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精品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到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
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PPT课件、学生收集相关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二年级时我们学过李白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背。)
师:很好。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而李白和比他大十二岁的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别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出示课题,生齐读。)
二、理解诗题
师:同学们,我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个什么字?(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一下,写这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
(“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我现在把课题补齐,你们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1.学生交流:送别的地点、人物等。
2.教师板画长江略图,明确黄鹤楼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黄鹤楼、扬州,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
(课件展示:黄鹤楼图片并补充介绍。)
师:收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试着说题目的意思。)
师: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别却引起了轰动,文学史上称为“三名一别”,即送在名楼(黄鹤楼),送于名人(孟浩然),送到名地(广陵)。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吧。
三、读通诗句
师: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生自由诵读,学习生字。)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再读一读?
(师生四字和三字轮读。)
师:我给你们加点伴奏,谁再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画面并配《阳光三叠》乐曲。)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读懂了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四、理解诗意
师:一位大诗人送别另一位大诗人,从江南名楼到江南名城,那将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先看注释,还可以问同学或老师。
(生自读自悟,集体交流。师重点提示:“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的意思。)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说。)
五、重点引导,入情入境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首诗有名不仅仅是因为两位大诗人,也不仅仅是因为名楼名城,还因为这场送别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烟花三月。
师: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引导学生对春天的美好景象进行充分想象。)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地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师: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拓展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背影时,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呢?离他而去的是谁呀?——(孟浩然)。在诗中,李白称他为——(故人)。现在,你们想象一下是故人,是好朋友的两位诗人在一起的情景。
(师补充介绍李孟二人的故事。)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目送”理解。
○情境体验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手势提示)一起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课件出示:1983年8月10日发行《中国古代文学家(第一组)》邮票4枚,首枚8分面值票为李白像及其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画面,由著名画家刘凌沧先生作画,李大玮设计邮票图片。)
○内心体验
李白久久地望着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能否用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读中体验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1.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2.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3.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
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
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友谊。
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
女同学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六、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朗读全诗: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因此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师放课件,师生在乐曲声中齐读整首诗。)
2.练习背诵。
3.背全诗。
七、课堂小结
师:你们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八、作业超市
1.背一背: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用诗的语言写一写你与朋友、亲人分别的难舍时刻。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完成制定的工作目标!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加上第三句诗,谁来?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8.
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图片——扬州城图片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在操作过程中,在朗读方面效率低,范读还要多揣摩,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语文八年级上册《黄鹤楼》创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黄鹤楼》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领略韵律之美。(重点)
2.知人论世,领会主旨情感。(重点)
3.体会意境,积累优美诗句。(难点)
二、教学设计
1.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弗朗西斯•培根说:读诗使人灵透。唐代是诗的时代,王绩漫步山野之秋,在惆怅与孤寂中上演一场逃离;王维失意问边,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虽美,却无法得到慰藉(jiè);李白意气风发远渡荆门,品咂(zā)大自然的奇幻与浪漫;白居易不负春光,西湖之行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与崔颢同游黄鹤楼,登高望远感受别样情怀。
2.出示目标,明确目的
a.诵读诗歌,领略韵律之美。
b.知人论世,领会主旨情感。
c.体会意境,积累优美诗句。
3.出示问题,引导自学
a.听录音,听清字音
空(kōng)余芳草萋萋(qī)
b.本诗是七言律诗,富有韵律,自读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指名范读、学生齐读
c.《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作者简介:崔颢(约公元704—754年),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朝诗人,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
背景简介:崔颢中进士做官,从开元年间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始,他一生基本远离京城长安外放做官,他宦游天下,四处漂泊,这一漂泊就是20年。这种漂泊无定的生活,使崔颢想念安定的生活,想念起家乡来。在这种背景下,崔颢途经武昌而登临黄鹤楼,目睹黄鹤楼胜景,望夕阳在水气中欲坠,触景生情,写作了《黄鹤楼》这一千古一绝的七律诗。
请大家带着情感再读本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文章来源://m.jab88.com/j/62197.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