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同步练习”,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选择题

1、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的本质意图是()

A、割香港岛B、赔款

C、开五口通商D、协定关税

2、英国《虎门条约》取得了“领事裁判权”,这意味着()

A、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纠纷由英国领事解决

B、英国领事享有对《南京条约》的解释权

C、中国的司法主权遭到破坏

D、英国领事可以决定中国政府的事情

3、鸦片战争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大量贩运鸦片的目的是()

A、损害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削弱清朝今年队的战斗力

C、破坏清政府的禁烟法令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

C、打开中国的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5、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下列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起根本作用的是()

A、革命性质B、革命任务C、社会性质D、主要矛盾

6、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这里的“转折”不包括()

A、社会性质的转变B、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C、国内主要阶级地位的变化D、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7、鸦片战争中,在孤危形势下决心拼死报国的定海总兵是()

A、陈化成B、葛云飞C、关天培D、海龄

8、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B、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

C、参战将领贪生怕死D、英国军事力量强大

9、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为《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所共有的()

A、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C、割让领土

D、开放通商口岸

10、英法联军洗劫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是在()

A、1856年B、1858年C、1859年D、1860年

1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割占中国领土方面与英国不同之处在于

A、是为了满足商品输出的需要B、是为了满足领土扩张的需要

C、是为了称霸世界的需要D、是为了资本输出的需要

12、两次鸦片战争在本质上的相识之处是()

A、都开始于侵略者对东南沿海的进攻

B、都直接威胁到清政府统治中心京津地区

C、清政府的抵抗都以失败而告终

D、都有助于侵略者占据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财富

13、《马关条约》中的哪一项内容最能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

A、赔款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B、允许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C、开辟内河新航线D、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14、甲午中日战争中日军疯狂屠杀中国和平居民的城市是()

A、南京B、大连C、威海卫D、旅顺

15、甲午中日战争期间,下列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黄海战役平壤战役威海战役辽东战役

A、B、C、D、

16、甲午中日战争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有()

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

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A、B、C、D、

17、《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定,这主要指()

A、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帝国主义直接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

C、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8、下列各国在鸦片战争后割占过中国领土的有()

英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

A、B、C、D、

19、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A、《天津条约》《马关条约》B、北京条约》《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辛丑条约》D、《南京条约》《天津条约》

20、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含义是:()

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

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

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

D、我国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以下与《马关条约》签订有关的材料:

材料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李鸿章的一段对话:

伊藤:“停战多日,期限甚足,和款应从速定夺,我已备有改定条款节略……中堂见我此次节略但有允,不允两句话而已”。李:“难道不准分辩?”伊藤:“只管辩证,但不减少。”李:“既知我国为难情形,则所求者,必量我力之所为。”伊藤:“日限既定,故将我所能做到者,直言无隐,以免多方辩论。”

──摘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有人说日本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也。”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中日战争》

材料三:张之洞:“速向英、俄、德诸国恳切筹商,伏与利益,亲立条约,恳其实力相助,问其所欲,许以重酬,绝不吝惜。”

──摘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请回答: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由朝鲜东学党人起义而引发

B.朝鲜国王请求中日双方帮助镇压东学党起义而引起

C.中日两国军队冲突而爆发

D.日本统治者借口朝鲜事变蓄意发动

从材料一看,对话双方态度怎样?

材料二的说法是否完全正确?为什么?

据材料一、二说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举例说明。

根据材料一、三分析李鸿章和张之洞在对日本态度上是否有原则性差异?为什么?

三、简答题

22、阅读下列三幅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回答:

(1)图一签订于哪一年?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变化?

(2)图二割占了中国哪些领土?中国社会性质又有何变化?

(3)图三是在什么背景下签订的?有何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2、C3、D4、C5、C6、C7、B8、A9、D10、D

11、B12、D13、B14、D15、B16、C17、C18、A19、C20、D

二、材料题:

21题答案:D

日方盛气凌人,蛮横强硬;中方狼狈应酬,俯首听命。

不完全正确,因为《马关条约》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而是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造成的。

说李鸿章“是天生卖国贼”是不对的,因为李鸿章大兴洋务,兴办军事工业,扩建北洋海军也有抵抗外来侵略的一面。

没有。张之洞为反对日本而向英俄德等出让权益的作法与李鸿章的投降主义没有区别

三、问答题:

22题答案

(1)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台湾、澎湖列岛、辽东半岛;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八国联军侵华,中国失败。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精选阅读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011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考点搜索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⑤林则徐等爱国将领的反抗斗争⑥义和团运动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⑵时间:1900----1901年,

⑶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⑷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2.甲午中日战争: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4.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5.反割台斗争表现了台湾人民不甘愿做亡国奴、誓死保卫家园的反抗精神

6.义和团运动的根本原因、性质、意义、失败原因、口号及评价。

根本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进步性: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强烈愿望

局限性: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

1.分析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3)结果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不同点(1)发动侵华的国家不同: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美俄伙同侵略。(2)侵略的目的程度不同:前者是为打开中国国门,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3)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不同:前者是禁烟运动,后者是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4)侵略的地区不同:前者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后者占领广州,进入天津,北京等地。(5)影响程度上不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前者是开始的标志,后者比前者进一步加深。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主要是因为A.爆发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

C.侵略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本题易错选A或C,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于题干中“继续”一词的含义把握不准确。两次鸦片战争背景和侵略方式极为相似,但不具备“继续”的延续性特点。的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其战争的性质都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因而从目的和性质上看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是“继续”的主要体现,故答案为B。

答案:B

2.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列强通过战争和侵略,强迫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条约体系,攫取了大量的侵华特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近代不平等条约按其内容主要分为:(1)割地类条约。如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2)赔款类条约。如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开埠通商类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这主要包括开放通商口岸、划定区域作为租界或势力范围、涉及关税权力等。(4)攫取特权类条约:这主要涉及通商航海权、内河航运权、外国司法权、公使进驻北京权、关税减免权、外国自由传教权、内地自由游历经商权等,这样的条约很多,学习中要注意比较区分其各自的内容及特点。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本题易错选B出错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区别不同条约内容的相似性和区别。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内容,题目中的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说明了中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材料“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就能能体现不同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然后再对照中国近代史上相关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中有规定,住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就不至于因“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而误选《天津条约》,故答案为D。

答案D。

3.全面把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和阶段特征

近代列强侵华的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1)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前(1840—18940),英、法、美、俄主要侵略国家;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打开中国大门,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为主要目的,“协定关税”最能体现列强的核心要求,导致了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甲午战争----一战结束(1894—1918),侵华的国家增多,有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侵略手段在政治上采取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的转变,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各国共同支配到美国逐渐占优势再到一战期间日本独霸的局面(3)一战后----二战结束(1919—1945),美、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独占中国的策略,先是共同支配,到后来出现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4)从结果和影响看,除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本题易错选A,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解答此题主要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依据材料中“紫禁城……‘寇兵分国占据”可以说明这是列强联合侵华,可以排除B、D、但根据材料中“日人”等信息,可以排除英法联合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可判断出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答案为C。

答案C

1.(2010·四川高考)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答案:A

2.(2010·江苏高考)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答案:A

3.(2009·海南高考)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B

4.(2009·全国1高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本题结合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和史实,故首先排除A答案。《天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其实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答案B符合题意。

答案:B

5.(2009·广东高考)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答案:A

6.(2007·上海高考)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廖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判断的关键信息是“可卡因”、“19世纪”。

答案:D

7.(2010·上海高考)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解析:⑴问根据“和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⑵问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归纳。⑶问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评价,既要看到“和约”的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性。答案:(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

(2)正义的要求(3分)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8.(2009·上海高考)阅读下列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牌单,回答问题(9分)

日期拍卖行拍卖品描述1861.7佳士得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1862.6佳士得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1864.7佳士得36件表明来自圆明园的物品。⑴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

⑵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

⑶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1)从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可以看出所列拍卖清单都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久,而且所有物品均来自中国,全还是皇家专用,结合学过的知识可以判断出,拍卖品当时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中国北京后掠夺所得。(2)只要能够结合国际法: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相关原则,证明上述战争是违背了这些国际原则的就能说明战争的侵略性。(3)将通过侵略战争掠夺而来的财产进行拍卖是不合法的(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答案2:回答不充分。·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1.(2010·山东省聊城市高三模拟)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

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选B提取信息:“两个联合民族”“对华抢掠”“英国、法国”,这指的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当记者问法国历史学者、资深记者贝尔纳·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时,他说:“我丝毫没有夸张。试

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放眼望去,上百座中式建筑,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其中大部分为木制结构,还不算根据常驻乾隆皇帝宫廷里的西方神甫提供的十八世纪图纸所修建的欧式建筑。还有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多年积存的贡品,数以千计的玉石、瓷器,成吨的丝绸,有些精美绝伦的古董历史要追溯到十一世纪,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这是一个文明被截肢的痛苦记忆”。你认为此处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应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B.《第二次鸦片战争:洗劫圆明园》

C.《太平天国运动:天京的陷落》?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洗劫北京城》?

:选B提取信息“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冥庵杂识》中记载,浙江一带曾流传一副对联:“逆不靖,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

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与这副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A嘲靖逆将军奕山、扬威将军奕经。波未宁、海未定,指宁波、定海两要塞。中丞,指刘韵珂,当时曾努力筹饷。据这些人物分析应该是鸦片战争。

4.“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

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选C。领事裁判权即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5.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的特点有

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中国内地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选C。鸦片战争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了11处通商口岸,有南到北,沿长江而上到达汉口,深入中国内地。故选C。

6.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

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选C。提取信息:“一线之延”“不令倭得”,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应该是刘永福领导的反割台斗争。

7.“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

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选A。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和对《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掌握,由材料可知英国割占香港岛,故选A。8.(2010·广东省汕头市高三模拟)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

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选D。从材料中可知洋人占据了北京城,符合该条件的只有BD。而B发生在1860年,不是光绪帝在位,故不符合时间要求。

9.列宁说:“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疯

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英国人、法国人……等疯狂镇压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选D。由题干材料多国对中国义和团的镇压可知答案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

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选C。由题干材料租界可知答案。

11.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人’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

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抚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B.义和团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D.新文化运动中

:选B。材料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1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

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选A.《辛丑条约》中规定,禁止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体现了“以华制华”。太平天国运动中,英美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体现了“以夷制华”。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北洋舰队使用的武器属于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物,甲午

战争的失败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体现了“以夷制夷”。

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②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③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④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选B.八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之一是:列强企图灭亡中国。14.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以“任意斥责对待外

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表述说明

A.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

B.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导国家

D.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选A.从材料看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1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选C.1902年虽然有东交民巷,但那是使馆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所以丙错。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表(万箱)

年代

1799

1830

1838

1840

1842

1848

数量

0.4

2.0

4.0

2.0

3.3

9.6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万英镑)

年代

1840

1842

1845

1850

1857

数量

52.4

96.9

239

140

216

材料三:1773年,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说“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对外贸易的目的外,这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对华输入鸦片状况在哪三个阶段有何明显变化的趋势?(3分)原因为何?(3分)

(2)根据材料二,在1845年后,中英贸易状况有何趋势?(2分)导致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禁烟运动?(2分)有人说“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所导致的。”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1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1799-1838年,增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1840年,减少,禁烟运动;

1842—1850年,激增,超战前最高水平,鸦片战争中国战败。(6分)

(2)徘徊。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4分)

(3)鸦片的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2分)不对。(1分)根本原因:英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发动战争。(2分)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教学设想

1、本课知识点多,建议按侵略、条约及危害、抗争三方面进行小专题展开教学;

2、依托新课程标准理念和要求,引入学习建议、学生活动、自我测评、知识链接、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活动记录等内容。

3、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宗旨,围绕“问题探究法”逐步展开,充分调动学生互动的积极性,把学习变成师生对话、自主探索和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注重课前、课中和课后问题的展示、探究和激发。

4、把握好课文正文与栏目文字及图片的关系,图文配合,相得益彰。“以诗证史”,有助于使学生在抱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深刻的联想和思考。引录的张维屏关于三元里抗英的诗歌,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总之,务必将教材各类材料都利用得恰到好处。

5、运用多媒体展示,加强声、像、文、图的刺激,提高感知率,强化图片的信息处理能力;

6、注重学科之间综合(地理、哲学、经济学),提高读图识图能力,体现“大文科”教学观;

7、强调以史为鉴,注意与现实联系(改革、开放、遗产保护、国防教育)。

8、注意与初中知识衔接,引导学生在精学课文的基础上,进入独立思考的更高层次,进行学术思维方面的初步引导和训练。

二、教学目标

1、识记: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理解: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认识列强侵略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3、运用(能力目标):通过探讨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影响,培养学生全面、客现和深层次分析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指导阅读、理解和分析有关材料,帮助学生领会史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引导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提升综合能力。使学生认识两次鸦片战争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巨变。掌握哲学原理:根本与直接原因、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等,提高辨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

研读学生合作探究阐释史料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谈话法

(1)深切感受“落后挨打”的沉重教训,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

(2)中西方兴衰趋势的鲜明对照,了解国情和球情,并能将中国置于世界历史大背景中去考察,以增强世界意识进而参与国际竞争的自觉性。(3)通过感悟与体验,学会鉴别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4)认识西方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和惟利是图本质。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大洗劫,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5)联系香港的割失和回归,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牢记民族的灾难和屈辱,青年学生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

《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认识列强通过《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取得的权益及给中国带来的灾难。”由于必修“政治文明历程”的主题,本课的着眼点是中国战败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本课头绪多,史事纷繁,主要内容(见教学结构)。

学生虽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但其历史知识储备和历史思维能力还有限,本课重在创设新情境,深入浅出引导、点拨,注重理论分析和历史思维的培养。

学的建议:加强学法指导,诱导先学后教,利用“第二教材”和“中学历史”等网站主动学习,布置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师课前归纳了学生的主要疑难。激励学生积极阅读、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及其给中国带来危害的探究与解析。培养学生学科内和学科间的综合分析能力,进行学法上指点。

1、梳理诸多头绪(列强、清王朝、太平天国)即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交错关系;清政府对这次战争所持的复杂态度;

2、地名(广州、大沽、天津、北京、汉口等)。

3、战争的必然性及中国战败原因。

五、教具:课本、地图册、第二教材、CAI课件和投影图片、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等视频资料。

六、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

鸦片战争

(1)原因---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禁烟运动;

(2)经过;

(3)结果---中国战败原因、条约及危害、中国社会的变化

第二次鸦片战争

(1)起因;

(2)经过;

(3)条约及危害、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巨变

(1)政局、权力结构的变化

(2)经济结构的变化

(3)阶级结构的变化

(4)思想文化、教育的变化,

重在分析清朝政局的变动。

2、教学流程

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操作

问题

(提出问题,学生探究,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探究

(读教材、同桌讨论、分组探究)

效果及学法指导

导入

电脑平台展示《虎门销烟》、播放视频《晚清悲歌》

该图再现了什么画面?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英国称之为商业战争对吗?

以问设疑,以疑起趣,因趣探究,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入新课。

根据课前查找资料回答问题。

激活课堂气氛,学生兴趣增强,注意力集中。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虎门销烟”

教学过程

列强发动侵华战争

展示战争形势图,同时布置学生研读教53-54页

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片断

布置学生研读教54-55页,同桌讨论问题

展示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曲线图

播放视频

《圆明园》

分析毒品的危害及禁烟的正义性

鸦片战争爆发是偶然的吗?

读图:鸦片战争可分为几个阶段?英军主要侵犯哪些地方?

此曲线图反映了1845-1851年英国对华贸易呈何趋势?

假如你是一名受雇于英国商人的市场调查员,你能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为此英国提出什么要求?这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有什么关系?

谁能介绍圆明园

中国缘何屡次战败?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认识:鸦片战争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是“西方资本积累在中国的继续”。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提高读取图片信息和材料处理和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从图片和课本中提取有效信息;

各小组概括战争爆发原因

讲述战争经过读图识记英军侵犯的主要地点

课堂探究议一议:

圆明园方案并表决,是重建还是保留原貌或其他的方案,请各自说明理由

从政治、经济、科技、制度等角度或从内因、外因分析中国战败原因。

引导学生如何读取图片信息:注意图片上的文字、人物神态衣装、背景等

掌握战争原因的分析方法:从主观、客观,内因、外因,国内、国际形势等方面分析。

条约及危害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

展示;

相关图片

两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列表比较各条约内容,剖析其对中国的危害

展示地图,指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概况

1、英、法、美、俄各从中国夺取了哪些特权?

2、列强怎样扩大在华侵略权益?

中国又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英国侵占香港三步曲(条约及割地)?

4、近代两次科技革命造就了一批强国,古老文明的中国为什么落伍了?

5、“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应如何吸取“落后挨打”的惨痛教训,开拓进取,奋发向上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从宏观上把握事件的相互关系:战争是手段,签约是目的,列强发动战争是为了签约获得侵略权益。

分清历史事件的现象与本质

比较能力的培养,分析条约,列强不断扩大的侵略权益及对中国危害步步加深。

激发学生爱国、向上的情感。

同桌讨论比较:各条约内容及危害,注意条约新增加的侵略权益。

从政治、经济、外交方面找出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条款。

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概括学习本课的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弱国无外交、以史为鉴、与时俱进、保护世界遗产、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引导学生学会细心观察事物。

区分历史现象与本质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说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中国人民悲壮的抗争

展示图片

讲述爱国官兵和人民群众抗争的典型事例。

展示“鸦片战争中壮烈牺牲的清朝爱国将领一览表”

播放视频《三元里抗英》

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奋起反抗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说明了什么?

如何理解张维屏关于三元里抗英的诗歌?

近代反侵略斗争中为国捐躯第一人是谁?

三元里抗英有什么重要意义?

富于反抗精神的中国爱国军民和妥协投降的清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理解近代中国的怪圈:洋(列强)怕民(中国人民),民怕官(清政府),官怕洋。

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从课文中找出反侵略的事例

讲述虎门销烟。

联系现实讨论:毒品危害大,为何今天还不能禁绝?

讨论:我们用什么行动来学习先人伟绩报效祖国?

学会对比分析:

中国爱国军民的抗御侵略的情形,同清廷动摇不定、最终妥协投降以及琦善、奕山之流投降派典型人物的丑恶行径予以揭示。

知识拓展

观察图片,分析理解教材中所引“谣谚”诗歌

材料信息如何提炼并运用所获信息解决历史问题?

材料处理能力的培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解题指导: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

小结

课件展示本课知识点(见教学结构)

要求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课知识构架,培养历史思维。

学生回顾知识,构建知识框架。

形成完整的知识的整体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权力结构的变化

经济结构的变化

思想领域的变化

文化教育的变化

总理衙门的设置、总税务司的设置、

汉族官僚势力的上升

洋务运动,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的出现,民族工业兴起

西学东渐

设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动态图示小结:

七、教学后记

本课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分水岭,中国近代发展的三条线索均可在本课找到源头,鸦片战争从根本上影响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真实的镜头、详尽的文字、残破的遗迹和创伤的身心,让人心碎。以往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是更多的问号,并应该少用些省略号。中国人不应该、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记,斑斑点点但历历在目的镜头、侧面或片段: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掠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仔”、“东亚病夫”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被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上。一个民族,不是从沉没中爆发,就是在沉没中死亡。“血与火”的往事时刻警示我们永远引以为戒。“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八、课外巩固与提高

1、自我检测:选择题5道(课件第20张,在此略)

2、下面请同学们把本课学习中仍存在的重点和疑点归纳出来。(通过学习,要求独立完成,以突出重点,让教师了解学生反馈的问题)对本节内容重要知识要点的:

收获

知识学习

收获

能力培养

收获

情感交流

存疑

奇思妙想

3、拓展与思考:课外上“鸦片战争纪念馆网”,以你所掌握的史实说明中国能否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取胜?

答:腐朽没落的清政府,盲目排外,闭关自守,不了解世界大势,没有及时发奋图强。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皇帝反复无常,内部纷争,战和不定,官员昏庸无能。腐朽的政治制度、落后的军事力量、虚弱的经济实力是当时中国的致命弱点。总之,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挡先进的资本主义。

4、知识链接与思考:

材料一:2003年,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访华时做客清华大学,在与清华学子交流时,一个同学问了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请问首相先生,您如何向您的孩子解释大英博物馆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中国文物?”时,布莱尔尴尬的笑着说,“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材料二:据新华社(2002年5月)报道,历经140年历史沧桑之后,牛首、虎首、猴首3件圆明园文物终于重归故里。这3件珍贵而且饱含着中华民族百余年血泪的文物公开露面是在嘉士德和苏富比两家拍卖行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无数华夏子孙为此震惊、愤慨、抗议;国家文物局也严正申明,要求两家拍卖公司停止拍卖。但正义的呼声竟没有得到回应,为防止国宝再次流失,保利集团到现场参与竞拍,并以3317万港币竞拍成功。保利集团的易先生说:“这两件国宝是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保利集团此举完全是出于爱国情结”。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其中多数是在国力羸弱、战乱纷纷的年代里被偷盗抢劫出去的。

读了以上两段材料你有何感想?就你的认识写一篇小论文。(文体不限,言之有理即可)

5、课外活动建议:利用班会课,全班同学举行一次模拟的列强新闻发布会,学生分别代表英法美俄、记者、时事评论员,揭露罪恶,并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请参考):

强盗的自白——列强新闻发布会:

:为什么英军在洗劫之后又要将圆明园付之一炬呢?

:焚毁圆明园是为了报复清政府虐待我方被俘人员。当时清政府扣押了我方派去的谈判代表巴夏礼一行39人,押送至圆明园,后来生还的只有18人,其余归还的全是尸骸。

:这只是英国的借口。“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当时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不是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吗?英国焚毁圆明园的动机肯定不只是为了报复。

:英法侵略者是为了销毁洗劫圆明园的罪行而放火毁园的。

:英法联军在洗劫圆明园后,并未刻意掩盖,反而在公开炫耀。如英军将所掠财物公开拍卖。法国公使葛罗公开说“联军占有行宫之举,乃其分内所有之事,两军交战,克其地而享有之,亦战时公法所许也”。法国还在枫丹白露专设中国馆,公开收藏展览从圆明园中劫来的大量珍贵文物。因此,洗劫和焚毁之间并无因果关系。

:我注意到英国公使额尔金曾说:“(火烧圆明园)此举将使……中国皇帝将因此减其骄傲之心也”。联想到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自以为是天朝上国,将英法长期视作蛮夷,因此英国要通过火烧代表中国最高权力的圆明园来惩罚中国人的傲慢自大,恢复欧洲被伤害的“尊严”。

:我认为英法是为了摧毁清政府的反抗意志,迫使清政府迅速就范,答应英法的一切要求而焚毁圆明园的。额尔金曾说:“毁坏圆明园行宫,与勒索一宗款项……二举联合起来,似为完成各条件之唯一方法”,“只有烧毁圆明园一事,最为可行……此举能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

高二历史教案: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知识与能力

(1)根据课标的要求,列举1840年-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的史实,即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历次战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是《南京条约》及其附件、《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

(2)通过设置问题进行讨论,加强中外对比联系以及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具备世界意识的能力和历史为现实服务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内容、危害等方面的深层次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讨论法、历史比较法、情境再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在近代对中国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争给中国带来了耻辱,但是也使沉睡的中国觉醒。一批又一批的中国人为中国的崛起而奋勇前进。他们英勇之屈的斗争精神永远激励中国人民继续前进。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34

2012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复习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2012届高考历史基础知识梳理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复习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2012高考历史必修1学案导航: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点搜索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①鸦片战争②第二次鸦片战争③甲午中日战争④八国联军侵华⑤林则徐等爱国将领的反抗斗争⑥义和团运动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

⑵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结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①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②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⑵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⑶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内容: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⑷影响: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导火线:朝鲜东学党起义。

⑵时间: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⑶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①中国割让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华设厂;⑷影响: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后危害最深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清政府不得不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财政。

②、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③、日本的胜利大大刺激了西方列强,以“三国还辽”为开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⑴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⑵时间:1900----1901年,

⑶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

⑷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

1.鸦片战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2.甲午中日战争:海军提督丁汝昌、“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4.三元里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5.反割台斗争表现了台湾人民不甘愿做亡国奴、誓死保卫家园的反抗精神

6.义和团运动的根本原因、性质、意义、失败原因、口号及评价。

根本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性质:农民阶级反帝爱国运动

意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进步性: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强烈愿望

局限性:对清政府认识不清;具有盲目的排外色彩

1.分析比较两次鸦片战争的异同

相同点

(1)背景都发生于西方殖民者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目的都是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3)结果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取得割地,赔款,通商等权益。不同点(1)发动侵华的国家不同:前者是英国单独发动的;后者是英法联合发动,美俄伙同侵略。(2)侵略的目的程度不同:前者是为打开中国国门,后者是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3)发动战争的直接原因不同:前者是禁烟运动,后者是亚罗号和马神甫事件。(4)侵略的地区不同:前者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后者占领广州,进入天津,北京等地。(5)影响程度上不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不同,前者是开始的标志,后者比前者进一步加深。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继续,主要是因为A.爆发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C.侵略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本题易错选A或C,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对于题干中“继续”一词的含义把握不准确。两次鸦片战争背景和侵略方式极为相似,但不具备“继续”的延续性特点。的一次鸦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其战争的性质都是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非正义战争,因而从目的和性质上看具有明显的延续性,是“继续”的主要体现,故答案为B。答案:B2.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列强通过战争和侵略,强迫中国反动政府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形成了一个庞杂的条约体系,攫取了大量的侵华特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近代不平等条约按其内容主要分为:(1)割地类条约。如中英《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等。(2)赔款类条约。如中英《南京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3)开埠通商类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这主要包括开放通商口岸、划定区域作为租界或势力范围、涉及关税权力等。(4)攫取特权类条约:这主要涉及通商航海权、内河航运权、外国司法权、公使进驻北京权、关税减免权、外国自由传教权、内地自由游历经商权等,这样的条约很多,学习中要注意比较区分其各自的内容及特点。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内容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本题易错选B出错原因在于没有很好的区别不同条约内容的相似性和区别。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题目中材料的内容,题目中的两个材料中第一个材料说明了中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但更重要的是第二个材料“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就能能体现不同时期列强侵略的特点。然后再对照中国近代史上相关不平等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中有规定,住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对反帝运动镇压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就不至于因“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而误选《天津条约》,故答案为D。答案D。

3.全面把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和阶段特征

近代列强侵华的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及其影响(1)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前(1840—18940),英、法、美、俄主要侵略国家;以商品输出取代直接抢掠为主要方式,以相互勾结、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国门为主要手段,打开中国大门,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为主要目的,“协定关税”最能体现列强的核心要求,导致了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甲午战争----一战结束(1894—1918),侵华的国家增多,有英、法、美、俄、德、日、意、奥等国;侵略手段在政治上采取瓜分狂潮到以华制华的转变,经济上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各国共同支配到美国逐渐占优势再到一战期间日本独霸的局面(3)一战后----二战结束(1919—1945),美、日成为侵华的主要国家,列强采取了以华制华→独占中国的策略,先是共同支配,到后来出现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4)从结果和影响看,除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紫禁城内各宫殿,尽为寇兵分国占据。三海、万寿山、颐和园等处……各宫中累代珍异皆为日人捆载以去。”这是指哪一次侵华战争A.第二次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本题易错选A,错因在于没有很好地把握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特点。解答此题主要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依据材料中“紫禁城……‘寇兵分国占据”可以说明这是列强联合侵华,可以排除B、D、但根据材料中“日人”等信息,可以排除英法联合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由此可判断出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故答案为C。答案C

1.(2010·四川高考)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答案:A2.(2010·江苏高考)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答案:A

3.(2009·海南高考)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答案:B

4.(2009·全国1高考)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本题结合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和史实,故首先排除A答案。《天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其实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答案B符合题意。

答案:B

5.(2009·广东高考)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从上述材料来看,“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英国政府。“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胜败对比;“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英国体现出其侵略本质.

答案:A

6.(2007·上海高考)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像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廖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D.鸦片战争

题主要考查考生依据史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判断的关键信息是“可卡因”、“19世纪”。

答案:D

7.(2010·上海高考)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的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还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湾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处理。十四、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着,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需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人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兵官,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解析:⑴问根据“和约”的相关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⑵问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角度归纳。⑶问注意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和评价,既要看到“和约”的积极方面,又要看到其消极性。答案:(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2)正义的要求(3分);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保守的观念(3分)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基督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8.(2009·上海高考)阅读下列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牌单,回答问题(9分)

日期

拍卖行

拍卖品描述

1861.7

佳士得

来自军官们的两批物品,一批8样,一批23样。其中包括中国“皇帝的大国玺”。

1862.6

佳士得

来自圆明园的3件珐琅制品,“一件大香炉……曾是皇帝书房里的炉子”。

1864.7

佳士得

36件表明来自圆明园的物品。

⑴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

⑵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

⑶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1)从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可以看出所列拍卖清单都是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久,而且所有物品均来自中国,全还是皇家专用,结合学过的知识可以判断出,拍卖品当时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侵占中国北京后掠夺所得。(2)只要能够结合国际法: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相关原则,证明上述战争是违背了这些国际原则的就能说明战争的侵略性。(3)将通过侵略战争掠夺而来的财产进行拍卖是不合法的(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意相符的内容。·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答案2:回答不充分。·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1.(2010·山东省聊城市高三模拟)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

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选B提取信息:“两个联合民族”“对华抢掠”“英国、法国”,这指的是英法联合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2.当记者问法国历史学者、资深记者贝尔纳·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时,他说:“我丝毫没有夸张。试

想一下当时的情景,放眼望去,上百座中式建筑,亭、台、楼、阁应有尽有,其中大部分为木制结构,还不算根据常驻乾隆皇帝宫廷里的西方神甫提供的十八世纪图纸所修建的欧式建筑。还有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多年积存的贡品,数以千计的玉石、瓷器,成吨的丝绸,有些精美绝伦的古董历史要追溯到十一世纪,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这是一个文明被截肢的痛苦记忆”。你认为此处布里泽撰写的历史专著应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B.《第二次鸦片战争:洗劫圆明园》

C.《太平天国运动:天京的陷落》?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洗劫北京城》?

:选B提取信息“很多皇家图书馆里的绝世之作毁于大火”,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3.《冥庵杂识》中记载,浙江一带曾流传一副对联:“逆不靖,威不扬,二将军难兄难弟;波未宁,海

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与这副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选A嘲靖逆将军奕山、扬威将军奕经。波未宁、海未定,指宁波、定海两要塞。中丞,指刘韵珂,当时曾努力筹饷。据这些人物分析应该是鸦片战争。

4.“经济上的暴力强制”是近代历史上外国对华关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连外国人也承认在华洋商“个

个都是大恶棍”,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庇护”在华外国人所依据的主要是

A.永久居住权B.海关管理权

C.领事裁判权D.片面最惠国待遇

:选C。领事裁判权即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

5.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的特点有

①数量增多 ②开始深入中国内地③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④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④

:选C。鸦片战争开放了五处通商口岸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第二次鸦片战争开放了11处通商口岸,有南到北,沿长江而上到达汉口,深入中国内地。故选C。

6.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

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选C。提取信息:“一线之延”“不令倭得”,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应该是刘永福领导的反割台斗争。

7.“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

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该条约内容与哪次战争有关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选A。考查逆向思维能力和对《南京条约》主要内容的掌握,由材料可知英国割占香港岛,故选A。8.(2010·广东省汕头市高三模拟)某研究者查阅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份吏部档案(右图),残缺不全,原文

有:“上年□月间,□□入都,本署即被占据,迨洋兵撤退,检查署内所存档案则例等件,全行遗失。”与这份档案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选D。从材料中可知洋人占据了北京城,符合该条件的只有BD。而B发生在1860年,不是光绪帝在位,故不符合时间要求。

9.列宁说:“试问,中国人对欧洲人的进攻,这次遭到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俄国人、日本人等疯

狂镇压的暴动,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不痛恨他们吗?”“英国人、法国人……等疯狂镇压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选D。由题干材料多国对中国义和团的镇压可知答案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

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A.封建落后性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选C。由题干材料租界可知答案。

11.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人’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

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抚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中B.义和团运动中

C.辛亥革命中D.新文化运动中

:选B。材料体现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12.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

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甲午战争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选A.《辛丑条约》中规定,禁止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体现了“以华制华”。太平天国运动中,英美组织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体现了“以夷制华”。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北洋舰队使用的武器属于近代军事工业的产物,甲午

战争的失败体现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体现了“以夷制夷”。

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联军统帅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①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斗志②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③已放弃灭亡中国的计划④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选B.八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之一是:列强企图灭亡中国。14.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以“任意斥责对待外

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表述说明

A.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

B.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导国家

D.帝国主义国家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国家

:选A.从材料看外国公使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控制着中国的内政外交,说明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在华的工具。15.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甲说:“我参加过公车上书。”乙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丙说:“我家住在东交民巷。”丁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选C.1902年虽然有东交民巷,但那是使馆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所以丙错。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数量表(万箱)

年代

1799

1830

1838

1840

1842

1848

数量

0.4

2.0

4.0

2.0

3.3

9.6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的中英贸易(万英镑)

年代

1840

1842

1845

1850

1857

数量

52.4

96.9

239

140

216

材料三:1773年,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说“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对外贸易的目的外,这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严格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英国对华输入鸦片状况在哪三个阶段有何明显变化的趋势?(3分)原因为何?(3分)

(2)根据材料二,在1845年后,中英贸易状况有何趋势?(2分)导致这种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为什么要开展禁烟运动?(2分)有人说“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所导致的。”你觉得这种观点对吗?(1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答案:(1)1799-1838年,增加,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1840年,减少,禁烟运动;

1842—1850年,激增,超战前最高水平,鸦片战争中国战败。(6分)

(2)徘徊。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4分)

(3)鸦片的输入严重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2分)不对。(1分)根本原因:英国为了获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而发动战争。(2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733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