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①夏商西周,实行土地国有制,即国王所有。西周的井田制是典型的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所有权归周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周王将土地分封给亲属、臣下等,受封者可世代使用,但不得买卖。②春秋战国,随着铁器时代到来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了井田制公田以外的私田,并且逐步采用封建剥削方式。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客观上促使土地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正式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③秦朝:通过法律确立土地私有制。④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但地主官僚多分了土地,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⑤清朝:康熙帝宣布“更名田”,规定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起到了稳定社会和巩固统治的作用。成为康乾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2.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①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和绝对平均主义的圣库制度,违背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②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平均地权”的主张,即核定地价,核定地价前的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部分归国家所有,后来又提出了土地国有的主张。这是资产阶级的土地制度,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
3.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①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义务,毛泽东提出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制度为农民阶级的土地制度”的土地路线。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条土地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红色政权。②抗战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③为了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翻身农民积极发展生产和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④为了解决新中国建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问题,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采取保护富农经济的政策,有利于减少土改阻力,稳定城市民族资产阶级,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⑤为了克服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彰显社会主义优越性,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从而使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成了农民土地公有制,农业合作社成为农村基层行政组织、生产组织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⑥1958年,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地损害了农民的利益。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人民公社,由农民自由耕种承包的土地。土地所有制仍属集体,农民享受土地经营权,自负盈亏。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为了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走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道路
专题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一、土地所有制形式: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制。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享用劳动成果。
奴隶社会: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际是国王所有,即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封建社会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三重形式)。
中国古代的所有制关系主要是指土地所有制,其产生、发展、衰落均与生产力发展变化密切相关。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
1、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
(1)性质: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
(2)兴衰:它始于商朝,完备推广于西周,春秋后期逐渐瓦解。
(3)内容(权利与义务):土地所有权属于国王,诸侯臣下能世代享用,奴隶主驱使奴隶集体耕作并剥夺奴隶的劳动果实
2、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
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战国确立。商鞅变法规定:废井田,开阡陌,政府承认田地归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标志着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地主占有大量土地,用地租剥削农民。这种制度是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地主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它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主阶级正是凭借对土地的垄断,迫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他们。这种土地制度在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繁荣起过积极作用,但其闭塞性和自给自足的特点却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阻碍了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中国社会的长期贫困和落后。
(2)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有王田制(新)、屯田制(三国)、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三种形式
▲屯田制:
目的:主要是为了戍边和保证军需。不少朝代都实行过,如西汉、东汉、曹魏、蜀、金朝、元朝、明朝、清初都实行过。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农民背井离乡,土地荒芜,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推行屯田。后来,魏、蜀、吴也都实行屯田。
基本特点和具体做法: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含有兵农合一成分
方式:这是政府或统治者组织的农民或军队的开荒种地。屯田有军屯、民屯。军屯:由士兵屯垦;民屯则招募流亡农民进行屯垦;屯田农民要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政府设官管理;屯田民要分别不同情况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但他们不再负担兵役。
作用: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操推行屯田,保证了军粮供应,为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条件。
▲均田制:
实行:均田制始于北魏(485年),流行隋唐,且被日本借鉴、吸取,其影响深远。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无主荒地。社会上存在大量无主荒地和劳动力,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这种制度不触及贵族地主利益,农民对国家承担租赋徭役,贵族地主无此负担。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奴婢、耕牛也相应受田;——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地主利益也都得到了保障。②土地不得买卖;——对土地兼并有所限制。③官吏得给公田;——其利益得到了保障④农民对封建国家的租、调、役负担。(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政府规定,一夫一妇要向国家纳租粟二石,纳调帛一匹,产麻的地方纳布一匹(不交帛)。此外,农民还要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调。
作用: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北方民族大融合;
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比较完备)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
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存在这种自耕农土地所有制,这种小农经济同地主土地所有制一样,是对封建生产关系内容的重要补充,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共同构成封建经济基础,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重要基础。在封建经济发展过程中,地主不断兼并农民的土地,使这种土地所有制不断破产。
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认识:古代土地制度变革与调整的实质
中国封建土地制度下,土地兼并是最大特征:①土地兼并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地主阶级力量增加的表现,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存在的情况下,封建社会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
②当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两种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使兼并得到一定的缓和,二是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应掌握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兼并、租佃经营和租佃关系的变化。
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有公田、私田之分。公田由农民集体耕种,收获物全部交给贵族。公田实际上为贵族所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a.生产力的提高b.各国税制改革
表现:a.大量公田抛荒b.部分私田逐渐成为私有土地c.贵族间争夺田地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地主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
,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
集中,保护。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
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影响统治的稳定。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式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关系。
2.发展
①战国:产生
原因:土地兼并的结果
②汉代:比较普遍:
“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3)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均田制度
(1)目的:保证财政收入和征发徭役,巩固北魏的统治。
(2)实施:485年,北魏统治者采纳汉族谋臣的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
益的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3)内容:
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土地。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④受田农民必须每年缴纳一定的租调,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4)意义:
①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为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②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混乱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少数民族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例1.(08上海历史,A组5)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B。均田制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开始推行,后来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在唐朝中期被破坏。因此②③为正确答案。
例2.(2008年广东单科,31)(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
——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
解析:
本题以北魏的土地制度为依托来命题,重点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难度不大。第⑴问比较材料一、二即可得出结论,重点注意某些材料,如“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和“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均给天下田”等;第⑵问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归纳概括;第⑶问回答“溯源”应把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考虑在内,影响则可以结合教材分析。
答案:
(1)材料一是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材料二是推行均田制。两者的土地分配方式都是有组织的把土地按一定的比例和标准分配给农户使用。
(2)除推行均田制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有:①废除宗主督护制,改行三长制。②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度,严惩贪污,根据政绩决定官员任期。③迁都洛阳。④移风易俗:改穿汉服,用汉姓,说汉语,与汉族通婚。⑤实行汉制:政权机构、官吏名称、礼仪典章一律改行汉制。
(3)①溯源:主观上,北魏孝文帝等王族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客观上,北魏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为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提供了政治机遇;另外,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要求北魏孝文帝提出改革,缓和危机;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和促进。
②改革对后世的影响: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农工商全面繁荣的局面;加速了北魏北方各族的封建化;加快了各族民族融合;为隋、唐、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北魏孝文帝推行的均田制,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
一、单选题:
1.(2006年上海)在中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系。”维系这种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是
A.小农经济B.佃农经济C.庄园经济D.商品经济
2.(05天津14)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3.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
4.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5.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形式是①君主土地私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所有制④贵族土地所有制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6.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7.下列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用户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D.“上米贸银,别以中下者抵租”
8.自宋代以来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这一方式
A.使政府对百姓的控制加强B.农民完全脱离了政府的剥削
C.农民生产自主权大为加强D.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9.史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10.春秋后期,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其导致的后果是:①
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承认了土地私有③促进了关系的变化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1.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的土地兼并尤为突出,主要
原因是
A.宋代实行“以军功行田宅”的制度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
C.实行“田制不立”和“不抑兼并”的政策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12.下列对土地兼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是封建经济发展的结果B.是导致阶级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
C是封建社会的偶然现象D.兼并导致政府收入减少
13.下列对田庄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汉田庄经济开始发展起来B.田庄的劳动者还要担负军事义务
C.田庄是纯粹的农业生产集团 D.田庄势力的发展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14.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租佃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租佃方式最早在秦代开始出现
B.在宋代租佃的方式下,主要地租形态是货币地租
C.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D.封建社会末期,租佃关系占主要地位,但也出现了雇佣关系
15.(04上海5)“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屯,山谷不能受。”引自《后汉书·仲长统传》文中“豪人”指当时的
A.封爵将领B.豪强地主C.僧侣贵族D.江南巨贾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
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5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5分)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5分)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5分)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5分)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律》中……对地主官僚“占田过限”、“妄认盗卖公私田”、“在官侵夺私田”等不法行为,也定有惩治律条。州、县、里正地方官须依均田令进行土地还授,“若应受而不授,应还而不收”,也要依法治罪。地方官“诸差科赋役法及不均平,杖六十”,擅自加重赋敛的,以坐脏或枉法论罪。
材料二唐代均田令对贵族官僚业田的规定不仅全面,而且数额很高,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也比较松弛,……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到玄宗时期,一方面因为商品经济空前发展,从事兼并的富商大贾愈来愈多,另一方面,官僚集团也空前膨胀。……“兼并之弊,有愈于汉成(帝)、哀(帝)之间。”
材料三安史之乱以后,贫富分化更加悬殊,“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大地主的土地多阡陌相连,他们把相连在一块的土地组成一个生产单位,当时通称为田庄。……在唐后期,官府、皇室、官僚、豪富以至寺院,都拥有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田庄。
——摘自《中国古代史》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律》为保证均田制的顺利实施作了哪些具体规定?
(2)综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唐均田制不能长久维持的原因。
(3)《唐律》虽然对均田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最终均田制还是遭到了破坏,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BAA 6―10 BBCCD11—15CCCBB
二、非选择题
16.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5分)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5分)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5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5分)
(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5分)
17.
(1)限制地主兼并土地,严格实行土地还授的规定;严禁增加额外赋役。
(2)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永业田);土地买卖频繁;皇帝无限制赐田;富商、官僚等大肆兼并土地,庄园遍布各地,政府无地可授。
(3)《唐律》从根本上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破坏都是不可避免的。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
(1)发展:产生于,盛行于,瓦解于,废止于。
(2)实质:名义上为,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所以其实质是国家共有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3)特点:
(4)瓦解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
表现:
(5)井田制废除的途径
①一是从上废除井田制。
②二是培植了一批新兴所有者。
3.封建社会:
(1)形式:
①君主土地私有制:是由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
②地主土地所有制:成为大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经常采取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
③自耕农私有土地:他与地主的区别在于
(2)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使两极分化激烈。明清时期,经济繁荣,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3)影响:
①
②
二、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租佃式经营的含义:
2.发展
①战国:产生
原因:
②汉代:比较普遍:
的现象已比较普遍。
③宋代:日益普遍化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的重要经营方式。地租以实物为主,又有分成租和定额租的不同。
④明清时期:进一步发展
3.影响:使佃农对地主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井田制的出现与瓦解,这两个历史现象哪个是历史的进步呢?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2.土地兼并带来什么危害?面对土地兼并带来的危害,如果你是统治者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有没有根治土地兼并的“灵丹妙药”?
1.土地兼并和均田制的关系:
(1)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均田制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但是未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
(3)总之,土地兼并是均田制实行的原因,又是均田制被破坏的原因,均田制是为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而实行的,但是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它。
2.租佃农民与自耕农的区别:
(1)背景不同:前者是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后者是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而产生。
(2)身分、地位不同:前者是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往往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后者是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
(3)前途不同:前者在明清时期与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有了较大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后者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列能够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
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B.井田制中有公田与私田之分
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
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争田现象严重
3.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4.(2000年上海)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
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
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
5.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回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些最能说明
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B.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
C.贫富分化严重D.东晋经济发展迅速
6.统治者经常采取措施限制土地兼并,其最主要的目的是:
A.解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要矛盾
B.安抚农民,保证国家税收,稳定统治
C.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D.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
7.均田制实行的基本原因是
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恳
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
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
8.下列能反映秦汉时期已经出现租佃关系的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
C.“不抑兼并”D.“上米贸银,别以下中者抵租”
9.从宋代始,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造成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
A.农民乐于接受这种经营方式B.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
C.封建人身领队关系的彻底废除D.商品经济的发展
10.史书记载:明万历年间,福建泉洲府“佃农所获,朝登垅亩,夕贸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农副产品投入市场④佃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材料四:季孙欲以田赋(按田收取地租),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吾不识也。”
——摘自《左传.哀公十一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材料四表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5)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A
B
B
B
B
D
C
11.
(1)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
(2)表明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先是奴隶主驱使奴隶开垦而成为私田。到春秋时期,铁质农具的使用,使私田的开垦数量越来越多。
(3)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得转让和买卖。材料记载发生了土地争论,表明土地可以转让和买卖了。
(4)表明出现了地租的剥削方式。
(5)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日渐崩溃,土地私有制出现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4598.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