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物种起源》导言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物种起源》导言学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物种起源》导言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序言”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能力目标: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课文解读
文章整体感知
文章介绍了作者创作《物种起源》的经过和付梓原因,说明了自己关于物种起源的观点,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充分体现了一个科学家敢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谦虚谨慎的精神。导言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周密严谨,有极强的逻辑性。
课文分两部分:
第一至第三段是第一部分,交代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提早发表的原因,说明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
第四至第七段是第二部分,介绍《物种起源》的内容体系。
概念解释——物种、变种和变异
物种:生物分类的某个单位,种是种类的意思,在生物的分类中采用几级分类单位,一般是种、属、科、目、纲、门等,种就是物种。同一属的不同物种就是相近的物种,例如老虎和狮子都属于豹属、猫科、食肉目、哺乳纲,脊椎动物。
变种:指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或个体群。变异比较显著的个体群就相当于变种(物种以下的分类单位)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就是两个变种。
变异: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间的差异和区别。变异在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中是普遍存在的。例如马,有躯体壮大适宜于曳重的品种,也有躯体骏健适宜于快跑的品种。小麦,有无芒的品种,也有有芒的品种,有短芒的品种,也有长芒的品种,至于金鱼和菊花的品种,那就更加繁多了。
关键句的类型和筛选方法
什么是关键句?有哪些类型?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其类型为:
1.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的特征或点示主要事理的语句。如:
第一段“……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第二段“……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原因。”
第四段“……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如:
第四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地把文章分为两个部分。
第五段“因此,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地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这个过渡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
第七段“我深信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我又确信自然选择作用,它虽然不是物种变异的唯一条件,也该是最重要的条件。”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的基本观点。
3.从出现的频率来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层次。如:
第四段、第六段、第七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1.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
2.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
欣赏品味本文的语言
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请在文章中找出能够体现这种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文字。
例如:
第1段,从“远航”(1831年)到“现在”,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几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并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3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虚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本文对阅读《物种起源》一书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以远航考察、采集标本、整理材料、修改札记等一系列过程来证明自己对物种起源问题研究的科学态度,使读者知道本书产生的坚实的研究基础,了解它的内容的可靠性。摘要发表的两个原因的交代是必不可少的:第一个原因的说明使读者了解,本书为何会出现不完备的情况,避免产生误解;第二个原因的所述内容从侧面进一步说明内容的可靠性。而第三自然段中关于著作不完备性的说明,是要求读者以审慎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阅读本书,更是对于阅读方法的直接指导。
第二部分对于内容和体系的扼要介绍,使读者对于书的全貌有一个概括的了解,这样可以防止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倾向,同时,能明白《物种起源》的基本观点和研究的重点是什么,不至于被众多的材料所淹没,拣了芝麻而丢了西瓜。
能力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札记()琐屑()胚胎()槲寄生()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网络技术为重要支撑的知识经济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加速了社会文明。
B.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的命题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范围宽泛,充分体现了作文命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特点。
C.这次活动的宗旨是展现京剧艺术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以此来推动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D.晚会上,他们神情自若,舞姿潇洒,谁能相信他们不是年过花甲甚至年逾古稀的老人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
②我希望读者能够原谅我作这些琐屑的陈述,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地下结论。
③同义词中最值得研究的是那些非严格意义的同义词,因为它们同中有异,使用的时候就必须有所。
A.搜集草率分别B.收集轻率分别
C.收集草率区别D.搜集轻率区别
4.恩格斯认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明是()
A.达尔文的进化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B.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万有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C.剩余价值规律、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细胞学说和进化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牛顿万有定律、剩余价值规律。
5.课文第五节中“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这句中的“这个问题”是指()
A.解释寄生植物的结构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
B.获得动物由家养变异的知识。
C.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
D.大量的遗传、变异是可能的类选种的力量是伟大的,能使微小的变异逐渐积累起来。
6.关于物种起源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物种或变种的起源问题,我们仍有很多地方不能解释。
B.所谓同属的种,都是其他已经灭亡的种所传下来的后代,而现在认为同种的各种变异,都是这同种的后代。
C.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他对物种起源问题所得的一般结论,和我完全相同。
D.创造论,即每一物种都是上帝创造的。
7.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什么有些物种的分布广泛而繁多,而有些物种却分布得狭小而稀少呢?
B.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
C.本书所讨论的任何一点都可以引用事实来作证,而第一论点显然往往会引到一些与我所得到的完全相反的结论。
D.1844年达尔文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他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纲要。
8.填空。
达尔文,英国人, 的奠基人,曾以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舰“贝格尔号”作历时年的环球旅行,在和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进行综合探讨,形成了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一书。提出以为基础的进化学说,不仅说明物种是,对生物也作了正确的解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目的论和物种,并给宗教以一次沉重打击。
二、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①稍具动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哺乳类和鸟类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类群的动物,哺乳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纲,鸟类属于鸟纲,这两个纲的动物无论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②从起源上说,鸟类和哺乳类都源于爬行动物。③然而,哺乳动物起源于3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一支,而鸟类则起源于2.6-2.4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另一支,这一支除了进化成今天的鸟类,还进化成今天的蜥蜴、蛇和鳄等动物。④因此,鸟类和蜥蜴、蛇、鳄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哺乳动物却没有直接的共同祖先。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鸟类和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象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加德纳提出,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存在着22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特征,而且在动物界中,只有这两个纲的动物才具有这些特征。例如,这两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体内有调节体温的机制。此外,在心脏、头骨、脑的结构上,在蛋白质分子结构、生理和行为上,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加德纳推论:这两类动物一定有共同的祖先。
加德纳的学说一提出,在学术界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部分生物学家认为这个学说站不住脚,加德纳提出的证据并不可靠,他那种完全不依靠化石资料的方法也不足取。而另一部分生物学家却十分推崇加德纳的学说,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甚至描绘出设想中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共同祖先——一种热血恒温的、身上同时长有羽毛和毛发的树栖食虫动物:“哺乳鸟”!于是,在这一本来被人认为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上,研究动物进化的科学家们展开了争论。1984年8月在伦敦自然历史和地理博物馆,300位来自英国、美国、欧洲大陆的专家学者聚会,对加德纳的学说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讨论会不仅探讨了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进化起源上的关系,而且还对当前动物进化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传统的动物进化观点与加德纳的学说究竟谁是谁非?在伦敦的讨论会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然而,多数科学家乐观地认为,在这样重大的动物进化理论上,学术界出现“裂缝”,传统观点面临挑战,这都是好事。它将促使动物进化的研究出现新的学派和新的进展。
1.下边的句子是从第一段中摘出的,指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原文中已用①②③④标出句码)。()
传统的动物进化理论告诉我们,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关系,远不如鸟类和爬行动物那样密切。
A.本段①句前面B.①句和②句之间
C.②句和③句之间D.④句后面
2.在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
认为(a):
认为(b): 
3.下列论断中的三项,两种学说在看法上有分歧,把它们选出来。
A.地球上存在过“哺乳鸟”。
B.鸟类和哺乳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C.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才具有共同特征。
D.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大于不同特征。
E.鸟类和哺乳动物应分属于不同的纲。
F.鸟类与哺乳动物的关系比鸟类和爬虫类的关系近。
G.鸟类起源的时间早于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
H.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早鸟类起源的时间。
4.加德纳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的不同是:
A.传统观点借助归纳,加德纳借助演绎。
B.传统观点主要用化石资料推论,加德纳用现代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推论。
C.传统观点依据动物分类方法,加德纳则依据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
D.传统观点依靠事实推导,加德纳利用想象建立学说。
参考答案
一、1.(略)2.B3.D4.A5.C6.A7.B
8. 8.进化论博物五年动植物地质生物进化《物种起源》自然选择可变的适应性
神造论不变论
二、1.B2.认为(a):从“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到“‘哺乳鸟’”
认为(b):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3.AFH4.B

相关知识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及筛选关键语句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辨析绪论与序言。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他与著作的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且两者的内容一定有关联,而序言不必做这样的要求。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3、解释下列词语
琐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趋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研习课文
1、通读全文和注释。
(1)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2、画出每一自然段的关键性语句。
解说:1、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完成《学习与评价》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5-9节,找出各段的关键句。
二、研读课文
1、第5段的关键句是-----------?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2)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种起源》绪论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二、研习课文
第二题
1、解说:如何认识文章的关键句
1)要明白关键句能突出体现文章主旨。
2)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特征或点明主要事理的语句。
3)从结构看,总提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提句、过渡句能显示文
章内容的推进,总结句能概括文章基本内容。
4)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句子是关键句,它能表示需要强调的内容。
2、理清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整理成书的过程(1)
第一部分:写作经过提前发表的原因(2)
(1—4)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3)
向提供过帮助的自然学者致谢(4)
第二部分(5--9)介绍《物种起源》的主要内容,批判神创论,同时阐明他的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3、筛选出能概括第1段主旨的中心句。
明确:“我之所以说明这些,是为了要表明我并没有轻率地下结论。”
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整理成书的经过”,表现达尔文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4、达尔文为什么提前出版《物种起源》?
促使达尔文提前出版《物种起源》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尽管研究工作将近结束。但全部成书尚需更多时间,而自己渐感体力不支(主观方面);二是因为华莱斯通过独立研究了几乎和达尔文一样的结论,达尔文不忍心20多年的辛勤劳动付之东流(客观方面)。
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提前发表的原因”。表现了达尔文实事求是的精神。
5、第三段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本书还是摘要的性质,未必完备。(内容过简的原因)
作者还提到,“错误的窜入,还是不可避免的”,“本书所述及的,仅仅是我得到的一般结
论”可以从这些语句中看到作者谦虚谨慎的态度。
第二课时
研习课文
1、第5段的关键句是-----------?
明确: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2、作者是由什么推断出这个结论的?
明确: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
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生物可分成门、纲、目、科、属、种六个层次,同一层次、上一层与下一层之间,具有很多的相似点。如:桃花与梅花同属蔷薇科,家猫与东北虎同属猫科,人与金丝猴同属灵长目。
生物胚胎间的关系:人、鸡、猪、蛙、龟、鱼等的早期胚胎很相似,这表明它们有共同的祖先。
地理的分布:在大体相似的气候,如南美洲、非洲、澳洲都位于南半球,具有热带和温带的气候,可是生物类型彼此差别很大,或者是说在有些地区,如非洲(或南美洲)内部各地气候条件很大,但那里的生物类型却彼此相似。
现存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古生物学的地质学按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把地球的历史分成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生物越复杂、越高等。这就证明了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不是神创的,而是从最简单的生物一步一步进化而来的。
3、他和其他博物学家的观点不同在哪里?
明确: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惟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
4、作者对于自己的结论持什么态度?
明确:“仍然难以令人满意。”
5、这说明作者具有什么样的精神?
明确:在科学研究上决不轻率、精益求精的精神。
6、(1)辨析选择题,在第5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2)本段的最后两句话有什么任用?
明确:这两句话举了两个事例,来否定一般博物学家的观点。
7、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明确:A物种中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B自然选择是物种产生的最重要的条件。

高一语文下册《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语文下册《物种起源导言》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一语文下册《物种起源导言》教案

教学目的:阅读目标:能够辨别和筛选重要信息和材料;能够把握文中关键语句,进而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了解序言的写作体例。

情意目标

了解达尔文及其进化论,学习达尔文尊重客观事实、深入细致、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方法。

难点:如何提高学生对说明性文字的阅读兴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点拨引导,通过对疑难点的点拨,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讲练结合,通过练习提高文本阅读的可操作性。

多媒体设计:

1、拟采用图片和文字投影的方式,以扩大课堂的容量。

尽量争取播放有关介绍达尔文的影视录像。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2、解题

板书课题

关于“导言”

导言,又叫绪论。学术论著的开头部分,一般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

介绍达尔文及其进化论

达尔文(1809—1882)是进化论的创始人。出身于英国一位名医家庭,1825年进爱丁堡大学学医,1828年进剑桥大学学神学,但他从小就热心研究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18年至186年,由于汉斯罗教授的推荐,以自然科学家身份,随英国皇家军舰见格尔号环球航行。五年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对各种生物进行了搜集研究,从此确定了他一生的事业。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从根本上否定了当时甚嚣尘上的“神创论”“物种不变论”的传统观念,成为划时代的巨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化论引导人们深入地研究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及其规律,为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近百年来,分生物学修正、丰富、完善了它。但是,达尔文奠定的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仍然是人类认识生物进化的基石。进化论“物竞天择”“生存竞争”的观点激励人们奋发图强,反对封建迷信,为争取生存而斗争,为更好发展而努力。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2)画出文中结论性语句;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学生相互交流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4)请一两位同(5)学回答。

(6)教师明确并板书

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7)请一学生说出其所画的关键句,而(8)后集体加以确认。

明确:关键句是文章中十分重要的语句,它突出地体现了文章地旨趣,标示文章地思路,显示文章结构地特点。其类型有:

a从内容看,中心句是关键语句。它是集中揭示说明对象地特征或揭示主要事理的语句如第一段末句第二段末句第四段首句。

b从结构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渡句显示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的推进。如第四段“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总提句清晰的把文章分成两个部分。第五段首句提示了下文的主要内容。第七段末句简明扼要地总结了进化学说地基本观点。

c从出现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是关键句。一方面是作者着力要表达的观点需要强调,另一方面也用于显示脉络层次如:4段、6段、7段都反复说“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大量的、遗传的变异是可能的”“生物的种不是不变的”。

(9)如何筛选关键句?

明确:从内容入手,找出中心句;从思路、结构入手,确认总提句、过渡句和总结句。、欣赏品味思考:

这篇导言主要说明了《物种起源》的写作经过和作者对物种起源问题的一些基本看法。透过说明性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达尔文怎样的一种精神和人格魅力?找出能体现这种精神和魅力的文字。

明确:第一段,从“返航“(18年)到(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的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对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20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2段“华莱斯先生一般结论,几乎和我完全相同”结合注释4,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段,指出本书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的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者作严肃、审慎的态度及谦逊的精神。

第4段“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现作者决不轻率的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5段“这类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6段“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7段“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地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地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地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地语言概括并板书。

(1)长期考察

(2)实事求是

谦逊审慎

(4)决不(5)轻率

(6)亲身实践

(7)不(8)避缺陷

(9)毫不(10)动摇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这堂课,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作者说明性导言地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地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地阅读实践。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2、〈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物种起源》的片段。

高一语文教案:《物种起源》导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

2.初步了解“序言”的写法;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能力目标:

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德育目标:

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

准确把握信息,筛选关键语句。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

2.《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家一定还记得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把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和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相提并论。一百多年前,达尔文的思想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看法,一百多年来,这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进化论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播放视频:达尔文与《进化论》)

二、解题:

1.辨析下列句子标点使用正确与否。

(1)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3)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4)我们学习《物种起源导言》。

2.关于《物种起源》

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3.关于“导言”。

导言即绪论。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三、检查预习

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

达尔文学说是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科学基础,以后为生物学上的成就加以论证和发展。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认为生物发生的微细的不定变异,通过累代的选择作用,适者生存,并逐渐累积有利的变异发展成新种。不适于外界环境条件的就被淘汰。他总结了用人工选择方法获得家畜和农作物新品种的实验成果,进一步论证了自然选择学说。达尔文的学说是人类对生物界认识的伟大成就,给形而上学、神造论和物种不变论以沉重打击,在推动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达尔文的学说给予很高评价。(播放视频: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四、研习课文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和注释。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自己理解有疑难的词语,先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

(2)理出文章结构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段意;

明确:

(1)本文需要注意的词语。

琐屑:细小而繁多。

审慎:周密而谨慎。

趋向:①动词,朝着某个方向发展;②名词,事物发展的动向。

札记: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

探讨:研究讨论。

传布:广泛散布。(也可以放到第二课时课首检查用)

(2)学生相互交流各自对文章结构和段意的理解,请一位同学回答;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一、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筛选关键语句

关键句是指文章中十分重要的句子,它集中地体现了文章的意旨,表示文章的思路,连缀文章的结构。从内容来看,中心句是关键句,它集中体现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或阐明主要事理的语句。从结构来看,总结句、总提句及重要的过渡句是关键句。总结句概括了文章最基本的内容,总提句、过度句显示出文章的层次推进。从出现的频率看,反复出现的文句也是关键句。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以下问题,完成对文中信息的筛选。

(1)作者认为“物种”是怎样产生的?

明确:A.物种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自然选择是物种变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2)辨析选择题,在第4段中,作者以啄木鸟、槲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以下三种看法由幻灯片打出。)

①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②“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是不合理的。

③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明确:是要证明第③种看法。因为作者对这两个例子的分析有明显区别。对于啄木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而对于槲寄生的例子,作者说“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是不合理的”。而“植物习性的影响”、“植物本身的倾向”不属于“外界的条件”(即外部环境),因此可排除第②项;对于第①项,学生只要抓住作者举这两个例子主要想否定不正确的作法即可排除。

(3)按要求筛选文中语句。

①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目的。

②作者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的意义。

③作者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获得的两点认识。

教师要明确:

目的:我们对于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迫切的需要有个明确的了解。

意义: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个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

三、根据课文中提供的信息,口头对达尔文作一个整体的评价。

引导:第一段的关键语句,从“远航”(1831)到“现在”(1859年),其间“深刻的印象”“耐心搜集”“整理研究”“专心思考”,“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等等,一个正确的结论,从考察到研究,从感性到理性,从纲要到全书,历经二十多年,可以看出达尔文对待科学工作的严谨审慎的态度和长期刻苦钻研及对真理的追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

第二段的关键句有“华莱斯先生,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几乎和我们完全相同”(这是指英国的自然科学家,1858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生物进化的自然选择的科学论文寄给达尔文。达尔文于当年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华莱斯的论文同时在林奈学会的杂志上发表)可以看出达尔文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三段的关键句有指出书本的缺陷,“还是摘要的性质”;说明今后的打算,“详尽地刊出”,避免使别人“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反映出达尔文对理论著作严肃、审慎的态度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谦逊的精神。

第四段关键句有:“仍然难以令人满意”,表明作者决不轻率地作出结论的科学态度。

第五段关键句有:“这类的研究,虽然常为一般博物学家所忽略,但是我却相信它的价值的重大。”说明作者注重亲身实践的科学态度。

第六段关键句有“很不幸”,“不得不简略”,反映出不回避缺陷与不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七段,关键句有“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我相信”“我深信”“我又确信”这些突出地说明了达尔文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毫不动摇的信念和勇于坚持真理的精神。

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精神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板书。

1.长期考察2.实事求是3.谦逊审慎4.决不轻率5.亲身实践6.不避缺陷7.毫不动摇。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达尔文和他的进化论,而且通过对作者说明性导言的阅读,学会了如何发现关键语句,懂得了正确理解关键语句对理解文章的作用,并以此来指导我们今后的阅读实践。

五、布置作业

1.《琐忆》中鲁迅曾说:“进化论牵制过我,但也有过帮助。”怎样理解这句话?请加以思考。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物种起源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1.导言
导言。导言又称导论、绪论等,它是在书籍开头部分概要地向读者介绍有关这本书的主旨、内容、体例等的,但与序言不同。序言的内容宽泛,对原作内容是否具体说明,对内容介绍的多少都没有明确要求。而导言的主要篇幅必须介绍原作的内容及主旨。序言写作无定体,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或说明,或兼而有之,都是可以的。而导言则侧重议论、说明。文学作品一般有序言而无导言,学术著作有导言,还可有序言。学术著作再版几次可以有几篇序言,但导言只有一篇。
(选自《语文周报高中版》1997年第46期)
2.《达尔文传》(摘录)
《物种起源》一书出版的这一天,不只是在达尔文的个人生活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也是19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大批有学问的人对生物界的观点和对人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观点开始转变的一天,这种转变就像哥白尼在16世纪因指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而实现的转变一样。然而在此以前,为捍卫达尔文主义这一进化论学说,曾不得不进行了十年的尖锐斗争,在十年的斗争过程中,达尔文的思想以及达尔文本人,曾经不断地受到攻击,这些攻击常常是粗暴的、恶毒的和不公正的。(第十三章)
那么,《物种起源》一书的风格究竟怎样呢?整本书就是“一个长的论据”(赖尔语),它被用来论证整个进化论理论,特别是用来论证对这种进化原因给予最完美的说明的自然选择理论。这部书是根据一个明确的、有逻辑性的提纲写的,这个提纲大体上也就是1842年和1844年《概要》中所拟定的那个提纲。达尔文是从人的如下实践活动开始的:人通过对种公畜的人工选择,或者通过对留作种子用的最接近理想的植物的育种选择,能够培育出许许多多家畜的品种或数千种栽培植物的亚种来。他证明,由于变异和遗传,人们能够获得这些结果。由于变异,也就是说,由于一对动物的后代,或者由同一个荚的种子生长出来的植物,彼此之间略有区别这种情况,选择是可能的;而由于遗传,即经常看到的亲本将特性传给后代这一情况,通过选择优良的种公畜或选择优良的植物种子,就能够获得具有这些改良特性的后代。
达尔文以他自己饲养的家鸽为例,证明这样的人工选择能够引起亚种之间多么大的差别。腿的长度,喙的长度和形状,尾羽的数目,腿部羽毛的差别和头部羽毛分布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以致这些差别如果是属于野鸽的话,那么它们就足以使人们把家鸽划分为不同的物种,甚至不同的属,然而,正如达尔文所出色地证明的那样,这些家鸽都起源于一个野生种——岩鸽。
达尔文从这种人工选择(它的意义对人来说是十分明显的)转到自然界的选择,即自然选择。他证明,自然界也有变异和遗传,自然界中代替人工选择的原因是“生存斗争,或者说是在生物按‘几何级数’增殖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生存竞争”。
赫胥黎的预感很快就得到了证实。所有拥护物种不变论的人都开始激动起来。那些盲目相信莫伊谢也夫的世界创造说的人都不满起来,那些向人们宣扬关于在生物身上体现着一种抽象思想的自然哲学家们也不满起来,所有承认超感觉的形而上学的原理(这种原理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创造了生物)并宣扬所谓的“终极原因”(即创造这些生物的目的)的人都不满意。但是使人们感到更为不满的是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仅仅用一句话所涉及到的问题的一个方面。这句话是:“大量光明将投射在人类的起源和他们的历史上”。在哥白尼时代,要人们放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观点是不可能的,同样,现在要人们放弃人在生物中处于完全“特殊的”地位这一习惯的看法也是不可思议的。乌莫夫教授在他发表于《纪念达尔文文集》中的一篇文章中说:“无论是在我们这里还是在西方,在那些非专家的人中间,都有一些反对达尔文学说的人,在这些人的感情中甚至现在也还是屈辱感占着上风,他们感到屈辱的是人不是通过奇迹从地球上产生的,而是来自猿或来自和猿同一个祖先。”
一八六○年六月“英国科学协会”在牛津召开会议。(略)韦勃甫司(牛津的主教)的演说很吸引人,演说中充满了对达尔文的冷嘲热讽,博得了与会者的阵阵掌声。他预见到赫胥黎将要起来反驳他,因此他在结束演说时向赫胥黎提出了一个问题:赫胥黎教授是否认为他是通过他的祖父或者通过他的祖母而来自猿猴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哄堂大笑,赫胥黎接受了挑战,他很镇静地指出了这位主教在发言中所犯的许多自然史方面的重大错误,然后对这位主教最后提出的一个讽刺性的问题作了如下的驳斥:“一个人没有任何理由因为他的祖先是一个猿猴而感到羞耻,使我感到非常羞耻的倒是这样一个人,他浮躁而又饶舌,他不满足于他在自己的活动范围内所取得的令人怀疑的成功,而要插手于他一窍不通的科学问题,结果只能是以自己的夸夸其谈而把这些问题弄得模糊不清,并且用一些娓娓动听的但却离题很远的议论,以及巧妙地利用宗教上的偏见而使听众的注意力离开争论中的真正焦点……”(第十三章)
在达尔文以前,人们把动物结构的基础看做是体现在动物身上那些属于创世主的或者用“大自然”(大写)这个词所表示的某一整体的那些思想或计划。而达尔文则把有机物的各种形态看做是一连串事件结果的历史形成物。人们以前看到的只是某种器官形成的目的,而达尔文却解释了为什么形成了器官,为什么最复杂、最合理的适应性器官不受创世主的任何干预就形成了。(第十四章)
许多作者,特别是宗教界的作者认为,人跟动物截然不同的特征是信仰上帝,因此他们认为,似乎任何人都有宗教信仰。达尔文认为,过去许多人种没有上帝的概念,甚至在他们的语言中也没有表达这一概念的词。他认为,宗教是在人类发展较晚的阶段中才产生的,而对在其他种族中普遍流传的对神的信仰,他解释为轻信,因为有了这种轻信,所以人们举出他们自己根据经验所熟悉的动机而发出的动作与动植物、无生命物和自然力中的动作和现象进行类比,由于对后者的动作和现象的原因人们无法解释,所以这些原因都归之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物体,就像狗看见篷子因风而飘动,它可能想象是某个活的东西使篷子在飘动,因而它开始狂吠起来一样。(第十五章《人类的起源》一书问世)
那么,研究的主要结果究竟是些什么呢?
首先是一个无可争论的结论:人类起源于某种低等生物,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祖先是共同的,人类各种族也是有其共同起源的。与此同时,还创立了人类最可信的假设的系谱,并提出了论据,证明大大优越于动物智能的人类智能和动物智能之间,只是在程度上,而不是在性质上有区别,并且人类精神方面的感情,是由动物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的那种共同的本能和同情心发展而来的。最后,就人类种族问题,提出一个假设:种族的起源,应归功于达尔文在动物界各纲中有根有据、深入研究过的性选择作用。
然而,达尔文也说过错话,他说人类起源于低等动物的理论与承认人类在质上的独特性是互不相容的。解决人类起源问题的途径,应该是把研究者对人种在动物世界中的根源的研究,引向对人类与独立于动物之外的原因的理解上。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书中,恩格斯指出这样一个飞跃,这样一个质的转折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各个个体相互关系中的生物学规律性,通过人类的祖先从简单使用和收集自然产品,过渡到生产劳动工具和借助社会劳动改造自然的途径,被社会规律所替代了。
在上述著作中,恩格斯对人类的进化问题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令人信服地表明,劳动创造了人,实际上人类进化的特点,恰恰可以用以下一句话来说明:人类的进化,就是在类人祖先发展的某些阶段上,从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解放出来的新的进化形式的形成。因此,恩格斯表明,人类的产生和进化,是在劳动过程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也就是在与华莱士的唯心主义观点毫无共同之处的社会因素发展的影响下实现的。(同上)
3.达尔文的革命
达尔文的革命是19世纪科学中的主要革命。它摧毁了以人为宇宙中心的宇宙观,而且“在人的思想中引起了一场比自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得以再生以来任何其他科学的进步更伟大的变化”。达尔文的革命是人们通常所列举的科学中的伟大革命中所提到的唯一的生物学革命。人们通常列举的科学中的伟大革命,一般都与自然科学家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哥白尼、笛卡儿、牛顿、拉瓦锡、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和海森伯。正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敏锐指出的,达尔文革命是给予人类自我陶醉的自我形象以沉重打击的三次革命之一——其他两次革命是哥白尼的革命和弗洛伊德本人开始的革命。而且,达尔文革命与科学中所有其他革命不同,因为,就我所知,它是在对其理论的第一次充分表述包含着它将产生一场革命这样一个正式宣言的唯一一次革命。
(节选自[美]科恩《科学中的革命》)
4.科学技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华莱斯寄给达尔文的那篇论文,题为“论变种无限偏离其原始模式的倾向”。其实华莱斯在三年之前,即1855年,就发表过一篇有关物种问题的论文——《论支配新种引进的法则》。这件事使达尔文大为震惊,正如他在给莱伊尔信中所说的:“我从未看过比这更为明显巧合的事;即使华莱斯手中有过我在1842年写出的那份原稿,他也不会写出一个较此更好的摘要来!甚至他用的术语都成了我那些章节的标题。”虽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的问题上已经工作了二十年,但他开始还想单独发表华莱斯的论文,把这一发现的“优先权”让给华莱斯。可是熟知达尔文研究工作的莱伊尔和植物学权威胡克则坚决主张同时发表华莱斯的这篇论文和达尔文的1844年原稿摘要以及1857年9月5日达尔文致爱沙葛雷教授的一封讨论“物种起源”的信。达尔文同意了这一建议,于是由莱伊尔和胡克联名把这篇“联合论文”送交林纳学会宣读并发表,题为“论物种形成变种的倾向;并论变种和物种通过自然选择的存续”。
华莱斯对如此处理也深感满意,以后他写了一部题为“达尔文主义”的论著,以表明首先发现“自然选择”理论的是达尔文。直到达尔文去世之后,华莱斯在1877年12月3日给牛顿的信中还这样写道:“当时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达尔文已经抢先我的前面那么远了。现在我可以诚恳地说,正如多年以前我说过的那样,我高兴如此;因为我并不热爱著作、试验和详细描述,而达尔文在这些方面则是杰出的,缺少这些,我写的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信于世。”
由此可见,在这两位大科学家之间,“文人相轻”这一条不能适用了。把科学当做人类共同财富的人们决不会计较个人得失、谁先谁后那样庸俗的问题,他们所不倦追求的乃是如何更科学有效地为人类的福利服务,任何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这样的胸襟气魄。
二、课文析读
1.“导言”的导读
在绪论(即《〈物种起源〉导言》)中,达尔文介绍了他一生中两件后来导源出进化学说的最为重大的科学实践,一是1831年刚刚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获得神学学位后便以博物学者身份投身于历时五年的贝格尔号军舰环球旅行。广泛搜集和深入观察所得来的大量自然界中物种变化的事实,对年轻达尔文头脑中的自然神学观念产生了强烈撞击。此后的三年间(1836年至1839年),他认真思考了由这次环球考察所提出的种种问题,最终放弃了神学信仰。他在回忆录中记道:“正是在1836年至1839年间,我逐渐认识到,《旧约全书》中有明显仿造世界历史的东西……我逐渐不再相信基督是神的化身以至最后完全不信神了。”1837年7月至1838年2月他撰写了两篇物种演变的笔记,至此,他已认识到所有物种决非上帝所造,而是由先前存在的其他物种逐渐演变的结果。导致达尔文学说诞生的另一长期实践是他在作物的人工培植和家养动物人工饲养上直接和间接的工作经验。我们都知道,达尔文进化论的精髓是自然选择理论。然而,自然选择是一个缓慢的自然过程,很难在短促的人生中直接观察得到。于是,作者从与自然选择异曲同工的人工选择入手,先论证家养动植物的微小变异,为了适应人类本身的某种需要而不断被人为“选择”和积累,从而产生了新品种,以至新物种。正是达尔文这种广博而精细的对人工选择的深入观察,为科学界接受他的自然选择理论开启了半扇大门。
由物种可变或生物演化的观念到真正创立一个有说服力的进化理论,还必须解决生物演化的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在达尔文之前,拉马克等一批早期进化论者也曾试图探索生物演化的机制,但均未成功。正在这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恰如捅破了一层窗户纸,给达尔文带来很大的启迪,催生了“生存斗争、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形成。他在回忆录中写道:“1838年10月……为了消遣,我偶尔翻阅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按当时对各种动植物生活方式的观察,我已胸有成竹,完全能够正确估价这种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着的生存斗争的意义。于是,我头脑马上便形成了这样一个想法:在这种生存斗争条件下,有利变异必然趋于保存,而不利变异应该趋于消亡,其结果必然导致新物种的形成。于是,我终于形成了一个能用来指导我工作的理论。”他所说的这个“理论”,就是他本人后来逐步完善的自然选择理论。
(节选自舒德于等译的《物种起源》)
2.《〈物种起源〉导言》的语言特点
本文语言准确、严密、清晰、周密。如“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得到一些结果。”该句中标出时间,说明了思想的萌发由来已久;“搜集”“整理研究”,指出了开展工作的必备环节;“耐心”“各种材料”,强调了搜集过程的关键条件;“也许”“一些”,表达了估计成果的审慎态度。可见,词语的选择、意思的表达,相当准确而严谨;“我从事本题研究的初期,就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从研究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着手,果然没有使我失望,我经常获得动物因由家养而变异的知识,虽然还不够完备,但总可以为处理这一问题和其他一切复杂事件提供最良好最可靠的线索。”研究应从人工饲养和栽培入手,立足于实际经验,言之有据,虽不够完善,但提供了线索,且这线索对于处理问题(包括“复杂事件”)是最好最有效的。这其中既洋溢着高度的自信,也包含着审慎的求实精神,可见其复杂周密;“虽然许多事实现在还是不清楚,而且在未来长期内也还弄不清楚,但是我们经过精细的研究和冷静的判断,可以毫不怀疑地断言创造论的错误。”迄今所取得的结论,虽然还远不足解释全部事实,但对于否定创造论都是足够的了,否定是建立在精细研究和冷静判断基础上的。“精细”表现研究的科学,“冷静”反映判断的客观,因而足可“断言”。其特色是观点鲜明、态度坚决、措辞精当、表达周密。
三、阅读方略
科技说明文阅读指导(二)
3.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通过以下方法来分析说明文的顺序
(1)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说明。
如《中国石拱桥》,先总说特点,接着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坚固和美观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2)以认识的发展或内容的深入为顺序说明。
如《宇宙里有些什么》,按照人们认识宇宙的发展过程,从恒星说到星云、银河系,最后说到恒星系。
(3)按照事物的性质、状态、结构、制作、用途等几方面依次说明事物的特征。
如《统筹方法》,开头对统筹方法进行诠释,接着把诠释里的语义和内容阐释明白。
(4)按由远及近(或反之)、由表及里、或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由整体到部分(或反之)等顺序来说明事物。
如《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采取了由外到内、由上到下的说明顺序,后又按时间的顺序说明印刷所建造的原因。
(5)以说明角度的变化为序说明事物。
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多角度地说明了花色形成的原因。
4.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准确的语言才能反映说明对象的真实面貌。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唯一可取的表述形式;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河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这一段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选用确切的词语和词组表达。如“永定河上”不能说成“永定河中”;“石砌桥墩”不能说成“石堆桥墩”;“路面平坦”不能说成“道路平坦”;“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是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如《〈雪莱诗选〉简介》一文:“雪莱年表以时间为序,列举了雪莱从出生到逝世的一系列史实,它将使读者对当时的一些情况和社会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这段文字,明白平直,实实在在,很难增加一字,很难减少一字,也很难改动一字。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是指简练、明确,不啰嗦,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如《统筹方法》:“水壶不洗,不能烧开水,因而洗水壶是烧开水的前提。没开水、没茶叶、不洗茶壶茶杯,就不能泡茶,因而这些又是泡茶的前提。”这一段十分简洁地说明了几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422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