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学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学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7.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学案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卞毓方,著名散文作家、教授、《人民日报》高级记者。作品有“小说、诗歌和政论”三结合的散文《文天祥百年祭》《煌煌上庠》,其他还有《雪冠》《岁月游虹》《长歌当啸》等多部散文集。以下是卞毓方在《中国散文论坛》中写的小传:
年过天命才正式开笔写散文,这就像吾乡的某些小孩子,由于反应迟钝,到五六岁还不会说话。然而,当所有的人,包括他的父母,几乎都对他失望之际,他却突然开讲了,而且出口成章,讲得还很利索。
五岁进私塾,“文革”前进北大,这是基础。搞过情报翻译、理论刊物、国际国内新闻,还下过海,这是阅历、积累。
关于自传,我曾经有过各种各样的表述,现简单罗列如下:
1.本人姓卞,什么变?接线的小姐总要反问。啊,就是那个,多一点就“卡”,少一点就“下”,卡不住,下不去,就是“卞”。先生你真会说笑话,怎么是笑话,这是度,是境,也是缘。
2.曾经干过这样那样,属于非驴非马之族,天命之年忽然爱上散文,并且不觉得爱上的是散文,甚至不觉得摆弄的是文字。
3.文化者,先文后化,亦文亦化,全身心与文俱化;一笔在手,犹如乾坤圈在握,惟觉文能补气,文能丰神,文能御侮,文能敌贼,而不忧其他。每思欲与我中华文化而化,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真正文化。
二、写作背景
文天祥,宋末杰出的民族英雄,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江西吉安人。他是宋理宗时的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宋都临安(今杭州)危急时,文天祥请率二十万义师背城一战,宰相陈宜中不许。后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冒险逃脱到温州,拥立益王赵昰,以图复兴,转战于赣、闵、岭南等地,兵败被俘。在拘囚的四年中,敌人百般劝降,终以不屈被害。时隔700多年的1996年,作者缅怀英雄业绩,满怀对英雄人品人格的敬意,写了这篇祭文。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噬碎(shì)戕灭(qiānɡ)聒噪(ɡuō)颜杲卿(ɡǎo)
攘袂(mèi)戏谑(xuè)
2.词义
昂昂:形容精神振奋,很有气魄。
凛凛:可敬畏的样子。
枭雄: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智勇杰出的人物;魁首。
趾高气扬:走路时脚步举得高高的,神气十足。形容得意忘形、自以为了不起。趾,脚。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赌本都押上去,输赢就在这一把了。比喻不顾一切,以全力作最后的冒险,企图一举侥幸取胜。注,赌注。掷,指掷色子。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第一部分:评价文天祥。
评其精神,评《过零丁洋》
第二部分:写元人对文天祥的几次劝降。
四位劝降者
第三部分:叙述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
时间、地点、气候、情形
二、内容详解
本文是作者的“出山之作”,“是‘小说、诗歌、政论’的三结合”(作者语),文章通过史料及想象刻画出民族英雄文天祥“威武不能屈”的高大形象,格调大气而深沉。
根据文本的结构形式,可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子,通过写对文天祥的评价引出下文。
本部分开头,作者满怀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敬仰和爱戴之情写道:“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760岁。7个多世纪,一个不朽的生命,从南宋跨元、明、清、民国昂昂而来,并将踏着无穷的岁月凛凛而去。”这样,文章开头作者即把按捺不住的激情,一下子全盘亮给了读者,巧妙地推出了一个永生的、大义凛然的历史英雄形象,并创造出一种强烈的感情氛围,为整篇文章奠定了基调。文天祥就是一种精神,他从肉体中超脱出来,自由自在,虽死犹生,永垂不朽。文天祥精神就是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忠贞爱国、正气浩荡的伟大人格。文天祥的肉体虽已消失于世间,但他的精神永放光芒。“怦然令我心跳”写出了文天祥精神对作者的影响,“不朽的生命”“昂昂”“凛凛”表现出作者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由衷敬意。这两句话表明文天祥精神自诞生以来,跨越时空界限,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会深深植根于每一位华夏儿女的心中,这就是作者对文天祥的高度评价。文章开头就为全文奠定了一种抒情基调。下面,作者就用他那饱含对民族英雄敬意的笔追忆文天祥的英雄事迹。文天祥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但他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九州百姓的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一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的擎天玉柱”。正是这“擎天玉柱”,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慷慨赴国难,誓死忽如归”,赶走了一拨又一拨践踏中华大地、蹂躏九州百姓的侵略者,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本部分第2段中,作者追忆文天祥写《过零丁洋》一诗的情况。作者给这首诗以高度评价,认为“真正配得上他760岁生命的”,首推他在零丁洋上完成的这首“浩歌”。这首诗是大汉奸张弘范强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张世杰时,路过零丁洋,文天祥为表白心迹而写的。同时,它也是文天祥过零丁洋引出的感触之作。诗中叙述他从读书出仕到救亡报国所经历的艰危,抒写他被俘后为国牺牲的精神,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诗的首联,上句是说明他的出身,下句是写他的战斗生活。颔联概括了整个局势和个人经历,使读者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接着,颈联就从他一生中感受最深的、最有典型意义的两件事来说了。上句“说惶恐”,表现了文天祥渡险滩时和将士们言谈的情景,寓有同艰危、共患难之情;下句“叹零丁”,表现了他单身只影,含有战士死尽、残生独存的寂寞。可以说,它概括了文天祥的一生。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话洋溢着文天祥的“头可杀,志不可屈”的崇高气节,英雄胆略和爱国爱家的耿耿忠心。诗的情调极其沉郁悲壮。文天祥写完这首诗后给张弘范看,张看到诗中词义坚决,就不敢再逼迫了。
第3段开头,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假设句:“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作者说,“他是可以永生的”,即文天祥仍会受到后人的尊敬和怀念。但“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文天祥精神的内涵还需进一步丰富,这为下文描述更能表现文天祥人格的事迹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写元人对文天祥的几次劝降,表现文天祥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机智勇敢的品性。
本部分开头一句作者就指出“考验他的人格的,是比杀头更严峻的诱降”。诱降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使好人变成坏人,忠臣变成贼子。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卖国贼洪承畴就是一个例子,他被清军俘虏之初,确实想以死报效明朝,做一个忠臣,故多次想绝食自杀,但最终经受不住“美人”的诱惑,失去了自尊,丢掉了人格,成为满清贵族杀害自己同胞的帮凶,流下了千古骂名。
下面,作者具体形象地描述了“各种身份的说客”对文天祥的诱降过程。
第一个登门劝降的是留梦炎。对留梦炎,作者先交代了他的身份:和文天祥“同为南宋的状元宰相”,然后指出两人“位同志不同”。在文天祥保家卫国之时,他却破坏抗战,弃城弃职逃跑,最终投敌卖国卖家,成了可耻的汉奸卖国贼。作者在这里将留梦炎和文天祥作了对比,通过对比,留梦炎的丑恶嘴脸昭然若揭,文天祥人品的可贵得到突出。留梦炎之流为什么会蜕变成汉奸卖国贼?作者对此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作了分析。作者认为是他们的“不倒翁哲学”,作者将这种投降哲学形象地称为“有奶便是娘”。在这里,作者气愤地发表议论:“这种‘奶’里缺乏钙质。”他们是软骨头,他们失去了人格!他们是“精神侏儒”,他们不识也不配听文天祥那气壮山河的诗句!在这里,作者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对留梦炎之流的痛恨,同时也表明了对文天祥的钦佩。文天祥最恨的就是卖国贼,故将前来劝降的留梦炎骂得鼠窜而去。元的第一次劝降以失败告终。第二位来劝降的是九岁的南宋小皇帝赵。这对文天祥来说,是又一次更严峻的考验,因他宁死不降的原因就是忠于宋帝,而宋帝若叫他降,他将怎么办呢?对此,文天祥早已想好了应对之策,他用“哭”使宋帝“无从开口”,元的第二次劝降又一次失败。这次劝降,不但是对文天祥人格的考验,也是对他才能的考验。这样,一位宁死不屈、足智多谋的民族英雄活生生地站在我们眼前。软的不行来硬的,依靠汉奸不行,元人自己赤膊上阵了。第一位与文天祥交锋的是元中书平章政事阿合马。阿合马想以淫威气势压倒文天祥,文天祥不卑不亢,从容应对,弄得阿合马理屈词穷,只好抛出其杀手锏:用杀头逼迫文天祥就范。在此,作者发出了一番感慨:“像文天祥这样的一代奇男,是杀头所能吓趴的吗?!”这句话是对阿合马浅陋的嘲讽,也是对文天祥的礼赞,句中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感情。作者由此联想到毛泽东关于人品人格最高层次标准的阐述,即太史公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箴言。接着引用了文天祥经常用来勉励自己的话:“千年成败俱尘土,消得人间说丈夫!”这句话和毛泽东的标准惊人地相似,它一方面解释了文天祥能够保持伟大人格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对他人格的高度评价和赞美,崇敬爱戴之情溢于言表。下面一段,作者描写了文天祥对阿合马的恐吓所作的反应,“昂首挺胸”“一脸不屑”写出了他傲视敌人的神态,“要杀便杀”道出了文天祥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的决心。这使阿合马黔驴技穷,没能完成主子所给的任务。诱降的屡次失败并没能使忽必烈死心,这反而加强了他使文天祥降服的决心,因文天祥的价值便在此。作者说“这就见出了他的目力,一代政治家的战略巨眼”,“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这些句子实质上是从侧面折射文天祥的人品和才能,它也是作者从另一角度对文天祥的高度评价和赞美。为使文天祥投降,忽必烈又想出给文天祥铐上长枷囚禁的方法,想以此“耗蚀文天祥的锐气,消磨他的精神”,从而达到目的。他们猜想文天祥肯定受不了这番折辱,因为这是比杀头还要厉害的惩罚。作者详细地描述了文天祥被囚禁一个月后元丞相孛罗亲自出马诱降文天祥的过程。作者先交代了当时“天寒地冻,漫空飞雪”的环境特点,为英雄的出场渲染了一种悲壮凄冷的气氛,接下来是一番唇枪舌剑的交锋。孛罗“挖空心思,多方诘难,企图从根本上摧毁文天祥的自尊,以便乘隙诱归”,文天祥抱着必死的决心,沉着应战,冷嘲热讽,这又使孛罗败下阵来,劝降又一次失败。元统治者只好继续囚禁文天祥,幻想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本部分写了文天祥与各种劝降者的交锋。他们既有元的重臣,也有宋的叛徒;既有与文天祥地位相平的前同僚,也有已成为元的傀儡的宋皇帝;所用方法既有软的也有硬的。文天祥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严峻考验,这使文天祥精神的内涵更丰富,使他的形象更伟大,使他的人格更崇高。在这里,作者采用以描述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的方法,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一代民族英雄的高大形象,满怀深情地高度评价了文天祥的崇高人格。
第三部分,重点叙述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
本部分首先交代元人以囚禁逼迫文天祥屈服这一事实。在此基础上,作者对这一事实发表了自己的感慨:站在文明文化的角度看,一位700年后“犹然光芒四射”的,“依然如钻石般璀璨”的人物却被“扼杀、窒息”,是人类的灾难;但站在同样的角度看,正是灾难磨炼了文天祥的意志,考验了他的人格,体现了他的价值,使他为人类的文明文化内涵的“丰富、完满”作出了贡献,故这是人类的一大骄傲。这是作者对文天祥人格的充分肯定和赞美。在此,作者又联想到了能体现文天祥人格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有形的宝贵财富——诗文。这样,作者由评述文天祥的人格转成对文天祥诗文的评述。关于最佳诗文的产生,作者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然后列举了几个中外历史事例论证自己的观点。这几个事例一方面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它还和文天祥写《正气歌》相类比,说明文天祥及其《正气歌》同那些历史人物及其作品一样光照千古;同时,它也引起了下文对《正气歌》的介绍。以下几段作者用他那传神之笔给我们介绍了这一气壮山河的大作的创作过程。
作者先交代了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时间:1281年夏末的一个晚上。又介绍了环境特点:牢房中,苦热难耐的天气,难以入鼻的恶气浊气。然后想象到文天祥对自己艰难奋斗的一生的追忆,想到此时此景激起了创作传世名作《正气歌》的欲望。《正气歌》是文天祥崇高人格的真实写照,也是他能保持这种人格的动力和原因。“天地间的正气、先贤们的正气仿佛已经流传灌注到了他的四肢百骸、关关节节”,强风暴雨都不能打动他、使他动摇,他对它们“浑身不觉”,这也暗示了元人无论动用什么手段,也丝毫撼动不了浑身充满正气的文天祥。写到这里,作者忍不住抒发对《正气歌》的赞美之情:“啊!古今的无穷雄文宝典,在这儿都要黯然失色。这不是寻常诗文,这是中华民族的慷慨呼啸。”接着,作者借“兴”的手法引出《正气歌》是借文天祥之口“为社会立言”的说法,从而将他提升到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挖掘出了它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由此可见,文天祥固然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但作者并没有只限于他自身,把他的行为看作孤立的偶然的现象,而是注重从历史的民族的高度,去寻找其形象的必然性、精神的永恒性。后面作者连用整齐的语句、诗化的语言、浓烈的感情,热情洋溢地歌颂了《正气歌》对世间万物的影响。它也使文天祥最终完成了“尘世的使命”,“跨入辉煌的天国”。《正气歌》的最后四句又特别点出:那些具有“正气”的古代圣贤,虽已离去很久,但他们的光辉榜样仍然鼓舞着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古代圣贤的浩然正气激励着文天祥,而文天祥身上的浩然正气又感动了上苍。文本最后写到“室外,滂沱大雨裂天而下,夹杂着摧枯拉朽的电闪雷鸣,天空大地似乎将要崩裂交合了”。这壮观的场面暗示着文天祥及其《正气歌》感动了苍穹大地。文天祥的高大形象“俨如一尊山岳”,永远矗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至此,文天祥的生命历程达到了顶点,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高潮。文章戛然而止,让读者在震撼中回味思索。
通观全文,一位浑身充满正气,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形象跃然纸上;整齐、传神而又饱含感情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者;精辟的分析、中肯的评价揭示出文天祥精神的精髓之所在。读罢此文,我们会感受到文天祥的正气,感受到卞毓方的正气,我们也会浑身充满正气!
三、技巧鉴赏
1.丰富的想象
历史题材的散文要写得生动,除了详实的史料之外,还离不开丰富的想象。作者在充分参考史料的基础上,展开了大胆的想象。如第二部分写文天祥与几位劝降者的对话,既使行文生动,又表现出文天祥的忠贞;第三部分描写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写牢狱情景,写室外天色,写天祥思索,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丰富的想象补充了史料的不足,增加了生动的细节,使文章更加摇曳多姿,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2.真切的抒情
本文激情洋溢,感人至深。开篇就充满感情:“怦然令我心跳的,是他已活了760岁。”这样以直接抒情开头,开篇就能吸引住读者,也令读者“怦然心跳”。有时候,作者采取间接抒情,把感情融入写景、叙事之中,如:“室外,滂沱大雨裂天而下,夹杂着摧枯拉朽的电闪雷鸣,天空大地似乎将要崩裂交合了。天祥凝立不动,身形俨如一尊山岳!”这些抒情语句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读后令人深思,令人振奋。
3.精当的议论
说理不必长篇大论,只需点到为止,这才耐人寻味,恰到好处。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往往忍不住自己也“掺入”进历史事件中来,以当代人的视角发几句议论。如第一部分写到文天祥自杀不成,作者说:“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写到文天祥不理会留梦炎的劝降,作者又忍不住发表议论说:“真的,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而且,作者还常常借题发挥,调侃揶揄一下现代人的弊病:“留梦炎之流的后人对乃祖的投降哲学又有发挥,最形象,最直白的是‘有奶就是娘’”。这些议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加了文章容量。
四、疑难探究
疑难问题:有人认为,在南宋灭亡,元人统一天下的情况下,文天祥的宁死不屈显得没有意义,是不值得的。请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探究思路:可从文天祥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这一角度考虑,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
参考答案:民族英雄文天祥以其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战斗精神受到后人的怀念和爱戴。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国家危难之机,以文天祥为榜样,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奔赴战场,含笑刑场。在对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赞颂的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在南宋已不复存在,元人已统一全国的情况下,文天祥仍舍弃宝贵的生命,这是很不值得的。因为在封建社会,忠君和爱国是密不可分的,封建皇帝代表国家,忠于封建皇帝就等于爱国。南宋已亡,文天祥已无皇帝可忠,已无国家可忠,爱国从何谈起?我想,持这种意见的人太不了解文天祥,更不了解爱国的真正含义。文天祥被捕以后,南宋降将张弘范曾问过文天祥:“南宋已不存在了,天下也已成了元人的天下,你为什么还不愿意为元人做事?文天祥对此的回答是:“君为轻,社稷为重。”由此看来,文天祥眼中看中的并非哪个封建皇帝,而是“社稷”,也就是国家,他也没有狭隘地把皇帝和国家看成一个统一体。国家的独立、主权的完整在文天祥的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文天祥在南宋皇帝投降后,仍然激励并领导人民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在狱中,文天祥受尽非人的折磨,经受住了各种各样的考验,保持了忠于国家民族、矢志不移的浩然正气。临刑时,他从容问左右曰:“何为南方?”有指之者,即向南再拜,说:“臣报国至此矣!”慷慨就义。曾参加过抗元斗争的王炎午在《生祭文丞相文》中说:“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这一高度赞誉,反映了宋末元初广大人民对于民族英雄文天祥深切的缅怀敬仰之情。700多年后,著名散文家卞毓方又作《文天祥千秋祭》,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由衷敬意和赞美。
文天祥身上的浩然正气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他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至今仍是我们国家民族发展、强盛的根本。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在分析句子的基础上,要立足全文去考虑问题。
参考答案:文天祥所体现出来的生命光辉在以后他所经历的三年漫长的囚禁生涯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他在敌人的诱降和威逼面前所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更动人心魄。这是我们社会需要的钙质和磨刀石,这种精神铸成了我们民族的灵魂,这就是文天祥的使命。
二、点拨提示:本题考查对关键句子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历史背景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参考答案:1.诱降比杀头更可怕。如果承受不了各种诱惑和折辱而投降,那就是灵魂的毁灭。
2.作者用葵藿和铁石比喻坚定不移、高洁不屈的文天祥,用狗尾巴草和秽土比喻卖国求荣的留梦炎,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和对留梦炎的不齿。
3.这句话流露出作者的一种遗憾和无奈。在人类的发展史上,有多少王朝是因为国君昏庸、不识人才而演出悲剧,反倒是敌对的一方更懂得人才的可贵。而文天祥同样成为悲剧的主角,南朝小皇帝不知道他的才能,敌人忽必烈却要千方百计招降他,这是多么可悲可叹。
三、点拨提示:本题要求联系《正气歌》作答。中国诗歌史上的例子只要合乎要求即可。
参考答案:文天祥的《正气歌》正是在他被俘之后,在漫漫的囚禁生涯中,在人生最激烈最惨痛的漩涡里喷薄而出的,这是最悲壮、高亢的诗歌。中国诗歌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文中提到的有李煜,他在亡国之后,诗风大变,写出了可歌可泣的作品。其他的还有:李白在被逐出长安后,写出了《梦游天姥吟留别》;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不平则鸣;陆游、辛弃疾国破之后写出传诵千古的爱国诗篇等等。

相关阅读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教学目标]
积累基础知识;学习文天祥的凛然正气及强烈的爱国情怀;学习文章截取人物某段历史来表现其伟大人格及崇高品行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英雄?(各抒已见)
为民族的生存而斗争甚至牺牲的人是不是英雄?(是民族英雄)那么你能否列出一些民族英雄。(引导学生点出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他不仅用生命谱就了一首壮烈的英雄史诗,更为后人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佳句,传诵千古。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卞毓方为他写的一曲赞歌——《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千秋祭》(板书课题、作者)。
二、基础知识积累
我已经布置大家预习过这篇课文,我们学习课文的过程也是检验大家预习成果的过程。首先我们先来检验一下大家的字词积累情况。(出示投影)
给下列字词注意
煌煌(huáng)戕(qiāng)灭葵藿(huò)聒(guò)噪
戏谑(xuè)缧(lěi)绁(xie)攘(rǎng)袂(mèi)夙(sù)昔
掌握下列熟语
黄钟大吕:形容音乐、文辞的正大与庄严。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
撒手锏:(也作杀手锏)比喻关键时刻使出的最拿手的本领。
三、整体把握
本文是卞毓方为文天祥作的传,我们可以通过这篇传记来了解文天祥其人。下面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中元人劝降过程中的对话,从这些语言描写中,看一看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投影出示问题)
1、先由两位同学各扮演文天祥和留梦炎读文中第44页最后一段。
2、分组朗读阿合马与文天祥的对话(第46页)
3、齐读孛罗劝降一节
由三到四位同学作出评价。
(是一位有着金铮铮铁骨的民族英雄。坚守节操,忠肝义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移。任凭元人威逼利诱,也丝毫不能动摇他对国家的忠贞。)
四、探究学习
以上是我们对文天祥的评价,那么作者对文天祥又有什么样的认识呢?文中第二部分在描写文天祥与劝降者的对话之前,都有一番评价,请找出来并说一说这些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1、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总结:诱降并非想从肉体上将一个人杀死,而是杀死一个人的灵魂,诱降比杀头的考验更加严峻。南宋的左相投降了,南宋的皇帝也投降了,投降就可免一死,投降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可是面对这些引诱,文天祥头也不低一下,可见他的伟大,他所做的并非寻常人能做得到。
2、真的,你让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谁是葵藿、铁石?谁是狗尾巴草、秽土?
文天祥——葵藿(对宋朝忠诚谒慕)、铁石(坚贞不屈)
留梦炎——狗尾巴草(随风摇摆,卖国求荣)、秽土(污秽不堪,遗臭万年)
表明作者对文天祥的崇敬,对留梦炎之流的鄙视与不齿。作者认识到文天祥的忠贞品格是极其可贵的。
3、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一代政治家忽必烈一直努力地想要劝降,国为他十分了解文天祥的可贵——他不单单是一个才子状元,更是一代忠臣,一个不可多得的良臣。文天祥的品格使得敌对的首领都为他倾心,他越是不降,忽必烈就越能认识他的可贵,也就越想尽办法劝降。而文天祥不为所动。
由这些可以看出,作都对文天祥是持怎么样的态度的?(高度肯定)
五、文天祥的使命
1、作者对文天祥高度肯定,因为他面对元人的威逼利诱面色不改。那么既然他不愿归降元人,有人劝他死他又没有死,这是为什么?(学生浏览第一部分中最后一段后回答。)
——因为“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2、他的使命是指什么?
——他的使命指的是复宋和创作《正气歌》。看过他的《指南录》就知道他曾经试过要逃,但最终又被抓,他活下来无非就是想找机会逃出去,完成复宋的使命。创作《正气歌》是其历史使命,无法复宋,却留下了一腔正气在人间,激励后人。
六、体会
1.文天祥没有完成复宋的历史使命,却完成了《正气歌》的创作。《正气歌》是文天祥在怎样的处境之下创作的?
——囚禁中,求生不能,求逃不成的处境中,将要慷慨赴义的时候写下的,表明心志的作品。
作者在写文天祥创作《正气歌》的过程中写道:“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体会。(分组讨论)
(提示:历史上有哪些悲壮高亢的诗文的诞生情况是和文天祥的《正气歌》诞生情况相同,是在作者人生中最激烈、最惨痛的漩涡里创作出来的?)
——屈原《离骚》,被放逐、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状况下。
杜甫《春望》,三吏三别。
陆游《示儿》
普希金《致大海》(囚禁)
谭嗣同《题猜猜狱中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李煜《虞美人》
李清照《声声慢》(夫死家亡国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尽凄凉。
出示投影: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孙子膑脖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小结:
许多传世名作都是在作者遭受极度的苦厄之后创作出来的。当然前提是他们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大家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当你遭受苦难、挫折或者委屈之后,特别有创作的欲望,并且写出来的文字都是真情流露,写得比平时好些呢?
由此可见,人生未必是一帆风顺就好,人有时候必须得经历磨难才能有所成就。所以当你遇上挫折的进修不必抱怨,想想文天祥,想想那些饱经沧桑的诗人们,你会得到力量。

第7课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7课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千秋祭
卞毓方
一、作者:
卞(bian)毓(yù)方,当代作家,记者。
二、人物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吉安市)。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
三、词语:
怦(pēng)然凛(lǐn)凛而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独柱擎(qíng)天煌煌(huáng)笔墨云愁雾惨颠簸(bǒ)黄钟大吕舍身取义刀光剑影戕(qiāng)灭衢(qú)州迫不及待葵藿(huò)秽(huì)土精神侏儒摇唇鼓舌聒(guō)噪不已戟(jǐ)指厚脸昧心李煜(yù)辚辚(lín)绝尘一代枭(xiāo)雄趾高气扬衣单形瘦雍(yōng)容戏谑(xuè)恼羞成怒撒手锏(jiǎn)箴言(zhēn)缧绁(léixiè)孛(bèi或bó)罗乱髭(zī)倒竖拽(zhuài)博学宏词科诘(jié)难歇斯底里黔(qián)驴技穷孤注一掷奸佞(nìng)攘(rǎng)袂(mèi)心旌(jīng)嵇(jī)绍祖逖(tì)颜杲(gǎo)卿擦拭笔走龙蛇摧枯拉朽
※补充词解:
怦然:形容心跳的样子。
凛凛:严肃,严厉
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比喻竭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独柱擎天:比喻独力支撑起大局。
煌煌:明亮。
舍身取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刀光剑影:形容激烈的厮杀、搏斗。
秽土:肮脏的土。
精神侏儒:指精神上苍白、猥琐的人。
戟指:直指的意思。
绝尘:完全没有了尘土,形容走远了。
一代枭雄:某个时代中强横而有野心的人物(或智勇杰出的人物;或魁首)
雍容:文雅大方、从容不迫的样子。
撒手锏:指旧小说中厮杀时出其不意地用锏投掷敌手的招数,比喻最关键的时刻使出最拿手的招数。
箴言:劝诫的话。
诘难:追问,责难。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黔(qián)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了。
孤注一掷: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奸佞(nìng):奸邪谄媚的人。
心旌:心旗。
笔走龙蛇:比喻草书的笔势矫健生动。
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被打跨。
四、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五、研讨:
1、全文主要写了文天祥一生中哪一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1279年被元兵所俘,1280年被押送至北京囚禁,在狱中写完《正气歌》。(1283年被元朝杀害)
按时间顺序。
2、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一、概述文天祥一生的伟大意义,介绍他被俘的情景。
二、写文天祥在狱中不畏敌人的威逼利诱,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
三、写文天祥在狱中创作《正气歌》的情景,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3、作者在第一部分认为,假如文天祥在被捕的时候就死去,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但同时作者又说:“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的钙质;盘古氏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你认为文天祥未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在敌人的威逼引诱、软硬兼施下,表现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硬骨头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作为杰出的榜样代代相传。
4、作者在第二部分里集中笔力写文天祥在各种考验面前的凛然正气。请结合文天祥的表现,说说下面的句子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认识。
①诱降决无刀光剑影,却能戕灭一个人的灵魂。
——名利引诱看起来比肉体折磨“美丽”得多,但它的杀伤力更厉害,因为它能直接毁灭人的灵魂。
②真的,你让葵藿如何跟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
——英雄与叛徒之间决无共同语言,只有尖锐的对立。
③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权力的高地,往往是那些敌对派别的首领,也就是对峙的双峰,才更为了解,更为识得对方的价值。
——因为同在高位,在敌对中更能感受对手的份量。
5、作者说:“纵观世界文学史,最为悲壮、高亢的诗文,往往是在人生最激烈、惨痛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是生命的孤注一掷。”请结合对《正气歌》的认识举出中国诗史上一些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50页倒数第一段。
如司马迁、屈原、曹植、诸葛亮、杜甫、陆游、辛弃疾、关汉卿、蒲松龄、曹雪芹、鲁迅、田间等。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抄写并翻译文中所引文天祥的诗句。

《前方》导学案-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前方》导学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前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对人生之旅独特的哲学思考

2、初步掌握有关文本研习的评点方法。

【学习流程】

一、学习导入

毛泽东在少年时期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少年时的毛泽东胸怀大志,离家远走,求学四方,先后到过长沙、北京等地丰富了学识,成熟了思想,最终缔造了新中国,成就了他的丰功伟业。而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最初的离家。其实千百年来,离家也正是人类的普遍行为。人们为什么要离家呢?离家之后的人生之旅是怎样的呢?学习《前方》也许你会有深深地思考。

二、背景知识

1、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年生,江苏盐城人。现任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蔷薇谷》、《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黑瓦》、《根鸟》、《细米》等。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是“追随永恒的力作”。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作品大量被译介到国外,《红瓦黑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以上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中国台湾中国时报年度开卷奖、“好书大家评”年度最佳小说奖等奖项。

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呢?因为他写了人类普遍关注的生活元素——美。

2、文学观点。

曹文轩反对文学过多地贴近生活,力图表现生活纯净的美。他创作的倾向就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构建。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对精神家园的探寻呢?还是让我们来品读文章吧。

三、研习文本。

(一)阅读全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迁徙()袭击() 按捺不住() 憔悴()

惶惑()温馨()水中之屑()抛锚()

(二)研习第一部分(1)

这是一篇根据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前方》的照片写成的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作品和文字构成的。成功的摄影散文不是对摄影作品呆板的解说,而是由图像本身引发的新的思考。《前方》,它的开篇引出一个什么话题呢?

无论归家还是远行,都与离家有关,“离家”正是本文要谈的话题。

(二)研习第二部分(2-7):对人类的离家进行叙述和分析。

1、为什么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课文是作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1、离家的习性与欲望没有寂灭2、外面世界的诱惑3、出自无奈4、前方对人的呼唤

2、为什么要描述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明确:能更直观地表现迁徙是习性,前方对动物的诱惑。

3、因为各种原因的离家最终的追求是什么?

明确:获得生命的快感,满足虚荣心;获得自由;为了一个梦想。

(三)研习第三部分(8-11):分析人类悲剧性的精神状态。

1、因为人们的离家远行,产生了“路”“车”“船”。思考,与先前相比,人类的离家变的是什么,不变的是什么?(8段)

明确:变的是离家的方式、手段、速度,不变的是离家的内涵。

2、为什么人类总要离家,总要赶路?(9段)

明确: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3、作者为什么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生苦旅苦在何处?用了哪些例子说明?

人生之路是不平坦的,有很多的坎坷,人除了受一路的皮肉之苦外,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这只是形象的说法,其实的说法只能是人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不可能完全吻合,因而自然会产生了烦恼苦闷。因此,作者说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境遇之苦,精神之苦。作者用钱中书的《围城》、丰子恺的散文描绘的场景加以说明。

4、第11段人的悲剧性实质分为那几个方面?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2)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3)“人无法还家。”(4)“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5、《前方》表面上是写离家,实质着眼于归家。离家和归家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家是我们人生的出发点,而前方又时时刻刻召唤着我们,我们总是围绕着家进进出出。为了追求理想,我们离家;为了寻觅精神家园,我们又归家。在“离家”与“归家”的进出中,我们有了精神追求,寻觅着精神家园。

(四)最后一段话回扣摄影作品,怎么理解。

将要回家的,其实处在心灵的旷野;走向旷野的,远离了精神的家园。

(五)探究作者观点。

在人生的道路上,人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家,更需要精神的家园。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不断地寻找这种精神家园,但这条道路和人类走向前方的道路都是漫无尽头的,因此,人类自然会产生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永远在不断寻找着精神家园。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有人认为,这种观点可以让人们全面地关注人类的精神生活,总而让人类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完善;有人认为,精神家园的无法寻找,让人类永远处于痛苦状态中,自寻烦恼,不可提倡。

【学习总结】

家--------------------------路---------------------------前方

┃┃┃

(精神家园)(人生之路)(未经历的人生)

【学习巩固】

《离骚》导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离骚》导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离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天问》,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古乐曲名。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学
1、走进新课: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3、课前思考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我的问题:
二、课内研讨
1、自学反馈
(1)注音(A级)
(参见下文注解)
(2)文言知识
A、通假字
俪规矩而改错:亻屯郁邑余佬傺兮:
何方圈之能周兮:进不入以离尤兮:芳菲菲其弥章:
B、一词多义
余虽好修女夸以轨羁兮()
虽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悔()
C、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自前世而固然:
D、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E、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3)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2、语言揣摩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以善淫。
评析: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评析:
(3)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评析:3、合作交流:
问题1:《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问题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色?4、本课小结,我的收获:
三、课外拓展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2题)
A.“骚体”又称“楚辞体”,得名于屈原的《离骚》,特点之一是多用“兮”字。
B.散曲包括套曲和杂剧,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曲子形式,体式比较自由。
C.《白洋淀纪事》是孙犁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作品集。
D.惠特曼是美国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对我国“五四”以来的新诗影响很大。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诗中的奇服是指什么说的?他描写这样的“奇服”有什么作用?
3、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l_“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远游》)。
3.“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九歌国殇》)。
4.“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
5.“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卜居》)。
四、课后检测
快速完成《同步作业》积累运用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80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