应考虑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及气体是否与水反应。如能溶于水或能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典题变式(2004新疆中考)下面是实验室发生和收集氧气、氢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仪器装置图(图中A—G是仪器装置代号):
图5-11
(1)将装置A和E(或G)连接,可用于制取_____________,将装置B和G(或F)连接,可用于制取_____________,将装置B和E连接,可用于制取_____________。
(2)实验室常用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固体混合物来制氨气(NH3)。氨气是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制取氨气时,应选用上述装置中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填编号)。
(3)实验室可用MnO2固体和浓盐酸的混合物共热制得氯气。可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_________。
(4)硫化氢是一种有毒气体,其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实验室常用块状固体硫化亚铁(FeS)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制取硫化氢气体。可选用_____________作气体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是D,气体由_____________(填“a”或“b”)导入集气瓶。硫化氢加热到300℃可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单质硫和氢气。试写出其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氧气氢气二氧化碳
(2)AF(3)C(4)BaH2SH2+S

相关推荐

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
(三课时)
第一课时碳的单质、碳的燃烧、一氧化碳的性质[可燃性、毒性等(还原性在下册学习)
一、主要内容
①碳的主要单质及性质、用途、性质与用途的关系;②碳的可燃性和燃烧产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③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及用途、毒性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石墨、金刚石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理解)。
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理解)。
4.了解碳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理解)。
5.知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碳单质的的性质和用途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等的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及用途、毒性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通过一氧化碳用途和危害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碳的燃烧产物
难点: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间的转化、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关键: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教学基本思路:“常见的碳单质→用途→性能(性质)→应用→结构”。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基本思路:“碳的充分燃烧→碳的不充分燃烧→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复习导入法,复习了氢气有关内容后(特别是氢气是理想的高能燃料——洁净,给其它燃料相对不洁净打下伏笔),让学生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燃料,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给出化学式,不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可给出组成元素,如汽油(C、H)[C5~C8]、柴油(C、H)[C12~C19],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等,引导学生分析除H2外,其它燃料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碳元素——碳是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从而引出课题。教师陈述教材126页下本节第一自然段内容。然后进行后面,也是本课时重点内容的教学。
关于碳的单质的用途、性质教学,可采取先由学生自学教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先归纳出碳有哪些单质,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单质的性质(主要是物性)、用途(用途与性质要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途与性质的关系)。教师作相应的板书或投影。
在进行了130页讨论与交流后,可安排有关碳单质性质、用途等方面练习。
教师可设疑并讲解:为什么它们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它们各自中的碳原子排列形式不同(不必深究),这里需要使学生明确C60、C70等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
关于碳的燃烧:
由前面的古字画经久不变色,再次强调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转而提出碳在点燃或高温下化学性质变得活泼。然后让学生回忆——谁知道碳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回顾碳在氧气燃烧),让学生说出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之后,教师提出:碳燃烧是否一定生成二氧化碳?(也可提出,大家知不知道煤气中毒的现象,生煤炉为什么会出现煤气中毒现象,也给一氧化碳的毒性打下伏笔)。投影教材130页图5-10——燃烧的炉火,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现象(130页你知道吗)?学生自学教材131页上半部分内容后进行讨论,由学生解释130页你知道吗的有关问题和现象,并归纳出碳燃烧的两种情况,写出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总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毒性等知识。
第二课时: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二氧化碳主要物理性质、干冰;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③二氧化碳的检验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某些现象(理解)。
2.初步学会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
难点: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键: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加工
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活动→收集信息→解释、结论。
首先需要复习碳的燃烧及产物,可由此引出本课时题目,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通过观察(包括闻气味),通过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由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三个主要化学性质,教材安排的是探究活动,至于此探究活动可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按教材的设计思路,实验、观察实现象(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和结论。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教师作引导和指导,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第二种处理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这需要在教师更多的帮助下进行,例如:问题、猜想、方案设计,需要教师帮助参与完成。问题的提出,不宜笼统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而应时分别提出,二氧化碳能否燃烧,能否灭火?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是否发生反应,分别进行猜想、设计方案,以上需要教师很好地调控教学,使其真正进行探究。
第三课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一、主要内容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原理;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③二氧化碳的用途;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应用)。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理解)。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了解)
4.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了解);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3.通过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和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2.通过二氧化碳等用途及“温室效应”、自然界中碳循环等知识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3.通过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和少的利弊分析,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探究,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关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与制取气体装置的关系
教学基本思路: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根据反应探究发生装置、根据气体性质探究收集方法→制取实验。
采取复习导入法。
提问:(1)实验室制取氧气(H2O2=KClO3=KMnO4=)装置、收集、方法等。(2)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出本课时题目。
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写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C+O2、CO+O2等),学生写不出来的教师予以补充[如CaCO3+HCl、Na2CO3+HCl、CaCO3=CaO+CO2等,CaCO3、Na2CO3与盐酸反应可给学生演示(用试管)],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CaCO3+HCl),要求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由CaCO3(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盐酸的状态、反应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采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怎样验满等。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引导、总结所用装置、方法等。
学生可能提出用单孔塞(或试管或其它容器),教师硬予以肯定,并提出若要中间加酸怎么办?从而引出应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塞)。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见情况确定,你如何引导如何调控教学。
接下来,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选择适当的反应;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确定验证气体、验满的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完成教学。(这里也要渗透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由二氧化碳的用途,说明二氧化碳与人类有密切关系,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不可缺少(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但多了就有不利的一面——加剧了温室效应(注意:温室效应对人类有时是有益的,但过了就不利了)关于“温室效应加剧”知识,让学生阅读即可。
关于“自然界的碳循环”教育,可由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延伸;二氧化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灭火剂,更重要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6CO2+6H2O=C6H12O2(葡萄糖)+6CO2]。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0.03%),不仅可促进深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但事物却是一分二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多了,反而有害——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反常,土地沙化,植物和动物都会受到损害等。这时教师提出:谁能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怎么来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燃料燃烧产生的、动物呼出的等,教师不必做深究和补充,接着提出: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不发生变化?学生可能会说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等,这时引出课题“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正是由于图中的变化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平衡,若人类活动破坏这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多大危害(意义要使学生清楚)。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教学要求比较高,按课标要求应达到理解水平(课标第19页“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的关键是分析好教材第136页图5-18,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按教材思路进行即可。
建议在此基础总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大气中氧气产生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还有其它途径)
自然界中消耗氧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地表物质腐败氧化过程。
人类活动消耗氧气:燃料的燃烧。
※海洋、江河湖溶解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关于温室效应,有时对人类是有利的,加剧了就不利了)。

组成物质的元素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组成物质的元素”,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单元2组成物质的元素
1.纯净的水是
A.单质B.化合物
C.氧化物D.混合物
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碳元素B.水
C.氢元素D.氧元素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氧B.硅
C.铝D.铁
4.属于非金属单质的是
A.空气B.铁
C.水D.碳
5.下列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A.Mn(锰)B.Cu(铜)
C.Ne(钠)D.Al(铝)
6.下列各组元素,其符号大写字母相同的一组是
A.钡、钙、钠B.氯、钙、铜
C.镁、银、锰D.铝、氯、钠
7.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氧化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A.铁粉、硫粉B.水银、氧化汞
C.水蒸气、冰D.二氧化硫、氧气
8.下列物质中不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的是
A.混合物B.氧化物
C.化合物D.单质
9.关于氯酸钾、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氧化镁四种物质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是氧化物B.都含有氧气
C.都是化合物D.都含有氧元素
10.用元素符号表示:
氧元素1个氧原子6个氧原子
铜元素10个铜原子m个铜原子
11.将下表内错误的元素符号或名称加以改正:
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改正元素名称元素符号改正
炭C钙CA
钠NA铝aL
镁mg锰MN
贡Hg铁FE
12.在五氧化二磷、高锰酸钾、氧气、铁、空气、水、金刚石七种物质中,指出:
(1)混合物是;(2)纯净物是;
(3)非金属单质是;(4)金属单质是;
(5)化合物是;(6)氧化物是。
13.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
14.鱼能在河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
15.2H表示2个氢元素
16.空气是几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五章燃料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_碳第1课时教案


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了解碳的几种单质的物理性质

通过氧气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但没有具体的运用过,本节课通过金刚石和石墨的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并进一步对物质和组成元素体会,知道一种元素并不一定只有一种单质,并认识原子排列方式的改变也是化学变化。

1、了解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及主要用途。

2、明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3、通过学习体会一种元素可以因结构不同而能组成几种不同的单质。

重点

重点:金刚石、石墨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难点

难点:金刚石、石墨在性质与用途之间的联系

教法学法

指导

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回答

提问氢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有哪些用途?

回顾氢气的性质

阅读P129-130思考

1.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2.金刚石与石墨的主要用途有哪些?

3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的原因是什么?

4无定形碳包括哪几种?各自性质和用途是什么?

5.C60和它的兄弟有哪些?

完成P129从图中几种碳单质的的用途推知各物质有什么性质?

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认知上的误区作出指导

1、认识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

2、根据性质联系这两种物质的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的原因

无定形碳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碳的单质

金刚石

石墨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72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