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三主题人类文化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第三主题人类文化”,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主题人类文化
[主题内容分析]
文明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以法律维系社会,反映了人类正义和公平观念的进步;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表现精神生活的不同领域,反映了人类对社会的理解和思考。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法律体系和社会意识的巨大差异。人类对自然和人生的最初探讨逐渐发展为宗教,它对社会有着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第一单元维系文明社会的法系
[单元内容分析]
法律源于原始时代的习惯与禁忌,随着国家的诞生而形成。早期成文法典既有原始法律遗风,更具阶级统治特征。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区别,决定了各文明区域法系特征的差异。审判制度的演变既是人类追求司法公正和公民权利的过程,也是法制文明不断演进的过程。法律制度的逐渐完善是文明传承和相互交往的结果。
[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从习惯到法的历史演变,分析法律产生的条件;了解早期成文法典的内容,分析早期成文法典的特征。
(2)了解中华法系、罗马法系、英国法系的形成和发展;了解不同法系特征,分析经济生活和社会意识与法系特征的关系。
(3)了解审判制度的历史演变,分析审判机构和刑罚的功能;了解不同法系审判制度的差别,辨别近代不同的法院设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法律的产生、不同法系的形成和审判制度的演变,使学生学会从历史角度观察事物,从而掌握历史追溯的方法。
(2)通过对典型法律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对法系和法院设置的辨别,使学生学会对不同事物的比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法律的产生和审判制度的逐渐完善是社会发展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体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
(2)法系特征的不同是文明区域性特征的表现,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要彼此尊重。
(3)法律思想、法律体系的相互影响是文明交往的结果。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法律的产生和早期成文法典的特征。
(2)世界主要法系的特征。
(3)审判制度的完善是法律文明进步的表现。
2.内容解析
(1)法律是由习惯演进而来的,又是国家统治的产物,所以早期成文法典带有明显原始遗风和统治工具的特征。法律是社会秩序的保证,它伴随着文明社会的到来而形成,又成为维系社会文明的重要机制,所以法律制度作为制度文明的内容,其形成与发展表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2)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们受经济活动和思想意识的影响,对法律有着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不同特征的法系。不同的法系特征正是文明多样性的表现。
(3)审判机构和刑罚功能的演变既反映了社会的演变,更是社会文明在法治文明上的体现。JaB88.CoM

精选阅读

第三节人类遗传病


第三节人类遗传病
一、知识结构
二、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人类遗传病的几种主要类型,遗传病和先天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及优生的概念和优生的措施”。
2.优生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减少遗传病和其他先天性疾病,提倡优生,已经成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章将遗传病和优生学的内容单独安排了一节。
3.教材考虑到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遗传病知识和优生的教育”,所以在简要介绍了三大类遗传病的概念基础上,列举了一些常见的遗传病病例,其中有的病例以小字形式介绍,对于更为细化的遗传病类型及其病例,则未面面俱到地逐一介绍。
4.对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主要通过儿童中发病率最高的“2l-三体综合征”加以说明。关于优生的概念,则主要介绍优生的含义及提高我国人口质量的重要意义。对目前国际上对优生学的划分---预防性优生学和进取性优生学仅以小字形式介绍,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关于优生的措施,则主要介绍我国目前采取的四点主要措施,其中重点讲述禁止近亲结婚的内容。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优生意识,理解和宣传我国的婚姻法及人口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本节内容与第五章第一节中有关“染色体变化”的知识,以及第九章中“环境污染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知识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人类遗传病的主要类型(A:知道);(2)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A:知道);(3)优生的概念和开展优生工作应采取的主要措施(A:知道)。
2.能力目标:(1)通过介绍遗传病的类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2)通过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3)通过阅读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四、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1)人类遗传病的类型;(2)优生的概念及开展优生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2.实施方案:(1)通过展示人类遗传病的图片和回顾旧知识,归纳总结出人类遗传病的类型;(2)通过有关资料的收集,多媒体演示来介绍优生的概念及开展优生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五、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2.突破策略:通过显示近亲关系的电脑软件,有关的实物投影及资料,让学生明确近亲结婚的含义及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六、教具准备:1.人类遗传病的图片;2.遗传病对人类危害的资料;3.显示近亲关系的电脑软件;4.实物投影仪。
七、学法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八、课时安排:l课时。
----------------------------------------------------------------------------
[一]教学程序
导言
1.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全球性危机导人新课。
2.提出问题:
(1)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有哪些?
(2)其中环境污染直接威胁我们的健康,而且还会贻害下一代的是什么病?
(3)目前遗传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如何?遗传病是如何产生的?
(4)怎样利用遗传病的原理避免遗传病的发生,使每一个家庭都生育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3.根据学生回答,导出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人类遗传病与优生。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人类遗传病概述
1.请同学们回忆学过了哪些人类遗传病:白化病和猫叫综合征是如何产生的。
在同学们回答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总结出遗传病的概念。
遗传病的概念: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
2.教师提问: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和它的主要载体是什么?(学生回答:基因、染色体)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遗传病的类型。
遗传病的类型: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52~53,找出遗传病的概念和类型。通过阅读课本后,再让学生观察相关的人类遗传病的图片,阅读和交流学生在课前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发病原因,总结出各种遗传病,并让学生进行列表分类比较。
各种遗传病比较一览表
名称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种类
特点
发病原因
举例
二、人类遗传病对人类的危害
教师通过投影仪出示以下资料:
然后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作为健康人应如何生活,以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
(2)遗传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原因,要特别注意习境污染导致的遗传病发病率的升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三、优生的概念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4,了解以下问题:
(1)什么是优生?什么是优生学?
(2)阅读小字材料,了解优生学的划分。
(3)了解我国的人口发展情况,明确计划生育国策与优生的关系。
四、优生的措施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54~56,总结出优生的具体措施。
2.教师利用电脑多媒体软件介绍近亲关系,突破难点。
3.教师出示几个民族近亲婚配率,对学生进行优生教育和人口素质教育。
[三]教学目标巩固
1.连线题,请同学们连线指出下列遗传各属于何种类型?
(1)苯丙酮尿病A.常显
(2)21-三体综合征B.常隐
(3)抗维生素D佝偻病C.X显
(4)软骨发育不全D.X隐
(5)进行性肌营养不良E.多基因遗传病
(6)青少年型糖尿病F.常染色体病
(7)性腺发育不良G.性染色体病
答案:(1)B(2)F(3)C(4)A(5)D(6)E(7)G
2.人类遗传病通常指由于而引起的疾病。已成为威胁的一个重要因素。
答案:遗传物质的改变人类健康
3.15岁以下死亡的儿童中,大约40%是由于所致。在自然流产儿中,大约50%是引起的。
答案:遗传病或其他先天性疾病染色体异常
4.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A.违反社会伦理道德B.后代患遗传病的几率增大
C.后代必然患遗传病D.人类遗传病都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解析:以上四道题作为课堂练习,也是对教学目标的复习和巩固,题目都属于识记的内容,易于学生掌握。
答案:B
5.讨论题学习本节内容后,你对进一步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有何具体建议?
分析:本节课内容与计划生育国策结合紧密。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计划生育和优生优育的重要性,自觉宣传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
[四]布置作业
1.P62复习题:一、二、三、四
2.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写调查报告。
[五]总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了解了有关遗传病的概念和类型;知道了遗传病的发病原因和对人类的危害;明确了优生的概念和优生的措施,对于同学们自觉遵守和积极宣传国家相关的法规政策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第三节免疫失调与人类健康
一、选择题:
1.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特点是发病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B.过敏反应一般会损伤组织
C.T细胞是过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细胞
D.过敏反应只发生在皮肤及呼吸道
2.当人体内识别、消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功能过低时,可能导致
A.药物及食物的过敏反应B.类风湿关节炎C.肝炎D恶性肿瘤
3.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和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不相同的是
A.来源B.作用C.分布D.化学本质
4.下列不属于过敏原的是
A.室内尘土B.病原菌C.花粉D.牛奶
5.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起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发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起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起的过敏反应
6.在临床治疗上已证实,将受SARS病毒感染后治愈患者(甲)的血清,注射到另一SARS患者(乙)体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甲的血清中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是
A.疫苗B.外毒素C.抗原D.抗体
7.下列病人中,不适合使用干扰素的是
A.AIDS病人B.SARS病人C.器官移植病人D.癌症病人
8.给健康人注射患牛痘奶牛的痘浆制成的疫苗,可以预防天花。关于这种免疫预防方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痘浆中含有天花病毒,可使人患天花,甚至丧生
B.痘浆中含有天花病毒,可引起人体对天花病毒的特异性免疫
C.注射痘浆后人体内效应B细胞可产生抵抗天花病毒的淋巴因子
D.注射痘浆后人体内部分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9.当细菌外毒素再次侵入人体后,主要是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其“反应阶段”和“效应阶段”的免疫过程分别是
A.B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B.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抗体与外毒素结合
C.记忆细胞→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D.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释放免疫活性物质消灭外毒素
10.病毒已经侵入人体细胞内,机体免疫系统对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是
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异性免疫
二、非选择题
11.(6分)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对维持人体健康极为重要。
(1)免疫功能失调可引起过敏性疾病。荨麻疹的起因是在过敏原的刺激下,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分布在;当同一种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有关细胞释放出的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等变化,进而出现红肿现象。
(2)器官移植时,异体器官常不可避免地会被患者的细胞识别并攻击。为了避免器官移植时的异体排斥反应,医生建议保留婴儿的脐带血,以便必要时。
(3)接种过流感疫苗的健康人也可能在短期内不止一次地患流感,其免疫学原因可能是;。
12.(14分)某种哺乳动物的心脏形状、大小很像人的心脏,有可能成为人体器官移植的重要来源,但会遭到人体的强烈排斥,这主要是因为该动物有一对纯合的基因(AA)能表达GT酶,从而使细胞表面具有一种多糖类物质。人体能够识别该多糖类物质,从而确定该心脏是外来的异种器官。经过科学家多年的努力,目前得到了编码GT酶的一对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的一些新型个体(Aa)。请回答:
(1)人体对该动物心脏的排斥,是人类系统起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人体的与该动物的相互作用。
(2)上述新型个体能否作为人体器官移植的来源?,为什么?

(3)今后用常规的杂交方法能否获得GT酶一对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说明理由。

13.(12分)爱滋病病毒(HIV)是一种球形的RNA病毒,HIV侵染T淋巴细胞并繁殖新一代病毒的过程示意图如下。请回答:
(1)图5中①表示病毒正侵染淋巴细胞。进入寄主细胞的是病毒的。
(2)遗传学上将过程②称为。
(3)③和④的信息传递过程分别称为。
(4)HIV有Ⅰ和Ⅱ两种类型,其中Ⅰ型又有7个亚型。Ⅰ型的基因组中4个主要基因的变异率最高可达22%。多达100种左右的HIV变异株是目前研制疫苗的主要困难,因此切断传播途径是唯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IV众多变异类型是的结果。这种变异特点与一般生物的不同之处是,其原因是。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D;3.C;4.B;5.C;6.D;7.C;8.D;9.D;10.B
二、非选择题
11.(1)皮肤某些细胞表面扩张、管壁通透性增强(2)效应T利用自身的干细胞构建组织器官(3)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的寿命比较短流感病毒易突变,使原来的疫苗失去效用。
12.(1)免疫抗体抗原(2)不能因为该新型个体控制GT酶的一对基因中还有一个具有表达功能,仍能编码GT酶(3)能因为现有新型个体的一对DT酶基因中有一个丧失表达功能(Aa),所以杂交的后代会出现一对GT酶基因都丧失表达功能的个体(aa)。
13.(1)RNA(2)逆转录(3)转录和翻译(4)基因突变突变频率高和突变多方向单链RNA结构不稳定。

选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 文化景观与环境


第三单元第三节文化景观与环境教案

【教学目标】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文化景观和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景观的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

〖讨论〗展示不同的农业景观图(草原、平原、梯田和茶园),让学生讨论: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不同的自然环境,例如降水、气温、土壤条件,地貌形态等都对农业景观产生很大的影响。

〖录像〗播放《民居》片断,分析民居的建筑风格和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展示图片〗展示中国虫神庙与明代北方蝗虫频率分布图,分析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提问〗通过文化景观来判断自然环境有什么局限性?

〖媒体展示〗展示都江堰的实景图,相关录像,平面图等。

〖提问〗都江堰的建设体现了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怎样的关系?你还能举出其它例子说明这种关系吗?

主题二人类生活


主题二人类生活
[主题内容分析]
本主题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入手,论述人类的生存方式,突出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第一板块“社会结构”主要阐述影响、制约人类生存的社会因素;第二板块“社会生活”描述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第三板块“社会风俗”展示生存方式中的庆典形式和人际交往形式。
第一单元社会结构
[单元内容分析]
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马克思语)。本单元由《婚姻与家族》、《等级与阶级》和《种族与人口》三课组成,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阶级、阶层共同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等级和阶级,它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阶级、阶层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了解婚姻制度的演变和家族家庭的变化;了解阶级与等级的产生以及演变;了解人种的形成和人口增长情况;初步了解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内在主要因素,初步了解社会结构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初步了解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化。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考察,初步感知从文化的大环境看人类生活结构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原因的探索,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人类学、风俗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状况,初步体验运用阶级分析发法、统计数据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历史的过程。
3、通过对社会结构考察,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通过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生活,感受中华民族文明的璀璨。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索变化的原因,认识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其变化,探知变化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3)引导学生认识等级与阶级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等级与阶级的演变,具体地揭示了社会结构的纵向发展。不同等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构成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2、内容解析
社会结构是在一定物质生产水平上,人类把自己组织起来借以在其中生活、生产的文明框架。
婚姻制度、姓氏来源与家族、家庭演变直接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对人类历史进入氏族社会以及氏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种族与人口”在于阐明人类生活最根本的要素,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便没有社会。人口数量的多少,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使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可遗传的体质特征,由此形成不同人种。人种的不同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与智力、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无论属于哪个种族,都赋有多方面的聪明才智和潜力,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等级和阶级”,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阶级的概念偏重于经济地位。等级则是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等级和阶级,它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婚姻与家族、种族与人口、等级与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认识它们是构成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探知他们的演变及其原因,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结构的变化既是文明发展的原因,又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在数千年家族的历史变迁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宗族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在人口问题上做出重大贡献,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人口,为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做了有益地探索。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现实中国的认识。
3、活动建议
(1)学习目标
了解家庭形式的变化及其历史因素、了解人口迁移及其历史因素;通过微型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变迁,探究从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简单的社会调查方法;通过对自己家庭的考察,增进对自己家庭的认识,懂得家族与社会的关系,寻根认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2)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收集资料。本阶段,教师工作重点在于对调查、访问活动的原则加以指导。
①介绍社会调查的主要途径、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提供若干范文,给学生作参考
②明确调查的主要目的、对象。目的:收集反映家庭在近一百年变化的资料,探知变化的历史因素;对象:自己的家庭成员;
③明确调查主题,撰写调查提纲。反映家庭的变化状况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家庭成员职业变化、家庭成员人数的变化、家庭成员居住地变化等方面展开调查。④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第二阶段围绕资料展开探究。本阶段,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要指导学生有效处理材料,发现材料相似之处,并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相关因素。
①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可以要求学生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编写家谱、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向全班展示
②按时间段:1839年-1915年;1927年—1949年;1950年—1977年;1978年—2002年,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找出本时间段各自家庭的相似之处。
③分析每个时间段出现相似之处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变迁、文明发展的角度理解家庭的变化。
④揭示上海家庭的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入手,论述人类的生存方式,以此展现人类文明进程,因而涉及较多社会学知识。所以就评价而言,应以开放式评价为主,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从相关历史现象、史料图表等中提取信息能力,加深对所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研究历史发展的能力,强化学生从文化的大环境观察人类生活结构的思维意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98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