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我的回顾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我的回顾教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8.我的回顾教案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家作品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1955年4月18日卒于美国的普林斯顿。他是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阐明布朗运动、建立狭义相对论并推广为广义相对论、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因创立相对论学说,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写作背景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的,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表现,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和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没有合理怀疑,就没有科学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怀疑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学说,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达尔文怀疑“物种不变论”,创立物种进化论;爱因斯坦怀疑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这篇《我的回顾》,就表现了爱因斯坦的怀疑精神。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讣告(fù)卓越(zhuó)桎梏(zhìɡù)吞噬(shì)毋庸置疑(wúyōnɡ)
2.词义
讣告:①报丧;②报丧的通知。
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不是人云亦云)。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的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如: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以致作出了错误的结论。
以至:①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前半句话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如:他非常用心地写生,以至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本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
第二部分(第2~7段),按时间顺序写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领悟。
二、内容详解
本文选自《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是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文章第1段,交代写这篇文章的缘起。爱因斯坦首先交代了自己的年龄,他已经67岁,年事已高,因此说“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语气幽默而亲切。接着说明写作的缘起:不仅是因希耳普博士的劝说,更因为自己确信,“向共同奋斗的人们讲一讲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在回顾中看起来是怎样的,那该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他写这篇文章主要是为了向“共同奋斗的人们”提供一点经验和启示。“自己努力过和探索过的事情”是这篇文章的“纲”,总领全文。
第2段,写自己少年时期对物质生活追求的摒弃和怀疑态度的养成。爱因斯坦清晰而深刻地回顾了他少年时期的思想轨迹:他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里所谓的“追逐”,从后面“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可知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爱因斯坦认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这说明,爱因斯坦注重的是“思想”和“感情”,他所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的满足。因此,爱因斯坦开始信仰宗教,但很快,这种信仰在他12岁时因为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而突然中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对于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着多么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使爱因斯坦“在脑海中充溢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而且引起了他“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可以说,是科学给了爱因斯坦最初的思想启蒙,而由此产生的怀疑精神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第3段,回顾自己人生目标、人生道路的确定。宗教信仰中止后,爱因斯坦转向了对身外世界这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观察与思考。不久他又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这样,爱因斯坦逐渐确立了“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标”,并选择了终生无悔的人生道路——凝视深思世界,进行科学研究。
第4段,回顾四五岁时对一个罗盘的“惊奇”。爱因斯坦所谓的“惊奇”,就是好奇心,包含着一种探究的欲望。爱因斯坦这样描述他的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事情后面。”还是孩童的爱因斯坦表现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禀赋,它是求知欲的萌芽,蕴含着进行科学研究的种子。而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看罗盘,可以说就是科学教育的开始。
第5段,写12岁时对平面几何的“惊奇”。爱因斯坦说这是“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惊奇”,因为这已不再是罗盘那样的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数学定理,爱因斯坦说“这种明晰性和可靠性给我造成了一种难以形容的印象”。这说明,爱因斯坦保持了从小就有的好奇心,而且他的思维已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对于平面几何的定理,爱因斯坦不仅加以证明,而且有着深入的思考:“几何学研究的对象,同那些‘能被看到和摸到的’感官知觉的对象似乎是同一类型的东西。”爱因斯坦进一步指出:“这种原始观念大概也就是康德提出那个著名的关于‘先验综合判断’可能性问题的根据。”这说明,爱因斯坦的思考很早就上升到了哲学层次。
第6段,回顾12到16岁这段时间对于基础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学习,以及对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因斯坦阅读、学习的范围不断扩大:他熟悉了基础数学;知道了整个自然科学领域里的主要成果和方法;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学过一些理论物理学了。所有这些,为爱因斯坦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对数学及其他自然科学读物有自己的看法,他喜欢“能够简单明了地突出其基本思想”“几乎完全局限于定性的叙述”的著作;对于所喜欢的读物,他聚精会神地阅读,深入思考。
第7段,回顾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的学习情况:对物理学的兴趣及对数学和物理的学习体会;顺便论及考试及现代教学方法的弊端,强调兴趣的重要性。在这一段中,有不少爱因斯坦的真知灼见,如“……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充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介绍了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这株脆弱的幼苗(指好奇心),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强调了鼓励和自由探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爱因斯坦的感受、见解很深刻,但我们读来并不觉晦涩,一方面因为爱因斯坦语气亲切,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在介绍中引用寓言、打比方,语言比较生动形象,避免了枯燥。
三、技巧鉴赏
1.朴实的文风,深刻的思想
这是一篇自传性的文章,其中的人物和事情必须符合真实性的原则。作者主要是通过回顾自己走过的路,主要是青少年时期学习、思考的经历,深入剖析自己的思想,给后来人一些启示。因此,作者的语言非常朴实,就像在与年轻人谈心一样,在平淡的交谈中,把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娓娓道来,使人读后顿生一种亲切之感。朴实的文风也是爱因斯坦高尚人格的反映:写作本文时他已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可谓功成名就,但他毫无骄矜虚华之气,而是实实在在,虚怀若谷,通过文章我们能感受到爱因斯坦这种崇高的人格魅力。文章还表达了深刻的思想,蕴含有巨大的思想力量,有很多真知灼见,如“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所表达的崇高志趣,“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对于传统教学弊端的一语中的等等,都发人深省,给人深刻的启示。
2.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
朴实的文风掩盖不住作者的幽默。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在沟通中,幽默语言如同润滑剂,能使人发笑,有如沐春风之感。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说“我已经67岁了,坐在这里,为的是要写点类似自己的讣告那样的东西”,这种幽默的说法一下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作者还常用比喻的方法来生动地说明道理。比如在谈到他对数学的迷茫时,他说自己的处境“像布里丹的驴子一样,它不能决定究竟该吃哪一捆干草”;说到现在教学方法的弊端,他把学生研究问题的神圣好奇心比喻成脆弱的幼苗。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本文平添了一份灵动的色彩。
四、疑难探究
1.疑难问题:文中说“每个人只是因为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这种追逐指的是对什么的追逐?
探究思路:对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看。文中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又说“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由此可见,这种因为有胃而有的追逐是相对于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追逐来说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追求,那么因为有胃而有的追逐应该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
参考答案:这种追逐指的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这种追逐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生理的需求,而与高尚的思想感情境界无关。
2.疑难问题: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这段话?
探究思路:理解这段话,要结合前边所说的“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还要注意这段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参考答案:这段话用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错误之处:无视受教育者的身心状态,违背受教育者的兴趣,用强迫的办法,用生硬灌输的方式,即使是出于“好心”或责任感,也只会扼杀受教育者的天性,使他们变的孱弱甚至病态,毫无求知的乐趣可言。
[课后习题研讨]
一、点拨提示:扣住文本“择读”,不难找到答案。找到有关原文后,要作必要的概括,简明扼要地作答。
参考答案:第一问,作者的宗教信仰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他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相信《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因而发现宗教是不可信的。
第二问,作者中止宗教信仰后,把眼光转向了离开人类独立存在的、“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的巨大的世界,他凝视深思这个世界,确立了“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的人生最高目标,选择了一条探索未知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道路。
二、点拨提示: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要联系上下文推究其含义。
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只是因为有个胃,是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逐,这种低层次的追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来说是毫无价值的,也不会带来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三、点拨提示: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一定要扣住文本,言之有理、有据。
参考答案:这段话说明:作者认为对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加以鼓励,而不是限制和扼杀。强迫孩子学习某种东西不能增进他们观察、探索的乐趣,不能使他们健康地发展。对这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从教育的目的、方法等角度深入探讨。

延伸阅读

第8课我的回顾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8课我的回顾”,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8课我的回顾
【美】爱因斯坦

一、作者: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二、词语:
目瞪口呆桎梏(zhìgù)真知灼(zhuó)见毋(wú)庸置疑吞噬(shì)深邃(suì)窒息(zhì)内疚(jiù)弊病扼杀夭(yāo)折
※补充词解: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深邃:深奥。(深)
夭折:未成年而死,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四、研讨:
1、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指明顺序:
——一、说明写作的缘由和动机。
二、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1、12岁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大志向。2、12-16岁,通过阅读,知道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方法。
3、17岁进入大学,主要因为兴趣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时间顺序。
2、作者为什么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求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见第二自然段。“那些希望和努力”主要指物质方面(胃)。
3、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中止了宗教信仰后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
——见课文:“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远道路。
4、对文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你对他们有何认识?请列举说明。
——提示:首先弄清“有类似想法“的含义。再列举有关人物。
5、作者说:“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提示:①参见第55页课文最后一句话。②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五、概括主题:
爱因斯坦在文中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道路的过程,表现了他崇高的理想志向、伟大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六、讨论:
爱因斯坦给了我们哪些宝贵的启示?
——提示:参见主题。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和你喜欢的句子。
2、课外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

8.我的回顾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我的回顾学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8.我的回顾
◎课前自主
【走进作者】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00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基本解读】
爱因斯坦的《我的回顾》是一篇自传,作者回顾了自己在少年、青年时代曾努力过、探索过的事情。具体回顾了自己如何确定人生目标、怎样走上科学研究之路以及在求知科研之路上的经历、感受。从自传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作者独特的个性和独到的思考。感悟到一代伟人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心理欲求
【识记积累】
目瞪口呆桎梏(zhìgù)真知灼(zhuó)见
毋(wú)庸置疑吞噬(shì)深邃(suì)
窒息(zhì)内疚(jiù)弊病扼杀
夭(yāo)折
※补充词解: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深邃:深奥。(深)
夭折:未成年而死,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课文初探】
爱因斯坦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请问他是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的?

◎堂上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累计累积果实累累危若累卵
B.差错误差差强人意差可告慰
C.渎职赎罪买椟还珠案牍劳形
D.富饶妖娆绕场一周钹儿铙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辐度惯性树梢淡妆浓抹
B.销毁鬼计圆满敝帚自珍
C.殉职临摹吊唁插科打诨
D.煤炭竹杆帐篷唉声叹气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美国从军事、经济上、舆论上给阿富汗北方联盟以全面支持,使塔利班武装陷入困境,目前美国已基本___________了塔利班组织的反击势图。
(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娃娃抓起,针对儿童特点用形象化的教育模式_________________孩子的心智,这样的道德教育确有必要。
(3)喀麦隆足球明星罗杰米拉今天正式成为联合国爱心大使,并作出以自己的影响力宣传艾滋病在非洲危害性的___________。
A.遏制开发许诺B.遏止开启许诺
C.遏制开启承诺D.遏止开发承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非典算什么!只要我们大家能够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B.美国鹰派政客太冒进,急于坐那把霸主交椅,大多数国家侧目而视。
C.小巨人姚明身高220厘米,即使到素有“篮球王国”之称的美国,他的身高也是出类拔萃的。
D.你所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让我不可理喻。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考古学家在清理墓穴时,收集到大理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的。
B.“七一”空难是瑞士空中交通管制塔台和座舱警报系统在撞机前十几秒钟向俄罗斯飞行员发出了相互矛盾的指令。
C.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D.在全球经济衰退的情况下,我国的对外贸易依然保持增长势头,2001年全年进出口总额与2000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5%。

6.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整个鲁迅杂文中,可以见到所有文学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驱使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之境。或幽默或讽刺,________________;或反语或双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白如话而不涉粗俗,汪洋恣肆而不少含蓄;畅达不伤于繁冗,简练不流于晦涩;时而委婉曲折,时而尖刻峻峭……
①则随其行文需要而用②经常发出各式各样的笑声③成语典故信手拈缀④中外文化任其驱遣
A.②①③④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③

【疑难探究】
爱因斯坦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自己对“考试”的感受和看法:“人们为了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任何思考都感到扫兴。”你对“考试”有何感受和看法呢?试以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

【文段精析】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们人类而独立存在,它在我们面前就像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然而至少部分地是我们的观察和思维所能及的。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而且我不久就注意到,许多我所尊敬和钦佩的人,在专心从事这项事业中,找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总是作为一个最高目标而有意无意地浮现在我的心目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以及他们已经达到的真知灼见,都是我的不可失去的朋友。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但是,它已证明是可以信赖的,而且我从来也没有为选择了这条道路而后悔过。
1.爱因斯坦为什么把世界比喻为“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

2.“对这个世界的凝视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样吸引着我们”句中“解放”的含义是什么?

3.写出对“通向这个天堂的道路,并不像通向宗教天堂的道路那样舒坦和诱人”这句话的理解。

4.末句中的“这条道路”指什么道路?

◎拓展提升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常常遥想,如果是另一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就绝不会有今天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如果换了一个时辰相爱,也不会有此刻的我……
即使是这一个男人和这一个女人在这一个时可能不会有如此的我……
一种令人怅然以至走入恐惧的想象,像雾霭一般不可避免地缓缓升起,模糊了我们的来路和去处,令人不得不断然打住思绪。
我们的生命,端坐于概率垒就的金字塔的顶端。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还有权利和资格说我不重要吗?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蛛丝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
假如我们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垂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
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你原先是黄,我原先是蓝,我们共同的颜色是绿,绿得生机勃勃,绿得苍翠欲滴。失去了妻子的男人,胸口就缺少了生死攸关的肋骨,心房裸露着,随着每一阵轻风滴血。失去了丈夫的女人,就是齐斩斩折断的琴弦,每一根都在雨夜长久地自鸣……面对相濡以沫的同道,我们忍心说我不重要吗?
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隐去,孩子就永失淳厚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1.用一句话概括开头三句话的意思。
答:

2.“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心底”,这句话中“放大镜”怎么理解?

3.“我们的记忆,同自己的伴侣紧密地缠绕在一处,像两种混淆于一碟的颜色,已无法分开。”对这句话稍作评价。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休憩迄今锲而不舍雕栏玉砌
B.扉页王妃蜚短流长斐然可观
C.伫立贮存自出机杼铸就辉煌
D.躬行内讧曲肱而枕觥筹交错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只要一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会及时主动地向老师请教,总要弄个水落石出才肯罢休。
B.不少小区和家庭疏于防范,使得一些梁上君子能够轻而易举地登堂入室,窃取财物。
C.他俩同窗三载,彼此相互关心,相互照顾,相敬如宾,从没有为琐事红过脸,吵过架。
D.如果既不懂外文,又看不懂电路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国外资料,只能望“洋”兴叹。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北京申奥成功做出贡献的《申办报告》是一幅全面展示中国北京风采的锦绣画卷,日前国际奥委会已经收藏。
B.联合国官员说,中国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今后还会有上千万人成为感染者。
C.当上海的城市地图不断修订甚至达到每周均出新版时,它所显示的意义也就不言自明:这座城市的变化太快太大。
D.近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相反,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有识之士惊叹,中国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少年游柳永
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①。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②。
【注】①蘅皋:长满杜蘅(香草名)的水边陆地②兰桡(ráo):指划船的桨,这里代指船
(1)结合本词内容具体赏析“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三句。

(2)“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独自”二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语言表达】
1.续写下面句子,使之成为一个排比句。
勇敢是一种斗争精神,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畏惧地去斗争,去拼搏;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下面一句话的意思,不改变原意,重新组合句子,要求使用排比的方式来表达。
中国的绘画在神似、意境、形神兼备上很讲究,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语句,使语意前后呼应,连贯通畅,句式一致,比喻恰当。
人有生理的青春,那是用年龄来衡量的;也有心理的青春,______。有的人正当年少却胸无大志而暮气沉沉,年轻时就已经老了;有的人______。生理的青春是可贵的,如春兰秋菊,但它不能永开不谢;心理的青春也许更可贵,______,可以傲对时间的风霜。

【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日本天生缺少四肢的残疾人乙武洋匡,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跟普通的孩子一起过来的。他认为,残疾确有不便,但决非不幸,所以应该快乐过每一天。他的父母说:“爱他就应该让他自己去做。”乙武洋匡不是借助社会帮助而成长起来的传统意义的残疾人,他面对困境,摆脱内心的重负,以健康的心态,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正常人都无法想象的目标。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对困难。如何摆脱病态的心理,让心灵健康无障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要求:①以“摆脱内心的重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②联系现实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800字。

8.我的回顾
◎课前自主
【课文初探】
1、12岁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大志向。
2、12-16岁,通过阅读,知道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方法。
3、17岁进入大学,主要因为兴趣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堂上演练
1.答案:B(A项分别读lěi、lěi、léi、lěi;C项分别读dú、shú、dú、dú;D项分别读ráo、ráo、rào、náo)
2.答案:C(A项“辐度”应为“幅度”;B项“鬼计”应为“诡计”;D项“竹杆”应为“竹竿”)
3.答案:C(“遏止”:用力阻止;“遏制”:制止、控制。针对心灵用“开启”;“开发”,指利用。“承诺”比“许诺”词义重一些)
4.答案:B(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A句中“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C句中“出类拔萃”的含义是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在这里也使用不当。D句中的“不可理喻”意思是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5.答案:D(A项最后一个分句句式杂糅;B项成分残缺,应加上“……造成的”;C项“至少有……以上”矛盾)
6.答案:A
【文段精析】
1.答案:因为这个世界无比广阔,其中有很多事物还有待人类去认识、研究;所以爱因斯坦说世界是“一个伟大而永恒的谜”。
2.答案:这里的“解放”指对世界的奥秘掌握得越多,就越不受它的束缚,就享有更多的自由。
3.答案:句中的“天堂”指“从思想上掌握这个在个人以外的世界”。要探索世界的奥秘,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世间万物活动的规律,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苦的劳动,决不是“舒坦和诱人”的事情;而对那些信仰宗教的人来说,一切都是上帝的安排,自然无需艰辛地探索、研究了,相对来说就比较“舒坦和诱人”。
4.答案:指凝视深思世界,从思想上掌握世界,即从事科学探索与研究。
◎拓展提升
1。在“课外锻炼前加”“组织”一类的动词;在“指挥棒”后加“转”
2.本题考查对文中抽象语句的理解能力。为他太重学业而让父母付出沉重的代价,没有能尽一份孝心。3.本题考查对语段文意的归纳阐述能力。时间的流逝,将带走行孝的机会。【基础知识】
1.C(A.“锲”读qiè,其余读“qì”;B.“斐”读fěi,“扉、妃、蜚”读fēi;C.均读zhù;D.“讧”读hòng,其余读gōng。)
2.D(A.“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不合语境。B.“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望文生义。C.“相敬如宾”,形容夫妻间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使用对象错误。D.“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3.C(A.不合逻辑——陈述对象不一致。可改为“日前《申办报告》已被国际奥委会收藏”;B.成分赘余。“否则”与“不采取紧急行动”语义重复;D.搭配不当,“惊叹”意为“惊讶赞叹”,可改为“感叹”。)
【诗歌鉴赏】
(1)以哀景映衬哀情,借伤柳以伤别,加倍突出人间别离之频繁,别恨之深重。
(2)结句“独自凭兰桡”描绘了一幅独自一人倚在画船的船舷的画面;“独自”二字,笔力沉重,透露出一种孤寂难耐的情怀,充分表达了依依惜别的衷情,孤身飘零的苦况。
【语言表达】
1.(参考)勇敢是一种创造精神,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畏缩地去创造,去开拓;勇敢是一种牺牲精神,一个勇敢者必须毫不犹豫地去献身,去牺牲。
2.(参考)讲究神似,讲究意境,讲究形神兼备,是中国绘画自己独特的风格。[既然是排比,那自然要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有关联的内容,这样才可运用排比的句式。原句比较短,内容较集中,仔细分析即可发现,“讲究”前有三方面内容。结合原文内容,稍做文字调整即可。]
3.(参考)那是用思想(或精神)来衡量的年华已老却壮心不已而朝气勃勃,年老了却永远年轻如苍松翠柏。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案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了解文章的写法,学习“以事实说话”的说理技巧。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了解文章的写法,学习“以事实说话”的说理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文明昌盛的国家之一,古代科学成就闻名于世,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近代科学却要从外国进入我国,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听听杨振宁教授的论述!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早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

时间特点举例说明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始,他就多次到中国大陆进行访问,改革开放以后,更是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进行讲学和交流活动,对中国科技研究的方向和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本文就是根据他在清华大学和哈尔滨等地所做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科技演讲辞,谈论了一个热门话题,即中国近代科技为何落后于西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的问题。在演讲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全文分为两部分:回顾与前瞻。它在概述中国几千年来科技史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发展的轨迹,并满怀信心地展望了中国科技在未来21世纪的乐观前景。

2、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

时间特点举例说明

第一阶段公元1400年前中国领先世界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记载和1962年的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1400年至1600年中国举步不前明朝皇帝请一些传教士从澳门把造火炮的技术引到中国来

《几何原理》被翻译到中国,对中国科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1600年至1900年中国抗拒科技引入清朝同文馆的设立爱到阻力,有大学士认为“科技只是奇技淫巧,雕虫小技

清朝派遣留学生,因受到猛烈抨击,最终又把他们召回。

第四阶段1900年至1950年中国引进西方科学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派遣学生到国外留学

第五阶段1950年至2000年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在1956年建了第一个反应堆1964年造出了原子弹1967年造出氢弹④1970年卫星上天⑤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

3、通过表格的完成,我们了解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请思考: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敞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参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武力的胁迫;一个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人感觉到了耻辱,感觉到了奋起直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两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转折点,对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

4、在前瞻部分,作者对中国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持绝对乐观的态度。请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那么乐观?

参考:在作者看来,尽管21世纪中国仍然会面临许多困难,社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但科技的发展只要有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的支持——就可以了。20世纪只具备了前三者,科技就取得了这样可喜的成绩,而到了21世纪将四者皆备,因此,他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5、作者通过回顾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指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及现代得以迅猛发展的历史原因,并以充足的理由,指出中国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绝对乐观。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热情关注和殷切期望。

6、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参考:⑴以事实说话,实事求是。体现在本文中,在阐述中国科技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时,他都列举大量真实可信、权威的材料做为立论的根据,做到有理有据。例如,为了说明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他列举了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两个例子。

⑵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总体安排分为两部分:回顾与前瞻。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分五个阶段论述,有清楚的时间起止,有因果关系的梳理,有分述、有总结,条理非常清楚。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预测,先拿出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预测的依据,然后分析中国现状与前景,论述顺理成章

⑶不断地变换人称。作为演讲辞,往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本文大量运用第一人称,如“我只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说”“我个人认为”“我认为”等,都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运用第二人称,如“如果你去看”“当然有人讲,你讲的太简单了”等,则是为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引领他们共同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三人称如“大家都知道”“他曾说过”“有人问”等,则用于介绍一些权威性的知识或观点,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等。多种人称的变换,使这篇演讲辞语调丰富亲切,易于为听众所接受。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讨与练习”三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了解文章的写法,学习“以事实说话”的说理技巧。
3、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结构,了解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2、了解文章的写法,学习“以事实说话”的说理技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并课外查阅有关资料,对中国近代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西方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世界上文明昌盛的国家之一,古代科学成就闻名于世,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到了近代,近代科学却要从外国进入我国,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听听杨振宁教授的论述!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早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
时间特点举例说明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第五阶段
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作为一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对祖国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关注着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之始,他就多次到中国大陆进行访问,改革开放以后,更是频繁往返于中美之间,进行讲学和交流活动,对中国科技研究的方向和未来科技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本文就是根据他在清华大学和哈尔滨等地所做的学术报告整理而成的。
三、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科技演讲辞,谈论了一个热门话题,即中国近代科技为何落后于西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的问题。在演讲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全文分为两部分:回顾与前瞻。它在概述中国几千年来科技史的基础上,总结了近代以来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发展的轨迹,并满怀信心地展望了中国科技在未来21世纪的乐观前景。
2、下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参考:
时间特点举例说明
第一阶段公元1400年前中国领先世界?明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记载和1962年的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对人类的历史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第二阶段1400年至1600年中国举步不前?明朝皇帝请一些传教士从澳门把造火炮的技术引到中国来
?《几何原理》被翻译到中国,对中国科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第三阶段1600年至1900年中国抗拒科技引入?清朝同文馆的设立爱到阻力,有大学士认为“科技只是奇技淫巧,雕虫小技
?清朝派遣留学生,因受到猛烈抨击,最终又把他们召回。
第四阶段1900年至1950年中国引进西方科学?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废除科举制度?大规模派遣学生到国外留学
第五阶段1950年至2000年中国科技飞速发展?中国在1956年建了第一个反应堆?1964年造出了原子弹?1967年造出氢弹④1970年卫星上天⑤半导体元件和集成电路
3、通过表格的完成,我们了解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请思考: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敞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参考:原因有两个:一个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武力的胁迫;一个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人感觉到了耻辱,感觉到了奋起直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两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转折点,对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
4、在前瞻部分,作者对中国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持绝对乐观的态度。请问他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他会那么乐观?
参考:在作者看来,尽管21世纪中国仍然会面临许多困难,社会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但科技的发展只要有具备四个基本条件——有人才、有纪律、有决心、有经济的支持——就可以了。20世纪只具备了前三者,科技就取得了这样可喜的成绩,而到了21世纪将四者皆备,因此,他对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是绝对乐观的。
5、作者通过回顾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指出中国近代科技落后及现代得以迅猛发展的历史原因,并以充足的理由,指出中国21世纪科技发展前景绝对乐观。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国科技发展的热情关注和殷切期望。
6、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参考:⑴以事实说话,实事求是。体现在本文中,在阐述中国科技每一发展阶段的特点时,他都列举大量真实可信、权威的材料做为立论的根据,做到有理有据。例如,为了说明1400年以前中国科技的领先地位,他列举了郑和下西洋的记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等两个例子。
⑵逻辑性强,条理清晰。总体安排分为两部分:回顾与前瞻。对中国科技发展历程的回顾,分五个阶段论述,有清楚的时间起止,有因果关系的梳理,有分述、有总结,条理非常清楚。中国科技发展前景的预测,先拿出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作为预测的依据,然后分析中国现状与前景,论述顺理成章
⑶不断地变换人称。作为演讲辞,往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因此本文大量运用第一人称,如“我只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说”“我个人认为”“我认为”等,都是为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运用第二人称,如“如果你去看”“当然有人讲,你讲的太简单了”等,则是为了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引领他们共同思考自己提出的问题。第三人称如“大家都知道”“他曾说过”“有人问”等,则用于介绍一些权威性的知识或观点,或从旁观者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等。多种人称的变换,使这篇演讲辞语调丰富亲切,易于为听众所接受。
四、布置作业
思考“研讨与练习”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561.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