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七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详细介绍:

第四节果实和种子的形成--DVNEWS_AD_BEGIN!--DVNEWS_AD_END

教学目的

1.理解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并认识双受精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2.理解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认识传粉和受精是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的必要条件。

3.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树立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1.双受精的概念和过程。

2.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教学难点

双受精和受精后子房和胚珠的发育。

教学准备

挂图(示桃花、果实)。胚珠结构和双受精过程示意图。双受精过程活动模型(或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它们分别又由哪几部分组成?

2.什么叫做传粉,传粉有什么意义?

新课:出示挂图(示桃花、果实)。教师指出:桃花经过传粉后,还需经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才能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这些变化,正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

一、受精过程

在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是受精作用。那么什么是受精作用,绿色开花植物的受精过程又是怎样呢?

出示胚珠结构和双受精过程示意图,然后教师边画边讲解(图略):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子房是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的。胚珠着生在子房内壁上,它的外层叫做珠被,顶端有一个小孔,叫做珠孔。在胚珠里面靠近珠孔的地方,有一个比较大的细胞,叫做卵细胞。胚珠的中央有两个极核。

花的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雄蕊成熟后,花药里有花粉。传粉后,落到柱头上的花粉,受到柱头分泌的粘液刺激,就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在伸长的花粉管里有两个精子。当花粉管到达胚珠后,从珠孔处伸进去,随后,花粉管的顶端破裂,两个精子移动出来,其中一个精子与卵细胞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两个极核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在生物学上,把精子与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而把上述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两个极核相融合的过程,称为双受精,这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完成上述讲述后,教师演示双受精过程活动模型(自制),并让学生复习巩固双受精过程,总结双受精的概念。最后结合课本上的图解把倒生胚珠受精问题交待一下,提一下多胚珠受精问题。

当双受精完成后,胚珠、子房才开始发育,这时花又发生什么变化呢?(提问)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花萼、花冠、雄蕊、花柱都逐渐萎缩凋落(也有的存留),只有胚珠和子房逐渐发育(教师边讲边画),最后形成了果实和种子(用不同彩色粉笔在板图上扩大子房壁直至形成果实,内含种子),最后归纳如下:(可课前准备好此表)

花萼凋落(如桃)或存留(如茄子)

生物教案-第七章

相关知识

第七章电功率


第七章电功率

●本章概述

本章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电能和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流的热效应以及与电功率有关的安全用电方面的内容.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电能可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电功率是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可以用电能表来计量;学生应会读取电能表的数值.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会用电流表、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了解电流的热效应,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知道家庭用电总电流和总功率的关系,具有初步的安全用电意识.

本章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科学对生活经验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有用的,从而调动和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他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新课程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

●课时建议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6课时

第一节电能1课时

第二节电功率1课时

第三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1课时

第四节电和热1课时

第五节电功率和安全用电1课时

复习和总结1课时

第一节电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J),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kW·h).

2.知道电功的单位是瓦(W)或千瓦(kW).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能利用电能表做简单的计算.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电能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初步的综合能力.

2.通过电能表的应用,培养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充分认识电能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爱护自然、节约能源的良好意识.

2.通过了解各种各样的发电厂及新型的电力能源,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极大热情.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及对电能重要性的理解.

●教学难点

家庭电能表的使用,对电能、电功单位的理解.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电能表、电池、小灯泡、开关、若干导线、小电扇、电动玩具车、投影仪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录像资料:风车田的风车发电或者请同学们看章首图.让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章首语,将同学们带入意境,引入本节内容.

二、进行新课

1.电能

[师]风车田的风车是用来发电的.哪位同学能简要地回答刚才的那个问题:

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什么能转化来的?

风力发电有什么好处?

[生]风车发出的电是(由于风吹动风车转动)由风能转化来的.

[生](经过讨论)风能利用起来简单,主要是没有环境污染.

[师]除了我们刚才了解的风力发电外,同学们还知道什么可以发电?

[生]还有火力发电,是用煤来发电的.

[生]还有水力发电,例如三峡工程建成后就可以发电.一些小水电站也都是利用水力发电的.

[生]核电站.我们国家有大亚湾核电站和秦山核电站.

[生]太阳能发电.

[生]潮汐也能发电.

[生]电视上还讲过地热,有些废料垃圾还能发电.

[生]各种各样的电池.

播放录像资料:介绍各种各样的发电设施,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可能还有许多尚未开发的新能源能变成电能,等待着同学们,利用你们的智慧,利用你们努力学习掌握的知识去开发、利用,为人类造福.

今天的人们,已经离不开电了.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看见电能在工作.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知道的用电的地方有哪些,电能是怎样工作的?

[生]电能让电灯泡发光,电能通过灯泡转化成了光能.

[演示]

电池、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小灯泡发光.

[师]请一位同学触摸通电的小灯泡,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通电的小灯泡发热了.

[生]电能还能转变成热能.如电饭锅、电炉、电热水器…

[演示2]电风扇通电转动.

[演示3]电动玩具车装上电池,合上开关,电动玩具车会运动起来.

[生]电能还能转变成动能.如电风扇、电动车.

[生]还有城市里的电车、电力机车,最近流行的电动自行车…

[生]家里的电视、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爸爸用的电动剃须刀,妈妈用的电熨斗、电吹风等都要用电才能工作.

[生]工厂里机器运转要用电,农村的抽水机、磨面机也要用电才能工作.

[师]同学们了解到的用电的地方涉及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电的领域会越来越多,电对我们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大力开发无污染、低能耗的电力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养成节约用电的好习惯.

我们去市场买菜要说买几斤(克、千克),老师或同学们用的桌子有多长,我们可以量出是几米、几厘米.用了多少电该怎样量?

2.电能的单位

[师]电能的单位是什么呢?

[生]听见家长说过这个月用了多少“度”电,电能的单位是“度”吧.

[师]“度”就是电能的单位,它的学名叫千瓦时(kW·h).物理学中更常用的单位是焦耳(J).

1度=1千瓦时(kW·h)=3.6×106焦耳(J)

[投影]

●将一个苹果从地面举到桌面所需要的能量大约为1J.

●普通的手电筒通电1s,消耗的电能大约也是1J.

●微波炉工作1min消耗的电能大约为60000J.

(同学们把焦耳换算成千瓦时,看看是多少)

1度(1千瓦时)电的作用:

可以炼钢1.6kg

生产化肥0.7kg

采掘原煤105kg

可以使电车行驶0.85km

一次灌溉麦田330m2

机织棉布11m

从以上的这组数据,同学们能切实感受到一度电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更应该明白我们在生活中节约每一度电的必要.

3.电能表

[师]在生活中,我们称质量时要用秤,量长度时可以用尺.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了解了电能的单位是“度”.如果想知道某一电器在一段时间内到底用了多少度电,该用什么,如何测量呢?

[生]电工每月都去家里查电表,算每个月用多少度电交多少电费,所以用电多少是用电表测量的.

[师](鼓励同学这种观察生活、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同学所说的电表就是电能表,也叫电度表.用电器在一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就是用电能表计量出来的.

出示电能表,学生观察.(可以用投影仪将实物投影放大,便于学生观看)

[师]哪位同学注意过家里的电能表,把你的了解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家里电器开着的时候,中间的圆盘会转动,圆盘上面的一排数字也会跟着变.

[生]圆盘转动时,变化最快的是最后一位数.使用的电器越多,圆盘转动得越快,上面数字变化得越快.

[师]很好,希望同学们都能像他们一样注意观察、关注身边的事情,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大家的学习、生活会很有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从这块电能表上我们还能得到什么信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大家可以大胆地发表你自己的见解.

[生]电能的单位是“度”即“千瓦时”,表的最上面一行标出了“kW·h”,这是要说明这块表是电能表,表上测出来的数字是以“千瓦时(kW·h)”为单位的.

[生]数字盘上一共有五位数字,但最后一位是在红色框里的,它应该和前面四位数字不一样,是不是类似小数的写法,红框表示小数点,红框里面的数是小数点后面的数?

[生]在红框内的数字右边,紧挨着数字有一个小标尺,红框右边的边上有一条白线指着小标尺.

(用电器功率较小,电能表圆盘转动很慢,最后一位数字也看不出变化时,从小标尺对应的白线位置,能说明电表的转动.可以让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仔细观察.课堂上不做要求)

[生]圆盘的两端有箭头,指示圆盘的转动方向.在圆盘上有一段涂着颜色,是为了电能表转动时能看得清楚、醒目.

[师]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并且能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思考问题很可贵,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确实如同学们分析的,电能表计数器示数盘上最后一位是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一般可以不读.

[投影例题]

例1:几个同学家电能表的示数如下,请你将它们的示数读出来.

例2:如果一个月后,三位同学家的电能表示数分别变为如下图所示,则这三位同学家这一个月分别用了多少度电?

[生]甲同学家用电23kW·h

[生]乙同学家用电23.6kW·h

[生]丙同学家用电58kW·h

[师]哪位同学能讲讲他们是如何知道这样的结果的?

[生]用某同学家电表现在的示数,减去一个月前电能表的示数,就是该同学家这一个月的用电量.

例3:例1中如果电工师傅按50度的电收取丙同学家的电费,该同学家电表的示数应该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

[生]原来的表盘示数加上这一月的用电量就是现在的示数.

[师](充分肯定同学们的表现)现在请同学们继续关注电能表,了解几个重要参数.

[生]家庭电路的电压是220V,电能表一般用在家庭中.“220V”是指这种电能表的额定电压是220V,应该在220V的电压下使用.

另外几个参数,学生可能不容易明白,教师应引导学生看书P31帮助了解这方面知识.

●“50Hz”指电能表应在50Hz的交流电路中使用.它是一只交流电能表.

●“10(20)A”指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安培.正常情况下电路中的电流应不大于10安培.短时间应用电流允许大一些,但不能超过20安培,否则会损坏电能表.

●“600revs/kW·h”指电能表转过600转,说明接在电路里的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1kW·h.

[师]同学们了解到的参数是我们观察的这块表的参数,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电能表的参数并不完全一致.

(出示不同参数的电能表让学生观察或投影不同参数的电能表表盘图)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生]其他的基本一样,只有额定电流有的是5(10)A;转数有的是1200revs/kW·h,有的是1500revs/kW·h,说明消耗1kW·h的电,转盘转过的转数不同.

[师]有没有同学想过,为什么电流参数和转数有的不一样,而电压和频率的参数都是220V和50Hz呢?

[生]是不是因为家庭电路的电压就是220V,交流电的频率都是50Hz,所以表上的参数基本都是220V和50Hz.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资料或走访有关人员了解不在家庭电路上使用的电能表和家庭电路中使用的电能表有没有区别.

例4:例2中,如果甲、乙、丙三位同学家的电能表上分别标出600revs/kW·h、1200revs/kW·h、1500revs/kW·h.则这三位同学家

(1)用电器均消耗1度电的时候,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分别是多少?

(2)电能表均转一圈,消耗的电能分别是多少焦耳?

(3)一个月电表分别转多少圈?

学生讨论,演算,三名同学板演分别计算甲、乙、丙三位同学家的情况.

解:(1)三同学家用电器消耗1度电,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分别是600转、1200转、1500转.

(2)电能表转过1圈,用电器消耗的电能分别是:

甲:=6×103J

乙:=3×103J

丙:=2.4×103J

(3)一个月三同学家电表转过的圈数分别是:

甲:600revs/kW·h×23kW·h=1.38×105r

乙:1200revs/kW·h×23.6kW·h=2.832×104r

丙:1500revs/kW·h×58kW·h=8.7×104r

[师]通过大家的努力,同学们对现在普遍使用的电能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P32了解另外一种电能表.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新式的电能表?

[生]IC卡电能表有许多优点,比如说它不用工人师傅每月查电表,节省许多人力,还能避免出错,省去了收电费时的许多麻烦.

[生]IC卡中的金额用完后,电能表便能切断电源,能完全杜绝少数人光用电不愿意交电费的现象.

[师]同学们表现很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还会有更先进、更完美的电能表在同学们的手中制造出来.

在本节课的开始,同学们看到电灯发光,感觉了灯泡发热,已经知道电能转变成了光能和热能.看到电风扇、玩具车通电后运动,已经明白电能转变成了动能.电能是经过什么样的过程转变成其他形式能的,请大家关注“电功”.

4.电功

[师]同学们看书后,说说你的理解.

[生]电能是通过电流做功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能的过程是电流做功的过程”.

[生]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

[生]用电器消耗了多少电能,电流就做了多少功.

[生]电功的符号是W,单位是焦耳(J),也可以是kW·h.

例5:例2中,甲、乙、丙三同学家一月消耗的电能分别是多少焦耳?电流做的功分别是多少?(用字母表示出来)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分别是多少?

[生]一月内消耗的电能,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电流所做的功完全一样.

W甲=23kW·h=8.28×107J

W乙=23.6kW·h=8.496×107J

W丙=58kW·h=2.08×108J

三、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

电能:来源、应用、单位、测量(电能表)及电功.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本节练习侧重联系生活实际、开放性的题目,难度并不太大,学生一定要亲自完成.强调在观察电能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五、板书设计

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七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一、背景分析:
本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同时也为继续学习下面的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策略。在本套教材中只安排了亚洲这一个大洲的学习,其寓意是通过对这一个大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描述一个大洲,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如何分析一个大洲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所以本章既是在对亚洲的学习,更是对区域研究方法的学习。
二、教材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第一节自然环境
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节分为世界第一大洲、地形和河流、复杂的气候三个小标题,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上是相互独立的。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扩大学生在洲这个层面上的知识,每一方面的内容都以亚洲为基点,向其他大洲作适当拓展,体现了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2、教学建议
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例如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等等。同时教材还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能力的培养,以及从各种资料中提取相关地理信息的能力。由此可见,本节的立意在于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新课引入]: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用猜猜看的形式,请学生说出图片或电视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答出国家或地区名称,最后总结所有这些景观在亚洲。:这一小节虽名为世界第一大洲,但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描述大洲的位置。带领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第3页的活动1、2。让他们用分析归纳的方法总结出大洲位置的描述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来描述。对相对位置的描述,应注意引导学生使用表示方位的词汇,能够换位思考,灵活应对。在第3页活动3的教学中,首先应带领学生完成提示(1)、(2)和(3)的内容,然后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亚洲是世界最大的一个洲吗?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1.可用歌曲《亚洲雄风》引入,鼓励学生收集文艺作品中对亚洲的表述,加深学生对亚洲的热爱。。
2.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是这一小节的核心。首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从陆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明确不同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类型,再引导学生找出主要地形区,观察其位置和海拔。最后总结出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指导学生完成第5页的活动
3.阅读材料亚洲地理集锦中所提及的地形区和湖泊,应逐一让学生在图6.5亚洲地形图中找到,并说明这些地理事物的特点是如何表现在地形图上的。通过这些描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如何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判断不同的地理事物。可请不同组的同学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4.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可以作为对已经得出的亚洲地势特征的一种验证。教学中可以设计为:参照亚洲地形图,学生想象一下沿北纬30°的地形剖面图会是什么样子,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画一幅草图,然后与教科书上的剖面图进行比对,看看这幅剖面图与学生的想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哪些不同之处。然后请学生用这幅剖面图解释亚洲的地形特点。可以提示学生计算这条剖面线上的最大高差,以及地势高低的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之上,再要求学生分析北美洲沿北纬40°的地形剖面图。
5.亚洲的河流分布与地形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设计可以先让学生在地形图上找到这些河流,逐一分析河流的位置和流向:由此再得出河流呈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这一小节的教学中,一是要注重各种地理图像的应用,二是要将气候和位置、地形以及农业等地理要素联系起来研究。
1.亚洲气候的特点,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读亚洲的气候类型图和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来总结。结合活动1的第(4)和(5)项内容进行分析气候复杂的成因。
2.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本小节的另一个重点。可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被淹没的土地,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同时可以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简要说明季风气候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3.在分析了亚洲气候特点之后,应总结分析一个大洲的气候特点的方法和步骤。可以提示学生从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哪种气候类型分布最广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种方法应用于非洲。应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本节最后可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从而学会分析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的方法
第二节人文环境
1、内容分析
就本节而言,教科书划分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三个部分,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亚洲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后两部分重点体现了亚洲内部的差异。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才能将本节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图表和数据,这也是人文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资料、总结规律的能力。
2、教学建议
本节是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与上一节一样应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一方面认识亚洲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学会对某一区域人文环境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搜集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事物或照片),根据第一节所学习的亚洲自然环境的特征,请同学们猜一猜穿着这些服饰的民族分别分布在亚洲的哪个区域用这样一个猜猜看引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切入了本节课的主题──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活动1,总结出亚洲人口众多的特征。教会学生利用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方法。
人口众多会对资源和环境带来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可以在带领学生进行活动2的过程中得到解决。组织学生阅读材料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完成联系框图的填充,同时应提出思考问题,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怎样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呢?鼓励学生自己绘制出良性循环的结构图。
以亚洲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席的身份,组织学生小组讨论,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亚洲人口问题的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同时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内容相当丰富。本小节的重点是这些文化现象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活动1可投放感性材料,让学生说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教给学生观察顺序和思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可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和竞争合作意识。
活动2可以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亚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绍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风俗习惯。也可以用游戏的形式,一个组介绍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他组猜猜这个民族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方。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不同的国家由于自然、历史、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道路也是不同的。引导学生读图6.18完成活动1。可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亚洲各国家经济发展的差异.关于各国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材料,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运用影视素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说明各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一样的
图6.19是一幅具有三轴坐标系的统计图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教材中的三个问题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设计的。第一层次以日本为范例,既给了在坐标系中的位置,也给了具体的数据,指导学生通过日本的数据认识这个坐标系。。第二层次韩国和印度是读图填数据;第三层次泰国和缅甸是读数据填图,难度最大。在教学中注意分层次教学,是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最后通过总结可以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惟一标准,国家的产业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从地理图表和数据中发现规律,是研究人文地理的重要手段。在这里一定要着重培养学生从数据中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全章知识结构图:(基础训练)

第七章增强免疫预防疾病教案


第七章增强免疫预防疾病

第一节免疫

二、后天获得的免疫力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文字材料,让学生通过研读文字材料,弄清抗原、抗体的概念,理解特异性免疫的过程,通过补画教材中免疫过程示意图,验证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理解程度,从中理解人体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免疫过程和特点,区分人体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不同点。特异性免疫及第三道防线的组成较抽象,且概念性的知识较多,所以教材注意了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如教材举出了甲型肝炎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内的变化及结果来解释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几个基本概念,同时又设计了学生补图的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掘了学生对科学勇于探究的兴趣源。学生分析

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主动意识非常强烈,虽然不能做到全面地看待事物,但他们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会积极思考讨论,且勇于创新,教师应尊重学生,放弃“权威”、“地位”,做普通的参与者,平等的参与。同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表意见、展示自我的机会。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采用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真谛的兴趣,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尽管全班同学的理解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存在差异,但我们要尽力挖掘每一位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不断活化自己的角色,做学生中平等的参与者,深入学生了解探讨情况,掌握信息,适时给予准确评价,肯定学生的学习成就,让学生充分体现自我价值。教学方法采用谈话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投影演示法。学法指导:1、自学阅读法通过学生的自学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良好的自学阅读能力是学生顺利的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最佳手段。2、语言表达法它是一种以语言表达为特征的学习方法,既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组织语言,又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3、应用活动法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开展一些探究、调查、访问、讨论交流等活动,便于学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生物学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逐步养成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的习惯,形成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1、描述人体第三道防线的免疫功能2、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3、说明计划免疫的意义。技能性目标:运用免疫知识来揭示生活中人体出现的免疫现象。情感性目标:关注计划免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准备

一、挂图1、淋巴系统挂图2、内分泌系统挂图二、投影片1、天花病毒侵入人体的投影片2、淋巴器官位置、数量、功能表一张3、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比较表一张4、练习题投影片三、其他:预防接种证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回顾从出生到现阶段的人生旅途中,是否有过打预防针的经历?找学生谈一谈打预防针的感受及目的。时至今日,你懂得为什么通过预防接种,能够获得终生不患相应的疾病呢?这里的奥妙在哪里?要搞清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了解“后天获得的免疫力”。进行新课:通过上面问题的探讨,点出为什么打了疫苗,就不容易得相关的病症后,请同学们分小组完成探究竟的活动。1、阅读文字材料,理解免疫过程中的道理并进行组内交流,从而了解打了疫苗就不易得相关病症的原因。“阅读”可调动学生用眼、用脑,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不可包办,以免影响学生自身求知欲,限制学生的主体发展。教师展示“天花病毒侵入人体”的投影片:

侵入 产生 消灭天花病毒——→人体———→抵抗天花病毒的物质刺激—―→新的天花病毒。刺激淋巴细胞 侵入请学生解释免疫的过程,并指出此过程中的抗原——天花病毒和抗体——抵抗天花病毒的物质,以此来加深对抗原、抗体概念的理解和对免疫过程的认识。2、根据材料中提供的文字材料,将图7-3人体内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特异性免疫过程部分示意图补画完整。学生亲自补画图,是反映学生对材料理解的情况,也能够体现每个学生对阅读文字材料的理解能力,教师应选用学生的“杰作”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让大家点评,从而尽力挖掘每位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教师要平等的参与,并适时给予准确评价,尊重学生,让其能自由发表见解,从而来用学生的语言进行小结:甲肝病毒第一次侵入人体后,刺激人体内的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毒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一定的抗体与抗原相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以后,抗体仍存留在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地被体内存留的抗体以同样的作用加以清除。3、通过上面的实例,请学生总结这种免疫的特点。讨论小组长控制讨论进程,让每一个组员都有均等的发言资格和发言时间。指出特异性免疫的概念:人体通过免疫细胞产生抗体预防传染病,这种免疫功能是后天获得的,他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我们把这种免疫叫做特异性免疫。4、教师展示“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表格”投影片,请学生讨论后选择填写,并进行表达交流,同时探讨两种免疫的关系。

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范围特性形成作用

A.非专一性B.专一性C.强D.弱E.后天逐渐形成F.机体仅对某一种异物(或抗原)产生免疫反应G.生来就有H.机体对体内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学生小结两种免疫的关系: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就动员全部非特异性免疫因素与之进行斗争,但非特异性免疫如上表所示,它的作用力较弱,由此人体进行调整后,利用特异性免疫使人体保持正常状态,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可分开,相辅相成。讨论:为什么患过痢疾的人,还会患痢疾?而有些病(如“天花”)得过一次,医生就不会在患这种病呢?对于上述问题,由同学们各抒己见,最终总结出统一的答案:人体患有利疾病主要是通过饮用不洁净的水和食用不卫生的食物引起的,病原体主要侵染消化道及其附属器官,在人体内没有进行特异性免疫。而有些病,如麻疹患者或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在体内产生终生具有抵抗麻疹得抗体。所以一生不会患此病。5、人体不断产生新的细胞,而衰老、死亡的细胞没有在体内堆积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可根据自己补充图7-3的经历来回答:可能有一些类似淋巴细胞的结构来充当体内的“清道夫”。教师由此指出,这些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密切相关,从而提出第三道防线包括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展示“淋巴器官位置、数量、功能表格”投影片

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位置甲状腺之下紧贴气管、大气管的前面。多集中于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处。位于腹腔的左上部。数量左、右两叶。多数。一个。功能胸腺激素可刺激淋巴组织的生长,并促使其产生淋巴细胞。在幼年时胸腺促使这种免疫功能的发育,成年时帮助维持这种免疫功能。内有吞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产生白细胞,内含吞噬细胞,能吞噬衰老的血细胞。

展示上述表格后,结合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挂图,了解第三道防线的组成及作用。并帮助学生了解免疫细胞主要指淋巴细胞,使学生意识到人体通过三道防线与病原体作斗争,使疾病得到痊愈,并且获得免疫能力。6、以“某人与麻疹患者接触过,而他后来并没有患麻疹,试分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入手,(建议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析此问题,将问题的内容分成几个角色,如医生、患麻疹的同学、患者亲友、老师等,分别让几名学生扮演,演出一个小短剧,将此问题的内容声情并茂的展现给大家。)让学生根据已学知识充分发挥,各抒己见。学生的回答可能是:此人曾得过麻疹,病愈后在体内产生终生具有抵抗麻疹的抗体,他一生不会再患此病。由于学生的信息来源和生活经历有限,可能顾及不到注射疫苗的问题,只能回答出一方面的原因,由此教师可提出,此人不患麻疹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学完以下知识再来补充答案。从而以此问题的探讨来承上启下。 7、展示“儿童从出生到初一年级期间应进行的基础免疫或复种”的投影片(或让学生找出自己的“预防接种症”),查看一下,在此阶段,接种过哪些疫苗?这些疫苗是抗原还是抗体?它们分别能预防哪些疾病?学生自己讨论总结并交流。教师讲述:计划免疫是依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特定的人群接种,使人群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免疫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提出问题:对于上述健康者接触麻疹患者而未患麻疹的遗留问题你能解决吗?请同学们针对自身预防接种的经历,谈一谈计划免疫的意义。学生积极发言的同时,教师应抓住机遇,对学生进行渗透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教育,说明党和国家重视关心下一代的身体健康和人口素质的提高。

新课小结:鼓励学生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本节课的掌握要点:特异性免疫、抗原、抗体、第三道防线组成及计划免疫的相关知识。并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增强爱国意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02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