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地地域差异
理概念
环水平地域分异分类
境原因基础表现
的地域分异规律
差
异垂直地域分异
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0N穿过的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热带季雨林带
2.各陆地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
A.气候B.地形C.水文D.植被
3.烟台威海地区对应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温带荒漠带
4.下列哪种气候类型发育两种自然带()
A.地中海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5.从沿海向内陆自然景观差异最大的大陆是()
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南美大陆D.澳大利亚大陆
6.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B.海陆分布C.地形D.大气环流
7.下列叙述符合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自然带随纬度变化方向更替B.自然带沿纬线方向更替
C.自然带沿东西方向更替D.自然带沿南北方向延伸
8.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根本原因是()
A.纬度高低不同B.海陆分布不同C.地势高低不同D.大气环流不同
9.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B.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C.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D.沿经线方向的分异
10.关于自然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亚热带硬叶林带
B.地球上跨经度最多的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在非洲分布最广
D.热带季雨林带在中国有分布
二、综合题
11.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B
CD
EF
(2)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3)自然带A——D——E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____。
12.读“某大洲沿5°S地形剖面图”,其中横坐标为经度(单位为度),纵坐标为海拔(单位为米)。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地纬度相当,自然带却明显
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处是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类型)。
(2)A处自然带在世界其他地区还有分布,如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一个地区),B地气候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相选择题
1.B2.D3.C4.C5.A6.B7.A8.C9.B10.B
二、综合题
11.(1)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热带雨林气候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加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
(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
12.(1)海拔高低差异大热带雨林带
(2)亚马孙平原海拔高,气温较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降水也较少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教材标题
要点解读
基本内容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在生命出现以前
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
2、在生命出现以后
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则扮演了极其活跃的角色
3、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出现在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生物学上统称为原核细胞生物。其中,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为生物进化的下一个重要阶段奠定了环境基础。
经过了大约20亿年的漫长演化,在距今约14 亿年前,从原核细胞中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一方面,生物通过遗传变异适应环境的能力大大增强;另一方面,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动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古生代前期(寒武、奥陶、志留)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古生代中期(泥盆纪)鱼类时代→古生代后期两栖类动物时代→中生代爬行动物时代→新生代第三纪哺乳动物时代→新生代第四纪人类时代。
植物发展阶段:元古代及古生代早期海生藻类植物时代→古生代中期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后期、中生代中前期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后期、新生代被子植物时代。
4、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时期,是地质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在中生代末期,除了盛极一时的恐龙突然灭绝外,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地球表层的地理环境,是由许多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组成的。这些要素并不是简单汇集在一起,或在空间的偶然结合,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指导。本节主要是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下一节分析差异性。
课程标准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及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并要求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因此,教材通过大量事例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共同特征。使学生明白,地理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整体,又通过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三维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含义。能举例说明某地理要素在自然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验现象、阅读资料、分析电脑动画演示、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过程,体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乐趣,并学会使用案例分析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运用自然环境的一些实际案例解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感受自然地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了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时内容看起来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但是要想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透彻.单从课本提供的知识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学生很难做到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还会感觉单调乏味。因此,教学时一定要按学生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
1、创设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前布置实验、搜集资料等;课始用实验结果导人I课中学生的合作探究、讨论、竞答、演示操作等穿插;课尾学生总结这节课的不同收获,等等。让学生度过一个紧张、有趣、充实的地理课堂。
2、通过案例进行教学。选用生物这一要素来学习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让学生能深入浅出的理解所学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的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标准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2)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教学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4)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二、知识结构(见第二章第四节目标检测后)
三、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
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
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等;草原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荒漠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
2.略。
3.各自然带内部存在着差异。如教材图3-8中热带草原带内,河谷地带和地势较高的高原上就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河谷地带水源充足,草类茂盛,是多种动物良好的栖息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组织学生看课本P79“阅读材料”,亲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板书)
1、地域分异及地域分异规律的概念
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为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一系列地域单元,并由此产生各地域单元自然每件的差异,这就是地域分异。地域分异表现出一定的有序性和普遍性,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地域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大体上沿纬线延伸、随纬度变化,呈纬向带状分布的差异。
成因: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即以热量为基础。
集体完成课本P79活动题,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1.从海南岛到漠河的景观变化,反映的是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因为各地景观大体上沿纬线沿伸、随纬度变化。
2.影响纬度地带性分异的基本因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在地球表面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地理要素和环境整体特征从沿海向内陆有规律地更替。
成因:在同一纬度带内,降水量从沿海到内陆逐步降低,即以水分条件为主。
集体完成课本P80活动题,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
规律,并比较与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差异。
参考答案:1.
2.自然景观由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依次更替。形成原因是太阳辐射能带来的热量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
3.自然景观由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依次更替。形成原因是从亚欧大陆东西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步降低
垂直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
成因: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随着高度上升,温度降低,降水增加,即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集体完成课本P81活动题,分析垂直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1.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引起自然环境及其各组成要素出现逐渐变化更迭的现象,这就是垂直分异。
2.(1)因为珠穆朗玛峰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然带谱比北坡复杂。(2)珠穆朗玛峰南坡降水量比北坡多,因为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3)珠穆朗玛峰南坡处在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因而积雪量大,雪线较北坡低。
地方性分异规律及其成因。
规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常常表现出有序性和重复性。
成因: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
影响
集体完成课本P82活动题,分析地方性分异规律。
参考答案:从图3-11可以看出,在较小尺度地域内,由于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的影响,自然环境
各组成成分及其组合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地方性分异现象。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板书)
陆地自然带在整个地球表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的种类与构成。因此,根据植物群落的特征可以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分布植被因纬度和热量条件差异
分出的种类
森林
自然带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大于450㎜)森林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冻原带等
草原
自然带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年降水量250~450㎜)以草本植物为主热带草原自然带、温带草原自然带
荒漠
自然带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250㎜)旱生植物(旱生小乔木、灌木、仙人掌)热带荒漠自然带、温带荒漠自然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农业生产上必须注意因地制宜地确定大农业产业构成、作物构成和品种构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
四、板书提纲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二、地域分异的基本规律
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垂直分异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
三、主要陆地自然带
四、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与因地制宜
五、教后感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目标检测
1.有关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的地区存在差异性,有的地区不存在差异性
B.同一自然带内不存在差异性
C.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D.只存在大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不存在小尺度范围的地域差异
2.形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光照B.热量C.水分D.土壤
3.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其分异规律属于
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C.山地垂直分异D.地方性分异
4.具有山地垂直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A.中纬度高山B.低纬度高山C.高纬度高山D.中纬度低山
5.下列自然带中,生产量最大的是
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温带荒漠带
6.华北平原,从滨海到山麓依次为:滨海平原、冲积平原、洪积—冲积平原,各部分的地表组成物质、地表水系、地下水位和矿化度、排水条件、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等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分异属于
A.纬度地带分异B.干湿度地带分异C.山地垂直分异D.地方性分异
7.草原自然带大致可分为热带草原自然带和温带草原自然带,下列四地中,有热带草原自然带分布的是
A.非洲大陆B.欧亚大陆中部C.北美洲中部D.南美洲阿根廷
8.荒漠自然带可分为热带荒漠自然带和温带荒漠自然带,下列四地的荒漠带中属于热带荒漠自然带的是
①非洲撒哈拉大沙漠②阿拉伯半岛沙漠③欧亚大陆内部沙漠④美国中西部沙漠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9.下列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10.地方性分异是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它常常表现出
A.有序性和普遍性的规律B.无序性和整体性的规律
C.有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D.无序性和重复性的规律
三、知识链接
例题解析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⑴~⑷题。
(1)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2)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3)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热量 B.降水量C.大气环流 D.太阳辐射
(4)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
工从该图可看出,该高山的垂直自然带基带为热带草原带,因此该地位于热带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从山麓到山顶的气温逐渐降低,热量带也从热带逐渐过渡到了亚热带、温带和寒带,自然带从常绿阔叶林带向上变为森林草原带,再往上则变为草原带、高寒荒漠带,到山顶则是积雪冰川。该山的山麓自然带基本上沿着等高线延伸,因此决定该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应为纬度位置,垂直自然带的基带则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为热量条件。
(1)A(2)A(3)A(4)A
第四单元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课本中活动题参考答案
(一)P89活动题:
1.(1)图4-3为山区聚落,图4-4为平原地区的聚落。山区聚落规模较小,空间分布分散,多居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聚落规模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山区地形崎岖,耕地面积小而分散,对人类生产、生活不利,因此人口稀少,聚落规模小而分散,且多位于河谷低地;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耕地广阔,自然条件优越,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因此人口密集,聚落规模大,且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
2.丽江古城位于云贵高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纬度较低和地形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因而冬季温暖;又因地势较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夏无酷暑。从图文资料可知,丽江古城位于地势开阔的山间盆地(坝子)中,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分成多股支流,穿越城区,在这种特殊的地形、水源条件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共同作用下,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聚落特征。
3.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镇主要分布在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和主要交通线上。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交通线也大多从这里穿过。
4.除地形以外,还有气候、水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和交通、社会生产方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社会经济因素。
(二)P91活动题:
1.第三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大,第二级阶梯和第一级阶梯交通线路密度依次减小。
2.我国东部地势较低,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交通线路稠密;而西部地势高,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干旱,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交通线路稀疏。
(三)P92活动题:
西部是川西高原,交通线路稀疏,大都沿地势相对较低的谷地分布;东部是四川盆地,交通线路稠密,尤其是成都平原,交通线路基本上呈网状分布。
(四)P93活动题:
1.(1)兰州地处我国西部山区,而黄河谷地较宽阔,地势相对平坦,水资源充足,因此兰州市沿黄河谷地分布。
(2)东西走向为主。
(3)兰州城区的分布说明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影响很大。在高原、山区,河谷地带往往因为地势相对较低、平坦,水源充足,而成为聚落分布区和交通线路密集区。
2.C线相对合理。理由:A线最短,但穿越山区工程量大,造价高;B线较长,且穿越山地的鞍部,地形坡度也较大;C线也较长,但所经地区地形坡度最小,工程造价低。
(五)P94活动题:
四川盆地周围山地环绕,地形闭塞,山地阻隔了其对外交通联系,因此素有“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之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先后修建了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第四单元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知识提纲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概念: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
聚落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分类:和
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多呈型、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
地形的影响
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空间分布相对。
聚居的人口较。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自然因素:、、等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等
我国交通线路空间分布差异:西部,东部
平原地形:限制较,一般呈状分布
地形的影响
山区地形:限制较,多呈字型分布,造价较
充分考虑沿线的、、、、、等;
交通线路选线的基本原则选择地形,避开地段,尽可能降低,设法减少对的破坏
科学技术的影响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83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