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学案解析
实验目的:
1、知道探究物质的性质时应该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2、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3、学会通过比较和分析得出可靠结论的方法。
仪器:集气瓶(4)、导管、水槽等。
药品:小木条、澄清石灰水等。
其他用品:火柴、抹布、废液缸等。
教学过程:
1、收集两瓶人呼出的气体
将两个集气瓶分别盛满水,并用玻璃片先盖住瓶口的小部分,然后将玻璃片平推使之将瓶口全部盖住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连同玻璃片一起倒立在水槽中(注意:如在倒立的过程中有气泡,则必须重复前面的步骤至无气泡);然后将吸管小心插入集气瓶内,并向瓶内缓缓吹气,直至集气瓶内充满呼出的气体。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盖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
2、探究步骤
探究步骤
现象
结论
(1)分别各收集两瓶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2)分别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的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并振荡,观察现象。
两只瓶子中的石灰水都会变浑浊,但是呼出气体瓶中的石灰水更浑浊一些。
在空气与人呼出气体中都含有二氧化碳,但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更高。
(3)将燃烧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空气和人呼出气体的集气瓶中,分别有什么现象发生?
插入空气集气瓶中的小木条比插入人呼出气体集气瓶中的小木条燃烧更旺,且燃烧时间要长
空气中氧气含量大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或者说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小于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着其中的一个玻璃片呼气,有什么现象产生?
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后,玻璃片上会产生极小的水珠。
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
(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的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的多少,你能得出哪些初步的结论?
【结论】人体吸入的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氧气,而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则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
小结:
步骤1: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排水法收集)和两瓶空气。
步骤2:两种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
[转载]初三化学实验教案石灰水浑浊多二氧化碳含量高
步骤3:两种气体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转载]初三化学实验教案带火星木条熄灭快氧气含量低
步骤4:两种气体中水蒸气含量的测定
[转载]初三化学实验教案干燥玻璃片有水雾水蒸气含量高
……
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比较
二氧化碳的含量
含量增加
氧气的含量
含量减少
水蒸气的含量
含量增加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人每天吸入和呼出的气体,看来实验确实是我们探索问题的好帮手,所以大家以后一定要认真对待实验,运用实验得出科学的结论。
作业:完成探究活动(实验)报告
反思: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课堂教学实录
黄亲民教学目标:
1、知识和枝能
⑴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⑵能在教师指导下依据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⑶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份有何异同。
2、过程与方法
⑴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⑵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
⑶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教学用具:烧杯、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玻璃管、胶头滴管、澄清的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进行了探究。至此我们已初步了解了科学究的过程。具体地讲,科学探究指的是:为了认识某种现象或探究一个问题,首先提出与问题有关的猜测,然后设计实验,以证实或否定猜测;在实验中,要细心观察和记录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和概括、推理和论证,得出科学结论。
在生物知识里了解了我们离不开周围的空气,你们猜想人体吸入和呼出的空气气体成分一样吗
注: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切题,隐含化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生:不一样,吸入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我猜想呼出气体中可能还有别的物质!
师:有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信息参考请看投影。(供学生讨论时参考)
⑴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在下述实验中,白色浑浊越多,说明气体中二氧化碳越多。
⑵氧气可以使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
⑶二氧化碳可以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师:你们能不能收集一瓶空气来研究?准备如何收集呢?
生:(演示)将烧杯上盖一块玻璃片即可!
师:有这样的烧杯吗?
生:(笑)这是集气瓶。
师:那如何将集气瓶里的空气“赶”走呢?(学生讨论)
生:(演示)先把集气瓶里装满水,后将水倒掉,再用玻璃片盖好集气瓶,带回实验室。
师:很好。还有没有办法可以将空气移到实验室来研究?
生:用方便袋。
师:很好。你能不能演示一下?(生演示)
师:好。大家分析一下,她的操作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
生:收集空气是对的,但不能这样“倒”进集气瓶。
师:你们能不能分析一下原因呢?
生1:袋子里的空气不一定全部进入集气瓶。
生2:集气瓶里原有的空气还在里面。
师:如何操作才能克服这一问题?(学生讨论)
注:两次学生的讨论及时,使学习气氛达到了一次高潮,同时分组讨论又提供了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学生逐渐学会了相互交流与借鉴,发展了他们的能力。
生3和生4:(边讲边演示)集气瓶里装满水,放在水槽中,用玻璃管将袋子里的空气引出来,捏住袋子,使气体进入集气瓶,将水排除,后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
师:(各小组示意收集好)你们认为收集时要注意什么操作?
生1:开始集气瓶的水要装满。
生2:吹气时集气瓶要拿稳。
生3:取出集气瓶之前要盖好玻璃片,取出之后要将集气瓶正放在实验桌上。
生4:水槽里的水要多点。
师:非常好,以上同学们收集气体的方法是排水取气法,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我们今天来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异同,就用这种方法来收集呼出的气体,下面分组按步骤2进行操作,注意观察有何现象。(教师巡回指导)
注:教师的及时评价,鼓舞了学生的表现欲,学生们跃跃欲试。此时,教师明确地提出了探究的目的和任务,合乎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新的情景之中。
生1:呼出气体中滴入澄清石灰水后不那么透明了!
生2:两瓶的透明度不同。
生3:好象有“烟雾”在下沉。
师: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呼出气体中含二氧化碳。
生2: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
生3:只能说空气中含二氧化碳少,因为我们呼出的气体散失在空气里。
师:正确,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确比空气中的多。
注:学生利用观看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出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的一处不同。
生4: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会变浑浊。
生5:我们这组的现象不明显,可能变质的石灰水会影响观察。
生6: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师:你如何知道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生6:瓶中有“雾气”下沉,而瓶中的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
师:你观察相当仔细,但“雾气”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以后再探究。下面按步骤3操作,注意观察有何现象!(巡回指导)
注:这个同学虽然回答的有错误,但应该给予鼓励,老师的回答准确,并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应予提倡。
生1:小木条在盛空气的集气瓶里能燃烧,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里不能燃烧。
生2:在盛呼出气体的集气瓶里也能燃烧,不过燃烧时间短。
注:该生观察的细致,教师应及时肯定。
生3:伸入两个瓶中的木条过一会儿都熄灭了。
师: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在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一些。
生2:在空气中氧气多一些。
生3: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
生4:木条在呼出气体中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中含氧气少。
师:同学们回答得相当好,但要注意二氧化碳和氧气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你可以说“呼出气体中含氧气少”。
生5:还可以说明木条等物质燃烧要有氧气。
师:你们的结论太妙了!吸入的气体比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高。
师:下面按步骤4操作,注意观察有何现象!(巡回指导)
注:学生再一次通过实验验证了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一处不同。
生1:我看到玻璃片上有水蒸气。
生2:我也看到玻璃片上有水蒸气,但同时感到气流吹到手上是热的。
师:还有没有什么现象?
生3:哇!我还看到玻璃片上水蒸气过一会儿没有了!
师:就要像她那样仔细观察!由此你们得出什么结论呢?
生1:呼出气体热量高。
生2:呼出气体含有水蒸气,而且比空气中的水蒸气多。
生3:玻璃片本身温度比呼出气体的温度低。
生4:水分会在玻璃片上蒸发。
师:非常好!通过今天的实验探究,你们能否说一说,我们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到底有何不同呢?
生1:呼出气体含二氧化碳多,含氧气少。
生2: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多,二氧化碳少。
生3:呼出气体的热量高。
生4:呼出的气体所含水分比空气中要多。
生:……
(板书上述4个区别)
注:由学生归纳出结论,使课堂气氛再度活跃,学习情绪再次达成高潮,教与学的目的达成。
师:下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今天的实验探究活动有什么收获,可以畅所欲言。
生1:我知道实验探究要仔细观察,多思考,才能发现问题。
生2: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
生3:做完实验后得出的结论好多好多,必须动脑子!
生4:我学会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就是发现问题后要大胆猜想,然后设计实验加以验证。
师: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发现问题要大胆质疑,针对问题我们要敢于猜想,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通过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探究活动完成后,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这个探究活动的过程、结果、分析过程等写成实验报告形式,才是一个探究活动的完整过程。你可以参考以下格式写报告,当然也可以自己设计报告的形式。
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
姓名____合作者_____
班级____日期______
探究活动名称:
探究活动目的:
用口(仪器、药品等):
探究步骤和方法
现象
分析
结论:
问题和建议:
总评: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解决“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探究”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先从如何“捕捉空气”和“转移空气”的方法上入手,由学生提出方案并用实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得出“排水取气法”的操作要点,进而迁移到捕捉“呼出的气体”,并及时探究“吸入的空气与呼出气体”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且真实的探究情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能动性和聪明才智一次次被激发,又一次次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课堂效益高。同时,老师的“助体”作用也得以较为充分的体现,他始终随着学生的思维起伏,在群体思维停滞处、在知识点的结合处给予语言点拨,但又不直接牵引,起到了“推动”的效力,这种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技能、获取了知识、发展了思维、张扬了个性,真正体现了引导学生“合作、自主、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是一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好课。
2006.10.03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哪些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九年级化学《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第一课时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九年级化学《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第一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
回顾旧识:
人的呼吸过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思维猜想:
人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呼吸,人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是否一样?
作出猜想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制定计划收集实证:查阅资料,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探究提示: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二氧化碳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探究指导:
1、收集两瓶空气做对照实验(如何收集?)
2、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做实验。
提问:如何收集呼出的气体?
演示: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
3、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4、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用燃着的小木条检验。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5、对着干燥的玻璃片呼气。同时做空气的对比实验。
由以上实验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2、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空气少。
3、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多。
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多此,说明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步骤3、呼出气体中浑浊更多些,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多。
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中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步骤4、呼出气体中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浓度大,不利于燃烧。
步骤5、呵气的玻璃片上有较多水珠,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的含量比空气高。
结论:跟空气相比,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和水的含量增加
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呼气导管应用饮料吸管,不要用实验室中的玻璃管。
2、呼气换气时不要把集气瓶中的水吸入口中。
3、实验中倒入瓶中的石灰水应相同(同体积同浓度),且量要足。
4、伸入瓶中的木条燃烧的情况应相同。
5、探究参考
步骤1:瓶内无水且瓶口向外冒气泡。
步骤2、两个干燥的集气瓶中就有空气。
交流讨论:
1、与其他组的实验结论是否相同?分析其他可能的结论,并再讨论如何证明你的推断。
2、从生物的角度,分析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不同的原因。
反思评价:
1、学完本课题你的收获是什么?受到哪些启发?
2、你明白了什么是科学探究?
作业:科学探究报告册
课后反思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8846.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