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六单元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六单元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六单元第1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马木路克
包税制
帕夏
素丹

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国内政治、经济状况与西方殖民侵略所造成的危机共同作用,使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把握东西方历史发展趋向与碰撞,将其整合成东方古老文明发生变迁的参考体系和评价体系,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放置在其中分析、评判

分析比较
问题探究

一切古老的文明如果失去创新发展,必会失去辉煌

法国和英国殖民入侵

反法同盟
拿破仑的入侵
和殖民统治

情境再现
历史联系

近代西方殖民侵略既带给东方国家以灾难,也带来进步的因素和契机

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开罗三次起义
阿里夺取政权

问题探究
综合分析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为埃及近代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和可能性。

难点

埃及封建制度的独特构成。

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描述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及内外矛盾:一、16世纪初以来,在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对埃及的侵略及其对埃及社会的深刻影响;三、在反抗法英两国侵略的斗争中崛起的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及其面临的严峻形势。这些内容构成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全景式背景,揭示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民族的、历史的和文化的深层次根源,并将其放置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大背景中,促使人们思考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应对这一人类发展的重大课题。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到多国历史的发展,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的要求,适当补充相关内容的基础知识,或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有关的历史书籍,形成较为宽泛而完整的知识铺垫,帮助学生从教材要求的高度和深度掌握学习内容,培养理性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课引言部分以18世纪末英法争夺地理战略位置重要的埃及为切入口,提出问题,设置悬疑,引导学习者去了解当时埃及的基本状况。这种导入主题内容的方法符合《改革》这一选修模块的特点。这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按专题要求编排,只具有主旨内涵上的一致性,却缺乏整个模块知识体系构成的顺延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把握这一特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富有自身特点的突破与创新。

本课引言明确要求学习者着重探究两个主要问题:一、18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人与马木路克是如何统治埃及的?二、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是怎样侵略埃及的?这样,学习者明确了学习本课内容的基本方法与要求,即必须抓住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背景中的内外两大因素。引言还选出三个重要的基本概念,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充分的关注:马木路克、包税制、开罗首次起义。这三个概念从另外的角度反映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领会教材的意图,并开展自主的探究学习活动,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知识支撑进行深入的历史思考。

第一目“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教材用简练的文字和形象的情景图片,介绍了16世纪初至18世纪末法国入侵前的埃及社会、政治、经济等的基本状况,重点放在马木路克与包税制这两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上。自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征服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以来,奥斯曼帝国对于埃及的统治在政治上渐渐流于一种形式即宗主权的明确,经济上则主要体现为帝国对于埃及的赋税征收。至18世纪末,埃及政治上已被马木路克控制,经济上埃及的土地和赋税收入的大部分则通过包税制落入马木路克的手里。封建军事集团马木路克成为埃及真正的统治者,他们之间的相互征战,导致埃及的分裂和衰弱,从而给西方国家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落后的封建制度与西方先进的资本主义文明发生猛烈的碰撞,迫使埃及社会进行改革,以寻求本民族及其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和埃及历史发展是贯穿本单元知识结构的线索性内容,建议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当适当介绍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及其扩张、16世纪前埃及历史演变的基本脉络。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是由伊斯兰化的突厥人建立起来的军事帝国。16世纪中叶,苏里曼一世统治时期(1520~1566年),奥斯曼帝国臻于鼎盛,帝国的版图囊括了昔日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统治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17世纪中叶以后,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逐渐衰落下去。而其统治下庞大的疆土,则在此后成为西欧列强与俄罗斯长期争夺的目标,人称“土耳其遗产”。巴尔干半岛、北非和西亚成了西欧强国纵横捭阖的场所。

埃及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三千年代中期,尼罗河流域即进入奴隶社会,此后历经许多王朝的统治。教师可适当回顾。

马木路克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它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最重要的国内背景,代表着改革前埃及内部落后的封建制度及经济基础。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在及图片中对马木路克的介绍,适当补充一些较为具体的史料,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另外,为扩大知识面和加深理解,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后比较马木路克与俄国哥萨克、日本武士、西欧骑士等。

埃及阿尤布王朝(1171~1250年)后期,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购买大批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这就是马木路克。后来马木路克势力渐大,于1250年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1517年,奥斯曼帝国占领埃及。素丹将当地政权交给帕夏(总督)、近卫军和马木路克管理。最初帕夏的势力最大,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木路克逐渐占上风。1768年马木路克首领阿里贝伊废黜帕夏,翌年宣布独立,并占据汉志和叙利亚,自称埃及素丹及地中海和红海君主。由于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和马木路克之间的混战,18世纪末尼罗河三角洲附近1/3的农田荒芜,产量不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1/4。农村盛行包税制,全国2/3的土地被马木路克包税人占有。

1798年拿破仑侵入埃及以后,在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严厉打击腐朽不得人心的马木路克势力,埃及的封建军事主力量遭到严重的削弱。法军撤出埃及后,在英国支持下,马木路克卷土重来。在开罗第三次起义中,穆罕默德·阿里崛起。1811年,穆罕默德·阿里设计将马木路克的头目一网打尽,并在全国范围搜捕并处决马木路克骨干数千人。从此,统治埃及几百年的封建军事主集团马木路克从埃及的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包税制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对这一概念从三个方面作了介绍:税制实行的背景和原因;税制内容涉及到赋税征收和土地制度;包税制与马木路克实际统治埃及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在帮助学生从这三方面把握包税制概念的基础上,突出它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前埃及封建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阻碍埃及社会发展最深刻的社会因素,因此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中必然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目“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本目主要介绍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和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活动。

本目内容可分两个层次:英法侵略埃及和英法之间争夺埃及的斗争。英法两国的侵略特点及其影响各不相同: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这种统治客观上一定程度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英国与法国争夺埃及,为达到侵略埃及的目的,英国往往联合奥斯曼帝国或扶持马木路克势力,英国的侵略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注意这一区别,指导学生理解教材,把握西方殖民侵略活动的多样性特点,具体、辩证地分析殖民侵略的影响。

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法军入侵开罗》《拿破仑赦免被捕的埃及人》和,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分析历史现象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拿破仑远征军的入侵(1798~1801年)给埃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此后几十年里,长期停滞不前的埃及社会在剧烈的动荡中开始向前迈步。

本目内容涉及到了英法两国争夺欧洲霸权和殖民霸权的斗争,这一斗争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过程中始终隐约地发挥着作用,对改革进程的深入与成败有着不小的影响。建议教师注意并适当补充相关内容。

第三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本目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埃及人民反抗法军的殖民统治和马木路克的反动统治(三次开罗起义)、穆罕默德·阿里政权的建立、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的内外形势。

三次开罗起义。第一、二次开罗起义是反抗法国殖民统治的民族斗争。尽管两次起义都没取得成功,但在反抗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独立民族意识,是穆罕默德·阿里崛起和改革最深刻的社会意识因素。第三次开罗起义是反抗马木路克暴政的斗争,正是在这一次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迅速崛起,掌握了对埃及的统治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政权前提得以成立。

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建立后,内外形势均十分严峻:外有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侵略危险,内有奥斯曼帝国的镇压和马木路克反动势力的威胁。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只有进行改革,迅速增强自己的实力,才能消除危机。这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必然性因素。

本目教材提到英国对埃及的两次军事入侵:第一次,1801年10月,法军撤走后,英军便进占开罗、亚历山大等主要城市,并竭力网罗马木路克残余势力,试图长期占领埃及。后来,由于法国和其他强国不断对英国施加压力,奥斯曼帝国强硬抵制英国在埃及的渗透,1803年3月,英军被迫撤出埃及。第二次,1807年3月,英军6000余人攻占亚历山大,随即进攻罗塞塔。守城军民顽强抵抗,全国人民掀起抗英卫国的浪潮,在人民的推动下,穆罕默德·阿里下决心抗战,亲赴前线,打退了英军对罗塞塔的进攻。英军于这年9月撤出亚历山大。新生的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得到了巩固,得以集中力量清除国内隐患,推行改革。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阐释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内容涉及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世界历史的多个方面及相互碰撞作用的关系,要求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概括等较高的能力。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补充相关的基础知识,又要把握好本课知识构成的层次和结构,避免教学中教学知识呈散乱芜杂的状态,更要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本课导入,建议教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相关内容,联系西欧开辟新航路和殖民扩张,着重强调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向世界各地扩张的这一世界历史的巨变,提出一个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当此西方迅速崛起之时,古老的东方该如何应对而避免可能的沉沦?从而将学生的对世界历史的视线由西方转移到东方,转移到埃及,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建议教师教学中突出马木路克在埃及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特权,以帮助学生透过奥斯曼帝国宗主国统治的表象,真正认识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对埃及的封建统治现状。

马木路克的统治。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第二目“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建议教师将教学分解为三个相互渗透的层次: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关系;英法对埃及的侵略与争夺;拿破仑对埃及的三年殖民统治。

由于本目内容涉及到法国大革命、拿破仑、英法争夺欧洲霸权和海上霸权的斗争等更为宏大而复杂的历史背景,因此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自主学习活动,达到旧知与新知的融合和重构,解决本目中一些较为复杂的重要问题。如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及世界的影响、英国组织反法同盟的主要原因、评价拿破仑与评价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等。课堂教学应以提出的问题为教学切入点,集中突破对拿破仑殖民统治的分析与评判,突出拿破仑殖民统治在埃及社会结构、思想文化以及东西文明冲突方面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发生所起的推动作用。

第三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建议教师在介绍穆罕默德·阿里的出身来历基础上,以这一人物为线索,构建本目乃至本课知识的框架: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背景、穆罕默德·阿里取得政权、穆罕默德·阿里政权面临的严峻形势。最后提出穆罕默德·阿里如何巩固其政权这一重大而复杂的命题,将教学及学生思维延展到下一课的教学内容中去,使整个单元教学浑然一体。

本课小结,在构建本课知识结构的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明古国埃及的辉煌与黯淡、沉沦与奋争的沧桑之变,鼓励学生开展以“追寻埃及的历史足迹”为主题的探究活动,把两个文明古国埃及与中国放在宏大的历史空间中进行分析比照,丰富学生怀古思今的历史情怀。

2.教学案例

案例一“马木路克”的教学拓展

投影两图:

图一:《马木路克在训练》

图二:《马木路克的城堡》

投影:马木路克实际统治埃及表现的文字归纳:“政治上,由担任各地的地方长官,到18世纪末架空甚至可以废黜奥斯曼帝国派遣的帕夏;经济上,掌握包税权,控制埃及土地,随意向农民征收租税;军事上,单独组建近卫军,争权夺利,互相攻伐。”

教学构思:通过图文演示,直观启发学生形成对马木路克的基本判定:军事封建势力,埃及的真正统治者,阻碍埃及进步的主要国内因素。在此认定得出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引起类似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思考和体认历史发展过程中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规律。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类似现象有:德意志条顿骑士团、日本武士、俄国哥萨克。

案例二评价拿破仑的文化侵略

引用材料,指导阅读:

“它也是西方对阿拉伯世界中心地区的一次文化入侵。拿破仑除了将解释古代象形文字的科学家和制订把地中海和红海连接起来的计划的工程师带到埃及外,还给埃及带来了第一台印刷机。有个阿拉伯学者曾参观由这些新来的人建立的一个实验室,法国科学家的影响就反映在他以下这番表示惊讶的话中:

‘我在那里看到了一些最奇妙的事,其中有件事是,一个负责人拿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从瓶里取一点蒸馏水倒入一个试管中,再从另一瓶里取少量液体倒入蒸馏水中。两种液体上升,一朵彩色的云从液面上升起,直到它消失为止。试管里的东西完全变干,成为一块黄色的石头……一块我们摸过、检查过的干石头。他又用不同的水如法炮制,制造出一块蓝色的石头。他第三次用其他的水重复这一实验,制造出一块鲜红色的石头。接着,他取一撮白粉放在一块铁砧上,用锤轻轻地敲,结果是响起一种可怕的声音──类似于枪声的声音,使我们十分惊讶。所以,他们都嘲笑我们。’”

──《全球通史》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教学设想:在教材表现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侵略性特别是文化掠夺的基础,向学生呈示出文化侵略的另一面,即先进技术和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内容时能联系到拿破仑文化侵略的积极影响,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是埃及近代化进程的开启。

案例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的导入

投影三幅图片:

图一:《法军入分开罗》

图二:《英国军队侵入埃及》

图三:《穆罕默德·阿里像》

法军和英军相继侵入埃及,带给埃及以社会的动乱、民族的屈辱、国家地位的沉沦。在此期间,一位来自奥斯曼统治下阿尔巴尼亚年轻人,参加奥斯曼军队,来到埃及,很快他就成为驻埃及的奥斯曼军队主力之一──阿尔巴尼亚军团的指挥官。两年后,他又成为埃及总督。他是谁?他又以怎样的方式影响埃及的历史命运?

四、问题解答

1.(对包税制)你是怎么看的?

解题关键:包税制的不同层面整合成一个较完整的概念。

思路引领:埃及包税制分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赋税制度,二是土地制度。

答案提示:上述两个观点其实并不矛盾,它反映了包税制的两个不同层面:一是赋税制度,二是土地制度。

奥斯曼素丹只关心在埃及的统治和收缴的赋税,包税制实行后,马木路克为获得和确保其包税权,必须向奥斯曼政府提前预付一年的土地税。这样,奥斯曼素丹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确保了它在埃及地区的赋税收入。

但是,马木路克获得包税权后,实际上在包税区内不仅控制了土地,还控制了农民的人身自由。马木路克在其包税区内肆意剥削和压迫农民,农民在经济和人身上都依附于包税人,境遇极其悲惨。农民地位的沉沦,严重破坏了埃及农业的进步,并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奠定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他们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这一军事封建主集团竭力维护其封建统治,并由于内部矛盾而争战不休,成为阻碍埃及社会进步的最反动的因素。

2.联系课文内容,你认为应如何评价拿破仑对埃及的殖民统治?

解题关键:历史地辩证地进行分析、评价法国殖民统治。

思路引领:依据材料和课文,分析、评价拿破仑具体的殖民措施。

答案提示:拿破仑在埃及的殖民统治,其侵略性是主要的:首先,拿破仑出于与英国殖民争霸的目的,出兵侵占埃及;其次,拿破仑对埃及人民的反抗斗争进行残酷镇压,其三,废除包税制后,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其四,拿破仑掠夺了大量埃及的文物与国宝,将其运送回法国,体现了西方国家赤裸裸的掠夺本性。因此,埃及人民多次掀起反抗斗争,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

但不可否认的是,拿破仑在埃及的统治给埃及的历史进步打开了大门。拿破仑在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势力,经济上废除封建的包税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科学文化上加大对古埃及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这一系列措施客观上猛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结束了它与世隔绝的状态,从而揭开了埃及社会大变革的序幕。

(一)本课测评

1.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主义政策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拿破仑在埃及实行的殖民统治措施。

思路引领:拿破仑殖民统治的主要方面:政治、经济和文化。

答案提示:政治上:打击军事封建势力马木路克,建立各级行政机构;拉拢以帕夏为首的埃及上层,为其殖民统治服务;残酷镇压埃及人民的反抗。

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建立为法军提供后勤服务的工业企业,如食品厂、弹药厂等;修复灌溉系统,扩大可耕地、改进农业生产技术。

科学文化上:组织庞大的科学艺术考察团,推进对古埃及文化的学术研究,形成多卷本的巨著《埃及纪事》;发掘埃及的大量文物并运回法国。

2.简要叙述穆罕默德·阿里崛起的历史背景。

解题关键:穆罕默德·阿里掌握政权的背景与条件。

思路引领: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封建统治危机与民族危机,埃及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的斗争。

答案提示:18世纪末19世纪初埃及名义上在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实际上是在国内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的统治下,国内推行包税制,土地和农民都在马木路克的严格控制下。在马木路克的腐朽统治下,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民不聊生。衰弱的埃及成为正在兴起的西方国家的殖民对象。

1798年,法国将军拿破仑率军侵入埃及,在此实行了三年的殖民统治。拿破仑的殖民统治奴役了埃及人民,但是它又冲击了埃及封建社会结构。法军退出埃及后,英军侵入埃及,并利用马木路克势力力图控制埃及。

面对法国、英国相继对埃及的侵略,埃及人民英勇反抗。他们先后发动了三次开罗起义,沉重地打击了英法侵略者及英国支持的马木路克反动势力,并在斗争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民族意识。正是在第三次开罗起义的斗争中,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人民一边,获得人民的支持,掌握了埃及的统治权。

(二)学习延伸

相关知识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导学案


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李林中学2014高中历史第16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1、课前导学

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

1.奥斯曼帝国的反动统治

⑴16世纪初,奥斯曼帝国①埃及,将其变为帝国的一个行省。

⑵政治上,派遣称为②的总督。

⑶军事上,各地驻扎由雇佣兵组成的军队,允许单独③。

⑷经济上,实行④,包税人成为实际的土地所有者。

2.马木路克的争权夺利

⑴18世纪末,马木路克实际统治了埃及,甚至可以⑤帕夏。

⑵马木路克之间的相互征伐,导致埃及战乱和经济凋敝,从而给⑥侵入埃及造成可乘之机。

二、法国和英国的殖民入侵

1.原因

⑴埃及①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⑵18世纪中后期,埃及②衰弱,局势动荡。

⑶英法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埃及的③活动。

2.法国的殖民统治

⑴1798年,法国政府派④率军入侵埃及。

⑵政治上,打击马木路克武装力量,建立各级⑤。

⑶经济上,没收马木路克的土地和财产,废除⑥。

3.英国的殖民侵略

⑴1798年英国联合⑦,派兵入侵埃及。

⑵英国企图通过扶持⑧势力占领埃及,遭到其他国家反对。

⑶后来被迫撤出埃及,仍支持马木路克势力实行⑨,为将来侵略做准备。

三、穆罕默德阿里的崛起

1.三次开罗起义

⑴1798年10月,开罗人民发动起义,虽然被①镇压,但它拉开了埃及人民反抗外来殖民侵略的序幕。

⑵1800年,在英国和②联合攻打法军之际,开罗人民再次发动起义,使法军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加速了法军的失败。

⑶马木路克卷土重来,横征暴敛,再次激起人民的反抗,1804年开罗人民又一次发动起义,③站到起义者一边,起义获得胜利。

2、课堂识真

1.下列对埃及包税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18世纪在埃及盛行②有能力预付一年土地税即可成为包税人③包税人享有绝对权力④包税领地内的农民负担沉重的赋税,社会地位低下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18世纪末,英、法侵略埃及的根本原因是()

A.埃及战略地位优越B.埃及国力衰弱

C.出于建立殖民地、拓展市场、倾销商品的需要D.拿破仑的个人野心

3.拿破仑军队侵占埃及,对埃及实行殖民统治的影响主要是()

①打击了埃及的封建势力②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科学文化③废除包税制,在经济上掠夺埃及人民④对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有一定的诱导作用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4.下列关于对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埃及状况的表述,正确的是()

A.埃及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行省B.彻底消灭了残存的马本路克

C.帕夏由埃及人选举产生D.马木路克可单独组建一支主要由骑士组成的近卫军

5.下列关于三次开罗起义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开罗首次起义遭到法国殖民者的镇压

B.第二次起义加速了法军的失败,最终取得了胜利

C.开罗首次起义掀起了埃及人民反抗殖民侵略的序幕

D.第三次起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穆罕默德阿里站到了起义者一边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必然性是()

①埃及面临着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的威胁②埃及经济落后、国力衰弱,无力抵抗外来人侵③马木路克反动势力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社会的安宁④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被拥立为帕夏,建立了穆罕默德阿里政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7.英国实现占领埃及的目的,企图通过的途径是()

A.结束法国在埃及的殖民统治,由其单独占领

B.帮助素丹恢复在埃及的统治

C.扶持马木路克势力

D.联合奥斯曼帝国赶走法国,再驱逐奥斯曼帝国势力

8.18世纪末,英、法等西方殖民者加紧对埃及的侵略,原因包括()

①埃及的战略地位优越②埃及的自然资源丰富③埃及国力衰弱,社会动荡④马本路克与侵略者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课后见功

9.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图二图三

请回答;

⑴结合图一、图二和所学知识思考:16-18世纪,马木路克在埃及处于何种地位?对埃及有何响?

⑵开罗人民再次起义的原因是什么?当时穆罕默德阿里的身份是什么?在这次起义中穆罕默德阿里采取了什么立场?结局如何?

⑶穆罕默德阿里政权建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状况?他是如何解决的?

4、拾遗补缺(学习交流展示即效果展示)

5、拓展空间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包税人)在夜晚催促农民第二天早早起来干活。谁稍晚一点,哪怕家里有紧要事情,也不行,乡丁们会来揪着他的胡须又打又骂。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

材料二农民的地位比用金钱买来的奴隶还要卑贱。奴隶在逼得走投无路时可能逃亡;农民则不行,他们不能轻易遗弃自己的土地,即便逃跑了,他们的主人也会把他们追回来,加倍地处罚他们。

——埃及史学家迦白鲁谛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分析农民在埃及的地位。

⑵上述材料是指埃及的哪一经济制度?试分析这一制度产生的消极影响。

⑶拿破仑统治埃及时对这一制度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16课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埃及)

1、课前导学

一、①征服;②帕夏;③组建军队;④包税制;⑤废黜;⑥资本主义国家;

二、①战略地位;②国力;③殖民扩张;④拿破仑;⑤行政机构;⑥包税制;⑦奥斯曼帝国;⑧马木路克;⑨武装割据;

三、①法国殖民者;②奥斯曼军队;③穆罕默德阿里;④埃及帕夏;⑤英国;⑥奥斯曼帝国;⑦马木路克;

2、课堂识真

1-8DCABBCCA

3、课后见功

9.答案:

⑴地位:16-18世纪,马木路克逐渐成为埃及的实际统治者。垄断了包税权,架空了帕夏。

影响:马木路克首领们争权夺利导致埃及连年战乱,经济凋敝;传统的商业和贸易萎缩,手工业生产中心消失;英法乘虚而入,埃及形势恶劣。

⑵原因:法军撤离,马木路克卷土重来,横征暴敛,引起人民反抗。身份:素丹派往埃及的将领。立场:站到了起义者一边。结局:起义获胜,阿里被拥戴为帕夏,建立起政权。

⑶状况:国外:英国派兵入侵,列强威胁;国内形势严峻,人民要求独立,但奥斯曼素丹随时准备消灭埃及政权;马木路克仍然控制着埃及的国计民生,威胁着社会的安宁。措施:对内实行改革;对外侵略扩张

5、拓展空间

10.

⑴社会地位最为低下,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依附于包税人,受其控制;不得弃田逃亡,否则会受到重刑。实际上还是农奴。

⑵包税制。消极影响:①这种野蛮的剥削制度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②在这一制度下,包税权基本上落入了马本路克手中,马木路克通过包税制奠定了自己统治埃及的基础,最终成为阻碍埃及社会进步的最反动力量。

⑶废除包税制,由法国人负责征税。巩固法国在埃及的统治。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汇总:14—19世纪初的世界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点汇总:14—19世纪初的世界

时间、分期

14-19世纪初的世界

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14世纪中期-1840年)

中国历史

经济

1、农业: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多熟种植制及其品种开发;引进国外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域;施用饼肥;出现《农政全书》等农学著作。2、手工业:明晚期炼钢技术仍在世界领先;景德镇成全国瓷都,明清发明五彩瓷和珐琅彩瓷,瓷器大量外销;苏杭丝织业鼎盛;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3、商业: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徽商、晋商崛起。

政治

1、明朝:①明太祖废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顾问);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确立;③明宣宗时内阁获票拟权。但内阁并非法定中央机构,不能制约皇权反使之加强。2、清朝:①康熙时设南书房,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②雍正时设军机处,全国军政大权完全集中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至顶峰。

文化

1、思想:王阳明将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反封建民主思想代表李贽、黄宗羲等。2、文艺:小说空前繁荣,四大古典小说问世;明传奇兴盛,昆曲一统,汤显祖《牡丹亭》最为出色;清徽、汉合流,京剧形成;元明清士大夫文人画成就突出,写意画最能反映其风貌。3、科技:郑和海船和牵星术导航世界领先;《本草纲目》、《农政全书》等传统科技巨著相继问世。

世界历史

14-16世纪的欧洲

17-19世纪初的欧洲

经济

1、14、15世纪,意大利半岛的佛罗伦萨等地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并向英、法等国发展。2、1500年前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在西、葡王室的支持下,西欧航海家开辟了通往美洲和印度等地的新航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1、新航路开辟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向大西洋转移,荷兰成为为17世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18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开始,18世纪晚期、19世纪初向法、美扩展。2、荷、英、法加入殖民国家行列,在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

政治

欧洲宗教改革:①背景: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②爆发:1517年马丁·路德揭开序幕。改革主张:因信称义,简化仪式,《圣经》权威,君权至上。结果:形成路德新教,确定“教随国定”原则。③扩展:加尔文教;英国国教(清教)。④评价:是欧洲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是西欧各国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斗争;打破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和教育发展;加尔文教成早期资产阶革命旗帜。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政体确立;18世纪英国内阁制形成,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和首相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中心。2、18世纪晚期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颁布1787年宪法。这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它规定美国国家权力由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组成,立法权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行使,行政权赋予选民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司法权集中于联邦法院。并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君主立宪制和总统制联邦共和制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重要形式。

文化

文艺复兴:①背景: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②指导思想人文主义。③成就: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歌集》;达·芬奇《蒙娜丽莎》。④评价:欧洲第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打破天主教会精神专制,促进思想解放;促进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思想: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它公开质疑教会和统治者说教,抨击教会权威,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科学、自由和平等。其核心理性即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它被视作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并反对一切外在权威;号召人们构建一个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会。代表人物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百科全书派和德意志的康德。2、科技: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形成,为两次工业革命奠基。

选修

改革、人物

人物: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美国国父华盛顿;一代雄狮——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2、近代自然科学之父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中国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著中国医药学的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改革:欧洲宗教改革:见世界历史政治部分。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七单元第1课《19世纪中叶的俄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俄国的农奴制

俄国农奴的生活状况

农奴制的存在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资本主义的缓慢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对外战争的失败。而这些正是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探究19世纪中叶的俄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军事等方面的困难来寻求可能的解决途径

分析农奴制的发展情况,探究农奴制对俄国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

落后的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的情况

提供资料,分析俄国工业发展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及根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

新思潮的涌动

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

学生演示,主张的阐述

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克里米亚战争

战争爆发的原因、时间及结果

问题探究

落后必然挨打,改革是必由之路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俄国的农奴制。

难点

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教材从“俄国的农奴制”、“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新思潮的涌动”、“克里米亚战争”四个方面介绍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本课引言部分由文字描述、主要问题设计和重要概念三项组成。文字描述以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对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时局的预测为内容,然后引入思考“他们为何将与西方的这场战争称为‘文明’之战,对结局为何又如此悲观”?这段材料指出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知识分子希望俄国经过这一沉重的打击,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这就为讲授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作了铺垫。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立足点放高一些,让学生明白俄国农奴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结果。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加快发展步伐,德、意、俄、美、日等国开展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各国事件的发生尽管有其个性,但无一例外是受到本国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结果,充分显示了该时代的特征。为下面的教学搭好框架。学习这一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问题能力的形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进步观念和全球史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通过第七单元的引言我们知道俄国农奴制改革发生在哪一年?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呢?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俄国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进行改革的?是什么原因促使亚历山大二世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这些问题,可以不要求学生立即作答,而是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这样导入新课,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不断地探求知识,以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

第一目“俄国的农奴制”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俄国农奴制是15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地主庄园经济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早在11世纪前后,在基辅罗斯时代,王公、大贵族拥有大量世袭领地,强迫穷人服劳役。14~15世纪,莫斯科公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陷于被奴役的地位。

1649年,《法律大全》明确宣布地主有权以1626年编纂的土地财产登记簿或1646~1647年的人口调查表为依据,无限期地追捕逃亡者,所有逃亡农民不论逃亡时间多久,都要连同他们的家庭、财产一起返回并定居在原来的地主领地里。《法律大全》的颁布标志着俄国农奴制度最后确立。

18世纪,农奴制进一步推广到顿河和东乌克兰地区。在彼得一世改革时期,农民状况进一步恶化了。彼得一世不但从农民中抽丁当兵,而且还叫他们负担人头税,这对于农民的地位发生很大影响,因为它扩大了地主对于农民的权力。而且,彼得一世在位时还开始了广泛出卖农奴的做法。只用十个卢布就可以买到一名女农奴。彼得一世下诏对窝藏逃亡农民者处以死刑,没收其庄园。国家还设有专门从事搜寻逃亡农民的侦察队。1760年,沙皇还授予地主将农奴流放到西伯利亚的权利。到十八世纪下半期,俄国农民状况更加恶化。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农奴制发展到顶峰。由于农民状况恶化,生产率普遍下降。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期,许多地主为增加商品粮食的生产,加紧剥夺农民的份地,只付给农民口粮,破坏了劳役制的基础。有些地主为增加收入,把劳役租改为代役租,农民为支付代役租而去城里谋生,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某些富裕农民还力图用金钱赎取自由。封建农奴制危机行政重重。

(2)农奴制的危机。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3)农民的划分。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分为地主农民、国有农民及宫廷农民。地主农民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迫最深,既要为地主服劳役,又要向地主奉献各种农副产品,人身自由最少。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封建主,但要受封建国家的残酷剥削,担负着繁重的贡税和各种无偿的劳役。宫廷农民从属于沙皇宫廷,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

教学建议:

首先,利用教材所给的材料,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处境恶劣、地位低下,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发展情况。

其次,指出由于俄国农奴制的存在,贵族地主残酷剥削,农奴生活非常贫困。让学生思考农奴制造成的社会危机。得出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发展的结论。

第三,指出农奴制的存在,激化了社会矛盾。教师可提供原始数据来说明农民骚动次数之多,影响之大。以此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农民的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第四,简要介绍俄国农奴制下的农民不同的划分,让学生理解无论哪种农民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奴役。

第二目“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

(1)俄国工业发展的背景。19世纪上半期,西欧国家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沙皇俄国却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但是,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在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并且逐步破坏着封建农奴制基础,使农奴制危机不断加深。1804年,俄国有1200家手工工场,到50年代末逐步发展到2800家。19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858年,仅莫斯科一省就有蒸汽机158架。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人人数也不断增加。在1861年改革前,共有工人86万名。同时,工业中自由雇佣劳动也逐渐超过农奴劳动。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中的比例,1804年为48%,1860年上升到87%。

(2)俄国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无论是从疆域,还是从人口上看,都是欧洲的第一大国。俄国很早就同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但是,俄国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政治上,俄国实行封建专制制度。而同时期的西方诸国如英国、法国等,却早已砸碎了封建制度的枷锁,建立起强大的资产阶级政权。经济上,俄国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的农奴制经济,1861年前,俄国的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力总数的89%,国民财富收入的71%是由他们创造的。俄国工业劳动力只占到劳动力总数的10%左右,且工业的基本形式是手工工场,以手工劳动为主。同时期的英、法等国却已在生产中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1860年,俄国的铁产量为29万吨,德国的铁产量在1850年时就已达到40.2万吨,英国在1850年时的铁产量为225万吨。铁路建设最能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1860年,俄国建成的铁路只有1600公里,同年的英国建成的铁路则有14603公里,法国到1861年时建成的铁路有9160公里。

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提供有关俄国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发展的材料,提问这段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讨论。让学生理解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俄国封建社会内部缓慢发展。

其次,根据本课教材中所提供的“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讨论中的问题“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教师从政治、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俄国只有废除农奴制,才有出路。

第三目“新思潮的涌动”

(1)十二月党人起义。19世纪初,一些在大学和军官学校里学习的贵族青年,接触到了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先进思想,特别是参加1812年反拿破仑战争,进入法国等西欧国家,亲身感受了西欧先进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他们日益不满沙皇专制统治,在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下,掀起了反对农奴制和专制制度的斗争,最终在1825年俄历十二月发动了起义。这些革命者也被称为十二月党人。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十二月党人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使起义处于孤立无援地位而最后失败。但是,这次起义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它是俄国历史上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公开武装发动,它标志着俄国革命运动史的开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对后来的俄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斗争。农民的反农奴制斗争,在俄国平民知识分子中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些平民知识分子在思想方面表达了农民的利益和愿望,成为农奴解放运动的鼓动者。他们积极宣传使用革命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废除农奴制。在1859~1861年间,他们成为社会政治舞台上一个重要力量。平民知识分子中间最杰出的人物有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1857年,赫尔岑出版《钟声》杂志,大胆提出消灭农奴制的主张。他呼吁把农民从农奴身份中解放出来,并且把土地分配给他们。赫尔岑虽然有时也幻想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地解放农奴,但是他也认为如果这条路行不通的话,就应该采取革命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态度则更为坚决,他是一位充满战斗精神的政论家及文艺批评家,他积极传播农民革命的思想。他相信用和平手段解放劳动人民无异于缘木求鱼,他把希望全部寄托在革命上面。他对统治阶级不抱任何幻想,他主张为了废除农奴制度,必须消灭专制制度。在他看来,俄国必须实行农民革命,推翻专制政体,把土地归还给农民。他在19世纪50年代末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强调用革命方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主张把土地分给农民,坚决反对由农民赎买土地。

1859~1861年间,俄国出现了一些革命组织。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在彼得堡成立的组织和赫尔岑等人在伦敦成立的组织,都制订了革命纲领。但是,这些革命活动最终并没有真正发展为革命。这样,“自下而上”地消灭农奴制的企图终于以失败告终。

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19世纪初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对俄国贵族青年的影响。如伏尔泰的“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原则;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使他们对农奴制和封建专制不满。并最终发动了武装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

其次,让学生看书中的和,了解19世纪初的俄国贵族和19世纪四五十年代俄国知识分子对农奴制的不同认识。

第三,教师出示原始材料《车尔尼雪夫斯基致领地农民书》,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去感受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反对农奴制的斗争,便于学生对激进派主张的深刻理解。同时也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对原始资料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究性学习能力。

第四目“克里米亚战争”

(1)克里米亚战争爆发的背景。克里米亚战争是西欧资本主义列强与沙皇俄国之间在土耳其问题上的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这个矛盾之发生,首先是由于这些强盗国家都想利用土耳其国力衰弱而占有它或奴役它。而且土耳其处在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的地方,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其首都君士坦丁堡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有经济上及战略上的价值。君士坦丁堡是东西方贸易往来必经之处,也是控制黑海与东地中海的咽喉。因此,欧洲列强都想控制海峡和君士坦丁堡。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和转移国内矛盾,一直想鲸吞奥斯曼帝国的土地,控制海峡。

(2)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及结果。1853年至1856年,俄国为夺取黑海出海口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起初,奥斯曼帝国军队不堪一击,俄军占据了大片土地。俄军的行动严重损害了英法的利益,英法派兵干涉,这样,俄国的主要对手实际上是英法。在战争中,俄国的士兵英勇善战,但形势却令人绝望;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因而,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对于战争的结果,也早就有人做出过这样的预言:“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3)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俄国与英法都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4)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的影响。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失败。这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英法之间的战争。这一沉重的打击,使沙皇制度不仅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丢了丑,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同时也使国内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苦不堪言。政府加重农民的赋税以充军费,使得农民在旧的不满上又添了新的不满。结果,爆发了席卷全国的农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农民运动震撼了贵族地主的统治。沙皇政府不得不承认,“必须立即进行改革,没有时间再耽搁了”。

教学建议:

首先,可由学生生动描述克里米亚战争的经过,并分析俄国失败的原因。既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从感性材料中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其次,学生通过学习中的材料,比较两次战争之后对俄国的不同影响。

第三,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利用教材提供的中的内容和问题,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鼓励大胆发言,在讨论过程中,不追求全面,但求有理,能自圆其说。教师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和新意,并及时给以鼓励,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1)关于“俄国农奴制”一目。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先和学生共同回顾已学习过的有关俄国在15世纪末至18世纪的历史知识,尤其是与本课密切相关的俄国农奴制的内容。使学生对农奴制的发展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导入课文的教学,学生就不会觉得知识是零散的,而有内在的联系。

可以采用学生表演的方式:“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主要表现为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2)关于“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可以采用讨论法,教师提供一些反映俄国工业缓慢发展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与学生一起共同分析讨论材料所说明的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俄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会有较大的差距?二是农奴制给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哪些消极影响?

(3)关于“新思潮的涌动”。建议采用谈话法,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资料:第一组为十二月党人起义。第二组为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革命主张的介绍。

(4)关于“克里米亚战争”。建议采用谈话法,分析克里米亚战争给俄国造成的影响。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讲授“俄国的农奴制”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几组图片

图片一组:《富裕的农奴主家庭》和《农奴的贫困生活》。这两幅图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农奴主与农奴不同的生活境况,体现出在农奴制度下农奴主通过残酷的剥削农奴,过着富裕的生活,而地位卑下的农奴生活却贫困不堪。

图片二组:本课中提供的两个。材料反映出俄国的法律条文中规定了农民连同妻子儿女及其财产都属于领主所有。沙皇政府设立基层机构负责对农民进行管辖。反映农民没有人身自由,完全受制于地主,地主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民。

案例二在讲授“步履艰难的俄国工业发展”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材料和图片

材料:反映十九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的材料。

图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各国人均收入比较(1861)》和《英国的轮船航运繁荣的景象》形象地说明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让学生分析得出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源在于农奴制度的存在。

案例三在讲授“新思潮的涌动”一目时,用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图片

图片一:《十二月党人起义》

图片二:俄国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教师对他们的不同主张加以介绍。引导学生分析革命虽然没有发生,但革命民主主义运动却迫使沙皇政府让步,不得不走上改革的道路。

案例四在讲授“克里米亚战争”一目时,学生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目的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亚历山大进行的1861年改革是由于19世纪中期的俄国农奴制危机对其统治产生了威胁而进行的,所以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

四、问题解答

1.农奴制所造成的社会危机是什么?

解题关键:农奴制度阻碍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思路引领: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农民的骚动影响了俄国政局的稳定。

答案提示:①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克里米亚战争对俄国有哪些影响?

解题关键: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和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性。成为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的直接诱因。

思路引领:克里米亚战争是俄国为了扩大势力范围,攫取更多的土地;为了挽救政治危机,转移国内矛盾;客观上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答案提示: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农奴制和沙皇封建制度的腐朽性。俄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加剧了俄国国内的阶级矛盾;俄国统治者从政治昏睡中清醒过来。

1.彼得一世改革以来,一直注重面向西方,发展近代工业,19世纪初,俄国的生铁产量一度居世界首位。想一想,为何到19世纪中叶,俄国同西方国家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

解题关键:要能认识到是由于农奴制的存在,才导致了差距的存在。

思路引领: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的落后。经济上封建农奴制经济的落后。

答案提示:彼得一世时的改革,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利用农奴劳动,发展了近代工业,不过这种工业只是建立在手工工场的基础上;19世纪以后,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工业革命以后的工业发展是建立在自由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基础上,俄国的农奴制不仅不能为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自由劳动力,还造成了国内市场的萎缩,这就使得俄国的经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差距日益拉大,俄国日益落后。

2.十九世纪俄国一名知识分子说:“维护奴役人的农奴制度本身,是不会有成效的,而且也毫无裨益,无论社会良心或当代工业、国民福利和国家安全的要求,都已判处它的死刑。”他为什么这样评论农奴制,你对农奴制有什么看法?

解题关键:为什么这样评论方面:已认识到了农奴制的腐朽性。看法方面:农奴制必须废除。

思路引领:由于农奴制的存在,农民处境恶劣、生产效率低下;工业发展缓慢;生活贫困、体质很差;农民暴动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的稳定。

答案提示:(1)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会被历史所淘汰。(2)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3.尼古拉斯·皮洛哥夫是一名外科医生,他在赶往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救治伤员的途中有这样的记述:“整条道路──忙着伤员、枪支、牛马饲料的运输。倾盆大雨从天而降。病号,其中有些还是截过肢的,三三两两躺在马车里,冻得打颤,不住的呻吟。在齐膝的泥浆中,人和牲口寸步难行;每走一步都能看到死去的牲口;──同时听得到伤员的呼号、乌鸦成群地飞向猎物的号叫、备受折磨的马夫的咆哮、以及远远来自塞瓦斯托波尔加农炮的吼叫。”请你联系课文有关内容,分析战争的惨烈景象,告诉我们俄国军事上有哪些不利的信息?

解题关键:战争的失败实质上是政治体制的失败、经济体制的失败。

思路引领:武器的落后、运输工具的落后、军需品的不足等。

答案提示:俄国士兵使用的步枪的射程只有西方军队士兵步枪射程的1/3;俄国士兵要用帆船对付英法国家的汽船;由于克里米亚没有铁路,俄国士兵不得不用马车来拉军需品,不得不在抵达前线之前步行数百里。联军却在克里米亚占领区修筑了铁路,能及时地补充作战物资。除此之外,俄军还缺乏必需的医疗器械和药品,甚至没有作战地图。军官也利用战乱侵吞公款、贪污军需物品。

(一)本课测评

1.1855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哪些问题?其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问题?

解题关键:农奴制的危机、资本主义发展的缓慢、新思潮的涌动、战争的失败。

思路引领: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四个方面考虑。

答案提示:政治上: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基础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缓慢发展,与西欧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社会上:革命民主主义者积极发动武装起义,准备推翻俄国农奴制。

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最主要的问题是政治方面的问题:即沙皇的统治受到威胁。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

(二)学习延伸

此题属于开放性题目,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问题中提到的“可能的解决之道”,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有可行性,老师就应该给以肯定,不必拘泥于一种固定的答案。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第五章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和文学艺术
第一节自然科学
教案

重点: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电磁学的成就;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难点: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学的创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教学过程:
导入:17—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东方国家,大多走上了近代化道路。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科学的推动,依赖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一、近代数学的建立
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近代数学的建立部分,回答: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是由谁创立的?有什么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二、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电脑演示牛顿画像)
学生介绍牛顿的生平,教师进行补充。引导学生思考:牛顿力学体系创立后,如何证明其预见性、科学性呢?
以哈雷彗星、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来说明此问题。用英国诗人波谱评价牛顿的话: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藏在黑夜里。上帝说:“让牛顿出生吧!”于是,一切都光明了。以及法国著名哲学家伏尔泰目睹牛顿的葬礼后说的话:“他是像一位深受自己臣民爱戴的国王一样被安葬的。在他之前,是没有哪一位科学家享受如此殊荣的。在他之后,受到如此厚葬的也将会是屈指可数的。”评价牛顿的历史功绩。
三、电磁学的成就
简要介绍电磁学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法拉第的研究对生产有什么实际作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四、化学的进步
由学生或教师简要介绍波义耳、拉瓦锡、道尔顿、阿伏加德罗和门捷列夫的成就。
五、生物学的巨大进步
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哈维的资料,根据所学知识,思考促进科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引导学生从社会条件和科学家个人的努力两方面来考虑。
介绍并评价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施旺。在学生介绍达尔文与进化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并提问:进化论的思想核心是什么?进化论的创立又有什么意义呢?
六、物理学的新时代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物理学的新时代,“新”在何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讲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教师简要介绍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第一,否定了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观念,认为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时间、空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发生变化,物质的质量也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它们之间是辩证的统一。第二,根据狭义相对论的原理,认为质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并推导出质能关系式E=mc2,即物体的能量等于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揭示了原子内部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为原子能的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广义相对论是1915年创立的,指出万有引力是由物质的存在与分布,使时间与空间的性质不均匀而引起。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同时在哲学上也有重要意义,再次证明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引导学生思考: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是否失去了光辉呢?为什么?
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并没有失去光辉,因为牛顿力学是人类在低速运动时代关于运动规律的认识。爱因斯坦高度评价了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在牛顿的著作面前,我觉得自己非常渺小。”,并指出,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506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