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一章复习课”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巩固本章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教会学生多角度、度方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提问]请说出以下四个反应的反应类型

①NH4HCO3===NH3↑+CO2↑+H2O↑②CuO+H2===Cu+H2O

③Ba(OH)2+H2SO4===BaSO4↓+2H2O④2Fe+3Cl2=2FeCl3

[学生讨论]略

[师生共同评价]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①属于分解反应;②属于置换反应;③属于复分解反应;④属于化合反应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①、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参加:

①、②、④属于非离子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分解反应

的类别和种类可分为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根据反应中是否有氧化还原反应

学电子转移可分为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离子反应

应移动的电子参加可分为非离子反应

据化学反应中热量放热反应

变化情况可分为吸热反应

[问题1]上述反应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学生板演与评价]略

[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概念及转化关系规纳如下: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转化关系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

[讲]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我们判断某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特征。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一般是成对出现的,理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板书]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当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氧化产物)+弱还原剂(还原产物)

(2)一般来说,含有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氯的含氧酸除外),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3、价态归中规律

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错现象。

4、反应先后规律

同一氧化剂与含有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有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问题2]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板演与评价]略

[问题3]反应③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还能表示哪些物质间的反应?

[学生板演与评价]略

[总结]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板书]四、离子方程式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板书]五、例题分析

例1下列化工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用油脂制肥皂B.用铝土矿制金属铝

C.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粉D.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解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B中:Al2O3→Al,C中Cl2→CaCl2+Ca(ClO)2,D中N2+H2→NH3,均有化合价变化,故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A。

例2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三个反应:⑴C+CO2=2CO⑵C+H2O=CO+H2⑶CO+H2O=CO2+H2由此可以判断,在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ACCOH2BCOCH2CCH2CODCOH2C

解析:对于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有以下规律: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式(1)可知CCO,由反应式(2)可知CH2,由反应式(3)可知COH2。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3、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分子式(或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1)GQ+NaCl(2)Q+H2OX+H2(3)Y+NaOHG+Q+H2O(4)Z+NaOH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A.QGZYXB.GYQZXC.GYZQXD.ZXGYQ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可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由(1)得QG,因为该反应为歧化反应,G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必介于Q和-1价氯之间。同理由(3)结合(1)得QYG,由(2)得XQ,由(4)结合(2)得XZQ。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足量NaOH溶液反应:

3Ca2++2H2PO4-+4OH-=Ca3(PO4)2↓+4H2O

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3Fe2++NO3-+4H+=3Fe3++NO↑+2H2O

D.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解析:本题涉及溶液中电解质强弱、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知识,需要对各选项仔细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A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化学式;B中NaOH足量,Ca(H2PO4)2全部参加反应,式中Ca2+与H2PO4-不符合Ca(H2PO4)2化学式中的比例,故不正确;C中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正确。D中HS-水解程度很小。不能用“=”、“↑”,故不正确。答案为C。

例5、(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反应进程”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中性”。即加入的Ba(OH)2溶液中OH-恰好与H+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Ba(OH)2溶液时,要分析此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能继续反应。

答案:(1)2H++SO42-+Ba2++2OH-=BaSO4↓+2H2O

(2)Ba2++SO42-=BaSO4↓

例6、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Ag+、、Cl-B.Ba2+、、CO32-、OH-C.Mg2+、Ba2+、OH-、NO3-D.H+、K+、CO32-、SO42-E.Al3+、Fe3+、SO42-、Cl-F.K+、H+、NH4+、OH-

解析:A组中:Ag++Cl-=AgCl↓B组中,+=BaCO3↓

C组中,Mg2++2OH-=Mg(OH2)↓D组中,2H++CO32-=CO2↑+H2O

E组中,各种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F组中,NH4+与OH-能生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3·H2O,甚至有气体逸出。

NH4++OH-NH3·H2O或NH4++OH-=NH3↑+H2O

答案:E


相关阅读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漳州双语实验学校地理组陈思鹏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组成;掌握地壳、地幔、地核的基本特征;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密切关系及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地壳与岩石圈的范围、软流层的位置;运用比较法学习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及地球外部的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认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通过地震波的应用认识到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通过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运用图表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两个不连续面及地壳、地幔、地核的特征。

2、用图归纳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特点

三、教学难点

1、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第一章集合教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章集合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课型:概念形成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识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能选择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2)过程与方法:从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引出“集合”一词,通过探讨一系列的例子形成集合的概念,举例剖析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性,探讨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2)难点:区别集合与元素的概念及其相应的符号,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教学过程:
【问题1】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大家回忆一下教材中是如何对它们进行定义的?
[设计意图]引出“集合”一词。
【问题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集合吗?请大家思考讨论课本第2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探讨并形成集合的含义。
【问题3】请同学们举出认为是集合的例子。
[设计意图]点评学生举出的例子,剖析并强调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问题4】同学们知道用什么来表示一个集合,一个元素吗?集合与元素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区别表示集合与元素的的符号,介绍集合中一些常用的的数集及其记法。理解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5】“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1)(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
[设计意图]引出并介绍列举法。
【问题6】例1的讲解。同学们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问题7】例2的讲解。请同学们思考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在表示具体的集合时,如何从列举法与描述法中做出选择。
【问题8】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那些内容?有什么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学习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
布置作业。

第一章行星地球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一章行星地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教学难点]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斗转星移这些现象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你们当中有谁知道在地球上这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吗?地球上为什么会有生命?其它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里将要学习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①天体类型
A、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自身能发光发热的球状或类似球状的天体
B、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C、行星在椭圆形轨道上环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自身不能发光。
D、卫星环绕行星运行的、质量很小的一种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一颗卫星。
E、流星体行星际空间的尘粒和固体小块。沿同一轨道绕太阳运行的大群流星体,称为流星群,闯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因同大气摩擦而产生的光迹,划过长空,好像从空中的某一点向外散射开,这种现象叫做流星体。
F、彗星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
此外,还有其它的星际物质。其中,恒星和星云是两种最基本的天体

(附:练习巩固对天体特征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②天体系统的层次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各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各级天体系统的组成如下:
A、地月系月球绕地球转动形成地月系。地球是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的惟一的天然卫星。
B、太阳系太阳、地球和其他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构成太阳系。
C、银河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构成银河系。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其相类似的天体系统,人称河外星系。
D、总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
天体系统共分为四个等级,按照从低级到高给的顺序依次为:行星系——恒星系——星系——总星系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②八大行星的结构特征
划分依据:距日距离、质量、体积
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表现:地球上存在生命
原因:A、日地距离适中——适于生命姓的发展的温度条件
B、质量和体积适中——吸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C、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运动——原始海洋的形成。
地球是太阳系中目前已知的惟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位置及自身条件外,还和它所处的宇宙环境的很大的关系。在太阳系中,大小行星绕日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日公转轨道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课堂小结]
1.用图例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的宇宙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课堂练习]针对每个教学目标而选取的题目,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巩固。

第一章先秦时期


第一章先秦时期

由于原始社会不列入高考范围,本单元涉及从公元前270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期间的历史。阶段特征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经历统一→分裂→统一的历史过程。政治上:奴隶社会经历形成(夏朝)、发展(商朝)、鼎盛(西周)、解体(春秋)四个阶段;战国时期处于封建制度形成时期;通过改革变法,封建制逐步确立;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明显地体现了统一趋势。经济上:夏、商、西周处于金石并用时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逐步推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有初步发展;战国时期逐渐形成“重农抑商”政策。民族上:通过战争及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加强,为后来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文化上:集中体现社会大变革特征,在思想、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有丰硕成果。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1)夏朝的建立;(2)商朝的兴衰;(3)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分封制;(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5)井田制(2008、2009年新增)。

解析: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分封制,是高考的相对热点;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是高考的相对冷点;井田制是08、09年全国文综考的新增考点。对“夏朝的建立”应主要掌握人物和都城;对“商朝的兴衰”应突出盘庚迁殷和残暴统治;对“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应掌握武王伐纣的性质;对“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应掌握相关历史典故(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烽火戏诸侯);对“井田制和分封制”应掌握性质、内容与作用。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2008、2009年新增):(1)农业和畜牧业;(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3)商业交通和城市。

解析:这一考点的所有内容都是08、09年全国文综历史考纲的新增考点。对“农业和畜牧业”主要掌握农作物品种、耕作方式、主要农具和施肥技术;对“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应分期掌握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概况;对“商业交通和城市”应主要掌握商业和交通情况。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1)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2)民族融合。

解析: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民族融合,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

对“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应主要掌握争霸与兼并的主要历史事件;对“民族融合”应把握其方式和意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1)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2)土地所有制的变迁;(3)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解析:春秋战国的农业、改革与变法,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手工业、商业、城市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是历年高考点的相对冷点。“春秋战国的农业”要注意铁农具、牛耕和水利工程的兴修;“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要注意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手工业”要注意手工业成就;“商业和城市”要注意诸侯国都城的双重属性;“土地所有制变化”要注意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原理进行理解。

5.先秦时期的文化:(1)老子和孔子;(2)百家争鸣;(3)文学和艺术;(4)天文和物理;(5)扁鹊。

解析:老子和孔子、百家争鸣,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文学和艺术、天文和物理、扁鹊,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老子和孔子”与“百家争鸣”(先秦思想)要注意每一个思想流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社会作用与现实意义;“文学和艺术”(先秦文艺)要注意其主要成就与艺术风格;“天文和物理”与“扁鹊”(先秦科技)要注意主要的相关科技成就。

从170万年前中国原始人类的产生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前的历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开端,是中华文明的起点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奠基时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段:

(1)远古社会和传说时代(不作考试要求)(从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到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主要内容包括六大原始文化(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氏族、河姆渡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两个传说时代(炎黄时代、尧舜禹时代)、社会组织的两个阶段(原始群居、氏族公社)和生产力发展的两个阶段(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

(2)夏商西周时期(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产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史学界一般认为这是我国奴隶制形成、发展和鼎盛的时期。政治上突出批判暴政、着重复习分封制与井田制;三代社会经济在青铜铸造方面尤其突出,有“青铜时代”之说;文化上突出文字、天文历法和青铜艺术。

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夏朝的建立

(1)夏朝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夏朝。禹死启继,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这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历史的进步。

(2)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夏王朝是奴隶主贵族作为统治阶级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的国家。

(3)夏朝的统治范围: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豫西晋南),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4)夏朝灭亡:夏桀暴政引起百姓的反抗。黄河下游商部落的首领汤,乘机起兵灭掉夏建立。

注意:

第一,从夏王朝的阶级关系看,奴隶主阶级是统治阶级,夏王是最高统治者,奴隶阶级和平民是被统治阶级,所以夏政权性质是奴隶制的;第二,夏朝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机器(包括武装、刑法、监狱、官职等内容),是一个国家。所以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而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是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端的根本理由。

2.商朝的兴衰

(1)商汤建国: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商朝,以亳(今河南郑州,被称为“中国第八大古都”)为都城。

(2)盘庚迁殷:商朝前期多次迁都,盘庚迁殷后安定(殷,今河南安阳,商朝也称殷朝)

商都屡迁原因:政局不稳多次迁都;摆脱保守势力束缚;重视水源地;黄河中下游开发较早(从都城地址总结)。

(3)商朝晚期社会矛盾尖锐:赋税沉重,奢侈腐朽(见《史记》材料);残害人民,自取灭亡(炮烙之刑;人祭、人殉)。

3.武王伐纣和周朝的强盛

(1)周国(商属国)振兴:位于泾水、渭水流域;周文王任用姜尚、周公旦等改革内政,发展经济,使周国强大。

(2)武王伐纣:前1046年,周武王带领一些小国、部落,向商都进攻,牧野之战(奴隶反戈)。

(3)西周建立: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

(4)西周强盛:周是一个地域空前广袤的国家,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加强,在世界的东方具有重要地位。

注意:

牧野之战属于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推翻暴君的斗争。

4.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1)国人暴动:①原因:周厉王暴政(材料: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激化社会矛盾。②性质:平民和奴隶反抗奴隶主统治的武装斗争。③影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动摇了西周政权。

(2)西周灭亡:①背景: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不朝,战争连年,国力贫困。②简况:前者771年,犬戎破京,杀死幽王(宠爱褒姒,烽火戏诸侯)。

(3)东周开始: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春秋)开始。

5.井田制和分封制

(1)井田制

①性质:表面上是国有土地制度,实质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制。(家天下)②内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诸侯臣下受田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纳贡;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2)分封制:

①性质: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②内容:周王把一定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命令,按期纳贡,随从作战;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楚、吴等。

③作用:前期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成也分封);后期削弱了中央,壮大了诸侯,长期分裂混战(败也分封)。(思维方法:辩证观、发展观)

注意:

第一.井田制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井田制在西周时,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促进了西周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古称分封制为“封建制”(即封土地建侯国),要注意这里“封建”的意思。诸侯在得到封地的同时也得到土地上的人民。

第三.井田制是西周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它反过来了又巩固了井田制。

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和畜牧业

(1)农业(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

①农业发展原因:生产工具的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和农田水利发展;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夏、商、西周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②农业发展表现:第一,作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商周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诗经》也有记载。第二,耕作技术提高: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

③农田水利发展: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间引水和排水技术。

(2)畜牧业

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拉车的祭祀。

注意:

农业是夏、商、西周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是王朝统治的经济基础。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

①地位与时代:青铜铸造是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青铜时代”。

②三代青铜铸造业概况:夏朝: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商朝:商周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西周:青铜产品日趋生活化,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其他手工业部门:

玉器加工;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

3.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与交通

①交通工具: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

②人物与货币: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③道路与设施: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平坦大道;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

(2)城市

夏、商、西周的都城,既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注意:

我国“商人”名称的来历——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这一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民族不断融合;铁农具使用,牛耕逐渐推广,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改革和变法;文化繁荣,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繁荣,科学技术有许多领先世界的成果。

三.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历史的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战,民族不断融合,社会经历着巨大变革。是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背景与目的:周王室东迁后,势力一落千丈,诸侯不再听从天子命令,各诸侯国为取得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进行频繁的战争。

(2)齐桓公称霸(公元前7世纪中前期)

①齐桓公首成霸主的条件和过程:物质条件——齐国濒临大海,便鱼盐之利,国家富庶。政治和军事条件——管仲相齐,改革内政和军事制度。全国设置常备军,士兵按居住区域编制,经常在一起操练。管仲改革稳定了齐的统治秩序,有利于生产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正确的策略——“尊王攘夷”,假尊周天子之名,以号令诸侯,目的是提高齐的地位,发展齐国势力。齐强大后,多次召集诸侯会盟,迫使许多诸侯跟随齐国作战。

注意:“尊王”就是要替周王讨伐不服从王命的诸侯国,如伐楚;“攘夷”就是打退周边各族的进攻。如助燕退戎、助卫挫狄。

②齐桓公霸主地位正式确定的标志——葵丘会盟

周王派代表参加,说明其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

(3)晋楚争霸(公元前7世纪后期~公元前6世纪初)

公元前7世纪后期,晋文公发展生产,整顿政治、训练军队,成为当时北方强国;同时南方楚国势力发展到黄河流域。晋楚城濮之战,晋军诱敌深入战胜楚国(“退避三舍”)。此后,晋文公霸业确立。公元前6世纪初,楚军大败晋军,楚庄王称霸中原(“楚王问鼎”)。

(4)吴越争强(春秋晚期)

吴、越在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

越王勾践苦心砺志(卧薪史书有载,尝胆后人所加),发展生产,训练士兵,重新强盛灭掉吴国。

(5)春秋争霸战争的性质和影响(怎样看待“春秋无义战”的说法?)

①性质:“春秋无义战”是指春秋争霸战争都是非正义的,这种说法符合历史事实,是正确的。春秋争霸战争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满足奴隶主扩张领土和掠夺财富的私欲,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痛苦。(性质上确实“无义战”)

注意:分析战争性质主要看战争的目的,而战争的目的贯穿在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中。

②影响:(主要看客观进步影响)战争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减少,大国扩展了疆域,区域性的统一实现,加强了集权性;争霸战争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贵族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发展;争霸战争使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这些都在客观上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影响上“无义战”太片面)

3.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背景: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诸侯国内卿大夫掌权),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格局。这些卿大夫取代国君事件的发生是奴隶制、分封制日益瓦解的表现之一。

(2)战国七雄识记:

①方位: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和中原。

都城:齐临淄赵邯郸燕蓟韩郑魏大梁楚郢秦咸阳。

(3)主要兼并战争:

①齐魏争雄,互相削弱:桂陵之战(今河南长垣,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今山东郯城,减灶计)。

②东方衰落,秦国独霸:长平之战(今山西高平,离间计,纸上谈兵)。

(4)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统一趋势;使人民遭受了更深重的灾难,人民更加渴望统一;各国国君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政治。所以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改革运动兴起。

4.春秋战国时的民族融合

(1)多民族:中原华夏族,四周少数民族

(2)融合方式: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3)意义: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我国铁器的使用可上溯至西周晚期。春秋时期,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2)春秋战国时期,牛耕运用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运力的一次革命。

注意:

铁农具使用和牛耕运用标志着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不仅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3)水利事业发展:中原用桔槔汲水(杠杆原理);春秋楚相孙叔敖修芍陂(淮河流域)、战国秦蜀守李冰修都江堰(长江流域;人物、方案、意义)、战国水工郑国在秦修郑国渠(黄河流域;韩国“疲秦”之计);连通江淮的人工运河邛沟、连通黄淮的人工运河鸿沟等。

注意:

都江堰是集防洪、灌溉、水面漂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使关中成为当时的农业中心;蜀守李冰修都江堰的史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是郡县制已经出现。

2.手工业的发展

类别概况

冶铸业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早于欧洲两千年以上

青铜铸造工艺莲鹤方壶(春秋),金银错技术和雕铸艺术

漆工艺采有夹伫技术(战国)

纺织业战国麻布纤维相当细密

煮盐业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酿酒业春秋战国能以曲造酒

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

3.商业和城市

(1)关系:农业、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和繁荣

(2)物产:东方鱼盐;西方皮革;北方马匹;南方象牙

(3)中心:经济政治双重中心(如《史记》记载齐国临淄,还有赵国邯郸、楚国郢等)

(4)人物:范蠡—春秋后期,陶朱公吕不韦—战国后期,由商入仕

4.从公田到私田

(1)概念:

①公田:周天子分封的诸侯无所有权的要上交赋税的土地。

②私田:诸侯、卿大夫私自叫人开垦的有所有权不上交赋税的土地。

(2)根源与实质:

春秋以前“私田”即已出现;春秋战国时期私田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是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发展);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影响:剥削方式和阶级关系变化

①封建剥削方式出现:私国主人经营“私田”(一些贵族连“公田”也化为“私田”)时,改变了剥削方式,让种田人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这实质上是一种封建性质的剥削方式。

注意:

封建剥削方式较奴隶制剥削方式,更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②阶级关系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原来耕种井田的奴隶转变为依附农民;一部奴隶和平民以及在权力斗争中失败的贵族,自已开荒种地,获得小块土地的私有权,成为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耕农。

5.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

(1)原理: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推广)促使生产关系变化(新剥削方式和新阶级统治)

(2)春秋改革:

①齐:“相地而衰征”②鲁:“初税亩”

③目的:增加国家赋税收入④实质: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⑤历史趋势:井田制的瓦解趋势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趋势

(3)战国变法:

①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A.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推动社会变革。

B.阶级基础:新兴地主阶级队伍日益壮大。(新兴地主来源:贵族地主、军功地主、工商地主;新兴地主的主张:政治上建立地主阶级政权,经济上建立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C.争霸影响:为了取得争霸战争的胜利,必须励精图治,进行改革,增强国力。

D.巩固统治: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只有通过变法才能强国并巩固统治。

②典型:魏国李悝(战国前期)、楚国吴起(战国中期)、秦国商鞅(战国后期)

③影响: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中国社会开始进入封建社会阶段。

(4)商鞅变法:

①变法内容:

经济上: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废井田。政治上:连坐法;建立县制。

军事上:奖励军功。思想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抑儒尚法)。

注意:

商鞅第二次改革较第一次改革在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方面加大了力度。

②意义:(三个“了”)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评价:

A.积极为主: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步强盛,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005年高考题:战国后期秦国强盛的经济原因:变法促进、农业发展)

B.消极为次:商鞅实行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有消极影响。

注意:

商鞅变法成功原因: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新兴地主的要求,这是根本原因;商鞅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符合秦国实际的措施;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秦孝公重用支持是重要因素。

五.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1.老子和孔子

(1)老子和《道德经》

①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春秋末年楚国贵族,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道德经》为其所著(一说是老子的弟子们回忆其言论所著)。

②老子的政治思想:“无为”,即让统治者无所作为,任其自然,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③《道德经》中包含朴素辩证法思想: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从哲学发展角度看是积极的。

④评价老子的思想:

A.积极:提出朴素辩证法(运动、变化);主张“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也不是无所谓,而是不要违反自然和社会规律去胡作非为,此结论综合众多网站观点),反对严刑峻法。

B.消极:“小国寡民”思想。

注意:

老子言论选摘:(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右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4)小国寡民,使民人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①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春秋晚期鲁国人,名丘,字仲尼。

②孔子的儒家思想(大思想家):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③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主张“仁”:“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社会、以德治民),即要求统治者能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维护“礼”:“贵贱有序”(维护奴隶制统治)。要改良:制度因时而变。

④孔子学说经历代儒者改造发挥,成为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

(3)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对教育的贡献(大教育家):

①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德类);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习方法:态度老实、温故知新、学思结合、谦虚好问。

②教育实践:兴办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

③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教育为政治服务)。

(4)孔子对古文化保存和发展的贡献:

晚年编订和整理了“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注意:

《春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5)孔子的局限: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看不起农业劳动。

讨论:

孔子思想在春秋末年产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在当时不受重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汉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

社会根源:春秋晚期,大国争战,生产力发展,分封制、井田制日益瓦解。在奴隶制度逐步瓦解过程中,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

不受重视的原因:孔子所处的是奴隶制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日益形成的时代,要求以暴力打破旧的社会秩序,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政权。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所以不被重视。

后来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孔子主张中包含着坚决维护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等有利于统治者利益的成分。后来的儒家思想家又加以改造和发挥。

2.“百家争鸣”(百家:虚指,极言其多)

(1)概念:战国时期,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很多学派。

(儒墨两派最有实力)

(2)历史条件:

经济发展打基础;社会变革能催生;私学兴起育人才;诸侯纷争是环境。

总之,是经济基础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

(3)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①墨家——墨子:

A.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名翟,战国初期鲁国人,手工业者出身。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初,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不断扩大。

C.思想主张或要求:“兼爱”、“非攻”——反对战乱,人们和睦相处,有安定生产环境;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要求珍惜劳动成果;“尚贤”——反映小产者希望提高政治地位。

②儒家——孟子

A.战国中后期邹国人,鲁国贵族后代,名轲,著有《孟子》。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孟子代表新兴贵族地主的利益,希望用孔子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主张和要求:

C.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或重义轻利、生于忧患的思想)——随着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孟子要求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轻视劳动人民,为统治者辩护。

③儒家——荀子:

A.战国中后期赵国人,名况,著有《荀子》。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反映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增强。

C.主张和要求:

“礼”(根本原则)“法”(具体措施)并用——希望吸收儒法两家长处为地主阶级服务。“制天命而用之”——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

④道家——庄子:

A.庄子,战国中期宋国人,名周,著有《庄子》。

B.思想主张:发展唯心哲学(庄周化蝶);痛恨不公平(“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认为“无用”比“有用”好。

⑤法家——(先商鞅、后)韩非:

A.代表人物:韩非,战国末期韩国贵族,著有《韩非子》。

B.思想主张的社会根源:战国时封建制度确立,统一趋势加强。

C.思想主张:

改革观: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

集权观:为结束诸侯割据,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治观: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建立和巩固政权的要求;也反映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历史现实。

注意:

法家思想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

儒、墨、道、法的历史地位。“非儒即墨”说明当时持儒墨两派主张的人最多;道家其次;而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欢迎。

3.《诗经》和屈原

(1)《诗经》

①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②时间: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③构成:“风”(民风淳朴)、“雅”(大雅之堂)、“颂”(歌功颂德)

④主题:反映奴隶社会晚期的社会状况。

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井田制;有渝(意云)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国,爰及我私——私田出现;其置(锋利的工具)斯,以薅荼蓼——金属农具的使用;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商业的发展。

⑤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2)屈原

①生平介绍:战国后期楚国贵族。希望革新政治挽救楚,被权贵排挤,遭楚王流放。在长期流放生活中了解民间疾苦。前278年,秦破楚都郢,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②创造新体裁——楚辞

③写出好诗篇——《离骚》(古代最长抒情诗)

4.诸子散文

(1)老子散文:情感深沉,想像丰富,充满哲理。

(2)墨子散文:推理与叙事结合,表达政治主张,说明科学技术。

(3)孟子散文: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深入浅出。如“鱼与熊掌不可得兼”(舍生取义)

(4)庄子散文:文字优美,想像丰富,《秋水》、《逍遥游》是其名篇

(5)韩非散文:善用寓言比喻现实,如“守株待兔”(坐享其成、一成不变)

5.艺术

(1)绘画独立: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帛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

(2)青铜装饰:从图案花纹发展到完整画面。

精品如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赏乐铜壶(06四川高考文综已考)

(3)音乐:战国全套青铜编钟

注意:

全套编钟既反映了我国青铜冶铸技术的高超,也反映了当时音乐达到很高水平。

6.天文和物理

(1)天文:哈雷彗星;十九年七闰;《甘石星经》

(2)物理:《墨子墨经》(杠杆原理、浮力理论、声学和光学记载)

7.医学

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望、闻、问、切)

1.井田制、分封制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井田制:①含义: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②内容: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臣下世代享用,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诸侯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贡赋;周朝土地由奴隶主贵族强迫奴隶集体耕种;那时耕地阡陌(阡陌指区隔不同属主田地的田间小路)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③瓦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出现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2)分封制:①含义: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②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贡献财物,并随从周王作战,保卫王室;周初分封的重要诸侯有齐、鲁、燕、卫、晋、宋等。③意义:分封制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3)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2.春秋和战国时期改革的主要不同点

(1)从目的看,春秋时诸侯国的改革是奴隶主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建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阶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

(2)从内容看,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都注意重用人才,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买卖;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上的特权,奖励耕战;实行县制,建立集权政治,削弱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权力。

(3)从改革的特点和本质看,春秋时期的改革是维持奴隶主专政的旧制度;战国时期的变法是废除旧的奴隶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统治地位。

3.如何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历史大变革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度崩溃,封建制度建立。这一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社会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发展成为统一的核心力量。

(3)文化上: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进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

4.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评价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观点

(1)历史角度:这是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情况下,主张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着重强调征服、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是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一个积极成果,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积极进取精神,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2)现实角度:今天,由于过度开发利用自然,已经造成严峻的环境灾难,不应再强调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而应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和自然和谐发展。

5.孔子和韩非子的思想比较

(1)相同点:都国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都是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本质上是一致的。

(2)不同点:①时期不同:孔子处于春秋晚期;韩非子处于战国时期。②主张不同: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政”,维护周“礼”(奴隶制统治秩序);韩非子思想核心是“法”,主张改革、法治、中央集权君主专制。③主张的统治方式不同:孔子重“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重“刑”,强调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反抗。

6.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的比较

(1)相同点:都发生在重大社会转型时期;都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方向;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解放运动;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巨大作用。

(2)不同点:①时空范围不同:百家争鸣发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地处东亚;文艺复兴发生在公元14至17世纪,地处西欧。②生产力发展阶段不同:百家争鸣处于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铁器时代;文艺复兴处于封建社会瓦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③主要打击对象不同:百家争鸣主要针对奴隶制残余;文艺复兴主要指天主教会。④阶级性质不同:百家争鸣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和小生产者;文艺复兴代表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

1.(2009年北京文综12)图6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井田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C

从题意知,武王灭商后封黄帝后代,应该是分封制。注重时空范围。

2.(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A.官名B.爵位C.谥号D.行业

A

司马、司徒是中国古代官职,故来源于官名。

3.(2009年江苏历史1)“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D

从“九鼎”在夏商西周三代统治者手中的流转可知,它们是国家统治权力的象征。

4.(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

B

人性本恶,所以要用严刑峻法,这是荀子思想与法家相通之处,故选B。

5.(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26)《韩非子喻老》中的《扁鹊见蔡桓公》一文记载,神医扁鹊四次面见蔡桓公,便知其、腠理、肌肤,逐渐发展到肠胃、骨髓。该典故说明扁鹊看病所用的诊法是A

A.望诊B.闻诊C.问诊D.切诊

A

从题中“面见”蔡桓公而知其病性,突出诊断法为望诊。

6.(2009年浙江自选模块题号0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说历史现象的原因。(4分)

(1)“诱”因: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2)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

从强国措施及结果角度分析商鞅“诱”三晋之人的原因和结果;从民众利益角度分析三晋之人受“诱”原因。从强兵措施及效果角度分析秦国兵强马壮的原因。

一.易错知识点

1.区分王位世袭制与禅让制。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民主推行首领的军事民主制度,王位世袭制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通过“父终子继”的“家天下”形式,维持王位的继承。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本本质上仍是私有制,国有即“王有”。

3.“春秋无义战”讲的是春秋时期战争的性质,但它在客观上有利各诸侯国实力增强,发展生产,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4.儒家学派代表的阶级利益,春秋晚期孔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体现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5.《五经》是指《诗、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中只有《春秋》为孔子所著,其余都经过了他的整理和编订。

二.方法点拨

1.复习本单元要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集中表现为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分封制的推行,大大发展了奴隶制王朝的势力,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主要表现为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崩溃。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例如,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导致了各诸侯国经济的发展,力量对比变化、思想文化活跃,也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国家统一局面的形成,同时促进了科学文化的繁荣。

3.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4.注意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如分封制和井田制曾促进了奴隶社会的发展和繁盛,但也正是它们在奴隶社会后期成为没落与分裂的重要因素。

5.贯穿辩证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如对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分析、对商鞅与韩非子法治思想两面性的分析、对孔子和老子思想中进步内容和落后内容的分析。

远古社会(不作考试要求,略)

王朝更替:禹建夏;商汤灭夏;武王伐纣建周;犬戎破镐京。

重要制度:世袭制;宗法制;分封制;井田制。

社会经济:农业水利;青铜铸造;商业和城市。

春秋争霸:齐桓公首霸、晋楚城濮之战、楚王问鼎、吴越争强。

政治斗争卿大夫夺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战国兼并:齐魏桂陵之战、齐魏马陵之战、秦越长平之战。

农业:铁农具、牛耕、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经济发展手工业、商业和城市。

剥削方式改变:由公田到私田(奴隶制剥削到封建剥削方式)。

春秋:“相地衰征”、“初税亩”。

社会变革

战国:李悝变法、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思想:老子、孔子、百家争鸣。

思想文化文学:《诗经》、屈原、诸子散文。

艺术:绘画、青铜造型、音乐。

科技:天文历法、物理、名医扁鹊。

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朝代的更替:夏朝约公元前世纪, 建夏, 继承王位,至 灭亡。其统治中心在今,都 。商朝约前1600年, 灭夏立商,前1046年,武王伐纣, 之战,商亡。商先以为都城,至定都殷。周朝由周武王建立,史称西周,定都,前771年,攻杀周幽王,亡。

2.暴政:夏有;商有,作炮烙之刑残害人民,西周 暴政,引发前841年的。

3.制度:夏朝“公天下”变为“”,王位世袭代替了 。西周,经济上实行 ,政治上实行 ,巩固了奴隶制统治。

考点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三代的主要经济部门)

(1)农业发展表现:①作物品种增多:后来习称的“五谷”(稻、黍、稷、麦、豆),时期都已种植,甲骨文和《》也有记载。②耕作技术提高: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农具。人们已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③农田水利发展:井田制的沟洫系统,发展了田间和排水技术。

(2)畜牧业:商朝饲养的家畜很多。牲畜除食用外,还用于和。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1)青铜铸造业(夏、商、周三代被称为我国的“时代”。)①夏朝:青铜器目前发现尚少。②商朝:是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商朝青铜产品主要供和使用。③西周:青铜产品日趋,日用器具数量增多。

(2)其他手工业部门(略)

3.商业、交通和城市

(1)交通工具: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

(2)人物与货币: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作为货币。

(4)道路与设施:从都城到全国有几条宽广的平坦大道;商周时,道路沿途设有旅舍,并建立了制度。

(5)城市:夏、商、西周的都城,既是全国政治、中心,也是早期国家机器发展、王权加强的表现。商朝都城已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

考点三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春秋争霸:周王室衰微; 实力增强。

2.称霸中原:齐桓公称霸, 相齐,尊王攘夷, 会盟。

3.晋楚争霸: 之战, 问鼎。

4.战国兼并: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标志是和。

5.兼并战争: 之战、之战和之战。

6.民族融合:华夏族与周边各族,通过和逐步融合。

考点四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

(1)农业:时代的到来,时期,开始出现铁农具;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的逐渐应用和推广,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水利灌溉事业中原普遍用 灌溉,水利工程有 、 、 

(2)手工业:冶铁业创造了 技术,早于欧洲 年以上;青铜铸造工艺出现了 新技术,代表作有;酿酒技术有重要发明,用 造酒;还有手工业专著《 》。

(3)商业:市场已经形成,出现了许多的商业中心,如、、等。

2.社会变革:

(1)原因:根本原因是的使用和 的逐渐推广;具体原因是的不断增加,井田制度受到冲击,新的 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产生,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国有制;主观原因是 要求政治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2)表现:魏国变法;楚国 变法;秦国 变法(注意其内容与评价)。

(3)影响:经过变法,新的 制度终于确立。

考点五 春秋战国的文化

1.条件:春秋战国,是由向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

2.思想领域:

(1)儒家:①孔子是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政治上有保守的一面,但

也主张;教育上最大的贡献是 ;整理了文化典籍 、 、、 、等。

②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 ,反对苛政。

③荀子主张“ ”,具有思想。

(2)道家:

① 是道家的创始人,著作有《 》,其思想核心是,精华是朴素的 思

想,政治上主张 。

②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界是的主观产物。

(3)墨家:代表人物是,主张 、 、 ,代表的利益。

(4)法家:代表人物是 ,主张 、 、 。

3.文学:《》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结;屈原创造了 ,以 最为著名。

4.绘画:已成为独立的艺术,代表作有和;青铜器装饰从过去的发

展为完整画面。

5.科技:前613年首次在世界上记录了 ;战国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有《墨经》八条;扁鹊创造了。

考点一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1.朝代的更替:21禹启桀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阳城汤牧野亳盘庚镐京犬戎西周

2.暴政:桀纣周厉王国人暴动

3.制度:私天下禅让制井田制分封制

考点二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农业:商周诗经青铜引水拉车祭祀

2.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青铜夏朝商周国王贵族生活化

3.商业、交通和城市:撬贝邮驿传递交通

考点三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1.春秋争霸:诸侯国

2.称霸中原:管仲葵丘

3.晋楚争霸:城濮楚庄王

4.战国兼并: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5.兼并战争:桂陵马陵长平

6.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战争

考点四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社会经济:

(1)农业:铁器春秋战国牛耕桔槔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2)手工业:铸铁柔化处理2000金银错莲鹤方壶曲考工记

(3)商业:中原临淄邯郸郢

2.社会变革:

(1)原因:铁器牛耕私田封建土地新兴地主

(2)表现:李悝吴起商鞅

(3)影响:封建

考点五 春秋战国的文化

1.条件:奴隶制封建制

2.思想领域:

(1)儒家:儒“仁”“礼”创办私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政在得民制天命而用之唯物

(2)道家:老子道德经事物的对立和转化辩证法“无为”“我”

(3)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小生产者

(4)法家:韩非子改革法治集权

3.文学:诗经“楚辞”《离骚》

4.绘画:《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图案花纹

5.科技:哈雷彗星甘石星经《墨子墨经》“四诊法”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651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