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5.2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碳教案
(三课时)
第一课时碳的单质、碳的燃烧、一氧化碳的性质[可燃性、毒性等(还原性在下册学习)
一、主要内容
①碳的主要单质及性质、用途、性质与用途的关系;②碳的可燃性和燃烧产物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③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及用途、毒性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石墨、金刚石等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了解);进一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理解)。
3.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多样性(理解)。
4.了解碳的单质的化学性质(理解)。
5.知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和毒性(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碳单质的的性质和用途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等的学习,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碳单质、一氧化碳可燃性及用途、毒性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3.通过一氧化碳用途和危害的学习,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意识、环保意识、安全意识等。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常见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用途;碳的燃烧产物
难点:碳、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之间的转化、有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关键:物质用途与性质的关系
本课时内容分为两部分: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各种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它们的用途教学基本思路:“常见的碳单质→用途→性能(性质)→应用→结构”。碳的化学性质和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基本思路:“碳的充分燃烧→碳的不充分燃烧→碳与碳的氧化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一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复习导入法,复习了氢气有关内容后(特别是氢气是理想的高能燃料——洁净,给其它燃料相对不洁净打下伏笔),让学生列举出一些常见的燃料,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给出化学式,不能给出化学式的,教师可给出组成元素,如汽油(C、H)[C5~C8]、柴油(C、H)[C12~C19],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等,引导学生分析除H2外,其它燃料组成上有什么共同点——都含有碳元素——碳是组成燃料的主要元素,从而引出课题。教师陈述教材126页下本节第一自然段内容。然后进行后面,也是本课时重点内容的教学。
关于碳的单质的用途、性质教学,可采取先由学生自学教材,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先归纳出碳有哪些单质,然后讨论、交流这些单质的性质(主要是物性)、用途(用途与性质要有机渗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途与性质的关系)。教师作相应的板书或投影。
在进行了130页讨论与交流后,可安排有关碳单质性质、用途等方面练习。
教师可设疑并讲解:为什么它们都是碳元素的单质,物理性质却有着较大的差异?教师告诉学生这是由于它们各自中的碳原子排列形式不同(不必深究),这里需要使学生明确C60、C70等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而是由分子构成。
关于碳的燃烧:
由前面的古字画经久不变色,再次强调碳在常温下性质稳定,转而提出碳在点燃或高温下化学性质变得活泼。然后让学生回忆——谁知道碳在点燃的条件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回顾碳在氧气燃烧),让学生说出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之后,教师提出:碳燃烧是否一定生成二氧化碳?(也可提出,大家知不知道煤气中毒的现象,生煤炉为什么会出现煤气中毒现象,也给一氧化碳的毒性打下伏笔)。投影教材130页图5-10——燃烧的炉火,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上述现象(130页你知道吗)?学生自学教材131页上半部分内容后进行讨论,由学生解释130页你知道吗的有关问题和现象,并归纳出碳燃烧的两种情况,写出关化学方程式,然后总结一氧化碳的可燃性、毒性等知识。
第二课时: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二氧化碳主要物理性质、干冰;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③二氧化碳的检验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能用二氧化碳的性质解释某些现象(理解)。
2.初步学会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学习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二氧化碳性质的探究活动
难点: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关键:探究过程中的信息收集与加工
教学的基本思路:探究活动→收集信息→解释、结论。
首先需要复习碳的燃烧及产物,可由此引出本课时题目,关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可出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学生通过观察(包括闻气味),通过观察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由学生归纳出二氧化碳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的三个主要化学性质,教材安排的是探究活动,至于此探究活动可有两种处理方法。
第一种是:按教材的设计思路,实验、观察实现象(探究活动),分析实验现象,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和结论。这一定要让学生自己描述现象、分析现象,对现象进行解释和讨论,教师作引导和指导,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
第二种处理是:按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进行探究,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这需要在教师更多的帮助下进行,例如:问题、猜想、方案设计,需要教师帮助参与完成。问题的提出,不宜笼统提出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而应时分别提出,二氧化碳能否燃烧,能否灭火?二氧化碳与水、与石灰水是否发生反应,分别进行猜想、设计方案,以上需要教师很好地调控教学,使其真正进行探究。
第三课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用途、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一、主要内容
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原理;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③二氧化碳的用途;④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制取二氧化碳(应用)。
2.了解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理解)。
3.知道二氧化碳的主要用途。(了解)
4.知道什么是温室效应,知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可导致温室效应加剧
(了解);认识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用语言等表述信息,以及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加工的能力。
3.通过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和归纳实验室制备气体一般思路和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
2.通过二氧化碳等用途及“温室效应”、自然界中碳循环等知识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3.通过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和少的利弊分析,增强学生对“一分为二”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探究,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难点: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关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气体的性质与制取气体装置的关系
教学基本思路: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根据反应探究发生装置、根据气体性质探究收集方法→制取实验。
采取复习导入法。
提问:(1)实验室制取氧气(H2O2=KClO3=KMnO4=)装置、收集、方法等。(2)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复习的基础上引出本课时题目。
二氧化碳的实验制法,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
首先让学生写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如C+O2、CO+O2等),学生写不出来的教师予以补充[如CaCO3+HCl、Na2CO3+HCl、CaCO3=CaO+CO2等,CaCO3、Na2CO3与盐酸反应可给学生演示(用试管)],引导学生分析各个反应,选择适合用于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反应(CaCO3+HCl),要求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由CaCO3(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盐酸的状态、反应条件、二氧化碳的性质,提出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应采用什么样的发生装置、收集装置、怎样验满等。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引导、总结所用装置、方法等。
学生可能提出用单孔塞(或试管或其它容器),教师硬予以肯定,并提出若要中间加酸怎么办?从而引出应用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双孔塞)。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见情况确定,你如何引导如何调控教学。
接下来,由学生归纳总结实验室制备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1.选择适当的反应;
2.根据反应物状态、反应条件等选择合适的发生装置,根据生成气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
3.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确定验证气体、验满的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用途,可结合学生已有经验、知识、教材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完成教学。(这里也要渗透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由二氧化碳的用途,说明二氧化碳与人类有密切关系,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不可缺少(光合作用、温室效应等),但多了就有不利的一面——加剧了温室效应(注意:温室效应对人类有时是有益的,但过了就不利了)关于“温室效应加剧”知识,让学生阅读即可。
关于“自然界的碳循环”教育,可由二氧化碳的用途及“温室效应”加剧的危害延伸;二氧化碳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作灭火剂,更重要的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6CO2+6H2O=C6H12O2(葡萄糖)+6CO2]。空气中适量的二氧化碳(0.03%),不仅可促进深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还可以调节地表温度和湿度,但事物却是一分二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多了,反而有害——温室效应加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气候反常,土地沙化,植物和动物都会受到损害等。这时教师提出:谁能知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怎么来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燃料燃烧产生的、动物呼出的等,教师不必做深究和补充,接着提出:一般情况下,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为什么不发生变化?学生可能会说出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等,这时引出课题“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正是由于图中的变化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平衡,若人类活动破坏这种平衡,将给人类带来多大危害(意义要使学生清楚)。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教学要求比较高,按课标要求应达到理解水平(课标第19页“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教学的关键是分析好教材第136页图5-18,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按教材思路进行即可。
建议在此基础总结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大气中氧气产生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还有其它途径)
自然界中消耗氧的途径:动植物的呼吸,地表物质腐败氧化过程。
人类活动消耗氧气:燃料的燃烧。
※海洋、江河湖溶解二氧化碳,也是一种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关于温室效应,有时对人类是有利的,加剧了就不利了)。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五章燃料5.1洁净的燃料_氢气第2课时教案
洁净燃料----氢气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认识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学生对于燃料并不陌生,但具体燃料燃烧后的产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没有深入的进行探讨,本节课通过氢气的热值和对其产物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能源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能。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通过阅读和观察认识氢气是理想的高能洁净燃料的原因
2、通过阅读认识氢气做为高效燃料的优势
3、通过氢气的学习,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化学对人类生活的改变
重点
重点:燃烧反应的热值
难点
难点:燃烧反应的热值
教法学法
指导
讨论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学生思考并回答
提问
复习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
学
过
程
阅读
阅读
讨论
讲解
讲解
评价,讲解
什么是热值
氢气做为高能燃料有哪些优势
氢气有哪么多的优点为什么生活中没用?
教
学
过
程
小
结
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板
书
设
计
理想的高能燃料
优点
作
业
设
计
课堂作业:课本P128习题4、5、6
课外作业:必做:练习册选择题,填空题
选作做:综合提升
教
学
反
思
新版粤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燃料5.1洁净的燃料_氢气第1课时教案
洁净的燃料-----氢气
教学设计
课标
要求
认识氢气
教
材
及
学
情
分
析
学生以前对氢气有一些认识,但对于氢气具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没有了解,本节课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和自己动手进一步认识氢气并知道可燃性气体在使用之前必须验纯等化学性质的具体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2.认识氢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实验知道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通过实验操作初步学习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3、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重点
重点: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可燃性、氢气的验纯。
难点
难点:点燃氢气之前必须验纯的原因和方法
提炼课题
氢气的可燃性及验纯方法
教法学法
指导
实验法,讲授法
教具
准备
教学过程提要
环节
学生要解决的问
题或完成的任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阅读思考
出示问题:
1.氢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2.了解氢气的燃烧过程及产物。
3.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燃烧的现象有哪些?
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内容
教
学
过
程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下表p-132
观察火焰颜色。观察烧杯内壁有什么变化。用手摸烧杯壁,有什么感觉?
观察现象。
观察方法
演示【实验5-1】
演示【实验5-2】
点燃已经验纯的氢气,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小烧杯。
演示【实验5-3】点燃氢气和空气的混合。
【实验5-4】检验氢气的纯度。
小结氢气物理性质
氢气的可燃性
解释爆炸的原因
学习验纯的方法
教
学
过
程
小
结
小结氢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板
书
设
计
5、1洁净的燃料-----氢气
一、氢气的物理性质:
二、氢气的化学性质:
三、氢气的验纯
作
业
设
计
必做:课本P128习题1、2、3
教
学
反
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276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