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二)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二)》,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二)

第二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课时:1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创设情景,指导看书单元图、阅读,导入新课。
二、新授
师: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生:迅速看书,动手取镜和安放。
师:强调安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生:引起注意。
师:你对显微镜的发明、发展了解吗?
生:积极发言,叙述显微镜的发展史。
师:给予表扬。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显微镜?
生:是光学显微镜。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显微镜,并争取达到人人会使用显微镜。现在同学们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来认识显微镜的各部分结构。
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师:随机叫学号,指示显微镜不同部分提问,进行抽测。
生:回答问题。
师:进行鼓励,引出显微镜的使用。介绍四种观察标本,要求学生看书后进行操作观察(建议先观察透明纸标本,并提示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以避免出现压碎标本的现象。)
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显微镜,进行观察。
师:巡视指导,注意普遍存在的问题。小先生也指导。
师: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演示一下,你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生:一名同学自告奋勇,边说边演示。先升起镜筒,再转动转换器,使物镜对准通光孔,用左眼看目镜,转动反光镜,看到亮圈,完成对光。然后把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好,转动粗准焦螺旋,直到找到物像,完成观察。
师:说得非常好,同学们是否有补充?
生:标本要正对通光孔;应先使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后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如果物像不够清楚,可以调节细准焦螺旋。
师:补充得非常好,同学们对此是否有疑问?
生:间为什么镜筒要先下降,后上升?为什么用左眼看目镜,右眼要同时睁开?
师:哪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防止压碎玻片标本。左眼看目镜,右眼睁开是为了画图。
师:回答非常好。但是请同学们注意,要用低倍物镜(也就是10′或8′物镜,即最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另外要注意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演示给学生看。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另外请同学们注意,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防止将标本压碎。
生:加深、记忆。
师:鼓励学生继续观察。
生:动手规范操作。
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主:小先生巡视,帮助。
师:观察后,同学们是否有问题要提出?
生:问为什么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倒的?我看到的物像究竟被放大了多少倍?不透明纸上的数字为何看不清?
师:发动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回答物像是倒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线穿透的物体,从而理解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师:棒极了。现在我们换上另一个目镜再进行观察。
生:换目镜,进行观察。
师: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生:物像被放大了(或有的是缩小了)
师:现在谁来说一下放大倍数不同,看到的细胞个数与大小有什么不同?
生:放大倍数越大,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师:给予肯定。那么显微镜的使用应包括哪几步呢?
生:讨论,回答: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大步。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观看一下显微镜使用的录像。
生:认真观看。
师:鼓励学生按步骤规范操作。
生:动手观察,注意规范。
师: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三、小组竞赛
师:现在我们来进行小组竞赛,中间这组站起来,其他三组注意观察他们的操作是否规范,限定2分钟找到物像。
生:一组操作,另三组找错误。
四、练习(投影练习或小结)
1.写有“上”字的玻片标本,视野中看到的物像是字。
2.显微镜的目镜5′,物镜10′,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10′,
放大倍数是;目镜10′,物镜40′,放大倍数是。其中
看到细胞数最多,看到细胞最大。
3.如果物像偏左,你应将标本向移,才能使物像居中。
师:实验后,显微镜应如何处理?
生:收入箱内。看书39页注意事项,然后把显微镜放入箱中。
师: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
师:给予肯定,并希望同学们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
2.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3.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能力目标
1.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2.通过对动植物细胞间差别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思想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在“模拟制作”活动中,提高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
2.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2.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3.设计实验(应用以往的学习经验,是较高层次的学习)。
●教学方法
谈话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有关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多媒体录像。
(2)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结构及洋葱鳞片叶肉表皮细胞挂图各一张。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生理盐水、稀碘液、消毒牙签、滴管、纱布、镊子、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清水和熬好的清洁的琼脂。
2.学生准备:(1)3H铅笔、橡皮、实验报告纸及一些其他动物材料。
(2)各种果脯、小塑料食品袋、线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引入导言
用谈话式教学方法引入本节内容。具体活动如下:
上节课我们通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并认识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那么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植物细胞结构一样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讲授新课]
通过学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我们掌握了观察细胞的方法,我想大家一定想看看我们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吧?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来观察了解一下。那么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呢?(学生回答,教师作鼓励评价)它就在人的口腔内壁上。如何来取这些细胞,又如何来对它们进行观察呢?请大家自己设计方案。
学生活动:应用以前学习经验设计不同的取样和制片观察的方案,同一组同学之间方案尽量不要一致,以增加对比性。通过相互观察对比,得出一种比较合理的观察方案。互相交流。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对自己的细胞已有所认识,接下来我们再来观察一些其他动物材料的装片,对所观察到的细胞作一比较总结动物细胞的结构。
学生活动:用一些其他材料制作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比较总结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并将所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画到实验报告纸上。
教师活动:动物细胞的结构:大家通过观察知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出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和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挂图)请大家指出二者之间的区别在哪儿。学生回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液泡和叶绿体。回答非常正确,以上答案也正是区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主要依据。好了,为了进一步认识动物和人体细胞的结构,我们来做一个动物细胞的模型。请参照“模拟制作”的方法(出示熬好的清洁的琼脂)。
学生活动:利用熬好的琼脂、清水、果脯、塑料袋、线等物,依步骤做一个动物细胞的模型。并指出塑料袋、琼脂和果脯各代表动物细胞的哪些结构。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各种动物细胞的观察、讨论并总结出了动物细胞的结构,而且还和植物细胞结构作了比较,认识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结构之间的区别。为了进一步加深认识,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1.人体或动物体的各种细胞虽然形态不同,基本结构却是一样的,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较,没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结构。
答案: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3.回忆所做的《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
(1)实验中用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制作的玻片标本叫__________。
(2)在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实验中,开始在载玻片上分别用滴管滴一滴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和口腔上皮细胞相比,共同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还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以及黄瓜表皮果肉细胞的__________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
(4)《观察植物细胞》和《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的实验中染色使用的染料都是__________?
(5)回忆《制作动物细胞模型》的过程,你认为细胞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临时装片(2)清水生理盐水(3)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叶绿体(4)稀碘液(5)立体的
4.采取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需要用的工具是
A.消毒牙签
B.消毒棉球
C.消毒镊子
D.消毒玻璃棒
答案:A
5.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在载玻片上先滴一滴
A.清水
B.稀碘液
C.生理盐水
D.盐水
答案:C
6.动植物细胞共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细胞核⑤液泡⑥叶绿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⑤⑥
答案:B
[布置作业]
按照做动物细胞膜型的思路,设计并动手做一个类似植物细胞的模型。再想一想你所用的每一种材料相当于植物细胞的哪种结构。
●活动与探究
(1)选取植物的茎的横切片、叶的横切片、根的纵切片,通过观察认识植物的各种组织细胞,同时训练显微镜的使用技术。
(2)选取动物的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上皮组织切片,观察认识各种动物的组织结构特点。
●板书设计
第三节观察动物细胞
一、动物细胞基本结构
二、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动物细胞结构没有:
1.细胞壁
2.液泡
3.叶绿体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2.认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胞膜的功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对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的理论认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细胞中物质的认识和对细胞内能量转化的理解,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逐步树立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单位,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1.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描述细胞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让学生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教学方法
推理法、类比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紫药水及有关紫药水在水中扩散的示意图多媒体录像。
(2)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发动机的简单原理课件。
(3)有关细胞中物质含量的有关资料。
2.学生准备:
(1)一小杯清水。
(2)一支蜡烛、几粒浸软的小麦种子、一节铁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细胞生活”这一概念,从而引入本章内容。具体活动如下:
地球上生活的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所构成的。如果我们用肉眼直接去观察动物体或植物体时,总是感觉构成它们的细胞是静止不动的。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这些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生命活动:有些细胞在不停的长大,有些细胞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细胞在慢慢地死去,还有些又在继续形成新的细胞。这就跟人类社会的生命活动一样,你们在长大,我们在变老,老人又必然走向死亡,但同时又有新的生命诞生。好了,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走近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生活用品和食物这两大类资源。生活用品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生活的能量。由此,我们想到了细胞的生活也需要“生活用品”和“食物”吗?如果需要的话,需要些什么样的“生活用品”和“食物”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讲授新课]
我们在吃水果时经常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回答:很甜、很酸。那么请喜欢吃甜水果的同学想一下这些水果中含有些什么物质呢?学生回答:糖。再请喜欢吃酸水果的同学想想这些水果中又含有什么物质呢?学生回答:酸性物质。我们在吃水果时最常感觉到的是甜味,它是由一些糖类物质的存在而造成的;还有些水果是发酸的,这是由于水果中含有一些酸性物质。科学家已经证明不管是糖类物质,还是酸性物质,而且还包括许多其他物质都是由分子所构成的。分子很小,我们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所以这些物质都是由许许多多个分子组合起来所构成的。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实验。
学生活动:在每个小组准备的清水中滴几滴紫药水,观察杯中的现象,想想这是怎么回事。
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清水慢慢变紫了。这是因为构成紫药水的紫色的分子慢慢扩散,挤到水分子的中间,最后就将整杯清水都变紫了。(同时演示多媒体)在细胞的细胞质中也存在有许许多多种分子。主要有水、无机盐、氧、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分子。那么如何来区分这些物质呢?我们再来做一个小实验。
学生活动:取一粒浸软的小麦种子,穿到铁丝上。将蜡烛点燃,把小麦种子放到火上烧。注意观察小麦种子的变化。
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刚开始小麦种子在燃烧,但燃烧并不完全,还剩下一些灰烬。小麦种子的细胞中的分子中,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分子中都含有碳,可以燃烧叫做有机物,经燃烧消失了。水和氧不含碳,经加热散失到空气中,无机盐也不含碳,也不能消失最后被剩下了。水、氧、无机盐都不含碳,也不能燃烧叫做无机盐。有机物和无机物都是细胞质中含有的物质,而且含量很高。细胞中的物质占细胞鲜重的比例为:水80%~90%,无机盐1%~1.5%,蛋白质7%~10%,脂类1%~2%,糖和核酸1%~1.5%,正是由于有这些物质的存在,才能让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既然这样就不能让它们轻易跑到细胞外,可是细胞在进行生命活动过程中又会形成一些废物还得排出去,如果不排出去就会影响正常生活。这就需要一个“明辨事非”的“保安”来管理。细胞膜正好可以担负起这项重任。它将细胞内部与外部分隔开,却没有封闭起来,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去,还可以把废物排出去。比如,我们经常吃的薯片。在晒薯片时,不分子就透过细胞膜散失到空气中去,可我们在吃起来依然有甜味,这就说明:有用的有机物没有跑出去。
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生命活动,那不“吃饭”行吗?它又是如何“吃饭”的呢?先让我们看一个例子。(演示多媒体)太阳能热水器这种高科技产品的高效、方便的服务受到人们的青睐,那大家知道它的原理是怎么回事吗?原来太阳能热水器只是利用一些特殊材料把太阳能转化成的一种能量转换器。像这种例子还很多。汽车发动机也是一种,它是把汽油的化学能转化成为动能让汽车能够跑起来。在细胞结构中也存在有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相当于热水器把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起来,当细胞需要能量时再利用线粒体进行转化。动物细胞直接利用植物细胞贮存的能量进行转化利用。所以说线粒体和叶绿体是细胞内的两种能量转换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细胞内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重点认识了细胞质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今后还需要同学们继续在这些方面多多积累和认识。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1.细胞中所含有的物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物质叫__________,一类是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这类物质叫__________。
答案:水无机盐氧无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有机物
2.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线粒体叶绿体
3.细胞膜的功能是__________细胞。
答案:控制物质进出
4.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
A.液泡
B.染色体
C.线粒体
D.叶绿体
答案:C
5.能控制物质进出的细胞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答案:A
6.下列物质中属于无机物的是
A.糖类
B.脂类
C.氧
D.核酸
答案:C
7.把结构和功能用线段连起来。
细胞膜动力车间
叶绿体控制物质进出
线粒体使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答案:略
[布置作业]
在学习和生活中多注意能量转换的事例并用我们所学有关细胞的知识加以解释。
●活动与探究
1.根据右图回答问题。
(1)[]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2)能控制物质进出的是[]__________。
(3)试指出其他两个结构。
(4)[4]__________[5]__________
2.心肌细胞活动旺盛,与腹肌细胞相比,线粒体数目
A.多B.少
C.相等D.不确定
3.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A.植物体中的化学能B.食物中的化学能
C.太阳光能D.热能
●板书设计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一、细胞中的物质
1.无机物:水、无机盐、氧
2.有机物: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
二、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物质的进出
三、细胞中的能量转换
细胞生活所需能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太阳光能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概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明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
能力目标
1.通过对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
2.通过对DNA、染色体及基因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产生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功能。
2.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1.遗传物质储存在细胞核中。
2.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教学方法
分析法、启发式。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有关DNA分子片段示意图的多媒体课件。
(2)有关DNA分子和蛋白质相结合构成染色体的多媒体。
2.学生准备:
有关DNA、染色体及基因发展及应用方面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正常生活不仅需要物质和能量,信息也同样重要。如果我们现在失去了一切的信息,我们就会与亲朋好友失去信息,与社会隔离开来,生活将变得杂乱无章。同样,生命的起始也需要信息。有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虽是俗话,但道理很深刻。龙只能生龙,凤也只能生凤,小老鼠一生下来就会打洞,而人却不会。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生命开始的时候就受到了控制,它会控制是生龙呢?还是生凤?这个控制的中心就是遗传信息。那这遗传信息在哪儿呢?就在我们的细胞核中。
[讲授新课]
为什么说遗传信息在细胞核内呢?请大家看教材中的例子《小羊多利的身世》。先请大家阅读资料,并思考:为什么多利羊的模样几乎跟B羊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其实原因很简单,我们来看,多利羊在胚胎前的受精卵中的细胞核来自B羊,这也就说明一个问题。学生回答: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对,虽然A羊、C羊也参与克隆过程,但都没有提供细胞核,而B羊仅提供了细胞核,这说明了生物的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只要是信息都要有载体。比如我们的教材就是一种载体,它所承载的信息是图片和文字的信息。那么我们的遗传信息和载体是什么呢?经过研究发现,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叫做DNA的有机物。(演示多媒体)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它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样子,分子很长,可以分为许多小片段,每一个片段具有特定的遗传信息,这些片段就叫基因。如我们教材中的彩图黄、红、紫、绿分别代表四种物质,它们的联系是有规律的,它们排列顺序的变化、它们数量的不同就可代表多种多样的遗传信息,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科学家们在对细胞核的研究过程中还发现,如果将正在分裂的细胞用碱性染料染色,再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就会看到细胞核中有许多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就是染色体。染色体是否就是DNA呢?(演示多媒体)经科学家们进一步发现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DNA先进行螺旋折叠,然后再捆绑到蛋白质上,再进行下一次螺旋,最后就构成了染色体。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一定的,这对生物进行正常的生活和传种接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就在性状上表现出来,比如教材中的例子,多了一条染色体就影响到了智力的发育。
师生互动:与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学生准备的有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细胞核中有遗传信息、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以及DNA和蛋白质组合成染色体。进一步证实了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大家在以后能进行收集并整理。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巩固练习]
1.信息需要物质做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__________。它的分子很长,可以分成许多片段,这些片段叫__________。
答案:DNA基因
2.染色体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答案:蛋白质DNA
3.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统一体。
答案:物质能量信息
4.判断题
(1)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是染色体
(2)DNA也叫基因
(3)有时候可以发现两片一模一样的叶片
(4)基因是DNA片段
答案:(1)×(2)×(3)×(4)√
5.把下列结构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
基因细胞核细胞染色体DNA
答案:基因、DNA、染色体、细胞核、细胞
[布置作业]
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加强对DNA、染色体以及基因的了解学习。
●活动与探究
1.举例说明细胞为什么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2.在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过程中,母羊A提供了去核卵细胞,为什么在进行这种技术时,所提供的受体细胞一般都是卵细胞?
●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依据:多利跟提供细胞核的B羊几乎一模一样
二、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1.DNA:主要的遗传物质
2.基因:DNA小片段,可决定生物体的性状
三、染色体
1.构成:蛋白质和DNA
2.每一种生物、染色体数目恒定
3.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3).说出细胞分裂与生长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胞生长和分裂的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细胞分裂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3).通过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习进一步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教学难点
(1).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
启发法、对比法、讲述法。
四、教具准备: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示意图。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细胞的分裂和生长有一个初步认识,导入新课。具体活动如下: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初始于一个不能用肉眼观察到的受精卵,可是在若干年后,人体组织内细胞数目会增加到1014个。一粒小小的种子当它播种下以后就能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从一个看不见的受精卵细胞到1014个细胞的人体,从一粒种子到一棵参天大树,这其中的奥秘在哪儿呢?经过研究表明,这都与细胞的分裂和生长分不开。
2、[讲授新课]
细胞分裂就是细胞由一个分裂为两个的过程。说的时候容易,可实际过程就不一样了。细胞在分裂时,首先是细胞核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细胞质分成两份,每份各含有一个细胞核。最后在原来的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这样,一个细胞就分裂成为两个细胞。但细胞刚刚由一个分裂为两个时,个体很小需要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使得体积不断地增大,这就是细胞的生长。细胞长大后,有一部分再继续进行分裂,如此往复。由此看来,生物体的长大是细胞不断生长和分裂的结果。但是我们在生活中却发现,人长到一定年龄,身高就不再变化了,树长到一定程度就开始死亡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验。
学生活动:计算篮球表面积与体积之比,乒乓球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并比较这两个比值的大小。
教师活动:乒乓球好比小的细胞,篮球就是长大的细胞。细胞在不断生长,吸收能力增强,需要的物质也增多了,那么是吸收能力增强的快还是需要的营养增长的快,比值可以说明一切。通过计算二者的比值哪个大呢?学生回答:乒乓球。对,是乒乓球的比值大,也就是说明,细胞在小的时候,吸收的营养物质比长大后相对较多,随着细胞的不断增大,营养物质开始受到限制,所以细胞不会无限制地长大,也不会无限地分裂。那么也就是说明,大人和小孩的成形细胞都差不多大小。(出示细胞图示)但他们的体重与身高却都有差别,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细胞数目不同。回答得非常正确。那么细胞数目的差异是由什么所引起的呢?学生回答:细胞分裂。对。细胞分裂可使细胞的数目增多,同时还伴随有一些其他的变化。(出示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示意图)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的数量在细胞分裂开始以前已经复制加倍,在分裂过程中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这样新细胞与原细胞:新细胞与新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都相同。又由于染色体内有遗传物质DNA,因此可以达到真正意义上传种接代。
师生互动:以上我们所学的是一般的细胞的分裂。在自然界中还生存着一种“长生不老”的细胞——癌细胞。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之后,师生共同讨论、交流,鼓励学生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更好地为人类自己服务。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细胞生长和分裂与生物体长大的关系,细胞分裂的过程及染色体的变化。对细胞分裂在遗传物质的分配和生物体的长大方面有了一点认识。更多的还需要同学们在今后作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下面我们来做一些课堂练习。
4、[巩固练习]
1.小明今年比去年长高了5厘米,这与细胞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关,__________使细胞数目增多,__________使细胞体积增大。
答案:分裂 生长 细胞分裂 细胞生长
2.细胞分裂时,__________先由一个分成两个,随后__________分成两份,最后在原来细胞的中央形成新的__________,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__________。
答案:细胞核 细胞质 细胞膜 细胞壁
3.某生物体细胞中含有12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是
A.12条B.24条
C.12对D.6对
答案:C
4.植物体由小长大主要靠数目的增多,而细胞数目增多是由于细胞的
A.生长B.分化
C.分裂D.吸收养料
答案:C
5.下列哪种生理活动与细胞生长无关
A.细胞分裂,数目增多
B.细胞伸长,体积增大
C.不断吸收营养
D.细胞内的小液泡形成大液泡
答案:A
5、[布置作业]
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一些癌细胞的资料,以加强对癌症的认识。
6、
第三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一、细胞的分裂
二、细胞的生长

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意识;
3.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教材、笔记本
2.教学器材:大屏幕投影、电脑、显微镜、四种组织的永久切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境
师:我们已经知道,植物、动物和人体都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细胞通过分裂可以增加数量。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砌起来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因为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体系,只有当生物体的各种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时,才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今天我们就以人体为例来讲解“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板书]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并看教材预习
师:请同学们看书预习,并分组讨论预习提纲各题:
 ①动物和人体的生长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它是什么细胞?它经过怎样的变化成为多个细胞?
②什么是组织?它是怎样形成的?人体有哪四种组织?分别有何功能?
③什么是器官?
④什么是系统?八大系统怎样构成人体?
生:看书预习并讨论回答。(略)
三、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解答
师:①动物和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这个细胞就是受精卵,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在人的胚胎发育早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除了一小部分细胞仍然保持着分裂能力以外,大部分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在发育过程中,这些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逐渐出现了差异,最后形成了具有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各种细胞。这种由一般到特殊,由相同到不同的细胞变化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师:②受精卵分裂形成一群细胞,然后这些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发生变化---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叫做组织(tissue)。(见书P63图Ⅱ-15“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板书]一、细胞分化形成组织
师: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和结缔组织是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为什么要分化形成四种组织呢?它们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呢?
生:讨论回答。(略)
师:②′(讲解四种组织的特点及功能。)(见书P62、63)
师:③不同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organ)。
[板书]二、组织进一步形成器官
师:例如,见书第64页图Ⅱ-16、17、18。
师:如果你的皮肤不慎被划破,会疼、会流血。这说明皮肤中可能含有哪些组织?
生:讨论回答。(略)
师:④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system)。
[板书]三、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师:例如,见书第64页图Ⅱ-19“消化系统”。
人体由八大系统,它们分别是: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体内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四、总结与笔记上,并用大屏幕投影展示
五、通过实践来验证我们所学
实验4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见书P62)
1.目的要求:
⑴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⑵认识、区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材料用具: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3.方法步骤:见书P62(略)
[作业]见报告册P11《实验4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学生通过解剖、观察植物体的某些器官,识别构成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3.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4.通过小组讨论、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思想品质;
5.在引导学生研究植物体结构层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6.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教学手段:PPT文件和视频资料等。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温故而知新
复习提问:
①人的生长发育是从什么结构开始的?(生:受精卵-是人生长发育的起点。)
②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是怎样构成的?
(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③什么是组织?(见书P62)
(生: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④什么是器官?(见书P64)
(生: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大家对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已经很清楚了,动物和植物都属于生物类。那么,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否与动物相似呢?这节课我们由宏观到微观来研究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板书]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二、看书预习,分小组讨论
①你所看到的图片中的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哪些结构?
②你了解的绿色开花植物应具有哪些结构?
生:观看并讨论。
师: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用所观看的图片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们所观看的图片中绿色开花植物都有哪些结构?它所具有的结构是完整的吗?你们通过观看图片认为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还应具有哪些结构?
生:(略)(应选择一张具有完整结构的图片)
师:其他小组的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补充说明。(略)
三、师生共同答疑解惑
绿色开花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组成的。
这六大器官是被哪个器官连在一起的?(生:植物的茎)
([板书]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四、通过实践证明所学
师:植物体的器官又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是否也像动物一样,由各种不同的组织构成呢?
学生对番茄(果实)、油菜(叶、茎)和萝卜(根、茎、叶)进行详细的观察,它们都是植物体不同的器官。
为什么称它们为器官呢?其中的一种器官是由什么结构组成?请同学们对照书上P67图Ⅱ-22“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进行解剖、观察和识别,操作过程中请注意安全。
生:动手操作并进行观察、识别。(略)
五、分小组总结
师:你们所观察的器官是由哪种结构构成的?
生:各种组织。
师: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你所观察的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它们分别具有什么功能呢?哪位同学能代表你们小组上来为大家讲解一下?
生:保护组织——表皮,拉一拉,坚韧;营养组织——多汁。
师:植物体的组织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植物体与动物体相似,生长发育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形成分生组织。
师:在成熟的植物体内,总保留着一部分不分化的细胞,它们终生保持分裂能力,这样的细胞群构成的组织,叫分生组织。例如,位于根的尖端——根尖的分生区就属于分生组织。(见书P66图Ⅱ-21“根尖的纵剖面”)
分生组织的细胞小,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由这些新产生的细胞分化形成其他组织。
除了分生组织以外,植物的主要组织还有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板书]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见书P67图Ⅱ-22“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师:(课件:植物体的基本结构——细胞、组织、器官和植物体的关系)
六、巩固所学
哪位同学可以描述一下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是由哪些结构构成的?
生: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师:所以说植物体是有一定结构层次的。
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二、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课后小结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草履虫的取食、运动和各种视频资料,使学生能够利用事实说明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也能独立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通过对单细胞生物生命活动的观察,能够进一步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3.尝试找出探究活动设计中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设计突破难点的办法并实施自己的设计;
4.举例说明单细胞生物和我们人类的关系,逐渐养成珍惜生命,爱护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观察草履虫的生命活动。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独立的生物体。
教学手段:PPT文件和视频资料等。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投影屏幕上展示出教师收集的各种单细胞生物的图片,要注意包括单细胞动物、单细胞植物和真菌等各个类群。
教师介绍:屏幕上这些美丽的生物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在每一滴河水、海水、甚至草尖上的每一滴露珠里都能找到它们的踪影。没有水的地方也有,每一克土壤中就有几十万个。此时此刻,他们也许就悄悄漂浮在我们周围的空气中,但是我们却看不见它们。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它们太小了。
教师:它们的确太小了,小到全身只有一个细胞。因此我们把它们叫做“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又可以叫做“单细胞生物”。
教师:下面我们就认识一下这类生物的代表:草履虫。
首先请同学们用肉眼观察一下草履虫的永久装片,感受一下草履虫的实际大小。
学生:描述肉眼观察到的染色后的草履虫。
教师:请问我们观察到什么结构就能证明草履虫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学生: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有些同学可能会提出细胞壁,应予纠正)。
教师: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的永久装片,认识一下草履虫在显微镜下的大小。
学生:观察,汇报观察结果。(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换用高倍镜观察)
教师:出示草履虫结构示意图,与口腔上皮细胞模式图比较。
学生:草履虫的细胞结构更复杂。
教师:结构的复杂实际上和功能的复杂是一致的。草履虫的细胞具备了那些功能,就可以成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了?
学生:运动、繁殖、营养、应激性、死亡等。
教师:设想一下,在显微镜下观察活的草履虫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学生:它会跑。
教师: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它运动得慢一点,让我们可以方便滴观察它?
学生:用棉花阻挡,还可用纱布、用胶水等。
教师:我们给草履虫喂饲食物观察它的营养,但是草履虫的实物通常小而透明,怎样才能观察清楚?
学生:可以染色。
教师:介绍实验步骤,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喂饲酵母菌时数量一定要少)。
学生:观察草履虫,并汇报观察结果。
教师:播放视频《草履虫食物泡的形成》、《草履虫的繁殖》
教师:介绍其他单细胞生物。播放视频《草履虫和变形虫》
学生:讨论视频中两种生物的行为反映出那些生命特征。
教师:简单介绍单细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地位。
板书设计
第三节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一、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
二、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课后小结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结构。
课前准备
学生:有关病毒及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资料。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举手,产生好奇心,集中精神思考,通过自己的体验自由发表看法。
能说出:预防“小儿麻痹”。
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吃“糖丸”可预防“小儿麻痹”病。
疑问,关注本课内容,进入学习主题分组资料分析,讨论创设课堂气氛:小时候吃过“糖丸”的请举手。
提出疑问,了解学生认知:吃“糖丸”有什么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吃“糖丸”为预防疾病,为后面学习“糖丸”是“减毒病毒”作铺垫。)
设疑,引入新课:
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症状、特征、传染途径
艾滋病的预防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
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病毒的发现过程
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有目的的学习。
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
给予评价病毒特征:小,纳米计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列举一些自认为能代表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关系的事物。
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比较接近的对比关系。
进一步认识病毒“小”的特征。
分析,解释原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病毒。
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毒“小”的特征。启发:病毒有多小?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
讲解:病毒对于细胞相当于篮球与一个摩天大厦。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大小。
实例说明: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老师马上说你一定查不到。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病毒形态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
病毒的生活:生活在活细胞内。
与病毒有关的疾病:流感,鸡瘟,口蹄疫,肝炎,烟草花叶“病”。
观察图片,识别几种病毒形态。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是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病毒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
提出疑问:大肠杆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叫什么病毒?(可以告诉学生大肠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肠内的细菌。)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
提问:肝炎疫苗是用来防治病的,怎么会是病毒?
学生恍然大悟,对病毒有新的认识。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解说: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三)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导学设计(三)

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培养学生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重点和难点
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
1、课前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中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并采集一些实物、标本(强调少量即可,要爱护环境),上课时带回来。
2、查询书籍、网站,搜集一些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方面的资料,扩大知识面。
教师:
1、CAI课件(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有关孢子植物的视频资源。)
2、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盆栽铁线蕨。
3、准备投影内容:(1)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你知道它们是依靠什么(种子,还是孢子?)繁殖后代的?
(2)讨论:1、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的器官吗?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讨论:1、苔藓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2、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3、如果在苔藓植物生长很茂盛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
(4)思考:蕨类植物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有什么区别?
4、做好、印好《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比较表》(学生每人一张,要求课后贴在书上)
课时分配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
教师先用CAI课件展示一组多种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海带、紫菜、葫芦藓、墙藓、铁线蕨、肾蕨、油松、侧柏、小麦、桃花及其生活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认识图片中有哪些植物?你知道它们是依靠什么(种子,还是孢子?)繁殖后代的?”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讨论后,达成共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的靠孢子繁殖后代(孢子植物),有的靠种子繁殖后代(种子植物)。从而引入本节课的课题。
一、藻类植物
教师展示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加深学生对藻类植物生活环境的感性认识。学生分小组讨论“1、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2、它们有专门的根、茎、叶的器官吗?3、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有什么作用?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表格。
接着小组代表逐一发言(注意,后面发言的同学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避免重复,浪费时间),教师要适时启发:“藻类植物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藻类植物比陆地上的植物分布范围大、数量多;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占空气中氧气的95%……。”等,最后概括出: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这种结构特点是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藻类植物整个身体都浸没在水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都能进行光合作用,故不需要有专门的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根、起运输作用的茎以及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的分化。藻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显著及与人类关系也很密切。
二、苔藓植物
教师展示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指导学生分小组结合书上内容讨论:“1、苔藓植物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2、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3、如果在苔藓植物生长很茂盛的地区修建一座燃煤的火力发电厂,几年以后,这里的许多绿茸茸的苔藓植物还会有吗?为什么?”并完成表格。
接着小组代表逐一发言(注意,后面发言的同学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也可以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见解,要避免重复,浪费时间),最后进行概括。
三、蕨类植物
教师展示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结合教材回答:“蕨类植物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它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有什么区别?”并完成表格。
四、课堂小结;播放有关孢子植物的视频资源。
板书设计: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孢子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种子植物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比较表
植物类群
生活环境
形态结构
繁殖方式
代表植物
与人类的关系
藻类植物
大都生活在水中,少数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
简单,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孢子
衣藻、水绵、紫菜、海带
苔藓植物
阴湿的地面和背阴的墙壁上,树干的背阴处
一般具有茎和叶,有假根。所以植株一般都比较矮小。
孢子
墙藓
蕨类植物
潮湿的陆地
具有根、茎叶,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得多
孢子
肾蕨

第二节种子植物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4.参与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体验与人交流和合作。
二、教学策略
种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相比,其主要区别之一是能够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后代,这可以通过收集种子和果实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这个活动可提前一两节课布置下去,让学生课下采集。
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要使学生了解观察生物体的基本步骤(由表及里、先形态后结构、先宏观后微观等)。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应能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关于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教学,教科书上提供的图片有限,教师最好多找一些图片在课堂上展示。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带学生到校园里或学校周围,认识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体验绿色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于种子传播方式和途径的教学,应尽可能地以当地几种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为例,说明种子的传播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三、参考答案
实验
1.种皮具有保护种子内部结构的作用。豆类植物的子叶中贮存的营养物质是胚发育成幼苗时养料的来源。
2.种子中的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将来能发育成一个植物体。
3.玉米的胚乳遇碘变蓝,说明胚乳中含有淀粉。
4.
相同点
不同点
菜豆种子
有种皮和胚
子叶两片,没有胚乳。
玉米种子
有种皮和胚
子叶一片,有胚乳。
观察与思考
1.松、银杏等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没有果皮包被着,种子是裸露的。
2.桃、苹果等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这对种子起到保护作用,有利于种子的传播。
技能训练
左侧植物(白网纹草)的叶脉是网状脉,右侧植物(银线鸟巢凤梨)的叶脉是平行脉。
练习
1.(1)√;(2)√;(3)×。
2.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过程。
3.用实验法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5.参与种植、管理植物。
能力目标
1.通过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验观察来探究种子萌发的过程,学会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2.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并完成“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3.学会抽样检测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同学间的合作精神和协作情感。
2.通过参与种植、管理植物的活动,增强爱护植物的情感。
3.通过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培养“植物生活离不开环境”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3.抽样调查法测定发芽率的方法及原理。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的结论的得出。
2.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现象分析。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分析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种子结构及种子萌发过程的CAI课件。
(2)前一章中学生收集并保存的种子,并于课前一周左右分发给各小组。
(3)培养皿、滤纸等,分发给各小组。
2.学生准备:(1)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做好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演示实验。
(2)可自己再收集一部分种子。
(3)玻璃瓶、罐头瓶或烧杯。
(4)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或进行咨询,也可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种子萌发的一般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用谈话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认识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过程。具体活动如下: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是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如流的诗句。那它的意思是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学生解释)这是一首描写草的生命活动的诗句,是草生命周期的生动写照。被子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生长、发育、繁殖、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我们这一章就来详细地认识一下被子植物的一生。
[讲授新课]
当我们步入茂密的大森林,抬头仰望那参天的大树时,都不禁会感叹生命的伟大。但是不要忘记,对于被子植物来说,生命的起源要从种子的萌发开始。
一提到种子,我们就不由自主地会想到在春暖花开的春天,农民要播撒种子。俗话说的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么,农民为什么要在春天播种呢?这还得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说起。下面,我们就来试着探究一下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首先是提出问题:种子在哪种环境下才能萌发呢?接着要做出假设。做出假设要以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接下来就请大家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教材中给出的资料来讨论一下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从而做出假设。教师应予以鼓励评价和纠正引导。
教师活动:经过大家积极的思考和讨论,最后做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假设是否成立呢?这需要有严密地实验设计来证明。制定的计划可以依据我们教材中所给出的方案,也可以设计自己的方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教材中的方案。
先准备实验所要用的仪器和材料。植物种子、四个罐头瓶、一个小勺、餐巾纸、标签和胶水。将四个罐头瓶编号,并放两张餐巾纸。在1号瓶中不撒水,只放一些种子拧紧瓶盖。2号和3号瓶中洒点水,不要过多,4号瓶中倒较多的水,估计能浸没种子为止。分别向2、3、4号瓶中撒728粒种子,拧紧瓶盖。1、2、4号瓶放到橱柜中,3号瓶放到冰箱里。过几天观察,看哪个瓶中的种子能长成幼苗。
计划制定好以后要作进一步的完善。下面,我们就以小组来讨论我们的计划是否合理,对考虑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
学生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讨论提纲进行讨论。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观察并参与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各小组讨论完后还可进行小组间的讨论。
教师活动:经过大家的讨论和交流对我们的方案进行了分析,如果认为合理和完善后就可按照方案来实施,并做好观察记录笔记,以备下节课使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植物一生所要经历的阶段,并制定了验证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计划。结果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在课后一定要注意观察。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结合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教材所给的资料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作了假设和验证。同学们都实施了自己的计划,那最终观察的结果如何呢?(学生回答:只有2号瓶中的种子长成了幼苗。对有不同结果的小组要与其他小组共同分析原因。教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和指点)
[讲授新课]
这个实验结果能告诉我们什么呢?1号瓶说明没有水种子不能萌发。3号瓶和4号瓶呢?(学生回答:3号瓶温度太低,4号瓶水太多,种子缺少空气,教师作鼓励评价。)那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为: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那种子在萌发时,只要符合以上条件就一定能萌发吗?学生回答:不一定。对,种子萌发不仅要有外部的环境条件,而且,还要有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当一粒种子被昆虫咬坏或储存时间过长已经死亡的种子是不能萌发的。此外,种子成熟后,大都有一段时间的休眠,正在休眠时期的种子也是不能萌发的。一粒种子要想萌发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或长成一株农作物都必须具备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农民为了让他们的产量不降低,在播种前都要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下面我们还是来探究一下如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按照上节课的步骤,结合教材中的内容设计实验,了解测定种子发芽率的方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测定发芽率的方法。明白抽样检测和抽样调查的概念。具体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课后完成。
教师活动:通过对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和测定种子发芽率两个探究活动的学习。请大家分析一下都分了几个步骤。
学生活动:讨论、分析、交流、得出结论,总共分为六个步骤。
教师活动:我们可以用这六个步骤来研究任何生物的生命现象,因为这是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利用这六个步骤去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因素,如光。
好了,种子有了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后,就可萌发成为幼苗,那么幼苗又是如何发育形成的呢?当种子萌发时,首先要吸水胀破种皮,同时将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给胚根、胚芽和胚轴,随后,胚根发育,突出种皮,形成根,从而固定植物体,并从土壤中吸取水分。胚芽发育成茎和叶,随着胚轴的伸长露出地面。(讲解的同时,播放多媒体动态画面)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测定种子发芽率和种子萌发的过程。对种子的萌发条件及其过程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累更多的有关资料和信息。
[巩固练习]
1.种子萌发取决于两方面条件,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前者指_______________,后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种子必须都是活的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足量的空气
2.对照实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3.玉米和菜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的作用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者是从胚乳中吸收养料供给胚的发育,后者直接为胚的发育提供养料
4.保存种子的适宜条件是
①低温②高温③干燥④潮湿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5.发育成茎和叶的分别是种子的
A.胚轴和子叶
B.胚芽和胚芽
C.胚芽和子叶
D.胚根和胚轴
答案:B
6.大豆和玉米萌发过程中供给胚营养的结构分别是
A.子叶和胚乳
B.胚乳和子叶
C.子叶和子叶
D.胚乳和胚乳
答案:A
7.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实验中,据下列处理分析回答:
1号瓶
2号瓶
3号瓶
4号瓶
处理方法
10粒种子拧紧瓶盖
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
10粒种子加较多水拧紧瓶盖
10粒种子加适量水拧紧瓶盖
室温
室温
室温
低温
(1)表中有_______________组对照实验,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号瓶的作用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事先就知道2号瓶里具备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那么,还有没有必要设置2号瓶?
答案:(1)32和1,2和3,2和4
(2)对照作用具备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
(3)有。
8.测定种子发芽率有多种方法,归纳起来为直接方法和间接方法,下列为直接测定小麦种子发芽率的步骤。根据所给材料和用具完成未做完的部分。
材料:小麦种子数百粒。
用具:吸水纸、培养皿、镊子等。
步骤:①培养皿底部铺上2~4层吸水纸,加入适量清水,保持湿润。
②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种子发芽率(%)=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②取适量小麦种子均匀置于培养器中(且统计种子数,记为M),把它放在条件适宜的地方
③适时洒水、观察,做好记录,数天后统计,发芽的种子数为N
④MN×100%
●活动与探究
只要活的种子具备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就一定能萌发吗?为什么?请设计一些实验加以证明。
●板书设计
(随实验进行,由学生归纳得出)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节种子的萌发
一、种子萌发的条件
外界条件
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
自身条件
胚成熟、完整、有活力
二、测定并计算种子发芽率
三、种子萌发的过程
突破种皮的顺序:先胚根后胚芽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和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访谈等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和比较根的不同部位在同一时间内生长情况的不同,学会生物实验的一般方法,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及结论的得出。
2.通过调查或访谈,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并能有意识地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3.通过学生亲自培育根尖,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测量根生长最快的部位,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善待和保护生命的美好情操。
2.通过调查与访谈,学会与他人交际,形成良好的人际情感。
3.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4.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
1.根生长最快部位的测量方法、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3.芽与枝条对应的发育关系。
4.植物生长所需无机盐的探测。
●教学难点
1.根生长速度测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2.芽是如何发育成枝条的?
3.氮、磷、钾发挥作用的原因(虽不属于初中应懂的内容,但可为高中的学习打下伏笔)。
●教学方法
实验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1)课前三天,利用自习时间,带领学生充分利用测定种子发芽率时的萌发种子,按照课本P96“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在根上自尖端向上等距离画4条线,第二天、第三天均进行测量并填写P97表。
(2)根尖生长过程的CAI课件或自制教具。
(3)芽发育成枝条的动态过程的Flash课件。
(4)根尖结构挂图。
2.学生准备:(1)做好“根的什么部位生长最快”的探究设计,做好观察记录备用。
(2)课前三周左右,选同种植物作氧、磷、钾的缺素培养,并作好对照(参看P99图
Ⅲ—14)。
(3)通过调查、访谈等形式与他人交流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做好记录和归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粒种子播种以后,如果具备了萌发的外界条件和自身条件后,就会萌发长成一株幼苗,幼苗再发育形成完整的植物体。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那么幼苗是怎样长大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内容。
[讲授新课]
种子在萌发时,胚根首先发育成为根,那么幼根又是如何伸长的呢?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根尖的伸长。(演示多媒体)
我们设计了一个实验:取两支试管,一支里面放上一株已经长出幼根的菜豆幼苗,并切去根尖的部分,另一支也放一株菜豆的幼苗,不切去根尖,并在幼根上划上4条等距离的横线培养。几天后,发现切去根尖的幼根没有伸长,而没有切去根尖的幼根伸长了,而且观察到等距离的横线也不相等了,而且越靠近根尖的地方,横线距离越大。请大家分析一下原因。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原因,教师作巡视,并加入到各小组的讨论中去,作以引导。
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根的伸长是靠根尖来实现的。原来,根尖分为四个部分: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根冠像帽子一样套在根尖的前端,分生区的细胞具有分裂能力,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体积可变大,成熟区的细胞就是伸长区的细胞停止伸长后的细胞。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观察一下根尖的结构。
学生活动:取5cm左右的根尖,制作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根尖各部分细胞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各部分细胞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根的伸长是靠根尖来完成的,那么根尖又是如何伸长的呢?哪一部分伸长的最快呢?我们来做一个探究活动。
学生活动: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探究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各小组探究的数据不完全一致,需要共同分析原因、集思广益、展开讨论。
教师活动:通过探究我们知道根尖的伸长是由分生区的细胞不断分裂新细胞,而在伸长区细胞会不断地增大体积。所以说根的伸长是分生区使细胞数目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的结果。种子在长出根以后就会由胚轴和胚芽发育形成茎和叶。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含义呢?
学生回答:诗中描绘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树木发芽的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诗中所述春风吹柳,新枝长出,让大地有了生命的色彩。其实,万千“绿丝绦”都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芽里面也具有分生组织,可分化形成叶片茎和芽,新的芽中依然有分生组织,还可以分裂分化成新的茎和新的芽,这样树枝就伸长了。
无论是根的伸长还是茎的伸长,都需要不断补充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有机物需要植物体长出叶片后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种子在萌发时,体内本身已储存有。我们先探讨植株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给庄稼和花草施肥就是主要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所需无机盐最多的是含氮、含磷和含钾的。如果缺少任何一种都会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出示预先准备好的甲、乙、丙、丁4瓶正常的、缺钾的、缺氮的和缺磷的幼苗)请大家描述一下它们的症状。
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评价:无机盐,缺少了不行,太多了也不行,如果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而使植物萎蔫,甚至死亡。总之,要想让植物正常生长就需要尊重科学,合理施肥。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根的伸长、茎和叶的形成以及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更多的知识还需要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以加强认识,扩大知识面。
[巩固练习]
1.根尖由四个部分组成,从顶端向上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2.分生区细胞__________,有很强的__________,能够不断地分裂出__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_组织。
答案:较小分裂能力新细胞分生
3.伸长区细胞不能分裂,开始迅速__________。伸长区是根伸长最__________的部位。
答案:伸长快
4.移栽植物的时候,最容易把纤细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折断。这样会降低根的__________功能。移栽植物时,应该在__________期,并且要尽量带__________。
答案:幼根根毛吸收幼年土
5.①根的长度能够不断增加,就是因为分生区的细胞能够__________和伸长区的细胞能够__________的缘故。
②成熟区生有大量的__________,使表皮细胞的吸收面积__________,是根吸收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主要部位。
答案:①分裂产生新细胞不断伸长②根毛增大水分无机盐
*6.如右图是叶芽的纵切面,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有关内容:
图中A叫__________,将来发育成__________。
B叫__________,将来发育成__________。
C叫__________,将来发育成__________。
D叫__________,将来发育成__________。
答案:芽原基枝条芽轴茎幼叶叶片叶原基叶
7.把两株同一品种同样大小的健壮幼苗分别培养在甲(内装土壤浸出液)、乙(内装与甲瓶等量的蒸馏水)两个瓶内。过些日子,看到甲瓶内的幼苗长得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乙瓶里的幼苗变得__________,颜色__________,这个实验表明植物生活需要________________,它们是由根从__________里吸收来的。
答案:健壮嫩绿矮小发黄多种无机盐土壤
8.根的长度能不断地增加,是因为
A.分生区细胞的分裂
B.伸长区细胞的伸长
C.成熟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D.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的伸长
答案:D
9.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A.分生区
B.成熟区
C.伸长区
D.根冠
答案:B
10.植物体内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
A.氮、磷、铁
B.氮、磷、钾
C.氮、硼、钾
D.硼、磷、铁
答案:B
11.种植白菜、菠菜时,应多施
A.氮肥
B.磷肥
C.钾肥
D.铁肥
答案:A
[布置作业]
课本P100练习
第1题:在书上做。
第2~3题:做在作业本上。
●活动与探究
利用菜豆种子,设计实验研究根尖的纵向生长与根尖的哪一部分关系最大,去掉分生区将会怎样?
●板书设计
第二节植株的生长
一、幼根的生长:伸长区生长最快
二、枝条是芽发育成的(注意对应关系)
三、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缺乏时表现一定症状)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各种花的图片和赞美花的诗句,查阅与花的颜色和香味有关的资料,了解颜色和香味对传粉和受精的意义。
教师:要准备足够的实验材料(花或模型)和实验用具(解剖针、镊子、培养皿、刀片和放大镜),搜集昆虫传粉方面的录像资料,制作受精及果实和种子形成过程的活动教具或CAI课件。同时备有新鲜的果实(桃和玉米),以及带有雄花和雌花的干枯玉米植株、塑料袋和毛笔。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方案一: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根据问题,大胆推测、想像,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方案二:根据问题,认真观看录像(CAI课件),通过分析推理、合作交流,描述受精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受精。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演示被子植物受精的抽拉式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最后概括描述出受精的过程。用优美的语言,创设盛夏蜜蜂在花丛中忙绿的情境,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观察和思考,在表述交流中,让学生大胆描述传粉过程,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质疑,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录像(CAl课件),进行环环相扣的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
课前组织学生预习、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请学生模拟表演传粉过程,通过直观表演,让学生加深对传粉的了解。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大胆推测,描述受精的过程。
质疑,出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认真观看,针对问题进行步步为营的探究,最终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看书自学,针对不易理解,抽象的受精过程,教师提供抽拉式活动教具,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加深对受精过程的理解。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二:根据问题,认真观看录像(CAI课件),以桃为例说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激情、质疑,指导观察,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典型的案例:桃的形成过程,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书,针对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动态过程,提供活动黏贴图,指导学生黏贴,加深对其形成的理解。
创没情境,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用列表的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人工辅助传粉
爱花习惯教育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多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计算器、水彩笔、多种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测干小麦种子含水实验装置、多种图片资料、制作CAI课件。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导课方案一:在教师诗般的语言中想像大海、江河、雨雪、绿茵、麦浪,联想到水是生命之源,以此进入情境。
方案二:观看录像,展开联想,进入情境。以抒情的语言激发学生情感,进入情境。
播放录像。
二、提出问题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针对课题内容写出1~2个想探究的问题,实物投影上展示。方案二:针对课题内容和课前准备,举手提问1~2个想探究的问题。巡视、指导,参与讨论,点拨引导。
聆听,鼓励学生大胆表明观点,点拨引导。三、进行新课: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强调实验位意事项。演示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出示CA1,指导分析。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指导、点拨、归纳。
出示CAI进行提示。(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提出要求,巡视、指导。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实物投影展示,对学生的课前活动进行鼓励性评判。
出示CA1,点评。分析李白诗句。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分析交流,找出诗中的缺憾,并谈从中所受的启发。
方案二:观察分析,找出诗中的缺憾,发出节水倡议。巡视、点评。出示CAI提示,补充,点评,情感教育。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或实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参与教师准备的过程。
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长出根毛的幼根:
将10X100厘米的试管洗净,在试管内管口附近放入棉花球。把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2~3粒)放在棉花球上,上面在盖上少量棉花。整个棉花球上要滴足清水,使它经常保持潮湿。三四天以后,小麦的幼根钻出棉花球向下伸展,幼根的前端密布着根毛,肉眼可见,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则更清楚。
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纵剖开的茎:实验用的枝条要用木本植物的,而且要带着叶的(当然,如果带着白色的花则更好)把枝条插在红色液体中,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由于叶进行蒸腾作用,红色液体的上升会更快些。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课堂上教师可分发给学生两人一段植物的纵剖开的茎,让学生仔细观察本质部中出现红色的结构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对水分通过茎中的途径理解会更加深刻、生动。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投影片;茎的结构,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实验CAI课件或投影片。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整体感知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师生共同确认。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展示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内容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想探究并认真观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确认很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知识。
教师展示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归纳。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教师对需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起到指导者的作用。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CAI课件或投影片,四人一组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并指导学生通过看书,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指导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展示课件或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课堂小结:
学完了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具备了什么能力?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达标检测方案一:学生学完一、二两大部分后,各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学完本节课后,再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具体问题略)。
方案二:学完本节课后,学生集中做一次总的达标检测题(具体问题略)。指导学生进行“小循环,多反馈”。
指导学生做达标检测题。

第三节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本课实验操作内容。
2.课前调查:四人小组合作,利用干湿计测量裸地、林地的空气湿度,并进行比较。
3.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4.准备几种叶肉分化程度不同植物的叶片。
教师:
1.根据课本准备实验《观察叶片的结构》的材料用具,不同之处:准备两种菠菜叶片,新鲜的叶片(一般气孔张开)和稍微有些萎蔫的叶片(一般气孔关闭)。
2.准备课本Pll7进一步探究的第二个实验。
3.5%的甘油溶液、新鲜幼嫩的蚕豆叶片。
4.查询书籍、网站、录像,搜集一些有关绿色植物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方面的资料。
5.用flash制作有关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引导学生讨论,学会区分上、下表皮以及其结构特点。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
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二: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方案三: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鼓励大胆猜想,及时地点拨、充分地肯定,树立学生自信心。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3.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方案一: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概述绿色植物为所有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3.运用实验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设计原理。
2.使学生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3.实验的组织和实验结果的推导分析。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由生物小组同学对盆栽天竺葵进行暗处理以及叶片部分遮光照射。
2.教学器材:盆栽的天竺葵、彩叶草、黑纸片、曲别针、酒精、碘液、小烧杯、大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清水。
3.教学课件:无
引入: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分析实验题目,确定探究课题和主要实验方法
分析实验步骤中的原理、方法
实施实验
得出实验结果
推导实验结论
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或最喜爱的几种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
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教师总结:绿色植物就象一个巨大的生产有机物的天然工厂,它制造的有机物养活了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生物。
那么,“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
二、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学生小学的自然常识课中已经了解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这一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逐渐明确探究的课题:光是不是制造有机物的不可缺少的条件?如何确定光合作用是否发生?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各组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
各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肯定各组在实验设计中的优点,尤其是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教师要不吝赞美之词,鼓励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又请同学互相找出实验设计中不够严谨的地方,训练学生的分析和思维能力。对于有机物的鉴定,老师可提示学生回忆:观察玉米种子结构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区分胚和胚乳的?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
通过讨论,将同学们的实验设计逐步完善。对确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实施实验计划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对照教材中的实验设计,找出其中的巧妙之处,弥补自己设计中的不足。
进行实验之前,请生物小组的同学介绍本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暗处理、部分遮光照射。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每个一实验步骤中的科学道理的理解。老师可设计一系列思考题,启发学生:
①实验前,为什么要将天竺葵进行暗处理?
②对一片叶子部分遮光的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实验设计有什么好处?
③取下遮光的黑纸时,叶片上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有什么明显的差别吗?
④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酒精而不是水煮叶片呢?
⑤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⑥当绿叶在酒精中变成黄白色时,此时能看出遮光部位和未遮光部位的区别吗?
⑦往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
⑧经过碘液处理后,叶片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以上问题穿插在整个实验进行的过程中,隔水加热、酒精脱色这一步骤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老师可在等待实验进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①~⑤,在叶片脱色之后按步骤进行问题⑥~⑧的讨论。
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的操作技能,并提示注意酒精灯的安全。
三、推导实验结论
老师组织学生经过了设计实验的讨论,以及对教材中实验步骤的理解,学生已经对实验验证的原理和逻辑关系非常清楚,通过实验结果不难推导出结论
老师也可以通过问题帮助学生推导:“加碘后,叶片部分变蓝,这说明叶片中含有什么?”“而遮光部分叶片没变蓝,这说明叶片中的淀粉是从何而来?”由此推出:叶片中的淀粉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老师再问:“造成叶片一部分有淀粉,一部分没有淀粉的实验因素是什么?这与我们的实验假设相符吗?对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最后老师紧扣实验标题“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总结实验结论。同时,老师应指出: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等糖类,一部分糖类在植物体内还会转变成蛋白质、脂类等其他有机物。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为什么必须要有光?”教师可进一步追问学生,引导学生回忆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中“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的有关内容,使学生能够说出光是一种能量,叶绿体能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有机物中。在此基础上总结概括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可以增加彩叶草或银边天竺葵的实验。由于彩叶草和银边天竺葵的叶片中有一部分不含叶绿体,所以按照教材实验步骤4~6进行处理后,叶片也会出现部分变蓝的现象。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是哪部分变蓝了,学生通过分析能够得出结论:光合作用在叶绿体中进行。老师进一步指出:叶绿体不仅仅存在于叶片中,植物体其他的绿色部位都能进行光合作用。
五、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不仅仅人类,所有其他生物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每年能够合成大约5000亿吨有机物,是整个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为其他生物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六、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教学过程
引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板书)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板书)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板书三、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达标检测:课本126页,1.2.3
课后实践:给栽培植物松土。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目标
1、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运用实验法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认识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识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在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作用。
3、探究活动的设计。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自制的收集氧气的装置。
2、教学器材:金鱼藻在阳光下产生氧气的实验装置、卫生香、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的实验装置。
3、教学课件:有关普利斯特利三个实验的课件、展示光合作用公式和示意图的课件、演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果情况的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
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助燃。)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把点燃的蜡烛和活着的小白鼠分别放进密闭的容器,他们为什么会熄灭和死掉?
2、点燃的蜡烛和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其它的变量?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并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在教师主持下学生交流探究报告,教师与学生根据讨论提纲共同分析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严谨性。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设计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作出选择:(1)否定原来的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和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第六部分:技能训练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图表数据。(学生分析得出答案)
达标检测:通过各种类型的选择和判断题,激励每位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点评:该教学案例较好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解读数据,并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层层深入,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教学目标
1.描述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说出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3.让学生在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2.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
讲述法、谈话法、调查实践法。
●教具准备
教师可收集有关各种植被类型的录像、影片、资料或幻灯片,各国植被分布地图或数据统计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起源之初,地球上到处郁郁葱葱,100万年前陆地上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当人类的祖先从森林里走出来,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在地球上,随意掠取,毁坏一切自然生态系统,吞噬着最初的襁褓。4千年前中国开始大规模地砍伐森林,使“周原,,堇茶如饴”的黄河流域沦为一片裸地;5百年前欧洲森林被垦成农田;1百年前北美森林遭到惨重毁坏,尾随而来的是遮天蔽日的“黑风暴”,千百万吨肥沃细土卷入高空。全世界的森林,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厄运和浩劫。我国现在的植被如何?我国植被面临哪些问题呢?教师通过引言,激起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唤起他们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识和决心。
[讲授新课]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师: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由于地球的表面并不都是一样的,而且各地的气候也不一样,因此生长在不同地区、环境中的植物种类也不尽相同。那你们能结合平时的生活实际,举例说出一些不同地区、环境中生长的植物的特点吗?如在南方、北方、沙漠等地生长的植物有何特点呢?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再由各小组代表发言。
组1:南方的植物,一年四季都是绿色,而且秋冬季节也不落叶,而北方的植物,秋冬季节要落叶。
组2:沙漠地带的植物叶片小,甚至变为刺状,如仙人掌。
师:刚才同学们的回答都挺好,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想同学们能真正走南闯北地出去看一看的并不多,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组录像来观察一下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各种植物有什么样的特点。在看的时候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片中反映的各种不同环境在气候、雨水、地形上有何特点?
(2)有不同的地区生长的植物种类数量有何差异?
教师播放几种主要植被类型的多媒体录像片。
生:观看录像片,分组讨论并初步得出几种主要植被的类型和特点。
师:刚才大家通过观看录像片和各组讨论,能否初步总结我国存在的几种主要的植被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并列表比较。
各小组代表发言,并列表比较。
师:你根据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特点,能否推断出我们这里的植被应属于哪一种类型?有何特点?
生:我们这里应处于温带,植被应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二、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
师:课前我已布置大家课外对我们地区的植被分布及类型进行调查,请每组派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们组的调查结果。
生:展示资料,介绍调查情况,师生共同评比打出分数,供期末考试成绩参考。
三、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师:我国的植被资源很丰富,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教师出示投影片。
五国森林分布数据表
国家
国土面积
(万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
(万公顷)
人口(亿)
森林覆盖率
人均森林面积(公顷/人)
中国
960
15888
12.9533
日本
37.7
2388.9
1.2350
加拿大
992.2
26410
0.2650
瑞典
41.2
2440
0.0830
芬兰
33.7
1988.5
0.0500
世界
27
0.6
教师指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出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并讨论:从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的数据来分析,是否发现中国在植被资源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生: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16.55%,大大低于全世界27%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只有0.128公顷,也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
存在的问题有:①由于对森林资源的利用不够合理,甚至乱砍滥伐,使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的趋势。
②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我国是土地沙漠化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师:我国植被面临的问题如此严峻,它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如我国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近几年北方地区的强沙尘暴天气等。
四、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师:为此,我国于1984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力求使我国对植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尽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且为绿化荒山,我国还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全国的“植树节”。作为一名中国的公民,有权力和义务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打扮得更美丽。那么就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吧!下去以后,每一个人都以校园绿化为主题,搞一个绿化设计方案,可以是设计书,也可以是设计图纸等。下节课交上来,作为我们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第二课时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
活动目标
通过校园绿化设计,学习有关常见花卉、林木、草皮等植物的知识,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护植物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材料用具
皮尺,绘图用的纸和笔等。
方法步骤
1.要求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注意男女同学、优差同学搭配。
2.明确小组成员分工,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动手。
3.按小组调查和勘察整个校园,绘出校园绿化现状示意图。
4.收集有关园林绿化设计的资料,调查周围公园或其他学校的绿化情况作为参考。
5.小组讨论:应该如何在学校原有绿化的基础上设计新的校园绿化方案?
6.绘制新的校园绿化设计方案示意图,并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作方案介绍。为了加强方案的说服力,可以事先准备好放大的设计图或彩色的局部设计效果图的投影片等直观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学校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感的摇篮,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一个青少年的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绿化校园、改善学校的生态环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绿化得好,能降低风力、净化空气、减轻噪声,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通过绿化劳动能够陶冶我们热爱大自然并牢固地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通过引言,使学生认识到绿化校园的意义,提高审美情趣,增强爱护植物和热爱学校的情感。
[讲授新课]
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介绍和展示设计方案,重点从生物学角度说明设计方案中采用的各种植物所能发挥的作用,如吸尘、隔音、遮阳、防风、降温以及赏花、观叶、品香、美化等。还可配上小桥、流水、亭台、雕塑、假山,充分展示每个小组的想像力和创造性。
教师和同学们共同参加评议辩论,选出:哪些方案使校园更美丽?哪些方案更合理、更经济?评议结果也可作为期末成绩参考。
[巩固练习]
1.一个地区内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答案:生长的所有植物
2.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是________________,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________________。
答案:16.55%27%
3.我国于1984年和1985年相继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对森林和草原实行依法治理和科学化管理。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4.我国开展了广泛而持久的全民义务植树、种草活动,并将每年的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定义全国的植树节。
答案:312
5.根据植被的特点,选出对应的植被类型。
(1)分布在全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植物种类特别丰富,终年常绿,大部分植物都很高大
(2)分布在夏季温凉、冬季严寒的地区,植物以松、杉等针叶树为主
(3)气候较为干旱,植物大多是适应半干旱气候条件的草本植物
(4)分布在气候比较炎热、湿润的地区,植物以常绿阔叶树为主
A.草原B.热带雨林C.常绿阔叶林D.针叶林
答案:(1)B(2)D(3)A(4)C
6.环境问题重要性也成为各国申办奥运会的注意点,各国纷纷打出“环境”牌,并且放在第一位。我国也不例外,北京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除喊出“新北京”“新奥运”外,还提出申办的三个理念:人文奥运、科技奥运,还有一个是什么?
答案:绿色奥运。
7.我国为了加快西部的经济建设,实施了西北大开发战略,但同时又提出西部开发要生态先行。结合本章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①西部生态环境:缺水、干旱、植被覆盖率低。②植被的作用:略。③是实施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能有效地使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
●活动与探究
1.按照生态学观点建设学校环境,进行植树、绿化;种植灌木和花草;建立植物展览小区、植物园等。
2.观测学校环境的污染,观察对污染有反应的敏感植物。
●板书设计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植被类型
生态条件
植物种类
草原
荒漠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针叶林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均森林面积少
2.森林生态系统呈现衰退趋势
3.草原退化、沙化严重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1.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
2.开展了植树、种草等活动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苏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2、能力目标:
认同认真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体会在探究过程中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体验其过程。
教学难点:尝试确定实验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教学过程:
一、激疑,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上一节很有趣的课:“探索生命的方法”。请看我手中的这幅图:(腐烂的肉中正在蠕动的蛆),看到这些,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引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1、提出问题:“蛆是从哪儿来的”?引导做大胆的猜想:从而过度到第二步骤。
2、做出假设: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引导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虽然不是事实,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假设有可能正确,也有可能是错误的。
3、实验:
(1)学生自主设计:
(2)教师引导:将两块大小相同的猪肉分别放在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碗里,其中一个碗口覆盖着纱布,另一个碗口敞开。
(3)讨论:你认为实验成功还要做些什么工作?观察、记录、调查、搜集证据、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4)小结:
A、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方面。
B、所有实验都有变化的因素,即变量,如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都可能是变量。
C、实验中要控制变量,最好的方法是设计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因素都相同。
4、得出结论:结论可能支持假设,也可能不支持假设。
5、表达交流
三、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实验: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2、讨论:
(1)你能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吗?
(2)你觉得实验要成功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3)为什么活动结束后要把蚯蚓放归大自然?
3、小结: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和做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此外还要善于与他人合作,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
四、情感教育:
通过这次活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思维拓展:
菊花一般在秋天开放,某生物小组的同学在讨论影响菊花开放生态因素时,有的认为菊花的开放是受温度的影响,有的认为是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请你就此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影响菊花开放的生态因素。
六、总结。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


三河第一实验中学初一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古代诗歌四首》课型:预习课
教师寄语:学记古诗,聪慧一世。
学习目标:
1.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学法导引]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知识链接]
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于口语,用于韵也更接近口语。如本课的《》
【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建安12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统一了北国,凯旋归来时登上碣石山,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当时曹操大军,铠甲未卸,征尘未洗,正可以挥师南下,征讨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的壮丽景象,表现了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作者,生卒年不详,洛阳人,唐玄宗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这一联闻名。
白居易(772~846),字,晚年自号。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钱塘湖春行》是一首诗。
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基础掌握:
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é)石(sǒngzhì)(cháo)平
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
文学常识填空。
《观沧海》一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__________见称。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__________,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______。
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
1、《观沧海》写景句子从“”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景,后四句写的是景。这首诗借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以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和的表现。诗中洋溢着激情。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次北固山下》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三面临长江,与金山、焦山合称京口三山。
“次”的意思是:。次北固山下,就是的意思。在冬尽春来的时候,诗人沿江东行途中泊舟在北固山下。在长江的孤舟上,太阳初升,诗人面对江南的青山绿水,感受时光流驶,心中不禁涌起的思想感情。全诗融写景、抒情于一体,和谐优美,妙趣横生,堪称千古名篇。
(二)研读课文
1、研读《观沧海》,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其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4)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整体感知
1、《钱塘湖春行》这首七言律诗通过湖水、、早莺、、、浅草、,展现了一幅景色、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的西湖早春图画,抒发了诗人之情。
2、《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图,真切的表现出游子的之情。
(二)研读课文
1、研读《钱塘湖春行》
(1)从诗中找出表现初春的词语?
(2)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和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从觉和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和“”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研读《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图”。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尾句:“”点明主旨。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当堂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zhì()()jié()石澹澹()()萧瑟()()没马蹄()白沙堤()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学习反思】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是:.
反思:在初中阶段,重在读懂,不提出欣赏的要求,但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其中应包含欣赏的成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0052.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