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2)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4)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章第四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

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
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草原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2.略。
3.各自然带内部存在着差异。如教材图3-8中热带草原带内,河谷地带和地势较高的高原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是多种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组织学生看课本P79“阅读材料”,亲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板书)
1、地域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每件的差异,这就是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
成因: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
集体完成课本P79活动题,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1.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
2.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
成因:在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
集体完成课本P80活动题,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
规律,并比较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差异。
参考答案:1.

2.自然景观由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依次更替。形成原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自然景观由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依次更替。形成原因是从亚欧大陆东西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步降低
垂直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成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增加,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集体完成课本P81活动题,分析垂直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1.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引起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
2.(1)因为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2)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多,因为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3)珠穆朗玛峰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积雪量大,雪线较北坡低。
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成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

影响
集体完成课本P82活动题,分析地方性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从图3-11可以看出,在较小尺度地域内,由于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自然环境
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地方性分异现象。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板书)
陆地自然带在整个地球表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与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分布植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
分出的种类
森林
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草原
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农业生产上必须注意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四、板书提纲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五、教后感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目标检测
1.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
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2.形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3.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其分异规律属于
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C.山地垂直分异D.地方性分异
4.具有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中纬度高山B.低纬度高山C.高纬度高山D.中纬度低山
5.下列自然带中,生产量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温带荒漠带
6.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异属于
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C.山地垂直分异D.地方性分异
7.草原自然带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和温带草原自然带,下列四地中,有热带草原自然带分布的是
A.非洲大陆B.欧亚大陆中部C.北美洲中部D.南美洲阿根廷
8.荒漠自然带可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下列四地的荒漠带中属于热带荒漠自然带的是
①非洲撒哈拉大沙漠②阿拉伯半岛沙漠③欧亚大陆内部沙漠④美国中西部沙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10.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常常表现出
A.有序性和普遍性的规律B.无序性和整体性的规律
C.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D.无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三、知识链接
例题解析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⑴~⑷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3)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量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4)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
工从该图可看出,该高山的垂直自然带基带为热带草原带,因此该地位于热带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从山麓到山顶的气温逐渐降低,热量带也从热带逐渐过渡到了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自然带从常绿阔叶林带向上变为森林草原带,再往上则变为草原带、高寒荒漠带,到山顶则是积雪冰川。该山的山麓自然带基本上沿着等高线延伸,因此决定该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应为纬度位置,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则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热量条件。
(1)A(2)A(3)A(4)A

第四单元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本中活动题参考答案
(一)P89活动题:
1.(1)图4-3为山区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分散,多居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从图文资料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支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4.除地形以外,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

(二)P91活动题:
1.第三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高,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线路稀疏。

(三)P92活动题:
西部是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是四川盆地,交通线路稠密,尤其是成都平原,交通线路基本上呈网状分布。JAB88.coM

(四)P93活动题:
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
(2)东西走向为主。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很大。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2.C线相对合理。理由:A线最短,但穿越山区工程量大,造价高;B线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线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

(五)P94活动题:
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地形闭塞,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第四单元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知识提纲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
聚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和
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多呈型、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
地形的影响
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空间分布相对。
聚居的人口较。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等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等
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东部
平原地形:限制较,一般呈状分布
地形的影响
山区地形:限制较,多呈字型分布,造价较
充分考虑沿线的、、、、、等;
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地形,避开地段,尽可能降低,设法减少对的破坏
科学技术的影响

延伸阅读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湘教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学案(湘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以生物为例,知道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以生物为例,知道某一自然要素的变化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知道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1、生命出现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演化过程。生命出现后,________进化即________演化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出现在。阅读课本P66/《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完成:
(1)具有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环境向环境转变。
(2)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2、在下表空格中填写出各地质时期所对应的生物发展阶段名称。
代纪距今年代
(亿年)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界植物界
新生代第四纪
()时代()时代
第三纪()时代
中生代白垩纪()时代
侏罗纪()时代
三叠纪
古生代二叠纪(两栖类动物)时代
石炭纪()时代
泥盆纪()时代
志留纪()时代
奥陶纪()时代
寒武纪
元古代动物孕育发展初期阶段
太古代原始生命体
地球初期发展阶段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期60%以上的海生____________动物种类灭绝;原始鱼类和古老的_________全部灭绝;______植物明显衰退。期________全部灭绝;海洋中50%以上的____________动物种类灭绝

探究点一: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对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发表自己的观点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与环境没有关系,是一种自然进化
B.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影响不大
C.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与生物进化无关
D.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奠定了环境基础
2.在地质历史时期,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A原始鱼类B古老的两栖类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D蕨类植物

1.知识归纳
2.我的感悟

读环境问题示意图,将下列选项的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内。
A、气候恶化
B、水旱灾害增多
C、农业减产
D、土壤肥力下降
E、威胁人类生产
F、全球变暖
(4)将下列选项按因果关系用字母代号把图填写完整。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表层海水出现热膨胀
C.极地冰川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
F.大量燃烧矿石燃料
G.全球气温上升H.大量植被受破坏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知识结构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的影响形成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经度地带性:由于(水分)的影响形成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分异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教材和辅导用书。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干涸的胡杨林”“椰子树”“雪莲”“荷花”等景观图片。
提问:这几幅景观图是我国不同区域的景观图。为什么在我国有这么多不同的景观呢?
回答:因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
归纳:不同的地区展现了不同的景观,说明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那么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提问:展示图片做一个活动,假设我是导游的话,我要带你们进行中国的旅游,在旅游过程中你们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观呢?请你们把他们一一对应。
归纳: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导致不同地区气候不同,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导致地表呈现不同的景观。这些景观(主要是植被和土壤)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带也就是陆地环境差异性的具体体现。(介绍自然带的概念)
出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思考自然带有什么特点?
总结:他的特点是有一定的宽度,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
请同学们阅读图P91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对比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和自然带分布图。(如下)

设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地方?自然带和气候类型之间是不是一一对应的呢?
回答:对,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
强调:一般自然带的名称,是以热量带+植被名。也就是对应的气候类型的名称后面加上一个“带”字。
回答(略)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的能力
做同步练习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气候带和自然带的分布及加强自然带的名称记忆。
承转:出示非洲的自然带图,同学们你们在非洲的自然带这幅图中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回答:非洲的自然带是南北对称的。
教师:那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回答:因为热量不同。
教师总结:是的,因为地球上的热量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分布规律,我们把这种变化规律叫做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因为是沿着纬线变化的,因此也称为纬度地带性。
纬度位置不同热量不同,形成纬度地带性
出示不同地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图,和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让学生从图片中去体验不同的自然带分布,加深印象。
总结: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在_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最明显。
教师:我们现在又要做一次旅行,如果我们从山东开始出发去新疆,在沿途中我们看到不同的景观,出示三张不同的图片,请同学们分别把这三幅图片一一对应在相应的位置。
提问:同学们做的很好,可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回答:因为离海洋越来越远了。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发现了这个规律,因为从山东到新疆一路上水分越来越少了,所以植被也就越来越稀疏了。
提问:那你们能说出这种规律又是沿着什么线在变化吗?
回答:经线
教师:非常好,出示示意图
海陆位置不同,所以水分不同,所以形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可以称为经度地带性。
总结: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在__中纬度地区比较明显。
实践提问: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设种植灌木。你认为哪种主张比较合理?
学生可以讨论回答。
总结:生态建设中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
承转: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这样一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象呢?
学生回答各异。
总结:因为随着海拔的升高,水热条件发生了变化,把这种现象叫做“垂直地带性”。
教师:分布的特征:1)山体所在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基带类型。
2)山地所在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向阳坡高于背阳坡
做相应内容的练习,加强理解。
承转:以上讲到的都是有规律的,还有一些是没有规律的,比如说我国新疆的绿洲。这叫做非地带性。
总结本课知识点:
(一)地带性分异规律
分布规律概念及特点成因举例
水平地带性
________地带性
(高纬和低纬地区表现明显)各自然带与_______大致平行伸展呈条带状纬度高低引起的______差异,水分亦有影响非洲沿东经200从赤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变化
________地带性
(中纬地区表现明显)各自然带与________大体平行伸呈条带状距海远近引起的_______差异,也受一定的温度影响我国大陆东部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然带的更替
垂直地带性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______分布海拔高度引起的________状况的垂直差异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

(二)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荒漠中的绿洲(例:我国新疆天山、昆仑山山麓地带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板书:
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纬度地带性:由于(热量)的影响形成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经度地带性:由于(水分)的影响形成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垂直地带性:由于(热量和水分)的影响形成的垂直方向上的地域分异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地地域差异
理概念
环水平地域分异分类
境原因基础表现
的地域分异规律

异垂直地域分异
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0N穿过的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热带季雨林带
2.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A.气候B.地形C.水文D.植被
3.烟台威海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荒漠带
4.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两种自然带()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5.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差异最大的大陆是()
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南美大陆D.澳大利亚大陆
6.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7.下列叙述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自然带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B.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更替
C.自然带沿东西方向更替D.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延伸
8.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
A.纬度高低不同B.海陆分布不同C.地势高低不同D.大气环流不同
9.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D.沿经线方向的分异
10.关于自然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亚热带硬叶林带
B.地球上跨经度最多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在非洲分布最广
D.热带季雨林带在中国有分布
二、综合题
11.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B
CD
EF
(2)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3)自然带A——D——E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__。
12.读“某大洲沿5°S地形剖面图”,其中横坐标为经度(单位为度),纵坐标为海拔(单位为米)。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纬度相当,自然带却明显
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处是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
(2)A处自然带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分布,如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个地区),B地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相选择题
1.B2.D3.C4.C5.A6.B7.A8.C9.B10.B
二、综合题
11.(1)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热带雨林气候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
(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12.(1)海拔高低差异大热带雨林带
(2)亚马孙平原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降水也较少

必修一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学案(湘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必修一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教学案(湘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7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课时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一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强化专练

1.晚古生代的石炭—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可以推知当时环境特点为( )

A.气候干燥、冷热多变B.藻类植物繁盛

C.全球气候分带明显D.气候湿润、森林密布

答案 D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强化专练

2.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判断方框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B.区域性特征?C.差异性特征D.不稳定性特征

(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

答案 (1)C (2)A (3)D?

命题视角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08•海南地理)某山共分布三类原生森林。下图显示三类森林每年每平方米净增的有机物质干重(NPP)与温度变化、降水量变化的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信息显示,三类森林中( )

A.②的NPP对温度的变化最不敏感?B.NPP与温度变化都成正相关?

C.②的NPP对降水的变化最敏感?D.NPP对降水的变化都很敏感

(2)三类森林分布的海拔自低至高依次是( )

A.③、①、②B.③、②、①?C.①、②、③D.①、③、②

(3)若①为针阔叶混交林,则该山可能位于( )

A.河南省B.吉林省?C.安徽省D.福建省

答案 (1)A (2)C (3)B

变式演练

右图是“我国东北林区某地的采伐迹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方位及判断依据组合正确的是 ( )

A.东、西、南、北——地形、水源?

B.北、南、西、东——热量、光照?

C.南、北、东、西——土壤、水源?

D.西、东、南、北——地形、光照?

(2)这种采伐方式带来的后果,不可能是( )

A.水旱灾害频繁B.沙尘天气加重?C.物种减少D.地震灾害

答案 (1)B (2)D

……

附件下载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685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