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数学上册14.1.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案(华东师大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上册14.1.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教案(华东师大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4.1.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勾股定理逆定理
(二)过程方法:
用三边的数量关系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
通过对直角三角形判别条件的探索,树立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通过介绍有关的历史资料,激发解决问题的愿望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难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与勾股定理的联系及综合应用.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演示
五、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知识链接
什么是勾股定理?这个定理中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创设情境,建模引入
试画出三边长度分别为如下数据的三角形,看看它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三角形:
(1)a=3,b=4,c=5
(2)a=4,b=6,c=8
(3)a=6,b=8,c=10
得出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提问:这个结论和勾股定理有什么区别?
思考活动:解决书本中古埃及人结绳画直角的道理.
指导应用,例题示范
例1:判断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若是,指出哪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1)a=7,b=24,c=25;(2)a=13,b=11,c=9;
(3)a=1,b=2,c=;(4)a:b:c=6:8:10.
解:(1)∵72+242=625
252=625
∴以(1)中线段A.B.c长组成的是直角三角形,边长25所对的角是直角.
(2)不是直角三角形
(3)∵12+2=4
∴以(3)中线段A.B.c长组成的是直角三角形,边长2所对的角是直角.
(4)∵62+82=102
∴以(4)中线段A.B.c长组成的是直角三角形,边长c所对的角是直角.

例2:已知△ABC,AB=n2-1,BC=2n,AC=n2+1(n为大于1的正整数).试问△ABC是直角三角形吗?若是,哪一条边所对的角是直角?请说明理由.
解:AB2+BC2
=(n2-1)2+(2n)2
=n4-2n2+1+4n2
=n4+2n2+1
=(n2+1)2
=AC2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边AC所对的角是直角.
六、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1.(由学生总结)怎么样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有一个角是直角(两锐角互余)、垂直、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2.(由学生总结)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⑴找先判断哪一边最大(不妨假设c最大);
⑵算分别用代数方法计算出a2+b2和c2的值;
⑶比判断a2+b2与c2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直角三角形;若不相等,则不是直角三角形.七、作业
习题
M.JAb88.coM

扩展阅读

八年级数学上册14.1.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案(华东师大版)


14.1.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掌握勾股定理并会用它解决身边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
2.技能目标:在学生经历观察、归纳、猜想、探索勾股定理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并在探索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探索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通过介绍勾股定理在中国古代的研究情况,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奋发学习的热情.
教学重点:探索和验证勾股定理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面积计算探索勾股定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演示勾股树图片,激发学生求知欲,成功导入本节课题.
二、合作互动
活动一:动脑想一想
观察下图正方形大小,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你能发现图中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⑴正方形P的面积为,
正方形Q的面积为,
正方形R的面积为.
⑵你能发现图中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答案】⑴112
⑵P+Q=R
活动二:
其它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图中每一小方格表示)
⑴正方形P的面积为_________,
正方形Q的面积为__________,
正方形R的面积为_________.
⑵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⑶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
【答案】(1)91625
⑵P+Q=R
(3)BC2+AC2=AB2
试一试:
在方格图中,画出两条直角边分别为、的直角三角形,
②再用刻度尺量出斜边长,
③验证刚才的结论对这个直角三角形是否成立?
让学生自己总结,并用符号语言、文字语言表达勾股定理的内容.
三、总结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注:(1)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
(2)在直角三角形中,任意已知其中的两边,就可以计算出第三边的长.
四、举例讲解
例1:如图,在Rt△ABC中,已知∠B=90°,AB=6,BC=8,求AC.
解: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B+BC=AC
所以AC===10.
例2:如图,Rt△ABC的斜边AC比直角边AB长2cm,另一直角边BC长为6cm,求AC的长.
解:由已知AB=AC-2,BC=6cm,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AB+BC=(AC-2)+6=AC
解得AC=10(cm)
例3:如图,为了求出湖两岸的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一个观测者在点C设桩,使△ABC恰好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得到AC长160米,BC长128米,问从A点穿过湖到点B有多远?
解:Rt△ABC中,AC=100,BC=128,
根据勾股定理得:
(米)
答:从A点穿过湖到点B有96米.
五、导学归纳:
师生一起回顾本节知识,主要是让学生回忆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教师最后再作补充.(1数学家大会所用标志.2勾股定理是宇宙语言.3利用勾股定理,可以解决“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求第三边”的问题)
六、作业布置:
习题1.2

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

◆2、学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直角三角形.

◆3、经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探讨,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

◆4、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及其应用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形分类.

2.小学已学习的直角三角形知识。(直角三角形及相关概念-直角边、斜边等)

学生口答后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6直角三角形(1))

二、新课教学:

1.由复习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板书: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表示方法:Rt⊿.

由书本图例,让学生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举例说明直角三角形应用)

2.合作学习:

(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小结得出:(板书)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巩固练习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完成课本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问:让学生猜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一半的大小关系。

教师板书性质。

例1如图,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的斜边,中A滑行至B。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

30°

A

B

C

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分析:书上分析。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解:如图作Rt△ABC的斜边上的中线CD,则CD=AD=1/2AB=1/2×200=100(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

∵∠B=30°(已知)
D

∴∠A=90°-∠B=90°-30°
30°

C

B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DCA=∠A=60°(等边对等角)

∴∠ADC=180°-∠DCA-∠A=180°-60°-60°=6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C=AD=100

答: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100m。

讲完后教师归纳一下“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则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让学生注意书写的规范。

三、练习:1、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若CD=3.5厘米,则AB=__厘米

2、已知△ABC中,∠A=90°,

BC=20cm,则BC边上的中线为

见书本第70页第6题,以及变式1:连结CD,取CD的中点N,连结EN,你能判断EN与CD的位置关系吗?

变式2: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BC在AB的异侧.

四、总结回顾:

1、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广泛性.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通过比较理解掌握相应的几何知识。

五、作业:

1.作业本2.6(1)2.知识梳理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巩固利用添辅助线证明有关几何问题的方法。
3.通过图形的变换,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进行类比联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
重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应用。
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定理的探索过程及证明思想方法。
三、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探索。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引言: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直角三角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回忆:什么叫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为直角的三角形叫直角三角形)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有关内容。
(二)交流探究:
1.如图:Rt△ABC中,∠C=90°,则∠A+∠B=。为什么?
2.△ABC中,若∠A+∠B=90°,判断△ABC的形状。
结论:
性质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判定定理: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动手操作:
○1画一个Rt△ABC;○2找到斜边的中点D;○3连接CD(CD就是Rt△ABC斜边上的中线。)
○4量一量DA、DB、DC的长度,你发现什么结论?
猜想: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的长度有何关系?(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验证:要证CD=1/2AB,即CD=DA=DB
不妨将RtABC如图折叠,使点A与点C重合,折痕与斜边AB交于点D。
则DA=DC,∠A=∠1
因为:∠A+∠B=90°(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1+∠2=90°()
所以:∠B=∠2()
于是:DC=DB()
所以:DA=DC=DB即点D为AB的中点
因此:CD=1/2AB
结论:性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利用这条性质,可以解决很多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三)精导精讲:
例1:Rt△ABC中,∠C=90°,O为AB的中点,若OC=5则AB=
若AB=18则OC=
例2:已知在△ABC中BD、CE分别是AC、AB上的高,F是BC中点,求证:FD=FE学生上台演示
分析:(1)若连接DE,得出什么结论。(△DEF等腰三角形)
(2)若O是DE中点,则FO与DE有何关系?FODE)
师生共同完成解题过程。
(四)应用提升:
如图:D是线段AB中点,C是AB外一点,且DC=DA=DB,连接AC、BC,试判断△AB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易证:∠A+∠B=90°
或∠1+∠2=90°
学生上台演示解题过程。
结论: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性质定理及判定定理。
(2)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4)两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5)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六)作业布置:P87练习题
(七)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652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