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1课桥边的老人学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课桥边的老人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桥边的老人
不叹流年
遗憾是生命的馈赠。我们的爱、怨、悔、悟,因为遗憾才感受得那么真切。梭罗说:“人在孤身一人的时候是最不孤独的,因为只有在这时候他才获得一种大自在;只有在这时候,他才使流浪在众人之中的我回到他真正的家。”在真正的家里,才有真实的自我,真实的表白,真实的向往。
回忆让我们放缓步伐,停一停,想一想,明白生命不是赛跑,生活不是高速路,人生是一条蜿蜒曲折而又静静流淌的河,有慢、有散、有快、有急、有顺、有折;有呢喃,也有喧哗;有奔腾,也有冰封;有污染,也有洁净;有狭隘,也有宽容;有春秋,也有冬夏。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就是真实的生活。当然,生命的奔波不会轻易停止,许多时候是静谧的回忆和醒悟让我们的生活慢下来,在每一个平淡的日子里,细细品味生活的美好,不叹流年。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海明威(1899—1961),出生于美国芝加哥郊区的一个医生家庭。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遍体伤痕。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常升起》,这部表现战后青年人幻灭感的作品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其他代表作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和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老人与海》。

二、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以二战为背景。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与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捍卫民主、反对法西斯,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亲眼目睹了法西斯的不义战争给西班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文章“桥边的老人”便是战火西班牙人民的缩影。作者借此表达了反战主题。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蹒跚() 轮辐() 嘎嘎() 脚踝()
踯躅() 看管() 撇下() 岔路()
答案 pánshān fú gā huái zhízhú kān piē chà
2.多音字
看()看守()看望 干()相干()干劲
挨()挨近()挨打 强()坚强()勉强()倔强
答案 kān/kàn gān/gàn āi/ái qiáng/qiǎng/jiàng
二、词语辨析
1.爆发 暴发
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有时可通用,如极力控制感情的爆发(暴发)。
“爆发”着重于“爆”,迅猛突然地发生。运用范围比较广,可用于火山、起义、事变、炮声、欢呼声、掌声等。“暴发”着重于“暴”,突然而猛烈,常用于洪水,还指用不正当手段突然发财或得势。
(1)据朝中社报道,朝鲜国防委员会人民武力部当天向南方军事当局发出通知:目前,缓和朝鲜半岛军事紧张、阻止第二次朝鲜战争________,是直接关系到民族兴亡的迫切问题。
(2)由于山洪________,洪水断路,本来就不好走的路雪上加霜。4名同志被颠得翻江倒海,晕头转向,下车之后,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了。
答案 (1)爆发 (2)暴发
2.侦察 侦查
两者都是动词,都有就某事进行观察和调查的意思。“侦察”是军事术语,秘密性更强,涉及范围广。“侦查”为法律术语,具有特定的对象,所得材料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
(1)新建成的合肥市市看守所,彻底改变了过去落后的羁押状况,为建设文明、先进的监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配合________、起诉、审判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进一步研发和配套列装先进的攻击武器、________信息系统,是提高军队质量建设水平、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关键,也是军事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 (1)侦查 (2)侦察
三、成语积累
1.神秘莫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疲惫不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非常神秘,难以推测。
2.形容非常疲乏。
主旨归纳
本文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地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文本探究
1.文章里的“我”有什么作用?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对老人是充满同情的,对战争是厌恶的。
2.文章的主题要表现战争的罪恶,为何仅写“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其一,作者运用以点带面的写法,老人是饱受战争苦难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热爱家乡,被迫逃离家园。为了逃避战火,他流离失所,疲惫不堪,这也正是所有遭受战火的人民的普遍表现。“桥边的老人”一人的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全体人民的遭遇;老人的愿望,也正是全体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其二,写作的切入点小,写作过程更容易驾驭。以极为简洁的笔墨,反映出一个大的主题,这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
3.本文多次提到小动物,作者这么做的目的何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中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小说中反复出现这样的细节:老人几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从老人的话中可以看到这几只动物对于老人是多么地重要,可能他孤苦的人生岁月中只有这几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而无情的战火却连老人这点最后的依托都给毁掉,不仅使老人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老人前景的悲凉可想而知。使读者更加同情老人,同时更加清楚战争的可怕与残酷,更加明白和平的可贵。
4.请找出这篇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文字,并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自然环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社会环境:“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
作用:营造战争氛围,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老人与“我”之间的对话,之所以显得“冗长”是因为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时刻,两人还进行“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与紧张的战争氛围不协调。两人的对话看似“有一搭没一搭”,其实对话中包含着侦察兵的劝离和老人不愿离开这一对矛盾。
5.本文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现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貌描写:文中写到老人戴副“钢丝边眼镜”,说明老人视力不好,这样更突出其逃难过程的艰难;衣服上、脸上尽是尘土,表现了他旅途的劳顿与艰辛。
(2)神态描写:文中“我”提到老人的故乡,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表现了老人对自己家乡真挚的热爱之情;“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后来又“木然地说”,这些表情,说明战争给这位老人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3)语言描写:文中语言描写最多,主要通过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老人的经历,都是用自己的话叙述的。如:“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可以看出老人对那几只动物的担忧和牵挂,由此可见,在这残酷的战争中老人的那颗仁爱之心。
写作特色
1.叙述语言的简约是小说的特色
作者善于用简明的语句展现想象与情节,叙述客观真实,少用华丽或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尽量摒弃对环境的渲染和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这种不事渲染的素描式的叙述,却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或直观的故事线索,激发读者的丰富想象,造成内心强烈的冲突。
2.寓意含蓄深远是小说的另一特色
简单的对话中包含老人博大的爱心与朴素的人性,而人性的回归是人类面对罪恶的战争,自救与自赎的唯一方式;结尾“复活节”的有意提及也是呼唤人性的暗示。小说通过深刻的寓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3.“冰山”创作原则
冰山在海上移动很是宏伟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来,但能为读者所感受到。使作品内容给人以充实、含蓄和耐人寻味之感。
雨中的猫
海明威
旅店里只歇着两个美国人。他们进出房间上下楼梯时,身边掠过的人一个也不认识。他们的房间在二楼,面对着海。也对着小公园与战争纪念碑。小公园中有高大的棕榈树与绿色的长椅。天气晴朗时总有个带着画架的艺术家。艺术家喜欢棕榈的模样与对着小公园与海面的旅店的亮丽色彩。意大利人老远地前来瞻仰战争纪念碑。纪念碑是青铜铸的,在雨中发亮。天下着雨,雨水自棕榈树上滴落,积在碎石路上的坑洞里。海水在雨中涌起一道长线,退回到海滩,冲回来又在雨中涌起一道长线,战争纪念碑旁广场上的车辆都已开走。广场对面餐馆的门口,站着一名侍者朝着空空的广场探望。美国太太立在窗前往外观望。外面,就在他们的窗下,有只猫蹲伏在一张滴水的绿色桌子下头。猫紧紧缩作一团好不让雨水滴湿。
“我下去把那只猫咪带上来。”美国太太说。
“我去吧。”她丈夫乔治在床上表示。
“不,还是我去。可怜的猫咪想在外头一张桌子下头躲雨。”
丈夫继续看他的书,垫了两个枕头靠在床头。
“别淋湿了。”他说。
妻子来到楼下,她经过柜台时旅店老板起身向她鞠了一躬。他的办公桌在柜台间的最里厢。他是个老者,身材很高。
“下雨了。”妻子说。她喜欢这个旅店老板。
“是呵,夫人,天气真够坏的。”
他站在昏暗的柜台间最里厢的桌子后面。这美国太太很喜欢他。她喜欢他接受抱怨时那副不苟言笑的认真态度。她喜欢他那份尊严。她喜欢他愿意为她服务的那番心意。她喜欢他表现的那种做旅店老板的感觉。她喜欢他那老迈、风霜的脸与那双大手。心里喜欢着他,她开开门往外头看去。雨下得很大。一个披了橡胶雨衣的男人正自空寂的广场朝餐馆走了过去。那只猫应该就在右边吧,或许她可以沿着屋檐下走过去。她站在店门口时,有只雨伞在她身后撑了开来。是清理她房间的那名女侍。
“你可不要淋湿了呵。”她微笑着,说的是意大利话。当然,准是旅店老板叫她送伞来的。
女侍为她撑着伞,她沿着碎石路走到他们房间窗户的下头。桌子还在,被雨水冲洗后绿得发亮,但是猫已不知去向。她突然感到非常失望。女侍抬头望着她。
“丢了什么东西吗?夫人”?
“刚才有只猫的。”美国太太说。
“猫?”
“是呀,一只猫咪。”
“一只猫?”女侍笑出声来。
“雨里有猫?”
“是的,”她说,“在桌子下头,”之后她又说,“呵,我好想要呵。我要一只猫咪。”
她说英语时,女侍的脸孔亮了起来。
“走吧,夫人,”她说,“我们得进去了。你会淋湿的。”
“我看也是。”美国太太说。
她们沿着碎石路折回,进入旅店内。女侍在门外闭起了雨伞。美国太太走过柜台间时,老板自他桌后向她欠了欠身。太太心中感到有些什么很渺小也很紧迫。老板令她感到渺小而同时却又的确很显要。她有一股无比尊耀的短暂感觉。她走上了楼梯,她打开房门。乔治在床上,看书。
“猫弄来了吗?”他问,把书放了下来。
“不见了。”
“会到哪里去了呢。”他说,暂且将眼睛移开了书本。她在床边坐了下来。
“我好想要呵,”她说,“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想要,我要那只可怜的猫咪。可怜的猫咪在雨地里多不好玩。”
乔治又拿起了书本。她走过去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头,举起手用镜子照看自己。她端详她的侧脸,一侧看罢又看另一侧。之后端详后脑勺与脖颈。
“你看我把头发留长起来,好不好?”她问,又照看自己的侧脸。乔治抬起眼来看到她的颈部,发尾剪得像个男孩子。
“我喜欢你现在这个样子。”
“我可烦了,”她说,“我讨厌死像个男孩子了。”
乔治在床上翻了个身。自她开始说话,他的目光就不曾移开过她。
“你看起来好帅呵。”他说。
她将镜子放在梳妆台上,走到窗前往外看。天要黑了。
“我要把头发往后梳,摆得紧紧光滑的,在脑后打个大结我可以抚摸。”她说,“我要只猫咪抱在膝上,我摸它,它会咕噜噜地叫。”
“喔?”乔治在床上说。
“还要用自己的银器来吃饭,我要点上蜡烛。我还要现在是春天,我要对着镜子梳头,我要一只小猫,我要几件新衣服。”
“啊,住口,找点东西来看看吧。”乔治说。他又在看书了。
他妻子往窗外望。这会儿,天很黑了,雨仍在打着棕榈树。
“总之,我要一只猫,”她说,“我要一只猫,我现在要一只猫。要是我不能有长头发,也不能有任何有趣的东西,我总可以有只猫吧。”
乔治不再听她说话,他在看书。他妻子望着窗外,广场上已经上灯了。
有人在敲门。
“请进。”乔治说。他从书本上抬起眼来。
那个侍女站在门口,她紧抱着一只大玳瑁猫,卜笃放了下来。
“对不起,”她说,“老板要我把这只猫送来给太太。”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海译文出版社)
【品读】《雨中的猫》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小说中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这对美国夫妇的婚姻状况。当妻子发现有一只猫正躲在楼下花园里的一张桌子底下避雨时,她忽然产生想要一只猫的想法,于是说她要下楼去把这只猫抱回房间来。她的丈夫此时正躺在床上看书,听到妻子要下楼去抱雨中的猫,嘴里说着愿代妻子去,人却躺在床上未动……妻子找猫未果,在失望中回来,丈夫依旧躺在床上看书。她坐在梳妆台的镜子前,一边从镜子里看着自己,一边自言自语,抑或是向她的丈夫诉说她的愿望。但是她的丈夫却让她闭嘴,让她找点儿什么读读,随后又自顾自读他的书去了。通过找猫这件小事,读者可以解读出故事所传递的夫妻关系和有关女性地位、处境,甚至是命运的主题。表面上,故事的情节与所要传递的深层信息没有直接关系,作者省略了对丈夫和妻子的情感描写,但读者在故事所提供的足够理解信息的前提下,对故事的意义空白进行能动地反思、大胆地联想和想象,从而推断出丈夫对妻子的漠视与压制,对妻子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他们的婚姻状况不容乐观,夫妻关系面临解体的危机等。

延伸阅读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桥边的老人》教学实录
1、教师:同学们好,大家做了预习,说说看《桥边的老人》是写什么主题的小说?同学们回答“战争”。

2、教师:是的,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战争只是一个很遥远也很模糊的概念。而把战争浓缩在文字里,战争往往意味着炮火弥漫刀光剑影。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却给了我们关于战争的另一种解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海明威,走进《桥边的老人》。先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完成小说的朗读,同学们齐读第一第二段以及课文的最后一段,老师读中间部分。思考:小说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是什么?

3、学生概括小说的故事梗概,要求语言规范,要点具备。

小结:即将战争前,在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围绕劝离与不走而展开的“我”与一位老人的对话,从而展示了这位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战争的残酷与罪恶。

4、教师:小说的主体部分就是老师朗读的对话部分,请你找出故事中老人多次唠叨的语言。学生得出答案,都是在逃难中对小动物关心的几句语言。一共有以下四处:

“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

“摁,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

学生齐读这四句话,再请一同学朗读这四句话。

教师:你觉得自己读出这四句话的感觉来了吗?

学生:没有。还应该缓慢些,应该读得焦虑、忧愁。

教师:对,老人76岁了,在炮火来临前被迫离开家园,要读得沧桑无奈些,注意关键词的朗读。

再次朗读。

5、教师:你能从这几句唠叨词中读出些什么?

学生:读出老人的孤独。他没有家,只有几只小动物相依为命,晚年生活很凄凉。

教师:对,也就是读出了老人的生活现状,读出了他的孤独。老人在他垂暮之年,把动物视为亲人。

学生:可战争却要他离开他的家园他的亲人,连最后一点温情也要抹去。

学生:读出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和痛。

学生:读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顾自己的逃命中,老人还能想到可怜的动物。

教师:说的很好,在老人眼中,小动物的生命也是世界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人性的光辉。

学生:就是说老人的爱心。

学生:读出老人内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战火中逃离家园。

学生:读出他的茫然,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和无把握。

教师:怎么可以看出他对前景的茫然呢?

学生:他顾及动物不关心自己,不想走。

教师:短短几句话,简单又高效,既蕴涵了许多言外的生动细节,又能反映出人物的个性与心理。可见海明威语言的简约风格。这几句话里饱含着老人负责的情感,让我们再次齐读这四句话,切实读出情感来。学生读。

6、教师:到这里,我们可以对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有所感受。这让我想起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放在文学写作上,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语言要简洁,不要全部说出来。

学生:有八分之七的内容要我们自己去想。

学生:要揣摩弦外之音。

教师: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

资料链接:海明威在《午后之死》中有一个解释:“如果一位散文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家写得真实,会强烈的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写出来似的。”显而易见,作家在这里强调的是省略,主张水面下的的“八分之七”应该留给读者您去感受。

教师:联系小说,细读对话,你还能更多地感受出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吗?

7、学生阅读探讨。

学生:从‘我只是在照看动物’中的‘只是’,感觉到老人的无辜和内心的怨愤。

教师;对战争的控诉有此可见,请你读这句,读出其中的冤和怨来。

学生:那句“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四对鸽子”中,了解到老人对动物的疼爱和老人的孤独。

学生:‘政治与我不相干’这句,老人对战争的反感,以及他的无辜。

学生:我是最后一个离开……

教师: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使小说中的对话充满弦外之音。其实,对话以外的句子也同样包蕴丰富的内容,你能找出几处?作出分析。

学生:‘他木然地说,可不再对着我说了’这句(分析略,以下同)。

学生:‘那是他的故乡,微笑’

学生:‘仅有的幸运’还有最后的‘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坐了下去’

学生:‘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

教师称赞:很有想法,请具体分析一下。

学生:复活节是西方的重大节日,仅次于圣诞节,它代表着重生和希望,就使得小说更有悲剧性。

8、教师:文章中还有其他多处地方也有这水面下的八分之七之韵味,我们可以细加咀嚼。同学们的这种探究学习的意识,对于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极为重要。那么,纵观全文,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这篇小说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学生:美,小说虽是悲剧,但是表现了人性的美。

学生:深,小说很有深度,虽然写的是感觉很平常很生活的事情,但能够从中揭示出一个深刻的主题。

学生:小,别的写战争的都是大手笔大场面,战争电影都是大投入巨资打造,而这个小说都是小角度小片段,还有小人物。

学生:没有英雄人物,写的是平民百姓,没有战争场面,可也一样感受战争的残酷,所以我说是‘妙’。

学生:真,写的情感很真实。

教师:那为了表现真,作者还有其他什么手段?

学生:文中的“我“的出现,就使得作品很真实很亲切。

教师:‘我’是谁呢?

学生:战士,或者其他身份。

教师:如果换成第三人称,会怎么样?

学生:没有这样置身于小说中来得真实。

教师:大家的看法其实都在证实小说的构思的精巧,这篇小说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简洁、朴实、明快,同时又不乏深度,海明威不愧为著名小说家和记者,一个“巧”字也许可以尽含其中。这些精巧之处在海明威的其他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大家有空可以多去阅读。相信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关于战争,关于生命,关于尊重,也关于写作……

设计说明: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是《外国小说欣赏》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第一课,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欣赏外国小说以及初步感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与此同时,适当地勾勒外国小说史的轮廓,简单介绍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以及诸种流派,最终目的是了解小说艺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提升人生境界。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小说的主题是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然而作者在构思取材上,却非常巧妙和独特,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桥边的老人》篇幅短小,笔法简练,但是意蕴却很深刻,叙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结合单元要求和文本特点,该课的教学主要扣住对海明威的这篇小说主要内容与题旨的把握及其创作风格的了解,同时渗透话题的相关知识,重在培养学生欣赏外国小说的能力。

第10课在桥边学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第10课在桥边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0.*在桥边
人生需要一点空白
给他人留一点空白,我们人际交往中,如果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坦白给他人,那只会伤了自己,伤了他人,留一点空白才是最真的选择!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留一点空白,学会珍爱自己。给他人留一点空白,他人有自己的个性,人格尊严,我们不必要求别人什么,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强加于他人身上,才能愉快地跟人相处,欣赏对方的优缺点,创造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
人生本来就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不必强求什么,留给自己一点空白,平平淡淡才是真,在淡泊之中悟出人生的真谛。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留一点空白,这是生活的智慧。让我们考虑一下世界的一切,在留一点空白中得到发展,在失去中得到所要,在遗憾中得到圆满,在哭声中得到欢乐,挥挥手告别失去,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微笑对待空白。给人生留一点空白,不要让生命失去本色;留一点空白,让生命焕发色彩。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海因里希伯尔(1917—1985),生于科隆一雕刻匠家庭。1939年入科隆大学学习,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获得几十种国际国内颁发的文学奖,作品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列车正点到达》、长篇小说《亚当,你曾在哪里?》和短篇小说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写作背景
在伯尔68年的生命岁月中,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战争让他无比痛苦,但战争也同样为他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他的创作主要取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旨在探索战争给德国及其民族带来的种种灾难,其作品主要人物形象大多是士兵这类“小人物”,通过描写出“小人物”在战后的德国经济复苏过程中的痛苦挣扎和不幸遭遇,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彷徨,揭露和鞭挞战后德国社会的种种不正常的、不公正的现象。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怜悯() 蒙眬() 幽灵() 不朽()
料想() 比较() 鸿运() 捷报()
答案 mǐn lónɡ yōu xiǔ liào jiào hónɡ jié
2.多音字
漂()漂亮()漂白缝()缝补()缝隙散()散步()散漫
答案 piào/piǎo fénɡ/fènɡ sàn/sǎn
二、词语辨析
1.消失 消逝
都是指没有了。“消失”指不复存在,表示结果,“消逝”具有连续性,指的是逐渐消弭的过程。“消失”是表示某种事物短期或者长期不见了,但是还有出现的可能。而“消逝”是指长期消失(也就是永远也不会回来了)。
(1)截至本报发稿前,朱攀家人仍一直守在火灾现场,至今已经半个多月时间。他们担心,随着时间________,一些证据将可能灭失,会影响火灾的调查认定。
(2)目前,扶贫攻坚正在有序推进,形势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也未________,亟待引起重视。
答案 (1)消逝 (2)消失
2.停滞 停止
都有“使行为、动作不能顺利进行”的意思。停滞:指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停止:指不再进行。
(1)从金融机构方面看,多数对这项业务持观望态度,尤其是去年下半年上海房价大幅上涨以来,该项业务基本处于________状态。
(2)一些不法分子还经常用一些国家的非国际流通或________流通的废钞进行诈骗,其中尤以秘鲁币居多。
答案 (1)停滞 (2)停止
三、成语积累
1.精明能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容光焕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机灵聪明,办事能力强。
2.形容身体好,精神饱满。
3.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摹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地执着追求,表现了对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这一问题以及小人物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精神状态的深入思考。
文本探究
1.文中姑娘的出现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故事中过桥的姑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是她改变了主人公的生活。
开端是主人公灰暗而毫无意义的生活现状,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爱上了过桥的姑娘,因为姑娘的出现,空洞的生活忽然有了亮色而心情愉悦,这是主人公第一次的情绪起伏。
随着情节的发展,主人公生活中唯一的那点幸福却也并不能一帆风顺。于是,就有了情节的第二次摇摆。
作者安排了主任统计员的出现。主任统计员要来检查了,“我”的内心由之前的愉悦和欢快重又跌回了谷底,“我”内心充满了紧张和矛盾。
情节迅速过渡到了高潮部分,表面上看,“我”为了生计,压抑住了自己对姑娘的感情,“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而在内心深处,仍然是真挚的爱情和精神世界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
情节运行到这里,似乎要滑向悲剧的结局了。可偏偏峰回路转,情节再次出现了摇摆,“我”居然被主任统计员认为是“好人,很忠实、很可靠”,幸运地逃过了检查,将被调去数马车,反而获得了与姑娘进一步接触的机会。
2.主人公对姑娘的暗恋与工作之间的矛盾推动了情节发展,请简要分析这一矛盾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情节的发生部分,矛盾的核心,也就是主人公对姑娘的暗恋与工作之间的矛盾,由于很容易蒙混过关,由于主人公明白如何“唤起人们对我有诚实的印象”,这个矛盾并不突出。
在高潮阶段,这个矛盾充分激化,以至于“我的心都碎了,因为我必须数,不能再目送她过去”。生计和爱情发生了严重的近乎惨烈的冲突。矛盾的双方互相交错:表面上看,主人公为了生计,压抑住自己对姑娘的感情,恪尽职守;而在深处,则仍然是鲜活的情感和生活的真正寄托压倒了空洞无意义的职业——“我一辈子也不会把这样漂亮的女孩子转换到未来完成式中去”。只是一个小小的故意漏计,就击溃了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情节有了出人意料的结局。
3.文章在描写“我”的暗恋,即目送她过桥时,语言表述及语气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部分文字写得如散文诗一般。在这部分文字中,作者大量使用短句,甚至不惜有所重复(这种重复更增加了感染力),如“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就是三个有力的短句;大量运用逗号、顿号、分号、破折号,把长句的意思和语气断开。但有时又故意保留一个较长的语言成分,故意设置文气上的阻碍,然后再奔泻而下,使语言摇曳生姿,如“所有一切有幸在这几分钟内在我蒙眬的眼睛前面一列列走过的人”,此处语言上的阻塞和通畅,正是与主人公情绪的起伏塞畅息息相关的。长短句搭配,达到了最好的效果,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4.作者通过皆大欢喜的结局讽刺了怎样的一个社会现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从始至终都没有人给过主人公真正的精神关怀。尽管由数人换成了数马车,但改变的仅仅是工种,他的处境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他的精神需求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得到满足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也许同样被永远地忽略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课文中这样一句话“坐在人行道那一边数汽车的矿工”,说明像主人公这样的遭遇并非特例。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德国战后重建中,偏重物质而缺乏精神关怀的社会现实。
5.文中有多处展现主人公工作时的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我们能否看出在主人公眼中这是一份怎样的工作?他对这份工作抱有怎样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天,整天,我的不出声音的嘴像一台计时器那样动着,一个数字接着一个数字积起来,为了在晚上好送给他们一个数字的捷报。”这就是“我”的工作,“我”早已等同于一台“计时器”了。这是一份无聊、空洞、单调、空虚、灰暗的工作。
从文中的细节来看,“我”对这份工作是相当不满意的,甚至是非常讨厌的。但为了生存,“我”又无力抗争。“我”唯一能做的反抗就是故意制造不准确的统计:“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这些充满反讽和揶揄的笔调表露了“我”对这种生活的不满和反抗。
写作特色
1.独特的视角
舍弃传统小说惯用的第三人称全知观察视角来叙述故事,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得文章中的故事情节具有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2.细腻的描写
作者以内心独白的方式、意识流的独特手法来记叙故事,将凄美动人的暗恋情怀寓于细腻的内心活动之中。例如,“我那不知疲倦的心跳简直就停止了突突的声音”“我的心简直就停止了跳动”“我一个也没有数。这两分钟是属于我的,完全属于我一个人的,我不让他们侵占去”。
如散文诗般,调子欢快。表现了“我”看到姑娘后的那种快乐和兴奋,暂时忘记了工作的枯燥。“我以此暗自高兴,有时故意少数一个人;当我发起怜悯来时,就送给他们几个。”“当我恼火时,当我没有烟抽时,我只给一个平均数;当我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时,我就用五位数字来表示我的慷慨。”这些描写则形象地展现了主人公对他的工作的厌恶之情。
3.摇摆的情节
含有前因后果的情节本身就具有黏附能力,它是可以生发的,像核爆炸,把整个小说牢牢地聚拢在它巨大的张力之中。“我”对姑娘的暗恋与对计数工作的职业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我”对姑娘有暗恋情结,但“他们”要求“我”不能少数,要多数,可“我”不能把心爱的姑娘数进去,因为那是对她的侮辱和否定,会“变成空洞的百分比”。
但为了“饭碗问题”,“我”又必须忍痛割爱,抑制住对她的情感去“很好”地完成任务,才能苦尽甘来,交上鸿运,才能更好地看她,送她……小说就是这样让“数人”的情节产生核爆炸,辐射到暗恋的故事之中,极富张力和艺术空间,如一朵小花,但幽香无穷。
卖笑人
海因里希伯尔
如果有谁问起我的职业,我就会感到窘迫,就会脸红,就会期期艾艾。我,一向以稳健著称。我羡慕那些能够说我是泥瓦匠,我是会计、理发师以及作家的人。因为所有这些职业就它们本身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无须作繁琐的解释。可是,要问我的职业,我只得被迫回答:我是卖笑的。这种自白要作进一步的解释;人家提出:“您是以卖笑为生吗?”我也只好以“是的”作为答复。
老实说,我确实是以卖笑为生的,而且还生活得不错,因为我的笑(按照商人的口吻)是畅销的。我是个出色的、训练有素的卖笑人。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我这样笑,没有人能掌握像我这样笑的艺术。我自称为演员(这样称呼是为了避免那些累赘的解释)已经由来已久。可是我的演技和表情却太差劲了,因此,我觉得这种称号并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的。我喜欢讲实际,而实际情况是:我是卖笑人。我既不是小丑,也不是滑稽演员。我不会使大家开心,只会引人发笑。我会像罗马皇帝或者多愁善感的高中毕业生那样地笑,我能学会每个世纪的笑,每个社会阶层的笑,各个年岁人物的笑。就像人家学绱鞋一样,我轻而易举地学会了各种各样的笑。在我的胸膛里蕴藏着美洲人的笑,非洲人的笑,白色、棕色、黄色人种的笑,而对于相应的报酬,恰似导演指定的一般,听之任之。
我成了必不可少的人。我的笑灌了唱片,上了磁带,就连广播剧的导演也对我倍加谨慎。我笑得忧郁、温和、歇斯底里;笑得就像一个电车售票员或一个食品店的伙计;早上笑,晚上笑,半夜笑和黎明笑,总之: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只要需要我的笑,我就笑。
有人认为:这样一种职业是费力而紧张的,尤其是我还得掌握富有感染力的笑(这是我的专长)。这些我自然明白。这样,我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三四流的滑稽演员。这样的演员理所当然地要为全局的成败而提心吊胆了。我每天晚上都在游乐场上抛头露面,在节目低潮时发出一通富有感染力的笑,以招徕一片不可捉摸的喝彩声,这,就需要见机行事了:我那种尽情的、放荡不羁的笑不可来得过早,也不可来得过晚,必须恰合时宜。在这种情况下,我往往是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计划,突然狂笑一下,引起全体观众的哄堂大笑,于是局面也就改观了。
节目完了,我疲惫不堪地悄然走进更衣室,披上外衣,这才感到终于到了下班时间,这是再幸福不过的时刻了。回到家里,通常已有电报在等着我:“我们急需您的笑。星期二录制。”于是,我稍微躺上一会儿,几小时后又匆匆踏上即将启动的快车,去为我的命运奔波了。
我在下班后,或在假期里,对笑兴趣甚少,这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挤奶员为忘记奶牛而高兴;泥瓦匠为能忘记泥灰而快慰;木匠家里十之八九有开关不灵的门扉和费尽力气才能打开的抽屉;糕饼师傅爱吃酸黄瓜;屠夫喜欢吃杏仁糖果;面包师宁要香肠而不要面包;斗牛士喜欢和鸽子打交道;拳击师看见自己的孩子出鼻血会脸色发白:这一切的一切我都心领神会,因此我在下班后是从来不笑的。我是一个极严肃的人,人们把我看成是(也许有道理吧)一个悲观主义者。
妻子在我们结婚的最初几年里经常对我说:“笑一笑吧。”后来她明白了,我是不会满足她这一愿望的。我紧张的面部肌肉,过度劳累的情绪,如果通过极严肃的表情能得以松弛一下的话,那么我也就感到欣慰了。是的,别人的笑也会给我精神上带来刺激,因为这种笑很容易使我想起自己的职业。就这样,我们夫妇俩过着安静和睦的生活,因为妻子也忘记了笑。有时,她偶然露出一丝笑意,我就当场提醒她,随后我自己也微微一笑。我痛恨游乐场的喧闹,痛恨录音室里的噪音,所以,我们彼此交谈也都是悄没声儿的。
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也许我是这样一个人,因为我不得不常常咧嘴卖笑。
我整天呆板着脸打发日子,有时偶然也露出一点儿温存的笑容。我常常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笑得是否得体。我自己认为是不得体的。毫无疑问,兄弟姐妹们也数落我,说我从前是一个一本正经的孩子。
我就是这样以多种多样的方法卖笑的,可是我自己也不明白这种笑的含义所在。
【品读】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细节、心理描写和环境的渲染等来细致入微地全面解剖了自己内心的矛盾。文中的“我”以笑为职业,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笑,却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笑。他把“笑”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的笑其实已经没有了内涵,生活中,他笑不出来是因为没有了职业氛围,所以他也苦恼。文章语言中带有一种调侃讽刺的意味,同时讽刺的语言下体现了作者生活的苦衷。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第二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第二课时教案
一、品析鉴赏

(一)老人形象

作品开篇通过“戴钢丝边眼睛”、“尘土”、“浮桥”已经忙着逃命的车辆、人群的各种动作以简单的白描手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战争来临前忙乱的极富写实效果的画面,又佐以后文对于“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边的尘土中坐了下去”等动作的描写,剔透地写出生活现实,烘托出了在人们竞相逃命之际,一个朴实憨厚善良的老人形象。通过其好似不断在重复着同样内容的质朴语言,表现出一个既不懂政治又不懂战争,一个简简单单的饲养员,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是的心态,这与包括“我”在内的其他人面对战争的那种一心想着撤离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老人就好像一名即将坐化的老僧,表现不出一丝对死亡的畏惧,然而并非他不恐惧死亡,而是他根本不知道战争的来临,死亡的即将到来,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二)我的形象

“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尽管如此,我们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

(三)叙述视角

1、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2、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3、《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孤独的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第一段末尾的那句“他太累了,走不动了”,以及“我”与老人的对话中插入的一句“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都是“我”的揣测而已。这是一种出自讲述者主观的认定,与“全知”的叙述角度不同,它是或然的、有限的观察角度。

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是一种“现在进行时”的叙述。作者是在讲述一件正在发生的事情,由“我”来作为故事里的人物,可以增加一些真实感和亲切感。

其次,采用第一人称,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显得比较客观。具体说来,小说通过“我”之眼,通过“我”与老人之间的对话,尤其是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样的细节描写,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尽管没有一句带有情绪化的语言,却令我们感受到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热爱。

最后,“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我”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测,这对读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内涵。比如,在小说末尾,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却无力起身时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这一切都是客观地呈现出来的,关于老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和老人对现实的情感等,都需要读者借小说的信息推导出来。

(四)人物对话

1、对话设计富有张力。

文中的对话,由“我”的“劝离”与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仿佛一场太极推手表演。文中“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老人难以动身的主要原因当然是体力不支、疲惫不堪。另一方面,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茫然也是使老人不想动身的内在因素。对于一个76岁高龄的孤独老人来说,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却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求生的欲望自然减退,以至于可置生死于度外。2、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这篇小说的人物几乎原地不动,除了对话没有其他动作;小说的情节也非常简单,它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小说里的对话简单高效,蕴涵了所有该有的生动情节,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心理。3、对话看似简洁,却蕴涵大量的信息。如: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撇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老人对动物如数家珍,我们不但了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状况,这几只动物在老人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还了解到老人离家时的无奈和被迫。“我”“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那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而此时,最后的大车也即将驶离。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这一切,都是被客观地呈现出来,让读者凭借小说所透露地信息推导出来。这也正体现出海明威所倡导的“冰山理论”。

(五)动物意象

小说的主体部分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展开。在不长的篇幅里,小说反复出现着这样的细节:老人三次唠叨着“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在老人的话语里,我们似乎能够看到,在他孤独的垂老之年,只有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的晚景。然而,残酷的战争使这一温馨都无处存身,一无所有的老人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这也许正是老人并不急于逃离,也不惧怕战火的缘故。这些动物被抛弃,无辜地面对人类制造的战火,对人类的仇恨一无所知。战争双方,有谁会关注生命的被扼杀被销毁被剥夺呢?在老人的眼中,这却是世界的价值所在。

二、主旨探讨

提问:“我”和老人的对话始终围绕着“动物”,有人说在这样的战乱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呢?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有意义的主题来。《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小说是通过关注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来彰显主题的。

三、作业

1、找出一篇采用全知视角写作的短篇小说,并与《桥边的老人》相比较,领悟不同的叙述方式产生的不同的审美效果。

2、完成课后“思考与实践”第一题:《桥边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胁近在咫尺,老人却还在挂念着自己照看的小动物们,表现出人性的光辉。试用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描写老人的内心世界。

3、再找几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来读,体会他提出的语言“冰山”理论。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第一课时教案


高二语文《桥边的老人》第一课时教案

桥边的老人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限视角中第一叙述人称的运用。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3、了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

1、阅读小说,整体感知。

2、通过本篇小说掌握叙述视角在小说中的运用。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题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了解相关知识

(一)作者简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富有传奇色彩。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许多欧美作家都明显受到了他的影响。1954年,“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老人与海》之中,以及他在当代风格中所发挥的影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以“老狮子”的称号,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二)文学常识简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悯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

2、冰山理论

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

对于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研究者们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认为海明威早年从事新闻记者工作,练就了简约干练的文体风格,在从事小说创作后,他还是提倡简练的电报体写作风格。海明威的小说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词和日常用语,摒弃了空洞词藻。

(三)文题解读

小说取材于20世纪30年代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共和政府军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军展开激战。海明威不但与许多美国知名作家和学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的捍卫民主、反法西斯斗争,而且作为战地记者三次深入前线,在炮火中写了剧本《第五纵队》,并创作了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与前两部反映战争的作品不同,《桥边的老人》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在这里,战争成了作者的谴责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这篇小说虽篇幅短小,但构思精巧,选材典型。

小说首段进行场面描写,介绍故事发生的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通过对话,将老人的内心之痛刻画入微;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既是对背景的再次点明,又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首段介绍环境,主体部分由对话构成情节,最后一段交待结局)文章的构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独特的,它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该主题,而是以在战争即将到来前,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下,一个孤身老人当人们竞相逃命时的内心世界,冷静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在小说的情节安排上,作者通过将撤离人群的逐渐稀少、远去,战争越来越近的紧张感与老人从始至终的缓慢平和的语调,与战争毫不相干的谈话内容冲突着,把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让人不禁为老人的安慰担忧,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题。

二、解读文本

1、阅读第一段,讨论叙述语言的特点

问题1:本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明确: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发生的环境:桥边的老人、避难的人群、运送物资的士兵、踯躅的农夫。

问题2:本段语言几乎一笔一景,为什么惟独对老人着重笔,且分置首尾?

明确:注重语言的轻重匀称,结构的错综,与下文的过渡照应。

问题3:由本段看,小说的叙述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简约,不事渲染,淡化主观色彩;但包蕴丰富的内容,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

2、阅读主体部分,揣摩人物内心世界,理解小说主旨

问题1:“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

明确:如“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问题2:为什么会产生“答非所问”的对话?

明确: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问题3:老人的形象与故事的主题有何关系?

明确: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旨在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斥责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带来的灾难。

3、阅读最后一段,讨论结尾的表达作用

问题:小说的结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结局,还有什么表达作用?

明确:(1)点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进)

(2)渲染氛围,烘托心境(天色阴沉,乌云密布)

(3)象征手法,暗示中心(复活节、仅有的幸运)

三、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了解叙述的相关知识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68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