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溶液奥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5初探溶液奥秘复习课

【学习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
2.认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处理的必要性以及处理的一般原则;
3.能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常用方法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
4.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5.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6.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重点】1.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学习难点】1.认识水的组成及其性质;2.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出示基本网络图→学生看笔记、课本等,自己完善网络图→小组讨论完善网络图→教师评价→找出问题→讨论完善→巩固强化→突破难点→教师归纳,逐一过关→尝试练习→及时反馈→理解应用→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出示基本网络图→复习理解→讨论完善→教师补充→巩固强化→突破难点→教师归纳,逐一过关[出示尝试题:完善本专题的知识网络结构图。(见板书)

注意:只展示小部分。待学生完善后,再进行补充。
教师巡视辅导,关注个体发展。独立复习理解完成知识网络结构图,再讨论进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将其延伸,使知识网络化。尽量发展细致。

也可根据自己的思考发展不同的知识网络结构图。先独立学习,以检验个人学习结果,再讨论补充自己的不足,使学习成就化。
教师展示的网络图不能过多,否则学生不能深化发展。
提供不同学生思维发展空间。
尝试练习→及时反馈→理解应用→小结、布置作业1.如下图,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与电池负极相连的试管a得到,与电池正极相连的试管b得到,两种气体的体积比是,由这一事实可以推知,在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中含有的相同。
2.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来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溶剂质量改变B.溶质质量增加
C.溶液浓度不变D.溶解度增大
3.将下列物质各20g分别放入80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A.Na2OB.KNO3C.CaOD.CuSO45H2O
4.分离下列混合物:
(1)从食盐水中分离食盐;
(2)从碳酸钾和碳酸钙的混合物中分离出碳酸钙;
(3)从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中分离出氯化钾;
(4)从KNO3和少量NaCl的混合物中分离出NaCl;
(5)从NaCl和少量KNO3的混合物中分离出KNO3。巩固强化重难点。
教学后记:

精选阅读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课题3元素(一)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原子是由哪些微粒构成?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板书]一、元素:
1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分析如何记忆元素的定义。
反思升华我们把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反思升华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这些元素在地壳中是如何分布的呢?同学们看书P77页,图4—4。
2地壳中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按质量分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一)氧(二)硅(三)铝(四)铁。生物细胞中按质量分数位于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碳(探)氢(亲)氮。
通过元素和原子知识的学习,讨论一下,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a、元素名称(中文)。
b、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从P75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
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归纳小结:1写法:一大二小
2元素名称的一般规律::“钅”表示金属元素;“石”表示非金属固体元素;“氵”表示非金属液体元素;“气”表示非金属气体元素。
3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这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注:元素符号前有数字,整个符号只具有微观意义,表示原子的数目。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

讨论小结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

讨论:说说符号H、C、Fe、2H的意义。

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学生自由发言。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布置作业P761、2、3、4决胜中考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一、元素
1、概念: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元素的存在和分布:
3、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二、元素符号:
1、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
2、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一大二小”
3、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这种元素;
(2)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3)由原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这种物质。

第五课时
课题3元素(二)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熟练识别、书写和背诵常见27种元素的名称及符号。
2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过程与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史的教育,体味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周期表探究元素之间规律性联系。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听写P75页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说出下列元素符号的意义:NZnHe听写。
学生思考、回答。巩固上节课知识。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为此,科学家们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把它们有序的排列起来,这样得到的表叫元素周期表。
简介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七个横行,十八个纵行,一个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一个纵行,叫做一个族,8、9、10纵行组成一个族,所以有16个族,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和一个第Ⅷ族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原子序数: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原子序数。所以,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因此元素可以分为哪几类?
讨论:通过下列元素周期表中的一单元格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学生思考、回答。
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通过这四个等量关系,能完成一些练习。

巩固练习,熟练掌握每一单元格的内容。
归纳
总结1、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
2、你从人类对科学的探究活动中得到什么启示和感悟?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决胜中考的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3元素

三、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每一单元格的内容: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3、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第六课时
课题4离子(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难点: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猜想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微粒有哪几种?它们怎样构成原子?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学生思考、回答。巩固前面的知识。
在含有多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核外电子的运动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有经常出现的区域,科学家把这些区域叫做电子层。核外电子的分层运动,又叫分层排布。
[板书]一、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1、在含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不同,能量低的,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通常就用电子层来表明运动着的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把能量最低、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能量稍高、离核稍远的叫第二层,由里往外依次类推,叫三、四、五、六、七层。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1)电子先填充能量低的电子层,当能量低的电子层被填满后,再填充能量较高的电子层。
(2)每一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为电子层序数);
(3)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不超过8个(当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
原子中的电子的排布情况,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3.展示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请同学们根据1-18号元素归纳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1)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2)同一横行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随核电荷数的递增而依次增加;
(3)同一纵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加;
(4)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呈周期性的变化。
讨论: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活泼,为什么呢?
小结:因为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化学变化中不易得失电子,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人们就把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讨论: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
那么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讨论:下列哪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通过得失电子才能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学生讨论。

让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提高他们观察、归纳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结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究,有哪些收获?学生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布置作业:完成决胜中考课时作业

板书设计:
课题4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离核远近、电子能量的高低
2、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则:
3、原子结构示意图:

4、1-18号元素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5、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所决定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第七课时
课题4离子(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离子的形成,掌握离子的书写的意义;
2、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重点:了解离子的形成,掌握离子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教学难点:知道离子是如何构成物质的。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猜想法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2)

(3)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探究活动

1.在常温下,向装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氯化钠溶解后,再加5g,搅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入5mL水,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

加入5g氯

化钠,搅拌

再加5g氯

化钠,搅拌

再加5mL

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进行上述实验,每次加入5g。加了几次后才使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然后加热烧杯,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3.把制得的溶液装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留作以后实验用。


溶液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溶液”,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溶液学案
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含义。★★
2.知道物质的溶解伴随有热量的变化。★
3.知道水是最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3.了解结晶现象。★★
4.能说出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1、常见物质中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哪些,形成溶液的颜色:
_____溶于水,溶液颜色____;_____溶于水,溶液颜色____;
_____溶于水,溶液颜色____;_____溶于水,溶液颜色____;
_____溶于水,溶液颜色____;_____溶于水,溶液颜色____;
2、常见物质中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哪些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气体不易溶于水,
__________气体能溶于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溶于水。
4、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内因__________,外因_________。
影响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有:内因__________,外因_________。
5、哪些物质溶解于水有明显的吸热现象,使环境温度明显降低?
如:_________、__________
6、哪些物质溶解于水有明显的放热现象,使环境温度明显升高?
如:_________、__________
7、哪些物质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如:_____
8、利用哪些物质可以制冷?
如:____________________
9、利用哪些物质可以制热?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①将20℃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方法和技巧:_____________
将80℃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方法和技巧:_____________
②将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方法和技巧:_____________
将40℃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方法和技巧:_____________
③将20℃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方法和技巧:_____________
将40℃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__
方法和技巧:_____________
11.20℃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其含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0.9%的生理是盐水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汽油清洗油脂是__________现象,合成洗涤剂(洗涤灵、肥皂、洗衣粉、沐浴露、洗发液等)清洗油脂属于___________现象。以上现象都属于_________变化。厕所洁厕灵清洗水垢(碳酸钙、铁锈等物质)会产生气泡,此现象属于__________变化。
溶液2008.12检测拓展
1.生活中常用的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A.碘酒B.糖水C.雪碧钦料D.酸奶
2.生活中的下列物质与水混合,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食盐B.白醋C.白糖D.面粉
3.向右图试管中加入某种物质,饱和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的是
A.生石灰B.硝酸钾
C.稀硫酸D.硝酸铵
温度/℃020406080
溶解度/g13.331.663.9110169
4.(4分)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硝酸钾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
(2)2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30克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向100克水中加入40克硝酸钾,若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上述(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
A.冰B.浓硫酸C.硝酸铵
D.干冰E.氢氧化钠F.氧化钙

5.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NaCl的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加入NaCl固体并搅拌,在此过程中加入NaCl的质量(m)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c%)的关系如下图,其中正确的是
6.水及水溶液对生命活动必不可少,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向水中加入明矾可以起到净水作用
B.热糖水降低温度后有固体析出,则原热糖水一定是饱和溶液
C.配制溶液时搅拌可以增大溶质的溶解度
D.物质溶于水时不会放出热量
7.(5分)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回答:
(1)5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是g;
(2)30℃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3)要使接近饱和的丙物质溶液变为饱和,可采取的一种措施是

(4)5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同时降温至1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
8、右图是固体物质甲的溶解度曲线。
(1)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_____________,在Tl℃时甲物质的溶解度________10g/100g水(选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当温度由T3—T2时,甲溶液由A—B的变化是_________(选填“由饱和一不饱和”或“由不饱和一饱和”)
(3)当温度由T2—T1时,甲溶液由B—C的浓度变化是_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9.(3分)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看图回答:
(1)10℃时,B物质的溶解度A物质的溶解度(填“>”、“=”、“<”)。
(2)60℃时,A、B两物质(填“能”、“不能”)
形成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饱和溶液。
(3)要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9.1%的C物质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必须控制在。

10.已知KNO3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oC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B.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30OC时,100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含有45.8克硝酸钾
D.40OC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升高温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11.(3分)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既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
图1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
稀溶液的关系。
(1)从图1可以看出,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的关系是(填“并列”、“交叉”或“包含”)
(2)根据图2的溶解度曲线回答,0.9%的医用生理盐水可归于图1的区域(填“Ⅰ”、“Ⅱ”、“Ⅲ”或“Ⅳ”)
(3)欲配制相同质量分数的甲饱和溶液和食盐的饱和溶液,配制方法是

12.下列溶液暴露在空气中,溶液质量因变质而增大是
A.浓NaOH溶液B.浓硫酸C.浓盐酸D.饱和NaCl溶液
13.右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
B.在20℃时,a、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当a中含有少量b时,可以用结晶法提纯a
D.a、b都属于易溶物质

14.(4分)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上的点Q表示
(2)在10oC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
质量分数AB(填“>”、“<”或“=”)
(3)30oC时,将10gA物质加入到盛有100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为溶液
(填“饱和”或“不饱和”)。
(4)20oC时,B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5.生活中的下列物质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m]
A.蔗糖B.纯碱C.食盐D.奶粉[
16.(3分)图1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1)℃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2)在℃时,将25gA物质加入到盛有5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再升温至℃(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在升温过程中,A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情况是
(3)t2℃时,C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7.下列常见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A.葡萄糖注射液B.生理盐水C.消毒酒精D.碘酒
18.要使如图3所示的小气球鼓起来,实验时使用的固体和液体不能是
A.硝酸铵和水B.氢氧化钠和水
C.氧化钙和水D.碳酸钙和稀盐酸

19.下图是常见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示回答:
(1)曲线上点A表示
(2)有A、B、C三只试管放在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如图8所示),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浓硫酸,观察到,此时B试管中溶液的状态(填“饱和”或“不饱和”)
(3)20oC时,将40g食盐放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做的理由是

20.(7分)海洋是人类潜在的巨大资源宝库,人们把21世纪预测为“海洋开发的新世纪”。
海水淡化是解决淡水危机的重要方法。右图是采用膜分离技术的海水淡化装置,加压后,只有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其他粒子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前后,装置右侧海水的减小。
①溶质质量分数②溶剂质量③溶液质量④溶质质量
21、海水晒盐得粗盐后剩余的液体称为苦卤,苦卤中除氯化钠外还含有多种成分,在食品、化工等方面有重要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右图是苦卤中有关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已知t1℃时,氯化镁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分别为M、N,则它们溶解度大小的关系为_____________:将苦卤加热到t2℃以上,根据溶解度曲线,首先析出的晶体应是__________。

22、小军为验证一包白色粉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查找资料,得到下表。
根据上表数据,该白色固体的检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时,将甲、乙、丙分别配制成接近饱和的溶液,升高温度(溶剂不变),可使之变成饱和溶液的是()
A.只有甲的溶液B.只有丙的溶液
C.甲、乙的溶液D.甲、乙、丙的溶液

24.有关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在t2℃时,a、b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将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t3℃降温至t1℃,a有晶体析出,b无晶体析出
D.t3℃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b物质的溶解度

18.右图为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B物质的溶解度为40g
B.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B﹥C
C.要将C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降温的方法
D.要使A从其浓溶液中析出,可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7461.html

更多
上一篇:保护水资源 下一篇:养花 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