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备课资料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备课资料,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备课资料
一、教材分析
重点:通过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难点:树立尊重人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本课是第九单元的第一课,以戈雷岛为例反映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与暴行。本课中的3个目叙述了西方殖民的罪恶,包括西方殖民者奴隶贸易的概况、殖民者在戈雷岛进行奴隶贸易的暴行和罪证。本课前言简单介绍了戈雷岛的历史并直接点出了其地位——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建议从必修2专题5的相关内容入手,重点掌握本课的二三目。
二、课前导学材料
1、随着欧洲殖民者对美洲新大陆的开发,,成了奴隶贩子贩卖黑奴的主要动力。
2、奴隶贩子的船队从______出发,到达非洲装上__________,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再用贩卖所得从美洲购买___________等物品,运回欧洲出售,由于航线呈三角形也被称为“________”。
3、三角贸易的航线中有几个重要的奴隶贸易枢纽,_______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1588年________在其上建立要塞保护奴隶贸易,19世纪被________占领,几个世纪以来数易其主,但无论是在葡萄牙、荷兰还是法国殖民者统治的时期,都一直充当的角色,一直持续到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为止。
4、_________是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就将戈雷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是(A)
A、戈雷岛是近代血腥奴隶贸易的直接见证
B、戈雷岛是西非的旅游胜地
C、戈雷岛曾经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
D、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奴隶堡

三、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知道奴隶贸易的起止时间及其概况;理解“三角贸易”的含义及其过程;理解西方殖民者开展奴隶贸易的直接动因和根本原因,理解奴隶贸易给非洲长远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各自产生的影响;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见证地;知道曾先后占领过戈雷岛的殖民国家,从地理位置上了解戈雷岛成为奴隶贸易集散地的原因;知道戈雷岛最引人注目的殖民罪证——奴隶堡。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非洲目前的发展困境,让学生树立“现实是历史发展结果”的意识,同样让学生知道目前还有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通过引用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从图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识图能力;通过材料解析,培养学生反复咀嚼、解读历史文本和材料的能力,提高阅读专业书籍的素养;通过引用地理图片,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交叉运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戈雷岛一课的学习,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通过戈雷岛今昔不同状况的对比,强化对殖民主义与贩卖黑奴的痛恨;通过对“不归之门”的理解,体会黑奴的悲惨命运;通过理解塞内加尔修复戈雷岛的意图,树立尊重人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价值观;通过呈现当今非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谋求人类共同发展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
:重点:通过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难点:树立尊重人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导入):关注当前非洲发展面临的严重状况。(引用图片说明非洲人口寿命普遍下降,尤其是一些落后国家的儿童死亡比例相当高)在战乱频繁、疾病肆虐、经济严重滞后的非洲,大多数儿童挣扎在战乱、疾病和贫困的阴影中。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非洲儿童的平均死亡率高达15%,是欧洲的8倍多,比世界儿童6.7%的平均死亡率高出一倍多。(引用一幅照片加以形象说明)粮食和医疗卫生条件的缺乏是导致儿童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非洲发展面临的险恶困境可见一斑。(引用两幅照片加以说明)那么,导致非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这块大陆与生俱来就得背负如此厄运?要明了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到历史中去找答案。
(新课):一、背景:奴隶贸易(简单回顾必修II专题五的相关内容)
1、起讫时间:从15世纪中期一直到19世纪,延续了近四百年之久。
2、重要概念解释:“三角贸易”
贩奴船满载着“交换”奴隶用的枪枝弹药和廉价消费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奴隶贩子可以做三笔买卖,获得100%到1000%的利润。(三角形模式加以形象化)
(引用地图重点说明“三角航程”途径路线以及各站交易的货物)
(引用图片说明黑奴的非人待遇:在西非各港口,殖民者用木枷和锁链锁住抢来的奴隶,奴隶都被剥去了衣服,供奴隶贩子像挑选牲口一样挑选,被选中的奴隶就被火红的烙铁在身体上烙上标志,然后装上贩奴船。贩奴船的舱板之间的高度不到半米,奴隶们只能席“地”而坐。奴隶贩子为了多赚钱,总是超额一倍,甚至更多倍载运奴隶,把奴隶塞进船舱,使他们象“汤匙”一样卷曲着身体,人挨人地挤在一块。由于船舱拥挤、潮湿,空气污浊,经常出现传染病。患传染病的奴隶往往被投入海里,活活淹死。)
3、原因:直接原因:解决美洲劳动力缺乏问题
 根本原因: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引用材料说明:“资本由于无限追逐利润的需要,对劳动者的奴役不仅突破了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肉体极限.经济利益成了把奴隶折磨致死的原因.有些地方,黑人从事过度劳动只要七年就耗尽了生命.也就是说,每隔七年黑人劳动力就得更新一次.而且,由于奴隶价格低廉,农场主宁肯从外面购买奴隶,也不愿让奴隶生儿育女、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很多农场主坦率地承认:‘购买比繁殖更便宜。’” ——《非洲通史》近代卷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
思考:据教材所言,殖民分子进行奴隶贸易的直接动因是什么?而据材料所示,导致奴隶贸易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引用材料辅助说明“原始积累”: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屠杀、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
4、影响:直接造成了非洲劳动力的急剧减少,成为此后非洲长期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引用材料设问:“运到美洲的黑奴,在种植园主或矿山主的非人待遇下,有1/3的黑人在移居的头三年死去,大多数人活不到15年。每运到美洲1个奴隶,要有5个奴隶死在追捕和贩运途中。在长达400年奴隶贸易中,估计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大约为1200万—3000万。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至少有1亿多,相当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总数。”
思考:奴隶贸易给非洲发展带来哪些恶劣影响?)
二、概况:“奴隶贸易的集散地”
(切入:引用两幅戈雷岛的图片进行今昔对比,让学生掀起情感波澜)
1、原因:突出的地理优势成就了戈雷岛奴隶贸易中转站的角色。
(引用两幅卫星航拍照片显示戈雷岛的相对地理位置,突出其地理优势。)
2、历史:曾经占领过该岛的殖民国家: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到19世纪完全为法国所占领,一直持续到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为止。
(引用现今岛上残存的殖民遗迹,由此掀开戈雷岛的历史)
三、罪证:奴隶堡
1、特征:岛上最引人注目、最具有警世意义的建筑物,是荷兰殖民者在18世纪时修建
(结合图片简要介绍奴隶堡关押、押解奴隶的情况)
2、“不归之门” (引用图片说明)
设问:奴隶堡下层“不归之门”中的“不归”二字有何蕴意?
(此处设计重在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加强对奴隶命运的同情和对奴隶贩子的痛恨)
一、新生:“独立”
(切入:引用电影《非洲黑奴》的宣传海报,显示奴隶起义的反抗浪潮)
1、概况:1960年,随着塞内加尔获得独立,戈雷岛也获得了新生。
思考:我们现今纪念戈雷岛有何意义?
(引用材料说明:“奴隶贸易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史无前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灾难,它满足了美洲和欧洲的需要,榨干了整个非洲的血液,把非洲拒于文明之外。”
——美国黑人活动家杜波依斯
材料:塞内加尔政府表示,修复戈雷岛的主要意图之一,是想把它变成一个“通过对话、互谅、思想交流,实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圣地”。
思考:应该如何理解塞内加尔政府修复戈雷岛的意图?)
(小结与延伸):回到课前话题:关于非洲发展的困境。我们不凡看看几个事例。2005年7月2日,游行队伍穿过英国爱丁堡街头。当天,成千上万的示威者在这里举行了名为“让贫困成为历史”的大游行,在消灭非洲贫困问题上向即将在爱丁堡的格兰伊格尔斯饭店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峰会施压。(引用图片辅助说明)在联合国主持的第三届世界反种族主义大会上,是否应对历史上的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进行赔偿成为焦点之一。非洲国家要求西方国家向过去遭受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进行“殖民赔偿”。这个问题自会前酝酿时起,便成了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反对的一个焦点。大会发言中,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仗义执言,为非洲人民的正义要求而大声疾呼,不少与会国的代表也都纷纷表示同情和支持,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极力回避这一问题。非洲国家和人民该不该提出这一要求?整天将“人权”挂在嘴边的西方国家又该怎样对待这一要求?国际社会总该有个比较公正的说法。(引用图片辅助说明关于“殖民赔偿”的话题)综上所述,非洲要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历史遗留问题一日不解决,非洲长期发展一日不见曙光,人类要实现普遍人权和共同发展更将是遥遥无期。
:背景 → 概况→罪证 →新生
 (奴隶贸易)(“集散地”)(奴隶堡)(独立)

五、课后练习
1、西欧殖民者向美洲贩入非洲黑奴的根本原因在于(B)
A、美洲经济发展,劳动力缺乏B、贩奴业能带来巨额利润
C、黑人体格健壮,善于劳动D、资本主义制度血腥性所决定
2、戈雷岛曾经被哪几个殖民国家占领(D)
A、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B、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
C、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D、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
3、结合课本知识以及当前非洲发展状况,简要谈谈奴隶贸易给非洲长远发展带来哪些恶劣影响?

六、资料汇编
1、戈雷岛(IslandofGore)
1978年根据CⅥ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戈雷岛濒临塞内加尔海岸,面向达喀尔,自十五至十九世纪,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岛上隐陋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戈雷岛的建筑极具特色。今天,戈雷岛既是人类发掘研究的考古遗址,也是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
简介:
戈雷岛位于塞内加尔佛得角半岛正南,是由隆起的玄武岩形成的山丘组成。长约900米,宽约300米。在岛的北端是埃斯特雷要塞,南端则是堡垒。戈雷岛是欧洲人在西非最早开拓的殖民点之一,18世纪末以前为大西洋上奴隶交易的中心之一,该岛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戈雷是“良好的锚地”的意思。直到1815年奴隶贸易才被废除。这个小岛先后受过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据统计,曾有2000万奴隶从这里被运走。
岛上风景优美。1776年荷兰殖民者在小岛东部建起一座奴隶堡,有两层楼房那么高。上层是殖民统治者的卧室,建有拱廊,铺设地板。下层是被分隔开的许多小屋,小间仅长2.34米、宽2.28米,但要关押近20名奴隶。小屋有一暗道通向海边。奴隶就是从这里被赶上船贩卖到各地的。
1444年,葡萄牙人迪尼斯迪亚士(DinisDias)到达该岛,这块非洲领土与欧洲首次建立了联系。戈雷岛成为渔夫的天下。戈雷岛的第一个名字取自1481年在此建立教堂的葡萄牙人菲亚德帕尔马,不过他从未将该岛占为己有。15世纪中叶戈雷岛被葡萄牙占领。
这个火山岛的优越地理位置为欧洲人进入非洲提供了便利:它是奴隶船的理想交接站,躲避内陆袭击的理想停留地,岛上还有一眼清泉。直到1580年被西班牙抢走之前,戈雷岛一直被葡萄牙占有。
没过多久,荷兰促使戈雷岛摆脱西班牙的监护,接管了这块本属于葡萄牙的非洲领地。1627年,荷兰首先在该岛建立永久居民区。取消了小岛的原有名称,改称戈雷岛(戈雷港)。
荷兰人修建了两座要塞:奥兰治要塞建于城中,拿骚要塞建在山坡上。50年后,法国占领戈雷岛,直至塞内加尔独立。其间有30年的时间,戈雷岛被英国占领(1693年,1779~1783年,1800~1817年)。1677年,经过激烈的海战,法军元帅让德斯特雷从荷兰手中抢走了戈雷岛,两座要塞被毁。重建后更名为圣米歇尔要塞(以前的奥兰治要塞)和圣弗朗西丝要塞(以前的拿骚要塞)。1693年,冈比亚的一名英国官员破坏了要塞并占领了戈雷岛,但只过了6个月,法军反攻重占该岛。66年后,即1758年,戈雷岛重新落入英国之手。5年后根据1763年巴黎和约,戈雷岛归还法国。1779年,首次发生黄热病,根据政府命令,戈雷岛上的要塞被夷为平地,改作单一贸易货栈,居民疏散到圭亚那和圣路易斯。这样,英国人不费吹灰之力重占戈雷岛。直到1783年才按照凡尔赛条约归还法国。
戈雷岛的大部分房屋建于18世纪下半叶。其中有建于1756年的妇产医院(凯蒂路易特夫人曾住在这里)、威廉蓬蒂学院(1770年商人拉法耶特所建)、维多利亚-阿尔比斯剧院(1771年建),遭到破坏后改建成露天剧场(1777年以玛丽罗西尼奥尔名义修建),还有1782年修建的长老会修道院。舍瓦利耶德布夫莱尔就任塞内加尔总督后(1785~1787年),岛上修建了其它建筑,其中有著名的奴隶堡(1786年)。18世纪,岛上几乎所有地方盖满了住宅和商业房屋,以及带屋顶的通道。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1794年国会废除了给戈雷岛带来财富的奴隶贸易,但1803年,拿破仑又重新批准。1800~1817年,戈雷岛最后一次被英国占领。英国人禁止奴隶贸易,然而戈雷岛却利用冈比亚和大英帝国间的非法奴隶走私,获得经济飞速发展。戈雷岛一直是奴隶贩运的集散地,直到1807年英国政府废除奴隶贸易。1831年,戈雷岛成为法国在非洲的海军基地指挥中心。特别负责追捕奴隶船。1846年7月20日,蒸汽动力小型护卫舰奥斯特拉利号将250名奴隶卸在戈雷岛上。这些奴隶是从卢安果港(安哥拉)海岸捕获的奴隶走私船艾里济亚号上接管过来的。获得自由的奴隶住在公园中搭建的棚屋里,在戈雷岛度过三年时光。之后他们被法国海军南大西洋舰队指挥官爱都阿赫德安置到加蓬,在那里他们兴建了利伯维尔城。19世纪初叶,戈雷岛经济达到鼎盛。岛上修建了大约100多座房屋,但已不是茅草顶了。由于岛子太小,容纳不了更多人口,许多人迁移到非洲大陆。
1944年11月14日,法律规定戈雷岛列入自然历史遗产中心名录。1951年2月15日颁布的法令第36条进一步予以确定。

2、奴隶贸易
欧洲新兴的资产者为了从殖民地获得更多的财富,除了加紧对海外洗劫、掠夺外,又着手经营殖民地。他们在北美种植园里种植烟草和棉花,在西印度群岛种甘蔗,在中美洲、南美洲开发金、银矿藏,在印度种植茶树等等。初期在种植园和矿山劳动的多数是白人契约工,他们是欧洲各国横渡大西洋而来的贫苦移民,这些人在原居住地与种植园主或海外劳务公司签订契约,到美洲后用几年劳动来偿付为他们垫付的旅费,契约到期后,便成为自由民。白人契约工大多不适应美洲酷热的天气和繁重的劳动。随着种植园的发展,劳动力严重不足,于是欧洲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非洲的黑人便成了他们猎取劳动力的主要对象。在种植园或矿山使用奴隶劳动要比使用白人契约工便宜得多,又便于管理。所以奴隶贸易逐渐成为一桩赚钱的买卖兴隆起来。
最先从事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其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都先后卷入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活动中。在奴隶贸易的初期,殖民者曾组织所谓的“捕猎队”亲自掠奴,偷袭黑人村庄,烧毁房屋,把黑人捆绑着押往停泊在岸边的贩奴船,往往一夜之间把和平宁静的黑人村庄踏为荒无人烟的废墟。殖民者的野蛮暴行,遭到了非洲人民的反击。后来殖民者改变了方式,采取以枪枝、火药诱骗某些沿海地带的部落酋长,唆使他们向内地袭击,挑动部落之间的战争,以便在交战中俘虏对方部落的人,出卖给欧洲的奴隶贩子。由于欧洲殖民者的挑动,这种部落间的“猎奴战争”,在400年的奴隶贸易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非洲黑人的大量死亡。
殖民者在长期贩卖黑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一本万利的“奴隶贸易制度”。他们贩运奴隶一般都采取“主角航程”;贩奴船满载着“交换”奴隶用的枪枝弹药和廉价消费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奴隶贩子可以做三笔买卖,获得100%到1000%的利润。
在西非各港口,殖民者用木枷和锁链锁住抢来的奴隶,奴隶都被剥去了衣服,供奴隶贩子像挑选牲口一样挑选,被选中的奴隶就被火红的烙铁在身体上烙上标志,然后装上贩奴船。贩奴船的舱板之间的高度不到半米,奴隶们只能席“地”而坐。奴隶贩子为了多赚钱,总是超额一倍,甚至更多倍载运奴隶,把奴隶塞进船舱,使他们象“汤匙”一样卷曲着身体,人挨人地挤在一块。由于船舱拥挤、潮湿,空气污浊,经常出现传染病。患传染病的奴隶往往被投入海里,活活淹死。1874年“戎号”贩奴船一次就把132个患病的奴隶抛入大海。如果航行途中遇到风暴等恶劣天气,延误航期,致使船上淡水、食物不够时,奴隶贩子也会把部分奴隶抛入大海。
运到美洲的黑奴,在种植园主或矿山主的非人待遇下,有1/3的黑人在移居的头三年死去,大多数人活不到15年。每运到美洲1个奴隶,要有5个奴隶死在追捕和贩运途中。在长达400年奴隶贸易中,估计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大约为1200万—3000万。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至少有1亿多,相当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总数。奴隶贸易使非洲大部分地方呈现一片荒凉景色,而欧洲奴隶贩子却从中赚了大量钱财,这客观上加快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经济繁荣,大批的黑人奴隶为美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奴隶贸易的废止
17、18世纪奴隶贸易即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J洛克、C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的谴责,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团体也纷纷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蛮性质。18世纪下半叶,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对奴隶贸易同废除奴隶制度的呼吁汇合在一起,形成波澜壮阔的废奴运动。参加这个运动的人,有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但也有从经济角度出发的。后者认为种植园努力频繁暴动和过高的死亡率,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制止奴隶贸易,英国派遣海军在海上巡逻。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又分别同欧洲主要的贩奴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签署协定,规定对载有奴隶嫌疑船只可以拦截检查,以惩罚从事奴隶贸易的商人。1862年,美国同意签署这份协议。19世纪80年代,美洲输入奴隶最多的古巴、巴西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和解放奴隶的法令。在1885年柏林会议和1890年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西方国家又通过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这样,长达4个世纪、使非洲遭受无法估量损失的世界性奴隶贸易才逐步被废止。

4、资本原始积累
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
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出现了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②积累起大量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两个条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如果单靠这样来发展资本主义,那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不能适应15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市场需求。新兴资产阶级和新的土地所有者便使用掠夺的手段,加速了这两个条件的形成。可是,资产阶级却编造出种种神话来解释资本原始积累,说什么人类天生就分为勤劳聪明和懒惰愚蠢两种人,前一种人克勤克俭,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财富,后一种人懒惰贫穷,因而除了本人的劳动力外没有可以出卖的东西。历史表明,勤俭并不能积累一大笔开创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财富,用懒惰更无法说明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小生产者何以突然沦为雇佣工人。实际上,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使用暴力剥夺劳动者、消灭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过程,它不是田园诗式的过程,而“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3页)。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形成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最典型的形式是英国的“圈地运动”。英国从14世纪起,随着毛纺织业的发展,地主就开始强行用篱笆、濠沟圈占农民的公有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使这一暴行合法化,圈地运动以空前的规模加速进行。他们残暴地毁灭村庄,把农民赶走,变耕地为牧场,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羊吃人”的凄惨景象。这个用暴力掠夺土地的运动长达300年之久,大约到1750年英国的自耕农已被消灭,到18世纪末,农民公有地的最后痕迹也消灭了。被掠夺了土地的广大农民,不可能马上适应新生产关系的秩序,忍受长达15~16小时的劳动,他们大批沦为乞丐或盗贼,到处流浪。同时,新的生产方式还不能单纯靠经济的方法把这些劳动者纳入自己的轨道。资产阶级用国家权力曾颁布了一系列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令”,强迫破产的农民忍受资本的残酷剥削。例如,16世纪英国的法律规定,身强力壮的流浪者要绑在马车后被鞭打到遍体流血为止,然后要发誓回原籍劳动。流浪者第二次被捕不仅要受鞭打,还要被割去半只耳朵,第三次被捕就将被处死。
最初作为资本的货币财富的积累,同样是通过劫掠取得的。新兴的资产阶级远渡重洋,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民族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中;印地安人的累累白骨,变成了殖民主义者的满船金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盐、鸦片、槟榔和其他商品的贸易的垄断权,成为财富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海盗劫掠活动以及奴隶贸易也是进行原始积累的方法(见西欧16~18世纪的海外殖民掠夺)。公债也是原始积累的有力手段之一,它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又用不着承担风险。国家发行公债券,使充当政府和人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公债的大部分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厂主手中。现代税收制度成为国债制度的补充,国债是依靠国家收入来支付利息等开支,而国家收入则来自对居民的课税。这种课税实际上是对雇佣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社会中、下层居民的暴力掠夺。此外,国际信用制度也往往成为这个或那个国家原始积累的源泉之一。所有这一切都使资本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所需要的货币财富迅速增长,而这些原始积累的因素没有不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同前,第23卷,第829页)。

5、法国西印度公司
在法国的贸易史上,法国西印度公司是一个建立于1664年的特许公司。特许状授予该公司加拿大,阿卡迪亚,安的列斯群岛,卡宴,及南美洲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之间陆地的所有权和领主权。该公司享有在这些地方,以及塞内加尔和几内亚四十年的经商的专有特权,之需要支付一半的关税。公司只存在了9年。1674年,授权被取消。

6、塞内加尔
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北接毛里塔尼亚,东邻马里,南接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00公里。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9℃,最高气温可达45℃。11月至次年6月为旱季,7~10月为雨季。
公元10世纪,图库列尔人建立泰克鲁王国,14和16世纪先后并入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186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09年划入法属西非洲。1958年11月根据戴高乐宪法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59年4月与苏丹(今马里共和国)结成马里联邦。1960年4月4日,同法国签署“权力移交”协定。6月20日,马里联邦宣告独立。8月20日,退出联邦,成立独立的共和国。

7、奴隶堡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是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加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一带海岸和沿海岛屿是囚禁、运送奴隶的中转站。欧洲奴隶贩子在这一带修建了许多堡垒,作为奴隶贸易的据点,其中的加纳奴隶堡于1979年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纳奴隶堡由埃尔米纳(ElminaCastle)和海岸角(CapeCoastCastle)两座城堡组成,由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分别修筑于15世纪和17世纪,在加纳5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奴隶堡共建有42座。
历史上,加纳首都阿克拉就是西方殖民者掠夺黄金和贩运奴隶的大本营。奴隶贸易给加纳人民、非洲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深重的灾难,人口急剧减少,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海岸角奴隶堡是这段悲惨历史的见证。1974年,加纳政府决定将海岸角奴隶堡开辟为“西非博物馆”。

8、西非
非洲西部地区。东至乍得湖,西濒大西洋,南濒几内亚湾,北为撒哈拉沙漠。通常包括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及加那利群岛(西)。面积638万平方千米,占非洲五分之一。人口2.225亿(1991),约占全非总人口三分之一,多为苏丹语系黑人,次为阿拉伯人。自北向南有撒哈拉沙漠、苏丹草原、上几内亚高原。全境地势低平,一般海拔200-500米;南部为富塔贾隆和包奇高原,东北为贾多和阿伊尔高原;沿海有平原。有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沃尔特河、冈比亚河等大河流经。大部地区旱、雨季分明,旱季时内地盛行干热的东北信风。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北部热带沙漠气候,中部热带草原气候,南部热带雨林气候。内地与西部干热,沿海多雨。富铝土、金刚石、石油、金、锰、铁、铜、铌、铀矿等。农产品有油棕、蜀黍、可可、棕榈仁、花生、咖啡、橡胶等。其中可可、花生等占有世界重要地位。经济以农矿业为主,发展水平在非洲居中。半荒漠带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相关阅读

第1课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1课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课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教学目标

识记:奴隶贸易的起止时间;三角贸易路线。

戈雷岛的地理位置;葡萄牙人发现戈雷岛;塞内加尔独立;戈雷岛是贩奴的中转站。

奴隶堡是戈雷岛标志性建筑。1960年,戈雷岛获得新生。

理解:奴隶贸易的动因。欧洲列强对戈雷岛的争夺;贩卖黑奴对欧洲、非洲的影响。

戈雷岛是血腥奴隶贸易的见证。戈雷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重点戈雷岛与殖民主义罪恶

难点奴隶贸易

教学设计

导入: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辉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会学习什么呢?(教师出示戈雷岛一幅海滩图片)这是拥有美丽的海滩、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的一个小岛,是西非的旅游胜地。但是在几百年前它却是人间地狱,(教师出示奴隶堡的明信片,画面是砖木石结构奴隶堡的底层,阴森黑暗,两面的石台阶连着通向大西洋的通道)。这就是人类近代史上殖民主义罪恶和非洲黑人悲惨命运的见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戈雷岛。

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一目:

围绕戈雷岛的地理、历史方面进行问题探究。可以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戈雷岛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优势?有哪些列强争夺戈雷岛?欧洲列强争夺戈雷岛的目的是什么?戈雷岛在奴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奴隶贸易的规模如何?这种奴隶贸易给欧洲和非洲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出示奴隶堡的图片和下列材料)

奴隶堡四周的院墙很高,但里面的建筑却只有一座木石结构的小楼。楼上是奴隶贩子的住处,楼下才是囚禁黑奴的牢房。这里低矮、潮湿、黑暗,墙壁上只有一个碗口大的通气孔,即令在白天也要点上油灯照明。囚室分男奴囚室和女奴囚室,还有专门关押孩子的童奴囚室和禁闭室。每个囚室只有几个平方米大,据说至少要塞进15到20个黑人。囚室四面都是坚固的石壁,有些已长满了绿苔,一股潮湿的腐烂气味令人难以忍受。讲解员告诉我,奴隶们被关在这里待船外运,一般待船期要三四个月。在这期间,他们都要被戴上脚镣和手铐,有的还要系上一个7公斤的铁球,忍受着种种非人的折磨。许多奴隶由于不堪摧残未及外运即惨死在这里。

穆青《黑色的礁石》(节选)

本段材料主要是从细节上补充奴隶在奴隶堡的非人待遇,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描述黑人在奴隶堡的悲惨生活,并进一步和殖民者的居住环境对比。

引导学生探究奴隶堡除了是关押黑奴的场所外,还有什么作用?

启示学生认识铁链、脚铐、铁球也不能磨灭奴隶反抗的意志和勇气,在奴隶堡关押的过程中,奴隶们屡屡反抗,又屡屡被镇压,因此奴隶堡也是一个镇压奴隶反抗、屠杀奴隶的场所。

教师出示材料:

资本由于无限追逐利润的需要,对劳动者的奴役不仅突破了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肉体极限。经济利益成了把奴隶折磨致死的原因。有些地方,黑人从事过度劳动只要七年就耗尽了生命。也就是说,每隔七年黑人劳动力就得更新一次。而且,由于奴隶价格低廉,农场主宁肯从外面购买奴隶,也不愿让奴隶生儿育女、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很多农场主坦率地承认:“购买比繁殖更便宜。”

《非洲通史》近代卷

美洲出卖黑奴的海报:结合课本上

启示学生思考奴隶堡下层“不归之门”中“不归”是什么意思?奴隶堡是奴隶悲惨命运的终结吗?它是奴隶新的厄运的开始,又有多少奴隶能够活着达到目的地呢?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奴隶堡是关押、屠杀、交易、运送奴隶场所,它也是血腥奴隶贸易的重要见证。这样的奴隶堡在西非有多少呢?教师出示材料:

17世纪上半叶前后,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瑞典和勃兰登堡等也积极从事堡垒修筑。堡垒分布极为广泛,但最集中的地方是黄金海岸。至18世纪末,在长约250英里的黄金海岸沿海,共有大小堡垒42座,平均6英里就有一座堡垒,此外还有无数商站。随着奴隶贸易成为欧非贸易中的决定因素,堡垒和商站成了欧洲人进行奴隶贸易的主要据点。

《非洲通史》近代卷

此段材料主要从奴隶堡的数量说明奴隶贸易的规模和后果。

让我们再看看这张(奴隶堡)明信片:画面坐着的黑人妇女,她的眼睛在看着你,从她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其对祖先血泪史的悲愤和控诉。

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一目:

教师以奴隶堡相关的图片、戈雷岛上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并结合《资料回放》展示奴隶的居住、交易、屠杀、抗争、旅程及未来的命运。利用相关的奴隶堡图片以两个楼层的陈设、环境、居住人数、黑奴的反抗斗争加以对比,突出黑奴生活环境的恶劣,命运的抗争,悲惨的境遇。指导学生阅读黑奴的抗争的命运和运奴的旅程,认识黑奴贸易的灭绝人性。适当补充材料说明奴隶到达美洲后的境遇,体现奴隶的悲惨命运。

戈雷岛的警示意义

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戈雷岛得到新生。塞内加尔把原有的奴隶堡和奴隶贸易公司建成博物馆和遗址。为什么?教师补充材料:

“奴隶贸易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史无前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灾难,它满足了美洲和欧洲的需要,榨干了整个非洲的血液,把非洲拒于文明之外。”

美国黑人活动家杜波依斯

结合材料指导学生思考塞内加尔修复戈雷岛的意图。

奴隶贸易给欧洲、美洲带来巨额财富,但对非洲来说却是落后的根源。塞内加尔在原西印度公司的遗址上修建博物馆,重修奴隶堡,展现西非古代文化和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的惨痛历史,目的是为了不忘历史,永记历史。在此基础上通过戈雷岛和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实现互谅,从而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

超过一亿黑人成为奴隶贸易的牺牲品,戈雷岛是血腥奴隶贸易的见证,这些展览、建筑使我们好像又听到奴隶的呻吟和控诉。它又给我们后人带来什么警示作用呢?

引导学生从人类的和睦相处、人类的共同命运、人的权利和人类的发展角度思考。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如何理解塞内加尔政府修复戈雷岛的意图?

解题关键:明确修复目标和交流方式

思路引领:认识和借鉴戈雷岛的历史

答案提示:牢记历史,通过在原西印度公司遗址建立海上博物馆和修复奴隶堡反映历史;借鉴历史,通过戈雷岛的历史实现同西方的对话、互谅和思想交流;展望未来,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人类和睦相处和和平发展。

等待戈多备课


●备课资料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据最早的文献(唐李阳冰《草堂集序》和唐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记载,李白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西凉国的创建人武昭王李高的九世孙,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在隋朝末年,李白的祖先因罪或其他原因流亡到西域的碎叶,隐姓易名,流寓了五世,到了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白的父亲才携带家族重新返归内地,定居于西蜀绵州的昌隆(今四川江油),同时恢复李姓。唐朝皇帝也是李高的后裔,所以李白长大以后在社交中常常同唐宗室子弟联宗,以从兄弟、叔侄或祖孙相称谓。
不过可能是因为李白这一房人经历了隋末事故和将近一百年的流亡生活,“难求谱谍”,所以没有得到唐朝政府掌管皇室亲属的宗正寺的正式承认。现在一部分研究李白的学者,把李白在诗文中所标明的与宗室子弟的世代关系,以李白自称为李高九世孙作标准加以核对,发现往往自相矛盾,联系到当时人们冒称宗室,相互联宗,以抬高自己的门第的风气相当普遍,所以认为李白并不真正是李高的子孙。
李白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代。玄宗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一场席卷半个中国的大战乱——安史之乱。这场战乱长达八年,到代宗广德元年(763)才算最后平息。战乱使黄河流域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广大人民惨遭浩劫。从此以后,唐朝就开始走向衰落,封建中央集权日益削弱,藩镇割据势力相对强大,战乱不断。李白一生正处在这个由进入全盛到急剧衰落的历史时期。他是这个时期许多重大事件的目击者和见证人,也是这个时代的卓越歌手。

《宇宙的未来》备课资料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宇宙的未来》备课资料》,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导学新概念]
??宇宙是怎样诞生的?它从何而来?又向哪里去?斯蒂芬·霍金教授写的《时间简史》给了我们这样的回答:
我们现在生活的宇宙有自己的历史起点,它大约诞生于150亿年前,那时,宇宙只是一个点,不占有空间,也没有时间的概念。在这一点发生了大爆炸,时间和空间从此开始,物质开始形成。
最初,宇宙的温度极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越来越大,温度越来越低,宇宙中的能量与物质不断发生复杂的反应,逐渐形成星系。
空间继续扩大、膨胀,直到今天,宇宙仍然在膨胀之中。
? 大约在距今50亿年前,太阳形成。
大约在距今46亿年前,地球形成。
? 宇宙继续膨胀,将来也会膨胀,也许在膨胀到一定程度后,宇宙开始收缩,可能会收缩成一个点,一个不占有空间的点。到那时,时间结束。到底会不会这样,现在还说不定。
大爆炸之前是怎么回事,不知道。永远也无法知道。?这就是大爆炸宇宙的基本理论。
《时间简史》出版于1988年,《宇宙的未来》是斯蒂芬·霍金1991年在剑桥大学的一次讲演录。本文重点是谈作者对宇宙的未来作出的科学预言,阅读时要准确地筛选出这些预言的观点和支撑这些观点的材料。同时,还应该体会这篇讲演在语言上的幽默特点。
[资料显示屏]
《时间简史》出版(1988年)后,剑桥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气氛有了微妙的变化,不断有世界各地的报刊的记者要求访问霍金,在以后的两年时间里,电视台工作人员不时地占用大楼,他们要为这位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家拍一部有关他生活的记录片。在不同的国家用不同的语言反复讲述同一故事:霍金如何凭着自己的勇敢克服了身体的残疾成为科学的巨人和新闻媒介的英雄。一批又一批的新闻记者访问了霍金在西尔弗大街那凌乱的办公室,并和这位公众新近的英雄度过激动人心的时刻。
——《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英)
在中文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表示空间;“宙”是“古往今来”的意思,表示时间。宇宙的历史,就是空间在时间上发展的过程,斯蒂芬·霍金以时间为序,研究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诞生、发展,以及它将来可能的状况,因此,他把自己的书称作《时间简史》,实际上就是《宇宙简史》。
——《少年版世界名人传记·霍金传》
斯蒂芬·霍金的工作是令人惊叹的,可是有着如此伟大发现的人,却是一个身患肌萎缩症的病人,除了思想,他几乎全身不能动弹,不能说话,头向前垂落。正因为这点,他更加引起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和尊敬。在他开始患病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于是抓紧时间,全心投入,谁也没想到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成果累累。他的成功,当然离不开他的天才,但那种不向厄运低头的精神,是没有人不敬佩的。由此可见,人的精神力量是难以想象的,一个人要有精神,一个民族也要依靠精神,精神的力量往往可以超越世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洪伟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一、导语设计
 ?1.可以从普通人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关注导入,引出科学家对无限广阔的宇宙的关注,从而引出霍金的《宇宙的未来》。(这样导入意在强调科学家的责任感)
2?可以从阅读科技论文和科技说明文的目的(了解观点,获取知识)导入,直截了当地切入本文的基本观点。(这样导入意在突出科技论文的阅读方法)
以上两种导入都要直接切入文章的主体部分,不必分析全文结构。
二、过程设计
 ?1?过程: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指导、点拨、归纳。
2?方法:学生——自由讨论式,教师——点拨引导式。
 ?3?归纳:霍金对宇宙未来的预言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它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
(2)在螺旋星系和星系团中应该存在有某种看不见的暗物质,它的引力吸引足以把高速旋转的星系牢牢抓住,不至于使这些星系或星系团飞散开去。
(3)如果宇宙继续膨胀下去,五十亿年后,太阳将耗尽它的核燃料,变成一颗白矮星。在大约一百亿年后,具有太阳质量的恒星将变成白矮星或中子星,具有更大质量的恒星会变成黑洞。
(4)黑洞中粒子的速度有可能超过光速逃出黑洞,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巨大的黑洞也可以“蒸发”掉。
(5)在星系或星系团之外,应该存在有足够的暗物质,这些暗物质能使密度达到临界值,从而可能会使宇宙最终坍缩。但这个时间肯定在一百五十亿年之后。
4?体会这篇演讲词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作为一篇关于宇宙未来的演讲词,本文的大量篇幅是较为严肃的科学话题,运用了好多专业术语,容易使人感到沉闷。但是霍金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运用了许多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得这样一篇旨在说明科学道理的学术演讲,让人能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认真听下去。这样的语言是很多的,例如:“幸运的是,数人名看来要花很长的时间。”“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测出来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即便宇宙将要坍缩,我可以满怀信心地预言,它至少在一百亿年内不会停止膨胀。我预料那时自己不会留在世上被证明是错的。”“如果暴涨理论是正确的,则宇宙实际上是处在刀锋上。所以我正是继承那些巫师或预言者的良好传统,两方下赌注,以保万无一失。”
设计B
一、导语设计
 ?同设计A
二、过程设计
 ?1?初读课文,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把握文章大意。
从标题和开头都可以看出文章要谈的是对宇宙未来的预测,初读文章就应该找出与这一预测有剐的关键词语,最重要的应该有两个:“膨胀”与“坍缩”,然后进一步找到与这两个词相剐联的其他关键词:“平均密度”和“暗物质”,即可基本把握文章大意。
2⒈细读课文,弄清这些关键词语之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是:宇宙的膨胀和坍缩与宇宙的平均密度有关,如果平均密度小于某个临界值,唆就会永远膨胀。如果平均密度大于临界值,宇宙就会坍缩,时间本身就会终结。事实上,现在的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与把坍缩和无限膨胀区分开来的临界密度。但宇宙的未来是膨胀还是坍缩,仍尚难定论。
3?抓住生动的比喻,理解作者的观点。
在阐明科学道理的时候,作者用了一些人们熟知的事例,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观点。如:“例如,如果你稍微改变一下你旋转赌盘的方式,就会改变出来的数字。你在实际上不可能预言出来的数字,否则的话,物理学家就会在赌场发财。”
设计C
在学生读完文章大致清楚所写内容之后,可设计几个问题,做较为深入的分析。
 ?1?文章内容是谈对宇宙未来的预测,为什么开篇却谈巫师预言的尴尬、宗教预言的失败?
2?作者说将宇宙中的暗物质考虑在内,也远远达不到宇宙重新坍缩的临界密度,据此则可预言宇宙会继续无限地膨胀下去,为什么后文又说宇宙最终可能会坍缩?
3?对宇宙的未来,作者以为是可以预测呢,还是不可以预测?
讨论分析清楚这些问题,就可较为准确地把握观点。

《边城》备课资料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1923年到北京。1926年开始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作品集子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关于《边城》的评语摘编

1.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2.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3.《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潘旭澜《重读〈边城〉》)

4.“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划回来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向刚《梦断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

5.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6.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做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7.《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苏雪林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

8.《边城》的地方色彩是极鲜明的,时代投影却是不易捉摸的,仿佛作者只叙述了一个故事,只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沈从文先生感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朱先潜也指出《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可是,为了“极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

9.《边城》是老妪絮絮地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童话大多很美,但童话的毛病在于太过完美。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批评得比较中肯,她指出沈从文的小说“过于随笔化”,“于结构更疏忽了”,“繁冗拖沓,有时累累敷百言还不能选出‘中心思想’”。不少学者也说沈从文“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他仅是晓得他们一些情形,并不曾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没曾血肉相连”。所以“沈从文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很广阔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雾中的花,云中的月”,给人以“虚”的感觉。王瑶也指出沈从文“用散文温叙故事,有时很拖沓”。沈从文笔下的边城》

------刘洪涛专访(上)

央视国际2004年07月23日

·······《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节选)·······

主持人: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您能谈谈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在哪里吗?

刘洪涛:要想全面评价沈从文的文学成就,我觉得光是这些给他封上的头衔是不够的;还要清楚的了解沈从文的文学独创性在什么地方,他对中国文学的贡献在哪里,这些是应该确定的。

沈从文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最大的贡献是他的最有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就是他以湘西区域文化为依托,为一个东方民族从一个传统的朝代国家,迈向现代的民族国家的进程上,提供了一种极其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想象的模式。这是他最突出的一种贡献,因此沈从文的作品可以当成是一个中华民族的寓言来阅读,也可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理解,或者说只有从这样一个角度去理解沈从文的独创性,才能够真正的确立下来。

主持人:您能给我们分析一下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吗?

刘洪涛:就《边城》这部作品而言,这是沈从文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它以“牧歌”,即乡土抒情诗这样一种抒情方式,充分展现了传统和乡土这种诗意之美。它以最贴切最生动最有概括性的这样一种形式,把30年代的中国想象、中国形象凝聚成了一个可感的艺术造型。他把它造型化、具体化了;他把它提炼出来、整合出来。这个诗性的中国形象,和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文学传统是不同的。你可以把《边城》和作为启蒙文学代表的鲁迅的《阿Q正传》做一个对比,事实上在学术界也有人做过这样的对比。鲁迅的《阿Q正传》塑造的是中国的国民性,这个国民性是以丑陋、麻木、愚昧为代表的;而沈从文的《边城》呈现出的是中国诗意了的、美化了的中国形象。这两种文化形象我们不能说谁是真实的、谁是虚构的,它们依附于不同的文化的阐释的系统,都有它的可信度,都有它的合理性。如果说鲁迅确立了中国现代的启蒙文学传统的话,那么沈从文的贡献他在另外一极、另外一个方面塑造了诗意的中国形象。

《边城》作为一部中国的乡土抒情的经典之作,也就是作为一部“牧歌”的经典之作,它集中表现了湘西的人性之善、人性之美,这是它最集中的表现的一个方面。在这部小说里面,人性之善展示的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说表现渡船老人,表现顺顺以及其他的大佬、二佬,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就这个渡船老人来说,他的职责就是管理那个渡船,他勤劳、善良、本分、敦厚,凡是一切的传统的美德,他都不缺少。他管理渡船不论风吹雨淋、寒暑春秋,都非常的忠实于自己的职责。他因为是食公家的粮禄,所以过渡人看他忠实于自己的职责。所以有时候给他一些钱物,而他都一概都极力退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所接受来一些好处,他总是想方设法的超量的去报答。而翠翠这个人呢,她因为责任少,但是她的乖巧、心善、勤劳,她是爷爷的好帮手。而顺顺这个人,是当地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的人物,他的美德也不缺少。但是他跟渡船老人的美德不一样,渡船老人是忠于职守,而顺顺却要来得大气豪迈得多。他仗义疏财、扶强济困、正直、公平,深受当地人的尊重。两个儿子也是道德的楷模——豪爽、直率,与人搏斗时敢于挺身而出,吃苦、出力的时候从不退缩。这些传统的美德在这些人物身上,都有非常好的体现,所以这种美德在《边城》里边表现得是非常的充分的。

另外就是人性之美,人性所流淌出来的这种诗意,一个是善、一个是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沈从文在《边城》里边所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诗意,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比如说翠翠为什么会喜欢二佬,而不喜欢大佬;如果仔细阅读这部作品的话,你会发现非常吸引翠翠的二佬身上最本质的品质,就是他的诗意。二佬长得很英俊,小说里边讲他像岳云,所以二佬跟翠翠之间的这种关系的发展过程也充满着一种诗意。最初翠翠见到二佬是在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已经黑了。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佬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在这样一个时刻,实际上二佬充当了她的保护人这样一个角色。我们知道后来是二佬回家,因为翠翠对他有误解,二佬就回家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的,他实际上充当了她的保护人。但是这个场景非常的浪漫,非常的有诗意。在他们对话的过程中,二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结果这个大鱼吃你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这样一种回忆。如果我们把《边城》看作是一个完美的、诗意的中国形象的造型,那么这个人性之善、人性之美是其中最重要的体现,它构成了《边城》的乐园图式的核心。

主持人:《边城》中的人物,都是很善良、高尚的,风景也是很优美的,整个故事也是很美丽的,但是最终它的结局却是悲剧性的。您认为沈从文这么安排有什么用意呢?

刘洪涛:《边城》最大的贡献,也是沈从文对中国20世纪文学最大的贡献是他塑造了一个诗意的中国形象。这个诗意的中国形象,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理解。一个方面就是这种人性之善、人性之美,但是这种诗意的中国形象,在其中也有它的这种悲剧性、忧郁、哀婉的气氛。我们不应该把这个“牧歌”和这种忧郁悲伤的情感或者说悲剧截然的分开。“牧歌”不纯粹是喜乐的,甚至它可以更多的具有一种悲剧色彩。那么从这一点来看《边城》,我们就会发现《边城》的结局是一个悲剧,在这里边有很多构成悲剧的因素。比如说用一个现实的去理解《边城》的悲剧性,就是作品里面碾坊和渡船的冲突。碾坊代表了一种实用的、功利的,以金钱地位为标准的婚恋观;渡船所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出于心灵相互吸引那样一种传统古朴的爱情观。这两种爱情观发生了冲突,在作品里边,事实上是以碾坊为代表的这种力量、这样一种势力取得了胜利。爷爷之死,两个人没有最终结合,都跟现实层面的这两种力量的冲突有着密切关系。

第二个层面,就是这种命运感,也是《边城》的这种忧伤和悲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来源。就是这种宿命感,它在作品里面呈现的是非常丰富的。实际上仔细阅读这部作品,我们会发现《边城》的当事人,从这些人的行动和性格来看,金钱关系对翠翠和二佬的爱情的破坏,就是现实的那一面对爱情的破坏是有限的,或者可以说它不是一个根本性的一种破坏。翠翠的爱情萌生的非常简单,她第一次见到二佬可以说一见钟情,二佬对她也是一见钟情。看从这个外部环境来看,爷爷对翠翠和二佬的爱情是极力的促成的。在作品里唯一的反对者,就是有力量去反对他们爱情的二佬的父亲顺顺,可是他的反对态度上并不坚决。后来渡船老人死了以后,顺顺表示要接翠翠到家里面住,等二佬回来完婚。显然在大佬死了以后,顺顺已经同意了二佬和翠翠之间的这种婚姻,这说明他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是有所悔悟的。由此可见在翠翠和二佬的爱情道路上没有过多的人为的、社会的这种障碍。那么既然这个障碍很少,翠翠和二佬他们的爱情应该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是事情却没有成功。造成了悲剧是为什么呢?这就归纳到我们讲的第二个层面,就是它的命运感。悲剧的发生,实际上最显见的一个原因是一连串的误会造成的。这个误会首先在爷爷和大佬之间,大佬唱歌败北了,而爷爷却以为那个优美的歌声是大佬唱的,去恭维他,结果恭维不对头碰了一鼻子灰;其次是爷爷和二佬之间的误会,大佬死了以后爷爷在街上碰到二佬,故意把谈话往婚事上引,结果二佬又误会了,他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在二佬和爷爷的交往中充满了误会,老人的善心、老人的良苦用心都被误会了,结果失去了好几次很重要的和解的机会。再一个误会就是爷爷和顺顺之间发生的,爷爷眼看翠翠的婚事不成,就厚着老脸去找顺顺去想撮合。本来顺顺对二佬爱翠翠并不准备过分反对的,但是他不知道为什么老船夫对这件事这样过分的热心,又让顺顺又误会了。顺顺就有一种成见,认为大佬之死是这个好事的老人造成的。那么这个误会是不得了的一个误会,所以他在老

人去找他的时候,他有意识的疏远老人。实际上这次疏远对老人的打击是极其大的,老人在跌跌撞撞回到家里面,路上又碰到了中寨的一个人,这个人显然是在团总的女儿和二佬的婚姻之间起牵线的这么一个人物,他又打击了一次老人。这两次打击对老人是致命的,老人在狂风暴雨的当夜死去了。就实际上他们的爱情没有成功,这些误会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命运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种具象的形式。这些误会是没有原因的,是天意,所以也是命运感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形式。

那么在小说里面,还有一个象征层面的这种忧伤和悲剧的这样一种营造,这个象征层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桃花源的这样一种图示,我们都知道陶渊明的桃花源的具体的背景就是在湘西,桃花源里面的这个故事的核心就是营造了一个理想的乐土的形象。但是这个理想的乐土的形象是无迹可寻的,他误闯进去出来以后再去找就再也找不到了。实际上陶渊明的这个桃花源是一个虚幻的、不可捉摸的,是忧伤的这样一种印象。而《边城》它的背景是在湘西,他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所叙述的那种乐园图景理想给具体化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面,实际上也是有悲情成分的,这个可遇而不可寻、两岸扑朔迷离的桃花和再次踏访时寻而不得的这样一种不确定性;亦真亦幻、宛如梦境引出的是一种感伤和惆怅。而《边城》的这种情调可以说也是如此,所以它的象征层面上展示了一个“失乐土”的这样一种原型。从这些角度,我觉得要想理解《边城》的这种悲剧性和它忧伤、惆怅的一面,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理解。

《沈从文与张兆和之恋》

------刘洪涛专访(下)

央视国际2004年07月30日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沈从文《从文家书》

刘洪涛:比起大多数作家,沈从文的婚恋并没有太多的传奇色彩。在文人的婚恋里边,他们两个人是少有的白头偕老的典范。

1928年9月,沈从文当时在上海受聘,经过徐志摩的推荐,被胡适聘到中国公学去任教。沈从文不是一个好老师,他的湘西土话很多人听不懂,而且他的声音又非常的小。据说他第一次在上海公学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有十多分钟说不出一句话来。但是他是一个知名的作家,所以他的讲课,他在上海公学任教本身,是有一定的号召力的。当时张兆和也在上海公学读书,这使他们有机会相识。

沈从文见到张兆和之后,很快就迷恋上了这位大家闺秀。虽然他在开始的时候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遭到了一些挫折,但是他知道这件事情对他非常重要,所以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地追求,给她写过很多的情书。事情发生转机是因为张兆和拿了这么多的情书,她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所以就拿着沈从文的情书去找校长胡适。结果胡适反而劝张兆和,他说我劝你嫁给他。这是他们恋爱过程中,就是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转机。那么校长的这个态度,使张兆和对沈从文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它等于是张兆和接受了沈从文的追求。两个人的恋爱进入到正常的这样一种轨道。

有了你,我相信这一生还会写的出许多更好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我不觉得骄傲,因为等于全是你的。没有你,也就没有这些文章了。——沈从文《湘行书简》

刘洪涛: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沈从文创作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你比如说张兆和的相貌很清秀、肤色微黑,另外张兆和在张家姊妹里面她是排第三,这种体貌特征和亲族关系就被沈从文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一再地利用。

沈从文写到湘西的女孩子的时候,只要涉及到肤色总是黑。你看《边城》里面的翠翠,她的皮肤是黑黑的;《长河》里面的夭夭也是黑而俏。这些都是取张兆和的肤色的特点。此外我讲过,张兆和在张家姊妹里排第三,这个“三三”是沈从文经常给张兆和写信的时候,对张兆和的一个称呼。那么这个“三三”也是沈从文的一篇小说《三三》的标题。在这篇小说里他写了一个乡间小女子朦胧的初恋,这个女子没有说她叫三三,三三看起来跟小说里面的主人公没有什么关系。她为什么要叫三三呢,除了从张兆和的这个角度来解释,没有任何的可能,没有其他的理由了。所以这是张兆和和沈从文的婚恋,对他创作影响的一个最显在的一个层面。

另外一点就是说,沈从文和张兆和的恋爱的过程,就是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过程,实际上通过他的系列的作品也直接地反映出来了。由于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成功,所催生出来的一组最优秀的作品是《月下小景》故事集。《月下小景》故事集里边有9篇11个故事,实际上都跟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可以用沈从文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他说:“这文章的写成,同《龙朱》一样,全因为有了你。”这是我觉得他是一个非常直白,而且非常真实的一段话,是事实。

沈从文的的确确是因为在追求、爱恋张兆和的过程中,他写下这些文字的。这些文字的写成跟他们的婚恋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我讲这段文字的时候,就是沈从文给张兆和的一封信里面他说:“有了爱,有了幸福,分给别人一些爱和幸福,便自然而然会写的出好文章。”他相信有爱的存在,还会继续的写出更优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话是兑现了的、是实践了的,就是后来1934年《边城》的完成。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5468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