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帝国主义的所谓“严守中立”“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退位,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2.通过分析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认识西方列强对待中国人民革命一贯采取敌视和破坏的态度;通过辛亥革命从基本成功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的学习,认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通过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而且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道路,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通过对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有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的最终成果、结局和历史功绩与教训。此后,中国进入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重点分析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学习和掌握上述内容。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和帝国主义本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

建议教师强调以下几点:a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梦寐以求的就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武昌起义的胜利,全国各省的响应为中华民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自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到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以及他组织和领导的多次反清武装起义,这些已使孙中山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威望,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大总统,是众望所归。c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政府的组成是以同盟会为主,大总统孙中山掌握政府的全部大权,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外交总长王宠惠,教育总长蔡元培,法制局长宋教仁等均为同盟会员,其他六部总长虽然是旧官僚或立宪派充任,但他们未到南京就职,实际工作由担任次长的革命党人负责。具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议员43人,同盟会员占33人。d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e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关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关于功绩,建议教师应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要注意让学生弄清推翻清朝统治和结束封建君主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要弄清虽然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成果,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有了长足发展。“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一功绩主要体现在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使他们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可以把辛亥革命前后40年中国的政治状况做一比较,加深学生对此点的认识。辛亥革命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要讲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其政局政体的变化及革命运动必然会影响周边国家。关于教训,建议教师让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难点分析

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是难点。限于认识和理解能力,学生对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及其原因的认识较为困难。教师应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史实、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并辅之以必要的简明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其原因。

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是难点。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依然在继续。学生往往忽略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结束封建统治的区别,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同时,他们对于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讲是一次失败革命的结论,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等方面,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巨大影响、不足之处及留给后人的惨痛教训。

难点突破方案

①关于“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建议教师补充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的表现:a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b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派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没有农民的支持就无法战胜强大的敌人。c资产阶级革命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武装力量。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斗争都是短期的。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党也是松散的。同盟会建立后并没有严密的组织和纪律,武昌起义胜利后又吸收旧官僚和立宪党人。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也与同盟会的涣散、领导成员政见不一有关。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虽然力图以中华革命党重新组织,挽救失败,但未成功。

②关于“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请参考“重点突破方案”相关部分。

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讨论:①你如何认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相关内容参见“扩展资料”部分。②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相关内容参见“习题精选·答案”部分。

教学设计方案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重点: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难点: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说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关于“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教师首先揭示,所谓的“严守中立”,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因为革命形势发展得太快了。他们已经来不及干涉了。然后出示他们企图干涉中国革命得相关图片。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引出袁世凯上台出任清朝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一事和“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关于“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教师要重点强调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议和的原因,以呼应上节课的内容。然后提醒学生注意谈判地点和相关人物。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关于“中华民国的成立”,是本课重点。教师首先让学生简单掌握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最后重点强调:①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③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④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⑤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关于“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强调以下两点: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重点强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正式公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该约法的出台,其主要目的在于防范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确保中国走上民主政治的轨道。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等。《临时约法》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来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同时它代表了大多数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认识水平。应当指出,这些民主内容,只是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关于“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革命派的妥协退让;③袁世凯的反革命两手。中间穿插放映电影资料剪辑《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关于“辛亥革命的性质”,教师直接告诉学生。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出几个方面: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人民的权力和观念;社会经济(主要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关于“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对于失败标志、失败原因、教训三个方面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中华民国成相关知识内容的补充,关于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相关答问的补充说明,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伪装及实质
2.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和性质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
2.革命派的妥协退让
3.清帝退位
4.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3.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教训

教学设计示例(二)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

重点:①中华民国的成立;②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

难点:①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②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教学过程:

引导学生思考: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引入本课主题。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展示图片:列强联合发布的“严守中立”的布告、汉口江面上停泊的列强的军舰、起义的湖北新军和革命军伏击清军。教师应揭示,所谓的“严守中立”,只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已——因为革命形势发展得太快了,他们已经来不及干涉了。然后让学生依据教材分析“严守中立”的实质。引出袁世凯上台出任清朝政府的内阁总理大臣一事和“中外反动势力压力下的‘南北议和’”。教师要重点强调南方革命党人同意议和的原因,以呼应上节课的内容。展示图片:南北双方和谈的代表。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教师首先让学生简单掌握教材相关内容,然后放映电影资料剪辑《中华民国成立》,最后重点强调:片:孙中山、大总统誓词、上海庆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京参议院,最后重点强调:①任何阶级进行革命的首要目的和基本问题都是建立政权和掌握政权。②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是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③南京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其性质是资产阶级共和国。④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讲述“中华民国对内对外政策”时,强调以下两点:①对内政策反映出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②对外的妥协反映出这个民族资产阶级政权的软弱性。

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时,展示图片《临时越发》、第一次国务会议。重点强调:该约法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的民权学说。约法确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制度和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反映了革命党人用议会民主制来限制袁世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正义愿望。应当指出,这些民主内容,只是汲取了近代西方国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起码原则,但这些原则在中国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中的一块光辉里程碑。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分析袁世凯篡权的有利条件。中间穿插放视频资料《清帝退位》。最后说明袁世凯篡权的标志。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在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时,教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然后归纳总结。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对于失败标志、失败原因、教训三个方面自由发言,教师做出相应的补充。

四、小结

教师利用下面的知识结构图总结本课内容。

探究活动

设计方案
一、方案名称: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
二、制定目的: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辛亥革命的方法。
三、具体步骤:
1.讨论题目: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2.相关材料:
材料一: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誓词》。

材料二: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待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清帝退位诏书》
材料三: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之元首,总揽统治权。
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
第十八条: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
第二十一条: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官。
第二十三条:大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
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裹之,
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
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中华民目约法》摘录

材料四:在诸君目的已达,帝制永无复活之期。而外顾大势,内顾民生,渔利纷乘,哀鸿遍野,阋墙御侮,正在此时。若以爱国始,而以祸国终,诸君明达,当不其然。务望诸君罢兵息民,恢复元气。——袁世凯以黎元洪等人名义致护国军将领的电文。
3.参考论文:
(一)张磊《划时代的伟大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史论文集》,广东省民国史研究会、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二)方志钦《辛亥革命彻底革了封建帝制的命》(《辛亥革命史论文集》,广东省民国史研究会、广东省孙中山研究会、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
4.双方各自写出相关科学小论文,制作相关媒体资料。
5.进行科学小论文的宣讲和媒体资料展示。

精选阅读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一)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朝的覆亡(一)”,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帝国主义的严守中立;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的背景;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去》的颁布及其性质。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帝国主义的严守中立及南北议和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严守中立是帝国主义的伪装;而南北议和是中外反动势力共同制造的一个包藏祸心的骗局。从而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中华民国内、外政策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讲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分析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使学生认识到: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破坏的态度,而从未实行过什么中立政策。加深学生对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

(2)通过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学生理解这部宪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和进步意义。4.学法指导方面:

(1)向学生介绍中华民国纪年的有关知识、使学生掌握民国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有关课文、图表和历史材料,理解南京临时政府为什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权,并使学生学习论证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掌握这一内容,对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辛亥革命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对于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认识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2.难点分析: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是难点。限于认识能力,学生不易理解该政权的对外政策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反帝性质之间的关系。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得十分软弱。它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甚至还不惜以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和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权利、利益等为条件,寻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尽管如此,由于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临时政策仍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不失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南京临时政府的上述对外政策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妥协性的典型表现,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决定的。课堂教学设计师:以前我们曾讲述过太平天国和主和团运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由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和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就是在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力镇压下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下面,我们看一看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又耍出了怎样的花招。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

师:同对待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一样,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策划并开始了武装干涉的活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帝国主义策划、干涉中国革命的史实)

生:(阅读、归纳)

师: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形势发展迅猛,清政府面临土崩瓦解之势。帝国主义列强担心,辛亥革命会像义和团运动那样威胁自己的在华利益,因此,便积极准备以各种方式干涉中国革命:武昌江面聚着列强兵舰达十余艘;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了武器供应合同,准备帮助清政府武力镇压革命;各国公使团也截留中国海关税收以免落入革命派手中,等等。但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革命的目的,加之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复杂尖锐,即使同一集团的列强之间在对华问题上也很难采取一致的行动。于是,他们静观时变,采取了所谓严守中立的政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真的是要严守中立吗?(启发学生思考)

生:(思考并试分析)

师:实际上,在严守中立的背后,隐藏着帝国主义更大、更险恶的政治阴谋。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简要分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工具。辛亥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感到清政府已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武力扶植未必奏效。于是,他们便以严守中立作伪装,寻打新的代理人。结果,帝国主义看中了既有军事实力,又有政治手腕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认为袁世凯能够维护其在华利益。因此,他们制造舆论,声称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要求清政府赶快志用袁世凯。一位美国人曾说:他(指袁世凯)立即成为这个国家的实际独裁者,对于他的重新当政,外国人公开地表示欣慰。通过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这才是帝国主义严守中立政策的实质和真正目的所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小字和历史材料: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言论)

生:(阅读)

师:由于帝国主义的干预和支持,袁世凯重新被清朝起用。他担任了比以前的权力大得多的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掌握了清朝政府的实权。

2.南北议和

师:袁世凯上台后,对革命派和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让学生阅读课文)

生:(阅读)

师:袁世凯上台后,出现了南北议和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

生:(思考)

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干预、操纵下,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共同生产的一个怪胎。首先,南北议和是南、北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压的结果。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对革命军进行武力镇压;在革命阵营内部,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十分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其次,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下进行的。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陈兵舰于武汉江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威胁。而且,他们直接参与并操纵中国的南北议和。在谈判桌旁,除了有南北双方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外,还有英、日、德、美、法、俄等国的代表参加。帝国主义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袁世凯趁机夺权,迫使南方革命党人就范。再次,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弱性、妥协性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经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革命的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是大功告成。孙中山也曾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这虽是他迫于当时形势的无奈之举,但也说明了资产阶级目光短浅、政治软弱的一面。面对内外、南北的多方压力,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袁世凯妥协退让,最终接受了议和的要求。

中华民国的成立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华民国的成立”,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中华民国的成立

1.如何认识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答案: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从人员组成上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控制着政权;从其颁布的法令和措施来看,集中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政策,体现了促进民主政治,兴办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资产阶级文化教育,改造旧社会的热情。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集中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同时,其对内没有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对外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继续有效,都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也说明了这个政权的性质。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是一次胜利的革命,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答案:辛亥革命是一场胜利的革命,主要是因为它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它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3.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帮助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他们为什么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你从中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为了扶植新的代理人,维护、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他们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是为了阻止中国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以上充分说明帝国主义是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最大障碍。

一、中华民国的成立

1.背景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

①原因: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②实质: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③实施:列强强烈要求清政府起用北洋军阀的头子袁世凯。

④影响: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2)“南北议和”

①原因: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

②概况: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举行和平谈判。

(3)孙中山回国

①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回国。

②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其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2.成立

①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②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③各省代表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并成立了南京临时参议院。

3.性质: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4.措施

(1)对内

①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对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②颁布《临时约法》: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享有一系列自由和权力;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2)对外——发表《告各友邦书》

①目的:为了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内容:承认清政府与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

(1)帝国主义对革命政权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2)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向革命派进攻。

(3)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4)袁世凯掌握清朝全部大权,拥有北洋军,还大搞反革命阴谋。

2.经过

(1)逼迫清帝退位:指使段祺瑞等通电要求清政府立即采用共和政体,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2)通电赞成共和:2月13日,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参议院选举其为临时大总统。

(3)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4)窃取革命果实的标志: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三、辛亥革命的性质、历史意义和教训

1.性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从此他们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3)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1.有关对辛亥革命前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的认识

态度:①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立即准备进行武装干涉,帮助清政府镇压革命。②由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帝国主义被迫改变策略,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扶植袁世凯,准备更换代理人。③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继续破坏革命,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根源:帝国主义镇压和破坏中国革命的本性不会改变,他们采取的一切对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维护和扩大在华的侵略权益。

影响:帝国主义采取各种手段破坏中国革命,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2.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意义的理解

(1)它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皇帝“君权神授”的理论。

(2)它规定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这与封建君主专制“普天之下莫非王臣”有根本区别。

(3)它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并规定实行内阁制、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这与封建专制主义“万世一系”的世袭制、终身制有本质区别。

3.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步骤及其能够窃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步骤:①辛亥革命爆发后,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镇压,一方面迫使清政府接受南北议和。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指使北洋将领联名通电,加快逼迫清帝退位。③清帝退位后,袁世凯通电表示赞成共和,孙中山辞职,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④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都北京,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原因:①帝国主义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②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也乘机向革命派发动进攻。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④袁世凯大搞反革命阴谋,蒙蔽了革命党人。

4.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和失败的教训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制订了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它还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这就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按照西方的模式设计了一套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并为之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始终要把中国置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再加上中国资产阶级又具有先天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无力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在这样的条件下,中国不可能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这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教训。

[例题]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实现了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因为这次革命

A.推翻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B.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与自由权利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剖析:本题选自2002年春季高考文综试题,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意义的理解,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本题的B、C、D项的叙述都是错误的。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却没有确立下来资产阶级共和制;给予了人民一定的权利和自由,但并不“充分”;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并未结束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答案:A

一、选择题

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由积极进行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根据相关知识回答1~2题:

1.导致帝国主义态度发生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革命并未触犯列强的利益

C.革命形势的发展出乎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分析:本题为因果选择题。题目涉及辛亥革命中列强调整对华政策的史实,考查辨别因果、主次关系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辛亥革命过程的基本史实。干扰性最强的是D项,但时间发生在“严守中立”之后。

答案:C

2.列强积极扶植袁世凯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已无可救药

B.袁世凯较清政府更加忠实于帝国主义

C.革命党人损害了列强的在华利益

D.认为袁世凯有能力维持中国“国内秩序”

分析:本题属因果关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袁世凯掌权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外部原因的认识。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这一统治工具已不能满足英美列强维护其在华利益的要求,需寻找新的“代理人”,袁世凯正是有能力满足这一目的的工具。选项D“维持中国的国内秩序”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秩序。

答案:D

武昌起义后,孙中山电告国内“文(孙文)已循途东归,自美徂(到)欧,皆密晤要人,中立之约甚固……”。根据相关知识回答3~4题:

3.上述材料表明的孙中山的态度是

A.幻想帝国主义不要破坏中国革命

B.对国内发生的事件持中立态度

C.要兼程回国,亲自领导革命

D.要革命党人争取袁世凯保持中立

答案:A

4.下列措施或事件最能体现他这一态度的是

A.南北议和

B.《告各友邦书》发表

C.《临时约法》颁布

D.孙中山辞职

答案:B

1913年,南京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相关知识回答5~6题:

5.孙中山颁布该法的直接目的在于

A.限制袁世凯独裁

B.维护共和政体

C.保障人民权利

D.防止出现复辟

答案:A

6.该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明确了人民的权利

C.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

D.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规定中华民国在经济方面的措施,它不能直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D首先可以排除。材料中引用的《临时约法》的规定,并没有体现出人民享有哪些权利,因此B项也可以排除。材料中的规定,毫无疑义地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地位,但上升到本质的高度,这是民主的反映,从政治的角度来讲,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伟大意义。所以,正确的选项应为A项。

答案:A

辛亥革命是一场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其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但仍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根据相关知识回答7~8题:

7.中国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是

A.湖北军政府成立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清帝退位

D.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分析:此题不仅考查对历史事实的再认能力,更在于考查对于湖北军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和清帝退位的分析鉴别能力。作为中国的共和政体,它不是由君主专制政体直接演变而来的,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奋斗的结果;它也不是由各省扩大到全国,而是从开始就具有全国性的规模。

答案:B

8.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标志是

A.孙中山辞职

B.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

C.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D.临时政府迁都北京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在一座已辟为条约口岸的城市,行政管理权一旦由清政府手中转入革命军手中,所征收的税款有被用来支持起义军政府的军事行动或满足其他紧急需要的严重危险。……作为一项临时措施,必须扣留该项收入,听候海关总税务司或领事团的命令。

——英国公使朱尔典致英国外交部长葛垒的电报

材料2各国分遣部队共有45门野炮和60门机关炮,……他们驻在天津起了稳定形势的作用。

——英国公使馆陆军武官韦乐沛中校的报告

材料3我们对袁世凯怀有友好的情感和敬意。我们希望看到,作为革命的一个结果,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能够与各国公正交往,……使在中国建立起来的贸易获得进展。这样一个政府将得到我们能够提供的一切外交上的支持。

——英国外交部长葛垒致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电报

材料4中国继续当前的斗争,不仅严重损害中国本身,也严重损害到外国人的物质利益和安全……,本国政府在继续采取它迄今所采取的绝对中立态度的同时,认为有责任非正式地吁请双方代表注意,需要尽快达成一项旨在结束目前冲突的协议……。

——六国领事分别递交给南北议和代表的国文照会

回答:

(1)材料1提出的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表明了英国的什么态度?

(2)材料2各国的行动对哪一方有利?其目的是什么?

(3)材料3说明英国对华政策有何变化?其出发点是什么?

(4)材料4反映出各国的一致态度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各国“中立”态度的实质。

参考答案:(1)从经济上扼制中国革命的发展。表明英国并不希望看到中国发生革命,不支持革命军一方。

(2)对清政府及袁世凯有利。目的是干涉中国革命,保护列强在华的利益。

(3)支持袁世凯组织新政府,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出发点在于保护和扩大英国在华的政治经济特权。

(4)阻止革命。实质是反对中国革命,扶植列强统治中国的新的代理人。

10.孙中山在袁世凯掌权后曾说:“今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惟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试结合辛亥革命后的有关史实对上述观点加以分析说明。

参考答案:孙中山的观点是片面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但未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外来民族压迫依然存在。所以中国的“民族主义”并未彻底实现。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权利,但并非意味着“民权主义”的任务已完成,因为中国社会性质未改变,革命果实亦被袁世凯窃取。

因此,辛亥革命后,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仍是继续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史学界关于南京临时政府性质的争论

一种意见认为,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政治势力的联合政府。他们认为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政府中居于领导地位,立宪派和旧官僚占据了重要的职位,作为立法机关的临时参议院中,不少参议员是立宪派分子和官僚政客,这种人员构成使南京临时政府不能很好发挥中央政权的职能。

另一种观点认为,南京临时政府是革命的资产阶级的临时政权,不是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的联合政府。主要因为:临时政府的组织成员中同盟会员占绝对优势;在国务院中孙中山和革命派占据要职,立宪派、旧官僚处于被利用的地位;临时政府设置的九部三局都掌握在孙中山的手中;四十三名参议员中,同盟会员三十三人,占压倒优势;南京临时政府发布的各项政策,都集中体现了这个政权的资产阶级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所反映出的软弱性、斗争不彻底性和妥协性,以及它的内部不团结,各项方针政策的空想性和盲目性等,恰好是民族资产阶级性格的集中表现,它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南京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

2.清政府起用袁世凯

武昌起义的消息震惊了清王朝,清政府急忙派陆军大臣荫昌率北洋军队赶往武昌镇压革命。但袁世凯一手培植起来的北洋军不听荫昌指挥,清政府束手无策。袁世凯的党羽们乘机掀起一股拥袁登台的声浪,理由是:不用袁世凯,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凯,或可不亡。东交民巷使馆区也有“非袁出来不能收拾大局”的传言。10月14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兼办“剿匪”事宜。但袁世凯嫌官职太小,借口“足疾未愈”拒绝出山,并指使他的亲信、北洋军将领采取观望态度,不要贸然向革命军进攻。此刻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又相继独立。27日,清政府不得不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水陆各军的全权。袁世凯仍不满意,提出召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授他军事全权,保证供应充足军饷等条件。清政府不肯接受这些条件。这时,独立省份日增。29日,山西宣布独立,革命烽火已烧到清政府的脚下。同一天,驻滦州新军第二十镇统制在袁世凯指使下致电清政府,提出组织责任内阁等十二条主张,扬言如清廷不允,就要率军进攻北京。在此压力下,10月30日摄政王载沣连忙下“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宣布解散党禁。11月1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这样,清政府的军政大权实际上落入袁世凯之手。

3.史学界关于孙中山让位原因的研究

胡绳武、金冲及在《孙中山在临时政府时期的斗争》(《历史研究》1980.2)中认为,主要是由于革命力量过于弱小。“武昌起义后,同盟会迅速解体,内部矛盾、冲突的日益尖锐化,妥协潮流的出现,是迫使孙中山与袁世凯妥协的一个方面。而帝国主义列强、袁世凯从外部,立宪派从临时政府内部对革命派施加种种压力,则是迫使孙中山不得不与袁世凯妥协的又一个方面”。孙中山在认识上的弱点固然不无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力量之间的对比,即革命力量过于弱小,反革命的力量过于强大”,这是“客观形势发展的必然结局,是不以孙中山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

严昌洪、马敏在《20世纪辛亥革命史研究》(《历史研究》2000.3)中指出,孙氏让权是“时代的选择”和“阶级的选择”,理由有四:①资产阶级本体的变化。辛亥革命后立宪派和革命派相互“融合”,两派之间的壁垒不复存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解已渐次转化为“地方性利益集团的畛域”,而江浙集团这一地方势力的崛起,成为袁世凯“收拾局面”的支持力量。②袁世凯的“强人”形象与分量。袁氏不同于封建官僚,是从政治上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官僚代表,在直隶、北洋任上,积极推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路线和政策,塑造了“锐意革新”的“一代强人”的社会形象,因此为中外所推重,形成“非袁不可”的心理。③孙中山与资产阶级的“隔膜和疏远”,民主主义思想的“超前发展”,使资产阶级普遍“难以忍受”,而导致被“遗弃”。④多方面的力量所合成的社会“总力”,也向袁世凯倾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尽快统一全国,稳定社会秩序和免遭亡国,必须寻求与社会各阶级、各群体以至与西方列强的平衡,实力雄厚的袁世凯遂成了维持“平衡”的“保护神”。正是由于上述因素和特定的“时代”背景,才出现了孙袁嬗替,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错误”,是无可奈何的“错误选择”。

研究课题: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的成败。

活动方式:

1.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特点入手分析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及其缺陷。

2.分析辛亥革命的成败之处。

3.研究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内在联系。

4.将研究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

有关指导:

1.三民主义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它主张民族,又不敢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主张民权,又不敢广泛发动国民;主张民生,又提不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的本身具有无法克服的缺陷。

2.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有巨大的遗憾,这同三民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辛亥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没有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他们主要依靠会党和新军。辛亥革命后,一方面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另一方面又把革命的果实拱手送给了封建军阀袁世凯。

3.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为辛亥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革命的目标和纲领,有利于革命派的团结斗争,但也成为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

教学思路导析

1.教材框架

2.重点难点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临时约法》的颁布都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因此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中华民国成立的经过、《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

本课学习的难点是理解帝国主义对待中国革命的态度及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原因。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袁世凯,帮助他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在帝国主义和立宪派、旧官僚的压力下,孙中山被迫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

重要概念阐释

1.南北议和

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内阁总理袁世凯的代表与南方革命军代表之间的和平谈判。1911年12月初双方达成武汉地区停战协议。18日开始举行全国范围的和谈,谈判地点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南北方首席代表为伍廷芳、唐绍仪。双方就停战、国体和召开国民会议等问题进行磋商。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迫使革命派让步,南方同意在清帝退位和袁世凯赞成共和的条件下,把政权让给袁世凯。2月10日,就清帝退位达成协议,12日溥仪退位。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南北议和”对反革命阵营而言,是帝国主义帮助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一个重要步骤,对革命阵营而言,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妥协退让,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又一表现。

2.中华民国

1912~1949年中国国家的名称。中华民国分为三个历史时期:①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月到3月)。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称中华民国。它是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的政权。②北洋政府时期(1912年3月至1928年)。③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至1949年)。

3.内阁制

亦称“责任内阁”“责任政府”。资本主义国家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制度。它区别于由君主或总统领导的只对君主或总统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内阁制与议会制相适应。在实行议会制的情况下,国家权力集中于议会;内阁由议会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如果议会通过了对内阁的不信任案,内阁必须总体辞职,或者提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实行大选,由新的议会最后决定内阁的命运,实行内阁制的国家有英国、意大利、日本和印度。

教材材料运用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辛亥革命后),俄国驻北京公使给自己的政府报告说:“主要的危险在于叛乱可能延长,或具有敌视外国人的性质。”

材料2(辛亥革命后),日本驻华盛顿的代表也向美国政府表示,“如任此种情势继续发展,不仅影响商务,恐将爆发类似拳乱之排外运动”。

材料3“……我认为,行动的时间已经到了。如果列强不欲担负使北京政府瘫痪的后果,袁世凯必须得到支持,因为只有他是稳定的保障。”

——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

材料4英国外交大臣葛垒说:“我们对袁世凯怀有极友好的感情和尊敬。我们希望能出现一个政府,有充足的力量可以无所偏倚地对待各国,并能维持国内秩序以及革命后发展对华贸易的有利条件。这样的政府将获得我们所能给予的一切外交援助。”

回答:

(1)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持何态度?分析其原因。

(2)列强对清政府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列强制定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1)反对、仇视中国革命。因为列强认为辛亥革命会威胁它们的侵华利益。

(2)放弃了对清政府的支持,转而扶植袁世凯。因为清政府已无力有效地为帝国主义卖命了。

(3)维护殖民利益是帝国主义国家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回答:

(1)上列材料出自何处?它具有什么性质?

(2)材料中“中华民国之主权,属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又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中规定了参议院可以利用什么权力来直接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4)材料中规定的有何进步意义?但同时隐蔽了什么本质问题?

参考答案:(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2)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主权在民的原则。三权分立的思想。

(3)参议院可以利用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4)确认了资产阶级人权平等的法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意义。但无阶级的区别是不可能的,隐蔽了阶级压迫的社会本质。

文献资料导读

1.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节录)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对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邻谊之笃,良足深谢。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以期享文明国应享之权利。满清时代辱国之举措,及排外之心理,务一洗而去之,持和平主义,与我友邦益增亲睦,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循序以进,不为幸获。对外方针,实在于是。

按:该材料反映了中华民国成立时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材料中对西方列强的“中立之态”的认识,反映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中立政策的实质缺乏足够的认识。材料中“持平和主义”,并与西方列强“益增亲睦”的态度,表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西方列强抱有幻想,以为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这是非常幼稚的。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录)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副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按:《临时约法》是一个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它肯定了国民在国家中的主权地位,人民一律平等,并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的权利,从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否定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它规定参议院为立法机构,临时大总统在国务员辅助下行使行政权,法院为司法机构,从而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从国家体制方面排除了建立君主专制的可能性。它规定参议院有弹劾临时大总统的权力,就为今后解除可能出现的背叛民主共和的独裁者的职务,提供了法律依据。

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学设计(一)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学设计(一)”,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帝国主义的“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的实质;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对内、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过程和原因;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2.能力方面:(1)分析帝国主义“严守中立”及“南北议和”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3)归纳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4)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失败原因,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辨证思维能力,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情感目标:1911年,孙中山领导和发动的辛亥革命以暴力推翻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上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江总书记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在20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满怀信心展望未来的时候,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会有更多、更深的崇拜与感激。因此,学好这段历史,对于青年学生激发爱国之情和树立报国之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中华民国的成立是重点。中华民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历经十几年的艰苦斗争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2)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重点。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次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然而,从本质上讲,它又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更为重要的是,这场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一结局出现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难点分析:(1)南京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政策和态度是难点。作为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南京临时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表现得十分软弱。它不敢正面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甚至还不惜以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和保护列强在华的各种权利、利益等为条件,寻求帝国主义的承认与支持。尽管如此,由于革命党人致力于推翻“洋人的朝廷”,所以,南京临时政府仍不失为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辛亥革命不失为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是难点。应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并结合教材中的有关史实、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并辅之以必要的简明分析。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妥协性及其原因。(3)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历史教训是难点。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朝腐朽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然而,中国的封建统治依然在继续。学生往往忽略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同结束封建统治的区别,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问题。同时,他们对于辛亥革命从本质上讲是一次失败革命的结论,也缺乏深刻的理解。因此,教师应从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状况等方面,分析、说明辛亥革命的巨大影响、不足之处及留给后人的惨痛教训。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请同学们回忆一个问题:这两次革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由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一贯采取仇视和镇压的政策,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都是被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力镇压而失败的。辛亥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仍然采取了这种政策。只不过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他们也在不断地变换干涉、镇压的手段。下面,我们看一看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又耍出了怎样的花招。

一、“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1.帝国主义“严守中立”的实质

师:同对待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一样,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积极策划并开始了武装干涉的活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帝国主义策划、干涉中国革命的史实)

生:(阅读、归纳)

师:但由于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加之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的矛盾复杂尖锐,即使同一集团的列强之间在对华问题上也很难采取一致的行动。于是,他们静观时变,采取了所谓“严守中立”的政策。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真的是要“严守中立”吗?(启发学生思考)

生:(思考并试分析)

师:实际上,在“严守中立”的背后,隐藏着帝国主义更大、更险恶的政治阴谋。什么阴谋呢?(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简要分析)《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在华统治工具。辛亥革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感到清政府已日薄西山,气数将尽,武力扶植未必奏效。于是,他们便以“严守中立”作伪装,寻找新的代理人。结果,帝国主义看中了既有军事实力,又有政治手腕的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认为袁世凯能够维护其在华利益。因此,他们制造舆论,声称中国政局非袁世凯不能收拾,要求清政府赶快起用袁世凯。通过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阻止和破坏中国革命,这才是帝国主义“严守中立”政策的实质和真正目的所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小字和历史材料:“德国驻华公使哈豪森的言论”)

生:(阅读)

师:由于帝国主义的干预和支持,袁世凯重新被清朝起用。他担任了比以前的权力大得多的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这样,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取代了满族贵族的统治地位,掌握了清朝政府的实权。

2.“南北议和”

师:袁世凯上台后,对革命派和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让学生阅读课文)

生:(阅读)

师:袁世凯上台后,出现了“南北议和”的政治局面。这一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让学生思考)

生:(思考)

师:(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简要分析)“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干预、操纵下,中国各种政治力量共同生产的一个怪胎。首先,“南北议和”是在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压力下进行的。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不仅陈兵舰于武汉江面,对革命党人进行武力威胁。而且,他们直接参与并操纵中国的“南北和谈”。在谈判桌旁,除了有南北双方代表伍廷芳、唐绍仪外,还有英、日、德、美、法、俄等国的代表参加。帝国主义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帮助袁世凯趁机夺权,迫使南方革命党人就范。其次,“南北议和”是南、北反动势力联合向革命党人施压的结果。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对革命军进行武力镇压;在革命阵营内部,立宪派和旧官僚也十分活跃,他们力主革命党人向袁世凯妥协。再次,“南北议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软弱性、妥协性的突出表现。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已经十分涣散,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些革命党的领导人认为:只要清帝退位,就是大功告成。孙中山也曾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世凯当选为临时大总统。这虽是他迫于当时形势的无奈之举,但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目光短浅、政治软弱的一面。革命党人最终接受了“议和”的要求。可见,“南北议和”实质上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内外、南北的多方压力下,对袁世凯的一次妥协退让。

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中华民国的成立

师: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远在美国。1911年底,他从海外回到上海,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最后,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什么要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回答情况,简要说明)虽然孙中山没有亲自领导和参加武昌起义,但这次起义是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影响下进行的。武昌起义不久出版的《中华民国公报》(1911年10月)中曾以“中华民国军政府总统孙”的名义向各省发出布告。这说明自1894年孙中山组织兴中会到1905年组成中国同盟会,以及他组织和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已使其在广大群众,尤其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是众望所归。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插图:《孙中山》、《孙中山主持召开第一次国务会议》、《上海南京路上悬挂五色国旗,庆祝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和《大总统誓词》,并对插图作简要说明,以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

生:(阅读)

师: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不断暴露出革命性和软弱性的政治特征。(引导学生阅读《大总统誓词》,找出孙中山提出的辞职条件,并思考:孙中山作出“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的承诺,说明了什么)

生:(阅读、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说明)孙中山承诺解职,说明了面对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力,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然而,孙中山不计个人名利,提出在“倾覆专制政府,拥护共和政体,使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的条件下,才解除临时大总统之职。这又体现了其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师:中华民国成立时,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出示自制《五色旗》教学投影片,简要解释)五色旗的旗面为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所谓“五族共和”。临时政府还决定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教给学生民国纪年与公历纪年的换算方法,并举数例让学习练习)

生:(练习民国、公历两种纪年的换算方法)

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学设计(二)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学设计(二)”,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中华民国的内外政策

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个什么性质的政权?如何判断一个政权的性质呢?(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并回答问题)

生:(阅读,讨论并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分析)判断一个政权的阶级属性,首先应看其主要是由什么人组成的。而更重要的,是看其采取的政策、措施对哪个阶级最为有利。下面,我们首先看看其人员的组成:作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核心人物。陆军总长兼参谋长黄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也握有重权。此外,外交、教育、法制等部、局的总长、局长均为同盟会的会员。其它六部的实际工作也都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在拥有立法权的参议院,共有43名议员,其中同盟会员就占了33人。由此可见,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权,是“革命时代之政府也”。接着,我们再看一看临时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让一名学生朗读《南京临时政府的法令和措施》表格中的内容)

生:(朗读课文)

师:南京临时政府的这些法令和措施,对哪个阶级最为有利呢?

生:(学生分析并回答)

师: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各项措施,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和文化教育事业以及改革社会风气,都起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以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的共和国。然而,我们从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中不难发现,它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缺陷表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参考有关课文进行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缺陷突出表现在对外政策方面:临时政府为求得到帝国主义的同情和支持,在其“告各友邦书”中,竟然宣布: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临时政府对待帝国主义的这种态度,使辛亥革命的光辉失色不少。那么,辛亥革命是否具有反帝的性质呢?(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并可选择两名持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辩论)

生:(思考、回答问题、辩论)

师:(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对待帝国主义的态度上,确实表现出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但这也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然而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抛头颅、洒热血,奋斗不息。目的是要“推翻洋人的朝廷”。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仍具有反帝的性质。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师:1912年春,孙中山在南京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宪法?其中有关参议院权力和内阁制的规定有哪些?这些规定的目的何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历史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析、回答问题)

生:(阅读、分析,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的回答情况,简要讲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它带有鲜明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其中,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的规定,内阁制中内阁总理对于临时大总统权力的制约规定等等,均明显具有维护共和制度的色彩和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的目的。但是,这部宪法后来没有发挥制定者设想的那种作用,窃取临时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统治,两年以后便废除了这部宪法。

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政权,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就被袁世凯窃取了。(板书第三目标题)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条件

师:袁世凯之所以能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主要有哪几个方面的因素?(让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师:(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归纳)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包括:帝国主义和立宪派、旧官僚的支持;革命党人的妥协退让及袁世凯的权术和阴谋。

2.过程

师:袁世凯是个老奸巨猾、觊觎清朝统治政权多年的政客和野心家,善于使用政治手腕。当他得到孙中山的妥协保证后,又一次施展权术,对清政府和革命党人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让学生阅读课文、楷体小字,找出袁世凯软硬兼施的具体表现)

生:(阅读课文,找出具体实例)

师:(强调指出)由于袁世凯施展种种诡计,不仅使宣统帝于1912年2月12日下诏书退位,而且还迫使革命派一再妥协,最终同意他在北京宣誓就职,临时政府迁都北京。这样,孙中山提出的三项条件中,革命党人只落得《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一纸空文了。同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除了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果实至此被袁世凯篡夺。(让学生阅读插图:《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情形》)

生:(阅读)

四、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1.辛亥革命的性质

师: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决定这一性质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各出一名代表总结发言)

生:(讨论、发言)

师:(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简要归纳)考察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应看这场革命是由什么阶级领导的?革命的目的是什么?辛亥革命发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时期。帝国主义与中国的封建势力相互勾结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贫困与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王朝腐朽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消除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师:(让学生阅读有关辛亥革命功绩的四段课文并各用一句话概括每个段落的意思)

生:(阅读,概括)

师:(在学生阅读、概括的基础上,逐条分析)辛亥革命的功绩之一,是使中国的政权和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辛亥革命前,统治中国的是腐朽的清王朝,是持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建立了中华民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尽管这种政体后来名存实亡,但这毕竟是历史的一个进步。辛亥革命的功绩还表现在人民的权利和观念上(让学生结合南京临时政府的有关法令说明,并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思考哪些史实能够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结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措施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内容说明)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正像初中学过的史实那样,后来无论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还是张勋复辟,都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没有逃出失败的下场。

师:辛亥革命的功绩之二,是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如何理解?(让学生结合前面内容思考)

生:(思考,回答问题)

师: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辛亥革命的功绩之三,是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导学生回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保护、鼓励工商业的法令)

生:(回忆)

师:南京临时政府在其存在的短短几个月时间里,颁布了一系列保护、鼓励工商业的法令,一定程度上扫除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使民族资产阶级倍受鼓舞。在民国初期形成了兴办实业的热潮。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迅速壮大起来。辛亥革命前,中国的产业工人仅有50万~60万,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已发展到200多万。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阶级基础。

师:辛亥革命的功绩之四,是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亚洲大国。其政局变动和革命运动必然会影响周边国家。在欧洲还保留着许多君主、亚洲还是君主制一统天下的时候,中国建立了共和制度,其影响是非常深远的。辛亥革命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让学生阅读课文,以加深印象)

生:(阅读,按要求在书中做出标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39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