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兰亭集序》教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兰亭集序》教学案
教学目标:
1.领会本文的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作为中华民族的艺术奇葩,汉字书法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能被称为“书圣”的,则是东晋时期的王羲之。他的代表作《兰亭集序》,全篇字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同时,《兰亭集序》也是一篇散文佳作。
二、明确目标
三、背景、解题
四、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情感)
会()稽癸()丑修禊()流觞()曲水
彭殇()激湍()形骸()趣()舍万殊
游目骋()怀若合一契()
2.学生个读,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3.默读全文。要求: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五、自主探究
(一)记叙兰亭盛况
1.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
析: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铿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析:文人都是高雅之士,因此,他们的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情感的“产品”,他流觞曲水(把盛酒的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于是诗兴大发,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看到这句话,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会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接下来,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信可乐也”。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2.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4.再读第一段,(在板书提示下)熟读成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人们常说:“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看看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又表现了作者什么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痛”。
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痛苦?痛心?痛惜?悲痛?不忙作答,先看作者是因何而痛?
俯仰:指社会人事的应酬进退相联。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事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地生活。
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
讲析:王处的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此,他们有一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的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道:虽趣舒殊,静噪不同,当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曾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也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
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考,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找出表达其情况的词:悲
2.作者为什么“悲”,与他的人生观有着密切的关系,找出这句话:“固知……”
佛教、道教徒总是把生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他们一生死生,齐彭殇,可我们不是神仙道人,是血肉之躯,要珍惜生命,士大夫当兼济天下,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可这种生活观在我看来是何等的虚伪可笑。正因为我对生命是如此的珍惜,因此,每贤者……。我悲古人,因为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何其相似;我亦悲后人,后之观今,亦由今之视昔,后人读我的文章,犹如我读古人的文章一样,他询问古今,发出悲叹。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更加深刻感人。
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3.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4.如何理解这篇书序行文的巧妙?
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5.全班齐读。
六、小结全文: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七、创新思维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我认为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相关阅读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

【教材分析】

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

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

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

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

【教学重点】

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

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

【教学难点】

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

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

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

【教学准备】

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

2、预习作业

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

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

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

**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

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

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

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三、听音频范读(正音)

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

2、生字词注音。

癸(guǐ)丑修楔(xì)事清流激湍(tuān)

流觞(shāng)曲水形骸(hái)游目骋(chěng)怀

趣(q)舍万殊若合一契(qì)齐彭殇(shāng)

**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

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

2、合作学习,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1)邻桌讨论。

(2)学生展示。

(3)教师明确:

情感变化:乐→→痛→→悲

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

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

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

**五、教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

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

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

3、教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

①重点实词(黑体字):

岁在癸丑

茂林修竹

引以为流觞曲水

列坐其次

足以畅叙幽情

足以极视听之娱

②重点虚词(黑体字):

信可乐也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③词类活用(黑体字):

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

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

④特殊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

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

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

**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

**七、小结本课时

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

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

**八、布置作业

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

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

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

**附1、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时、地、人、物、事

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

悲——亘古不变的规律**附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

1、反复诵读文章。

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

3、完整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哲思。

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学习目标]: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重点难点]
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案例剖析]
这是一篇书序文中有些话说明诗集的由来,有些话说明编辑的目的,请一一指出并体会作者行文的妙处。
这一题目的考查目的是要求同学们理清文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技巧。
说明诗集由来的话:“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实际上说明做诗的缘由。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指明了《兰亭集》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即即席之作。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经过。
说明编辑的目的:全文最后一段。“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
[学法导引]
1、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
2、反复阅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把握本文和一般的书序有什么不同?
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
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本文由宴游活动谈到生死观,善于借题发挥,论及人生的意义。这便是《兰亭集序》与一般书序的不同之处。
1、文写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以及变化?
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具体体现为第一部
分:点叙宴集盛况(乐);第二部分:抒发人生感慨(痛);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
[巩固发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列坐其次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④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⑤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2、以下各组句子,加点字意思分别相同的一组是
①A、群贤毕至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
B、少长咸集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死
C、茂林修竹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畅叙幽情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②A、俯察品类之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信可乐也宁信度,无自信也
C、夫人之相与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D、不能喻之于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③A、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B、极视听之娱初极狭,才通人
C、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D、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④A、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若合一契若入前卫寿
C、列坐其次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未尝不临文嗟的悼先帝……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指出下列加点的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其:
②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其: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之:
④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之:
4、“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与“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中的两个“其”所指的内容是否一样?从原文中找出它们的具体内容。
答:
5、根据课文天空。
全文分两层意思,第一层叙事写景,第二层议论抒情。第一层中,作者用“,”来写人;用“,,,”来写兰亭地理位置及景色;用“,
,,,“写出兰亭之会的高雅。
6、原文中,作者写江南三月浓艳之物又不见其妖冶,用“”绘竹,只言其而弃其;用“,”来写水的而弃其。写山不见山,“竹”与“水”给山以无限生机,耐人寻味。
7、细读课文,品味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分析作者对死生意义的论述。
8、熟读课文,全文背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9、课文第一段作者写相聚之乐,这里选的两段则写筵散之。原文第一段是实写,这两段则是写。
10、找出最能体现作者写本文心境的一句话。
[拓展创新]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
梁①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②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③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④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注)①梁,即战国时的魏国。②劬(qú):勤劳。③窳(yǔ):懒惰。④惄(nì):忧思。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因往夜窃搔梁亭之瓜窃:②楚亭怪而察之怪:
③因具以闻楚王闻:
④梁王以为信信:
1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相同,两个“以”不同B、两个“其”相同,两个“以”相同
C、两个“其”不同,两个“以”相同D、两个“其”不同,两个“以”不同
13、“楚令闻之”一句中“之”指代的内容是
14、翻译下列语句
①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译文:
②此梁之阴让也译文:
③楚王时则称说译文:
15、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本能文的中心思想。(30字以内)
□□□□□□□□□□□□□□□□□□□□□□□□□□□□□□□
★分小组合作交流完成以下任意一题。
16、通过字帖或有关手段,搜寻王羲之的书法名作《兰亭集序》,分析鉴赏其高超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写一篇艺术鉴赏文章,在班内交流。
17、有组织的精心一次室外活动,形式不限,体会群聚而谈的的意趣,事就某一个问题座谈讨论,而后写一篇精短的感悟文章。
18、组织一次以“感悟生命意义”的演讲比赛。
[参考答案]1、①聚会②排列③实在④不同,差别⑤造化⑥一一列举2、①B②D③A④C3、①曲水②“取舍万殊,静躁不同”的人们③“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④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文章4、一样,指人,即文中的两个“或”(有的人)5、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6、茂林修竹修绿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碧7、(略)8、(略)9、悲虚10、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11、①偷偷地②感到奇怪③禀告④确实12、B13、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14、①人家做可恶的事,你也跟着做可恶的事,为什么心胸狭窄得这样厉害呢②这是梁暗中对我们的礼让啊③楚王时常称道这件事15、通过梁人浇灌楚瓜的故事,赞美了以德报怨的美好情操。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一篇好的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案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导入课文

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当年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纷纷记下了各自的千古风流,而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按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幅书画作品。(多媒体展示书法作品)

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

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师: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书法的美,更要欣赏其文章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生:(鼓掌)

师:老师今年都三十多岁了,尚且能够完整地将全文背下来,大家说,同学们应不应该背下来?

生:(齐声)应该。

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

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精彩片段)师生互动疏通文意

1、学生朗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

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

女生:(鼓掌)

师:非常棒!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提问题,我们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会培养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师难倒的问题,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谁来?

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

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

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师:同学问完了,老师也有几处处疑问,需要向同学们请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点字词设计的问题)

生:(有人跃跃欲试)

师:(鼓励)不要怕出错,今天老师就是要给大家一个说错话的机会,想想看,从小到大,有谁给过你这种机会?好,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了。

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

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很好,那么哪位同学试着为我们翻译“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这句话。

生:(默然)

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

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

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

师:(补充)这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所以”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原因。找找看,本文中还有没有这种用法?

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

生:(抢答)

师:(适当点拨补充)……

(对高中生来讲,文言文的知识点既难懂又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个教学片段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课堂中,既有学生向学生提问,又有老师向学生提问;既有学生回答学生,又有老师回答学生;既有解决新问题,又有复习旧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点的,并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一般方法。)

三(精彩片段)精雕细琢赏析课文

1、鉴赏第一段

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

女生:(大声齐读)

男生:(鼓掌)

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

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

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

生:三个。师:齐读。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地点。师:怎么写?

生: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修禊事也。

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出示相关画面)作者仅仅用了16个铿锵悦耳的字眼就写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

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赏心悦目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

生:做诗。师:还有呢?

生;饮酒。

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

生:(齐声)活动。

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

生:(沉思)

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

生:他们流觞曲水,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之胜,仍然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生: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当年的兰亭盛会上,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其诗意人生。

师:(忘情地)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

生:天气。

师:怎么写的?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接下来,作者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

生:“信可乐也”

师: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也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大家说,文章写的美不美?

生:美。

师:美在哪里?生:景色写得美。

生:天气写得美。

师:还有呢?生:人物美。

生:活动美,也就是风流美。

师:语言美不美?生:美。

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

生:优美。生:节奏感强。

生:清新。生:朴素易懂。

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生:多

师:字数多不多?生:不多。

师: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简练。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

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

生:(齐背)

(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乐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精练优美

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朴素清新

(赏析美文,就要营造一种学习美文的氛围。本教学片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性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兰亭集会的场地,让学生入情入景,幻化为集会主人,设想当时的情景,谈论自己的看法,从而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作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析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鉴赏第二段(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静)

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躁)

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令人感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思路:

四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1、学法指导

师:如果说文章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概括,那么第三段又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呢?

生:(在段落中找)“悲”。

师:那么作者么悲的是什么,又因何而悲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学第三段。注意自学古文的方法,概括一下有几个步骤?

生:(七嘴八舌)

师:(总结)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加强背诵。

2、课外拓展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教学反思

我讲授的《兰亭集序》一课是文言文教学的大胆尝试。整节课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悠扬悦耳的音乐,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听课教师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

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兰亭集序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记诵全文。

2.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特点,体会行文之妙。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美文,必须加强诵读。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抓住序的特点和本文行文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介绍有关常识,整体感知文意。

一.导语。人们早就开始了对生死的思考。司马迁: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献上了对生死的哲理思考。

二.介绍。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三.感知全文。

1.听录音。正音。guǐ癸xì禊shāng觞chěng骋shāng殇

2.初步品味本文骈散的特征。

3.对照书序,感知内容。:

作诗缘由(修禊事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情形(一觞一咏)

成书经过(列序时人,录其所述)

意义(后之览者,将有感于斯文)

借题发挥(论生死)——这是不同于一般序文之处

形成以下情况1。记盛况

2.抒感慨

3.交代作序目的

四.学生对照注解,疏通全文。

共同解决练习。积累文言知识。

五.作业。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内容:分析与诵读

一。复习。诵读。

二.分析。

1.学习第一节。

l如何记叙盛况?

时间:永和九年,暮春地点:兰亭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少长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气:惠风和畅

活动:流觞曲水感受:信可乐也

l“信可乐也”到底有几乐?(良辰1乐;美景2乐;赏心3乐;乐事4乐;人贤5乐)

l结合上述内容诵读。

l鉴赏:体会作者状景言简意赅,妙趣天成,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湍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想象这一扑面而来的春天气息,游人如织的快乐之景)

l用清新明快的调子朗读。

2.学习第二节。

l这节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议论的?如何展开逐步?

承接上文之“乐”而来,由乐而忧,又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由现今人们相处,处世各异,静躁不同,但忧患之源相同。A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欣于所遇而快然自足,所之即倦,感慨系之B外在世界的流转不定。向之所欣,转眼之间以成陈迹C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故死生亦大矣。

欣于所遇及所之既倦

叹死生亦大矣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结:本段以议论为主,探讨人生哲理,朗读宜用和缓语气读之。

3.研习第三节。

理清文脉:昔人兴感,若合一契——古人也有感于生死

批评:一生死,齐彭殇

后之视今亦如今之视昔记此文以免不彰

三.探究。

l品本文行文之妙:由昔人兴感说起,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这样把昔人、昔人,今人、今文,后人串连起来,巧妙交代了编集之由。

l谈对一生死,齐彭殇的看法:把生死等同,长短等同是错误的。不同的人生死不同。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或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所以应该珍惜生命,活着有价值。

l对作者生死观的认识:作者不为言谈家的论调所蒙蔽,借题发挥,阐述了他的生死观,显其旷达性格;但他毕竟生于国力衰微的东晋前期,意志消沉,不求进取的风气也影响之。分析——积极的一面,从第一段中可感受到作者快乐之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从第二段对人生苦短的感慨中,也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眷恋之情;从第三段中,批评虚无主义,对玄风盛行的批评也有积极的意义。

四.拓展。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小结。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文笔简练,行文高妙的美文。既有语言的隔阂也有理解的难度。选准切入口很重要。作为一篇序文,不妨从序文特点入手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作为一篇千古名篇,当自有它的与众不同之处。那边是它借题发挥,独树一帜。

一篇文笔优美、哲理深奥的散文。自然要细读细品,方能悟出其行文之妙;对生死哲理,必须重锤敲打,纵横联系以期让学生弄懂。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126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