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课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第1课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课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

教学目标

识记:奴隶贸易的起止时间;三角贸易路线。

戈雷岛的地理位置;葡萄牙人发现戈雷岛;塞内加尔独立;戈雷岛是贩奴的中转站。

奴隶堡是戈雷岛标志性建筑。1960年,戈雷岛获得新生。

理解:奴隶贸易的动因。欧洲列强对戈雷岛的争夺;贩卖黑奴对欧洲、非洲的影响。

戈雷岛是血腥奴隶贸易的见证。戈雷岛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重点戈雷岛与殖民主义罪恶

难点奴隶贸易

教学设计

导入: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留下了无数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已经学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辉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会学习什么呢?(教师出示戈雷岛一幅海滩图片)这是拥有美丽的海滩、灿烂的阳光,清新的空气的一个小岛,是西非的旅游胜地。但是在几百年前它却是人间地狱,(教师出示奴隶堡的明信片,画面是砖木石结构奴隶堡的底层,阴森黑暗,两面的石台阶连着通向大西洋的通道)。这就是人类近代史上殖民主义罪恶和非洲黑人悲惨命运的见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戈雷岛。

西方殖民者的奴隶贸易一目:

围绕戈雷岛的地理、历史方面进行问题探究。可以围绕几个问题进行:戈雷岛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特点?有何优势?有哪些列强争夺戈雷岛?欧洲列强争夺戈雷岛的目的是什么?戈雷岛在奴隶贸易中发挥的作用是什么?奴隶贸易的规模如何?这种奴隶贸易给欧洲和非洲的影响是什么?

(教师出示奴隶堡的图片和下列材料)

奴隶堡四周的院墙很高,但里面的建筑却只有一座木石结构的小楼。楼上是奴隶贩子的住处,楼下才是囚禁黑奴的牢房。这里低矮、潮湿、黑暗,墙壁上只有一个碗口大的通气孔,即令在白天也要点上油灯照明。囚室分男奴囚室和女奴囚室,还有专门关押孩子的童奴囚室和禁闭室。每个囚室只有几个平方米大,据说至少要塞进15到20个黑人。囚室四面都是坚固的石壁,有些已长满了绿苔,一股潮湿的腐烂气味令人难以忍受。讲解员告诉我,奴隶们被关在这里待船外运,一般待船期要三四个月。在这期间,他们都要被戴上脚镣和手铐,有的还要系上一个7公斤的铁球,忍受着种种非人的折磨。许多奴隶由于不堪摧残未及外运即惨死在这里。

穆青《黑色的礁石》(节选)

本段材料主要是从细节上补充奴隶在奴隶堡的非人待遇,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思考从哪几个方面描述黑人在奴隶堡的悲惨生活,并进一步和殖民者的居住环境对比。

引导学生探究奴隶堡除了是关押黑奴的场所外,还有什么作用?

启示学生认识铁链、脚铐、铁球也不能磨灭奴隶反抗的意志和勇气,在奴隶堡关押的过程中,奴隶们屡屡反抗,又屡屡被镇压,因此奴隶堡也是一个镇压奴隶反抗、屠杀奴隶的场所。

教师出示材料:

资本由于无限追逐利润的需要,对劳动者的奴役不仅突破了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肉体极限。经济利益成了把奴隶折磨致死的原因。有些地方,黑人从事过度劳动只要七年就耗尽了生命。也就是说,每隔七年黑人劳动力就得更新一次。而且,由于奴隶价格低廉,农场主宁肯从外面购买奴隶,也不愿让奴隶生儿育女、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很多农场主坦率地承认:“购买比繁殖更便宜。”

《非洲通史》近代卷

美洲出卖黑奴的海报:结合课本上

启示学生思考奴隶堡下层“不归之门”中“不归”是什么意思?奴隶堡是奴隶悲惨命运的终结吗?它是奴隶新的厄运的开始,又有多少奴隶能够活着达到目的地呢?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

奴隶堡是关押、屠杀、交易、运送奴隶场所,它也是血腥奴隶贸易的重要见证。这样的奴隶堡在西非有多少呢?教师出示材料:

17世纪上半叶前后,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瑞典和勃兰登堡等也积极从事堡垒修筑。堡垒分布极为广泛,但最集中的地方是黄金海岸。至18世纪末,在长约250英里的黄金海岸沿海,共有大小堡垒42座,平均6英里就有一座堡垒,此外还有无数商站。随着奴隶贸易成为欧非贸易中的决定因素,堡垒和商站成了欧洲人进行奴隶贸易的主要据点。

《非洲通史》近代卷

此段材料主要从奴隶堡的数量说明奴隶贸易的规模和后果。

让我们再看看这张(奴隶堡)明信片:画面坐着的黑人妇女,她的眼睛在看着你,从她的表情上可以看出其对祖先血泪史的悲愤和控诉。

殖民主义罪恶的见证一目:

教师以奴隶堡相关的图片、戈雷岛上的图片及相关文字资料,并结合《资料回放》展示奴隶的居住、交易、屠杀、抗争、旅程及未来的命运。利用相关的奴隶堡图片以两个楼层的陈设、环境、居住人数、黑奴的反抗斗争加以对比,突出黑奴生活环境的恶劣,命运的抗争,悲惨的境遇。指导学生阅读黑奴的抗争的命运和运奴的旅程,认识黑奴贸易的灭绝人性。适当补充材料说明奴隶到达美洲后的境遇,体现奴隶的悲惨命运。

戈雷岛的警示意义

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戈雷岛得到新生。塞内加尔把原有的奴隶堡和奴隶贸易公司建成博物馆和遗址。为什么?教师补充材料:

“奴隶贸易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史无前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灾难,它满足了美洲和欧洲的需要,榨干了整个非洲的血液,把非洲拒于文明之外。”

美国黑人活动家杜波依斯

结合材料指导学生思考塞内加尔修复戈雷岛的意图。

奴隶贸易给欧洲、美洲带来巨额财富,但对非洲来说却是落后的根源。塞内加尔在原西印度公司的遗址上修建博物馆,重修奴隶堡,展现西非古代文化和欧洲殖民者贩卖黑人的惨痛历史,目的是为了不忘历史,永记历史。在此基础上通过戈雷岛和欧洲、美洲等发达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实现互谅,从而实现世界的和平发展。

超过一亿黑人成为奴隶贸易的牺牲品,戈雷岛是血腥奴隶贸易的见证,这些展览、建筑使我们好像又听到奴隶的呻吟和控诉。它又给我们后人带来什么警示作用呢?

引导学生从人类的和睦相处、人类的共同命运、人的权利和人类的发展角度思考。

知识结构

问题解答

如何理解塞内加尔政府修复戈雷岛的意图?

解题关键:明确修复目标和交流方式

思路引领:认识和借鉴戈雷岛的历史

答案提示:牢记历史,通过在原西印度公司遗址建立海上博物馆和修复奴隶堡反映历史;借鉴历史,通过戈雷岛的历史实现同西方的对话、互谅和思想交流;展望未来,历史对现实的启示,人类和睦相处和和平发展。

相关阅读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备课资料


《殖民罪恶的见证——戈雷岛》备课资料
一、教材分析
重点:通过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难点:树立尊重人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本课是第九单元的第一课,以戈雷岛为例反映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与暴行。本课中的3个目叙述了西方殖民的罪恶,包括西方殖民者奴隶贸易的概况、殖民者在戈雷岛进行奴隶贸易的暴行和罪证。本课前言简单介绍了戈雷岛的历史并直接点出了其地位——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建议从必修2专题5的相关内容入手,重点掌握本课的二三目。
二、课前导学材料
1、随着欧洲殖民者对美洲新大陆的开发,,成了奴隶贩子贩卖黑奴的主要动力。
2、奴隶贩子的船队从______出发,到达非洲装上__________,运到美洲卖给种植园主,再用贩卖所得从美洲购买___________等物品,运回欧洲出售,由于航线呈三角形也被称为“________”。
3、三角贸易的航线中有几个重要的奴隶贸易枢纽,_______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1588年________在其上建立要塞保护奴隶贸易,19世纪被________占领,几个世纪以来数易其主,但无论是在葡萄牙、荷兰还是法国殖民者统治的时期,都一直充当的角色,一直持续到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为止。
4、_________是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8年就将戈雷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原因是(A)
A、戈雷岛是近代血腥奴隶贸易的直接见证
B、戈雷岛是西非的旅游胜地
C、戈雷岛曾经是西非最大的奴隶转运站
D、戈雷岛上的标志性建筑奴隶堡

三、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知道奴隶贸易的起止时间及其概况;理解“三角贸易”的含义及其过程;理解西方殖民者开展奴隶贸易的直接动因和根本原因,理解奴隶贸易给非洲长远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各自产生的影响;知道塞内加尔的戈雷岛是西方殖民者进行奴隶贸易的见证地;知道曾先后占领过戈雷岛的殖民国家,从地理位置上了解戈雷岛成为奴隶贸易集散地的原因;知道戈雷岛最引人注目的殖民罪证——奴隶堡。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非洲目前的发展困境,让学生树立“现实是历史发展结果”的意识,同样让学生知道目前还有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通过引用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从图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识图能力;通过材料解析,培养学生反复咀嚼、解读历史文本和材料的能力,提高阅读专业书籍的素养;通过引用地理图片,培养学生学科知识交叉运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戈雷岛一课的学习,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通过戈雷岛今昔不同状况的对比,强化对殖民主义与贩卖黑奴的痛恨;通过对“不归之门”的理解,体会黑奴的悲惨命运;通过理解塞内加尔修复戈雷岛的意图,树立尊重人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价值观;通过呈现当今非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谋求人类共同发展对于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性。
:重点:通过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难点:树立尊重人权和人类共同进步的价值观

(导入):关注当前非洲发展面临的严重状况。(引用图片说明非洲人口寿命普遍下降,尤其是一些落后国家的儿童死亡比例相当高)在战乱频繁、疾病肆虐、经济严重滞后的非洲,大多数儿童挣扎在战乱、疾病和贫困的阴影中。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非洲儿童的平均死亡率高达15%,是欧洲的8倍多,比世界儿童6.7%的平均死亡率高出一倍多。(引用一幅照片加以形象说明)粮食和医疗卫生条件的缺乏是导致儿童大量死亡的重要原因,非洲发展面临的险恶困境可见一斑。(引用两幅照片加以说明)那么,导致非洲长期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这块大陆与生俱来就得背负如此厄运?要明了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到历史中去找答案。
(新课):一、背景:奴隶贸易(简单回顾必修II专题五的相关内容)
1、起讫时间:从15世纪中期一直到19世纪,延续了近四百年之久。
2、重要概念解释:“三角贸易”
贩奴船满载着“交换”奴隶用的枪枝弹药和廉价消费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奴隶贩子可以做三笔买卖,获得100%到1000%的利润。(三角形模式加以形象化)
(引用地图重点说明“三角航程”途径路线以及各站交易的货物)
(引用图片说明黑奴的非人待遇:在西非各港口,殖民者用木枷和锁链锁住抢来的奴隶,奴隶都被剥去了衣服,供奴隶贩子像挑选牲口一样挑选,被选中的奴隶就被火红的烙铁在身体上烙上标志,然后装上贩奴船。贩奴船的舱板之间的高度不到半米,奴隶们只能席“地”而坐。奴隶贩子为了多赚钱,总是超额一倍,甚至更多倍载运奴隶,把奴隶塞进船舱,使他们象“汤匙”一样卷曲着身体,人挨人地挤在一块。由于船舱拥挤、潮湿,空气污浊,经常出现传染病。患传染病的奴隶往往被投入海里,活活淹死。)
3、原因:直接原因:解决美洲劳动力缺乏问题
 根本原因: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引用材料说明:“资本由于无限追逐利润的需要,对劳动者的奴役不仅突破了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肉体极限.经济利益成了把奴隶折磨致死的原因.有些地方,黑人从事过度劳动只要七年就耗尽了生命.也就是说,每隔七年黑人劳动力就得更新一次.而且,由于奴隶价格低廉,农场主宁肯从外面购买奴隶,也不愿让奴隶生儿育女、实现劳动力自身的再生产。很多农场主坦率地承认:‘购买比繁殖更便宜。’” ——《非洲通史》近代卷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
思考:据教材所言,殖民分子进行奴隶贸易的直接动因是什么?而据材料所示,导致奴隶贸易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引用材料辅助说明“原始积累”: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屠杀、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马克思《资本论》)
4、影响:直接造成了非洲劳动力的急剧减少,成为此后非洲长期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引用材料设问:“运到美洲的黑奴,在种植园主或矿山主的非人待遇下,有1/3的黑人在移居的头三年死去,大多数人活不到15年。每运到美洲1个奴隶,要有5个奴隶死在追捕和贩运途中。在长达400年奴隶贸易中,估计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大约为1200万—3000万。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至少有1亿多,相当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总数。”
思考:奴隶贸易给非洲发展带来哪些恶劣影响?)
二、概况:“奴隶贸易的集散地”
(切入:引用两幅戈雷岛的图片进行今昔对比,让学生掀起情感波澜)
1、原因:突出的地理优势成就了戈雷岛奴隶贸易中转站的角色。
(引用两幅卫星航拍照片显示戈雷岛的相对地理位置,突出其地理优势。)
2、历史:曾经占领过该岛的殖民国家:葡萄牙、荷兰、法国、英国,到19世纪完全为法国所占领,一直持续到1960年塞内加尔独立为止。
(引用现今岛上残存的殖民遗迹,由此掀开戈雷岛的历史)
三、罪证:奴隶堡
1、特征:岛上最引人注目、最具有警世意义的建筑物,是荷兰殖民者在18世纪时修建
(结合图片简要介绍奴隶堡关押、押解奴隶的情况)
2、“不归之门” (引用图片说明)
设问:奴隶堡下层“不归之门”中的“不归”二字有何蕴意?
(此处设计重在强化对学生的情感渗透,加强对奴隶命运的同情和对奴隶贩子的痛恨)
一、新生:“独立”
(切入:引用电影《非洲黑奴》的宣传海报,显示奴隶起义的反抗浪潮)
1、概况:1960年,随着塞内加尔获得独立,戈雷岛也获得了新生。
思考:我们现今纪念戈雷岛有何意义?
(引用材料说明:“奴隶贸易在人类历史上造成史无前例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灾难,它满足了美洲和欧洲的需要,榨干了整个非洲的血液,把非洲拒于文明之外。”
——美国黑人活动家杜波依斯
材料:塞内加尔政府表示,修复戈雷岛的主要意图之一,是想把它变成一个“通过对话、互谅、思想交流,实现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圣地”。
思考:应该如何理解塞内加尔政府修复戈雷岛的意图?)
(小结与延伸):回到课前话题:关于非洲发展的困境。我们不凡看看几个事例。2005年7月2日,游行队伍穿过英国爱丁堡街头。当天,成千上万的示威者在这里举行了名为“让贫困成为历史”的大游行,在消灭非洲贫困问题上向即将在爱丁堡的格兰伊格尔斯饭店举行的八国集团首脑峰会施压。(引用图片辅助说明)在联合国主持的第三届世界反种族主义大会上,是否应对历史上的奴隶贸易和殖民统治进行赔偿成为焦点之一。非洲国家要求西方国家向过去遭受殖民统治的非洲国家进行“殖民赔偿”。这个问题自会前酝酿时起,便成了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反对的一个焦点。大会发言中,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仗义执言,为非洲人民的正义要求而大声疾呼,不少与会国的代表也都纷纷表示同情和支持,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却极力回避这一问题。非洲国家和人民该不该提出这一要求?整天将“人权”挂在嘴边的西方国家又该怎样对待这一要求?国际社会总该有个比较公正的说法。(引用图片辅助说明关于“殖民赔偿”的话题)综上所述,非洲要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历史遗留问题一日不解决,非洲长期发展一日不见曙光,人类要实现普遍人权和共同发展更将是遥遥无期。
:背景 → 概况→罪证 →新生
 (奴隶贸易)(“集散地”)(奴隶堡)(独立)

五、课后练习
1、西欧殖民者向美洲贩入非洲黑奴的根本原因在于(B)
A、美洲经济发展,劳动力缺乏B、贩奴业能带来巨额利润
C、黑人体格健壮,善于劳动D、资本主义制度血腥性所决定
2、戈雷岛曾经被哪几个殖民国家占领(D)
A、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B、葡萄牙、荷兰、英国、瑞典
C、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D、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
3、结合课本知识以及当前非洲发展状况,简要谈谈奴隶贸易给非洲长远发展带来哪些恶劣影响?

六、资料汇编
1、戈雷岛(IslandofGore)
1978年根据CⅥ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戈雷岛濒临塞内加尔海岸,面向达喀尔,自十五至十九世纪,相继被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占领,是非洲海岸最大的奴隶贸易中心。岛上隐陋的奴隶居住区和装饰华丽的奴隶贸易场所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戈雷岛的建筑极具特色。今天,戈雷岛既是人类发掘研究的考古遗址,也是旅游胜地和自然保护区。
简介:
戈雷岛位于塞内加尔佛得角半岛正南,是由隆起的玄武岩形成的山丘组成。长约900米,宽约300米。在岛的北端是埃斯特雷要塞,南端则是堡垒。戈雷岛是欧洲人在西非最早开拓的殖民点之一,18世纪末以前为大西洋上奴隶交易的中心之一,该岛也因此而闻名遐迩。
戈雷是“良好的锚地”的意思。直到1815年奴隶贸易才被废除。这个小岛先后受过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殖民者的殖民统治。据统计,曾有2000万奴隶从这里被运走。
岛上风景优美。1776年荷兰殖民者在小岛东部建起一座奴隶堡,有两层楼房那么高。上层是殖民统治者的卧室,建有拱廊,铺设地板。下层是被分隔开的许多小屋,小间仅长2.34米、宽2.28米,但要关押近20名奴隶。小屋有一暗道通向海边。奴隶就是从这里被赶上船贩卖到各地的。
1444年,葡萄牙人迪尼斯迪亚士(DinisDias)到达该岛,这块非洲领土与欧洲首次建立了联系。戈雷岛成为渔夫的天下。戈雷岛的第一个名字取自1481年在此建立教堂的葡萄牙人菲亚德帕尔马,不过他从未将该岛占为己有。15世纪中叶戈雷岛被葡萄牙占领。
这个火山岛的优越地理位置为欧洲人进入非洲提供了便利:它是奴隶船的理想交接站,躲避内陆袭击的理想停留地,岛上还有一眼清泉。直到1580年被西班牙抢走之前,戈雷岛一直被葡萄牙占有。
没过多久,荷兰促使戈雷岛摆脱西班牙的监护,接管了这块本属于葡萄牙的非洲领地。1627年,荷兰首先在该岛建立永久居民区。取消了小岛的原有名称,改称戈雷岛(戈雷港)。
荷兰人修建了两座要塞:奥兰治要塞建于城中,拿骚要塞建在山坡上。50年后,法国占领戈雷岛,直至塞内加尔独立。其间有30年的时间,戈雷岛被英国占领(1693年,1779~1783年,1800~1817年)。1677年,经过激烈的海战,法军元帅让德斯特雷从荷兰手中抢走了戈雷岛,两座要塞被毁。重建后更名为圣米歇尔要塞(以前的奥兰治要塞)和圣弗朗西丝要塞(以前的拿骚要塞)。1693年,冈比亚的一名英国官员破坏了要塞并占领了戈雷岛,但只过了6个月,法军反攻重占该岛。66年后,即1758年,戈雷岛重新落入英国之手。5年后根据1763年巴黎和约,戈雷岛归还法国。1779年,首次发生黄热病,根据政府命令,戈雷岛上的要塞被夷为平地,改作单一贸易货栈,居民疏散到圭亚那和圣路易斯。这样,英国人不费吹灰之力重占戈雷岛。直到1783年才按照凡尔赛条约归还法国。
戈雷岛的大部分房屋建于18世纪下半叶。其中有建于1756年的妇产医院(凯蒂路易特夫人曾住在这里)、威廉蓬蒂学院(1770年商人拉法耶特所建)、维多利亚-阿尔比斯剧院(1771年建),遭到破坏后改建成露天剧场(1777年以玛丽罗西尼奥尔名义修建),还有1782年修建的长老会修道院。舍瓦利耶德布夫莱尔就任塞内加尔总督后(1785~1787年),岛上修建了其它建筑,其中有著名的奴隶堡(1786年)。18世纪,岛上几乎所有地方盖满了住宅和商业房屋,以及带屋顶的通道。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1794年国会废除了给戈雷岛带来财富的奴隶贸易,但1803年,拿破仑又重新批准。1800~1817年,戈雷岛最后一次被英国占领。英国人禁止奴隶贸易,然而戈雷岛却利用冈比亚和大英帝国间的非法奴隶走私,获得经济飞速发展。戈雷岛一直是奴隶贩运的集散地,直到1807年英国政府废除奴隶贸易。1831年,戈雷岛成为法国在非洲的海军基地指挥中心。特别负责追捕奴隶船。1846年7月20日,蒸汽动力小型护卫舰奥斯特拉利号将250名奴隶卸在戈雷岛上。这些奴隶是从卢安果港(安哥拉)海岸捕获的奴隶走私船艾里济亚号上接管过来的。获得自由的奴隶住在公园中搭建的棚屋里,在戈雷岛度过三年时光。之后他们被法国海军南大西洋舰队指挥官爱都阿赫德安置到加蓬,在那里他们兴建了利伯维尔城。19世纪初叶,戈雷岛经济达到鼎盛。岛上修建了大约100多座房屋,但已不是茅草顶了。由于岛子太小,容纳不了更多人口,许多人迁移到非洲大陆。
1944年11月14日,法律规定戈雷岛列入自然历史遗产中心名录。1951年2月15日颁布的法令第36条进一步予以确定。

2、奴隶贸易
欧洲新兴的资产者为了从殖民地获得更多的财富,除了加紧对海外洗劫、掠夺外,又着手经营殖民地。他们在北美种植园里种植烟草和棉花,在西印度群岛种甘蔗,在中美洲、南美洲开发金、银矿藏,在印度种植茶树等等。初期在种植园和矿山劳动的多数是白人契约工,他们是欧洲各国横渡大西洋而来的贫苦移民,这些人在原居住地与种植园主或海外劳务公司签订契约,到美洲后用几年劳动来偿付为他们垫付的旅费,契约到期后,便成为自由民。白人契约工大多不适应美洲酷热的天气和繁重的劳动。随着种植园的发展,劳动力严重不足,于是欧洲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非洲的黑人便成了他们猎取劳动力的主要对象。在种植园或矿山使用奴隶劳动要比使用白人契约工便宜得多,又便于管理。所以奴隶贸易逐渐成为一桩赚钱的买卖兴隆起来。
最先从事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其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都先后卷入这种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活动中。在奴隶贸易的初期,殖民者曾组织所谓的“捕猎队”亲自掠奴,偷袭黑人村庄,烧毁房屋,把黑人捆绑着押往停泊在岸边的贩奴船,往往一夜之间把和平宁静的黑人村庄踏为荒无人烟的废墟。殖民者的野蛮暴行,遭到了非洲人民的反击。后来殖民者改变了方式,采取以枪枝、火药诱骗某些沿海地带的部落酋长,唆使他们向内地袭击,挑动部落之间的战争,以便在交战中俘虏对方部落的人,出卖给欧洲的奴隶贩子。由于欧洲殖民者的挑动,这种部落间的“猎奴战争”,在400年的奴隶贸易过程中,始终没有停止过,造成非洲黑人的大量死亡。
殖民者在长期贩卖黑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套一本万利的“奴隶贸易制度”。他们贩运奴隶一般都采取“主角航程”;贩奴船满载着“交换”奴隶用的枪枝弹药和廉价消费品,从欧洲港口出发,航行到西非海岸,称为出程;在西非海岸用货品交换大批奴隶,然后横渡大西洋,驶往美洲,称为中程;在美洲用奴隶换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银,运回欧洲,称为归程。一次三角航程需要6个月,奴隶贩子可以做三笔买卖,获得100%到1000%的利润。
在西非各港口,殖民者用木枷和锁链锁住抢来的奴隶,奴隶都被剥去了衣服,供奴隶贩子像挑选牲口一样挑选,被选中的奴隶就被火红的烙铁在身体上烙上标志,然后装上贩奴船。贩奴船的舱板之间的高度不到半米,奴隶们只能席“地”而坐。奴隶贩子为了多赚钱,总是超额一倍,甚至更多倍载运奴隶,把奴隶塞进船舱,使他们象“汤匙”一样卷曲着身体,人挨人地挤在一块。由于船舱拥挤、潮湿,空气污浊,经常出现传染病。患传染病的奴隶往往被投入海里,活活淹死。1874年“戎号”贩奴船一次就把132个患病的奴隶抛入大海。如果航行途中遇到风暴等恶劣天气,延误航期,致使船上淡水、食物不够时,奴隶贩子也会把部分奴隶抛入大海。
运到美洲的黑奴,在种植园主或矿山主的非人待遇下,有1/3的黑人在移居的头三年死去,大多数人活不到15年。每运到美洲1个奴隶,要有5个奴隶死在追捕和贩运途中。在长达400年奴隶贸易中,估计从非洲运到美洲的奴隶大约为1200万—3000万。整个非洲大陆因奴隶贸易损失的人口至少有1亿多,相当于1800年非洲的人口总数。奴隶贸易使非洲大部分地方呈现一片荒凉景色,而欧洲奴隶贩子却从中赚了大量钱财,这客观上加快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的经济繁荣,大批的黑人奴隶为美洲的开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奴隶贸易的废止
17、18世纪奴隶贸易即受到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J洛克、C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的谴责,教友派、福音派等宗教团体也纷纷批判其反宗教的野蛮性质。18世纪下半叶,在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反对奴隶贸易同废除奴隶制度的呼吁汇合在一起,形成波澜壮阔的废奴运动。参加这个运动的人,有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但也有从经济角度出发的。后者认为种植园努力频繁暴动和过高的死亡率,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制止奴隶贸易,英国派遣海军在海上巡逻。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又分别同欧洲主要的贩奴国家,如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签署协定,规定对载有奴隶嫌疑船只可以拦截检查,以惩罚从事奴隶贸易的商人。1862年,美国同意签署这份协议。19世纪80年代,美洲输入奴隶最多的古巴、巴西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和解放奴隶的法令。在1885年柏林会议和1890年布鲁塞尔国际会议上,西方国家又通过了反对奴隶贸易的总决议,这样,长达4个世纪、使非洲遭受无法估量损失的世界性奴隶贸易才逐步被废止。

4、资本原始积累
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前的历史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积累”。
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出现了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必须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②积累起大量货币财富。在封建社会内部,通过自然经济的瓦解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已经逐渐形成了这两个条件,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如果单靠这样来发展资本主义,那将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不能适应15世纪以来地理大发现所造成的市场需求。新兴资产阶级和新的土地所有者便使用掠夺的手段,加速了这两个条件的形成。可是,资产阶级却编造出种种神话来解释资本原始积累,说什么人类天生就分为勤劳聪明和懒惰愚蠢两种人,前一种人克勤克俭,积累起大量的货币财富,后一种人懒惰贫穷,因而除了本人的劳动力外没有可以出卖的东西。历史表明,勤俭并不能积累一大笔开创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财富,用懒惰更无法说明在人类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的小生产者何以突然沦为雇佣工人。实际上,资本原始积累是一个使用暴力剥夺劳动者、消灭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过程,它不是田园诗式的过程,而“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83页)。
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形成整个原始积累的基础。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最典型的形式是英国的“圈地运动”。英国从14世纪起,随着毛纺织业的发展,地主就开始强行用篱笆、濠沟圈占农民的公有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使这一暴行合法化,圈地运动以空前的规模加速进行。他们残暴地毁灭村庄,把农民赶走,变耕地为牧场,制造了历史上有名的“羊吃人”的凄惨景象。这个用暴力掠夺土地的运动长达300年之久,大约到1750年英国的自耕农已被消灭,到18世纪末,农民公有地的最后痕迹也消灭了。被掠夺了土地的广大农民,不可能马上适应新生产关系的秩序,忍受长达15~16小时的劳动,他们大批沦为乞丐或盗贼,到处流浪。同时,新的生产方式还不能单纯靠经济的方法把这些劳动者纳入自己的轨道。资产阶级用国家权力曾颁布了一系列惩治流浪者的“血腥法令”,强迫破产的农民忍受资本的残酷剥削。例如,16世纪英国的法律规定,身强力壮的流浪者要绑在马车后被鞭打到遍体流血为止,然后要发誓回原籍劳动。流浪者第二次被捕不仅要受鞭打,还要被割去半只耳朵,第三次被捕就将被处死。
最初作为资本的货币财富的积累,同样是通过劫掠取得的。新兴的资产阶级远渡重洋,进行血腥的殖民掠夺。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民族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中;印地安人的累累白骨,变成了殖民主义者的满船金银。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盐、鸦片、槟榔和其他商品的贸易的垄断权,成为财富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海盗劫掠活动以及奴隶贸易也是进行原始积累的方法(见西欧16~18世纪的海外殖民掠夺)。公债也是原始积累的有力手段之一,它使货币转化为资本,又用不着承担风险。国家发行公债券,使充当政府和人民之间中介人的金融家大发横财,公债的大部分落入包税者、商人和工厂主手中。现代税收制度成为国债制度的补充,国债是依靠国家收入来支付利息等开支,而国家收入则来自对居民的课税。这种课税实际上是对雇佣工人、农民、手工业者以及社会中、下层居民的暴力掠夺。此外,国际信用制度也往往成为这个或那个国家原始积累的源泉之一。所有这一切都使资本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形成所需要的货币财富迅速增长,而这些原始积累的因素没有不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同前,第23卷,第829页)。

5、法国西印度公司
在法国的贸易史上,法国西印度公司是一个建立于1664年的特许公司。特许状授予该公司加拿大,阿卡迪亚,安的列斯群岛,卡宴,及南美洲亚马逊河和奥里诺科河之间陆地的所有权和领主权。该公司享有在这些地方,以及塞内加尔和几内亚四十年的经商的专有特权,之需要支付一半的关税。公司只存在了9年。1674年,授权被取消。

6、塞内加尔
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北接毛里塔尼亚,东邻马里,南接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西濒大西洋。海岸线长约500公里。属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29℃,最高气温可达45℃。11月至次年6月为旱季,7~10月为雨季。
公元10世纪,图库列尔人建立泰克鲁王国,14和16世纪先后并入马里帝国和桑海帝国。1864年沦为法国殖民地。1909年划入法属西非洲。1958年11月根据戴高乐宪法成为“法兰西共同体”内的“自治共和国”。1959年4月与苏丹(今马里共和国)结成马里联邦。1960年4月4日,同法国签署“权力移交”协定。6月20日,马里联邦宣告独立。8月20日,退出联邦,成立独立的共和国。

7、奴隶堡
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是惨无人道的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加纳、尼日利亚、塞内加尔一带海岸和沿海岛屿是囚禁、运送奴隶的中转站。欧洲奴隶贩子在这一带修建了许多堡垒,作为奴隶贸易的据点,其中的加纳奴隶堡于1979年被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加纳奴隶堡由埃尔米纳(ElminaCastle)和海岸角(CapeCoastCastle)两座城堡组成,由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分别修筑于15世纪和17世纪,在加纳500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奴隶堡共建有42座。
历史上,加纳首都阿克拉就是西方殖民者掠夺黄金和贩运奴隶的大本营。奴隶贸易给加纳人民、非洲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深重的灾难,人口急剧减少,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海岸角奴隶堡是这段悲惨历史的见证。1974年,加纳政府决定将海岸角奴隶堡开辟为“西非博物馆”。

8、西非
非洲西部地区。东至乍得湖,西濒大西洋,南濒几内亚湾,北为撒哈拉沙漠。通常包括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塞内加尔、冈比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佛得角、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科特迪瓦、加纳、多哥、贝宁、尼日尔、尼日利亚等17个国家和地区及加那利群岛(西)。面积638万平方千米,占非洲五分之一。人口2.225亿(1991),约占全非总人口三分之一,多为苏丹语系黑人,次为阿拉伯人。自北向南有撒哈拉沙漠、苏丹草原、上几内亚高原。全境地势低平,一般海拔200-500米;南部为富塔贾隆和包奇高原,东北为贾多和阿伊尔高原;沿海有平原。有尼日尔河、塞内加尔河、沃尔特河、冈比亚河等大河流经。大部地区旱、雨季分明,旱季时内地盛行干热的东北信风。气候和植被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北部热带沙漠气候,中部热带草原气候,南部热带雨林气候。内地与西部干热,沿海多雨。富铝土、金刚石、石油、金、锰、铁、铜、铌、铀矿等。农产品有油棕、蜀黍、可可、棕榈仁、花生、咖啡、橡胶等。其中可可、花生等占有世界重要地位。经济以农矿业为主,发展水平在非洲居中。半荒漠带经济以畜牧业为主。

第1课克里特岛的美丽传说教案


第三单元米诺斯宫殿遗址与克里特文明

第1课克里特岛的美丽传说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

理解

运用

“长船”之岛

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对发展商业贸易极为有利、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及最大特征

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是促成克里特文明的关键原因

探究克里特岛的环境有哪些优越之处

分析地图、问题探究

克里特文明是古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优越的环境造就了克里特文明

克诺索斯城

克诺索斯城是米诺斯文明的中心、有关“米诺陶洛斯”与“迷宫”的传说传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探究克诺索斯城的“迷宫”之谜

情景再现、问题探究

修昔底德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考古发现的装饰物、小雕塑中可以看出克里特人对公牛的崇拜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克里特岛美丽的传说。

难点

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对克里特文明产生的影响。

如何把握好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材内容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让学生了解米诺斯宫殿与克里特文明: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促使了克里特文明的产生、有关米诺斯宫殿的传说与争议。教师可以按照以下这条线索进行教学:从历史传说到真实历史,分析克里特文明产生的原因,再从历史真实遐想到美丽动人的传说,引发出有关对发生在克里特岛美丽传说的争议,最后可以让学生探索历史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于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源泉加上本课涉及到有关的传说来自于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建议在教学时适当补充有关内容,增加学生对克里特文明的了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因为本课处于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的作用就是要做到引人入胜,为本单元以下几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本课引言分两部分,前半部分节选《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诗句,诗句非常优美,可带领学生富有感情地朗读,把学生带入到诗一样的奇境中;后半部分一方面对诗句进行了解释与说明,另一方面告诉学生克里特文明是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建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如:问题一,西方文明是在哪里发源的?问题二,你听说过盲诗人荷马及其作品吗?问题三,为什么在19世纪末以前,没有人知道克里特岛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西方文明的发祥地—克里特岛,去领略西方文明的风采吧。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长船’之岛”

主要阐释了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与克里特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正是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促使了克里特文明的产生。教师可从克里特岛优越的地理位置入手,将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分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周围环境等几个角度来分析它对发展商业贸易的有利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是造就克里特文明的关键原因。最后向学生介绍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特征及历史分期。

(1)促成克里特文明的关键因素—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

由于克里特文明是本单元的重要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在脑中建立起克里特文明的概念,所以很有必要增加有关克里特文明的介绍、克里特文明与其他文明间的关系及希腊地形图和地理知识等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是促成克里特文明的关键原因。

教师可以从每届奥运会入手导入到克里特文明,说明克里特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如教师可向学生指出:古代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而希腊文明又渊源于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和迈锡尼为中心,因此又称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存在于大约公元前2000~前1100年,晚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但早于欧洲其他任何文明,是迄今发现的欧洲最古老的文明。

教师可首先从课本《从空中俯瞰克里特岛》一图开始,让学生把握这个岛的形状特征:如长船般横列于希腊与北非之间,从而使学生理解“长船”之岛之名的由来,对克里特岛留下深刻的印象。

由于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对克里特文明产生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可结合希腊地形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地理位置。它的地理环境对商业贸易极为理想。希腊人这样说:“如果我们有一条船,从尼罗河的河口往大海里开过去,我们这条船漂啊漂,第一个碰到的岛就是一个狭长的小岛,这个岛就是克里特岛。”它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中间,周围的海面风平浪静,气候条件较宜于用桨或帆推动的小船航行,因而它的地理环境对商业贸易极为理想。克里特岛位置优越,海运方便,成为南连埃及、北通希腊的枢纽。它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个以克里特为中心,东达罗德斯岛、西连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环形带,这些地区和更远的欧洲内陆作为待发展地区都迫切需要和地中海东岸的文明古国、特别是当时最富裕的埃及进行交往,而克里特控制的环形带正好处于两者之间,各方海运皆受其节制,从而使它得以撷取欧、亚、非三大洲的资源。水手从克里特岛可乘风扬帆地北达希腊大陆和黑海,东到地中海东部诸国家和岛屿,南抵埃及,西至地中海中部和西部的岛屿和沿海地区;不管朝哪一方向航行,几乎都可以始终见到陆地,因此航海者一般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一点不用奇怪,克里特岛成为地中海区域的贸易中心。第二,周围环境。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它能吸取古巴比伦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就其地理位置看,希腊和爱琴海地区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西岸,扼欧、亚、非三洲交通的要冲。爱琴海处于地中海东部的西北隅,东接小亚细亚,西连希腊半岛,南与埃及、利比亚隔海相望。他们东航经叙利亚而接触巴比伦文明,往南往东,也很容易到达埃及。这两大文明古国和其他东方文明民族都使爱琴文明和日后的希腊文明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文化创造上取得卓越成就。所以克里特文化深受西亚的熏陶,也有埃及的影响。公元前2500年左右,有来自北非的移民迁至南克里特,与当地居民相混合。从埃及输入了蓝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装饰品。但克里特文化从一开始就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复制和模仿,而是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第三,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它与大河文明有相近之处。和古代东方文明的大河流域、沃野千里的特色相比,希腊则是以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岛屿密布为其地理环境的特色。温和晴朗的地中海气候在这里也表现得最为典型,既无欧陆冬季的严寒,更没有非洲夏日的酷热。海洋主宰了它的气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它的历史与文化。这种冬季多雨而夏日干爽的地中海气候有利于橄榄、葡萄的生长,充足的阳光和长年的和煦则激励居民喜爱户外活动。由于都属地中海气候,希腊和地中海东部与西部沿岸各地,虽为海外远隔的异国,却在自然环境方面有相近之处。

最后教师可以用的内容作如下小结: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不仅对商业发展,而且对文化发展也是很理想的。克里特岛人与外界的距离是近的,近到可以受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各种影响;然而又是远的,远到可以无忧无虑地保持自己的特点,表现自己的个性。这一点使他们获得极大成功,无疑,正是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促成了克里特文明,使之成为古代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成为古代世界最优美、最有特色的文明。

(2)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特征

克里特文明的创造者至今还是未解之谜,所以教师要设计一些问题或提供一些线索,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讨空间即可。如:教师可以提问:克里特岛上的文明是谁创造出来的呢?除教材之外教师在此还可适当作一些补充,如:他们不是现在所说的希腊文明的创造者,而是来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的外来移民,后来也有埃及移民的加入。我们还不能确切的知道他们是什么人,因为他们的文字到现在还没有被识别出来。古代希腊作家称他们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亚人。爱琴地区有不少地名以nth、ss为词尾,如希腊半岛的科林斯、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和小亚西岸的哈利卡纳苏斯等。从语言学来说,这种词尾非希腊语所有,从而说明爱琴地区的原先居民不是希腊人。学者们称之为地中海民族,他们与小亚细亚半岛的居民大概有较多的关系。最后可介绍目前学术界存在的几种观点激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去探究。

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也是本目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一方面注意让学生掌握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另一方面可以向学生重点介绍米诺斯宫殿,并指出它就是传说中的“迷宫”,目前所知有关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资料,有一半以上都来自这座王宫,克里特文明的历史分期就是根据这一特点来划分的。在学习历史分期时教师可重点介绍新王宫时期:指出它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它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它的商站和殖民点则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东可达罗德斯岛和小亚的米利都,西北及希腊本土的迈锡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达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岛。克里特文明的繁荣维持了大约两个多世纪,在公元前15世纪突然遭到破坏,克诺索斯和其他各地区的宫殿先后被毁。具体原因并不清楚。后来,克里特被希腊人占据,克里特的原有文化仅在少数边远地区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希腊大陆的迈锡尼文明。

教学建议,除了利用课本的图让学生对克里特岛有直观的感觉外,还要准备一张希腊地形图,利用地图设计问题如:它的地理位置有何优越之处?克里特岛周围环绕着哪几大洲?在它的周围先后曾出现过哪些著名的古代文明?气候条件如何?等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以上这些内容对克里特文明的出现产生了哪些影响?师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完成本目学习任务。最后注意适当进行归纳,如可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周围环境等方面归纳克里特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

第二目“克诺索斯城”

围绕克诺索斯城,引出了在民间久为传诵的有关“米诺陶洛斯”与“迷宫”的一段神奇传说,也引发了后人对发生在克诺索斯城有关米诺斯传说的争议。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两个方面:①扩大视野,培养学生具有鉴赏世界古典文化的兴趣和能力;②帮助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和见闻,领悟米诺斯文明,培养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的能力。

(1)走近克诺索斯城

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让学生来进一步了解克诺索斯城。

1.克诺索斯城是米诺斯文明的中心

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说明这里的米诺斯文明就是克里特文明。由于有关克诺索斯城的记载大都见于古希腊神话中,而且本课中也多次提到古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除书中提到的外教师还可以介绍一些古希腊神话与广为流传的《荷马史诗》的有关内容,以利于学生对本目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具有鉴赏世界古典文化的兴趣和能力。补充介绍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四点:第一,关于希腊神话的起源,由于古希腊神话产生在原始社会时期,当时人们的生产力和认识能力极端低下,不能科学解释自然现象,如狂风暴雨、闪电雷鸣,人们总以为有什么神在左右着。因此,就产生各种各样的神话。还有,当时人们无力征服自然,往往产生幻想,总想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帮助人们。如果有哪个人特别有本事,大家也就把他神化了。用马克思的话来说:神话艺术是人民的幻想,是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态本身。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神话艺术是起源于巫术和宗教的祭祀、礼仪。从哲学的角度,神话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认识论以及最古老的思维方法,比拟类推的产物。第二,为什么要叫荷马史诗?相传这史诗是一位瞎了眼睛的诗人荷马创作的。实际上是经过几百年口头相传到盲诗人荷马,最后整理定型。是神话,为什么叫史诗?因为《荷马史诗》虽然叙述很多神话,但内容有反映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希腊氏族公社末期的历史传说。即使神话,其间也有被奉为神的英雄的故事。也就是说古希腊神话,随着社会发展到原始社会末期,神话中传说的成分大大增加了。它是后世了解和研究这一时期希腊社会重要的文字材料。《荷马史诗》的具体内容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长篇叙事诗。描写的都是迈锡尼文明末期希腊人远征特洛伊城(在今土耳其西北查纳卡累省)的故事。第三,荷马并不是历史的见证人,他是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写公元前1192-前1183年发生的故事。但是,凭着广博的见闻、长时间流浪的经历和高贵的心灵,荷马体验到了人类的伟大历史,然后他用吟唱的方法把它讲给周围的人听,一直流传到今天。后人又不断整理荷马的这部史诗,直到公元前6世纪才有写本,公元前3或前2世纪才有定本。这部史诗整理了当时希腊人的思想。但在19世纪以前,没有人相信它的真实性。第四,古希腊神话的特点是每个神都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职务有分工,马克思说希腊神话是人类美丽童年的诗,它具有不朽的魅力,直到现在它还对我们产生着影响。

此外教师还可指出:克诺索斯城也在史书上有过记载,如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称米诺斯为海上统治者,说他“是一个征服了许多土地并且是一个在战争中经常取得成功的国王”。修昔底德则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指出:“根据传说,米诺斯是第一个组织海军的人,他控制现在希腊海的大部分。”在修昔底德看来,克里特传说具有某种确切的成分。后来的考古发现,证实修昔底德的观点是正确的。有条件的话,可在课后组织学生开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会。

2.克诺索斯城的辉煌历史

克诺索斯城中的王宫可以说是克里特文明的历史见证。现在王宫遗址已得到充分发掘和部分复原,实际上,目前所知有关克里特文明的考古资料,有一半以上都来自这座王宫。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利用课本的图和有关知识之外,还可以收集更多的图片资料和大量的史实,来向学生展示克里特文明的辉煌历史。让学生知道:克诺索斯城的王宫是克里特文明最伟大的创造,它既是米诺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又是经济中心,因为宫中有众多的库房、作坊、存放经济档案的办公室和征收税款的机关。各地宫殿经常遭到破坏而后又重新修建,最后落成的王宫是一组围绕中央庭院的多层楼房建筑群,面积达2.2万平方米,宫内厅堂房间总数在1500间以上,楼层密接,梯道走廊曲折复杂,厅堂错落,天井众多,布置不求对称,出奇制巧,外人难觅其究竟,因此在古希腊神话传说中被誉之为“迷宫”。

关于克诺索斯城是怎样被人们发现的?这个问题在第二课中有具体的介绍,在此只能做简单的介绍,为第二课的学习打下伏笔。

最后教师可作如下概述: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是以传说中的国王米诺斯的名字命名的。直到19世纪末,人们才不怀疑这一文明确实存在过。荷马在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中叙述的英雄和诸神的故事,早先曾被学者们当作民间神话而不予考虑。但是,德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亨利希·谢里曼深信这些故事。他发誓要找到并发掘希腊人和特洛伊人为了海伦而进行战争的所在地特洛伊古城。他靠私运茶叶到俄国弄到了必需的资金,于1870年开始探索。他获得了巨大成功,发现了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和伯罗奔尼撒的美锡尼的遗址。虽然他的某些成果对考古学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他热情有余,专业知识不足,令人失望地将若干文化层的遗物不加区分、杂乱地收集在一起,但是,希腊存在过古典期以前的文明这一点从此得到证明。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发现了米诺斯文明的中心,从而证明克诺索斯城的米诺斯宫殿是真实存在的。

(2)美丽的传说

本段教材内容故事情节非常生动,引人入胜,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所以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让学生阅读、讲述,也可组织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另外为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米诺陶洛斯”与“迷宫”的传说,教师对古希腊神谱中的人物做一些介绍,如最主要的十二大主神。由于今日所知的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希腊文学,教师可向学生推荐一些希腊文学作品:包括《荷马史诗》和《奥德赛》,赫西奥德(Hesiod)的《工作与伊里亚德时日》和《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艾斯克勒斯、索福克里斯(Sophocles)和尤利比提斯的戏剧等等。

在本段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迷宫”“米诺陶洛斯”必须让学生掌握。教师可围绕“迷宫”迷在哪里?组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第一,“迷宫”主人之谜;第二,“米诺斯”之谜;第三,牛怪之谜;第四,结构之谜。在介绍传说时教师可适当增加其他一些历史传说,如爱琴海的由来(见课本)、奥运会的由来、马拉松比赛的由来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历史传说的兴趣。

本课最后讲到学者对发生在克诺索斯城有关米诺斯传说的争议。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时注意提醒学生把握好传说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可补充考古发掘的带有公牛标志的装饰品和课本中人祭的资料来证实修昔底德的观点是正确的。学习这段教材时教师还可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收集资料以辩论会形式作进一步的探究。

最后建议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一定要注重它在本单元的作用,做到既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前后知识的循序渐进,后面的知识不要作过多的展开。本课涉及到历史传说与历史真实,注意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长船”之岛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克里特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是克里特文明产生的关键原因,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克里特文明与西方文明、克里特岛优越的环境与克里特文明之间关系的知识有哪些,掌握到什么程度。例如,你知道今天奥运会起源在哪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最早在哪里?等等,然后进入本课学习。利用课本的地图,另外教师还可以准备一幅希腊地形图,让学生能在图中准确地掌握克里特岛的地理位置及形状特征。在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后,可结合地理知识设计问题,思考分析克里特岛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及自然环境,联系有关历史知识思考克里特岛周围环绕着哪几大洲?在它的周围先后曾出现过哪些著名的古代文明?最后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提示学生来概括促使克里特文明产生的优越环境:第一,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环境对发展商业贸易极为有利。第二,周围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吸取古巴比伦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第三,自然环境。在自然环境方面与大河文明有相近之处。

克诺索斯城。1.利用课本插图《位于克里特岛中部北岸的克诺索斯城》,让学生准确把握克诺索斯城的具体位置,同时图上还突出了它的周边地区:特洛伊、迈锡尼。在此教师可以补充有关特洛伊、迈锡尼的一些知识。2.结合书中的考古发现,如可利用本目中其他四幅图《从空中俯瞰克诺索斯宫殿遗址及周围环境》《克诺索斯宫殿复原图》《米诺斯宫的北入口》《米诺斯宫的南入口》,使学生了解历史传说与历史真实之间的联系,得出:正是在历史传说的基础上使人们发现了克里特文明,了解到克诺索斯城辉煌历史。3.本目第三、第四段是有关“米诺陶洛斯”与“迷宫”的美丽传说,教师可设计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如:发生在克诺索斯城中的神话传说是真是假?克诺索斯城的“迷宫”谜在哪里?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在讨论中激励学生了解更多的美丽传说与神话故事,并对比古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之间的区别:古希腊神话中每个神都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职务有分工,以此来培养学生贯穿中外、史论结合、比较分析历史的能力。4.本目最后一段对米诺斯传说的争议,教师可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分别收集资料展开辩论,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克里特岛优越的地理位置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两幅图。

图片1:《从空中俯瞰克里特岛》

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希腊人这样说:“如果我们有一条船,从尼罗河的河口往大海里开过去,我们这条船漂啊漂,第一个碰到的岛就是一个狭长的小岛,这个岛就是克里特岛。”它如长船般横列于希腊与北非之间,东西长约250公里,南北则较狭短,仅有12至60公里,由此得名“长船”之岛。克里特岛是爱琴海最南面的皇冠,它是诸多希腊神话的源地,过去是希腊文化、西洋文明的摇篮,现在则是美景难以形容的度假地,在历史和未来发展间,它似乎未尝断过在历史上的角色,永远是爱琴海上最璀璨的主角。

图片2:希腊地形图

克里特岛地处爱琴海域最南端,是爱琴海的最大岛屿,也是爱琴文明的最大中心。岛东部平坦,溪流甚多;中部有全岛最高的伊达山,其东坡与南北麓亦形成多块平原,兼有战略形势及经济发达之利,首邑大城皆集中于此;岛西部则为丘陵山地,比较落后。克里特岛位置优越,海运方便,成为南连埃及、北通希腊的枢纽。

案例二 因为本课涉及到古希腊神话传说,为帮助学生理解,可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展示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雕塑及十二主神谱图表。结合图表提问:古希腊神话的人物塑造与中国神话之间有何不同?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神话人物的介绍,仔细观察雕塑后思考得出古希腊神话的特点:古希腊神话中每个神都像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职务有分工,与我们平时接触的中国神话有所不同。

宙斯

天神之父,也是众神之神

用雷霆和叫做“埃奎斯”的神盾治理天和地。还是个花心大萝卜。

赫拉

宙斯的妻子,神圣的婚姻女神

相当冷静并且拥有美好的身材。性格特征是嫉妒。

波塞冬

海神

具有强大的力量,但他是一个头脑简单的神。他的兵器是三叉戟。

赫 斯提亚

炉灶、火焰女神

谦让、随和、心地善良,深受众神的爱戴。

德 墨忒尔

谷物、大地女神

她有着温和的态度、热情的笑容,但她很胆小。

阿佛洛狄忒

爱和美的女神

就是人们常说的维纳斯。她拥有白瓷般的肌肤,是个金发碧眼的美人。她是优雅和迷人的混合体,所有她的行为和语言都值得保留并用作典范。

阿波罗

太阳神,同时也是音乐、预言、弓箭、医疗之神

阿波罗是男神中最英俊的,他快乐、聪明,拥有阳光般明亮的气质,总是充满了勇气和力量,女人们都喜欢他。

雅典娜

主管胜利、智慧和技艺的战争女神

她是从父亲宙斯的脑袋里诞生的女神,少言寡语,极具智慧,外表很酷,拥有很多“fans”。

阿瑞斯

战神

总是一身盔甲,长相英俊,但因脾气暴躁喜欢大喊大叫众神都不太喜欢他,但偏偏爱与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钟情于他。

阿尔忒弥斯

月亮和狩猎女神,又是美丽而纯洁的处女神

她非常迷人,思维敏捷,做事果断,奔跑迅速,因此总是不可能在一个地方逗留太长的时间。

赫 尔墨斯

宙斯的随从,牧童和游子之神

他是位兼具才华和魅力的神,常带着恶作剧般的微笑,行动迅速,是众神中最忙碌的一个。众神都很喜欢他。

赫菲斯托斯

手艺异常高超的铁匠之神

他又驼又瘸,是众神中最丑陋的神。但他的心地非常善良。

案例三 在学习克诺索斯城这一目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

克里特岛米诺斯王宫的发现,将欧洲文明的起源提早了整整一千年。然而,米诺斯文明究竟从何发展而来,又怎样变得无影无踪?克里特王朝的兴亡,谁又能侦破这桩历史的悬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克诺索斯城。

四、问题解答

一、本课测评

1.促使克里特文明产生的优越环境有哪些?

解题关键:克里特岛的地理环境对发展商业贸易极为有利。

思路引领: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航海条件、物产及周围环境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答案提示:第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能吸取古巴比伦文明与古埃及文明。第二,在自然环境方面与大河文明有相近之处。第三,物产丰富、航海条件优越对发展商业贸易极为有利。

2.克诺索斯城的“迷宫”迷在哪里?

解题关键:结构之谜。

思路引领:围绕“迷”字展开分析。

答案提示:这座宫殿结构复杂,千门百室,廊道迂回曲折,很容易迷失方向,不仅牛怪难以出来,就是人进入其中,也难得返回。据说设计师本人在工程完毕后,连自己都陷入迷津,找不到出口。所以,米诺斯宫殿又被称作“迷宫”。另外,与“迷宫”相关的“迷宫”主人、“米诺斯”、牛怪“米诺陶洛斯”等也是未解之谜,更给“迷宫”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9课殖民体系的瓦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
知道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两个高峰的简要情况,知道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历程及运动内涵,知道三次印巴战争和四次中东战争的简要情况。理解二战后民族独立浪潮高涨及不结盟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对二战后国际格局的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三次印巴战争及四次中东战争,理解地区冲突的历史背景,并进而理解“第三世界”发展的艰难性。
2、技能:
解读文献,理解历史问题的技能。
解读地图,分析历史问题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解读“读图学史”中的两幅非洲地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非洲国境线特征的原因以及两张地图差别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利用地图分析历史问题及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当今“中东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源流际会”理解时政事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了解战后民族独立浪潮的史事时,感悟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重要作用,感悟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使学生在了解地区冲突的史事时,进一步认同两极格局不利于人类全球化发展进程的观念。
二、各栏目的参考答案
(一)读图学史
非洲各国国境线特征:如几何图形,许多非依自然地势走向,而系人为分割而成。
造成这一特征的原因:历史上,非洲大多数地区被欧美列强作为殖民地瓜分,形成人为划分的殖民地界线,从民族独立运动上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进程受到宗主国的阻挠与影响,加之非洲内部复杂的矛盾,使得国境线的划分痕迹重。
对比地图描述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大致情况:这个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来回答:1、从地图上标注的独立时间来看,大多数非洲国家是二战后独立的;2、从地图上不同颜色的标注看,二战后非洲各国的独立分为三个阶段;3、从地图上60、70年代独立国家颜色占比看,60—70年代是非洲各国独立的最高峰,结合书中“非洲年”知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4、从两张地图的疆界划分来看,大致独立的国家是以殖民地疆界为国界的,西非的情况更为复杂些,从法属西非洲中独立出许多国家。总而言之,这一问题要引导学生从读图入手,进而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言必有据。
(二)练习与测评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津巴布韦民族解放运动领导人西索尔在二战结束后认为:“战争期间非洲人开始与世界各国人民有了世纪的来往。在生死搏斗中,他们互相认识。非洲人终于看到那些自诩文明礼貌,爱好和平的白人原来是怎样残杀别国人民的……这些都使非洲人在心理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1)“在生死搏斗中,他们互相认识”指什么?
(2)文中所说心理上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指什么?这种心理上的“革命性的变化”是如何付诸实践的?
答:(1)“互相认识”指:二战期间,殖民地人民通过参加宗主国的军队,更客观地看待西方文明,增强了民族独立的信心,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的觉醒;而宗主国也认识到殖民地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长、壮大起来,逐渐意识到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将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2)心理上发生的“革命性的变化”是殖民地人民参加各自宗主国的军队,在战争中增强了民族意识,认识到西方文明并不是不可战胜,并不是高高在上。这种心理上的“革命性的变化”在二战后导致民族独立浪潮的出现与发展。
2、被印尼总统苏加诺称为“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是什么会议?该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该会议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该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50年代亚非地区已出现一些新独立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共同的问题,包括如何巩固和推进民族独立运动以及友好合作促进发展等。
该会议的历史意义是:1、标志着亚非新兴国家开始以独立自主的姿态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2、会议倡导的“万隆精神”是战后第三世界国家反殖民反霸权斗争的思想武器和强大动力;3、亚非会议被看作“第三世界”兴起的里程碑。
(三)探索与争鸣
中东问题仍是当今世界地区冲突、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查找资料,了解两大地区冲突最新情况,并结合历史背景进一步理解之。
教师引导建议:
1、关于历史背景、渊源,课文中的小字部分已有概要性的叙述,教师可据此扩充,或引导学生以此为基础拓展阅读。
2、教师引导学生查找近期关于中东问题的新闻,并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加以分析。总之,这个栏目的活动设计在方法论上的意义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通过“源流际会”理解时政事件的方法。

第2课早期殖民扩张


第2课早期殖民扩张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1、扩张时间:16世纪;2、扩张概况

扩张方向

非洲

亚洲

美洲

葡萄牙

西岸、东岸印度西岸、马六甲、摩鹿加群岛、澳门

巴西(最

大)

侵占军事据点为主,垄断商路、建立商站、欺诈性贸易

西班牙

———

菲律宾

中南美洲

掠夺金银为主*注: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和亚洲;西班牙的殖民侵略以美洲为主。二、西方殖民侵略的影响

1、殖民祸害:给亚非拉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1)劫掠财富、资源;(2)拉美土著印第安人几乎灭绝①殖民者实行种族灭绝政策;②欧洲传染病的侵袭;(3)劫掠劳动力:贩卖黑奴,堆加资本的原始积累;2、殖民影响

(1)对亚非拉:造成亚非拉国家发展迟缓,贫穷落后;(2)对欧洲:

①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大影响)②在殖民掠夺中受益的西欧国家、地区强大起来;③西班牙、葡萄牙成为16世纪最大的殖民帝国;(3)对世界:标志着西欧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①欧洲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控制、经济掠夺;②西方的宗教、文化渗透,使殖民地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变化;③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打破,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链接高考:

01、(06江苏单科16)16世纪葡萄牙殖民扩张的主要方向是…………………………()

A、美洲B、非洲和美洲C、非洲和亚洲D、非洲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253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