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2节液体的压强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液体的压强
本堂课是对学生多次完整的探究课的再一次检测:要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使学生逐步形成探究式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经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加强团体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课题液体的压强课型授课人教学方式引导、讲授、实验
探究、构建物理模型学习方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

标]知识技能掌握液体压强的特点;
知道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及简单运用。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索的全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乐于探索自然规律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重点1、液体压强的特点;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难点1、实验方案的设计;2、液体压强计算公式的推导。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ppt)、学生自主实验教具水槽、液体压强计、玻璃管、盐、烧杯、玻璃棒、橡皮膜、砝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提问引入1、为什么在超市里买不到活的带鱼?
2、潜水艇为什么要用抗压材料制作?回答问题
产生疑问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
2、使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提出问题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存在?演示:1、向底部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水,观察现象;
2、向两侧开口的蒙有橡皮膜的玻璃管中注水,观察现象;
3、向开三个不同深度的小孔的矿泉水瓶中注水,观察现象。观察
思考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提问:对于液体的压强,大家想知道些什么?讨论
思考培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想
假设合理猜测
与假设由刚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培养猜测与假设的能力设


验介绍实验器材1、一个两端开口的U型玻璃管,里面注有红色液体,一段开口通过橡皮管与探头相连,探头上蒙有橡皮膜。
2、在橡皮膜上放置一个砝码,仔细观察U型管液面的变化。观察
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讨论设计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合作交流能力实验
探究分组探究巡视指导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培养学生收集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分析与论证收集数据把学生收集的数据展示出来分析归纳液体压强的特点活跃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得出结论归纳液体压强的特点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归纳液体压强的特点分组讨论
归纳总结实验评估反思自己的猜想通过实验,你证实了哪些猜想,否定了哪些猜想?做出评估培养评估表达能力应
用解释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指导学生把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思考
讨论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提出问题:如何计算液体某深处的压强通过潜水员所穿的潜水服,引导学生提出如何计算液体某处压强这一问题,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导能力想想议议:根据公式,液体压强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课外拓展:如将容器倾斜,液体对底部的压强是否有变化?课堂小结谈谈收获请同学们谈谈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
简单汇报让知识和方法
系统化;

精选阅读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9章第3节大气压强教案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大气压强的存在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问: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大气压的测量
[活动5]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学生阅读: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讨论后,逐一投影)
(1)器材: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p=F/S
思路:(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说明: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大气压与天气、海拔高度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说明: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它有什么特点?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有哪些方法?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说明:通过小结,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7章第2节弹力教案


第七章第2节《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2.了解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原理。
3.会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2.通过实验,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3.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2.通过对弹簧测力计使用的探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科学道理的情感、培养学生探索新器件的能力。
3.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难点
与弹力有关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弹簧伸长与外力的关系又是制作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是进一步学习重力、浮力、简单机械等知识的必备技能。对弹力的概念只要求了解它是怎样产生的,不必分析它的三要素,重点放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让学生边探索边思考边试着应用,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新器材,需要探索其使用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三、教学策略
通过前面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一些力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弹力的感性认识较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弹簧随处可见,弹力的应用也很多,因此能很自然地通过实验或实例引入弹力的教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挖掘,体现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成生动形象的认知对象,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
弹簧测力计制作原理、测量力的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探究影响弹力大小的因素,引导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从而自己制作弹簧测力计。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说明书、观察构造、练习使用、交流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弹簧测力计、橡皮筋、橡皮泥、钢尺、头发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5分钟)播放视频:撑杆跳高、跳板跳水等体育比赛场景。
思考:撑杆跳高、跳板跳水比赛中运动员怎样才能取得好成绩?蹦极中的选手为什么下落到最低点后又会上升呢?学生观看,感悟
思考,交流,此时不必回答感受力与美的结合,激发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新课教学
(30分钟)一、弹性与塑性
活动:分别用力作用在橡皮筋、弹簧、橡皮泥、气球、纸等物体上,物体有什么变化?松手后,结果有何不同呢?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性质?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特性进行概括与分类吗?
总结得出弹性、塑性并板书。学生先动手实验操作,探究完毕,学生进行交流,互相解决问题,并将不能解决的共同性问题提出来,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由直观到抽象,从亲身的体验及身边的现象中归纳出事物的共同特征,得到具有普遍意义的概念。二、弹力
活动:找一名学生演示用橡皮筋将粉笔头弹出去。
思考:不让橡皮筋发生形变,能把粉笔头弹出去吗?当使橡皮筋、弹簧、气球发生形变的同时,你的手有何感觉?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归纳总结: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对支持面的压力、物体受到的支持力、绳的拉力等,其实质都是弹力。
活动:取出废旧圆珠笔里的小弹簧,先用较小的力拉,再用较大的力拉,使发生较大形变。观察后一种情况下,撤去力后弹簧还能恢复原状吗?引出弹性限度概念。学生观察思考,认识到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会产生弹力,体会到物体的弹性形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弹力的效果,了解弹力的产生,也能极为自然的引出弹力的概念。三、探究并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有没有关系呢?请提出猜想,并设计一个小实验来验证一下。学生提出猜想,并设计简单的实验,最好能实际操作一下。
得出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关系。实验简单易行,学生能够参与教学,提高兴趣和探究能力。四、观察并使用弹簧测力计
思考:根据物体的形变与外力的大小的对应关系,能否制造一个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知道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被拉的越长。
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弹簧测力计的构造由弹簧、秤钩、指针、刻度盘组成。
让学生说出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能否超过其量程?如果指针不指零应该怎么办?
分组实验:按照课本中安排的实验步骤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体验力的大小,记录好数据,交流体会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布置阅读材料的力学特性,了解材料还有哪些力学特性?它们有哪些应用?学生进行思考、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其用途、原理、结构,得出正确使用测力计的方法:一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二调:调零;三读:读数=挂钩受力。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1)要先轻轻拉秤钩几次,以避免测量时指针被刻度盘卡住;(2)被测的力要施加在秤钩上,被测力的方向要沿弹簧的轴线方向,以防摩擦或其它阻碍;(3)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4)当指针相对于刻度盘静止时方可读数,读数时视线必须和刻度盘垂直。
多媒体展示其它形式的测力计。通过多种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从物理走向社会,通过对弹簧测力计的作用、结构、使用方法的探究与认识,了解一般仪器的使用方法,培养应用的能力。
课堂小结
(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新版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2章第2节滑轮教案


滑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杠杆的基础上,学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探究这些滑轮的特点,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已经知道杠杆的分类及其作用,已基本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探究能力,并且明确了观察探究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对观察探究的兴趣比较高。本节探究的滑轮是继杠杆之后的又一种简单机械,多数学生虽然见过滑轮,但平时并未仔细观察研究过。本节的探究学习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简单机械原理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动滑轮。
2.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要求使用和组装滑轮组。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使用。
2.对实践中的滑轮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4.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究滑轮的作用。
【教学器材】
学生器材:滑轮(单2个双2个),铁架台,钩码,细线,弹簧秤,刻度尺。学生两人一组。
教师器材:多媒体设备及课件,另一套同学生使用的器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课本漫画的全过程。提出问题:这有什么科学道理?
这样用动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习习相关。
二、进行新课
(1)学生实验探究理解定滑轮、动滑轮。
①教师出示滑轮,介绍:这就是滑轮,你们能否用手边的一个滑轮将桌上的钩码用不同的方法吊起来?
②学生活动。学生探索着完成任务,并且出现两种方案。
学生完成后教师选出其中不同的两种方案,让该组同学演示。使全体学生明确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将钩码吊起。
③教师提问:这里两种提起钩码的滑轮,一个叫定滑轮,一个叫动滑轮,大家分析一下,哪一个是定滑轮,哪一个是动滑轮?你是怎样分析得出的?
④学生实验、比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引导:大家是如何判断定和动的?进一步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
这样由学生自己探索完成教师的要求,并自己确定定滑轮、动滑轮的概念,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满足感、成就感。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动手实验能力。
⑤教师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这两种滑轮?学生举例、讨论。
让学生联系实际举例,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2)探究: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①教师提出问题:上面的两种方案中,分别用定滑轮和动滑轮提起了相同重力的钩码,拉力相同吗?省力吗?省距离吗?使用定滑轮、动滑轮各有什么好处?
②学生讨论、猜想。学生有杠杆的基础,能很快地进行猜想。
③教师:我们已经会安装定滑轮、动滑轮,要弄清上面的问题,就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那在实验中需要哪些器材?要记录哪些数据?请大家讨论,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学生完成后,请不同学生叙述所需器材,展示设计的记录数据的表格,让全体同学讨论,明确实验的器材,并且在教师引导下形成一个简单明了的记录表格,如下。
这样进行降低了难度,逐步引导学生,避免了盲目实验。
定(动)滑轮实验次数物体重力(N)物体升高的高度(cm)弹簧秤示数(N)弹簧秤升高的高度(cm)用力的方向123
⑤学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⑥学生交流结论,教师引导,得出使用定滑轮、动滑轮的好处。
⑦学生讨论:大家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这样进一步明确生活、生产中为什么要使用定滑轮、动滑轮。
(3)滑轮组:
①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在提升物体的时候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力的方向,该怎么办?
②学生讨论得出方案:把定滑轮、动滑轮组合起来。
③教师:请同学们按你们的设想,用刚才的一个定滑轮一个动滑轮组合起来看看,看哪一组做的又好又快,并且做实验来验证是不是又省力又改变了力的方向?
④学生组装,完成实验,学生交流实验结论。
⑤教师:象这样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是滑轮组。用几个定滑轮和几个动滑轮也可以组成滑轮组,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拉力与物重之间有何关系?请大家动手实验,找出其关系。
⑥学生实验,交流结论,共同评估。
前面的整个探究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创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提供足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探究性实验中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等不同形式的思维活动,刺激学生积极思考,探究其中奥秘,进而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归纳总结
(1)大家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你有哪些感受?有哪些收获?
由几个同学分别回答,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2)深化讨论:使用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提起重物,有的省力,有的不省力;使用它们时,有的力可以移动较短的距离,有的力却要移动较长的距离。通过这几种简单机械的学习,你认为省力或费力、省距离或费距离,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2329.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