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一,教学内容分析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是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中第二课时的内容,学生在第一课时已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因此本节课的设计目的主要是为学生创建开放式的学习平台,对典型的陆地动物——蚯蚓进行实验探究,观察,讨论,交流,总结和归纳,进一步深化理解陆地生活的动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
二,教学对象分析
随着教材的改革,初二年级的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认识,因此对于《蚯蚓》这节课,重点内容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蚯蚓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但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往往对蚯蚓缺少亲切感,女孩子还会有恐惧心理,如果学生因为害怕而不动手,那么实验就无法进行下去,必然会影响学习.因此,如何消除或减轻学生对蚯蚓的恐惧感是本实验成败的一个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说出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点.(2)知道蚯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及其对自然界的意义.(3)学会总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1)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2)学会通过比较,判断,讨论,归纳等活动来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爱心,树立"动物是我们最亲密的朋友"的观念.
_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蚯蚓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
功能特点.
(一)引入
(二)交流饲养蚯蚓的心得
(三)探究实验——观察蚯蚓
(四)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总结
五,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小调查来了解学生对蚯蚓的初步认知,关心学生的心理状况.换位思考法:假设你是蚯蚓,为什么要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地方呢男女搭配合作饲养蚯蚓,培养爱心,帮助减少对蚯蚓的恐惧感.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自主探究,发挥创新精神.展示蚯蚓,沙蚕,水蛭的图片,比较和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观察蚯蚓
目的要求: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2,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活蚯蚓,有镊子,棉花,培养皿,塑料板,糙纸,
放大镜,尺子,低浓度酒精.
方法步骤:自己设计,可参照书本15页.
注意事项:1,合理安排时间,实验内容必须包括蚯蚓的外部
形态和运动特点,大胆细心地观察,做好记录.
2,在实验过程中必须经常用湿棉花轻擦蚯蚓体表,
使体表保持湿润.
腹面:
背面:
新发现
触摸后的感觉
运动特点
外部形态特点
爱因斯坦: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请选出属于蚯蚓的特征
1,靠体表呼吸2,有口无肛门3,有一对眼睛4,有刚毛
5,身体分节6,昼出夜伏7,用肺呼吸8,体温恒定
9,体内无神经10,体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11,用鳃呼吸
12,有环带13,体壁能分泌黏液14,只能按一个方向运动
15,终生生活在水中16,有肌肉17,生活在干燥的环境里
18,无脚19,可分解枯叶,生活垃圾等有机物20,可药用
蚯蚓
水蛭
沙蚕
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身体呈长柱形,由多个
体节构成,靠体壁和外界进
行气体交换,不能保持恒定
的体温.
你知道了吗
1,你知道蚯蚓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吗
2,你知道为什么蚯蚓要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吗
3,你知道为什么蚯蚓能在潮湿土壤的深层穴居吗
4,你知道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吗

扩展阅读

陆地生活的动物学案


新泰实验中学2011—2012学年初二生物上学期第五单元第一章学案
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师寄语: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重点难点:本节的重点是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通过对蚯蚓的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描述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本节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比较能够阐明各类陆生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功能的特征。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爱护动物的意识.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说出陆生动物与陆地干燥环境相适应的一系列的特点。

2、描述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

3、介绍家兔的形态特点和饲喂方法。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通过对水生动物的学习,知道了水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那么,陆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它们又是怎样适应环境的呢?

三、合作探究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请同学们观察分析教材第12-13页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
2、
3、
4、
(二)蚯蚓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4—15页“饲养和观察蚯蚓”实验,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及生活习性。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身体的分节情况、触摸感觉其腹面的刚毛及体表是否有黏液,有什么作用;如何区别身体的前后端等)。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分别将蚯蚓放在粗糙纸上和光滑的玻璃板上,对比观察其运动情况及身体的变化)。

4、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家兔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16—17页插图及资料,小组内展开讨论,畅所欲言,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家兔体表的毛作用。

2、家兔的牙齿有什么特点?

3、了解家兔的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

4、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阅读教材18页,思考:为什么动物要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动物的灭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拓展创新
1、在一些地方,大雨后蚯蚓常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为什么?

2、结合生活常识,想一下兔上坡跑得快还是下坡跑得快?

3、根据所学的有关家兔的知识,你能否总结出家兔消化系统方面适于吃草的特点。

4、体温恒定对动物适应多变环境有何意义?

五、网络构建

六、达标测试
一、选择题
1、蜥蜴的皮肤干燥而又粗糙,表面覆盖着角质鳞片,这样的皮肤可以()
A.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B.辅助呼吸C.吸收营养D.利于游泳
2、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A.鳃B.气管C.肺D.皮肤
3、完全用肺呼吸的动物是
A.蜥蜴和蟾蜍B.壁虎和蜥蜴
C.龟和大鲵D.蛇和青蛙
4、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
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上爬行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可以迅速改变生活环境
5、属于环节动物的是()
A沙蚕和蚯蚓B水蛭和蚕C蚯蚓和海葵D水蛭和珊瑚虫
6、兔、牛、羊是食草动物,请选择与它们食草习性相适应的特点()
①门齿像凿子 ②犬齿锐利 ③臼齿宽阔 ④消化道长 ⑤消化道短 ⑥盲肠发达
A.①②④⑥B.②③④⑥C.①③④⑥D.②③⑤⑥
7、鲸是哺乳动物的最重要特征是()
A.用肺呼吸B.心脏四腔
C.体温恒定D.胎生哺乳
二.非选择题
1、陆地生活的动物一般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爬行动物具有角质的_______;昆虫有______。
2、蚯蚓的呼吸是靠__,陆地生活的动物的呼吸器官是______。
3、哺乳动物特有的生殖发育特点是______和______,这能够大大地提高后代的______,增强对陆上生活的______能力。
4、观察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数码所指部位的名称:1是_______;2是_______;3是_______。
(2)_______图是兔的牙齿,理由是它只分化为_________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和_________齿(适于磨碎食物)。而且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________。这些都是与兔___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狼的牙齿,还有锋利的______可用于攻击、捕食、撕裂食物,这是与它们________的生活习性相适应。
七、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
三、合作探究
(一)1.陆地环境没有了水中的溶解氧,氧气以气体状态存在于空气中,出现了用肺呼吸或用气管呼吸。
2.陆地环境没有了水的浮力,出现了四肢发达的肌肉这是支撑体重和奔跑运动的结构。
3.陆地环境没有了水,变得干燥,出现了外骨骼、角质鳞片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4.陆地环境复杂、危险四伏,出现了非常发达的神经系统和灵敏的感觉器官以对外界刺激做出灵敏、迅速的反应。
(二)1、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昼伏夜出,以枯枝落叶为食。
2、身体分节使躯体运动灵活;;蚯蚓靠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蚯蚓的呼吸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身体有环带的一端是前端。
3、蚯蚓运动时,身体时粗时细、时长时短,在粗糙的纸上运动较快。
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三)1、保温
2、家兔的牙齿有门齿、臼齿、了分化,这也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
3、哺乳动物心脏的结构和人一样,分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兔由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能通过神经系统协调身体各器官,使之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感受外界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4、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四)因为环境能为它们提供食物、水分和栖息地。动物的灭绝主要是人类活动使动物的栖息地被破坏,导致动物的生存就要受到威胁。
四、拓展创新
1、由于土壤中水分多氧气少,从而影响了蚯蚓的呼吸。
2、由于家兔前肢短,后肢长,所以上坡跑得快。
3、牙齿分为门齿和臼齿,盲肠发达,适于食草生活
4、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通过自身的相应结构和生理调节实现的。陆地环境多变,温差变化大,温度影响动物的生理、分布和繁殖。催化动物体内多种反应的酶,也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体温恒定有利于动物的区域分布、生存和繁衍。
六、达标测试
一、1、A2、B3、B4、A5、A6、C7、D
二、1、角质的鳞或甲外骨骼
2、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气管和肺
3、胎生哺乳成活率适应
4、(1)门齿臼齿犬齿(2)左门臼盲肠植食性犬齿肉食性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出陆地上的动物适于环境生活的特点;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比较与思考等的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

教师:搜集有关陆地动物生活环境的图片;准备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资料;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所实验。

四、课时分配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一、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蚯蚓

实验:观察和饲养蚯蚓

环节动物的主要持征:

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1、观察并说出陆地各种环中的动物以及它乌的运动方式并进行想像。

2、观察各种陆地环境中的动物活动的录像片,并进行描述。

3、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

4、观察分析课本上的图片资料,讨论交流,概括出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环境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1、各小组描述采集蚯蚓的环境,介绍并展示蚯蚓。

2、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部形态。

3、对比观察蚯蚓的运动。

4、归纳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并进一步概括出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1、观察有关免的生活的录像片,描述免的外部特征。

2、观察兔的运动并测量其前后肢的长度。

3、观察比较兔和狼的牙齿。

4、观察兔的内部结构。

归纳出陆地动物适应环境的主要特点,并概括出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各小组汇报调查和搜集的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现状及措施等资料,结合课本大熊猫的有关资料分析出保护动物栖息地的重要性,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5、提示、补充、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片。

6、出示录像资料及观察的问题。

7、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进行推测和概括。

8、鼓励学生列举实例,分析讨论,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对比观察、描述蚯蚓的运动情况并分析原因。

2、引导学生结合水蛭和沙蚕对环节动物的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1、引导学生回忆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观察,分析出体温恒定的原因。

2、鼓励学生推测想像兔的前后肢与运动方式的关系。

3、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兔和狼的牙齿的不同之处,分析原因。

4、提出观察探究的问题。

补充、引导。

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教案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1.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说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
2.通过实验和观察等活动,阐明蚯蚓和兔在运动、呼吸等方面与其陆地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概述环节动物、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3.强化“生物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栖息地的保护。
二、教学策略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到教材的编写特点,要从陆地生活的动物与陆地环境相适应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典型动物的介绍,得出动物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特点,重点关注运动、呼吸等方面。本节强调通过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学习活动来获取知识,培养总结和概括的能力,并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实验、观察与思考等教学活动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也知道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建议教师课前要亲自对“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实验,对兔的“观察与思考”等栏目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实践并结合当地的实际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活动。同时明确要求学生一定要动手参与实践活动,如制作观虫器、饲养蚯蚓等。
教师应充分注意“陆地生活的动物”既包括在地表生活的动物、在地下穴居的动物,水陆两栖的动物,也包括能在空中飞行但需要在陆地上栖息活动的动物。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并概括出它们适于在陆地环境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共性;同时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对环节动物和哺乳动物特征的概括。
由于本节教学内容丰富,建议用3课时完成。要注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并注重实效。建议每节课前都布置学生课下进行观察、调查和搜集材料;课上再进一步认真观察、对比、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学习活动,然后进行总结概括。
第1课时,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总结出陆地环境与水生环境的显著不同。如湿度(干燥)、温度(昼夜温差大)、缺少水中的浮力、气态氧的环境等;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教科书提供的图片资料或当地常见陆地生活动物的情况(注意包括能在空中飞行的动物),通过讨论、交流、填写记录表等教学活动,总结概括出陆地生活的动物在运动、呼吸和对刺激的反应等方面适应陆地环境的特点。
第2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中的地下穴居类群的观察和概括。建议课前布置学生制作观虫器,并饲养和观察蚯蚓;课上引导学生实验、观察、讨论、交流。教师应引导并鼓励学生设计有创意的实验。在总结概括出蚯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特点的基础上,通过简介水蛭和沙蚕,完成有关环节动物主要特征的总结。
第3课时,完成对陆地生活动物类群的观察和概括。鉴于兔与人同属哺乳动物,而有关人的知识已在七年级下册详细介绍过,因此本课时教学的侧重点是通过对兔的“观察与思考”,总结出陆地生活的动物类群适应陆地环境的主要特点,并完成新课标中要求的关于哺乳动物主要特征的概括。此外,关于陆地生活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教学要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因为这对培养学生的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有重要作用。建议课前师生共同调查、搜集当地动物栖息地保护的历史、现状、前景、措施等资料,课上由教师或学生进行介绍,师生共同交流,以期在学生思想中产生“一定要保护好动物栖息地”的共鸣。
实验——饲养和观察蚯蚓
蚯蚓
无脊椎动物,环节动物门,寡毛纲。种类约有1800多种。我国已有记录的有229种。各地常见的为巨蚯蚓、穴居生活的环毛蚓。蚯蚓体呈长圆柱形,长约30cm左右,由70~100个以上体节构成,除第1节和最后1~2节及生殖带外,每个体节上都有环生刚毛数十至百余条。生殖带环状,由14~16节三节合并而成,无刚毛,仅有雌性生殖孔1个(在第14节腹面正中央)。在18节腹侧有雄性生殖孔1对。体前端的第6~7、7~8、8~9的节间沟两侧有受精囊孔3对、环状心脏位于第7、9、12、13节内。无大肾管,有多数小肾管。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产卵1~3个,放在蚓茧(卵袋)中,在蚓茧内受精,经1月左右孵出(图4)。
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有机质并改善结构,还能促进酸性或碱性土壤变为中性土壤,增加磷等速效成分,使土壤适于农作物的生长。
由于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用作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饲料,都能取得增产的效果。
蚯蚓在药物学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是常见的中药材,有解热、镇痉、活络、平喘、降压和利尿等作用。
蚯蚓体内可分泌出一种能分解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纤维的特殊酶,因此,树叶、稻草、畜禽粪便、生活垃圾、活性污泥和造纸、食品工业的下脚料等,都可以是它的食料。蚯蚓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除环境污染。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蚯蚓养殖工厂,并把蚯蚓养殖工厂称为“环境净化装置”。
由于蚯蚓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汞、铅和镉等微量金属,这类金属元素在蚯蚓体内的聚集量为外界含量的10倍。因此,有些科学家认为蚯蚓可作为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监测动物。
人工饲养蚯蚓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产业。目前我国也在积极开发中。
1.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蚯蚓是雌雄同体的动物,异体受精。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和刚毛之间的配合运动,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黏液而湿润的体壁进行呼吸。蚯蚓体壁分布有毛细血管,血中含血红蛋白,可携带氧气。大气中的氧可溶于体壁的黏液中,再进入蚯蚓体壁的毛细血管中进行气体交换。如果蚯蚓的体表干燥则无法完成上述功能。大雨过后,过多的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于是穴居在土壤中的蚯蚓被迫爬到地表上来呼吸。
3.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蚯蚓的体节就有上述功能。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有所支撑,与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完成运动。
4.深层潮湿的土壤能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存、生活的环境及繁衍的条件,一般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气态氧、食物和便于避敌的栖息场所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287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