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教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

◆2、学会用符号和字母表示直角三角形.

◆3、经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探讨,掌握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

◆4、掌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并能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及其应用在以后的几何学习中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三角形分类.

2.小学已学习的直角三角形知识。(直角三角形及相关概念-直角边、斜边等)

学生口答后引入课题。(板书课题:2.6直角三角形(1))

二、新课教学:

1.由复习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概念。

板书: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表示方法:Rt⊿.

由书本图例,让学生体验直角三角形应用的广泛性。(让学生举例说明直角三角形应用)

2.合作学习:

(1)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后,小结得出:(板书)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巩固练习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完成课本第68页“做一做”第2题。

教师提问:让学生猜测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与斜边一半的大小关系。

教师板书性质。

例1如图,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的斜边,中A滑行至B。已知AB=200m,问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

30°

A

B

C

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分析:书上分析。

教师板演解题过程:

解:如图作Rt△ABC的斜边上的中线CD,则CD=AD=1/2AB=1/2×200=100(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A

∵∠B=30°(已知)
D

∴∠A=90°-∠B=90°-30°
30°

C

B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
∴∠DCA=∠A=60°(等边对等角)

∴∠ADC=180°-∠DCA-∠A=180°-60°-60°=60°(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ABC是等边三角形(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AC=AD=100

答:这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100m。

讲完后教师归纳一下“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是30°,则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让学生注意书写的规范。

三、练习:1、在Rt△ABC中,CD是斜边AB上的中线,若CD=3.5厘米,则AB=__厘米

2、已知△ABC中,∠A=90°,

BC=20cm,则BC边上的中线为

见书本第70页第6题,以及变式1:连结CD,取CD的中点N,连结EN,你能判断EN与CD的位置关系吗?

变式2: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BC在AB的异侧.

四、总结回顾:

1、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应用的广泛性.

2、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直角三角形斜边上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通过比较理解掌握相应的几何知识。

五、作业:

1.作业本2.6(1)2.知识梳理

相关知识

直角三角形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直角三角形”,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1、2直角三角形(2)
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能力。
2、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既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能够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HL”判定定理。并且用纸解决问题。
难点:证明“HL”定理的思路的探究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哪几种?
2、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其中一个角是直角呢?请证明你的结论。
(思考交流引导学生分析证明思路,写出证明过程)
二、探究
两边及其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如果相等说明理由。如果不相等,应如何改变条件?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说明,并写出证明过程。
问题1,此定理适用于什么样的三角形?(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2、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有哪些,分别说出?(HL,SAS,ASA,AAS,SSS.先考虑HL,在考虑另外四种方法。)
三、做一做
如图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能否
做出这个角的角平分线?并证明。
(设计做一做的目的为了让学生体会数学
结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能用数学的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按要求将推理证明过程写出来。)
四、练习随堂练习P23--1
判断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斜边及一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一条直角边和另一条直角边上的中线队以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对于假的命题要举出反例,真命题要说明理由。教师分析讲解。)
五、议一议
如图:已知∠ACB=∠BDA=90。
要使⊿ACB≌⊿BDA,还需要什么条件?
把他们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教学中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交流,获得不同的答案,并将一种方法写出证明过程。)
六、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2、还有那一些方面的收获?
七、作业:
1、基础作业:P23页习题1.51、2。
2、拓展作业:《目标检测》
3、预习作业:预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板书设计:

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第一章勾股定理
2.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已经了勾股定理,并在先前其他内容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逆向思维、逆向研究的经验,如:已知两直线平行,有什么样的结论?反之,满足什么条件的两直线是平行?因而,本课时由勾股定理出发逆向思考获得逆命题,学生应该已经具备这样的意识,但具体研究中,可能要用到反证等思路,对现阶段学生而言可能还具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第一章《勾股定理》第2节。教学任务有:探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并利用该定理根据边长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利用该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数,增加对勾股数的直观体验。为此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及勾股数的概念;
2.能根据所给三角形三边的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经历从实验到验证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归纳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具体内容。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实验—猜想—归纳—论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通过实验获得数学结论已有一定的体验,但数学思维严谨的同学总是心存疑虑,利用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同学心服口服显得非常迫切,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力求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1)从创设问题情景入手,通过知识再现,孕育教学过程;
(2)从学生活动出发,通过以旧引新,顺势教学过程;
(3)利用探索,研究手段,通过思维深入,领悟教学过程。
2.课前准备
教具:教材、电脑、多媒体课件。
学具:教材、笔记本、课堂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小试牛刀;第四环节:登高望远;第五环节:巩固提高;第六环节:交流小结;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
情境:1.直角三角形中,三边长度之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2.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否就是直角三角形呢?
意图:
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效果:
从勾股定理逆向思维这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环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探究
下面有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①5,12,13;②7,24,25;③8,15,17;并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1.这三组数都满足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作出三角形,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的一组数。
意图:
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得出“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这一结论;在活动中体验出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效果:
经过学生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实验结果发现:①5,12,13满足,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②7,24,25满足,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③8,15,17满足,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从上面的分组实验很容易得出如下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内容2:说理
提问:有同学认为测量结果可能有误差,不同意这个发现。你认为这个发现正确吗?你能给出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由吗?
意图:让学生明确,仅仅基于测量结果得到的结论未必可靠,需要进一步通过说理等方式使学生确信结论的可靠性,同时明晰结论:
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注意事项:为了让学生确认该结论,需要进行说理,有条件的班级,还可利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让同学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活动3:反思总结
提问:
1.同学们还能找出哪些勾股数呢?
2.今天的结论与前面学习勾股定理有哪些异同呢?
3.到今天为止,你能用哪些方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呢?
4.通过今天同学们合作探究,你能体验出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要经历哪些过程呢?
意图: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该定理与勾股定理之间的关系

第三环节:小试牛刀
内容:
1.下列哪几组数据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请说明理由。
①9,12,15;②15,36,39;③12,35,36;④12,18,22
解答:①②
2.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A250B150C200D不能确定
解答:B
3.如图1:在中,于,,则是()
A等腰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D钝角三角形
解答:C
4.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图1)
得到的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不能确定
解答:A
意图:
通过练习,加强对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逆定理认识及应用
效果
每题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5分钟),并指出各题分别用了哪些知识。

第四环节:登高望远
内容:
1.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图2所示,按规定这个零件中都应是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图3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吗?

解答:符合要求,又,
2.一艘在海上朝正北方向航行的轮船,航行240海里时方位仪坏了,凭经验,船长指挥船左传90°,继续航行70海里,则距出发地250海里,你能判断船转弯后,是否沿正西方向航行?
解答:由题意画出相应的图形
AB=240海里,BC=70海里,,AC=250海里;在△ABC中
=(250+240)(250-240)
=4900==即∴△ABC是Rt△
答:船转弯后,是沿正西方向航行的。
意图:
利用勾股定理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该定理。
效果: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清楚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可;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作适当变形(),以便于计算。

第五环节:巩固提高
内容:
1.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AB=4,AE=2,DF=1,图中有几个直角三角形,你是如何判断的?与你的同伴交流。
解答:4个直角三角形,它们分别是△ABE、△DEF、△BCF、△BEF
2.如图5,哪些是直角三角形,哪些不是,说说你的理由?
解答:④⑤是直角三角形,①②③⑥不是直角三角形
意图:
第一题考查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考虑问题要全面,不要漏解;第二题在于考查学生如何利用网格进行计算,从而解决问题。
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熟悉度后,能够快速做答并能简要说明理由即可。注意防漏解及网格的应用。

第六环节:交流小结
内容:
师生相互交流总结出:
1.今天所学内容①会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②满足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2.从今天所学内容及所作练习中总结出的经验与方法:①数学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②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③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当遇见数据较大时,要懂得将作适当变形,便于计算。
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体会到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广泛应用及它们的悠久历史;敢于面对数学学习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运用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
效果:
学生畅所欲言自己的切身感受与实际收获,总结出利用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从古至今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1.4第1,2,4题。

五、教学反思:
1.充分尊重教材,以勾股定理的逆向思维模式引入“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满足,是否能得到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充分引用教材中出现的例题和练习。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从中体验任何一个数学结论的发现总是要经历观察、归纳、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同时遵循由“特殊→一般→特殊”的发展规律。
3.在利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引导学生善于对公式变形,便于简便计算。
4.注重对学习新知理解应用偏困难的学生的进一步关注。
5.对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论证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适当调整,不做要求。
由于本班学生整体水平较高,因而本设计教学容量相对较大,教学中,应注意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状况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调整。
附:板书设计
能得到直角三角形吗
情景引入————小试牛刀:登高望远—————
合作探究————1.——————1.——————
2.——————2.——————
3.——————课后作业:

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知识点整理浙教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知识点整理浙教版

知识点

一、解直角三角形

1.定义:已知边和角(两个,其中必有一边)→所有未知的边和角。

2.依据:①边的关系:初中数学复习提纲

②角的关系:A+B=90°

③边角关系:三角函数的定义。

注意:尽量避免使用中间数据和除法。

二、对实际问题的处理

1.初中数学复习提纲俯、仰角

2.方位角、象限角

3.坡度:

4.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都缺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时,可用列方程的办法解决。

例题解析

已知B港口位于A观测点北偏东53.2°方向,且其到A观测点正北方向的距离BD的长为16km,一艘货轮从B港口以40km/h的速度沿BC方向航行,15min后达到C处,现测得C处位于A观测点北偏东79.8°方向,求此时货轮与A观测点之间的距离AC的长(精确到0.1km).(参考数据:sin53.2°≈0.80,cos53.2°≈0.60,sin79.8°≈0.98,cos79.8°≈0.18,tan26.6°≈0.50,≈1.41,≈2.24)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方向角问题。

分析:根据在Rt△ADB中,sin∠DBA=,得出AB的长,进而得出tan∠BAH=,求出BH的长,即可得出AH以及CH的长,进而得出答案.

解:BC=40×=10,

在Rt△ADB中,sin∠DBA=,sin53.2°≈0.8,

所以AB==20,

过点B作BH⊥AC,交AC的延长线于H,

在Rt△AHB中,∠BAH=∠DAC-∠DAB=63.6°-37°=26.6°,

tan∠BAH=,0.5=,AH=2BH,

BH2+AH2=AB2,BH2+(2BH)2=202,BH=4,所以AH=8,

在Rt△BCH中,BH2+CH2=BC2,CH=2,

所以AC=AH-CH=8-2=6≈13.4,

答:此时货轮与A观测点之间的距离AC约为13.4km.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解直角三角形中方向角问题,根据已知构造直角三角形得出BH的长是解题关键.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006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