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高一化学教案:《铁与水蒸气反应》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铁与水蒸气反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铁与水蒸气反应》教学设计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在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铁与水蒸气的反应出现在科学探究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课本要求学生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装置,使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以此为依据设计这节课。

2.教学内容分析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反应实验装置的设计是学生应逐步培养的能力。本节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很好地平台,由于是高中第一节实验探究课,需要结合学生在初中学习到的一些实验装置的知识,把已经学过的零散的知识进行整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

3.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见过一些实验装置,比如O2、H2、CO2的实验室制法,简单的性质实验,具备了完成化学实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具备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这些知识都是本节课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知识的积极构建者,主要采用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方式,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

4.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原理

2.设计出简单可行的铁与水蒸气的反应装置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实验探究法,在复习反应装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2.在教学过程中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2.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

(2)发展性目标

以课本实验为依据,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3)教学重点的分析与确定

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呈现的,引导学生合作设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并进行方案评价。由此确定教学重点: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设计。

(4)教学难点的分析与确定

水蒸气制备,氢气的检验等这些基本实验学生在初中已有所认识,如何将已学的知识串在一起,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成功地完成铁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一难点。

5.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图:如右图。

图形

意义说明

开始,结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

(2)教学资源的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选用的教学资源是必修一中科学探究中的一个实验设计,且是高中阶段第一个实验设计,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问题情境的开放性措施

本节课创设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如下:

①请你写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

设计这个问题,主要考虑这节课是设计实验,方程式已经学过,所以直接提问默写方程式。

②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实验装置由几部分组成?

设计实验之前先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降低实验设计的难度,由于这是学生第一次设计实验,学生没有头绪,这个问题可以使学生有个基本思路,便于设计实验。

③请分组设计铁与水蒸气的实验装置,并画出你设计的装置简图?

这个问题最重要,是本节课重难点,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每个小组最终拿出一个方案,确定方案后,在展台展示并由学生说出自己组的设计思路,之后其他组进行点评,教师也作适度点评,但以学生为主。

④课本上给出的实验,设计思路和优点在哪里?

这个问题主要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少量水蒸气可以用湿棉花制备,少量氢气还可以用肥皂泡收集,再进行点燃检验。

⑤通过课本实验,你刚才设计的实验装置还可以怎么改进?

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会学与致用,设计实验时我们要打开思路、大胆想象,使同学设计的更新颖,实验效果又好的实验,这也证明了实验的多样性。

(4)学生活动的开放性措施

①小组讨论。六个小组各设计一套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②学生展示设计方案,并回答其他组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③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创新能力

(5)教学过程描述实施

上本节课之前,教师已经将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讲了,上课后,教师先请一个学生板书铁与水蒸气反应的方程式,然后请学生看课本50页科学探究第二段:设计一套简单的实验装置,使还原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并提问大家:整套装置应包括哪几部分?学生讨论教师指导得到回答:整套装置应包括水蒸气发生、水蒸气与铁粉反应、检验产生的气体三部分。教师扣到本节课重点:请同学们结合初中所学的实验知识画出你设计的装置简图。

学生共分为六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个别问题加以指导。学生基本出结果后,派代表用投影展示各组设计的结果,陈述自己组的设计思路,并由其他组提出问题,给与评价。六个组都展示完毕之后,教师从学生的设计的装置中总结几套比较好的方案。

在上面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本中给出的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新的问题:这个实验的原理和优点在哪里?学生讨论回答,得到答案:此实验很新颖,而且简单,首先一支试管代替三支试管,其次用肥皂泡收集少量氢气很新颖。接着教师提出问题:你设计的实验还可以怎么改进?让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

最后,学生小结归纳本节课重点内容并谈学习体会。通过学生的发言,可以看出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达到了教学的实效性。

课后,组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在课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效果的认可,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要求学生认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和失败,进行自我评价,为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学生小组活动评价标准

学生自我评价标准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我积极参与实验设计活动

我尊重别人的成果,并虚心学习

我善于发问,并会举一反三

通过本节课我的收获很大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不符合

我们讨论时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和发言

我们小组的成员涉及的实验方案切实可行

我们自我感觉学习效果较好,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7.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特别提出:一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问题意识的培养,二是化学学习的方法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我也始终贯彻这两点。这节课激发了学生对实验很高的兴趣,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它们的思维和实践有了一次强烈的碰撞,坚定了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

相关阅读

高一化学教案:《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离子反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化学教案:《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知识梳理

一、电解质、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

1、溶液导电的原因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

2、①电解质是在 或 能够导电的 。例如: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

②强电解质是在 的电解质。例如:强酸: 、 、 ;强碱: 、 、 、 ;绝大多数的盐如:NaNO3 、CaCO3 、BaSO4等。

③弱电解质是在 的电解质。例如:弱酸:CH3COOH、 H2CO3 、H2SO3、、H2S 、H3PO4等;弱碱:Mg(OH)2、Cu(OH)2 、NH3 ·H2O等

练习1、 下列物质中,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属于弱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

A. 碘化钾 B. 乙醇 C. 氨气 D. 蔗糖 E. 醋酸

F. 硫酸氢钠 G. 氨水 H. 液氧 I. 氢氧化钠溶液

练习2、根据有关概念回答下列问题:① H2SO4 ②液氨 ③氨水 ④铝条 ⑤氯化钠⑥石墨 ⑦二氧化硫 ⑧水 ⑨氧化钠 ⑩氢氧化钡

判断上述物质中:在一定状态下能够导电的是 ;属于电解质的是 ;

附注:SO2、SO3、CO2、NH3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导电原因是与水作用后的生成物(H2SO3 、H2SO4、H2CO3 、NH3 ·H2O)电离所致,并非自身电离出自由离子,所以SO2、SO3、CO2、NH3等不是电解质,而H2SO3 、H2SO4、、H2CO3 、NH3 ·H2O则是电解质。

二 电解质的电离

1、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 。

2、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注意:电离不通电。

氯化钠的电离

将氯化钠加入水中,在 作用下,钠离子和氯离子脱离NaCl晶体表面,形成了能够 的 和 。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为: 。

3、HCl、 HNO3 、H2SO4 的电离方程式

HCl HNO3

H2SO4

它们都能够电离出H+,因此我们从电离的角度对酸的本质有一个新的认识,电离时 叫做酸。

类比:电离时 叫做碱;

电离时 叫做盐。

4、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表示方法:强电解质的电离用 表示;

弱电解质的电离用 表示。

强电解质:Ba(OH)2 NaCl

BaSO4 NaHCO3

NaHSO4(水溶液中) 熔融的NaHSO4:

弱电解质:H2CO3 ,

CH3COOH Cu(OH)2

NH3·H2O

附注:多元弱酸的分步电离,分步书写,且第一步电离为主,各步方程式不可叠加。多元弱碱,一步书写到位。

练习3、 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H2S :

(2)NaHS:

(3)NH4HCO3:

(4)AgCl:

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

电解质溶液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电离出的某些离子之间的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离子反应不一定所有的物质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但至少有一种物质是以离子形式存在。

2、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________________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意义: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如:H++OH-=H2O表示的意义为: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写、拆、删、查”。

“写”: 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拆”:如强酸、强碱、可溶性的盐写成离子形式;其他物质写化学式:如单质、沉淀、气体、水(难电离物质)、氧化物、非电解质、多元弱酸酸式根(如HCO3-、HSO3-、HS-)等。

“删”:删去两边相同的离子即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

“查”:检查两边_______和________是否相等,反应条件,沉淀符号,气体符号等。

注意事项:

金属、沉淀、气体、难电离的、氧化物、单质一律写化学式。例如:FeO 、HCl

固体之间的反应一般不写离子方程式

浓硫酸、浓磷酸写化学式;浓硝酸、浓盐酸写离子形式

微溶物作为反应物,若是澄清溶液写离子符号,若是悬浊液写化学式.微溶物作为生成物,一般写成化学式(标↓)。

③氨水作为反应物时写成NH3·H2O;作为生成物,若有加热条件或浓度很大时,可写NH3(标↑)。

如碳酸氢铵和足量的热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或者浓的碱液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

碳酸氢铵和足量的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正误判断

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①注意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不可主观臆造产物及反应,如铁与稀硫酸反应写成2Fe+6H+=2Fe3++ 3H2 ↑就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注意看离子反应中原子个数、电荷是否守恒,即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和电荷均应相等。如硝酸银溶液中加入铁粉的反应写成Fe+ Ag+=Ag+Fe2+是错误的,因为电荷不守恒,而应写成Fe+ 2Ag+=2Ag+Fe2+。

③注意看离子反应中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碳酸钙与盐酸反应写成CO32- + 2H+=CO2↑+H2O是错误的,因为CaCO3不能拆成Cu2+ 和CO32-。

④注意看离子反应是否漏掉反应的离子。如硫酸铁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写成

Ba2++SO42- =BaSO4↓是错误的,漏掉了Cu2+和OH-的离子反应。

⑤注意看离子反应中离子配比是否正确。如稀硫酸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恰好中和写成

H++SO42-+Ba2++OH-=BaSO4↓+H2O是错误的,应写成2H++SO42- +Ba2++2OH- =BaSO4↓+2H2O。

⑥注意看离子反应的反应用量。如“过量”“少量”“等物质的量”“适量”“任意量”等。如少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写成CO2 + OH - = HCO3-是错误的,这个离子方程式是过量的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应写成CO2 + 2OH - = CO32-+H2O。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反应的本质是反应前后离子的种类发生变化。我们所学过的离子反应有复分解反应和置换反应两种类型。

(1)复分解反应

在溶液中进行的复分解反应都属于离子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气体、难溶物或难电离物质(如水)中的一种产生。

(2)置换反应

在溶液中进行的置换反应也属于离子反应。如锌与硫酸铜溶液混合,硫酸铜溶液中电离出的铜离子会减少,其离子方程式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1)能发生离子反应的不能共存

①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②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等

③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2)隐含条件的应用规律

①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常见有色离子有:Fe2+(黄色)、Fe3+(浅绿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

②酸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如OH-、CO32-、 HCO3-、 SO32- 、 HSO3- 、 S2- 、HS- 等在酸性条件下不能大量存在。

③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OH-,如H+、Cu2+、Fe3+、Al3+、Mg2+、NH4+、弱酸酸式根(HCO3-、HSO3-、HS-)等在碱性不能大量

高一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一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高一化学教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3、综合运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学习重点和难点: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目标1: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可以把反应分成两类: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

判断一个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

3. 氧化还原反应与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⑴化合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说, 的化合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⑵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一般说, 的分解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⑶置换反应:全部是氧化还原反应。 ⑷复分解反应: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4.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电子 →被 →发生 反应 →得到 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 电子 →被 →发生 反应 →得到 产物

目标2:表示电子转移的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同种元素在反应前后转移电子的情况。

例如:

注意:①箭号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起止为同一元素。

②箭号不代表电子转移的方向。 ③电子有得必有失,电子得失总数应相等。

④参加反应的所有元素可能是全部,也可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参加了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2Mg + CO22MgO + C 2KClO3 2KCl + 3O2 ↑

2.单线桥法:表示反应过程中电子在反应物之间的转移情况。

例如:

注意:①箭号从还原剂中失电子的元素指向氧化剂中得电子的元素。

②箭号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③数字表示某元素失电子(也是另一元素得电子)的总数。

练习:

4NH3 + 5O2 4NO + 6H2O 3Cu + 8HNO3 = 3Cu(NO3)2 + 2NO↑+ 4H2O

目标3: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作用

1.守恒律: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相等,失电子总数和得电子总数相等。除此之外,质量和原子个数也都守恒。

作用: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及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

2.强弱律:较强氧化性的氧化剂跟较强还原性的还原剂反应,生成弱还原性的还原产物和弱氧化性的氧化产物。

氧化性: 剂 > 产物 还原性: 剂 > 产物

3.互不换位规律

① 同种元素相邻价态的粒子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不发生转化)。

如:S与H2S,SO2与H2SO4,均不能反应,因此可以用浓H2SO4来干燥SO2气体。

② 含同一元素的高价态化合物和低价态化合物反应时,该元素的价态互不换位,而是生成中间

价态的物质,即高价态 + 低价态→中间价态(同种元素之间的氧化还原只靠拢不交叉)。

如:H2S(-2) + H2S(+6)O4(浓)= ; KCl(+5)O3 + 6HCl(-1) =

作用:a.判断元素或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有无或可能,但非难易。

b.分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推测变化产物。

4.优先律:在同一个反应环境中,氧化剂遇到多种还原剂时,首先与最强的还原剂反应,反之亦然。如在 FeI2溶液中通入Cl2,因还原性I->Fe2+,所以当Cl2不足时,先将I—氧化,FeI2 + Cl2(少量) = 当Cl2足量时,才能将Fe2+,I—完全氧化。 FeI2 + Cl2(过量) =

目标四: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程度的判断

1.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

金属单质的还原性:

K>Ca>Na>Mg>Al>Zn>Fe>Sn>Pb>H2>Cu>Hg>Ag>Pt>Au

金属离子氧化性:

Ag+>Hg2+>Fe3+>Cu2+>H+>Pb2+>Sn2+>Fe2+>Zn2+>Al3+>Mg2+

>Na+>Ca2+>K+

2.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进行判断

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顺序:F2>O2>Cl2>Br2>I2>S

阴离子的还原性顺序:F-<O2-<Cl-<Br-<I-<S2-

3.根据周期表位置判断

在周期表中,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金属性逐渐减弱;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4.根据元素化合价价态的高低判断

一般说来,氧化剂含有较高价态的元素,还原剂含有较低价态的元素。变价元素位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位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可记忆为:“高价氧化低价还,中间价态两边转”。如:

H2S为强还原剂;浓H2SO4为强氧化剂,单质S和SO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5.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

氧化性强弱为:氧化剂>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剂

还原性强弱为:还原剂>还原产物,还原剂>氧化剂

如:5Cl2+I2+6H2O=10HCl+2HIO3 氧化性:Cl2>HIO3 Cl2>I2 还原性:I2>HCl

6.根据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难易程度(反应条件)的不同进行判断

应当注意的是:判断氧化性或还原性的依据是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不是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所以反应条件越容易,反应速度越快。氧化性或还原性就越强,反之则弱。

7.根据原电池中的电极反应判断

正极:强氧化剂 + ne- = 弱还原性物质

负极:强还原剂 - ne- = 弱氧化性物质

8.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判断

如酸性:HClO4>H2SO4>H3PO4>H2CO3,可判断氧化性:Cl>S>P>C。

9.外界条件对某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影响

⑴物质的浓度越高,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如HNO3)

⑵温度越高,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 ⑶酸性越强,氧化性越强(KMnO4)。

目标5 :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原则:化学方程式中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总数相等。

2、步骤:标变价、列变化.求总数、配系数

[说明]配平离子方程式时,配平时应注意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

练习:

1.Zn + HNO3 = Zn(NO3)2 + NH4NO3 + H2O

2. Cl2 + KOH = KClO3 + KCl + H2O

3. Cu2S + HNO3(稀) = Cu(NO3)2 + NO↑+ H2SO4 + H2O

4. MnO4—+ SO32— + H+ = Mn2+ + SO42— + H2O

5.H2O2 + Cr 2(SO4)3 + NaOH = Na2SO4 + Na 2CrO4 + ;

6.FeSO4 + O2 + H2O = Fe(OH)3 + Fe2(SO4)3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内容标准

学习要求

补充说明

6.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的涵义,能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6.1知道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及其限度;能描述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移动规律。

可利用图像、数据等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

6.2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

6.3能进行有关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简单计算

7.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7.1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7.2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运用该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进行分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认识化学平衡移动的规律,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涵义。

(3)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图像、数据等描述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培养学生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运用勒夏特列原理对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的分析和判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相应的化工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编写上,力图体现从定量角度更为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因此与有关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限度两方面相关的概念和理论,就构成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本节内容既抽象又具体。抽象在它的理论解释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有些反应的深层本质学生是接触不到的,只能凭思考,想象,增大了学习的难度;说它具体,是在生活中有大量鲜活的事实,因此为学生掌握本节内容造成相当难度。

从教师教的角度考虑,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等教学内容,教师在大纲教学时相对熟悉,而化学平衡常数是本节的新增内容,教师接触较少,无形中给教师的教造成一定难度。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的重、难点如下:

本章教学重点:

1.化学平衡的概念的建立。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3.勒沙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本章教学难点:

1.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

3.勒沙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4.平衡常数及转化率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的范畴。当化学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在该条件下的最大限度,即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它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与变化途径无关。这就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提供了灵活利用所学知识的可能,在始态和终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可以设计不同的途径来达到同一个平衡,从而使问题简化。教科书通过实验,介绍浓度、压强(气体反应)、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由于有了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做基础,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及相应的【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等栏目的引导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认识化学平衡移动,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发生变化的结果,化学平衡总是向着反应速率变化幅度最大的方向移动。

本章虽然没有具体的化工生产内容,但选择化工生产最适宜的条件必然涉及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理论的应用。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分析具体反应的特点,如反应物的聚集状态,气体体积的变化,能量变化等,进而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合理选择。同时要学习全面思考问题,兼顾各种条件的相互影响,如温度对平衡和速率的影响,高压对平衡的影响及对设备材料的要求,在比较中趋利避害,取得最优化的条件。使学生了解化学理论对生产实际的指导作用。

化学平衡常数有利于从定量角度加深对化学平衡的认识理解,教科书利用某一反应体

系的一组浓度数据,导出化学平衡常数以及化学平衡常数只随温度变化、不随浓度变化的结论。

(二)学时安排

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安排5学时,可分为4个课堂教学单元进行:概念建立教学,实验探究教学,理论思考教学,化学计算教学。这4个教学单元相互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

四、教学资源建议

1.在建立平衡概念的环节,建议补充硫酸铜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实验录像和多媒体动画模型演示,目的是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概念。

2.为了让学生认识化学平衡状态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设计了三个实验,为了更好地体现实验的研究功能和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建议全部采用边讲边实验的形式,可以通过填写实验报告、交流、反思等方式呈现,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归纳提炼的能力。

3.在理论分析过程中,可以利用简单的已学反应为实例,以降低分析的难度,同时在分析之后应再给出一例,让学生再次分析,以巩固理解。

4.在实际应用层面,可以登陆查询资料的网站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学科网、化学资源网、K12等。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指导策略建议

本节教学可设计分为概念建立教学,实验探究教学,理论思考教学,化学计算教学四个教学单元。建议采用如下模式进行教学:

1.教学中可本着温故知新的原则,从学生已有关于溶解的知识,从溶解平衡导入化学平衡。从一个熟悉的内容出发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人的思维是有弹性、有潜力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具有伸缩性。这样,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而且每次都是经过改组的,目的不同的,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就会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入)。通过对溶解平衡的理解和迁移,让学生建立起化学平衡是个动态平衡的概念。

2.对化学平衡的教学应重视实验,建议设计成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充分讨论,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师生共同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3. 对于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应重点讲解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启发学生运用浓度变

化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来解释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而推及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要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得出总是吸热方向的反应速率对温度的变化最敏感,变化幅度最大,从而得出温度变化导致平衡移动的方向。

4.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从中分析总结规律。对Kc而言,它只受温度影响,不受浓度影响,不必进一步推导说明。

六、课堂评价建议

(一) 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来检验。

1.在一定条件下,使NO和O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

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

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

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不变

2.一定温度下,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

A.N2,H2和NH3的物质分数不再改变

B.c(N2):c(H2):c(NH3)=1:3:2

C.N2与H2的物质的量之和是NH3的物质的量2倍

D.单位时间里每增加1 mol N2,同时增加3 mol H2

3.在下列平衡体系3NO2+H2O2HNO3+NO中加入O2,则化学平衡( )

A.向左移 B.向右移动 C.不移动 D.无法判断

4.反应2A(g)2B(g)+C(g);正反应吸热,达平衡时,要使v正降低、c(A)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压 B.减压 C.升温 D.降温

5.在密闭容器中投入1 mol CO(g)和3 mol H2O(g),下列反应:

CO(g)+H2O(g)CO2(g)+H2,达到平衡后,测得CO2(g)为0.75 mol,再向其中加入5 mol H2O(g),达到新平衡后,CO2(g)的物质的量可能的是( )

A.0.50 mol B.0.75 mol C.0.85 mol D.1.1 mol

6.已知一氧化碳与水蒸气的反应为:CO(g)+H2O(g)CO2(g)+H2(g),在427 ℃时的平衡常数是9.4。如果反应开始时,一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浓度都是0.01 mol/L,计算一氧化碳在此反应条件下的转化率。

(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学生在实验设计、交流、反思和评价过程中来检验。

如实验2-7的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报告的设计中可以体现

常温

冷水

热水

颜色及变化

原因分析

结论

思考、回答

请试用图形表示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教案:《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化学反应的类型、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三部分,主要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讨论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原教材穿插在第一章"卤素"中学习,新旧教材这部分的要求基本一致,但比起原教材来,新教材有三个特色:

1、结构合理:新教材从研究燃烧出发,导入氧化还原,先由复习初中所学的四种基本类型入手,对照Fe2O3+3CO==2Fe+3CO2类属判断的矛盾导出氧化还原,顺理成章。全节拟成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纲目清晰。

2、表述生动:用拟人漫画形象生动的表述概念,激发兴趣,便于理解。

3、联系实际:列举生产、生活中对人类有益或有害的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以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

(2)了解初中所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不同分类的关系。

(3)会用"双线桥"式表示基本的氧化还原方程式。

能力目标: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谁是氧化剂、还原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用辨证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事物的意识。

【课时分配】

3课时:(1)学习"一、二";(2)学习"三",练习写"双线桥"反应式;(3)课堂小结,课堂训练及作业评析、补偿。

【教学设计】

1、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转移

教学内容要点

教与学活动建议

一、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化学学习了化学反应分类共有:

1、根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数、类别分:

基本类型:化合:A+B=AB

分解:AB=A+B

置换:A+BC=AC+B

复分解:AB+CD=AD+CB

2、根据反应物得失氧分:

氧化:物质得到氧

还原:物质失去氧

3、判断反应属于何类型:

Fe2O3+3CO==2Fe+3CO

CuO+H2===Cu+H2O

二、氧化还原反应:

1、实验分析:

实例:CuO + H2 = Cu + H2O

↓↓

从得失氧分析:失氧 得氧

↓↓

从升降价分析:降价 升价

↓↓

电子转移分析:得e 失e

↓↓

反应结论: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同时发生,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2、概念迁移:

用价态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没有得失氧的反应。

(1)电子完全得失:2Na + Cl2 === 2NaCl

(2)电子对偏移:H2 + Cl2 === 2HCl

得出氧化还原的本质定义:

凡是有电子转移(得失、偏移)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三、氧化剂和还原剂

1、实例分析:

CuO  +  H2 = Cu + H2O

↓↓

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

↓↓

被还原 被氧化

↓↓

氧化剂 还原剂

↓↓

得电子物质  失电子物质

------------------------

从反应物中找

2、用"双线桥式"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08984.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