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新课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新课标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主要讲述两汉对内对外关系。对内,出使西域和设置西域都护;对外,打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同欧洲国家──大秦的友好往来。本课体现了两汉灵活多变的内外政策,反映了古老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两汉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史实。

将中原地区治乱兴衰与开发经营边疆地区的背景结合起来认识,培养思考认识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通过对于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地理空间去认识和思考,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思维的初步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Thesilkroad)。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多媒体、课件制作。

1.创设情境,以《我们新疆好地方》导入新课。

2.出示图表,提出问题。师生互动,演绎历史。

3.关于丝绸之路,可以引导学生一边观看《丝绸之路》的地图及相关图片,一边倾听学生导游的讲解。

4.成语竞猜:先由教师投示成语故事的相关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并引出对班超出使西域的评价。

5.以两汉对内对外关系为主题,由师生概括本课的基本内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信息。

2.从时空上强化学生对丝绸之路的掌握。

3.借助图表帮助学生归纳知识。

4.通过对张骞、班超的评价以及对丝绸之路作用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和开阔视野,提高分析和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师:播放多媒体片断《我们新疆好地方》。

教师:诗歌朗诵,导入新课。

新疆大地、是一种丰富、一种集天下之美,而大成的宝地。

她、汇集天地灵秀、至刚而至柔、坦诚而隐秘、粗犷而细腻、繁杂而单纯。

今天的新疆,两汉时属西域。西域在哪里?大家可知道历史上的张骞、班超通西域?请听本节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评点]教师在学生饱览美丽新疆大地的愉悦中,通过诗歌朗诵,恰切自然导入新课。情境的创设,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师出示: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对内关系

1.出使西域

朝代

使节

原因

时间

次数

结果意义

学生:根据问题,快速浏览教材相关内容。

师生互动:开展出使西域的活动。

要求每个使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手法,结合图表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向皇上(学生)上奏各自出使西域的情况。最后根据各个使节(学生)的表现,评定最佳使节。

(教师出示《丝绸之路》地图和相关图片。)

[评点]师生共同开展出示西域的活动,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戏剧色彩,使学生有机地参与到教学中去,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环节,提高学习效益的目的。

教师出示:

2.管辖西域

时间

机构

职能

意义

教师: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何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

师生:(互动略)。

教师:汉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教师出示:

二、对外关系

1.“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

《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相关图片。

学生(导游)讲解:

各位游客,上午好。

首先,我代表个人祝大家旅途愉快!今天将由我陪同大家度过这丝绸之旅。我们的出发地是有着三千余年文明史的十二朝古都、六大古都之首的西安,西汉时称为长安,别号西京。往西将要穿过的是美丽富饶的河西走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象。到敦煌,艺术宝库的壁画要观赏:仙女反弹琵琶,载歌载舞;飞天身披长带,凌空飘拂。西出阳关,浮想联翩,“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往西,进入美丽的新疆大地。新疆有三宝:牛粪、马粪、芨芨草。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新疆的娘子戴翠花。万古荒原塔里木,蕴藏着丰富的气和油。它的北部是天山,天山的美景看不完,还有猴哥取经的火焰山,塔里木中间的沙漠拉玛干,新月般的沙丘起伏绵延。楼兰遗址在眼前,出土的干尸“木乃伊”,黄金分割的身段,面容俏丽天下属第一,它的名字叫“楼兰女”。戈壁滩,风蚀地形到处见,野骆驼、野马、野驴子跑得欢。葡萄、石榴、核桃、苜蓿远从西域传入中原。穿过两河流域的巴格达,来到终点站古罗马(大秦)。

[评点]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伴奏下,学生和教师一起重访古“丝绸之路”。学生一面聆听导游的讲解,一面观赏古“丝绸之路”上风土人情、山川风光、遗址传说、艺术图片,从而使学生在认知之时,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教师: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起了重要作用。他对中国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教师: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进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教师: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学生:活动略。

教师:张骞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值得我们很好学习。作为一个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即: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师: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教师出示:

2.丝绸之路(海上):广东沿海→()→()→()→()→()。

教师演示: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教师: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略。

教师: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

[评点]内容上通过对事件的归纳、评析,形式上采用了分组讨论回答等灵活简洁的方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简化了方法,优化了教学手段。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分析,培养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甘英出使大秦,既是班超经营西域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重要一笔。

教师出示: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出示板书。

一、对内关系

出使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再次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30年)。

管辖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二、对外关系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

东汉与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反馈练习:

一、填空(集体回答)

1.两汉时期,人们把甘肃______和______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______。

2.陆上“丝绸之路”从______往西,经过______、______再到______由______转运到欧洲。

二、选择(抢答)

1.欧洲同中国直接友好往来开始于()

A.73年班超出使西域

B.97年甘英出使大秦

C.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2.张骞出使西域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A.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B.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C.开辟了东西交通的重要商道D.设置了管辖西域的行政机构

3.欧洲同中国直接往来距今在多少年?()

A.1600年B.1700年C.1835年D.2167年

三、成语竞猜

教师出示:东汉时,政府派使节到达鄯善,受到鄯善王的热情接待。过了几天,鄯善王的态度忽然冷淡起来。使节估计这是匈奴的使者到了鄯善的缘故,就对侍从说:“不如虎穴,焉得虎子。当今之计,只有夜袭匈奴大营!”夜半风起,他率领部下放火焚烧匈奴营帐,斩杀匈奴使者。

教师:上述内容出自哪个成语?讲的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你怎样看这个人物?

学生:不如虎穴,焉得虎子。

学生:班超。

学生: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他的胆识、机智。

教师:同学们回答都不错,希望大家也做一个有胆有识的人。

尾声:播放多媒体片断《展望》

中国西部大地的新疆,自由不羁的生命人格,流淌的文化,持久的魅力。西部大开发,最美丽的是我们新疆!

[评点]在西域风光的优美旋律中结束全课,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同时,内心世界得以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本课教学中应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直观生动、可塑性强,注重多学科内容的渗透。以学生为依托,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原则。优化了教学环节,精练了教学内容,简明了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进入角色,开动脑筋,自觉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深入发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科学的认知结构。学生在课堂中的兴趣得以发挥,主体作用得以展示,思维得以充分训练,情感得以渗透,人格得以升华。在和谐、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课堂教育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相关推荐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

西域;张骞;张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资源组织教学,扩大知识视野,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和心灵体验。

(2)调整教学顺序,重组教学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

(3)通过分小组讨论,加强同学之间互相协作、沟通的意识。

(4)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思考、归纳、想象、描述、交流中理解和评价历史,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5)与相关的地理、语文知识相衔接,初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兴衰。

(4)探讨丝绸之路兴衰落原因;夹带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关注西部开发,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处理

本课新课标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二是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本课重点:一是张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对于课标中要求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我把重点定在学习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和张骞的优秀品质上。

对于这个重点内容,我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打下了伏笔,用大葱大蒜等生活中最普通最常见的东西来导入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生活中这些必需品和张骞通西域有着直接的关系。

先设置问题,如: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挫折?你最钦佩他哪一点?然后通过学生讨论分析、看视频及教师补充讲解等方式来突破。

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对于这个重点和难点,采用发现法教学,设置情景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查阅处理历史信息,同学交流互助,教师补充说明等方式来突破。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课前导学

1、查找西部大开发资料和新疆博物馆“楼兰美女”丝绸之路出土文物古迹等资料;

2、收集敦煌、吐鲁番等地旅游照片和门票;

3、准备历史小品《张骞惜别匈奴夫人》;

4、设计一段《重走丝绸之路·过交河故城》导游词;

5、以消失的楼兰和交河故城为主题,自制小报。

教学策略

本课内容为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理清线索,抓住重点。

本课里涉及到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可以让学生用对比方法,找出他们的共同点。

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合作,以及对本课内容的研究、总结,使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课教学围绕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问题展开。丝绸之路上的风土人情资料,可让学生课外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海上丝绸之路,可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几个便利因素,从中概括出它的对现实生活价值和作用。

教学资源

1、多媒体教学设备,VCD、电影机、或小黑板

2、网络:

3、影视剧片断,历史资料片《上下五千年》

4、《汉书·西域列传》《汉书·张骞传》

5、实物:西部水果、干果;蔬菜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同学们,今天我带来了苜蓿、核桃、胡萝卜、石榴、葡萄,还有一方丝巾,我先告诉同学们,这方丝巾产地不是苏杭而是新疆阿克苏,请同学们说一下苜蓿、核桃、胡萝卜、石榴、葡萄的产地在那?

在内地也有吗?

学生根据实物回答

新疆。在内地随时可见。

安排一女生披丝巾,做几个维吾尔族舞蹈动作,有基本功有,可以跳一段舞蹈,全班一起打节奏即可。

引导学生通过看实物、舞蹈想象西域风土人情导入新课。

如果是内地学生,了解新疆比较少,舞蹈动作只做个抖动双肩之类,无法营造氛围,可改为放新疆音乐。

太好了。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表演也很美。汉一朝是我国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汉王朝和西域沟通之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通道。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本课内容。(出示课本标题)

由实物、音乐舞蹈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西域歌舞、大漠驼铃、黄沙万里,这就是两千多年前,祖先开辟的“丝绸之路”。绵延数千里的丝绸之路贯穿了亚欧大陆,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见证。那么,同学们肯定想知道丝绸之路到底是如何开通的?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又和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呢?学习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学生看图看书,然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西域指的是哪里?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西域的具体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看书掌握了本课的基础知识。

照书答

这是书上的答案。西域的含义有两种(指图说明)

狭义的专指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广义的则指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等广大地区。本课所讲的西域指的是广义的西域。东边的起始点都是两座关,一个城什么关?什么城池?

学生看图回答:生:(齐答)阳关、玉门关和敦煌。

 参照彩图18页仔细看张骞去西域有来回路线。敦煌不要被忽略.

说起阳关和玉门关,大家肯定马上会想起两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完整显示两首古诗)这是古人眼中的阳关和玉门关,在他们看来,阳关、玉门关之外就是不一样的世界,就是苍凉的荒漠。那么,面对这样一个荒凉的世界,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张骞为什么还要冒险出使西域?

学生看书P76

生: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师:为什么汉武帝时期要去攻打匈奴呢?汉武帝之前,汉朝和匈奴是如何相处的?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得出结论。

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势力的增强,统治者就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

汉武帝之前:和亲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更加了解。

为了稳操胜券,汉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与其协同作战。因此,汉武帝想到了哪一个国家?

生:大月氏。

学生查彩图18页地点:大月氏,并在填图册上填出。

使学生脑中有直观印象

对。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饮酒器。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图报复,但苦于找不到盟友。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张骞挺身而出,自愿前往。(出示张骞简介)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言。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路线。

看彩图、填图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畅所欲言。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时间是公元前138年。那么,他走的是一条怎样的路线呢?大家看图(显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

大家注意古今地名变化,在地图上找一找,

1、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在哪?

2、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国家?

3、最远到哪里?

4、的国家大多数位于我国现在的哪个地区?

学生回答:1、张骞出使西域的出发地在哪?

长安(填图)

2、途中经过了哪些重要国家?

楼兰、龟兹、疏勒、大宛、大月氏、于阗(填图)

3、学生回答:大月氏。

4、新疆。

利用图示使学生有直观印象。

师:对,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狭义的西域。同时,我们从地图上也可以看出,张骞从长安到达大月氏中途要经过匈奴的控制区(边讲解边在图上指出)。因此,张骞在出使西域途中曾两次被匈奴扣押。面对威逼利诱,张骞妥协屈服了吗?

安排历史小品:《张骞惜别匈奴夫人—独孤茵茵》

茵茵:郎君啊,这几天怎么心神不定?明天单于带众人出猎游玩为何借故不去?

张骞:只是年年跟随出使,没什么新花样,当年在中原跟……(被茵茵打断)

茵茵:怎么还是中原啊、大汉啊,这有什么不好?

张骞:转望东方,又转望西方,又转望东方道:我是博望侯,臣一定不辱君命,皇上!

茵茵:你说什么?我没听懂?

张骞:没什么,再过两月就要满天飞雪,前日我在客站喝酒,见一商人变卖货物,发现皮裳极好,买了回来,你臂膊受寒常酸痛。

茵茵:郎君啊,暑天你送皮裳,还有……(被张骞打断)。

张骞:还有一只围帽,你看!

茵茵:(流泪状)郎君啊,我是你的妻呀!知您壮志未酬,我懂,千里之行,千万别忘您妻儿呀!

学生排小品三到五人即可。

学生要有一定准备。

余下学生自由发挥,要把茵茵知心、懂情、即支持丈夫完成大业又依依不舍,张骞西行坚定不移决心和对妻儿有牵挂愁肠百结情绪表现出来。不离张骞出行目的和路线即可。

学生小品时间过长,要注意精减,同时注意技能发挥,史实加艺术,注意学生创新能力。

如学生发挥不好,尽快缩短小品,按课件进行。

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张骞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始终把出使西域的目的牢记在心。因此,他最终还是想尽办法摆脱匈奴,到达了大月氏。

问:1、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那么我们是否就此否定张骞的第一次西域之行呢?

问:2、张骞有哪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没达到目的,但是第一次出使还是有成果的。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与汉朝往来的愿望。

2、(学生分组讨论,约三分钟)

回答:忠于祖国,百折不挠,不贪图安逸,志在四方…

注意提高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归纳能力。

(教师注意对学生要适时进行引导)

请大家议一下:张骞的第二次西域之行

学生分组讨论,请每组一个代表发言。

内容提要:这一次就要顺利得多了,因为他是随卫青的征匈奴大军一同前往的。时间是公元前119年,目的是积极发展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结果是西域很多国家和汉朝有了外交往来,汉朝和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加以引导,但不要自己叙述,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重要意义,为历史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适当提示)(过渡准备出示丝绸之路图)

学生看书后,各抒己见。

沟通了西域各国与汉朝的联系,为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最主要的是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陆路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

指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来看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显示“丝绸之路”图和丝绸之路上景点、文物,让学生指图讲解)

指定一表达能力强,知识丰富的学生讲解: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长安,随着悠悠的驼铃声,古代的商人和使节从长安出发,沿着河西走廊,到达敦煌,在这里丝绸之路分为南北两条通道。北路出玉门关,经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设立,从此新疆地区正式归在西汉中央政府统治之下。)经疏勒,越葱岭,经过大宛、康居(今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地),然后到达俄罗斯南部,甚至更远的东欧地区。南路出阳关,经于阗,越葱岭,过大月氏(今阿富汗)、安息(今伊朗),到达大秦(罗马)。

 加强对地域,地理位置和地名震中外的掌握

(学生分小组按座位一人说一个地名,)请一个去过敦煌或交河故城(没条件的可按课前收集资料)学生扮演导游讲解一下。

课前要辅导学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从教材和课外有关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准备一个练习(用书上题目并在填图册上填出地名):填空和选择。

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对问题的分析思考:1、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首先我们来看中华文明向外传播了什么?(主要是技术和物品)(出示丝绸之路文物古迹)

2、西域传入中原的新物种有那些?

学生分小组按座位一人说一个今天的地名。

学生讨论回答:1、书上P78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

2、根据实物自由回答。

讨论时间不要过长。

如果回答情况不好,教师小结补充。

 教师口述: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代开始,中国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小小论坛”(一)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随着海上交通的发达,古老的丝绸之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我国西部地区也逐渐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献计献策。

学生可根据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引进资金人才,道路建设等各方面展开讨论。

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归纳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小论坛”(二)

(出示班超经营西域图和班超简介和张骞出使西域图对比)请同学们谈论一下班超在西域活动情况

出示:列表对比张骞、班(见课件)

人物

时间

事迹

结果和影响

张骞

班超

学生:按书上内容填

教师小结要到位:张骞、丝绸之路、班超。

1、丝绸之路:一条古道东西方文明交汇通道。

2、件大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

3、三位人物:出使西域的张骞;经营西域的班超;出使大秦的甘英。他们为中西交通畅通和文化经济交流贡献非凡。

探究活动看时间处理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师生互道再见。

发现法在本课中应运效果如何有待验证。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
能力方面:
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面: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丝绸之路
三、教学思想: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四、教学过程:
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讲授新课: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2.张骞出使西域
提问
(1)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2)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
(4)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举例说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贵族赶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虏了大月氏国王,取下头颅做成饮酒的器具。)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让学生分组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由学生介绍张骞应聘前的简单情况。)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提示:可描写汉武帝的嘱托、勉励,张骞表示不辱使命等。)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可由学生补充内容)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同学回答老师归纳)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展示汉与西域的物质往来图)
3.域督护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这说明我国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新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
答案提示:
第一: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
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
(1)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
(2)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
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南匈奴归顺了东汉。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2.甘英到达波斯弯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新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学案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知识目标: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对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和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培养全面的认识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勇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你知道西域的范围吗?

2.认真阅读课文,尝试填写下列表格:
重要人物时间主要事迹结果和意义
张骞
班超
3.你能写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吗?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材料一“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
材料二

(1)两则材料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材料二图中的皇帝是何人?

(2)材料一中“初行”的时间、方向及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哪些内容反映了这次出使的艰难?请你列举出此行遇到的艰难险阻有哪些?

(4)初行与以后第二次出使有何意义?

(5)我们要学习此人什么样的精神?

2.读图学史
材料一

材料二工人日报报道:由交通部、国际道路联盟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国际丝绸之路大会”,将于10月26日在我国西安举行。这次大会的主题是“复兴‘丝绸之路’与交通基大设施建设。”
(1)材料一可以看出,丝绸之路东起(),经今天甘肃的河西走廊,出关后分南北两路西行。这条路是()代的使者()开辟的。
(2)材料一的图中的安息是指现在的哪里?在这条路上运载的主要物品是什么?

(3)如何评价丝绸之路?

(4)请你为复兴“丝绸之路”出谋划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5)请你为这次会议设计一条宣传广告语。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丝绸之路的开辟,对汉代社会有什么影响?这条中西通道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2.想一想,通过学习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事迹,你从中学到了哪些东西?

四、知识整合

五、巩固练习
1.汉武帝曾派谁两次出使西域……()
A.窦固B.窦宪C.张骞D.班超
2.西域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管辖在…()
A.公元前60年B.公元60年C.公元8年D.公元前119年
3.“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指的是谁…()
A.班超B.张骞C.汉武帝D.甘英
4.公元73年,奉命前往西域恢复内地和西域的关系的是()
A.窦固B.窦宪C.张骞D.班超
5.下列物品从西域传入中原的是……()
A.水稻B.桑麻C.粟D.石榴
6.欧洲国家开始派使者与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史实是()
A.甘英出使大秦B.张骞通西域
C.班超经营西域D.大秦王派使臣来汉
7.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A.汉武帝B.张骞C.班超D.甘英
8.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是……()
A.长安B.洛阳C.咸阳D.广州
六、中考链接
1.(2010永州)图2中是某历史短剧的台词片段,从台词的对白中判断出小华、小明他们正在排练()
A.张骞出使西域B.郑和下西洋
C.清军出兵雅克萨D.玄奘印度取经
2.(2010湛江)有人说:“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B.商鞅变法C.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D.百家争鸣
3.(2010揭阳)中国的丝绸是欧洲古罗马贵族身份的象征,古罗马人穿中国丝绸的最早时间是()
A.秦朝时B.汉朝时C.康朝时D.宋朝时
4.(2010济宁)右图是当代史学研究者对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的评价,
你认为材料中所提到的这一“主轴”的起点应该是()
A.西汉的洛阳B.西汉的长安
C.西汉的成都D.西汉的河西走廊

5.(2010福建宁德)公元前1世纪,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袍进入剧场,轰动一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 ()
A.咸阳B.长安C.大都D.京师
6.(2010益阳)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其主要史实有()
①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
②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传入中国
③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传入中国
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⑤越南的占城稻传入中国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
7.(2010宜宾)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央政权历来重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右图反映的是()
A.秦朝对今西北地区的管辖
B.西汉对今新疆地区的管辖
C.唐朝对今西北地区的管辖
D.清朝对今天山南北地区的管辖
8.(2010十堰)今年,中央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新疆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早在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设置官员管辖新疆,其最高军政长官名称为()
A.西域都护B.安西都护C.北庭都护D.伊利将军
9.(2010无锡)2010年5月17日至19日,新疆工作会议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你知道新疆地区最早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开始于哪个朝代?()
A.秦朝B.西汉C.唐朝D.元朝
10.(2010黔东南)今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新疆最早是()
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11.(2010义乌)
材料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专家指出:作为南北两条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楼兰城当时充分吸纳了来自东西各方交通和商业资源潜力,加之邻近孔雀河,河道密布而水量充盈,楼兰城曾经在丝绸之路上辉煌一时。
——2001年1月17日《南方都市报》
材料二楼兰曾有积粟百万,威服外国的壮举,曾有挟制丝路,左右西域的辉煌。然而人类活动的加剧以及水系的变化和战争的破坏,使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地区由绿洲变成了荒漠。
——2001年1月18日《华声报》
(1)途经楼兰王国商路的东方起点是哪一城市?

往西方贩运的货物主要有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楼兰王国消失的原因。

(3)要避免楼兰的悲剧重演,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学以致用
(1)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
(2)公元前138年,向西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3)“去十三岁,惟二人得还”荒无人烟的沙漠、戈壁,自然条件险恶,还要经过匈奴控制地区,可能被扣押,生死难料。
(4)第一次: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第二次:汉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5)有胆、有识、有行、有恒,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面对困境,矢志不渝的坚强意志。
2.读图学史
(1)长安、西汉、张骞
(2)西亚、丝和丝织品

(3)是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
(4)可以开发丝绸之路为旅游路线。
(5)复兴丝绸之路,民族复兴之路。
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
1.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至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2.略。
五、巩固练习
1.C2.A3.A4.D5.D6.D7.B8.A
六、中考链接
1.A2.A3.B4.B5.B6.D7.B8.A9.B10.B
11.材料
(1)长安丝绸、陶瓷、铁器、漆器等
(2)人类活动的加剧,水系的变化,战争的破坏
(3)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857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