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怎样科学使用卫生清洁用品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怎样科学使用卫生清洁用品”,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课题2怎样科学使用卫生清洁用品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用环境卫生用品的种类,通过典型案例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安全使用环境卫生用品的重要性。
2.以肥皂为例认识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及去污原理,知道肥皂的组成及制备;了解洗涤剂的重要性质。
3.以次氯酸钠、臭氧、过氧乙酸为例说明消毒剂的施效原理,了解消毒剂的使用注意事项与性质的关系;知道杀虫剂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
二、学法导引
通过讨论了解洗涤剂、消毒剂和杀虫剂的类别及使用注意事项,能够形成书面材料和他人进行相应的交流。
三、知识梳理
(一)了解洗涤剂
洗涤剂的分类,如:
,如:
,如:
1、肥皂去污
(1)肥皂的制取反应为,该反应为皂化反应。
肥皂主要成分是,显性。
(2)制取肥皂的过程中加入食盐水,作用是
(3)去污原理:肥皂中起去污作用的物质是,该物质的分子结构两端有两个基团。其中不易与水结合,能与油污等有机物结合的一端基团称为基或基。而另一端易溶于水的基团(-COONa、-COO-)称基。当沾有油污的衣物浸入到肥皂中,基与油污结合,基与水分子结合,这样油污被肥皂分子包围逐渐被分散成微小的油珠,经过磨擦、振动进入水中。
2、功能特异的表面活性剂
(1)表面活性剂是指的物质。根据水溶液电离出的表面活性微粒所带电荷的不同可分为、、和型。
(2)重要性质
3、科学选择和使用洗涤剂
对洗涤剂的认识误区:提取天然植物制造洗涤剂是指使用原料是植物提取物。增白洗涤剂中增白剂本身并无去污能力,只有增白效果。高级脂肪酸钠的高级是指具有较大的相对分子质量。与产品质量无关。使用加酶洗涤剂不能用热水。含磷洗衣粉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合理使用消毒剂
1、认识各种各样的消毒剂
常用消毒剂根据成分和性质,主要分为、、、、。
(1)次氯酸钠:制取反应方程式。
使用原理:。
(2)臭氧:有强氧化性,常温下可分解为氧气。
(3)过氧乙酸:结构简式为,具有性和性。
2、消毒剂的合理使用
使用消毒剂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照要求正确使用。
(2)明确消毒剂的、、、等。
(3)弄清消毒剂的和。
(4)要正确。
(三)杀虫剂及其安全使用
现在广泛使用的杀虫剂主要是和,还有和等。
四、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油脂经皂化反应以后,生成高级脂肪酸钠、甘油和水的混和物
B.上述混和物中加入食盐可以使肥皂析出,这一过程叫盐析
C.加入食盐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溶液分成上下两层,下层是高级脂肪酸钠
D.甘油和食盐的混和液可以通过分液的方法进行分离
2、下列反应不生成脂肪酸盐的是:
A.牛油在苛性钠溶液中水解B.乙酸乙酯和NaOH溶液共热
C.软脂酸和纯碱共热D.硝化甘油在苛性钠溶液中水解
3、关于酒精消毒的原理是()
A.溶解作用B.还原作用C.盐析作用D.变性作用
4、碘酒是一种常用的外用消毒药,关于它的消毒原理说法正确的是()
A.溶解细菌B.氧化细菌,使蛋白质变性
C.使细菌缺氧而死 D.使细菌缺水而死
5、使用加酶洗衣粉时最好使用().
A.冷水B.40~50度的水C.70度以上的水D.以上都可以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不同类型的洗涤剂混合使用能够增加其洗涤效果
B.不同的消毒剂混合使用能够增加其消毒功能
C.天然的洗涤剂的去污效果比合成的好
D.增白洗涤剂中的增白剂本身没有去污能力
7、下列对于杀虫剂认识不正确的是()
A.杀虫剂逐渐向着无毒、无污染方向发展
B.气雾类杀虫剂不应靠近火源,防止爆炸
C.超高效杀虫剂之所以高效是因为他的毒性更强
D.有机磷等杀虫剂虽然杀虫效果好,但有一定的残留,所以使用时要慎重
8、生活中常用的消毒剂有①84消毒液②甲酚皂③过氧乙酸消毒液④消毒酒精⑤福尔马林⑥漂白粉⑦臭氧消毒机⑧碘酊⑨药皂⑩双氧水,请将它们编号填在相应的所属类别内。
(1)含氯消毒剂:_____________(2)过氧化物类消毒剂_____________
(3)醇类消毒剂________________(4)含碘消毒剂________________
(5)醛类消毒剂________________(6)酚类________________

精选阅读

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确定有机物的最简式
2.了解李比希提出的基团理论,认识常见的基团以及在有机物中的性质
3.能看懂简单的核磁共振谱图及红外光谱图
4.认识手性分子
5.了解简单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基团以及在有机物中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如何确定有机物的最简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引入】
人们对有机物的研究经历了“从天然的动植物中提取”,“分离出一些纯净物”、“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根据需要对有机物分子进行设计和合成”的发展过程。
一、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
对于有机物的研究首先就要知道有机物的组成及结构。
1定性分析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元素
(1)燃烧法
有机物完全燃烧,各元素分别转化为以下物质
C→CO2H→H2ON→N2Cl→HCl
(2)钠熔法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氮、氯、溴、硫等元素。
有机物与Na混合熔融:N→NaCNCl→NaClBr→NaBrS→Na2S
(3)铜丝燃烧法确定有机物是否含有卤素
将一根纯铜丝加热至红色,蘸取试样,放在火焰上灼烧,若存在卤素,火焰呈绿色
2定量计算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李比希法:利用CuO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H2O高氯酸镁吸收
C→CO2碱石棉吸收
确定C、H的量。
例1实验测得某碳氢化合物A中含碳80%,含氢20%,又测得该化合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5。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C2H6
(1)最简式法
确定各元素原子个数比,求出最简式
根据有机物的M求出分子式
(2)直接计算法
直接求算出1mol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即可确定分子式。
补充: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1.标态密度法:
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算该气体的相
对分子质量:M=22.4×ρ
2.相对密度法:
根据气体A相对于气体B的相对密度,求算该气
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A=D×MB
3.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例2某有机物A3.0g在4.48LO2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CO2、CO、H2O,将产物依次通过浓硫酸、碱石灰,浓硫酸增重3.6g,碱石灰增重4.4g,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C3H8O
注意:某有机物燃烧产物为CO2和H2O,则需确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有O元素。
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
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
【课后练习】
1.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的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分子中C、H、O的个数比为1:2:3B.分子中C、H的个数比为1:2
C.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D.该分子中肯定不含氧
答案:B
2.设计实验方案区分己烷、溴乙烷、乙醇三种液态有机物。
[参考答案]分别取样加水(或溴水、碘水),溶解不分层的是乙醇;出现分层的,有机层在上的是己烷,有机层在下的是溴乙烷。
3.某同学为测定维生素C中碳、氢的质量分数,取维生素C样品研碎,称取该试样0.352g,
置于铂舟并放入燃烧管中,不断通入氧气流。用酒精喷灯持续加热样品,将生成物先后通过无水硫酸铜和碱石灰,两者分别增重0.144g和0.528g,生成物完全被吸收。试回答以下问题:
(1)维生素C中碳的质量分数是,氢的质量分数是。
(2)维生素C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为什么?。
(3)如果需要你确定维生素C的分子式,你还需要哪些信息?。
[参考答案](1)40.91%4.54%(2)是因为氢、碳总质量加和小于原样品质量(3)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
4.某烃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2%,求此烃的实验式。又测得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8,求该烃的分子式。
解1:,∴该烃的实验式为C2H5。
设该烃的分子式为(C2H5)n,(2×12+1×5)n=58,解得n=2
∴该烃的分子式即为C4H10。
解2:,
∴该烃的分子式即为C4H10。
解3:
∴该烃的分子式即为C4H10。
5.室温时某气态烃10mL与过量氧气混合,点燃爆炸后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比点燃前减少了25mL。再把这些气体通过苛性钠溶液,气体体积又减少了30mL。试确定该烃的分子式。
6.(2005江苏理科综合315分)有机物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现取3gA与4.48L氧气(标准状况)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假设反应物没有剩余)。将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浓硫酸增重3.6g,碱石灰增重4.4g。回答下列问题:
(1)3gA中所含氢原子、碳原子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2)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
(1)n(H)=2n(H2O)=0.4mol(1分)
n(C)=n(CO2)+n(CO)
(2)3gA中,n(H)=0.4mol,n(C)=0.15mol,
n(O)=2n(CO2)+n(CO)+n(H2O)-2n(O2)
=2×0.1mol+0.05mol+0.2mol-2×0.2mol
=0.05mol(1分)
所以,n(C)︰n(H)︰n(O)=3︰8︰1
A的分子式为C3H8O(2分)
7.燃烧某有机物A1.50g,生成1.12L(标准状况)CO2和0.05molH2O。该有机物的蒸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04,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根据燃烧产物求)
解:,
,
∴该有机物含氧:,
M(A)=1.04×29=30,
n(A):n(C):n(H):n(O)=0.05mol:0.05mol:0.1mol:0.05mol=1:1:2:1
∴A的分子式为CH2O
8.为了测定一种气态烃A的化学式,取一定量的A置于一密闭容器中燃烧,定性实验表明产物是CO2、CO和水蒸气。学生甲、乙设计了两个方案,均认为根据自己的方案能求出A的最简式。他们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实验前系统内的空气已排尽):
试回答:
(1)根据两方案,你认为能否求出A的最简式?
(2)请根据你选择的方案,通过计算求出A的最简式。
(3)若要确定A的分子式,是否需要测定其他数据?说明其原因。
[参考答案](1)甲方案能求出A的最简式(2)CH4(3)不需要,因最简式中H的含量已达到最大,最简式就是A的分子式。

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第二课时
二有机物结构的研究
在有机物分子中,原子主要通过共价建结合在一起。分子中的原子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结合方式或连接顺序,原子之间结合方式或连接顺序的不同导致了所形成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因此,分子式相同的物质,其结构可能不同,性质也可能不同。
1有机物中的基团
有机物中的基团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它们是不带电的。
李比希最早提出基团的概念:P8
例如:—COOH具有酸性
-NH2具有碱性
有机物的性质可以看作是各种基团性质的加和。
2有机物中基团种类的确定——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是利用有机物分子中不同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不同,测试并记录有机物对一定波长范围的红外光谱吸收情况。它可以初步判断该有机物中含有那些基团。
例如下图是乙醇的红外光谱图:
3核磁共振谱图——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在核磁共振分析中,最常见的是对有机化合物的1H核磁共振谱(1H-NMR)进行分析。有机物分子中的H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附近的基团)不同,表现出的核磁性就不同,代表核磁特性的峰在核磁共振谱图中横坐标(化学位移)的位置也就不同。
例如:分子式为C2H6O的两种有机物1H的核磁共振谱图(教材P9)
分析: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乙醇分子中存在三种不同位置的H原子
因此,在核磁共振谱图中就会出现三个峰,峰的高度与H原子的个数成正比。
甲醚的结构为:
其中6个H都处于同一位置,因此在核磁共振谱图上只出现一个峰。
例1已知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10,其核磁共振谱图如下所示,请写出它的结构式
例2已知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其核磁共振谱图如下所示,请写出它的结构式
用质谱法还可以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手性分子
(1)手性分子
如果一对分子,它们的组成和原子的排列方式完全相同,但如同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这对分子互称为手性异构体。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分子内能找到对称轴或对称中心的分子为非手性的)
(2)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
当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在碳原子上时,形成的化合物存在手性异构体。
【课后练习】
1.0.60g某饱和一元醇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112mL(标准状况)。求该一元醇的分子式。将该一元醇进行1H核磁共振分析,其1H-NMR谱图如下,写出A的结构式。
解:设饱和一元醇A的分子式为CnH2n+1OH,则有:
CnH2n+1OH+Na→CnH2n+1ONa+H2↑
(14n+18)g11200mL
0.60g112mL
得n=3∴A的分子式为C3H7OH。
从A的1H核磁共振谱图分析知其有四种氢,可知其结构为CH3CH2CH2OH。
2.图1和图2是A、B两种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已知A、B两种物质都是烃类,都含有6个氢原子。请根据图1和图2两种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谱图选择出可能属于图1和图2的两种物质是()
A.A是C3H6;B是C6H6B.A是C2H6;B是C3H6
C.A是C2H6;B是C6H6D.A是C3H6;B是C2H6
[参考答案]B。根据峰的数目为分子中等效氢的种类:A只有一种氢,B有三种氢。
3.未知物A的实验式和分子式都是C2H6O。A的红外光谱图如图(a),未知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个峰图(b),峰面积之比是1:2:3,未知物A的结构简式为。
[参考答案]CH3-CH2-OH
4.某有机物的蒸气密度是相同状况下甲烷密度的3.625倍。把1.16g该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将生成的气体混合物通过足量碱石灰,碱石灰增重3.72g,又知生成H2O和CO2的物质的量比为1:1,试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显示该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结构不稳定),试确定它的结构简式。
解:M(有机物)=3.625×16=58,
18gmol-1×n+44gmol-1×n=3.72g,n=n(CO2)=n(H2O)=0.06mol

,
∴该有机物含氧:,
n(有机物):n(C):n(H):n(O)=0.02mol:0.06mol:0.12mol:0.02mol=1:3:6:1
∴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依题意,其结构简式为CH2=CH-CH2OH
三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
1烷烃与卤素单质的光取代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
反应方程式: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反应机理:Cl2Cl+Cl
CH4+ClCH3+HCl
CH3+Cl2CH3Cl+Cl
Cl+CH3ClClCH2+HCl
……
2酯化反应及酯类水解反应的反应机理
问题解决:我们知道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能够生成酯,下面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酸脱羟基,醇脱氢
【课后练习】
1.向的平衡体系中加入H218O,过一段时间后18O是()A.只存在于乙酸分子中B.只存在于乙醇分子中
C.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子中D.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子中
[参考答案]A
2.根据以下叙述,回答1~2小题。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被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应为:
(1)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
A.反应物B.生成物C.中间产物D.催化剂
(2)O3和O2是()
A.同分异构体B.同系物C.氧的同素异形体D.氧的同位素
[参考答案](1)D(2)C
3.设计实验从淀粉合成乙酸乙酯,写出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①(C6H10O5)n(淀粉)+nH2OnC6H12O6(葡萄糖)
②C6H12O6(葡萄糖)2C2H5OH+2CO2
③C2H5OH+O2CH3CHO+H2O
④CH3CHO+O2CH3COOH
⑤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4.在有机反应中,反应物相同而条件不同,可得到不同的主产物。下式中R代表烃基,副产物均已略去。
请写出实现下列转变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别注意要写明反应条件。
(1)由CH3CH2CH2CH2Br分两步转变为CH3CH2CHBrCH3
(2)由(CH3)2CHCH=CH2分两步转变为(CH3)2CHCH2CH2OH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确定有机物的最简式
2.了解李比希提出的基团理论,认识常见的基团以及在有机物中的性质
3.能看懂简单的核磁共振谱图及红外光谱图
4.认识手性分子
5.了解简单有机反应的反应机理
【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的基团以及在有机物中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如何确定有机物的最简式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引入】
人们对有机物的研究经历了“从天然的动植物中提取”,“分离出一些纯净物”、“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根据需要对有机物分子进行设计和合成”的发展过程。
一、有机化合物组成的研究
对于有机物的研究首先就要知道有机物的组成及结构。
1定性分析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元素
(1)燃烧法
有机物完全燃烧,各元素分别转化为以下物质
C→CO2H→H2ON→N2Cl→HCl
(2)钠熔法确定有机物中是否含有氮、氯、溴、硫等元素。
有机物与Na混合熔融:N→NaCNCl→NaClBr→NaBrS→Na2S
(3)铜丝燃烧法确定有机物是否含有卤素
将一根纯铜丝加热至红色,蘸取试样,放在火焰上灼烧,若存在卤素,火焰呈绿色
2定量计算确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李比希法:利用CuO在高温下氧化有机物,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H→H2O高氯酸镁吸收
C→CO2碱石棉吸收
确定C、H的量。
例1实验测得某碳氢化合物A中含碳80%,含氢20%,又测得该化合物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5。求该化合物的分子式。
C2H6

(1)最简式法
确定各元素原子个数比,求出最简式

根据有机物的M求出分子式

(2)直接计算法
直接求算出1mol有机物中各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即可确定分子式。

补充: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的确定
1.标态密度法:
根据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算该气体的相
对分子质量:M=22.4×ρ
2.相对密度法:
根据气体A相对于气体B的相对密度,求算该气
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A=D×MB
3.混合物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例2某有机物A3.0g在4.48LO2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CO2、CO、H2O,将产物依次通过浓硫酸、碱石灰,浓硫酸增重3.6g,碱石灰增重4.4g,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C3H8O

注意:某有机物燃烧产物为CO2和H2O,则需确定该有机物中是否含有O元素。
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含有氧元素
m(有机物)=m(C)+m(H)→有机物中不含氧元素
【课后练习】
1.某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等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的组成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A.分子中C、H、O的个数比为1:2:3B.分子中C、H的个数比为1:2
C.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D.该分子中肯定不含氧
答案:B
2.设计实验方案区分己烷、溴乙烷、乙醇三种液态有机物。
[参考答案]分别取样加水(或溴水、碘水),溶解不分层的是乙醇;出现分层的,有机层在上的是己烷,有机层在下的是溴乙烷。
3.某同学为测定维生素C中碳、氢的质量分数,取维生素C样品研碎,称取该试样0.352g,
置于铂舟并放入燃烧管中,不断通入氧气流。用酒精喷灯持续加热样品,将生成物先后通过无水硫酸铜和碱石灰,两者分别增重0.144g和0.528g,生成物完全被吸收。试回答以下问题:
(1)维生素C中碳的质量分数是,氢的质量分数是。
(2)维生素C中是否含有氧元素?。
为什么?。
(3)如果需要你确定维生素C的分子式,你还需要哪些信息?。
[参考答案](1)40.91%4.54%(2)是因为氢、碳总质量加和小于原样品质量(3)维生素C的相对分子质量
4.某烃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7.2%,求此烃的实验式。又测得该烃的相对分子质量是58,求该烃的分子式。
解1:,∴该烃的实验式为C2H5。
设该烃的分子式为(C2H5)n,(2×12+1×5)n=58,解得n=2
∴该烃的分子式即为C4H10。
解2:,
∴该烃的分子式即为C4H10。
解3:
∴该烃的分子式即为C4H10。
5.室温时某气态烃10mL与过量氧气混合,点燃爆炸后恢复至室温,气体体积比点燃前减少了25mL。再把这些气体通过苛性钠溶液,气体体积又减少了30mL。试确定该烃的分子式。
6.(2005江苏理科综合315分)有机物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现取3gA与4.48L氧气(标准状况)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假设反应物没有剩余)。将反应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碱石灰,浓硫酸增重3.6g,碱石灰增重4.4g。回答下列问题:
(1)3gA中所含氢原子、碳原子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2)通过计算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参考答案]
(1)n(H)=2n(H2O)=0.4mol(1分)
n(C)=n(CO2)+n(CO)
(2)3gA中,n(H)=0.4mol,n(C)=0.15mol,
n(O)=2n(CO2)+n(CO)+n(H2O)-2n(O2)
=2×0.1mol+0.05mol+0.2mol-2×0.2mol
=0.05mol(1分)
所以,n(C)︰n(H)︰n(O)=3︰8︰1
A的分子式为C3H8O(2分)

7.燃烧某有机物A1.50g,生成1.12L(标准状况)CO2和0.05molH2O。该有机物的蒸气对空气的相对密度是1.04,求该有机物的分子式。(根据燃烧产物求)
解:,
,
∴该有机物含氧:,
M(A)=1.04×29=30,
n(A):n(C):n(H):n(O)=0.05mol:0.05mol:0.1mol:0.05mol=1:1:2:1
∴A的分子式为CH2O
8.为了测定一种气态烃A的化学式,取一定量的A置于一密闭容器中燃烧,定性实验表明产物是CO2、CO和水蒸气。学生甲、乙设计了两个方案,均认为根据自己的方案能求出A的最简式。他们测得的有关数据如下(箭头表示气流的方向,实验前系统内的空气已排尽):
试回答:
(1)根据两方案,你认为能否求出A的最简式?
(2)请根据你选择的方案,通过计算求出A的最简式。
(3)若要确定A的分子式,是否需要测定其他数据?说明其原因。
[参考答案](1)甲方案能求出A的最简式(2)CH4(3)不需要,因最简式中H的含量已达到最大,最简式就是A的分子式。

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
第二课时
二有机物结构的研究
在有机物分子中,原子主要通过共价建结合在一起。分子中的原子之间可能存在多种结合方式或连接顺序,原子之间结合方式或连接顺序的不同导致了所形成物质在性质上的差异,因此,分子式相同的物质,其结构可能不同,性质也可能不同。
1有机物中的基团
有机物中的基团具有不同的结构和性质,它们是不带电的。
李比希最早提出基团的概念:P8
例如:—COOH具有酸性
-NH2具有碱性
有机物的性质可以看作是各种基团性质的加和。
2有机物中基团种类的确定——红外光谱法
红外光谱是利用有机物分子中不同基团的特征吸收频率不同,测试并记录有机物对一定波长范围的红外光谱吸收情况。它可以初步判断该有机物中含有那些基团。
例如下图是乙醇的红外光谱图:

3核磁共振谱图——确定有机物的结构
在核磁共振分析中,最常见的是对有机化合物的1H核磁共振谱(1H-NMR)进行分析。有机物分子中的H原子核所处的化学环境(附近的基团)不同,表现出的核磁性就不同,代表核磁特性的峰在核磁共振谱图中横坐标(化学位移)的位置也就不同。
例如:分子式为C2H6O的两种有机物1H的核磁共振谱图(教材P9)
分析:乙醇的结构简式为CH3CH2OH,乙醇分子中存在三种不同位置的H原子

因此,在核磁共振谱图中就会出现三个峰,峰的高度与H原子的个数成正比。

甲醚的结构为:

其中6个H都处于同一位置,因此在核磁共振谱图上只出现一个峰。

例1已知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4H10,其核磁共振谱图如下所示,请写出它的结构式
例2已知某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其核磁共振谱图如下所示,请写出它的结构式

用质谱法还可以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3手性分子
(1)手性分子
如果一对分子,它们的组成和原子的排列方式完全相同,但如同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这对分子互称为手性异构体。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称为手性分子。(分子内能找到对称轴或对称中心的分子为非手性的)
(2)手性碳原子——连接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的碳原子
当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连接在碳原子上时,形成的化合物存在手性异构体。
【课后练习】
1.0.60g某饱和一元醇A,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112mL(标准状况)。求该一元醇的分子式。将该一元醇进行1H核磁共振分析,其1H-NMR谱图如下,写出A的结构式。
解:设饱和一元醇A的分子式为CnH2n+1OH,则有:
CnH2n+1OH+Na→CnH2n+1ONa+H2↑
(14n+18)g11200mL
0.60g112mL
得n=3∴A的分子式为C3H7OH。
从A的1H核磁共振谱图分析知其有四种氢,可知其结构为CH3CH2CH2OH。
2.图1和图2是A、B两种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已知A、B两种物质都是烃类,都含有6个氢原子。请根据图1和图2两种物质的核磁共振氢谱谱图选择出可能属于图1和图2的两种物质是()
A.A是C3H6;B是C6H6B.A是C2H6;B是C3H6
C.A是C2H6;B是C6H6D.A是C3H6;B是C2H6
[参考答案]B。根据峰的数目为分子中等效氢的种类:A只有一种氢,B有三种氢。
3.未知物A的实验式和分子式都是C2H6O。A的红外光谱图如图(a),未知物A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三个峰图(b),峰面积之比是1:2:3,未知物A的结构简式为。
[参考答案]CH3-CH2-OH
4.某有机物的蒸气密度是相同状况下甲烷密度的3.625倍。把1.16g该有机物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将生成的气体混合物通过足量碱石灰,碱石灰增重3.72g,又知生成H2O和CO2的物质的量比为1:1,试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显示该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结构不稳定),试确定它的结构简式。
解:M(有机物)=3.625×16=58,
18gmol-1×n+44gmol-1×n=3.72g,n=n(CO2)=n(H2O)=0.06mol

,
∴该有机物含氧:,
n(有机物):n(C):n(H):n(O)=0.02mol:0.06mol:0.12mol:0.02mol=1:3:6:1
∴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3H6O,依题意,其结构简式为CH2=CH-CH2OH

三有机化学反应的研究
1烷烃与卤素单质的光取代反应机理(自由基反应)

反应方程式:CH4+Cl2CH3Cl+HCl
CH3Cl+Cl2CH2Cl2+HCl
CH2Cl2+Cl2CHCl3+HCl
CHCl3+Cl2CCl4+HCl

反应机理:Cl2Cl+Cl
CH4+ClCH3+HCl
CH3+Cl2CH3Cl+Cl
Cl+CH3ClClCH2+HCl
……
2酯化反应及酯类水解反应的反应机理
问题解决:我们知道乙酸和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能够生成酯,下面是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酸脱羟基,醇脱氢
【课后练习】
1.向的平衡体系中加入H218O,过一段时间后18O是()A.只存在于乙酸分子中B.只存在于乙醇分子中
C.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子中D.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分子中
[参考答案]A
2.根据以下叙述,回答1~2小题。
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被破坏问题的三位环境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层可滤除大量的紫外光,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利昂(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臭氧的分子式为O3)。有关反应为:
(1)在上述臭氧变成氧气的反应过程中,Cl是()
A.反应物B.生成物C.中间产物D.催化剂
(2)O3和O2是()
A.同分异构体B.同系物C.氧的同素异形体D.氧的同位素
[参考答案](1)D(2)C
3.设计实验从淀粉合成乙酸乙酯,写出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
①(C6H10O5)n(淀粉)+nH2OnC6H12O6(葡萄糖)
②C6H12O6(葡萄糖)2C2H5OH+2CO2
③C2H5OH+O2CH3CHO+H2O
④CH3CHO+O2CH3COOH
⑤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4.在有机反应中,反应物相同而条件不同,可得到不同的主产物。下式中R代表烃基,副产物均已略去。
请写出实现下列转变的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特别注意要写明反应条件。
(1)由CH3CH2CH2CH2Br分两步转变为CH3CH2CHBrCH3

(2)由(CH3)2CHCH=CH2分两步转变为(CH3)2CHCH2CH2OH
[参考答案]

正确使用标点


正确使用标点

教学建议
本考点高考已连续五年没有单独设题,但在作文中却有明确的要求,再说,标点符号在文章中具有独特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所以仍应引导学生加以重视。当然,在指导重点上应侧重于运用。
本专题各个栏目都围绕“运用”设题。使用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掌握各种标点的规范用法,尤其应掌握冒号、引号、破折号的用法和表达作用。
2、掌握标号与点号的连用规律。
3、能够体会标点在文章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标点的活用)。
4、掌握标点符号的书写规范,作文时能正确书写。(这一点的有关知识已在“备课资料汇编”中列出。)
要求学生平时阅读时留意标点符号的用法,能够揣摩一些活用的标点在文中所表达出的情和意。(本专题中许多题目采用了许多课文的例子,目的就在于此)要求学生作文时,能认真地对待标点符号的使用,做到规范使用,正确地借助标点表达思想感情。

问题磁场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选择了三个思考题,分别从标点的规范使用、标点的连用和标点的活用角度设题。特表是第1个问题该不该用问号,典型并有一定的难度,很有思考的价值;第3个问题,从学生熟悉的课文中出题,思考标点的活用,相信学生会有兴趣的。
二、问题磁场
1.想一想下句话中的括号处应填上什么标点?为什么?
研究月亮,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月亮有盈亏现象()为什么太阳没有这种现象()
[点拨]三处标点依次时冒号、逗号、句号。第一处用冒好容易理解,因为后面两句是对“问题”的解释,冒号表提示作用。后面两处容易误用问好,因为有疑问词“为什么”。但是这两句是“问题”的具体内容,是问题而不是疑问,无须别人回答,所以不用问号。
2.请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括号处,补出标点符号,并说说引号和点号连用的使用规则。
恩格斯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毛泽东同志也强调过,讲话、写问张“都应当简明扼要()我国历代作家以“言则期多,字则唯少()作为写文章的准则,力求“句句无余字,篇中无长语()(姜夔《白石诗说》)()
[点拨]此题主要是引号与点号的连用。第一处,前面是完整的引述,所以先句号后下引号。第二处,由于引文成了句子中的一个句子成分,所以先引号后句号。第三处,行文本身没有停顿,故只有引号,引号后不用点号。由于文末的括号是对最后句引文出处的注释,即这个括号是对句中部分内容的注释,为内括号,应紧贴在被注释内容的后面,所以第四处只用引号,句末的句号在第五处。
3.学习《荷花淀》一文中,同学们对下面一节话的一个标点(划线处)产生了争议。有同学说此处不该用句号,应用逗号;有的同学则认为此处用句号是活用,表达了丰富的含意。你呢?请结合原文谈谈。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点拨]此题是对标点活用的理解和探讨。单就这一句而言,划线处的确应用逗号,但联系课文的上下句分析,用句号才能表达出丰富的内涵。水生说他带头报名参了军,又恭维水生嫂“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些”,所以水生嫂“没有说话”“过了一会”才说出了这句话。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我不拦你”,不会拖后腿;二是希望丈夫能知道自己的难处。这样很好地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境界和内心情感。而如果用逗号,那么句意的重点在“家里怎么办?”上,意思便是不同意了。
案例探究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承接“问题磁场”的思路,选取三个典型的题目,期望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作较为深入的探讨,引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引起对“知识归纳与思维拓展”的重视、阅读和自己的再归纳。“评点与探究”侧重将语境与标点使用联系起来,目的是让学生建立语境意识。
二、案例探究
[案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中划线出的标点,恰当的一组是
“写人写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①这是郭沫若为蒲松龄纪念馆聊斋堂写的对联。“写人写鬼”,指《聊斋志异》的题材内容②它借狐鬼故事来达到“刺贪刺虐”的目的;“高人一等”,是评价蒲松龄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入骨三分”,则概括了他在创作上的成就。今天这节课要学习他的名篇③促织,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评价是否恰当④
①②③④
A,,《》。
B。;“”。
C,;《》?
D。,“”?
[解题思路]解题可从最容易、最有把握的地方入手。①处加逗号还是句号,有点难度,似乎各有道理,可暂且放下。③处“促织”是学过的一篇课文标题,毫无疑问应用书名号,由此排除BD两项。④处这个句子是个陈述句,所以应该用句号而不用问号。
[参考答案]A
[评点与探究]此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即逗号与句号、逗号与分号、引号与书名号的区别及问号的应用。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和文句的理解分不开的,所以要读懂文句,再结合各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分析。①处可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这”,可见前面的引文充当后面句子的复指主语,应用逗号;二是从整个文段看,引文和后面的解释句共同构成一个起始句,故①处应用逗号。文段中间用了一个完整的句子,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对联的内涵,三个方面是并列关系,中间用分号,这样②处就不可能再用分号。最后一句虽有“是否”一词,但显然是个陈述句,所以不可能用问号。
[案例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怕人笑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B.王充的学说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其“虽违儒家之说,合黄老之义”,(《论衡自然》)超过了同时代思想家的水平。
C.出版社在1997年第一季度社科新书征订单上提醒邮购者:务必在汇款单上写清姓名及详细地址。(汇款单附言栏内注明所购的书名、册数)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解题思路]此题的注意力应在冒号、引号和括号的使用上。A项中有两处错,“俗话说”后面的冒号删去,“嘛”字不是引文的内容,应从单引号中移出。B项中,引文后的逗号应移至括号后。D项中引号内的句号应移至引号外,作为全句的结束。
[参考答案]C
[评点与探究]此题重点考查标点符号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引号与点号、括号与点号的连用。冒号一般要管到句终,A项中第一处的冒号所提示的内容是后面的所有内容,所以句中“俗话说”后面的冒号就应删去。完整引用原话的,末了的点号应放在引号内,如A句;引语作为句中的一个成分,则下引号内不用点号,如D句引文仅仅是“那样”的指代内容,充当句子的宾语,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括号表注释作用,对整个句子注释或补充的,如C句,应放在句末标点后,括号后面不用标点;对部分内容作注释的,应紧贴被注释内容后面,如B句,括号前的逗号应移至括号后。
[案例3]在下列句子的方框处加标点,并说说理由。
①今天晚会上有如下节目口舞蹈、独唱、二重唱、相声和杂技。
②这次职工代表大会有三项议程口审议奖惩条例,通过三年规划,选举职工代表会理事。
③我国的四大发明口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
④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口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起帮凶作用。
[解题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①②句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总说的分项叙述,用冒号;③④句后面的内容是对前总说的注释,用破折号。
[参考答案]①②句用冒号,③④句用破折号。
[评点与探究]此题是对标点符号或用的考查。解决标点活用的考题,要明确点号表示停顿长短的等级。上述四个例句中,似乎都有总说与分说部分,但为什么①②句用冒号,③④句用破折号呢?又如何辨析呢?
一是总说与分说的关系不同。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例①②句冒号后的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一一叙述。若分说部分是对总说部分的注释,则应用破折号,例③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是对四大发明的注释,例④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阅、买办资产阶级”,是对中国人民的敌人的注释。
二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例③句可以说成“我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伟大的贡献”,例④句可以说成“胡适的学术活动的终极目的,就是在替中国人民的敌人起着帮凶作用”。而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的句子则不能把分说部分删去。
三是从语气方面分析,用冒号表示总说与分说时,中间的停顿时间较长;而用破折号表示注释时,则没有停顿时间或停顿时间很短。

知识归纳和思维拓展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以标点符号的规范用法为重点进行归纳,介绍各种标点符号,特别突出了各种标点符号的难点和易误点的举例说明,指导时应加以突出,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标点的综合性和技巧性,是在规范用法上的提高,应强调语境意识。
二、知识归纳和思维拓展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次为D级。
本考点,上海高考从1997年,全国高考从1999年起,没有单独设题。但这并不意味今后不再考了,《考试说明》仍然留有此项要求,高考作文的基本等级中也有明确的要求。何况标点符号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阅读中应该认真地加以揣摩。
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都有较高的综合性和技巧性,但复习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的用法、规则。
(一)标点的规范使用
1.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一般性停顿。
①主语部分较长,或为了突出强调主语,主谓之间用逗号。如“风,猛烈地刮着。”“古时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大禹,就是人民智慧、希望的化身。”
②较长的主谓短语作宾语时,宾语前可以用逗号。如“历史经验证明,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我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③句首状语、插入语之后,复指成分之间,用逗号。如:“现在,我该走了。”“你瞧,这儿多美啊!”“坚持改革开放,这是件大事。”
④倒装的句子成分之间,用逗号,如主谓倒装,状语、定语后置。“她手里拿着一个碗,空的。”
⑤较长的并列短语之间,并列的句子之间,较简单的分句之间,用逗号。如:“朱砂峰被吞没,桃红峰到了波涛底,耕耘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
值得注意的是:兼语句中动词谓语与兼语之间不能用逗号断开;由介词“被”、“把”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与中心词之间不用逗号点断。如“他把桌上的蜡烛,移到正在看书的她面前。”句中逗号应删去。
2.顿号,是句中较短的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以下几种情况不用顿号:
①表示约数的地方,如“十五六岁”;②并列词语之间有了“和、及”等连词时;③在没有明显停顿的并列词语之间,如“工农兵”;④并列成分之间已有问号和叹号的不再用,如:教室里响起了响亮的口号:“向英雄学习!”“向英雄致敬!”;⑤并列词语或短语充当谓语或补语的,用逗号不用顿号。如:“她正在唱歌,跳舞。”
3.问号,一般用在句末,不能用在句中。如:“你就去吗?孩子他爹。”应改为:“你就去吗,孩子他爹?”
值得注意的是:①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代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不能用问号,如“他为什么写这首诗,是值得讨论的。”②用“好不好”、“行不行”等结尾的句子,也可用问号。如:你快点走行不行?③在选择问句中,问号只能用在句末,如“是你去呢,还是我去?”但在特指问句中,有几个问句,就用几个问号。如:“除了他能去,谁还能去?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行吧?”
4.叹号,用在感情强烈的句子末尾。①语气强烈的感叹语和呼语之后可用叹号;如果两个叹词连用,一般只在后一个叹词后用叹号。②倒装句中,叹号放在句末。如:“真笨哪,你这人!”③感叹语气强烈的反问句、祈使句,可用叹号。如:“难道可以这样做吗!”“你给我快滚!”
5.分号用于并列的长分句或分句组之间的停顿。分句组之间必须用分号;分句之间,如果分句内部已用了逗号的,则必须用分号,如:“你要办的事,我一定办;你不赞成办的事,我一定不办。”分句内部末用逗号的,则分句间一般不用分号而用逗号,如:“科学需要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需要科学。”
6.冒号,用在提示语后,总括语前,起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作用。冒号使用应注意如下几点。①没有比较大的停顿不用冒号。②冒号一般要管到句终。即如果提示的内容只是句子的部分,不能用冒号,如:“老师说了一声:‘下课!’就走了。”句中冒号应去掉。③不是直接引述别人的话,则“某某说”、“某某想”后面不用冒号,而用逗号。④表示直接引用时,“某某说”在引语前,用冒号;在引语中间,用逗号;在引语后,用句号。
7.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①表示引用。引述的是原话,用引号;如果转述的是大意,则不能用引号。如:他说过,他要考师范。②表示要强调或突出的部分。如:她们根本没有“做”和“不做”的自由。③表示词语有特殊含义(表反语或讽刺、表比喻、表拟声等)。如:我们需要这样的“傻子”。河水“哗哗”地流。④表示特定称谓。如:“四人帮”、“左联”。
8.省略号,主要表示文中的省略,也表示说话的中断、表示静默、表示说话的断断续续、表示说话的吞吞吐吐。使用时应注意两点:①省略号和“等”不能并列使用;②省略的是列举的内容时,一般要列出三项后方可用省略号。③省略号之后不用除引号之外的其他任何标点。
(二)标点的综合性和技巧性
综合性是指多种标点的连用,以及与句意的理解一起考查;技巧性指标点在一定语言环境里的变通用法(活用),以及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标点。
1.引号同点号的连用。①完整引用原话的,末了的点号放在引号内。如: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②引语作为作者话的一部分(即成了句中的一个成分),这一部分在句末,引文未了的点号放在引号外;这一部分在句首或句中,引文末了不用点号。如:毛泽东说:主动权“是要有意识地争取的东西”。/他看着墙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暗下了决心。③引文中又有引文,则里面的引号用单引号,单引号里又有引文,则又用双引号,以此类推。
2.破折号、省略号与点号的连用。破折号、省略号之前,一般可不用逗号和句号,但如果是感叹号或问号则不能省。如:他?……他行吗?
3.括号同点号的连用。括号有内括号和外括号两种。注释句中某一部分的叫内括号;内括号要紧贴被注释内容之后,如果正文在这里有点号,点号放在括号后;括号内部句末不用标点(感叹号与问号例外)。对整个句子作注释的叫外括号;外括号放在句末标点之后,括号内句末要用标点,但括号后边不用点号。
4.标点的活用。①标点是有限的,而语句是干变万化的。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突破规则,活用标点。如“祖国啊,您伟大,富强!”为了使每个成分更突出,不用顿号而改用逗号。又如分号是用在并列分句间,但是有时并列关系的分句间也可用分号,以起突出作用。②点号表示停顿长短不同(?!。>;>,>、),一个句中用上了不同层级的几种点号,就可清楚显示出层次;如果其中一种点号有了改变,那么其他的也就跟着发生了变化,即递升或递降。如:“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这句中如果两处逗号取消,那么分号就可改为逗号。
解决标点活用的题,重要的是分析语境。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一、使用指导
本栏目按步步为营,先单项规范使用,到多种标点综合使用和活用的顺序、原则归类编排。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手段,重在学生亲身实践,教师不可越俎代庖,重在检查和点拨。
二、备考创新训练
1.将下面一节话补出标点,抄入格子内,注意标点书写规范与位置。
昨天我到商场买东西看见小林正在买冰箱便走上去问他喂你买什么冰箱美菱阿里斯顿他笑着说
××昨天,我到商场买东西,看见
小林正在买冰箱,便走上去问他:
“喂!你买什么冰箱?”“美菱—
阿里斯顿。”他笑着说。
2.下列句子中顿号使用得当的一项是
A.这些房间宽敞、明亮、干净。
B.县里的医生跳下汽车,就立即参加诊断、治疗。
C.我们应该加强对祖国的热爱,对反动派的仇视、鄙视和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D.那个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懂得什么?
[解析]A句中联合短语作句子的谓语,并列词语间用逗号以突出;B句中“诊断”“治疗”作句子的宾语,之间用顿号正确;C句中由于误用标点而造成语意不清,应改为“……热爱、对反动派的仇视和鄙视,并加强……”;D句中去掉顿号。
[答案]B
3.下列句中逗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事。
B.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怎么了,你?”
C.逗号,可用在感叹语气不强的感叹词后面。如:哦,你还认为自己没错?
D.历史经验证明,任何力量都不能够阻挡人民前进的步伐。
[解析]B项中“水生笑了一下”是一件事,后面“女人”的言行为一件事,故中间用句号。
[答案]B
4.误用了一个逗号以致造成意思含混的一个句子是
A.“我要回去!”他忽然站起来,说。
B.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C.一路上,山形树态,掌故传说,他都描述得真真切切,活鲜鲜的。
D.最引人注意的是大圆顶上,竖立着一个金光灿灿的镏金铁塔。
[解析]D句中逗号应删去,因为本来“注意”的对象是“铁塔”,如果“大圆顶上”后面加上逗号,“注意”的对象就变成了“大圆顶上”,意思就含混不清。
[答案]D
5.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B.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有的保老人;有的像卧虎。
C.白天,战士们坚决守住已得的阵地,夜里,战土们向敌人发动攻击。
D.在群众思想提高的基础上,县委依靠乡政府的力量挖掘劳动潜力;打破常规,多快好省地进行各项建设。
[解析]B句中的分号应改为逗号,因为在等级层次上分号前还有顿号和逗号,用不着分号来停顿。C句中“阵地”后应用分号,这样才层次分明。D句中后面三句并列,所以分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A
6.下列问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件事应该怎么办?我们还不知道。
B.你来一下好不好?
C.安排工作了吗?这些新来的同志。
D.我是这样想的,不知他的意思怎样?
[解析]AD两句中均不需回答,不用问号,分别改为逗号和句号。C句句子中间不能用问号,否则会割断语气,可将问号移至句末。
[答案]B
7.下列句中标点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可以参加活动吗,张老师?
B.她是从四叔家出去就成了乞丐的呢?还是先到卫老婆于家然后再成为乞丐的呢?
C.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招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D.老通宝死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陈老爷家的“败”会牵连到他家。
[解析]B句是一个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好,中间应用逗号。C句是三个特指问,所以每一问后都用问号。D句是个陈述句,所以不用问号。
[答案]B
8.下列叹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阵阵的春雨,增添了大自然的美丽!
B.啊!啊!又到了春天了。
C.“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D.多美呀!祖国的山河!
[解析]A句不是感叹句,改叹号为句号。B句中两个叹词连用,只在后面一个用叹号,第一个后用逗号。D句是个倒装句,只在句末用叹号,前一个叹号改为逗号。
[答案]C
9.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这一边看那一边,岸滩,房屋,林木,全都清清楚楚。
B.小坪下有几块菜地,豆角蔓、苦瓜藤和紫苏叶子都非常茂密。
C.这个家庭,书籍、衣服、杯、盘、碗、碟都放得井井有条。
D.侵赂者的谎言,骗不了人;他们的武力,吓不倒人。
[解析]C句中误用顿号,造成并列不当。“杯盘碗碟”间不用顿号,这四件合起来与前面两词并列。
[答案]C
10.下列冒号使用不当一项是
A.刘庄党支部从多年来的实践中认识到:要创造更多财富,靠政策,还要靠科学。
B.我们一连穿过三座石坊: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
C.毛泽东同志讲过:他写文章不大引马列怎么说,报纸老引他的话,他就不舒服。
D.第一步,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革命过程。
[解析]C句中是转述大意,不用冒号,用逗号。
[答案]C
11.下列各句中冒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省教育厅在给红旗村建的纪念碑上刻着:“办学功绩,永垂青史”八个大字。
B.我们赞成:既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又要关心别人的兄弟姐妹。
C.“纪律要严明,”陈厂长说:“纪律不严明,不能打胜仗。”
D.比赛开始了,同学们高喊着:“加油!加油!”的口号为运动员加油。
[解析]A句和D句中引语位句中的一个成分,所以不用冒号,删去。C句中冒号改为逗号。
[答案]B
12.下列破折号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人们应该赞扬你的母亲——伟大的中国!
B.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精致纸盒装的饼干。
C.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也不能同时容纳三十人吃粥。
D.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的,可是我也分到了它们一点点思泽——一点光,一点热。
[解析]ABD三句中的破折号均表解释作用,C句中破折号表话题的转换。
[答案]C
13.下列省略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家阳台上种有迎春、石榴、木桃、月季……等,花开不断。
B.时隔不到一昼夜,这里又发生一次泥石流……不过这次规模不大。
C.有关人员各就各位,研究航线,研究空投,向部队发出命令……一切办得神速。
D.李白、杜甫……都是唐代著名诗人。
[解析]A句中既有省略号就不再用“等”,省略号可删去。B句中根本无省略,改为逗号。D句中省略号删去,因为至少列举三项后,才用省略号。
[答案]C
14.下面括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1140—12D7),字幼安,号稼轩,宋朝历城(现在山东省历城县)人。
B.这一带在古代就是一个“少草木,多大沙”(《汉书匈奴传》)的地方。
C.这样做是对的(对极了!)应该继续努力。
D.就拿他做个例吧,(其实,这事每人都会碰到),有一次他……
[解析]D句中的括号是个外括号,括号后面不用点号。
[答案]D
1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图书馆?”王强对刚刚进门的小李说。
B.老人感动地说,“有这么热心的民警,有这么好的邻居,我呀!还得活一阵子啊!”
C.他说:“对不起。打扰你们了。”“没关系,”我解释说:“会儿商店就要营业了,我们进去坐坐吧。”
D.艺术节期间还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文艺评论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解析]B句中“我呀”后面的感叹号应改为逗号,C句中“我解释说”后面的冒号改为逗号。D句中因为“文艺活动”和“展览”并列,所以“文艺活动”后面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答案]A
1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B.我要给爷爷理发,爷爷笑了:“你?笤帚疙瘩戴帽子——充人哩!”
C.基础知识究竟扎实不扎实?对今后的继续深造有重要影响。
D.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解析]A句是个倒装句,所以问号用在句末,“呢”后面用逗号。C句是个陈述句,不用问好,改为逗号。D句是个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
[答案]B
1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婉蜒起伏,连接着高高的远山。
B.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C.他从报上看到某大学研究生院和《中国文化》编委会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的招生启事,立刻写信去报名。
D.“唉!”作家叹道,“红尘之中,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解析]A句中顿号多余,因为“三四里”是个约数,不用顿号。B句中最后一句从语意看是对前面的总括,应该分号为冒号。C句中“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暑期讲习班”不是刊名、书名和篇名,而是讲习班,应用引号。
[答案]D
18.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作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C.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土方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D.当太阳完全被月亮的身影遮住时,与神女般若隐若现的“海尔——波普”彗星相比,清晰的水星亮晶晶地伴在被遮黑的太阳旁边,金星、木星也同现在天宇。
[解析]B句的后面两句是作为问题存在而非疑问,即是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不用问号。C句的最后一句的二个顿号改为逗号,因为这是三个短语,短语间的并列不用顿号而用逗号,这与A句中并列词语间的停顿不同。D句中引号误用,要么将“彗星”也引进去,要么就干脆不用;“太阳旁边”后的逗号误用,应该为分号,表示前后两层并列,分述水星和金星、木星的状态。
[答案]A
19.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之风可谓源远流长,“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陈垣《史讳举例序》)。
B.乌鲁木齐的大街上到处摆着水果摊,甜瓜、西瓜、苹果、香梨……走到哪儿都闻得见诱人的香味。
C.畅销海外的名贵药材:三七、天麻、红花、雪莲等,已被抢购一空。
D.船上的人告诉他船所经过的海槽(当时称为“过沟”)即是“中外之界”。
[解析]B句中逗号应改为冒号。C句中的冒号应改为破折号,因为“已被抢购一空”不是冒号的内容不能用冒号。D句中括号应改为破折号。
[答案]A

备课资料汇编
一、标点符号的位置
 句号、问号、感叹号、分号、冒号、逗号、顿号,这七种点号在书写时都要紧挨着文字,放在文字的右边偏下,并占一个字格。
引号、括号、书名号都用在文字前后,并占一个字格。这三种标号的前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边,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未尾,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
省略号和破折号书写时都放在字格中部,占两个字格。它们可以出现在一行的开头,也可以出现在一行的末尾,但不能拆散使用,即不能出现前行未尾占一格,后行开头占一格的情况。
间隔号和连接号均放在被间隔或连接的字词中间,书写时占一字格,处于格中部。连接号在连接汉语拼音时占半个字的位置,而在铁路、公路等交通部门标时运行起迄点时,占两个字格。
着重号和专名号都放在文字的下边,不单独占格。
二、标点符号的判定要结合语境、语意。
1.下面两个句子意思差不多,一个是常式句,一个是变式句,但标点符号都一样,为什么?
①“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②“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因为这是一个单句,“祥林嫂,你放着罢!”只不过在主谓之间停顿了一下,而第②句,谓语提前,但感叹号还是放在单句之后。
2.下面两句同是动宾之间,一者用逗号,一者用冒号,为什么?
③我们清楚地看到,上海市广大人民群众在这次抗洪斗争中为江浙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
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
例③用逗号的条件是,宾语是一个比较长的主谓词组,不用逗号隔开,读起来就会感到吃力。例④用冒号的条件是为了强调宾语的重要性,因而把它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上。
3.再如分号,用在表示偏正关系的多重复句的分句之间,主要目的在于避免产生歧义。
⑤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叹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
⑥他以为那里正是繁华的极点,再过去就是荒凉了;所以让我们多多赏鉴一会儿。
例⑤是转折关系的偏正复句,例⑥是因果关系的偏正复句,两者都用了分号。如果两者用上逗号就很容易同前后的意思混淆,如果用上句号又会把前后的意思割断,用上分号就显得前后关系清楚了。
三、常见标点差错举隅
1.非疑问句用问号
我不知道这条路谁能走通?但我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这条路谁能走通”,虽然有疑问词,但它是“不知道”的宾语,整个句子是一个动宾结构的陈述句,故不能用句号。
2.倒装句中问号前置
到底去还是不去?我的小姑奶奶。
这是一个倒装句,“我的小姑奶奶”是全句的主语。凡是倒装问句,问号应置于句未,才能准确表达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不能一看到发问便加问号。
3.分句之间用顿号
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
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联合词组。凡是联合词组,最后一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
4.联合词组不同层次的词语之间用顿号
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越剧、沪剧、淮剧”是一个层次;它和安徽黄梅戏、河南豫剧组成联合词组,又是一个层次。不同层次之间都用顿号,必然脉络不清。第二层次应改用逗号。
5.连词前面用顿号
观众长时间地等待,只为一睹她的风采、或签上一个名。
“或”是连词,在不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前面,无论是“或”,是“和”,是“及”,是“与”,均不能用顿号。可根据不同句子的情况,或者删去顿号,或者改用逗号。
6.概数用顿号
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订的样子。
“十七八岁”是邻近两个数字连用,表示大概年龄。既然是概数,便不能加顿号。因为概数无须停顿;一加顿号就不能表述原意。
7.句中没有逗号径直用分号
打好这一仗的关键是:一要发动群众;二要找准目标;三要速战速决。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虽同为句内点号,但停顿的时间有长短之分。应先用停顿短的逗号,再用停顿长的分号,不能乱了秩序。只有在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才能直接用分号。
8.句中已用句号再用分号
一、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二、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句号是句末点号,分号是句内点号。既然已经用了句号,表明整个句子已结束,再用分号,便显得不伦不类。或者句号改为逗号,或者分号改为句号。
9.冒号后面揭示范围不清
毛泽东有两句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我从中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
从表面上看,冒号后面的内容,全是提示的范围,其实不然。这里提示的,只是两句诗。或者将冒号改为逗号,或者将逗号改为引号内句号。
10.同一句中用两个冒号
晚上开大会,张书记宣布:厂里要实行两项改革措施:一是持证上岗,二是脱产培训。
“宣布”后面是冒号,“措施”后面又是冒号,这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在同一个句子中,冒号一般只能用一个,否则便会面目不清。
11.引语中“某某说”后用冒号
“大桥就要通车了,”他环视了一下会场说:“请大家咬紧牙关,作最后的冲刺。”
凡是在一段引语的中间插“某某说”这“某某说”后面只能用逗号,不能用冒号。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提示下文。用了冒号,前面的话便没有着落了。
12.引语中句末点号误置
李白的诗多豪迈:“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用了引号后,句末点号究竟是在引号内还是在引号外,关键是看引用部分是独立成句的,还是从属于引用者的。上句李白诗是完整的两句,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内。
14.不是书名用书名号
《丽达公寓》即日发售,……
书名号用于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丽达公寓”是商品房的名称,是不能用书名号的。不能为了突出某一表述对象,便滥用书名号。

正确使用成语教案2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正确使用成语教案2”,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正确使用成语
【考纲解读】2009年《考试大纲》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查能力为D级,即表达应用。
该考点包括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包括使用得好不好)。
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1)望文生义
是由于不能准确理解成语的整体含义,甚至以今义曲解成语引起的。例如:“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文不加点”应指作文一挥而就,不加修改成文,例句显然将它理解成了“写文章不加标点符号”。
(2)色彩不当
是由于不能辨识表义相近的成语的褒贬色彩而引起的。例如:“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似乎少些刚烈。”“始作俑者”是指首开某种恶劣风气的人,或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属于贬义词,例句显然未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
(3)用错对象
由于未弄清成语的特定含义、适用范围而引起的。例如:“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的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当然不能用来修饰商品。
(4)轻重不当
由于不能理解词义相近的成语表义程度的轻重而引起的。例如:“你这真是高瞻远瞩啊,开学就提前准备好了,因此这次考试取得了班上前三名的好成绩。”“高瞻远瞩”语义太重,应用“先见之明”。
【知识梳理】
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成语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成语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但由于成语的结构固定而类型又多种多样;表达一个整体的意义而意义又比较丰富,另一方面,大量成语源于我们初中生不大了解的古代典籍,所以,正确使用成语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注意积累,不断丰富词汇。积累的方法很多,譬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化整为零,每天积累一两个成语;有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前让学生讲一两个成语故事;既激发兴趣,又记住了成语。但关键还在于自己平时的积累,如:遇到不理解的成语随时借助工具书——成语词典,弄清这个成语的来龙去脉,这样就可以从音、形、意三个方面三位一体地去积累成语。另外写作中使用成语时,也要多加斟酌和辨析,学会结合语境,结合说话的场合、对象、语体、情景、题旨、词语之间的呼应情况选用成语。只有这样,在应试时我们才能驾轻就熟,准确辩识,不误用和乱用成语。
从以上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要注意下面的一些情况: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定型性。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入木三分不能说3.完整性。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如: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反顾指回头看。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在理解愿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例1.和盘托出:愿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一起托了出来。比喻毫无保留地说出实情。了解该成语的原义和比喻义,使用时就不会出差错。
例2.李代桃僵:语出古乐府《鸡鸣》:“桃生露井上,李树生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本来是用桃、李共患难比喻兄弟相爱相助。后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四)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例: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这两个成语只有开头的一个字不同。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而耸人听闻还有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的意思。如: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这句中的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因此用耸人听闻来与它搭配是恰当的,如果用骇人听闻就不确切。
(五)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表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举案齐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1)老练而自负的人,(2)没有朝气的年轻人,(3)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考点再现】
1、【2008年高考四川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的父母习惯在饭桌上表扬或批评孩子,一边吃饭,一边轻描淡写地说几句,显得不够重视,孩子也没听进去,效果自然会差一些。
B.“迎奥运文明礼仪之光北京欢迎您”展览,以漫画和歌谣这些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展现了北京的名胜古迹、市容新貌。
C.微笑像和煦的春风,微笑像温暖的阳光,它蕴涵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世间所有的烦恼都焕然冰释。
D.今天我们提倡的创新,并不是要抛开先哲时贤的成果另起炉灶,而是要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并努力超越前人。
2、【2008年高考重庆卷】下列各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英勇而机智的荆轲策划了一个有始有终的行动方案,为了吸引秦王赢政上钩 必须砍下樊於期的头颅,作为看见时奉献的礼品。
有关部门整顿房地产市场,那些八字还没一撇就热热闹闹售房的开发商,终于尝到了自己酿造苦酒。
文化领袖的形成,不只需要本人的天赋和努力,还需要一个让公众认同的过程。任凭一两件事,不足积累起文化领袖所需的声望。
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相的苗家风情及丰姿绰约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答案】B
【解析】考查词语(含熟语)的运用。为了减少题量,将词语(实词和虚词)和熟语(成语、惯用语等)合并起来考查。词语需要多积累、读一些文化美文,积累语感。A项“有始有终”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用于人,不用于物,属用错对象;B项“八字还没一撇”是惯用语,比喻事情还没有起色,一点眉目都没有;C项“任凭”改为“只凭”,属虚词混用;D项“风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不能用来形容“民族歌舞”。
3、【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土耳其举重选手穆特鲁身高只有1.50米,多次参加世界男子举重56公斤级比赛,拿金牌如探囊取物,人送绰号“举重神童”。
冬天老年人要增加营养,也要适当运动,在户外锻炼时一定要量入为出,以步行为宜,时间最好选在傍晚,还要注意保暖,以防着凉。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各有特点,但异曲同工,都强调“和”的精神。中日两国青少年也应以和为贵,为中日睦邻友好多作贡献。
北京周边的旅游胜地,笔者去过不少。但六月中下旬的绿树繁花中仍有冰挂高悬在危崖上,这一出人意表的奇景却是第一次见到。
4、【2008年高考安徽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时间真如行云流水,申奥成功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距离我们已经不到一百天了。
B.眼下,报刊发行大战硝烟渐起,有些报纸为了招徕读者而故意编造一些骇人听闻的消息,其结果却往往弄巧成拙。
C.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学贯中西,兼容百家,在诸多研究领域都卓有建树,被人们誉为学界泰斗,真可谓实至名归。
D.有段时间,沪深股市指数波动非常大,有时一天上涨几百点,有时一天下跌几百点,涨跌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C
【解析】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也说实至名随。A项是比喻自然不拘执(多指文章、歌唱等)。B项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D项是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成语重点考查的是望文生义,“行云流水”、“叹为观止”都是属于此类错误。“骇人听闻”是与“耸人听闻”相混淆。难度不是很大,但正确选项不是很常用。
5、【2008年高考全国卷Ⅱ】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来的王老师为人不苟言笑,同事们一般都不跟他嘻嘻哈哈,只有谭校长有时还会跟他开点无伤大雅的玩笑。
B.近几年,来中国演出的外国艺术团络绎不绝,不过人们对俄罗斯芭蕾舞团的《天鹅湖》还是情有独钟,屡看不厌。
C.美国博物馆的收费可谓各尽所能:有的一部分收费,有的分时段收费,还有的是否交费、交费多少由参观者自行决定。
D.中、日、韩三国参加这次围棋比赛的运动员,水平都在伯仲之间,谁能胜出,就要看谁具有更好的竞技状态和心理素质了。
6、【2008年高考浙江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能被括号中的词语替换且不改变句意的一项是
A.中国高等教育用不到十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跨越,但大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泥沙俱下,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鱼龙混杂)
B.她不属于学院派,自然少受那些清规戒律的约束,其创作往往天马行空,充满神奇瑰丽的想象。(金科玉律)
C.最近,浙江手机上网资费全面下调,广大用户对此额手称庆。专家预测,未来通过手机收看体育赛事或许会成为一种潮流。(弹冠相庆)
D.NBA季后赛中,由于缺少了主力姚明,火箭队内线空虚,在防守上往往顾此失彼,实力明显削弱。(捉襟见肘)
【答案】D
【解析】:A泥沙俱下:泥土和沙子一起随河水流下来,比喻人或事物不论好坏都一齐显现出来;B鱼龙混杂:鱼和龙混合搀杂在一起。比喻坏人和好人或凡人与圣人混成一起,好坏难分。B清规戒律:清规—佛教为僧尼规定的必须遵守的规则,戒律—教徒必须遵守的生活准则,泛指规章制度,多指束缚人的死板的规章制度。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多含贬义。C额手称庆:把手举到额头上,称说庆幸得很。形容人们在忧困中获得喜讯时高兴和喜悦的神态;弹冠相庆:弹冠—掸去帽子上的尘土,将要入仕做官。庆—贺喜,指即将做官而相互庆贺。多用于贬义。D顾此失彼:顾了这个,顾不了那个,形容头绪太多,不能兼顾,与“捉襟见肘”意思颇为相近;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①形容衣服破烂;②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7、【2008年高考试题辽宁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瑞士国土面积不大,但民族众多,语言也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都是日常生活通行的语言,不少人都能随心所欲地使用几种语言。
牡丹居社区餐厅明天将开始营业,消息传出。社区居民口耳相传。以前他们到最近的餐厅都要步行半个多小时,现在出门走几步就能吃上饭了。
岭南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但由于气候潮湿等原因,唐代以前的书法作平鲜有传世,即使是宋元墨迹,今天能见到的也是寥落晨星。
灾情就是命令,地震救援人员们冒着大雨,跋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按规定时间抵达四川震中灾区,并立即投入了救援工作。
【答案】B
【解析】口耳相传:口说耳听向下传授,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口耳相传,或逮后世。”
【解析】“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住自己。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句中应用“不由自主”。“胸无城府”:城府,城市和官署。比喻难于揣测的深远用心。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一。“宣称”:公开地用语言、文字表示。“耿耿于怀”:对所经历的事持有看法,不能忘却,牵挂心怀。
【命题思路】:本题的考查点是“正确使用词语”,主要从词语适用对象、感情色彩和词义角度考查词语的正确运用,目的在于告诫学生对于词语,除了准确掌握其含义之外,还要掌握某些成语的褒贬色彩,进而了解它的适用对象,做到运用准确、得体。A中“情不自禁”对象主要用于感情,不用来形容动作“颤抖”。
9、【2008年高考试题四川卷延考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届车展组委会竭尽全力协调安排,科学合理设置展位,努力提供更多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了解不同车型的多样化要求。
B.据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分为四个部分,持续三个半小时,最引人注目的圣火点燃方式,将比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射火箭”更令人神往。
C.去三亚过春节,那儿有灿烂的阳光、温暖的海水、洁净的沙滩,再加上椰林、蓝天,一幅幅在北方冬天难以置信的美丽景色,令人留连忘返。
D.从1999年起,我国平均每年发射一艘飞船,既紧锣密鼓,又稳扎稳打,一步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登,没有出现重大挫折,没有走过弯路。
10、【2008年高考天津卷】在下列句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4分)?
(1)在足球赛中,传球技术再高,控制球能力再强,若缺乏临门一脚的射门技术,也会。
(2)联合国安理会有明确的职权范围,不应,介入其他机构处理的事情,特别应尊重联合国大会的权威。
(3)为迎接奥运,出租车司机学普通话,说普通话已,令来津的游客刮目相看。
(4)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险情,面对生命的呼唤,普通百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退缩,用自己最朴素无华的行动,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诠释得。
【答案】⑴功亏一篑⑵越俎代庖⑶蔚然成风⑷淋漓尽致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功亏一篑: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惋惜义)。越俎代庖:比喻超过自己的业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蔚然成风: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淋漓尽致:淋漓,形容湿淋淋往下滴,比喻尽情,酣畅;尽致:达到极点。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
11、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使用全部恰当的一句是
A西班牙、比利时、保加利亚等过政府,连日来纷纷发表公报或声明,再次申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谴责台湾当局的“台独”行经。
B狼的顽强的生命是靠与凶狠的公马、凶悍的猎狗、凶残的外来狼群和凶猛的猎人生死搏斗而存活下来的。
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一起强烈反响,人们多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许多农民巧妙地将服装厂剪裁后废弃的“下脚料”做成帘子,当作蔬菜大棚的“棉
被“,这真是一念之差,变废为宝。
B.王大伯十分喜爱小动物,只要见到流浪的小猫小狗,他都要想办法把它们喂饱,有
的人对此感到不解,他却乐此不疲。
C.文艺演出现场,身着盛装的表演者光着脚、微笑着,一边跳着傣族舞,一边向人们
泼水致意,在场群众纷纷拍手称快。
D.厂长动情地说:“为了扭转目前的不利局面,我们将采用一种新的对策,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答案】B。
【解析】A选项中一念之差的词义是“念:念头。差:差错。一个念头的差错。指因一时的疏忽或考虑不周而产生严重的后果”,很明显用错。B选项中乐此不疲的词义是“对某事特别爱好,精力为之贯注,不觉得疲倦”。C选项中拍手称快的词义是“鼓掌欢呼,表示非常高兴。多用于表示正义得到伸张时或事情的结局称人的心意”,泼水节泼水,并不存在正义得到伸张的意思。D选项中功败垂成的词义是“垂:将要,接近。事情就要成功的时候却遭到了失败。多含有惋惜之意”,功败垂成怎能在此一举?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
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在灿若群星的世界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卓尔不群、久享盛誉,是因
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C.“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须彪炳千古。
D.盗挖天山雪莲日益猖獗的主要原因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又人手
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一句是
A.大英博物馆近来因财力吃紧,裁减工作人员,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这样,中国文物的巡展活动自然难以开展。
B.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
C.有些地方的球迷,对主队的平庸表现绝不漫骂,而是将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歌即兴换上新词,齐声歌唱,委婉地表面不满。
D.有的专家认为,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相法而且面对困难不胆怯的孩子,往往具有领导者的潜质。
【答案】B。
【解析】B句中的“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侧重于表现“选择”的过程,而本句宜改为侧重于表现结果的“得不偿失”。A句中的“首当其冲”一般用来表表现首先受到冲击、压力;C句中的“耳熟能详”指听得久了,熟悉了,也就能详尽地说出来;D句中的“无所顾忌”是个中性词,注意不能误作贬义词。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C.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D.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
所望。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近年来,在各地蓬勃兴起的旅游热中,以参观革命圣地、踏访英雄足迹为特色的“红
色旅游”独树一帜,呈升温之势。
B.某建筑工司会计程某,为填补贪污挪用公款的亏空,不异再次把巨额公款投入股市,
她的这种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C.美国黑人电影明星福克斯和弗里曼在第七十七届奥斯卡奖角逐中当仁不让,分别夺
得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
D.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连续十几年经济持续调整增长的表现,
让各国经济界人士都叹为观止。
【答案】C。
【解析】C句中的“当仁不让”使用不当。根据词典的解释,“当仁不让”的意思是“遇到应该做的事情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表面上看,C句中说的好像正是福克斯和弗里曼应该得到最佳男主角奖和最佳男配角奖,他们也没有将奖项退让出去。但是仔细体会“当仁不让”这个成语的用法,适用于应该去做某事,而不适用于应该获得某项荣誉。应该去做的事往往与责任、义务、道义等等有联系,而奖项是评委会评出来的,不是自己想夺就能夺得的,当然就不适合用中这里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们真诚地希望常昊夺取世界冠军之后再接再厉,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B.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舟”六号太空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D.市中心许多商业广告牌被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的宣传画取而代之。
C.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答案】D。
【解析】D句中的“琳琅满目”使用不恰当。扁对“琳琅满目”这个成语的解释是“比
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却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B.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要办成体育竞技盛会而且要办成各国运动员欢聚一堂、多元文化精彩纷呈的人类文化庆典。
C.该研究所在其旁征博引的2005年度报告《重要现象》中写道,中国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D.近日面世的《共和国万岁》邮票珍藏大系,版面设计新颖别致,邮票藏品丰富多样可谓“邮苑厅葩,传世珍藏”。
【答案】A。
【解析】A句中的成语“百里挑一”的解释是“一百个里面才挑出一个来。形容十分出众”、“从一百个里面才挑出一个来,形容极为出众”。理解这个成语,考生很可能只注意其“一百个里面挑出一个”这层意思,忽视了其“形容十分出众”这层含义,从而望文生义作出错误判断。此处可用“凤毛麟角”,因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稀少而可贵的人或事物”。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和煦的春风带来生机盎然的季节,学校社团的招新活动再次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男女学生纷至沓来,踊跃报名。
B.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C.东方大学城在短短四年内就以2.1亿元自有资金获取了13.7亿元巨额利润,这种惊人的财富增长速度确实匪夷所思。
D.很多教师和学生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在考试前一定要保持轻松的心态,采用疲劳战术和题海战术只能事倍功半。
【答案】B。
【解析】A项中“纷至沓来”是指纷纷到来;C项中“匪夷所思”是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所能想像的;D项中“事倍功半”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而B项中“九牛一毛”则是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与语境不符。所以,答案为B项。值得指出的是,这四个加点的成语都在一些不同层次的试题中出现过。如“匪夷所思”在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北京卷)试卷中考查过;“九牛一毛”在很多模拟试题中也出现过。我们相信,以后高考试题中仍将有考查这类已经考查过的成语的可能性。
2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B.世界上很难再找到像巴黎这样的城市:古典高雅的韵味和现代时尚的潮流完美地融为一体,既充满反差,又相得益彰。
C.根据犯罪嫌疑人的供述,警方决定顺藤摸瓜寻找在幕后操纵的黑手,最终全面破获了这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制贩毒大案。
D.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堵车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答案】D。
【解析】“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像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本句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A“捉襟见肘”的意思为“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B“未雨绸缪”中“绸缪”意为“紧密缠缚”。全词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C“自惭形秽”的意思为“形秽:形态丑陋,引申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据释义可知前三项为正确的。
2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典例分析】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千佛山地面上的奇巧岩石是处处可见,而各种各样的奇伟山峰也比比皆是。
B.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陶醉,令人流连忘返。
C.对于缺点错误,如果我们把它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D.他的发言,头绪纷繁,逻辑混乱,听来听去,始终叫人不可理喻。
【答案】B
【解析】“比比皆是”形容遍地都是。比比,到处,处处。“饮鸩止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更严重的后果,应改为“讳疾忌医”。“不可理喻”针对“态度蛮横,不讲理”而言,此处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在“三一八”大屠杀中耳濡目染了更多的杀戮。
B.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C.李明和张伟从小就是好朋友,无论做什么事,他们总是沆瀣一气,共同进退。
D.我狙击部队经过三天三夜的浴血奋战后,伤亡十分惨重,而敌人的攻势却更加猛烈,眼看阵地就要失陷,就在这间不容发的时候,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某公司非法占地,终于自食其果:所建37幢别墅式建筑被主管部门勒令全部拆除。
B.刘家两兄弟自三十年前失散后,各无音信,今天在杭州破镜重圆,两人激动不已。
C.为贫困地区所捐的衣物,已把仓库堆满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D.他不在村里安心劳动,却跑到城市来乞讨,自找苦吃,真是自作自受。
【答案】A。
【解析】“自食其果”指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坏的后果。“破镜重圆”指夫妻之间。“无以复加”指无法再添加,形容达到了极其严重的程度。“自作自受”是指由自己的不良行为招致的后果,应由自己承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地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又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因此,这里人民能安之若素,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B.李教授德高望重,道貌岸然,在学术界很受人尊敬。
C.朱总理的话高屋建瓴,对中美贸易谈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D.想到一边喊“为人民服务”,一边用公款填饱酒囊饭袋的所谓公仆,不由你不生气。
【答案】C。
【解析】“安之若素”是指(遇到不顺利或反常的情况等)安然相处,像平常一样对待。“道貌岸然”是指庄重、威严的样子。现多讽刺假装正经、表里不一。“酒囊饭袋”比喻只会吃饭,不会做事的人。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今年的招生、考试、录取工作进展顺利,未发生一起徇私枉法的事件。
B.辛弃疾的词大多以激昂跌宕、翻云覆雨的气势来抒情言志,风格豪放雄浑,在南宋词坛中占有重要地位。
C.在适应性教育中,不唯书、不唯上、大胆怀疑等思想和行为往往被视为出格,但在培养创造性时就必须开禁,否则创造教育就是叶公好龙。
D.老李虽然老态龙钟,但走路做事却仍然快捷利索,这同他坚持锻炼身体是分不开的。
【答案】C
【解析】“徇私枉法”指曲从私情,不顾国法而错断案件。“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叶公好龙”比喻说是爱好某个事物,其实并不真爱好。“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
【解析】“以汤沃雪”是把开水浇在雪上,雪很快就融化。比喻轻而易举。“信手拈来”形容掌握的词汇或素材丰富,写文章时能熟练运用。“改弦更张”原意是弦的松紧与调的高低不合,应收紧或放松,使声音和谐。引申为改革变更,多用来指对制度和方法。“毫发不爽”是指一点也没有差错。而原句想表现其“小气”。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全校学生排列在操场上,人很多,却很整齐,可说是鳞次栉比。
B.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和你息息相关,当“厄运”来临,你想扔下书逃走,可办不到,就像你不能摆脱自己的命运。
C.我刚刚学习绘画,请您务必多加指教,本人感同身受。
D.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生相克,美满幸福。
【答案】B
【解析】“鳞次栉比”是指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指船只或房屋。“感同身受”是指内心的感激就像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人向对方表示谢意。“相生相克”指五行之间互相作用和影响。
8、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遗憾的是,我因事没能去机场为她送行,至今仍耿耿于怀。
B.电视剧《水浒》拍摄前有很多演员争演林冲,《水浒》中不乏鲜明生动的英雄形象,惟独林冲一角最为奇货可居。
C.本文五、六段之间原先衔接得非常顺畅,修改者却在中间硬塞进了两个所谓的过渡句,这样一来,反而给人狗尾续貂之感。
D.是深入了解一个单位的全面生活好呢,还是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下生活好呢?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诤友”之间,无论见地如何,都应披肝沥胆,以诚相见。
B.家乡的变化真是太快了,高耸的大楼,美丽的花园,俯拾皆是。
C.各种形式的周刊、杂志,分类细密的专业报刊,不断出现,真有风起云涌之势。
D.诗歌发展到《诗经》时代,有了琴瑟的伴奏,更是洋洋大观了。
【答案】A
【解析】披肝沥胆:披,打开;沥,滴下。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俯拾皆是:一般用于随地可见的小东西。风起云涌:狂风刮起,云层涌来,形容雄浑磅礴之势。洋洋大观:形容事物复杂繁多,丰富多彩。
【解析】韦编三绝: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晚年喜读《周易》,常常翻阅,爱不释手,以致连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也断了数次。形容好学不倦,勤奋用功。积重难返:积存的问题或陋习很深,难以改变。以邻为壑:《孟子告子下》:“禹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把邻国作为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放到那里。表示嫁祸于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工作上的马虎,使他多次受到批评,但他总是认为不足为训,结果吃了大亏。
B.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C.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每天都会有进步,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愈加美好。
D.月明星稀,夜深人静。王小晓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
【答案】C。
【解析】不足为训:不能当作范例或法则,应为“无伤大体”。见贤思齐: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孑然一身:孤零零一个。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对听、说、读、写这些建立在文学基础上的要求,应该说是具体而微的。
B.为我们的文学事业呕心沥血的人,为我国人民革命鞠躬尽瘁的人,他们的英名和业绩是永存的。
C.她的眼睛里面仍然蒙着一层泪,但是想起同学们近来对她无微不至的照料,从她内心的深处涌出了一丝微笑。
D.大多数的院士是孔子曾提倡的“道不行派”,被称为“隐君子”的陶潜,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家。
B.经济不发达的边远山区农民,为了让孩子上学,省吃俭用,辛勤劳动,几乎到了穷年累月的程度。
C.在这场足球友谊赛中,我校队员前仆后继,大显身手,终于取得了胜利。
D.这处旅游胜地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答案】A
【解析】义不容辞:为了道义、大局,不能推辞。穷年累月:形容时间长久。也作“穷年累世”。前仆后继:仆,倒下;继,接着、跟上。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紧跟上去。形容斗争的英勇壮烈。叹为观止:赞叹观赏的对象精妙之极、完美之至。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这次到沿海地区,虽然只是走马观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B.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特别提醒人们,要警惕纳粹势力死灰复燃。
C.事情已经过去了27年,27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其间沧海桑田,世事多变,但我不相信他会忘掉我,忘掉中国。
D.秋雨湿透了衣衫,她双手交叉护在胸前,想留住一点温暖,可没有用,她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答案】D
【解析】走马观花:走马:骑着马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死灰复燃:冷灰重新烧了起来。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常比喻已经消失了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沧海桑田:大海变成了种桑树的田地,种桑树的田地变成了大海。比喻世事多变,人生无常;或喻世事变化的巨大迅速——略称沧桑。噤若寒蝉:冬天的蝉,一声不响。现在常用来比喻有所顾忌,不敢吭声。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青青校园,团结、求实、勤奋、向上的优良校风已经蔚然成风。
B.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切困难都可迎刃而解。
C.学校生活没有意思,就如寺院里的暮鼓晨钟一样,单调而重复。
D.他非常激动,高声争辩道:“你们所说的这些都是风声鹤唳,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答案】B
【解析】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暮鼓晨钟:佛寺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佛教规定、寺庙中晚上打鼓,早晨敲钟。比喻使人警悟的言语。“晨钟”也作“朝钟”。风声鹤唳:鹤唳:鹤叫。《晋书谢玄传》记载,东晋时,秦主苻坚率众攻晋,列阵淝水,谢玄等率精兵击破秦军,秦军在败逃途中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形容非常慌张,到了自惊自扰的程度。
【解析】相提并论:把截然不同或不是一个性质的人或事物摆在一起进行评论。混为一谈:将本质不同的事物相混淆,说成是同一事物。等量齐观: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标准来衡量,一样对待。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你看他又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B.这部60万字的长篇小说,构思精巧,叙述严密,简直无懈可击。
C.作家不深入生活,坐在屋子里闭门造车,就创作不出受人民欢迎的作品。
D.见到这一情景,她那满心的愁绪,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答案】A
【解析】A项中的“难言之隐”意为难以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这个成语不能修饰“苦衷”。修改方法可以将“的苦衷”删去,也可以将“难言之隐的苦衷”改为“难以言说的苦衷”。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初学写作,还没有真正入门,离登堂入室更是差十万八千里呢,希望你抓紧时间勤学苦练。
B.他勇斗歹徒的事迹现在已经满城风雨,妇孺皆知了。
C.今年,《青年月刊》将洗心革面,改进封面设计,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以期再次扩大销售量。
D.大家约好下午两点钟集合,他三点多才来,真是不速之客。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大家辛辛苦苦取得的成绩,她不赞一词,相反还说了不少风凉话。
B.美国对别国的人权问题说三道四,横加指责,而对本国侵犯人权的行为却讳莫如深。
C.好好一个连长他不当,却自愿到一人负债近百万的工厂当厂长,大家都觉得不可理喻。
D.这座度假村建在山的最高处,面对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远远望去,的确给人以高屋建瓴之感。
【答案】:B
【解析】B句中的“讳莫如深”是紧紧隐瞒的意思,用在这里与前面的“说三道四”、“横加指责”形成对照,是恰当的。A句中的“不赞一词”愿意是说文章写得很好,另人不能再添一句话。A句望文生义,把“不赞一词”理解成“不说一句赞美的话”了。C句中的“不可理喻”意为“不能够讲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这里可改为“不可思议”。D句中的“高屋建瓴”比喻居高监下,不可阻挡的形势,一般不用来形容建筑。
2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减轻学生的负担,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新闻媒体也纷纷报道这一方面的消息。
B.在沉寂已久的中国文坛,一批青年作家异军突起,写出了大量鲜活的作品。
C.他的设计方向正确,尽管设计方案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无可非议。
D.这一对五十年前的老友,做梦也没有想到半个世纪后会在他乡萍水相逢,两人不禁热泪盈眶,紧紧拥抱在一起。
【答案】:B
【解析】B句中的“异军突起”比喻不同的新派别或新力量突然兴起。A句的“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风波,这里却误解为“强烈反响”的意思了。C句中的“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批评的”,表示完全人事科情理,这与“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矛盾,宜改为“无可厚非”。D句中的“萍水相逢”比喻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用在这里与上文的“五十年前的老友”矛盾,宜改为“不期而遇”。
【解析】D句中的“不名一钱”意为连一分钱也没有,形容穷到了极点。A句中的“一气呵成”比喻文艺作品结构紧凑,气势流畅,首尾连贯,不可以用来形容书法,此处可改为“一挥而就”。B句中的“嫣然一笑”是形容女子笑得很甜美的样子。C句中的“南辕北辙”比喻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
2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的防汛斗争,如果没有驻守部队的艰苦奋战,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堪设想的。
B.齐白石起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们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们也趋之若鹜。
C.大自然是我们人类共同拥有的大家,我们要爱护自然,决不能暴殄天物,自毁家园。
D.我仰望着这巧夺天工的建筑,它是那样的高大雄峻,真是令人望眼欲穿呀。
【答案】:C
【解析】A句中的“不堪设想”是指事情的结果不能想像,指事情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与“要想取得胜利”搭配不当,可以交“要想取得胜利”改成“其结果”。B句中的“趋之若鹜”是个贬义词,用在这里显然不妥。D句中的“望眼欲穿”用来形容盼望殷切。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些封建糟粕不名一文,应当统统扔进历史的垃圾堆。
B.一边是举世瞩目的科学巨匠,一边是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其切身体验竟如此不谋而合。
C.说话写文章,第一要切中主题,做到有的放矢;第二要朴素自然,防止言不由衷。
D.当普天弹冠相庆“斯韦思林杯”回到我们怀抱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佩服他用人的眼光和胆识。
【答案】:B
【解析】A句中的“不名一文”意为没有一文钱,极其贫困。B句中“不谋而合”指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C句中的“言不由衷”形容虚伪敷衍,说的不是真心话。这个成语与前面的“朴素自然”没有相对关系,宜改成“矫揉造作”。D句中的“弹冠相庆”意为弹除冠尘,以示庆幸,比喻喜得出仕为官,可贺可庆。
【解析】捉襟见肘:衣服破烂,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比喻生活困难或处境窘迫。犬牙交错:形容两国交界处像犬牙似的交错不齐。也形容局势的错综复杂。也说“犬牙相错”。趋之若鹜:趋,奔赴,归附。鹜,鸭。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
2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番耐心的开导如醍醐灌顶,许纯心头的重重疑虑全都消释了。
B.王欣的这篇文章条理清楚,用词严谨,可谓疏而不漏,令大家叹服。
C.东西两路军同室操戈,紧密配合,在长山湖一带重创敌军。
D.应用文,比如“合同”、“调查报告”、“总结”等,是官样文章,一般不使用文学语言。
【答案】:A
【解析】醍醐灌顶:醍醐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益人体。故用以比喻灌给人智慧,使人头脑清醒。旧时也比喻听了精辟的言论深受启发。疏而不漏:一般与“天网恢恢”连用,指难逃法网。同室操戈:比喻兄弟相争或有内部纷争。官样文章:指只讲形式并无内容的照例敷衍的虚文。
2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公司名气越来越大,两年来,络绎不绝地接待来公司考察的国内外同行近万人。
B.送来的十几种方案,大多四平八稳,没有创意,只有一种还差强人意。
C.虽然他的话我不懂,我的话他也不懂,但是我们凭着手势和动作,便言为心声了
D.《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间叙事长诗,文学史上誉为“双璧”,此所谓珠联璧合,交互辉映。
【答案】:B
【解析】络绎不绝:形容来往的车马连续不断,不能修饰“接待”。言为心声:意指言语是表达心意的声音,即言语反映思想。珠联璧合:珍珠串在一起、美玉合在一块儿。比喻优秀的人物或美好的事物汇集在一起。
2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不掌握点和线的理论就不懂得平面的知识,不掌握平面的理论就不懂得立体的知识,学习几何就得按部就班,由浅入深。
B.我们班的吕宁同学,书报读得多,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常常令听者有如坐春风之感。
C.法国大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富有诗意的笔触,给人们描述了一个绚丽多姿、光怪陆离的昆虫世界。
D.中国小说史上多续书,但几乎没有一部续书的艺术质量可以与原书相媲美,这是无庸置喙的。
【答案】:C
【解析】按部就班:指事情按一定条理、照一定程序进行。学习几何是掌握点、线、面、体等科学规律的不断提高过程。跟处理一项一项普通的事情不同,应改为“循序渐进”。如坐春风:喻受到教育感化,用于上对下,不能用在同学之间。光怪陆离:意谓现象奇异、色彩繁杂,是中性词。无庸置喙:指不容插嘴。
【解析】触目惊心:为所见的情况而震惊。形容问题之严重。登堂入室:登上厅堂,又进入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亦比喻学艺深得师传。不以为然:然,对,正确。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含有轻视意味。
3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这个贪污犯和行贿人相互勾结,订立了攻守同盟,企图蒙混过关。
B.他性格内向,不擅言词,所以一谈起个人问题就讳莫如深,弄得我们不知如何是好。
C.你说英语难学,其实无论学习什么,都会碰到一些困难,决不会风平浪静的。
D.菲律宾总统埃斯特拉达终于因为种种丑闻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答案】:C
【解析】攻守同盟:原指国与国之间订立盟约,在战时联合进攻或防卫。现在常用来比喻当事人相互串通,互不揭发。讳莫如深:将事情尽量深藏隐瞒,使外人不知。四面楚歌:《史记项羽本记》:“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后用来比喻被团团包围,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临出发了,张小云还在七手八脚地收拾行李。
B.这个领导任命的学科带头人,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科技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C.台独势力制造两个中国,阻挠祖国统一,但台湾回归祖国是人心向背,大势所趋。
D.在严酷的事实面前,他过去给自己筑起的一道海市蜃楼,顷刻间全部倒塌了。
【答案】:B
【解析】A“七手八脚”是指许多人一起动手。C应为“人心所向”。D“筑起”与“海市蜃楼”不搭配。
3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张先生年事已高,身体欠佳,看书作文都有点力不从心了。
B.文章要写得短小精悍,最好是开宗明义,切忌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C.她终于认识了自己,战胜了自我。在新的学年里,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驾齐驱,被学校评为优秀学生干部。
D.为了早日完成这个科研课题,科研人员宵衣旰食,废寝忘餐,不辞辛劳地工作着。
【答案】:A
【解析】B“开宗明义”意为文章一开始就要把主要意思说出来,与长短无关。C“并驾齐驱”意为不分先后,不相上下。D“宵衣旰食”专用于说帝王勤政。
【解析】A“十多座”还不能说是“星罗棋布”。C“躬逢其盛”是指太平盛世,用在此处不合适。D“世事沧桑”是指世事变化很大,此处应为“世态炎凉”。
3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多年的努力,小李的发明终于获得了国家专利,他的朋友们弹冠相庆,激动不已。
B.如果老师把什么问题都讲透,不给学生留些思考的空间,那就难免有越俎代庖之嫌了。
C.这次研讨会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才使得大家的发言积极起来。
D.由于目睹家乡农民生活艰难,加上社会上各种腐朽现象如雷贯耳,他心中感到十分迷惘和沉痛。
【答案】:B
【解析】A句中的“弹冠相庆”比喻因做官而互相庆贺,是一个贬义词。B句中的“越俎代疱”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抛砖引玉”是谦虚的说法,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适用对象只能是自己。D句中的“如雷贯耳”应用来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解析】B句中“身临其境”意思是亲身经历某种情境,用在句中与“为我想一想”不一致,宜改成“设身处地”。C项中的“祸不单行”是指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来临,而句中实际上只有一件事。D句中的“如沐春风”意思是如同沐浴着春风,形容教诲使人感到亲切温暖。
3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微生态学研究方兴未艾,并率先在农业和医学领域取得突破。
B.为了让张平同学在复赛在取得更为出色的成绩,全班同学齐心协力,休戚与共,为他出谋划策。
C.法庭认为,张师傅因正当防卫而致使歹徒丧命,实属民情有可原,罪不容诛,故不追究其刑事责任。
D.当我们受到表扬时,不应趾高气扬;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也不应俯首帖耳。
【答案】:A
【解析】B句中的“休戚与共”意为彼此之间的福和祸共同承受,形容彼此同甘共苦,用在此句中与上下文意思不协调。C句中的“罪不容诛”一般用来形容罪恶习很大,判死刑还抵不了他的罪,用在此处显然不妥。D句中的“俯首帖耳”宜改为“垂头丧气”。
3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把历史当作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涂脂抹粉,翻云覆雨,弄得面目全非。
B.荒诞剧是一种反传统的戏剧流派,它没有完整的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
C.现在的译文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个译者翻译成一个样子,教读者莫衷一是。
D.中国电信已经扬帆起航,他们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正亦步亦趋驶向新的征程。
3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到了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对文学的理解和重视与杜少陵是一以贯之的。
B.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相声、小品,成了广大观众脍炙人口的艺术形式。
C.曹操能从当时的局势出发,用人不拘一格;而诸葛亮这方面却不能审时度势,用人往往求全责备。
D.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以哗众到宠为时髦,实在令人费解。这些充满洋气和怪味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答案】:C
【解析】A句中的“一以贯之”宜改为“一脉相承”;B句中的“脍炙人口”宜改为“喜闻乐见”;D句中的“贻笑大方”是“让有见识的行家见笑”的意思,所以应删去“让人”。
3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暴雨如注,满路稀泥,汽车无法行走,他们就安步当车,跋涉了1个多小时赶到水库。
B.青藏高原的恶劣环境是没有去过的人无法想像的,那里大部分地区因高寒少雨,几乎寸草不留。
C.这篇文章生动细致地描写小麻雀的外形、动作和神情,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读来楚楚动人,有很强的感染力。
D.《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女性形象,常常被人相提并论进行比较。
【答案】:D
【解析】A句“安步当车”的“安步”有“慢慢步行”的意思,显然与“暴雨如注”这一环境无法协调。B句中的“寸草不留”意为连小草都不留下,形容遭到天灾人祸后破坏得非常严重的景象,这里误解为“寸草不生”之意了。C句中的“楚楚动人”不可用来形容读书的感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244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