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把握大语文观方向,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做到课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语文。从而真正落实语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
2.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打破一承不变的教学模式。从某种意义上把“接受型教学”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
3.在自主合作探究型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导演,而学生才是演员。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学生虽然有了欣赏美的权力,却很少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待遇。所以,让学生“翻身”当家作主迫在眉捷。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真正成为教学舞台上的主角。而教师要做的只是导航,绝非掌舵。
4.对待传统教学,我们应该“扬弃”而非“抛弃”。不管教学形式如何变化,但它的某些基本内容却不能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依然是构筑教学大厦的重要材料。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文章思路,抓住叙述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
3、掌握从生活中走进课堂,从课堂上步入生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关键词语,探究其内涵。,把握人物品德境界,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的方法。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主要通过朗读,理解文意,感受名人的形象和精神。
五。课前准备:阅读课文,预习生字、生词。收集臧克家、闻一多的背景常识,了解他们的主要事迹和作品。
六.引导研读策略:
【环节一】新课导入:出示闻一多先生的照片,让学生发挥想像,从外表上看,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知人知面不知心,单从外貌我们很难评价一个人的品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共同探讨闻一多的人生,真正领略一下闻先生的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所在。
【环节二】整体感悟:先跳读积累:
①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跳读课文,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
②学生交流朗读感受(方法点拨:可从文章主题、结构、内容及语言等方面入手)。
再来整体感悟:
1、指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正音。
2、让学生说预习课文后,认为本文围绕人物的哪些方面写了哪些事情?
(,通过让学生不断地读议,逐渐明确围绕中心选材的特色。)
3、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学生思考如何归纳文章的中心内容。
4、小组讨论一分钟,然后全班交流以下四个问题:。
①从全文看,文章可以分成几大板块?分界线在哪?(注意提示: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②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闻先生,作者各选取了几件典型事迹来写?(可让学生到讲台表演闻先生在群众大会上作的最后一次讲演片断)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用课文原话回答)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
③闻先生在学者方面和革命家方面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④写作指导:写人记事不分家,选材典型上好佳。(要求学生笔记)
【环节三】人物性格,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思考: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各自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回答。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闻一多十多年来默默钻研,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起草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共六件事。)
2、闻一多一心救国救民的精神,最突出的表现在哪些事情上?
a.全班讨论交流。估计不止提到老师预期的两件事。
b.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一阶段中最突出的表现:苦读写作《唐诗杂论》,在李公朴被害后大无畏地参加群众大会。
3、、四人一组讨论:作为学者,为何要先做再说?作为革命家又为何要边说边做?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闻一多是一个的人,我从这里可以看出。”的句式回答。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谦逊,默默奉献、成就卓越的学者,一位言行一致、爱憎分明、视死如的民主战士。)
4、、探究品味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部分:
a、齐读三、四小节。
b、这部分文章叙述闻一多写作《唐诗杂论》的目的以及他为了这一目的而苦读钻研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表现这些内容的关键词句的表达作用。
(四人合作小组讨论,时间不少于三分钟。全班讨论交流,教师随时评议归纳学生的讨论意见:
要给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深宵灯火“大开光明之路”,用比喻、拟人手法表达闻一多先生为探索救国道路而苦读古籍的目的。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以整齐的句式,流泻的激情,热情赞美闻一多治学“潜心贯注、心会神凝”。
“无暇”“惜”,表现他治学专心致志的程度。“贪”,表现他治学如饥似渴的欲望。“辛苦”“凝成”,表现其治学成果来之不易。)
5、、品味探究第二部分:
a.齐读第二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
b.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抓住关键语句,说一说他们表达中心内容的作用。
6、.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机动)。
明确: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环节四】整理总结,拓展延伸
1、整理总结: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拓展延伸:
①有人崇拜叱咤风云的球星;有人仰慕演技高超的影星;也有人追随亮丽纷呈的歌星。像闻先生这样的民族之星是否值得我们去追随?谈谈你的看法。
②作为学者的闻先生是“做了不说,做了再说”,而作为革命家的闻先生是“说了就做”。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生活中的说和做。
③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言行一致)
卓越的学者:刻苦钻研(三本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大勇的革命者:英勇无畏(三件事)“说”了就“做”
课后记
本文主要围绕闻一多先生的说、做两个方面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他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不同,概括他在这两个方面说和做的不同点,思考其深刻思想根源,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的思想内涵。整个教学进程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交错使用,融会贯通,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合作的同时又展开了探究。比如第五个环节中的拓展延伸“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先让学生写即是自主,后让学生交流,交流的过程中又启发了思考,本身又是一种探究。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分析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回忆性的记人散文。其作者是诗人臧克家,他用诗化的语言,用诗人独特的叙事记人手法,记述了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精练、生动、形象、有跳跃性,有气势地向读者展示了闻一多这位诗人、学者、战士的光辉形象。
本文所记之人学生知之甚少,其所用手法与传统写人记事有较大差别,对于这样一篇精读课文,在新课标下,我们将怎么办,怎么来界定来组织教学?
本册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在广阔的语文世界遨游,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而本单元的主要目标是:沿着杰出历史人物的足迹,了解他们感人的事迹,学习他们崇高的精神和品格。
为此,我把了解并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救国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的严谨治学精神和为正义而临危不惧,临死不屈的大勇精神作为本课的德育目标。同时,将掌握生字新词,积累有关成语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之一,把本课的一些写作技巧:如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前后文的过渡衔接和照应也纳入学习范围,把记述人物言行片段,从不同角度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人物思想精神的方法,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此外文章的诗化语言也值得探讨和学习。因此采用整体感知法进行教学。
为了保证精读,我打算用二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的任务是:读熟课文,扫清障碍,整体感知,里清行文思路。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设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教案的两大原则来组织教学,其具体过程分两大步骤:
第一步:自主合作、收集、整理并交流闻一多其人其事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在讲读之前,我让学生自己或小组通过媒体或书籍收集闻一多先生的有关故事,并整理成200字左右的文字,在课上用10分钟的时间交流,让学生初步了解闻一多其人其事,然后针对学生不足,教师进行适当的补充与评价。通过这一步,不仅为完成德育目标作好铺垫,训练了学生收集、截取、整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第二步:以教材为教案构建本课堂。
曾有位教育专家说过“如今的教材编排,本身就是一个好的教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利用好教材这一文本资源来组织教学,而本文的编排本身就适宜用于组织教学。因此我准备以教材为教案,进行本堂课教学。其步骤分以下几步。
⑴导:即看教材前边的彩图──红烛颂。让学生感知形象,识闻一多其人。看图时提问这幅图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同时引导学生明确这幅图的象征意义。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敬佩及学习课文的兴趣,感知闻一多的光辉形象。
⑵知:即学生朗读自读提示,整体感知,开启思绪。每篇课文前的自读导语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材料,为此我引导学生读自读提示,对整个文本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⑶猜:即从标题入手,提出疑难,进行猜读。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是对内容的高度概括,就是本文信息的一个提示。为此,教学中让学生读标题后,让学生对课文标题进行提问,然后让学生猜本文的文体会是什么?课文将会写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与猜读,让学生认识文题与内容的关系,文章标题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⑷读:即让学生快速默读,勾划出生字难词,思考初读感受。
默读完后,让学生自由畅谈自己体会,然后引导学生思索本文叙事与《最后一课》叙事上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初步明确本文叙事上和语言上的特点:并板书“选取人物言行片段来记人,诗歌般的语言。”
⑸解:即引导学生看注释,扫除理解障碍。本文语言的最大特点是诗歌化与文白夹杂。这样的语言虽然给文章增添了艺术的美感,但又给学生设置了一道理解的屏障。加之初一的学生理解能力差,学习语文的习惯尚且有待培养。为此,指导学生看课文注释,并培养这一良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在完成上一教学环节,我引导学生详看课文注释。并作适当的补充,并结合课后习题二来理解课文。
⑹理:即结合课后习题一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完成以上环节后,教师结合课后习题一,找出文中的过渡段,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介于农村学生基础较差,我认为完成以上教学内容已很饱和,该堂课就应到此嘎然而止。总之在这一堂课中,教师要至始自终让学生充当学习的主人,有效利用教材资源来完成该课时的学习与教学任务。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95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