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第一章《化学反应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第一节焓变与反应热
一、焓变与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温度下进行的化学反应,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理解反应热应注意几点:
单位:kJ/mol或kJ?mol-1
描述的对象:化学反应前后的热量变化
测定条件:一定条件(温度、压强)下
概念适用范围:任何反应;反应热的测量仪器叫量热计.
2.焓:用于描述物质内能的物理量。用H表示。
3.物质不同,内能不同,焓(H)的值也不同。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发生变化时,焓(H)也在变化,物质焓(H)的变化称为化学反应中的焓变。用△H表示。单位:kJ/mol或kJ?mol-1.(mol-1表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式的系数相同.)
△H=H(反应物)-H(生成物)
4.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若反应在恒温、恒压(敞口容器)的条件下进行,此时,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焓变。高中化学一般认为:反应热=焓变。
5.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两种形式:
当?H为“-”(△H0)时,为放热反应
当?H为“+”(△H0)时,为吸热反应
记住:正吸负放
反应热产生的原因(从微观或宏观两个角度认识)
(1)从键能的变化来认识
①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②旧键断裂需要能量,新键形成会能量。
③放热反应:反应物断键时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时释放的能量△H为“—”或△H0
吸热反应:反应物断键时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成键时释放的能量△H为“+”或△H0
④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
例析:实验测得有如下键能数据:H-H436kJ/mol;Cl-Cl243kJ/mol;H-Cl431kJ/mol
又知1molH2与1molCl2反应生成2molHCl时放出184.6kJ的热量,从微观角度应如何解释?
(2)从内能的变化来认识:
①反应物的总能量高,生成物的总能量低,当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反应体系能量降低,反应放热
《化学反应原理》中段考试复习提纲(有些表格图片贴不上,稍后整理)-韩东辉化学教育在线-韩东辉化学教育在线
△H=∑E生成物—∑E反应ΔH<0
②反应物的总能量低,生成物的总能量高,当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时,反应体系能量升高
,反应吸热
注意:①加热是反应的条件,与反应吸放热无直接关系
②反应热由化学键破坏与形成过程中吸收和放出的能量决定
③温度决定物质的存在状态影响物质的键能,反应热与外界条件有关.
《化学反应原理》中段考试复习提纲(有些表格图片贴不上,稍后整理)-韩东辉化学教育在线-韩东辉化学教育在线
△H=∑E生成物—∑E反应物ΔH>0
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的温度和压强,而常温、常压可以不注明,即不注明则是常温、常压。
为何要注明外在条件?
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外界的温度和压强有关。
常温、常压指101kPa和25℃。
(2)标出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状态:
固体一s液体一l气体一g
为何要注明各物质的状态?
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所含的能量也不同。
(3)写出了反应热,还注明了“+”,“-”(正吸负放)
(4)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反应物和生成物前的系数它代表了什么?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表示分子个数,表示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
在方程式中?H它表示了什么意义?
△H(kJ/mol)它表示每摩尔反应所放出的热量。
△H的值与什么有关系?
△H它的值与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有关,即对于相同的反应,当化学计量数不同时,其△H不同。
第二节燃烧热能源
一、燃烧热
定义:在25℃,101kPa时,l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
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kJ/mol。
物质燃烧放出的热=该物质的量X该物质的燃烧热
概念要点:
(1)在25℃,101kPa时,生成稳定的化合物。
(2)燃烧热通常是由实验测得的。
(3)可燃物以1mol作为标准进行测量。
(4)计算燃烧热时,热化学方程式的系数常以分数表示。
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概念分析:
(1)条件:稀溶液。
(2)反应物:酸与碱。(中学阶段,只讨论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
(3)生成物及其物质的量:1molH+与1molOH-反应生成1molH2O。
(4)放出的热量:57.3kJ/mol
三、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1.我们利用什么原理来测定酸、碱反应的反应热(也称中和热)呢?
Q=mcΔt?①
Q: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
m:反应混合液的质量。
c:反应混合液的比热容。
Δt: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差值。
m的质量为所用酸、碱的质量和,测出参加反应的酸、碱质量相加即可;c需要查阅,Δt可用温度计测出反应前后的温度相减得到。
酸、碱反应时,我们用的是它的稀溶液,它们的质量应怎样得到?
量出它们的体积,再乘以它们的密度即可。
Q=(V酸ρ酸+V碱ρ碱)·c·(t2-t1)②
本实验中,我们所用一元酸、一元碱的体积均为50mL,它们的浓度分别为0.50mol/L和0.55mol/L。由于是稀溶液,且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地认为,所用酸、碱溶液的密度均为1g/cm3,且中和后所得溶液的比热容为4.18J/(g·℃)
已知V酸=V碱=50mL。
c酸=0.50mol/Lc碱=0.55mol/L。
ρ酸=ρ碱=1g/cm3
c=4.18J/(g·℃)
请把以上数据代入式②,得出Q的表示式。其中热量的单位用kJ。得出结果。
Q=0.418(t2-t1)kJ③
③式表示的是不是该反应的反应热?是中和热吗?为什么?
③式不是该反应的反应热,因为反应热是有正负的,中和反应放热,故其ΔH为“-”。中和热是稀的酸、碱中和生成1mol水的反应热,而50mL0.50mol/L的盐酸与50mL0.55mol/L氢氧化钠反应后生成的水只有0.025mol,故③式表示的也不是中和热。
该反应的中和热应怎样表示呢?
《化学反应原理》中段考试复习提纲(有些表格图片贴不上,稍后整理)-韩东辉化学教育在线-韩东辉化学教育在线
实验仪器与药品:
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0.50mol/L盐酸、0.55mol/LNaOH溶液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下图所示。
问: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对此装置,你有何更好的建议?
两杯口相平,可使盖板把杯口尽量盖严,从而减少热量损失;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为了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若换用隔热、密封性能更好的装置(如保温杯)会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问:温度计上的酸为何要用水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能否倒入小烧杯?为什么?
因为该温度计还要用来测碱液的温度,若不冲洗,温度计上的酸会和碱发生中和反应而使热量散失,故要冲洗干净;冲洗后的溶液不能倒入小烧杯,若倒入,会使总溶液的质量增加,而导致实验结果误差。
3.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mL0.55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问: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因为本实验的关键是测反应的反应热,若动作迟缓,将会使热量损失而使误差增大。
4.把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问:实验中所用HCl和NaOH的物质的量比为何不是1∶1而是NaOH过量?若用HCl过量行吗?
为了保证0.50mol/L的盐酸完全被NaOH中和,采用0.55mol/LNaOH溶液,使碱稍稍过量。若使盐酸过量,亦可。
5.重复实验两次,取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化学反应原理》中段考试复习提纲(有些表格图片贴不上,稍后整理)-韩东辉化学教育在线-韩东辉化学教育在线
你所测得的数据是否为57.3kJ/mol,若不是,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
可能的原因有:
①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测量结果是按50mL的酸、碱进行计算,若实际量取时,多于50mL或小于50mL都会造成误差)
②温度计的读数有误。
③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④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
⑤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⑥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问:本实验中若把50mL0.50mol/L的盐酸改为50mL0.50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为什么?
会有所变化。因为醋酸为弱电解质,其电离时要吸热,故将使测得结果偏小。
问:若改用100mL0.50mol/L的盐酸和100mL0.55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否。因中和热是指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其数值与反应物的量的多少无关,故所测结果应基本和本次实验结果相同(若所有操作都准确无误,且无热量损失,则二者结果相同)。
四、燃烧热和中和热的区别与联系
燃烧热
中和热
相同点
能量变化
放热反应
△H
△H<0
不同点
反应物的量
可燃物为1mol
(O2的量不限)
可能多种情况
生成物的量
不限量
H2O是1mol
反应热的含义
1mol反应物完全燃烧时放出的热量;不同反应物,燃烧热不同。
生成1molH2O时放出的热量;不同反应物的中和热大致相同,均约为57.3kJ/mol。
二.能源
1.定义:能源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阳光,风力,流水,朝汐以及柴草等.
2.能源的分类
分类标准
类别
定义
举例
按转换
过程分
一次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自然资源
煤、原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
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换后获得的能源
各种石油制品、煤气、蒸汽、电力、氢能、沼气等
按性质分
可再生
能源
可持续再生,永远利用的一次能源
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太阳能、潮汐能等
不可再
生能源
经过亿万年形成的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
石油、煤、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核能
按利用
历史分
常规能源
在一定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下,已被人们广泛利用的能源
石油、煤、天然气、水能、生物质能等
新能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才开始被人类用先进的方法加以利用的古老能源及新发展的利用先进技术所获得的能源
地热能、氢能、核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
3.中国现在的能源构成
煤:76.2%;石油:16.6%;水电:5.1%;天然气:2.1%
4.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状况
①目前使用最多的能源是化石能源,但它有限、不再生,开采、运输、加工、利用效率都很低;
②煤作燃料浪费大,可用清洁煤技术,液化,汽化,烟气除尘,脱硫防污染,或做深加工,作化工原料;
5.能源危机的解决办法
①开源节流,提高利用效率;
②开发新能源;
第三节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盖斯定律: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换句话说,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因为有些反应进行得很慢,有些反应不容易直接发生,有些反应的产品不纯(有副反应发生),这给测定反应热造成了困难.此时如果应用盖斯定律,就可以间接地把它们的反应热计算出来.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巩固本章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教会学生多角度、度方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提问]请说出以下四个反应的反应类型
①NH4HCO3===NH3↑+CO2↑+H2O↑②CuO+H2===Cu+H2O
③Ba(OH)2+H2SO4===BaSO4↓+2H2O④2Fe+3Cl2=2FeCl3
[学生讨论]略
[师生共同评价]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①属于分解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③属于复分解反应;④属于化合反应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①、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参加:
①、②、④属于非离子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分解反应
的类别和种类可分为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根据反应中是否有氧化还原反应
学电子转移可分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离子反应
应移动的电子参加可分为非离子反应
据化学反应中热量放热反应
变化情况可分为吸热反应
[问题1]上述反应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学生板演与评价]略
[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概念及转化关系规纳如下: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转化关系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
[讲]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我们判断某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特征。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一般是成对出现的,理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板书]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当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氧化产物)+弱还原剂(还原产物)
(2)一般来说,含有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氯的含氧酸除外),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3、价态归中规律
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错现象。
4、反应先后规律
同一氧化剂与含有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有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问题2]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板演与评价]略
[问题3]反应③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还能表示哪些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板演与评价]略
[总结]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板书]四、离子方程式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板书]五、例题分析
例1下列化工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用油脂制肥皂B.用铝土矿制金属铝
C.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粉D.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解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B中:Al2O3→Al,C中Cl2→CaCl2+Ca(ClO)2,D中N2+H2→NH3,均有化合价变化,故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A。
例2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三个反应:⑴C+CO2=2CO⑵C+H2O=CO+H2⑶CO+H2O=CO2+H2由此可以判断,在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ACCOH2BCOCH2CCH2CODCOH2C
解析:对于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有以下规律: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式(1)可知CCO,由反应式(2)可知CH2,由反应式(3)可知COH2。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3、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分子式(或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1)GQ+NaCl(2)Q+H2OX+H2(3)Y+NaOHG+Q+H2O(4)Z+NaOH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A.QGZYXB.GYQZXC.GYZQXD.ZXGYQ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可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由(1)得QG,因为该反应为歧化反应,G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必介于Q和-1价氯之间。同理由(3)结合(1)得QYG,由(2)得XQ,由(4)结合(2)得XZQ。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足量NaOH溶液反应:
3Ca2++2H2PO4-+4OH-=Ca3(PO4)2↓+4H2O
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3Fe2++NO3-+4H+=3Fe3++NO↑+2H2O
D.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解析:本题涉及溶液中电解质强弱、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知识,需要对各选项仔细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A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化学式;B中NaOH足量,Ca(H2PO4)2全部参加反应,式中Ca2+与H2PO4-不符合Ca(H2PO4)2化学式中的比例,故不正确;C中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正确。D中HS-水解程度很小。不能用“=”、“↑”,故不正确。答案为C。
例5、(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反应进程”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中性”。即加入的Ba(OH)2溶液中OH-恰好与H+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Ba(OH)2溶液时,要分析此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能继续反应。
答案:(1)2H++SO42-+Ba2++2OH-=BaSO4↓+2H2O
(2)Ba2++SO42-=BaSO4↓
例6、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Ag+、、Cl-B.Ba2+、、CO32-、OH-C.Mg2+、Ba2+、OH-、NO3-D.H+、K+、CO32-、SO42-E.Al3+、Fe3+、SO42-、Cl-F.K+、H+、NH4+、OH-
解析:A组中:Ag++Cl-=AgCl↓B组中,+=BaCO3↓
C组中,Mg2++2OH-=Mg(OH2)↓D组中,2H++CO32-=CO2↑+H2O
E组中,各种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F组中,NH4+与OH-能生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3·H2O,甚至有气体逸出。
NH4++OH-NH3·H2O或NH4++OH-=NH3↑+H2O
答案:E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章末复习学案(人教版选修3)
1.掌握旅游的发展进程及现代旅游的特点。2.掌握现代旅游六要素在旅游活动中的地位。3.学会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专题一 旅游业促进社会进步
作用表现原因
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文明程度旅游业带来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货币流、商品流、科技流、信息流和人才流,对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旅游地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程度旅游业具有涉外性,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对外开放
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旅游业可以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旅游业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社会福利水平,而且促进了社会进步旅游业属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具有劳动力需求量大、技术限制性小、人员培训期短等特点
促进社区建设,改善生活环境为适应旅游业发展,旅游接待地区的基础设施会得以改善,生活服务设施和其他方便旅游者的设施也会有所增加,旅游环境会不断美化,从而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方便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推动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通过旅游活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们直接交往,有助于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信任,并对促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产生积极影响。我国加强海外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旅游活动是异地性的物质文化生活。旅游业具有涉外性特点,是一种跨国界、跨地区的广泛的社会交往活动
专题专练1 青藏铁路通车标志着西藏旅游进入了一个新时代,目前已经开通了北京、广州、上海、兰州、重庆至拉萨五条铁路客运线。根据所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材料一 图1反映了西藏1980~2005年国内旅游者数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
材料二 图2反映了入藏游客量变化的季节性特征。
图1
图2
(1)下列对西藏地区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太阳紫外线辐射强,日温差大
B.北部降水丰富,强风雪天气多
C.水力资源、地热资源丰富
D.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
E.气温年较差大
F.高原湖泊多
G.空气稀薄缺氧
(2)西藏1980~2005年的国内旅游者人次数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藏游客量的年内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专题二 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良好的环境对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和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1.独立关系:旅游和环境保护各自发展,互相没有接触和干扰,保持独立,这种情况一般不会维持太长时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对环境将会产生深刻影响。
2.共生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支持,彼此受益。从环境保护学家的观点来看,环境特征和条件保存得越接近原生状态越好。与此同时,良好的环境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内容。但是,世界上能达到这种关系的地方不多。
3.冲突关系:当旅游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时,旅游与环境就发生冲突。在某些情况下,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会刺激和促进旅游目的地采取措施,以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但常常是当人们意识到要保护环境时,损害已经到了难以挽救的程度。
专题专练2 阅读材料和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大陆居民赴台游人次达150万,首超日本居冠。而随着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的开放,台湾将迎来旅游业的“黄金十年”。
材料二 大陆居民赴台游为台湾旅游业带来巨大商机。截至2011年5月,赴台观光的大陆居民已达到336万人,创造新台币1958亿的收入。
(1)相对大陆地区而言,台湾地区旅游业发展较为成熟,试阐述台湾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
(2)台湾地区对大陆开放旅游市场,对台湾地区的有利影响有哪些?
1.据中央电视台报道,阳朔农村老太太徐秀珍,年近60岁,会说英、德、法等近10种外语,被外国游客亲切地称为“月亮妈妈”。此事反映出旅游活动的作用是()
A.满足人类需求
B.增加国家的外汇收入
C.旅游业带动农业的发展
D.扩大交流
阅读材料和图,完成2~3题。
材料 旅游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阔的新兴产业。西藏旅游资源所蕴涵的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这是西藏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地的优势所在。
2.在现代旅游中,就目的性来讲,占绝对优势的是()
A.探亲访友B.娱乐、消遣C.科学研究D.调研采风
3.西藏打造世界级精品旅游地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①气候高寒缺氧 ②旅游资源的游览价值低 ③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远 ④旅游环境的承载量小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4.当前最热门的旅游为“乡村游”,关于乡村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背景环境无影响
B.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严重
C.加速农村经济发展
D.不属于生态旅游
5.下列旅游形式主要由新加坡推出的是()
A.地震模拟旅游B.保健旅游C.怀旧旅游D.“中药之旅”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泸沽湖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绿宝石,镶嵌在云南省丽江地区的万山丛中。是丽江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专家誉为“中国西南的一片净土”“高品位世界级的旅游资源”。
早在2000多年前,摩梭人就在湖边聚居生活,他们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居住在建筑风格独特的木楞房子中。古代摩梭人信奉“女神教”。后来,又接受由西藏传入的佛教,此外,还信仰本民族的“达巴教”。长期以来,这里素有“女儿国”之美称。以母系家庭以及阿夏婚姻(即走婚)为主要特征的摩梭风情,是现代社会罕见的原始母系社会婚姻形态的“活化石”。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人文风情构成了泸沽湖地区的“情、水、山”为主题的旅游特色,磁铁般吸引着国内外游客。1989年泸沽湖景区旅游人数为6120人,到1991年猛增至10万人左右,目前每年的游客已超过20万人,2011年将超过35万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人数的逐年增加,威胁环境的各种因素也随之而来,再加上环境保护措施相对滞后,当地民众和游客的环保意识淡薄,旅游污水、旅游垃圾和一些新建的旅游设施对原有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
由于地域偏僻和交通不便,故摩梭人文化保存完好,并具有较高的人文科研价值。但随着旅游业的开发,摩梭人的文化将受到商品经济的冲击,同时传统的耕作型的自然经济结构也在逐渐向旅游服务型转变。
(1)泸沽湖地区旅游人数的增加体现了现代旅游的哪些特征?
(2)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3)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当地文化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为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专题专练
1.(1)ACDFG
(2)逐年增长,增长速度加快 集中在4~9月(或夏季或夏半年或夏秋季)
(3)①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或推动旅游产品开发或创建西藏旅游新形象);②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③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或投资环境);④有利于加强西藏与其它各省区旅游客源地的联系;⑤有利于改善交通条件;⑥有利于同其他区域建立经济联系;⑦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相关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1)西藏地区地势高,空气稀薄,湖泊多,且多为咸水湖;位于板块交界处和阶梯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2)可结合图表进行分析。(3)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与内地联系更加方便,有利于发挥西藏的优势并加强与内地的联系。
2.(1)台湾海岛风光、山地风光、热带亚热带风光秀美,民风民俗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经济较为发达,旅游基础设施完备,具有较强的地区接待能力;交通比较便利;旅游景区多,旅游线路可选择性强,环境承载量较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扩大了台湾地区的旅游客源市场;提高了该地区的旅游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了大陆与台湾之间的文化交流。
课时作业
1.D
2.B 3.C [第2题,古代旅游一般是事务性出游,而现代旅游以娱乐、消遣为主要目的的占绝对优势。第3题,西藏位于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高寒缺氧,自然条件不适合人的活动。西藏离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距离较远,也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
4.C [本题主要考查“乡村游”的概况,这是一种新兴旅游,主要是进行农村生活、生产景观的旅游,对象虽然不是文物古迹,也会带来一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整体上属于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具备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5.D [美国推出地震模拟旅游;泰国推出保健旅游;西方一些国家推出怀旧旅游;新加坡推出“中药之旅”。]
6.(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一方面有利于各个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另一方面对当地文化起同化作用,可能对本民族文化造成冲击,从而不利于摩梭风情的保护和保存。 (4)政策扶持,加强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规模,环境整治。
解析 泸沽湖地区离人口密集区远,旅游人数大幅增加,体现了旅游的大众化和空间的扩大化特征。该地区风景独特,走婚更独具文化特色,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会对其独特的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
新人教版高二数学必修3第一章重点解析:几何概型
【考点分析】
在段考中,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几何概型的计算公式等知识点,也会以解答题的形式考查。在高考中有时会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几何概型的计算公式,有时也不考,一般属于中档题。
【知识点误区】
求几何概型时,注意首先寻找到一些重要的临界位置,再解答。一般与线性规划知识有联系。
【同步练习题】
1.已知函数f(x)=log2x,若在[1,8]上任取一个实数x0,则不等式1≤f(x0)≤2成立的概率是.
解析:区间[1,8]的长度为7,满足不等式1≤f(x0)≤2即不等式1≤log2x0≤2,解答2≤x0≤4,对应区间[2,4]长度为2,由几何概型公式可得使不等式1≤f(x0)≤2成立的概率是27.
点评:本题考查了几何概型问题,其与线段上的区间长度及函数被不等式的解法问题相交汇,使此类问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关键是明确集合测度,本题利用区间长度的比求几何概型的概率.
2.在区间[-3,5]上随机取一个数a,则使函数f(x)=x2+2ax+4无零点的概率是.
解析:由已知区间[-3,5]长度为8,使函数f(x)=x2+2ax+4无零点即判别式Δ=4a2-160,解得-2点评:本题属于几何概型,只要求出区间长度以及满足条件的区间长度,由几何概型公式解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2072.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