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复习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复习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复习学案

一、易错易混点判断及修改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缓和的产物。国家是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
2、国体即国家的政治体制。政体决定国体和政党制度。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4、我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真实性、全民性和平等性。
5、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具有制度保障。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反映了人民民主的广泛性。
6、阶级斗争已经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专政职能不断弱化。
7、(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
(2)资本主义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全民民主。
8、资本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都是民主和专政的辩证统一。
9、民主是与专政相对立的政治制度。
10、民主是专政是保障,专政是民主的基础。
11、选举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的权利。
12、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体现了公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13、监督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14、没有法律的地方就没有自由。
15、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法律实施上的平等和立法上的平等。
16、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每个公民在法律上都具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
17、权利和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18、在我国,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19、、公民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同时,国家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障公民个人的合法利益.
20、崇尚民主和法制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
21、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
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
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
二、主观题基础知识梳理
(一)、人民民主专政
1、(1)我国的国家性质及本质是什么?
(2)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或我国人民民主)的两个特点?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3、我国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二)、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1、我国公民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有哪些?
2、为什么我国公民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公民应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参考P9上小字部分)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哪三个基本原则?
理解这三个基本原则。
(三)、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1、我们公民政治生活的有哪些主要内容?并分别对四点简要理解。(教材P12——13)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最根本要求是什么?(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相关推荐

孔孟(第一课时)导学案


孔孟
●说课
本课属于自读篇目,课文结构清楚,层次清晰,阐述的观点也并不深奥,再加上高三学生此时对孔孟已有不少的接触和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也比较熟识,因此本文比较适合于自学。自学并不等于放羊,应该引导学生自学,在45分钟内尽可能收到吸收文化和培养能力的最大益处。本篇课文的课后练习,比较适合于作为边阅读边思考的激发点使用,应该充分运用,这样学习本课的效果似乎更加切实些。
在教材处理上,这一课时把教学内容切分成三大板块,先是整合课文内容,其次是品词味句重点突破,然后适当扩展,温故知新。课后提供一篇逆向思考类文章,为的是能让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得以有效的训练。
●教学目标
1.把握每段的要点,明确孔孟二者的差异。
2.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3.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4.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5.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孔孟思想的具体特点。
●教学难点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课时安排
1.本课安排一课时,指导预习,自读课文,思考孔孟的思想言行有哪些不同。并从文中找出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
2.课内学习指导。由孔孟之说引出话题,比较他们的不同之处。进而分析造成这些不同的历史原因,领悟作者的思想方法。
●教学方法
自读品读法
●教学用具
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运用多媒体教学。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上一篇课文我们了解了庄子,其实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不是道家而是儒家,孔子、孟子、颜渊、子路我们如雷贯耳。同时,我们还通常把孔孟并举。提到大成至圣,我们就会想到亚圣,这两个人总是如影随形,有时孟子的光辉甚至还会把孔子遮掩着。其实,孟子与孔子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大家都知道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时期,孟子生活的是战国时代。据《史记》,孟子是孔子的门人子思的学生,这两人真的能够如出一辙吗?让我们一同来阅读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的《孔孟》。
二、整体初读,归纳提要,整合课文内容。
快速阅读课文,把每一节当中的重点语句划出来,然后对本文内容作一个提要。这个工作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速读要讲求质量,所以第二个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在快速阅读当中迅速抓住每一节中的关键信息。之所以分解到每一节,是因为段节的层次性不很复杂,而它又是一篇课文骨架,学生思考问题的难度会相对小一些。
(明确:本文的内容提要: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于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而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为局势起了变化,孔子处在春秋时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动荡。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学生在回答问题,可以通过量化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品质:如孔孟的三个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局势起了变化。
三、品词味句,探究质疑
1.依据课文第一段的内容,今人冯友兰,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在冯友兰看来,“苏格拉底”与“柏拉图”二人是否相同?为什么?
明确:主要阐述孔孟二人的相同,而第二段的开头又有“但是”的转折,然后进而论述了二人的不同。
2.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
提示:所谓“紧张”,与上文的“轻松愉快”相对,可用“沉重痛苦”来对解,但是还要结合下文来具体回答,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3.“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
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4.课文第四节,举了有关于孟子的一系列例子,如“齐宣王称病,他也称病。……”是为了说明什么?
提示:加深对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列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孟子对“礼”不大重视,在他看来,周礼早已不复存在,自己也不必拘守礼法。
5.“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
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6.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7.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
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8.何谓“低水准平等思想”?
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9.“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它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10.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
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四、拓展延伸
翻译《寡人之于国也》,并结合本文说说孟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老百姓没有再减少,我的百姓没有再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举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饿死了,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从本文的第一句话可以想见当时战事频仍,孟子给梁惠王提出的方案是发展生产,注意民生,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是因为由于战争,杀人盈城,杀人盈野,对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民生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孟子关于王道的主张就是针对当时的局势提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感受到人民的灾难深重,社会矛盾的尖锐,也可以体会孟子慈悲为怀的胸怀,为民请命的激切。
●板书设计

●学习卡片
1.辨音
曾皙(xī)老羸(léi)饿殍(piǎo)谲(jué)诈
乘桴(fú)逾矩(jǔ)庖(páo)厨风舞乎雩(yú)
2.辨形:
老羸——输赢饿殍——乘桴
礼尚往来——无上光荣斩钉截铁——应接不暇
草菅人命——管理得当厮杀——厮打——厮混
3.词语理解
戚戚:忧惧的样子。
饿殍:饿死的人。
老羸:年纪大而瘦的人。
赠仪:赠礼。
谲诈:奸诈。
痛哭流涕:流着眼泪,尽情大哭。
逾矩:超越法度。
天下恶乎定?定于一:恶,怎样。一,统一。
不为已甚:不做过分的事,适可而止。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传说凤鸟在舜的时代和周文王时代出现过。凤鸟的出现,象征着天下太平,圣主将要出世。又传说上古伏羲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上驮着八卦图出现,“图”的出现,是“圣人受命而王”的预兆。
季:指一个时期的末了。
人牧:人君,国君。
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开始称经筵。
4.文化常识一组: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书经》(尚书)《礼》(礼记)《易经》《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或《诗》《书》《礼》《乐》《易》《春秋》。
孔孟名言一组: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充塞乎天地之间。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
见贤而思齐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必修2第四单元第一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课前准备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把历史的视角投入到普通的民众中去,这体现了中学历史教学的崭新趋向。这课在本单元中地位最重要,后两课只是对其中三个具体问题单独拿出来讲而已。

(二)学情分析

这一课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基础知识。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同学通过实践学习法采访年长者。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难点:“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原因。

(五)教学方式

分析式教学,师生互动教学。

(六)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课件方式辅助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探究部分

要求学生分组去采访一些长者,以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通过了解一些汕尾地区近代以来人们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以形成最直观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导入新课部分

播放摇滚歌手崔健的《不是我不明白》。

(演示导言)“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自从中国步入近代。中国人民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却仍未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贫穷落后面貌,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人民穷了几千年了,现在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时候了。”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指引下,全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终于实现了这一愿望,在20世纪末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完这课后,我们将会很明白,这世界为什么变化快。先看看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吧。

(三)师生互动部分

1、课堂探究一:近代以来衣着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演示不同时期中国人有代表性的穿着打扮:清朝末年男子长袍马褂和旗女的旗服及汉女的上衣下裳制女服;清朝男子西装;民国时的中山装和女士的改良旗袍;建国初的列宁装和连衣裙;文革时的绿色军装和军棉大衣;20世纪80年代初国内流行的喇叭裤、夹克;现在的时装。

设问:(1)请说说这分别是什么时候中国人的有代表性的服饰。

(2)请分别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从服装本身的特点、服装的功能、外来影响、政治环境、经济状况等方面去思考)

2、课堂探究二:近代以来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民以食为天”。先演示“买办和他们的洋老板正在吃西餐”,再演示粮票和油票。然后演示现在一些有广东特色的菜肴。

设问:(1)西餐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为何在改革开放前要这些票证来买吃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3)请同学说说在改革开放前后你家饮食种类和结构的演变?谈谈其中的原因

3、课堂探究三:近代以来住房状况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安居乐业是中国人的梦想。演示汕尾地区传统的民居以及现在的居民小区楼房和别墅。

设问:(1)请分析一下汕尾传统民居和“洋房”的特点

(2)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4、课堂探究四:近代以来风俗习惯方面的演变及其原因

情境创设(1):演示资料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选自见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这种愚蠢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耻辱中的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耻辱全体去掉的。

──选自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中华书局,1991年版

设问:请分别归纳康有为和孙中山要求断发剪辫的原因

情境创设(2):介绍缠足的由来,演示三寸金莲穿的鞋子。

设问:为何要放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情境创设(3):演示资料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

──许珂:《清稗类钞》第5册,中华书局1984年版

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第三条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十七条男女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男女一方坚决要求离婚的,经区人民政府和司法机关调解无效时,亦准予离婚。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设问:请结合汕尾实际谈谈中国近代以来婚姻制度的变化及原因

(四)知识结构探究

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课本内容,形成知识结构。

动荡中近代生活发生变化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来

(概括说)

社会风俗

原因

(五)课堂总结部分

总结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六)课后作业部分

1、巩固习题(略)

设计10道单项选择题,1道材料解析题,1道问答题。

2、课后拓展探究

(1)访问老一辈工人(农民),了解新中国成立前后生活的变化,然后写成一篇篇短文。

(2)对自己的家庭在改革开放前后的物质生活(包括收入、住房、衣食、家用电器等)进行调查,然后用表格展示出来。

三、教学后记设计

(一)评价出这节课的--的实施结果。

(二)对这节课的--进行及时的修改、补充、完善。

(三)写出教学感想、心得、体会。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教师寄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目标】
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
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
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
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难点】
1.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学法点睛】诵读、探究。
【知识积累】
一、走近作者
班固,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和帝永元元年(89)初,班固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来,班固因窦宪专权受到株连,死于狱中,时年61岁。那时,《汉书》中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写成,后由妹妹班昭和马续补写而成。
家庭:父亲,班彪;弟弟,班超(投笔从戎);妹妹,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史书有《汉书》(《前汉书》);辞赋有《两都赋》;诗有《咏史诗》。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体断代史,是古代传记文学名著,其中还收录了西汉大量的辞赋和散文,有总集的性质。记录了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共100篇,分为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二、苏武出使匈奴的背景
汉民族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秦汉之际,匈奴贵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势力范围不断扩大。文帝、景帝时代,汉一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一朝力量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解除匈奴对汉一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
三、《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自主学习】
1.校正字音
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
②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
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
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
2、通假字
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
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
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3、古今异义
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
②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今义:业绩)
③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
④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
⑤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⑥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⑦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
⑧稍迁至栘中厩监 (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
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

《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学案
课题:2.3.大气环境(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理解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3、理解大气温室效应4、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重点难点: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各层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温室效应;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方法指导:分析讨论法、探究法
一、自主学习(课前、课中)
高中全程学习方略第41页基础检测
二、合作探究
1、大气垂直分层
大气分层高度气温变化特点与人类关系对流层海拔升高气温_________天气变化50海拔升高气温_________高层大气层海拔上升,气温下降后升高2、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实例削弱表现特点臭氧空洞皮肤癌病例增多臭氧吸收_______________水、二氧化碳吸收_________有云的夏天不太热反射最强为_________天空呈现蔚蓝色波长越_______越容易散射3、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我国分布影响因素影响特点最丰富地区___________最贫乏地区___________太阳高度越大,等量太阳辐射在地表分布越___,同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路程越___同纬度地区,云越少,日照时数越______,被削弱的太阳辐射越________海拔越高,经过大气的路程越________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对流层大气的热源是___________。大气以__________辐射的形式将热量还给地面。________________决定了保温作用的强弱。三、当堂检测(略)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454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