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边城》导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四.《边城》导学案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小说乡土文学之作,是它奠定了沈从文在30年代乡土文学中的地位。它通过对已经逝去的一段往事的追忆,构建了一个象征性的框架,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是一幅描绘人性的风俗画,一首讴歌人性的赞美诗,它是沈从文所营造的众多的“希腊小庙”中最“精致、结实、匀称”的一座,而“庙”中所供奉的“神”——人性,充满了永恒的生命与活力。故事是围绕翠翠的爱情纠葛展开的。70岁的老船夫勤劳淳朴,为人热诚,他撑船摆渡50年如一日,深得乡民的拥戴。但他内心深处却隐藏着忧郁,他不能不经常考虑他唯一的亲人——外孙女翠翠的将来。17年前,他的独生女悄悄爱上了一个屯防军人,也曾想双双逃走。但那男子不愿损害军人的名誉,便首先服毒死去;船夫的女儿生下小孩后,到溪边故意喝了许多冷水也死去。留下外孙女翠翠和老船夫相依为命。随着翠翠长大成人,老船夫也日益心事重重,他深悔过去对独生女心思的疏忽,力图在外孙女身上补救,以防悲剧的重演。
作家用他那充满灵性的笔,着力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少女翠翠的形象。她透明纯净,天真未泯,却又情窦初开,逐渐成熟。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nuó)送同时爱上了他,而翠翠却只爱傩送。
翠翠和傩送的恋爱过程,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线。沈从文调动多种表现手段,细致入微地揭示一个少女内心的隐秘。但是爱情的结局却是悲剧:哥哥天保因为得不到翠翠的爱,就主动退出,驾船下辰州,中途船破人亡;弟弟傩送爱翠翠,心中却抹不去丧失手足的凄凉。他对老船夫既有误解,又不为别人拿一座碾坊的财产引诱而动心,在心情的矛盾痛苦中离家外出。在一个风雨雷电的夜晚,小溪边的白塔倒了,老船夫也死了,翠翠成了一个孤雏。
翠翠的悲剧是哀婉动人的,他失去了外祖父和傩送,却得到了傩送的父亲顺顺、杨马兵等许多人的温爱。她执拗地留下,等待着遥远的情人。傩送“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翠翠未来的命运如何,作家没有写,只让女主人公在孤独中期待着。
沈从文先生编织的故事明丽、简练。他的思想内涵和美好意蕴却是深邃幽沉,耐人寻味。《边城》绝非古老的伊甸园,也不是虚幻的桃花源,它是现实的人生图。小说描绘的优美恬静的自然环境和古朴炽热的风土人情是真实可信的,那发生在湘西边区山民中的哀乐故事是那里人民的真实写照。茶峒山城两代人的爱情遭受不幸,造成悲剧的主要根源是封建制度和父母包办的封建买卖婚烟。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而爱情故事的结局却是一场悲剧。尽管沈从文是用一种温柔的笔调来写爱情,作家内心的痛苦却是十分沉重的。
沈从文在这部小说中所传输的道德观或文化观,渊源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作家着力描写的祥和的社会气氛,融洽的人际关系,克己礼让的道德观念,都是儒家倡导的“仁”的思想反映,而表现人性的自由则是作家接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可以说充满了一种牧歌情调,剧作家和翻译家李健吾说:“《边城》简直就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司马长风著的《中国新文学史》,对此也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边城》写的是‘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他还说:“《边城》仅约七万字,可能是最短的一部长篇小说,实际上则是一部最长的诗。全书21节,每节两千到三千多字,每一节是一首诗,连起来成一首长诗;又像是21幅彩画连成的画卷。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沈从文先生把爱和美的描写贡献给了上世纪30年代的小说,他所传递的美符合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
1、《边城》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
作品细腻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的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2、试述《边城》所展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遵从古礼的美德、无欲无争的人生。
3、沈从文在《边城》中热情赞美湘西古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意义。
作者向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厌恶所谓的现代文明,痛恨现实的黑暗,于是他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理想世界,以此来寄托他重造民族的希望,表达自己对理想人生的执著追求。
4、翠翠这一人物形象。
《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向往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作者通过这一形象,特别是这一人物在爱情生活中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象征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个恰如其分的说明”。
5、作品在什么样的指定环境中描绘湘西人生的?
是在一种洋溢着诗情画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环境中展开的,社会背景和矛盾被淡化了、诗化了。
6、《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有何特点?
作者注重小说的意蕴和情致,却不讲究情节和结构,他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说中,创造出一种抒情写意的表现特点。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女神》导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女神》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十.《女神》导学案
假如说,首倡“诗体的大解放”的胡适和他的《尝试集》,只可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则是郭沫若和他的《女神》。
《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女神之再生》是象征着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诗人说过:“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两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中国————美的中国。”不过,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该怎样来建立,都很朦胧。”因此,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只是理想的憧憬,光明的追求。但在五四时期,它曾给了广大青年以力量和鼓舞。
《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一开始诗人便自称“天狗”,它可吞月、吞日,吞一切星球。而“我便是我了”则是个性获得充分张扬所带来的自豪感。所以它是诗人在五四精神观照下对个性解放的赞歌,也正因有了冲决一切束缚个性发展的勇气后,个性才得以充分发扬,五四新人才具有无限的能量:“我是全宇庙底Energy底总量!”这样的五四新人将会改变山河、大地、宇宙。“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诗句所释放出的情感力量像猛烈的飓风、奔腾的激流,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我飞跑”则是令人振奋的呐喊,充分展示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痛苦历程。总之,《天狗》是五四时期奏起的一曲惊心动魄的精神赞歌,是五四时期人们第一次从诗歌中听到的勇猛咆哮的时代声音。“天狗”那可吞掉“一切的星球”的豪迈气概,正是五四时期要求破坏一切因袭传统、毁灭旧世界的精神再现。
而《天狗》只是《女神》创作中诗人情感与艺术碰撞、融合、激溅出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可见,《女神》创作想象之丰富奇特,抒情之豪放热烈堪称诗界一绝。它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浪漫主义艺术色彩将是照彻诗歌艺术长廊的一束耀眼光芒;它的灼人的诗句就像喧嚣着的热浪,轰鸣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的最强音。
《凤凰涅槃》
1、《凤凰涅槃》的“五四”时代精神。
《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中最杰出的代表作。它最深刻地表现《女神》的基本思想和艺术成就。
思想上,它最集中地的表现了作者在“五四”时期热情奔放的火山爆发般的爱国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具体表现为:
一、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作品采用神话故事,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更生”的故事,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二、破旧立新的革命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凤凰的破旧立新的宏伟气魄,显示出勇于自我牺牲、自我革命的精神,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念,又使诗篇闪耀着乐观主义精神。这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合拍的。可以说,《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2、分析凤凰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凤凰形象壮美而崇高。凤凰形象的特点和意义在于:①她们大胆否定旧现实的一切,扬弃因袭的旧我,严厉斥责浅薄猥琐的群丑,热烈向往新鲜、净朗、华美芬芳的新世界,体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精神和战斗的乐观主义气概,充分表达了作者彻底破坏旧事物创造光明的进步社会理想。在它身上,鲜明地表现了大胆的反抗的叛逆精神、勇于牺牲的献身精神、破旧立新的进取精神和坚定不移的乐观精神。
特点和意义还在于:②她们是年轻诗人的化身,也是民族和祖国的象征。凤凰的涅槃之歌,是“五四”时代的最强音。预示着旧世界旧中国的灭亡和民族振兴的新时期的到来。
3、简析泛神论在《凤凰涅槃》中的体现及意义。
泛神论思想是一种哲学思想。简单的说,就是“本体即神,神即自然”,神不是在自然之外,而是在自然本身,在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它在十六、七世纪曾起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对僵死的封建神学和宗教唯心论起过有力的冲击作用。郭沫若曾经将泛神论内容概括为“泛神就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
在《凤凰涅槃》中,诗人在泛神论的思想基础上,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会在一起,寄寓了他的理想,表现了诗人与祖国人民融合为一的愿望,特别在凤凰获得更生以后,欢乐的唱了五段相似欢乐的歌。在这里,“一”指泛神论哲学中单一的本体,“一切”指宇宙万物。“一切的一”,指表现为万物的本体。“一的一切”,指由本体演化的万物,这是郭沫若对泛神论思想的独特表达方式。表现自我同宇宙万物的融汇,这是泛神论思想在诗中的艺术体现,是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生动反映。
4、分析《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
《凤凰涅槃》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为强调表现自我,注重抒发自我的内心感受,追求美妙的想象,展现革命的理想。一、以火山爆发式的革命诗情,和大胆绮丽的想象,来表现革命的理想。二、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使诗作的构思富有浓烈的幻想色彩,便于发挥丰富的想象力。
5、《凤凰涅槃》的自由体形式及意义。
《凤凰涅槃》不但在内容上燃烧着“五四”精神,而且在形式上也进行了彻底的革命。它冲破了一切旧格律、旧程式、旧传统和新“套子”的束缚,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郭沫若:“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做到形式自由奔放;诗的划分、诗行的长短,都服从思想感情的自然流泻,没有固定的行数和字数;压韵自由,没有固定的规律,做到“大体压韵”;诗作还大量采用设问、排比、反复、迭句和对偶的手法;诗作采用了诗剧的形式。
意义:《凤凰涅槃》采用自由体的形式,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使全篇感情汹涌澎湃,起伏回荡,节奏明快流畅,细致悠远;句法活泼多变,层次清楚分明。为新诗奠定了基础,开拓了广阔的道路。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哈姆雷特》导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哈姆雷特》导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哈姆雷特》导学案
正在威登堡大学读书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因父王暴死而回国,夜间他遇到了亡父的鬼魂,得知他的去世是被叔父克劳迪斯所害。此时,克劳迪斯即将要娶他的母亲为妻。哈姆雷特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依照王父所托,他决心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但他又犹豫不定、顾虑重重而形容忧郁。他既怕叔父识破自己的用心,于是佯装疯癫,又怕鬼魂所言有差,错杀无辜。这时国王派来了两位朝臣,试探哈姆雷特发疯的原因,未果。于是请来了一个剧团,想要分散他的注意力。哈姆雷特借此修改了剧情,把弑君篡位的情节编入了戏剧中,演给国王和王后看,自己从旁察言观色。国王、王后果然心中有鬼,不等戏演完便匆匆退场,哈姆雷特据此证实了鬼魂的话,决定替父报仇。他潜入克劳迪斯的房间,见他正在祈祷,这本是动手的良机,他却踌躇动摇了,错失机会。母亲招哈姆雷特去谈话,发现幕帘后有人窃听,以为是克劳迪斯,便一刀刺去,不料却将自己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杀死。哈姆雷特被迫接受克劳迪斯的命令前往英国,并想借英王之手加害他。哈姆雷特中途识破此计,中途返回。受了刺激的奥菲利娅神智不清,溺水而死。她的哥哥雷欧提斯在克劳迪斯的挑唆下为替父亲和妹妹报仇,决定找哈姆雷特决斗。决斗中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均被毒剑所伤,临死前他用毒剑刺死了克劳迪斯,为父王报了仇,而王后也误饮下克劳迪斯为杀死哈姆雷特所准备的毒酒而亡。
人物分析:
哈姆雷特:“一颗多么高贵的心就这样陨落了”(剧中人语)。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一样,对“人”总抱有美好的看法。因而在塑造人物性格的时候,莎士比亚将哈姆雷特的复仇变为了一种哲理性的思考。在实施复仇的过程中,他反复想着“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问题,总是耽于沉思冥想,步履维艰,“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去复仇,却又迟迟不肯行动。第三幕第三场中,哈姆雷特放过了正在独自祷告的克劳狄斯,他觉得“现在他正在洗涤他的灵魂,要是我在这个时候结束了他的性命,那么天国的路是为他开放着,这样还算是复仇吗?不!收起来,我的剑,等候一个更惨酷的机会吧;当他在酒醉以后,在愤怒之中,或是在荒淫纵欲的时候,在赌博、咒骂或是其他邪恶的行为的中间,我就要叫他颠踬在我脚下,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这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哈姆雷特有着很强的宗教观念,而另一部分也在于他性格中的迟疑和懦弱。一方面他害怕自己杀人的末日审判,而另一方面他要掩盖自己的这种懦弱,让他不复仇的行为在道义上讲得过去。“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智慧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人们曾经这样赞誉他。但在遇到切实的问题的时候,他却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只会左思右想,发表评论,在行动上显得极其迟疑不决和软弱无力,这句话用在哈姆雷特的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在哈姆雷特的性格中,他尤其得喜欢把个别现象一般化,从一个小点就扩充到一个面,打击一大片人,最后更是伤害了他自己,让他身边的人们都或主动或不自觉地离开了他。他对他的爱人奥菲利娅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
哈姆雷特:哈哈!你贞洁吗?
奥菲利娅:殿下!
哈姆雷特:你美丽吗?
奥菲利娅:殿下是什么意思?
哈姆雷特:要是你既贞洁又美丽,那么顶好不要让你的贞洁跟你的美丽来往。
奥菲利娅:殿下,美丽跟贞洁相交,那不是再好没有吗?
哈姆雷特:嗯,真的,因为美丽可以使贞洁变成淫荡,贞洁却未必能使美丽受他自己的感化;这句话从前像是怪诞之谈,可是现在的时世已经把它证实了。我的确曾经爱过你。
奥菲利娅:真的,殿下,您曾经使我相信您爱我。
哈姆雷特: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
奥菲利娅:那么我真是受了骗了。
哈姆雷特:进尼姑庵去吧!为什么你要生养一群罪人出来呢?我自己还不算是一个顶坏的人,可是我可以指出我的许多过失;一个人有了那些过失,他的母亲还是不要生下他来的好。我很骄傲、使气、不安分,还有那么多的罪恶,连我的思想里也容纳不下,我的想象也不能给它们形相,甚至于我没有充分的时间把他们实行出来。像我这样的家伙,匍匐于天地之间,有什么用处呢?我们都是些十足的坏人,一个也不要相信我们,进尼姑庵去吧。
在这段对话中,哈姆雷特所要隐射的是他不贞洁的母亲,而与纯洁的奥菲利娅无关。而他这样说出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他伤害了奥菲利娅,而与他的母后无关。陷入痛苦的哈姆雷特早已忘却了曾经玫瑰色的天空,推翻了过去一切积极的言论,用灰色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人生,来伤害别人。他需要用刺痛他人来发泄自己心中的烦闷,由此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其实是一个在思想上并不成熟的孩子,是这接二连三的不幸在催促他长大。而他的“内力”又不足以支撑他整个生命成长的力量及其反作用力,所以他的性格开始向不健康的方面发展。加之心灵支配行动,当哈姆雷特的整个心态失去平衡之后,便直接导致了他在行动上的举步维艰。
奥菲利娅:她是一个年轻纯洁不谙世事的女孩子。她爱哈姆雷特,想接受他的爱情,却因为父亲和哥哥的劝说,对他闭而远之。父亲的死对她的打击很大,而且竟然是自己所爱的人杀死了父亲,因此脆弱的她疯了,她全身戴满花环,爬上小河边上的树,然后从树上跌下来,跌到河心。这里有一处妙笔,对塑造奥菲利娅这个人物形象的帮助很大:开始时她浮在河面上,漂流而下,唱着歌,逐渐地她慢慢下沉,就这样死去了。她的生活中一下子失去了两样最重要的东西,一样是爱情,一样是亲情,并且是她的爱情导致了她亲情的完结。她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而她的死,激化了他哥哥雷欧提斯和哈姆雷特之间的矛盾,又进一步使得哈姆雷特陷入了命运的绝境。
葛特露:在奸王克劳迪斯四处安插了耳目,控制了整个皇宫之后,葛特露不得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委身于他。但是又不完全如此,她还屈从于自己的情欲,所以她的脆弱是含有双重意思的。对此,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发出了“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的感叹,表明了哈姆雷特是了解他母亲的处境的,却又无法接受她的选择。但这并不是一个光属于女性的脆弱,在同样的现实面前,有些男人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所以这种脆弱是属于人性本身的脆弱,与性别无关,也有个体差异,所以说莎士比亚不能一棒子打死所有女人。
女性观念上的男女平等是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而没有莎士比亚,文艺复兴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将完全不同。他的这一句话表明了他在创作中期时对女性性格特点的质疑,也是我对莎士比亚为何会在成长道路中对女性越来越失去信心的质疑。(后可见《麦克白》中对麦克白夫人的形象塑造)
克劳狄斯:哈姆雷特在他的台词当中几次三番地用语言攻击过克劳狄斯的长相,但是克劳狄斯应该并不丑陋,并且相反还可能很有男人味,很招女人喜欢。因为哈姆雷特在许多台词中严厉谴责过王后的脆弱,她服从于自己的情欲,委身于他。撇开王后屈服于他的恶势力这一点不谈,她很快改嫁这一点应该也是出于一个女人对自身的考虑。
克劳狄斯是恶,而不是狠。他的阴谋是一步步来的,小心翼翼,生怕有错。他是一个隐性的残暴之徒,从不外露,因而更加阴险。
波洛涅斯:他属于那种典型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奸臣。在老国王还活着的时候,他并没有阻止女儿和哈姆雷特交往,但是老国王一死,时局扭转,哈姆雷特丧失了嗣位的权利,便失去了提携他的可能性。于是,他就挑拨了女儿和哈姆雷特之间的关系,让奥菲利娅对他的爱情产生怀疑,进而达成自己的目的。另一方面他对自己儿子的爱被莎士比亚表现地十分有趣,他让下人放出儿子的坏话,继而套出他人口中的雷欧提斯的传闻。但是他又不敢让下人把儿子说得太坏,怕损害了他的名誉,只允许说一些纨绔子弟们通常会犯的错误。这的确是个聪明的办法,但我们并不认为这是一个高明的办法。这很能说明波洛涅斯奸而迂的性格特征。
雷欧提斯:他是一个骄傲,自尊心很强,心胸狭窄,小心防范的人。但是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若不是别人教唆,他本性中的良善是不会让他起了这害人之心的。这可以从在与哈姆雷特比剑之前因为涂毒作弊的事情而内心不安,前几回都输给了哈姆雷特这一点中看出。雷欧提斯不是一个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且他自己对道德的观念和尺度把握得都不是很牢固,被人一挑唆一糊弄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变成了他人的工具。再加上先前有一段是讲他劝说妹妹奥菲利娅远离哈姆雷特的爱情,保护好自己的贞洁这一点上来看,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对人性的认识也是消极灰暗的。其实从哈姆雷特对雷欧提斯非常欣赏这一点看来,哈姆雷特似乎对他人品性才干的判断能力也是有问题的。
霍拉旭:他是哈姆雷特唯一的朋友,听见哈疯言疯语,他也不离不弃。他这忠厚诚实的性格特征用他与哈姆雷特在哈临终前的那一段对白来概括,就是——
霍拉旭:不,我虽是个丹麦人,可是在精神上我却更像是个古代的罗马人;……
哈姆雷特:你是个汉子……你倘若爱我,请你暂时牺牲一下天堂上的幸福,留在这一个冷酷的人间,替我转述我的故事吧……
的确,虽然从各个方面讲霍拉旭都是一个平庸的人,但是他对于朋友的这种关爱是值得欣赏的。开场不久,霍拉旭便为了替朋友哈姆雷特证实鬼魂的秘密而不顾危险与之接触,他所承担的心理恐惧其实是他所不必要承担的,而是出于朋友之情他在为哈姆雷特分担。更何况在哈姆雷特的“情感杀害理智”之后,仍旧留守在哈姆雷特身边的朋友也只剩下霍拉旭一人了。并且,在哈姆雷特死后,他更是肩负起为他证明荣誉和揭露事情真相的任务,莎士比亚正是留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好让悲剧收场。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老人与海》导学案
七.《老人与海》导学案
《老人与海》完全可能成为当代一部名副其实的经典作品。厄纳斯特海明威的这部短篇小说无疑具有以往许多巨著的共同特点:在题材所限的范围内几乎达到形式上的完美无缺、处理方法谨严、注意时间和地点的统一,行文简洁而内涵很深。另外,和极大多数巨著一样,海明威的这篇小说读起来可有不止一层的意思。一方面,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带有悲剧性的冒险故事。故事讲到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他留下的唯一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到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故事接着说到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寓言,它描述了人所具有的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一个人如何从灾难和实际失败的环境中攫取精神上的胜利。再一方面,这是带有宗教意义的一种隐喻,作者不引人注目地给这一主题添加了基督教的一些象征和比喻。和柯勒律治笔下的“老水手”一样,海明威笔下的古巴渔民是这样一个角色,他容许作者的想象力同时在两个领域中活动,这两个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一个注意写实,有着动人的情节;另一个则侧重道德说教,充满象征的意义。
桑提亚哥老人已经八十四天没有捕到一条鱼了。最初,一个年轻的孩子曼诺林和他一起分担恶运,但在过了四十天倒霉日子之后,孩子的爸爸让孩子到另一条船上干活去了。从那个时候起,桑提亚哥只是一个人干活。每天早晨他划着小船到有大鱼出没的墨西哥湾流去,每天晚上他总是两手空空地回来。
孩子喜欢并且可怜这个老渔人。曼诺林要是自己没有挣到钱,就会乞讨或偷窃以保证桑提亚哥有足够的食物和新鲜的鱼饵。老人谦卑地接受孩子的好意,谦卑中带有某种隐而不露的自豪感。晚餐时(吃的是大米饭和黑蚕豆)他们总会谈论在运气好的日子里一起捕获的大鱼,或是谈论美国的棒球赛和伟大的狄马吉奥。夜间桑提亚哥一个人躺在自己的小棚屋里,梦见非洲海滩上的狮子,几年前他航海去过那个地方。他不再梦见自己死去的老婆了。
在第八十五天,桑提亚哥在寒冷的黎明前的黑暗中,把小船划出了港口。在把陆地的气息抛在身后之后,他放下了钓丝。他的两个鱼饵是孩子给他的鲜金枪鱼,还有把鱼钩遮盖起来的沙丁鱼。钓丝垂直地下到暗黑的深水里。
太阳升起时,他看到别的一些船只都头朝着海岸,在海上看来海岸象是一条接近地平线的绿带子。一只盘旋的军舰鸟给老人指明了海豚追逐飞鱼的地方。但是鱼群游得太快、也太远了。这只猛禽又在盘旋了,这次桑提亚哥瞧见金枪鱼在太阳光下跃起。一条小金枪鱼咬住了他艉缆上的鱼钩。老人在把颤动的金枪鱼拉上船板以后,心想这可是一个好兆头。
快到中午时,一条马林鱼开始啃起一百寻深处的那块鱼饵来了。老人轻轻地摆布那条上了钩的鱼,根据钓丝的份量他知道那准是一条大鱼。最后他猛拉钓丝把鱼钩给稳住了。但是,那条鱼并没有浮出水面,反而开始把小船拖着往西北方向跑。老人打起精神,斜挎在肩膀上的钓丝绷得紧紧的。他虽然孤身一人,体力也不如从前,但是他有技术,他懂得许多诀窍。他耐心地等待鱼累乏下来。
日落之后,寒意袭人,老人冷得发抖。当他剩下的鱼饵中有一块被咬住时,他就用自己那把带鞘的刀把钓丝给割断了。有一次那条鱼突然一个侧身,把桑提亚哥拉得脸朝下地跌了一跤,老人的颊部也给划破了。黎明时分,他的左手变得僵硬并抽起筋来了。那条鱼还是一直往北游,一点陆地的影子都瞧不见了。钓丝又一次猛的一拉,把老人的右手给勒伤了。老人肚子饿得发慌,就从金枪鱼身上割下几片肉,放在嘴里慢慢嚼着,等着太阳出来晒暖他的身子和减轻手指抽筋的痛苦。
第二天早上,这条鱼蹦出了水面。桑提亚哥瞧见鱼的跃起,知道自己钓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一会儿鱼又往下沉去,转向了东方。在炽热的下午,桑提亚哥节省地喝起水壶里的水。为了忘掉划破的手和疼痛的背,他回想起过去人们如何称他为“优胜者”和他如何在西恩富戈斯地方一家酒馆里和一个大个子黑人比手劲。有一次一架飞机嗡嗡地从头上掠过,向迈阿密飞去。
黄昏之际,一条海豚吞食了他重新放上鱼饵的小钩子。他把这条“鱼”提到了船板上,小心不去拉动他肩上的钓丝。休息一会之后,他切下几片海豚肉并且把在海豚胃中发现的两条飞鱼给留了下来。那天夜里他睡着了。他醒来时觉得当这条鱼跳起时钓丝就滑过他的手指。他缓慢地把钓丝放松,尽力想把这条马林鱼拖乏。在这条大鱼放慢跳跃时,他把划破的双手放在海里洗,并且吃了一条飞鱼。日出时,这条马林鱼开始打起转来了。老人感到头晕目眩,但他尽力把大鱼在每转一圈时拉得更近一些。他虽然几乎筋疲力尽,终于还是把自己的捕获物拉得和小船并排在一起并用鱼叉猛击这条马林鱼。他喝了一点水,然后把马林鱼捆绑在他那条小船的头部和尾部。这条马林鱼比船还长两英尺。哈瓦那港从来没有见过捕到这么大的鱼,他扯起有补丁的船帆开始向西南方向驶去,心想这下要发财了。
一个小时以后,他瞧见了第一条鲨鱼。这是一条凶猛的尖吻鲭鲨。它飞快地游了过来,用耙一样的牙齿撕这条死马林鱼。老人用尽余力把鱼叉往鲨鱼身上扎去。尖吻鲭鲨打着滚沉下去了,带走了鱼叉,而且已经把马林鱼咬得残缺不全,鲜血直流。桑提亚哥知道血腥味会散开来。他望着海面,看到两条犁头鲨游近来了。他用绑在桨的一头的刀子击中了其中的一条,并看着这条食腐动物滑到深海里去了。他杀死了正在撕食马林鱼的另一条鲨鱼。当第三条鲨鱼出现时,他把刀子向鲨鱼戳去。鲨鱼打了一个滚,结果把刀给折断了。日落时又有一些鲨鱼游过来了。起初他设法用舵把朝它们劈过去,但是他双手磨破了皮在流着血,而游来的鲨鱼多得成了群。在暮色中,他望着地平线上的哈瓦那的微弱的灯光,听着鲨鱼一次一次在啮咬马林鱼的尸体。老人此时想到的只是掌舵,和他自己极度的疲乏。他出海太远了,那些鲨鱼把他打败了。他知道那些鲨鱼除了大马林鱼的空骨架之外,是什么也不会给他留下的。
当他划进小港,让小船冲上沙滩时,岸上的灯火都已灭了。在朦胧之中,他只能分辨出那条马林鱼白色的脊背和竖着的尾巴。他拿着桅竿和卷起的船帆,往岸上爬去。有一次他在重压下跌倒了,他耐心地躺在地上,积蓄力气。等他进了自己的棚屋时,他一头倒在床上就睡。
那天早上晚些时候,孩子发现他时他还躺着。这个时候,一些渔民聚在那只小船的周围,对这条从头到尾长有十八英尺的大马林鱼啧啧称奇。当曼诺林拿着热咖啡回到桑提亚哥的棚屋时,老人醒了。他告诉孩子可以把他那条鱼的长吻拿走。曼诺林要老人休息,把身体养好,以便日后再一起出去捕鱼。整个下午老人都在睡觉,那孩子就坐在他的床旁边。桑提亚哥正在梦见那些狮子呢。
有人曾经看过海明威笔下这位老人的原形——他在古巴的好朋友佛恩特斯的照片。他活到104岁,叼着雪茄的手宽大而沧桑,脸上皱缩而斑驳,但深邃的眸子却依然透露着硬朗与坚忍。书中的老人曾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这正是海明威借老人的口告诉读者的本书的主题吧,从此看来这本书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令人折服的现实主义佳作。
书中告诉了我们,一个人的极限可以到达如此的程度,但海明威至始至终没有提醒我们他在表现渔夫的精神,赞美渔夫面对挑战从不屈服的灵魂,他是让我们自己去读懂他。或许每个人对这篇文字见解不同,就好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但当我们翻开书的扉页,就好像打开一个尘封已久的木箱,里面尽藏着珍贵的古器,诉说着曾经的伟岸勇毅,使灵魂洗礼在充满力与美的殿堂中。
海明威曾说:“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作。关于显现出来的每一部分,八分之七是在水面以下的,你可省略去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这是并不显现出来的部分”。
这是个讲述发生在海洋上的故事,你不免会问,书中的老人,海洋,马林鱼又是代表什么呢?忖度你自己的那个冰山吧,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积累着水面以下那八分之七的冰山。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我们逐渐体味着老人的故事,而今想来,或许我们也像是那个漂泊在茫茫海上的老人,我们的大海便是那无穷尽的知识的海洋,航行在课堂与图书馆间,而我们所捉捕的马林鱼正是那一本本的书吧。有时有着孤立无助的悲凉,有时也有着孤身奋斗的快感。
《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老人,却展现了一个世界。小说内容十分丰富,含义深刻,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读后令人回味。人们不知道未来会怎样,航行究竟结果如何,但作为一个不被击败的人,你看那太阳总是要落下去的,但是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67500.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