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第19课审判制度”,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19课审判制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法庭作为国家专门司法机构的演变过程、刑罚功能的演变过程;理解近现代刑罚制度的进步性、陪审团制度对司法公正的意义。
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材料,培养其解析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对法庭出现、刑罚功能演变和陪审制建立的分析,理解法律文明的进步;通过分析本单元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分析、对比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刑罚功能历史演变的学习,使学生正视刑罚的主要作用,养成法制意识,并以正确的眼光和态度对待重返社会的失足人员;通过对宗教裁判所迫害布鲁诺等历史事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进步的历史曲折性和历史进步的必然性。
[重点与难点]
重点:法庭出现、刑罚功能演变和陪审制度建立。
难点:宗教裁判所。
说明:
1.审判制度的建立是人类追求法律公正的体现。法院的出现使审判有了专门的机构,陪审制度更是对司法公正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两者体现了法律的进步性;刑罚从原始同态复仇到阶级统治工具,近现代后确立罪行法定主义原则和以防范、威慑为主,其功能变化体现了公平公正内涵的增强和残酷性的降低,这是文明进步在法律制度上的又一表现,故为本课重点。
2.中世纪基督教会为进一步控制人们的思想和加强自己的权力,设立宗教裁判所,迫害天主教异端。有关宗教裁判所的知识,学生较难理解,故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新课导入。

2.西方审判机构的演变(板书)

3.西方陪审制度的演变(板书)

4.刑罚制度的演变(板书)

5.课堂小结(暨单元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法庭产生之初,审判权一般都被贵族控制,他们往往在法庭上滥用司法特权。为此,雅典规定,公民均可参与审判,并可组成陪审法庭加以监督;罗马平民则设立保民官,限制贵族特权。——转引自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历史》P100
材料二: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异端建立教会侦察和审判机构,后在西欧天主教国家普遍成立宗教裁判所,以迫害天主教异端。1633年罗马宗教裁判所指控伽利略为“异教徒”而将他送上断头台(右图)。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历时较久,凶残恐怖较著,在1483~1820年间,受迫害者达30余万人。
——转自http://info.datang.net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政治学》:雅典“有公众法庭制度,这些法庭由全体公民或由全体公民中选出的人们组成,有权审判一切案件┅┅如审查政务和财务报告、法制事项以及公私契约”,法庭审判官人数六千,由公民抓签选出,但审判时,审判官未必全体出席,出席人数自四五百以至上千不等;出席若是偶数,就要另加一人使成奇数,以免投票不能表决。
材料四:美国宪法第七条修正案规定,所以涉及价值在20美元以上的诉讼,审判时均须有陪审团参加。1968年联邦最高法院确认,凡可能判处6个月以上监禁的刑事案件,陪审是一项宪法赋予的权利。
材料五:《汉穆拉比法典》:“如果一个人伤了贵族的眼睛,还伤其眼。如果一个人折了贵族的手足,还折其手足。”《旧约出埃及记》:摩西以上帝代言人的口吻传达上帝命令“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以烙还烙、以伤还伤、以打还打。”《古兰经》:“以命抵命,以眼还眼,以鼻抵鼻,以耳抵耳、以牙偿牙”
材料六:中国古代有五刑之说。秦以前为:墨、劓、剕(刖)、宫、大辟(杀)。秦汉时为:黥、劓、斩左右趾、枭首、菹其骨肉。隋唐以后为:死、流、徒、杖、笞。——转引自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历史》P104;另据http://.cn
材料七: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将“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不得处罚”的原则列入《人权宣言》,随后又在《法国刑法典》中规定“不论违警罪、轻罪或重罪,均不得以实施犯罪前法律未规定之刑罚处罚之。”
[板书设计]
一、审判机构:部落联盟大会法庭宗教裁判所法院
(原始社会)(国家建立后)(中世纪)(近代)

大陆法系:初审法院、上诉法院和最高法院
二、法院设置英国法系:治安法院和郡法院、最高法院和上议院特征各异
美国法系:州法院、联邦法院。目标趋同

渊源:古希腊、古罗马
英国:见证人制度、大小陪审团保障
三、陪审制度美国:陪审制度兴盛司法公正
中国:人民陪审员制度公民权利

生命刑
身体刑维护统治
古代同态复仇自由刑镇压人民;
财产刑残酷性
名誉刑
四、刑罚制度近代罪刑法定主义:资产阶级“人权”、“自由”、“平等”反对封建专制
时代进步在法律上的表现
现代教育和感化:残酷性降低;重法律公正、重人的权利
实质:追求司法公正、公民权利,法制文明进步、社会文明演进
[训练设计]
阅读以下有关“中国刑罚”的论述,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发展演化过程看,刑罚制度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法律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古代刑罚的价值始终在“天罚”的正义观念、“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法律功能观念、“刑人不在君测”的身份等级观念和“重刑轻罪”的预防犯罪观念的传承中变化。——赵洪雷:“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演变及其原因分析”,见http://www.hicourt.gov.cn
材料二:实际上,刑罚制度制定演变与统治阶级对刑罚的认识,即刑罚的目的休戚相关------法者国之器,刑罚制度永远是统治阶级维护其地位的重要武器,为维护其统治利益所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刑罚立法观在变化,刑罚的效用,由最初的报应刑演变为阻止、威吓、规诫,刑罚的作用正是不断适应历史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刑罚观认为只有刑罚的严厉程度仅仅是以制止人们实施犯罪时,这种刑罚才是公正的,除此之外的一切刑罚都是残暴和多余的,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正是沿着这一规律向前演化发展的。——赵洪雷:“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演变及其原因分析”,见http://www.hicourt.gov.cn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写出该段文字的论点?共用了几项论据?
中国刑罚制度的演变与传统法律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四项。
2.根据材料二,古代刑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现代刑罚追求什么目的?
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利益。公正。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刑罚功能历史演变的看法。
要求:抓住刑罚功能从严酷残暴、维护统治到阻止、威吓和规劝的追求公正公平的变化,体现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制文明的进步。
[教学反思]
1.审判制度是人类法律制度完整构成的重要内容,也是法律公正性的重要体现。专门的审判机构是国家诞生后的产物,随着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的变化,审判机构及其断案量刑的依据也随之发生变化。从社会总体发展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审判制度的变化相互促进,而后者更多的是维护法律的尊严,从而维系文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课教学能较完整地反映以上内容,也较恰当地讲清了审判制度变化与法律发展、社会文明进步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2.值得改进和探索的方面主要有三。其一,新课的“导入”运用了中国古代“法(灋)”字中有关“审判”的含义,原意是想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完整理解“法律”的涵义,但事后考察,觉得它与本单元第一课(即第17课)的“导入”有重复,因此今后的教学拟选择与“审判制度”和学生生活(知识)经验更贴近的内容切入,而“法(灋)”字所包涵的完整意义可以在单元的总结中出现。其二,在教科书中出现了“法庭”、“法院”等不同概念,教学中应将这种不同称谓的内在涵义和前后变化和联系交代得更为清楚,但教学中忽略了这一点,只是按照教科书的提法展开。其三,根据教科书的编排,本课内容多以西方审判制度为例,然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实有关中国审判制度的内容,如何以中国古代审判制度来更具体地反映“以礼入法”的特征,这些问题留待今后的教学探讨。

相关阅读

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案


第19课电影与电视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影与电视》是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史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中第三课的内容。本章包含三节内容,分别从文学、美术、音乐、电影、电视几个方面描述了19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千姿百态的现代艺术形式凭借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电影与电视的发明,使人们模仿、再现生活的手法更加丰富多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而“缩短”,文学艺术已真正从知识精英的殿堂降落民间,使大众不仅成为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者,而且成为它们的创作者。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①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包括产生的条件、时间、地点、人物、作用;
②电影产生的过程;发展趋势
③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能力:
①理解影视艺术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影视作品的水品和审美情趣。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和分析电影、电视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②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电影素材,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影视艺术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
②杰出的影视艺术家创造了优秀的作品,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确定以下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电视的特点与功能;
②难点: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一、教学方法及理论依据:
1、教学方法:本节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因此要对第四章《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的阶段特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初步形成学生的“大历史观”,正确地把握本章的基本脉络。
一是阶段特征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第四章各节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判断,得出文化的发展源自社会的进步,是当时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认识。
二是采取互动式教学法:由于学生对电影和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所以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理论依据:
①根据新课标的精神与理念,主动探究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从宏观的了解到微观的挖掘这样一种教学思维,有助于学生掌握清晰的历史现象;
②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感知体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在循序渐进中自然地得出新的感知是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
二、学法指导:
A学习电影和电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导学生用阅读分析史料法、归纳法分析问题。
B分析影视产生的条件时,可联系当今社会的影视现象,通过迁移的方式,引导学生挖掘一些隐性知识。如:科学技术的进步;商业利润的驱使等。
教具准备:投影仪、幻灯片、有关的原始历史影像和资料等。
三、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由于学生对电影、电视两类艺术媒介形式都非常熟悉,因此导入环节,我个人认为方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
⑴播放幻灯片《古代人是怎样看电影的》
⑵引用高尔基的一段话“突然……有什么东西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画面在抖动,你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面前沸腾着奇妙的生活……突然之间,它消失了。我们面前呈现……一块白色银幕,看来上面什么都没有了。但是不知什么人,仍诱使你去想象刚才视乎看到的地方……随后不知怎的,你隐的感觉到惊心动魄”
⑶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影片或电视剧
⑷提问式,询问学生什么是“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以及他们名字由来的原因
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戏剧等,都是早在蒙昧时代或者文明时代的初期便已经出现。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作为现代艺术的电影和电视才相继出现,成为人类科学史与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因此,电影常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与此同时,作为姊妹艺术的电视则被称作“第八艺术”。在所有的艺术种类中,只有电影和电视是最年轻的现代艺术,也只有电影和电视,是我们唯一知道其诞生日期的艺术种类。)
2、讲授知识:
教材共分成两个子目:“默片时代”和“坐拥天地”。为了方便学生理解和掌握,我把子目换成“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和“电视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
这一子目我主要讲四个问题:电影艺术产生的条件;电影艺术产生的概况;电影的发展过程;电影经历的发展阶段。
①电影艺术产生的条件
这个问题教材涉及较少,可采用启发式教学:电影需要电,那么电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了电,电影的出现成为可能)
当然★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突飞猛进,为电影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物质文明满足了,人们就会追求精神享受★精神文明的需求
还有个重要的因素★商业利润的驱动
(事实上,早在电影、电视诞生的初期,其商品属性就已经显露出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因为在巴黎的一家大咖啡馆里首映了电影,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便成为了富翁。
正是由于争拍影片的热潮,使得20世纪20年代的洛杉矶近郊小镇好莱坞,迅速变成了一个新兴的城市。)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对“视觉暂留”与“缩短曝光”加以解释
(电影最重要的原理是“视觉暂留”。科学实验证明,人眼在某个视像消失后,仍可使该物像在视网膜上滞留0.1-0.4秒左右。电影胶片以每秒24格画面匀速转动,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而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产生逼真的动感。
装上摄影镜头时,可以以每秒12幅的频率摄影,获得负片。取下摄影镜头,将曝光后的负片与另一条未曝光的胶卷贴在一起曝光后转成正片。
放映时,正片装入机内。点燃灯泡后,光束穿过胶片和镜头,静止的画面以极短的间隔次高速地通过片窗,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
②电影艺术产生的概况
这个环节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难找出电影产生的时间、地点、人物(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的一间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
★细心的学生会问,我们曾经在第十六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中讲过爱迪生发明了电影,而且从时间上来看要比卢米埃尔兄弟要早,那为什么这里却没有提及爱迪生而是卢米埃尔兄弟呢?那么到底是谁最早发明的电影呢?
其实两个都对,如果问法国的,那一定是卢米埃尔兄弟;如果要问美国的,那肯定是爱迪生。
美国人爱迪生失去了成为电影之父的大好机会。实质上,在卢米埃尔兄弟之前,爱迪生已经发明了可以容纳50英尺凿孔影片的电影视镜。只是电影视镜只能供一个人通过放大镜观看,爱迪生拒绝公开他的影片,认为此举会“杀死一只会生金蛋母鸡”。伟大的发明家因此错过了“金蛋”也失去了“母鸡”。
③电影的发展过程
从对电影做出贡献的角度(发明者、改革者、演员、场所、奖项五个角度)去解答这一问题。
第一步:卢米埃尔兄弟(法)发明电影
第二步:格里菲斯(美)改革电影“现代电影之父”
《一个国家的诞生》
第三步:卓别林(英)《大独裁者》、《城市之光》、《摩登时代》
第四步:好莱坞以及著名导演与明星简介
第五步:奥斯卡奖的相关内容
④电影经历的发展阶段
这是拔高的环节
★从无声到有声(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只是加进四支歌,一些台词和音乐伴奏;第一部完全有声电影是《纽约之光》)
★从黑白到彩色(最初人工为胶片上色,因为工作量大,因此选择重点来涂色,代表作《战舰波将金号》;第一部彩色电影是《浮华世界》(1935年),采用彩色胶片)
★从小规模、低技术到大规模、系列化、专业化制作(比如《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从普通银幕到宽银幕、立体电影、全景电影、数字电影等)
可以预见,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进入新世纪的电影今后必将发生更加巨大的变化。
相对电影,电视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这一子目的难度相对较小,我采取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二)电视艺术的起源于发展
首先,从电影到电视的过渡,我会选择性的采用几种方式:
(1)播放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辩论转播
(2)引用广东2007年高考第24题
(3)从当下热播的节目、电视剧入手(十七大、嫦娥奔月)
其次是正文部分。这一子目,我也分四个问题:电视的发明及发展概况、电视的特点、电视的功能、电视的影响。
其中前三个子目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教材解决。
至于第四个问题(电视的影响),我采用问组讨论或辩论的方式,这样既能巩固教材中的知识点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学会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
3、回顾教材:把教材的体系、框架、线索重新梳理一遍
4、布置作业、巩固复习:
①电影、电视艺术起源与发展过程
②影视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
③影视艺术的影响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1、熟悉商、周政治制度发展的过程,记忆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等重要历史概念。理解由夏、商方国联盟到西周天下共主政治格局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2、从宗法制、分封制的形成,认识制度变化的因果联系。

3、初步理解政治制度涉及的范围,培养探讨人类政治活动历史的兴趣。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讲解为主,辅之以师生的交流讨论。

2、辅助手段:注意充分作用教材中提供的图片、文物资料讲解相应的教学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有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展示出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印象,有利于教学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教材分析

1、重点难点:课标要求:“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但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仍然是宗法制、分封制。能力要求重点在于认识和培养兴趣。

2、重要概念:分封制、宗法制

3、探究问题:一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是宗法制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要点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建立

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3、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二、西周的分封制

1、周朝的建立

2、分封制的形成

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5、分封制的破坏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的形成

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和作用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人类社会出现“国家政权”的基本标志是什么?中国社会什么时候出现了“国家政权”?基标志是什么?

导入新课:

中国社会于公元前21世纪(前2070年)正式出现国家政权,标志是夏朝的建立,随着夏朝国家政权的建立,中国社会出现了早期的政治制度,进入了早期政治文明阶段。

(展示板书)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打开书本,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这一单元的基本线索;二是学习的要点;三是学习建议。

(展示板书)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引导学生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本课的基本概况;二是探究的问题;三是重要概念

(展示板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展示板书)1、夏朝的建立

(问题设计)夏朝建立于什么时候?建立者是谁?

(答案提示)公元前2070年,禹。

(预期效果:引导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问题设计)材料观察题

打开课本第4页,看“戴冠冕的夏禹”图。

请回答:

⑴从图中你能得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答案提示)禹登上国王的宝座,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

⑵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禹的看法。

(答案提示)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王朝──夏,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发展;传说大禹治水,采用疏导方法,获得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对水利事业的重视。

(预期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观察历史事物,学会应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看待历史人物,从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展示板书)2、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问题设计)什么是禅让制?什么是王位世袭制?

(答案提示)禅让制,是指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说明: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预期效果:引导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

(问题设计)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材料二:《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请回答:

1.两段材料描述的社会形态有何不同?

(答案提示)材料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原始社会;材料二:“天下为家”,是阶级社会。

2.从何时起出现了材料中所述的不同情况?

(答案提示)夏朝建立前后

3.有人说:禅让制体现了民主,王位世袭制体现了专制。请你思考: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答案提示)观点:历史的进步。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预期效果: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和禅让制、世袭制的对比,认识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分析历史事物。学会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学习)。

(展示板书)3、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问题设计)

阅读课文第4页,分析夏商时期统治者在中央和地方采用什么样的行政管理制度来加强统治?结果怎么着?

(答案提示)中央:王位世袭制的形成;相、卿、师等的设立地方:侯、伯等的设立。结果:加强了对国家的管理。

(预期效果:了解夏商是如何对国家进行管理的。学会从课本中提炼信息,为后面和探究打下基础。)

(展示板书)4、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发展的影响

(问题设计)阅读课文第4页,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请回答:

这段材料什么意思?反映了什么?

(答案提示)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制度而稍有变化,周朝又继承商朝制度而略有调。反映了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预期效果:政治制度是有继承性和延续性的。今天我们中国也可以有选择地吸收国内外政治制度中的精华,做到与时俱进。学会用联系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历史问题。)

(展示板书)二、西周的分封制

(展示板书)1、周朝的建立

(问题设计)周朝建立于什么时候?建立者是谁?为什么称之为“西周”?

(答案提示)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都城在镐京(今西安),公元前771年,西方民族犬戎乘周朝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

(展示板书)2、分封制的形成

(问题设计)什么是分封制?它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提示)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候的制度。它形成于夏商时期,西周时得到进一步发展。

(展示板书)3、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问题设计)分封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提示)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候国,拱卫王室。诸候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预期效果: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加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展示板书)4、分封制的特点和作用

(问题设计)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课文第5页“西周分封示意图”;

材料二:课文第5页“周朝分封诸侯分类示意图”;

材料三:课文第5页“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材料四:课文第6页“宜侯矢铜簋”、“王子婴次铜炉及内壁铭文”

请回答:

⑴从材料一中可见,西周的都城在今天哪里?主要诸侯国有哪些?同姓的封国与异性的封国的分布有何特点?这反映了统治者的什么目的?

(答案提示)西安;燕、齐、鲁、卫、晋、吴、楚;交错在一起;相互制约、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便于周王朝的有效统治。

⑵从材料二中,周朝分封诸侯分为几类?鲁国属于哪一类?周王与诸侯王之间关系怎样?

(答案提示)三类;王族;被封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辅佐成王表现在哪里?

(答案提示)平定叛乱,进行更大规模的分封,扩展了周的统治范围。

⑷材料四中的出土文物有何历史价值?

(答案提示)论证了周王朝实行分封制,这对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⑸综合上述,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特点:第一,分封制是西周长期的“国策”和普遍推行于全国范围的政治制度;第二,分封制是西周巩固王朝统治的战略措施;第三,授土授民和受封诸侯履行广泛义务,是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第四,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

作用: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展示板书)5、分封制的破坏

(问题设计)材料解析题

课文第6页“学思之窗:(楚庄王八年……)”

请回答:阅后能否用白话文叙述这个故事,再思考一下,楚庄王问鼎的用意何在?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用意在于:企图称霸中原,对分封制提出公开的挑战;原因在于:西周后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

(预期效果:通过设计问题,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懂得通过史料和课本中提供的信息来认识历史。为下节课学习“秦始皇废分封行郡县”作了铺垫)

(展示板书)三、西周的宗法制

(展示板书)1、宗法制的形成

(问题设计)什么是宗法制?它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提示)西周王族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具有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预期效果:帮助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展示板书)2、宗法制的主要内容(特点)、作用

(情境创设)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个儿女: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夫人所生);老三是大夫人所生的女儿;小儿子(大夫人之子)。几个子女都想争王位,请问王位该传给谁,为什么?由此引出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作用。

(答案提示)王位应该传给二儿子。西周宗法制规定王位继承人是嫡长子。

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其特点):第一,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第二,规定了相对的大宗、小宗之别。第三,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问题设计)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课文第7页“历史纵横:根据古文字学家……太庙”;

材料二:课文第4页“太庙”图。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指出:什么是“太庙”

(答案提示)太庙又称为“宗庙”或“太室”,是古代帝王供奉和祀祖先的地方。

⑵材料二中的“太庙”,其建筑外形有何特点?从中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气势雄伟,结构对称,层次鲜明;说明了中国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是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重要内容。

⑶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有何影响?

(答案提示)积极影响: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安定和祖国的统一,如“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消极影响: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势力和宗派势力等,如“认人唯亲”“宗派主义”。

(展示板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问题设计)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课文第7页“西周宗法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课文第7页“西周分封和等级制度示意图”。

请回答:

⑴从材料一可见,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如何?大宗就一定“大”吗?

(答案提示)大宗和小宗是相对关系。“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⑵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如何?

(答案提示)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⑶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提示)

(预期效果:从兴趣入手,便于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宗法制,认识宗法制及其特点。联系现实,以史为鉴,理解宗法制对当今社会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认祖归宗、认人唯亲等。)

课堂小结

说明:从图中可以看出,构成西周政治制度基础的是宗法制,而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最高统治权即王权的确立及承传运作和地方各级统治权的确立及承传动作,均依据于嫡长子继承制。而由嫡长子继承制构建出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统治网络。

(预期效果:巩固知识,使学生明确教与学目标)。

课后探究

课文第8页“探究活动”

参考目前出版的有关百家姓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试写一篇小论文,阐明你的观点。

(注:作者系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实施指导组成员)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目标:

春秋战国的分裂和秦的大统一及其巩固;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的建立;

重要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联系。

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即帝王一旦登基,终身即为皇帝,体现了皇权的不可动摇性;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执行中央政府的命令并受制于中央政府。

这一政治制度的出现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为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这一制度初步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强化并渐趋衰落于明清。

在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和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趋势。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评价,要注意把它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作具体分析。在明清前,它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国家统一,因而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民族融合,体现出它的进步性。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这表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反动,而就整个封建制度来说亦已渐趋衰落。

预习思考: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的突出特点有哪些?

2、封建社会时期基本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是怎样建立的?秦朝又是怎样巩固统一的?导学提纲: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第二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第一课时)

一、春秋战国的群雄割据

1、历史分期:

2、历史地位:

3、政治特征:

①春秋

②战国

二、秦的统一

1、历史条件

2、进程

①时间:

②人物:

③过程:

3、疆域:东临_____,西到______,南到,北抵。

4、意义:1、讨论:春秋和战国时期的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从其不同上反映出来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什么?

2、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从大势所趋、实力所及、个人所能三方面考虑)

3、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主体知识问题思考学生发现

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1、措施

①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A.措施

a.皇权——至高无上、皇位继承制

b.中央——各级官员的配合与牵制

c.地方——废分封、置郡县,严格控制

d.维护——选、考官吏制度;细密、严苛的法律

B.基本特征

C.意义

②修长城

③开交通

④五统一——币、度、量、衡、字

⑤整风俗

2、影响:

①积极性

②局限性4、思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5、讨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所产生的影响。

知识运用:

1、《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到梁山宫,从山上看见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了朕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秦始皇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请分析,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出什么问题?

第19课美国的联邦制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9课美国的联邦制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19课美国的联邦制教案

一、学法指导
1.通过阅读教材中邦联政府的缺陷,理解1787年宪法制定的必要性。
2.通过比较美国的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培养求同求异思维能力。
3.本节重点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分权与制衡”的理解与掌握。
4.在本课内容中,抽象的法律、政治概念较多,如邦联、联邦、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等,学生可首先查阅有关资料对这些概念有所了解,以便课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知识结构
三、重难点突破
1.1787年宪法所涉及的主要原则及历史作用
主要原则内容: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包括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上的联邦司法体系。同时,宪法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2)分权制衡原则:将立法、行政、司法的权力分别授予参众两院、总统、最高法院三个部门,它们之间互不统属又互相制约,有效地防止了专制主义出现。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民选产生。
历史作用: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3)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5)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就,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长期稳定。
2.关于美国的两党制
从历史上看,美国基本实行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党通过竞选总统轮流执政的两党制。
美国民主党建于1791年,由部分种植园主和与南方奴隶主有联系的企业家组成,当时叫共和党。1794年改为民主共和党,1840年正式称民主党。1861年南北战争结束后民主党一蹶不振。1933年罗斯福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人民不满情绪竞选总统获胜并连任四届总统,民主党因而连续执政20年。民主党群众基础主要是劳工、公务员、少数民族和黑人。
美国共和党成立于1854年,由反对奴隶制的东北部工商业主及中西部开发各州的农业企业家代表组成。1860年林肯当选总统,共和党开始执政,并在南北战争中击败南方奴隶主势力平息了内战。1860年至1933年70多年中,除16年外,美国均由共和党执政。该党群众基础主要是郊区和南方的白领工人及年轻人。二战后中产阶级为其新的支持力量。
两党政治主张无实质区别。在每四年一次的全国总统选举中,由两党最高组织机构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本党总统候选人和总统竞选纲领。两党以在国会大选中获席位多少区分多数党和少数党。两党党员人数不定,视投票情况而定。民主党的标志为驴,共和党的标志为象。
四、易混易错点辨析
1.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异同
项目不同点相同点
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总统国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一种组织形式,他们的共同点是国体一致,都是资产阶级专政。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选民选举世袭
国家元首的任期任期制终身制
国家元首的权力有实权无实权
政府行政首脑总统首相
内阁的产生方式总统任命议会产生
内阁的特点总统不对议会负责,但其受到议会的制约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协调首相和议会的关系
例题:下列关于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
C.英国内阁是国家权力中心D.英国首相和议会对内阁负责
答案:B
解析:主题属于概念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总统制与君主立宪制的理解。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而非直接选举产生,A项错误;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最高行政首脑,B项正确;英国的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非是内阁,C项错误;英国首相和内阁对议会负责,所以D项也是错误的。
2.“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异同
(1)不同点
第一,二者的含义不同。联邦也称“联盟国家”。是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州、邦等)组成的统一国家,如现在的美国、德国、印度等。
邦联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达到军事、贸易或其他共同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国家联合,如现代的欧盟、东盟等实际上就是邦联。
第二,两者的范围不同。联邦的范围小,邦联的范围大,邦联之中有联邦,但联邦之中无邦联。欧盟中就包含了一些联邦国家,如德国。
第三,两者的机构不同。联邦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中央政府,邦联无联邦的最高立法、行政机关,其主要机构是邦联的议会或成员国首脑会议。
第四,两者的职权不同。联邦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联邦的地位高于组成单位,一切重大权力均属于联邦中央政府,联邦法律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各州法律不得与它相抵触,联邦法院的判决,其效力适用于全国,各州政府、法院和公民均有遵守的义务;参加联邦的各州,可以根据联邦宪法制定本州宪法和法律,可以建立本州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并在自己的管辖区内行使权力,领导下属各级政府。
邦联的活动只限于特定方面,其首脑会议的决议必须经过成员国认可才能生效,但无法律效力,各成员国仍是有主权的独立国家,各自拥有立法、行政、外交、军事、财政等方面的权力。
第五、两者的国际交往不同。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不过有的联邦国家也允许成员国有某些外交权。
邦联不是国际交往的主要主体,其成员国各自保持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具有主权实体性质的仍是成员国。
(2)共同点:
第一、从国家结构形式上看,都属于复合制。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进一步集中和统一,曾属于邦联的美国、瑞士、德国先后改组为联邦,相反,属于联邦的原苏联于1991年年底成为独联体(实际上已成为松散的邦联)。
总之,邦联是“国家的联合”,而联邦则是“联合的国家”。
例题:下列关于美国联邦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联邦组成单位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机关
B.在国家统一宪法和基本法律范围内,各联邦组成单位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
C.国民既有联邦国籍,又有组成联邦单位的国籍
D.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是国际政治中的主权国家,只有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联邦制”这一概念的理解。A、B、C三项都是正确的;D项错在在对外关系方面,不仅中央政府拥有外交权,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
五、体验高考
例一(2008广东文科基础.32)下列宪法中,首次规定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的是
A.英国《权利法案》B.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1787年宪法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题干中的“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分离”体现的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A项不符合时间要求可删去;B、D两项比美国都晚,可排除。
例二(2008江苏历史单科B)(1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第一执政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要说是皇帝了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促成拿破仑称帝的因素。(4分)
(2)材料二表明华盛顿拒绝称王,其个人原因何在?但有人认为,华盛顿实际上具备称王的条件,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3)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关甚至难以戴稳”?(2分)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2分)
答案:
(1)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为他赢得崇高威望,法国大部分人对拿破仑的支持。
(2)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华盛顿不贪恋权力。华盛顿通过领导美国独立战争而赢得个人威望,大陆军中的一些军官要求华盛顿当国王。
(3)美国建立了共和制政体(民主制度),冲击了欧洲乃至世界的君主制度。
(4)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
例三(2007江苏单科.17)清朝福建巡抚徐继畲之语:“提三尺之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的刻石,被镶嵌在某开国者的纪念碑上,此开国者是
A.拿破仑B.华盛顿C.伊达尔哥D.俾斯麦
答案:B
解析: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材料可以获知,此人应是华盛顿。华盛顿是美国开国总统。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他任大陆军总司令,为美国的独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789年当选总统,1793年再选连任。由于他对争取美国独立、发展美国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和巩固联邦基础所作的贡献,被美国人尊称为“国父“。1797年两届任满后,华盛顿拒绝再参加竞选,隐退回乡。此举开创了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制及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因此可判断B项是正确的。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3900.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