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四单元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教案内容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四单元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6课五四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熟悉五四运动的起因(原因与导火线)、运动

的经过(口号、中心、主力、结果)、影响。分析归纳“五四精神”。引导学生对比五

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启发探究法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原因;

(2)通过创设新情境让学生写一封介绍五四运动的信和新闻报道,

使学生自主掌握五四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法认识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命的影响,领会“五四精神”的社会

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本课主要通过情境再现与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感受八十五年前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领会“五

四精神”的内涵,从而树立为国家强盛、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培养

高尚的人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五四运动的原因与“五四精神”。

(二)、难点:五四运动发生的起因;体验当时爱国学生与各界群众的忧国忧民

之情以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

1、接受式教学法:以碎步启发式为主。

2、体验式教学法:情景再现、角色扮演(模仿性学习)。

四、教学素材分析

1.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1919年1月至6月,协约国在巴黎举行“和

平会议”。这次和会是在战争中取胜的英、美、法、意、日几个强国把持下进

行的。中国政府因战时参加协约国一方,也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全国人民的压

力下,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特权和取消“二十一条”、收回

日本大战时夺去的德国在山东的各种特权,但遭到无理拒绝。会议决定把德国

在中国山东获得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这个消息传到国内,激起全国人民的

愤怒。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不仅昭示了帝国主义侵略、瓜分中国的本

质,而且也把北洋军阀政府在山东问题上出卖民族主权的罪恶行径赤裸裸地暴

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清了封建军阀政府的卖国行径,也教

育了原来对巴黎和会抱有幻想的知识界。于是,长期以来酝酿着的一场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风暴就以此为导火线爆发了。

2.五四运动的爆发。5月4日下午,北京13所学校的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

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学生们手持旗帜,上面写着“争回青岛方罢休”,“拒

绝和约签字”,“头可断,青岛不可失”,“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游行队伍

冲向赵家楼,火烧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痛打章宗祥。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

警进行镇压,学生被捕去32人。第二天,北京专科以上学校学生举行罢课。6日,

又成立了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他们还到街头举行爱国讲演,开展抵制

日货、提倡国货的宣传活动等。

北京学生斗争的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天津、上海、济南、武汉、长沙等地的学生

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

3.五四运动的新阶段和运动取得初步胜利。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讲演者“垂泪而道”,

听众则“掩面而泣”。第一天,学生被捕者170多人;第二天,又有700多人被捕;第

三天,2000多名学生走上街头,受到军警马队的冲击。北洋军阀政府的倒行逆施,进

一步激怒了全国人民,掀起了更大的革命风暴。从5月6日起,上海工人举行声援学生

的大罢工。紧接着,北京、唐山、汉口、南京、长沙等地工人也相继举行罢工,中国

工人阶级从此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政治舞台。这时,许多大中城市的商人也举行了

罢市。斗争扩展到20多个省区、100多个城市。五四运动发展成以工人阶级为主力,

有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参加的、全国规模的群众爱国运动。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移

到上海。

五四爱国运动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特

别是工人阶级独立地登上政治舞台,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斗争,使得反动派极为恐

惧。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

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目标得以实

现,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

4.五四运动的历史影响。教材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第一,运动的性

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和市民掀起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与辛亥革命相比,其特点在于它的广泛的社会性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

态度。第二,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

和科学精神。第三,五四运动最大的功绩在于“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

力量的团结”,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第四,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伟大开端。

五、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注意和初中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区别。对初中学生已熟悉的内容,

如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可采用观看电影后提问的方式略讲,对而对初中未涉及的内

容或分析较少的内容,如五四运动的意义与五四精神,应进行比较详细分析。

2、在讲“‘二十一条’与巴黎和会”一目之前,可先提出问题:“辛亥革命后,中国社

会状况如何?在社会经济、阶级关系、思想文化方面有哪些变化?“引导学生回顾

已学过的知识,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从而导入新课。

3、在讲“五四运动的原因”时,建议教师结合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引导学生步

步深入探究五四运动的原因。

4、在讲“五四运动的经过”时,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出示有关

运动的原始资料。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

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

闻报道。

5、在讲“五四运动的影响”时,建议教师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如:五四运动

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

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并让小组代表阐述本组观点后,教师归

纳小结。

6、讲完全课内容后,教师可采取谈话法,由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

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

革命的开端,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

悟,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在五四运动中,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

五四运动后,他们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

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备注、说明

五四运动的起因

播放电影〈〈我的一九一九〉〉片断“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的陈词”。

情境再现,引起学生共呜;同时了解史实

提出问题探讨运动发生的原因:

1影片再现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巴黎和会是什么会议?

3山东问题的来由是什么?

4巴黎和会为什么没有接受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说明了什么问题?引起什么后果?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原因

五四运动的经过

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五四运动爆发的情景。

出示有关运动的原始资料。

情境再现,渲染当时的爱国激情

学生活动:按下列历史场境的设置完成学习任务(全班分为两个大组)。
第一组同学请以当时北大学生的身份给在国外留学的朋友写一封亲历五四运动的信。

第二组同学请以当时外国记者的身份写一篇新闻报道。

(注意自己角色的情感定位;所写的信要饱含激情与思考;新闻报道要包括运动的口号、中心、主力、结果等基本内容,字数在150字左右)角色扮演,体验当时学生的爱国情;同时自学掌握运动的过程;锻炼文字表达能力。

每组抽部分同学的作品朗读,交流学习结果。

交流、协作、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五四运动的影响

全班分成8个小组,讨论: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今天还提倡弘扬“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讨论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深对“五四精神”的认识,培养民族责任感

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五四运动的主要知识点;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民主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比较能力

播放电影片断,再现中国代表拒签和约的情景

强化学生的爱国情

布置作业

每人写一篇小论文《我与“五四精神”》,字数1000字内

增强学生时代责任感

七、反馈小结

1、备课中是否正确、全面制定了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在课

堂教学中是否很好地给予了贯彻、落实?

2、科书的内容是否准确、细致地钻研和理解了?课堂教

学内容是否坚持了历史学科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史论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是否

依据课标要求,相对丰满和有一定深度的分析?

3、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课堂上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

教学过程?教学手段运用得是否充分、恰当?

4、语言、板书、教态如何?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

八、难点突破: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由于一战间日美加紧侵华、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影响、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等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肩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使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阵线出现新的组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由于领导力量的改变,从而改变了革命的目标和结果。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成为革命的领导者,这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所在。

精选阅读

五四运动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四运动”,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五四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论著
2、情感目标: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青年学生应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
3、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对比五四运动前后中国革命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通过五四运动和以前革命(特别是辛亥革命)的比较,引导学生分析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欢迎大家和我一同走进精彩纷呈的历史天地。
今天,我们要一同回顾的一段历史,它所要再现的是中国近代以来,青年人顽强不屈、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胸襟和报复。这是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充满激情的一页。它就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
设问:五四青年节的由来?直接引入五四爱国运动。(由于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于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内容比较生疏,掌握故起来有一定难度,故先讲解学生熟悉的过程,在通过过程来分析背景和意义。)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一起先来简单的回顾一下近代史上中国所受的屈辱和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录像)
对,的确,中国4万万同胞在1915年的5月忍耐程度走到了尽头,帝国主义没有料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资本主义的较大发展和新文化运动洗礼后的中国,已不再是八国联军侵华瓜分时的中国了。中国人民已不甘心接受这个失败,于是,在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和经过
导火线——中国的外交失败
关于中国的外交失败,我们补充一些内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加入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作战,虽未派一兵一卒直接参战,但派出了20万华工作战争后勤工作。所以,中国也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了巴黎和会。中国各界对和会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当时中国派出了陆征祥、王正廷、顾维钧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在会上,提出了一些正义的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日本打战时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各种特权等。那一位同学能回答一下签“二十一条”时的情况?日本入侵山东是怎么回事?主宰会议的帝国主义强国不仅蛮横拒绝了中国代表的要求,而且对中国的要求作了以下处理:对前两项内容,和会“以不在和平会议的权限之内”为借口不予讨论;对归还大战期间被日本夺取德国在山东的各项权利,虽然讨论了,但日本借口“二十一条”中有明文规定,段祺瑞政府有同意的复文,坚持不交。因此,帝国主义将德国在山东的权利转给了日本。同学们试想,中国作为战胜国,不但没有从巴黎和会上收回任何权利,反而被帝国主义当猴给耍了,中国人能不愤怒么?(答)
中国的正义要求遭到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以后,人民外恨列强,内恨卖国的军阀政权,长久埋藏在人们心中的愤怒像活山一样爆发了。人们将斗争的目标对准了那些人?为什么?
斗争的行动首先从那里开始?对从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开始的。我们来看一下当时的情况。(录像)
五四运动开始了,学生的游行队伍从天安门出发,先到东交民巷外国使馆前示威,又来到赵家楼曹汝霖的住宅。当时,曹正与陆征祥在一起,他们听到学生过来的消息后,慌忙各自躲了起来。学生寻曹汝霖不到,一气之下火烧赵家楼,这一把火救了曹汝霖一命。起火的时候,陆征祥慌忙从屋中逃了出来,被学生发现。学生正好有气没处发,于是将他抓住,痛打一顿。这时大批军警赶来逮捕了32位同学。
一石激起千层浪,5月4日北京大学的行动如黑暗的夜空中发出的一声震耳欲聋的春雷,立即震动了全国。第二天,北京学生纷纷罢课,进行爱国宣传,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他们的行动得到了全国各地学生的声援。李大钊、陈独秀等人也积极营救被捕学生。在强大的声势之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当他们回到北大时,蔡元培校长亲自率学生迎接他们,给他们戴上大红花,同学们将他们高高举起,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被捕学生的爱国行动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学生们为了救国,纷纷到全国各地进行宣传。在6月3—4日,北洋政府又到北京大学大肆逮捕学生,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也就是从6月份起,运动发生了变化,请同学看书,填以下表格:
内容
时间主力中心规模目标
5月
6月
问:1、主力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意义?
2、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参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在运动期间不断发表文章,组织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他们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还有孙中山,他为中国的命运奔波了30多年,虽屡次失败,但爱国心不减,他总是摆脱别的会见,热情的接见学生,给予鼓励。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录像)
(教师总结)每当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爱国主义象一个严厉的法官,把一切卖国贼都揪出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那些为民族的利益冲锋陷阵的人,就成为千古不朽的英雄。即使那些在别的时候或在别的问题上犯有错误甚至是罪恶的人,只要他为民族作过一丁点好事,人民也不会忘记他。
随着五四运动在广度上和深度上的迅速发展,由北京到全国,由学界到各界形成一股巨大的潮流,吓坏了北京政府。五四运动因此也取得了初步成果,请问是那些?
3、直接成果: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
b.中国出席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五四运动的背景
1.通过五四运动的时间、过程来分析背景.
打出材料,学生分组讨论。
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壮大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
国际背景:日本、美国侵略
十月革命的影响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通过五四运动的过程来分析五四运动的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学生、工人、市民发动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2、“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团结”。
从影响面来讲,它波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群众发动的广泛和深度上讲,辛亥革命虽在一定程度上依靠群众和发动了群众,但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五四运动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成分有学生、工人、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其他爱国人士。
3、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建立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思想条件,而五四运动反过来又为新文化运动在全国更广泛的传播开辟了途径,一批先进的知识青年,经过实践的选择,接受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主流。再五四运动后的第三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里我们顺便提一下,五四运动的领袖,中国共产党的先驱——李大钊,他在五四运动前后不断宣传马克思主义,极大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请同学列举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的专论有那些?
五四运动前:《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中:《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五四运动后:《再论问题与主义》由于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加上自身是以无产阶级为主的运动,所以,它是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一部分,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发展,标志着中国革命将揭开新的一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我们以前讲过一些,现在我们看表格:思考称1919—1949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那里?
名称性质任务领导阶级主力结果指导思想

旧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资产阶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共三民主义
和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马克思主义

三、课后反思:

五四运动教学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五四运动教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五四运动教学案
(1919年)05-6-17

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特别是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根本原因、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导火线;2、五四运动两个阶段的时间、中心、主力;3、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的表现;4、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一、背景
1、国际上:①一战期间、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家,促使中国人民的情绪高涨。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道路。
2、国内方面:①根本原因:国内矛盾日益加深——北洋军阀对外投靠,出卖国家;对内掠夺和,猛增;之间不断混战。
②阶级基础:一战期间发展,队伍壮大,工人罢工斗争频繁。
③思想基础:解放了人民的思想,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活动。
3、导火线:巴黎和会(1919年)拒绝了中国的正义要求
①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A、废除在中国的;
B、取消“”;
C、收回在大战时夺去的在的特权。
③结果:等国操纵会议,将在的特权转让给。
二、经过
1、第一阶段:①时间:年月日——6月初。
②中心:
③主力:
④口号:“,”、“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⑤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2、第二阶段:①时间:年6月初起
②中心:
③主力:登上政治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
三、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
2、罢免、、的职务;
3、在巴黎的中国代表没有在上签字。
四、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的的革命运动。是先锋;中国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发挥了作用;、等先进知识分子是领导。
2、比具有更广泛的基础。
3、功绩在于“,”(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4、促进了的传播,为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5、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五四运动属于的一部分。
6、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的开端。

关于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①社会性质相同: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社会主要矛盾相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③革命任务相同:反封建反侵略(反帝反封建);④革命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①领导力量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这也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不同点);②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的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③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在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后,还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应掌握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意义。重点掌握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

一、背景:
1.国际背景:
①一战期间,乘机加紧侵略中国,尤其是,已成为侵略中国最主要的国
家,这就促使中国人民的反帝情绪日益高涨。
②,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背景:
①政治原因: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成为五四运动发生的主要原因。
②阶级基础:
③思想基础:
3.导火线:1915年日本的“”妄图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1918年巴黎和会上,
欧美列强作出将德国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失败,是五四运动的导
火线。
请思考1: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是如何努力的?结果如何?反映了什么问题?
二、经过
1.第一阶段:5月4日—6月3日学生为主力,中心在北京。
2.第二阶段:6月3日以后,工人是主力,中心在上海。
口号:。

阶段主力军运动中心斗争口号斗争的成果及表现取得成果的主因
前期青年
学生“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人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6月3日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加入斗争的队伍
后期无产
阶级
请思考2:五四运动前期和后期有何不同?
三、结果和意义
1.结果:初步胜利
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
②免除、、的职务;
③拒绝和约签字。
2.意义
①性质:
②思想影响: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③世界意义: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④标志: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五四精神
1.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体现出
2.五四运动是一场传播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出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出
请思考1:五四精神的实质是什么?作为当代青年,我们是幸运的,远离了国家衰亡的风雨飘摇。五四运动已成为过去,那么五四精神是否也已经过时?现实生活中你认为应如何发扬五四精神?


1.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主旋律;
②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③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④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比较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比较项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社会性质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不同点领导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
群众基础缺乏群众基础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结果和前途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失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所属世界革命的范畴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1.(1997年上海卷)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A.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C.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
D.中国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及其斗争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原因,A项是五四运动的国际背景,C项是主要原因,D项是阶级基础
答案:B
2.(2001年上海卷)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D.中华民国建立、五四运动
解析:审题要注意时间是“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也就是1911——1920年这个时间段,要注意关键词历史转折之里程碑。
答案:D
3.(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8)“共争青岛归来,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以上这幅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保路运动B.五四运动C.五卅运动D.一二九运动
解析:从材料中的“青岛归来”、“国贼罢黜”、“学生复课”、“商店开门”等信息可推断出此对联反映的是五四运动。因为本题选项中其他运动与青岛没有关系,而五四运动最终中国拒绝和约签字,罢免了曹汝林、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的职务,之后三罢斗争(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才结束。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

一、单选题: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这里的“彻底”是指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B.坚决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精神
C.学生在运动中起了先锋作用D.工人阶级在运动中登上了政治舞台
2.五四运动比辛亥革命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是:
A.其发生有更深刻的社会根源B.其指导思想更具有革命性
C.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D.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它比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开始发生变化
C.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革命的领导任务D.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4.(1999年广东卷)陈独秀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主要是因为他①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②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直接领导了五四运动③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作了思想准备④联系进步青年和社团,指导和推动运动的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5.(1990年上海卷)“五四”运动成为我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是因为①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②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③中国共产党给予重大影响④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的领导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②③
6.(01上海15)在20世纪第二个十年间,堪称中国历史转折之里程碑的是
A.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B.《新青年》创办、武昌起义
C.五四运动、《新青年》创办D.中华民国成立、五四运动
7.(2004年江苏卷)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B.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
C.十月革命的影响D.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8.(05春季16)五四运动中,北京爱国学生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引发这一事件的导火线是
A.袁世凯接受“二十一条”B.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C.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D.北平学生抗议美军暴行
9.(2007广东理科基础)“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10.(08年广东单科,8)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二、非选择题
11.(1998年全国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代表顾维均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至于二十一条,1918年中日关于山东问题的换文,以及英法等国与日本之间关于山东的协约,均应欧战爆发所致,此次和会应予以变更。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
日本代表宣称:胶州湾自日本占领后,事实上已为日本领属,而且中日对于胶州湾租借地和铁路问题已有成约;如果山东问题不能圆满解决,日本将不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代表提出:中日先于1915年就山东问题订约换文,1918年又有续约,且英法同日本也有协约承认日本在山东的权利,和会须维持各项条约的神圣性。英国代表则提出山东问题两项解决办法:或按照中日协定条件,或使日本继承德国权利。
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材料二(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请陆总长(注:外交总长陆宗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
摘自《顾维君》回忆录第一分册
材料三: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方法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摘自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
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努力的主要目标、经过、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限180字以内。

12.(04全国四38)(32分)在中国近代史上,山东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地区之一。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
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2)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中国代表团和中国人民作出了什么反应?(15分)

(3)华盛顿会议期间山东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能够得到解决的原因是什么?(12分)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BDCCB 6―10 DBBAD
二、非选择题
11.参考答案
目标:直接收回山东权利。
经过:驳斥日本无理要求,顶住英美压力,以各种方式据理力争。
结果:交涉无效,拒签和约。
评价:坚持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义立场,不畏强权,捍卫民族尊严,应充分肯定。
12.答案:
(1)日本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2)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
(3)中国与日本签订条约,收回在山东的主权。中国人民和政府坚持斗争,美英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向日本施加了压力。

第21课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1课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1课五四运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时间、地点、口号、领导者、主力、结果及其意义;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青年表现出来的斗争精神是极其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学会归纳课文的方法,1919年6月前后,五四爱国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说出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共成立的关系;学会从图片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与难点
本课有两个子目,揭示了课文的主题内容: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本课的难点是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五四精神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属于抽象概念,对于以直观思维为主的学生而言,较难理解。关于“五四精神”,建议以五四爱国运动过程中爱国人士的言行表现和课文图表等史料着手,通过概括图表史料的共同点,形成抽象概念——“五四精神”;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或教师直接介绍民主革命中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史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开天辟地”和“焕然一新”的历史结论。
二、教法建议
1.本课是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应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一概述:(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含义: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2)本单元的时间范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结束于1935年红军长征的胜利。(3)本单元的主题知识: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国共对峙、红军长征等重大历史事件。
2.以五四青年和党的生日为切入点,导入本课。建议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中,激发他们探究“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动机。如设计“为什么把每年五月四日作为我国的青年节?”激发学生探究“五四爱国运动”的动机;设计“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多年了,八十多年来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好联系当地的标志性变化加以说明)。当时她是怎样诞生的?”激发学生探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动机。
3.“五四爱国运动”一目,应讲清几点:(1)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2)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时间、地点、参加者、斗争口号及领导者);(3)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斗争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斗争的主力);(4)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说其“彻底”是指斗争的坚决性而言的,说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因为,①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对斗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②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起了重要的领导作用;③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本目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观察图片,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历史表象,建立历史概念。
(1)阅读导言和第一段小字,设问:这些内容与五四爱国运动有何联系?
(说明这些内容是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动脑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见问题探究)
(2)阅读正文和第二段小字,设问:五四爱国运动中的爱国学生提出了哪些主张?五四爱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有何重要意义?(答案见课文相应内容)
(3)运用教材有关五四爱国运动的三则材料,加深对五四爱国运动过程的印象。
“还我青岛”影印材料:
设问:①你知道青岛问题的由来吗?②从当时爱国学生打出这一旗号,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具有为收回青岛主权而不怕牺牲、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北京高师被捕学生回校时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图片:
设问:①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是公元哪一年?②从图片中可得到哪些信息?(北洋军阀政府迫于人民爱国压力,释放被捕学生;间接说明北洋政府镇压学生爱国运动的反动行为;被捕学生返校受到热烈欢迎,反映五四爱国运动得到广大学生的支持和拥护;在场学生均为被捕学生敢于斗争的爱国行为感到自豪和骄傲)
“五四”传单:
设问:这段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什么精神?从这段材料中体现出来的五四精神,你认为是什么?(五四精神就是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4.“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目,应讲清几点(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时间、地点、出席人员和会议的主要议程);(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4)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然后,运用教材有关中共诞生的三则历史材料,加深印象,加深理解。
(1)《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示意图》:
设问:①共产党早期组织分布于哪些地方?(国外有东京和巴黎;国内有北京、上海、济南、武昌、长沙、广州等)②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了哪些地方的党员?(上述国外和国内的党员)
(2)参加会议的三位代表人物像:
设问:①这三个人是哪些地方的代表?有何共同点?②完成动脑筋:“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见问题探究)
(3)“一大”会址嘉兴南湖游船:
设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从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见课文小字)
三则材料间有何内在联系?“示意图”是中共一大召开的条件,“人物像”是中共一大的参加者,“南湖游船”是中共一大召开的地点;三则材料均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关。
5.在完成上述内容的教学之后,可创设新的学习情境,进行知识巩固。
(1)五四爱国运动与中国共产党诞生间有何联系?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揭示历史事物间的联系,构建宏观知识结构。五四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爱国运动中的骨干和领导,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组织奠定了干部基础;所以,五四爱国运动属于中共诞生的原因之一)
(2)如果你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列席者,你如何向社会报道中共一大情况;如果出一期纪念建党八十一周年的黑板报,请你写一篇介绍中共诞生的短文(口头或书面),并说出你这样写的理由。(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新情境中解决新问题。)
(3)如何向同学解释“五四精神”“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的含义?
三、学法指导
1.本课可以问题入手,通过再造历史场景、创设新情境、充分运用图表等历史材料等途径,引导学生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2.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如观察图片史料的方法、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等,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建议在教学相应环节中,设计如“观察图片史料分为几步”等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学习步骤,以巩固和完善已有的学习方法。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
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陈独秀没有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因为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中的巨大影响,并且他是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者之一。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议一议: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说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
在以前的民主革命中,中国的资产阶级虽然有自己的政党,但由于自身的软弱与妥协,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使得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看到,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必须建立中国共产党。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761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