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
2.了解黄鹤楼和于园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
1.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
2.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学法指导】
老师适当疏导,学生以练代讲;注重朗读,读中见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字音互填,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补充在下面的横线上。
隅()费祎()憩()倚()
窥()邑()四tà()霞敞lóngzōng()
奇峰绝hè()槛()窈()深suì()
2.请找出关于《黄鹤楼》的诗句,至少三句,越多越好。
3.通读全文,思考:黄鹤楼和于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分别是什么?
4.在预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字词句或内容)?请写下来。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明确要求(字音、停顿、语调)
(2)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课文。
(3)大胆质疑,共同解决重点实虚词。
3.合作探究
(1)划分层次,并概括大意。
(2)说说再次阅读课文后黄鹤楼给你的总体印象如何?
(3)找出文中能够体现黄鹤楼特征的句子。
(4)品味语言
本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多用对偶、夸张、比喻,语言富于童趣。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赏析。
例句:“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赏析:这组对偶句,强调了黄鹤楼名称由来之证据充足。
4.释疑解难。
5.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巩固
阅读《黄鹤楼》,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南隅()尝驾黄鹤返憩于此()()
耸构()遂以名楼()()
2.翻译下列句子。
(1)《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2)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3)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找出文中介绍黄鹤楼命名由来的句子。
4.对于黄鹤楼的命名,作者旁征博引的目的是什么?
5.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导入
2.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明确要求(字音、停顿、语调)
(2)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疏通课文。
(3)大胆质疑,共同解决重点实虚词。
3.合作探究
(1)《于园》的第一段写了是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于园的?假如让你做导游你该如何介绍于园呢?
(3)绘景状物必须抓住景物的特征。本文是怎样围绕于园山石的特征展开描写的?
(4)品味语言:本文语言十分传神,极具表现力。划出你喜欢的句子加以赏析。
4.释疑解难。
5.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二、课堂巩固
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鸟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处处款之()()蒙丛()
所园()俱以假山显()
颓然()缘坡()非显者刺()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植果子松数棵③非显刺者
②甫下数子,容已得先手④俱以假山显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翻译下列句子。
(1)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2)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3)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4.文中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5.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分说磊石的“奇”的?请用文中短语概括。
★6.文首交代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并强调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拓展延伸
①扬州的个园,是一座独具风格的名园。它是清嘉庆、道光年间兴建起来的。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盖取东坡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以示主人不俗。又因竹叶形状很像一个“个”字,故名“个园”。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闻名。
②步入个园大门,便见湖石傍门,修竹繁茂,石笋参差,好像“雨后春笋”破土而出,这是个园春景。再往前,一座人工的假山出现了,它便是形态奇特的“春山”,和竹林相映成趣。
③绕过“宜雨轩”,眼前豁然开朗,在浓荫环抱的荷花池畔,一座六七米高的太湖石假山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夏山”。过石桥,进石洞,只觉得藕茶香飘,苍翠生凉。
④转过“鹤亭”,是座“一”字形长廊。长廊尽头便是“秋山”。秋山全用黄山石建成,造型不同一般,给人一种大胆泼辣的感觉。在晴天黄昏时分看此山,秋山迎着夕照,山势巍峨,有红枫、石桥,“秋高气爽”的诗情画意顿时就在眼前。
⑤步下秋山,过“透风漏月厅”,迎面是一组由白色石英石堆叠而成的“冬山”。一只只“雪狮”似顽皮的孩子。好像用残雪堆成的山脉,山顶“终年积雪”。墙上开了四排风洞,使人不寒而觉寒。
1.扬州的个园取名为“个园”是因为
2.用横线在原文中画出概括说明扬州个园特点的一句话。
3.本文的结构形式是()
A.总——分B.分——总
C.总——分——总D.并列
4.作者在介绍个园时,用了 、 、 、 四个表示位置变化的词句,从中可看出这篇文章是按 顺序写的。
5.本文第四段主要运用了表达方式。
1.因当时园中遍植翠竹,竹叶外形很像“个”字。
2.个园以四季假山的堆叠精巧而闻名。
3.A
4.步入绕过转过步下空间
5.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了解神话及《淮南子》《山海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二、学习重点:熟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多角度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学习难点:培养敢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夸父逐日》选自《》,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知识,其中还保存了远古的传说。“逐日”是之意。“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
《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又名《》,是(朝代)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上学期我们曾学过出自该书的《》。
2、解释一词多义:
(1)为:
(2)其:
3、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天倾西北
4、解释特殊句式:
(1)省略句:未至,道渴而死。
(2)倒装句:天倾西北
5、解释古今异义
(1)维(2)绝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整体感知】
五、导学模块【合作探究】
1、翻译: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道渴/而死。
B.昔者,共工/与颛顼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C.天柱/折,地维/绝。
D.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
3、“怒而触不周之山”中“怒”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4、你如何理解《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主题?
六、固学提高【课堂检测】
阅读《共工怒触不周山》,回答问题。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1.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2.文中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是如何解释的(第二问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你从共工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
4.我们该如何看待文中对两种自然现象的解释?谈谈你的看法。
七、课后反思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
答谢中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3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
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
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
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
1、反复朗读课文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解释以下加点词,翻译粗字体句子)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合作探究
1、以小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2、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班级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四、背诵默写
自背、互背、最后当堂默写
五、佳句运用
本文和《山峡》一样,四字写景句非常多,试最大化地运用或改用它们说一段话来描绘景物,看谁用得多,用得好。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六、作业布置
运用今天的学习方法自学《记承天寺夜游》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2、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景,是怎样写的?
4、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答谢中书书》有什么不同?
【附相关资料】
【注解】
①〔交辉〕辉映;〔四时〕四季
②〔歇〕消散
③〔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④〔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借代);争相跳出水面。
⑤〔欲界之仙都〕人间天堂。欲界,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即指人间。仙都,神仙生活于其中的美好世界。
⑥〔与(yù)〕参与,这里指欣赏。
【译文】
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明澈见底,两岸的悬崖峭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快要落山了,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奇美的山水之中。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三、预习要求: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1.导入:
结合苏东坡的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和本地东坡遗迹(惠州东坡亭、东坡小学等)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简介东坡的生平、经历、作品。
投影:作者生平。
2.疏通文意
1)解决生字词读音(叫学生读、纠正、齐读)
遂(suì)寝(qǐn)藻(zǎo)荇(xìng)
2)朗读课文,听录音纠正
3)解决重点词语(投影)
欣然:高兴地念:思考、想到相与:一起
遂与外人间隔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但闻屏障中尺一响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翻译课文(学生提问,师生解决,强调重点,学生翻译,对照投影)
3.研习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明: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绘景修辞作用特点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比喻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皎洁、澄清、透明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明: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4.板书设计
5.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6.能力扩展:一切景语皆情语。
7.能力迁移:看图写景抒情。
8.作业
1)背诵《寄承天寺夜游》。
2)阅读古诗《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结合作者的身世和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情感。(自行查阅作者的身世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459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