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中国的经济

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010考纲(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重点

难点本课重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本课难点: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教法

教具讲述法、讨论法等。新课标历史(必修Ⅱ)、《系统集成历史》二轮总复习学生用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本专题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经济是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自然经济是其主体,小农经济是主要经济形式。其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三大经济部门,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繁盛的商业为古代文明萌发、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塑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农耕文明。至明清时期,从中分离出迥异的资本主义萌芽这一先进的生产方式,但自然经济的固守、封建制度的保守、传统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观念的抵制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导致了近代的迟滞、落后、挨打。

复习中一要形成诸如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古代冶金技术和冶金业的发展、古代制瓷技术和制瓷业的发展、古代防治技术和纺织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等具体而清晰的专题线索,归纳阶段特征。二要注意用辩证的方法思考古代农耕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对古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两种不同的影响。三要注意理解掌握自耕农经济、“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等重要历史概念。四要注重古代历史发展的横向联系,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互为背景来分析和认识问题。五要注意对古代经济史资料的阅读和分析,提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解读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通过材料题的方式考查原始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汉朝耕作方式的演进过程。学生应该掌握“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朝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逐渐普及”知识,此外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唐朝的曲辕犁。

(一)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二)传统农业:铁犁牛耕

1.发展:

(1)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

(2)汉代以后,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2.生产工具的改进:

战国:铁犁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犁壁

耧车——播种工具

唐:江东地区曲辕犁

3.耕作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赵过推广代田法魏晋南北朝:耕靶耱技术

4.耕作制度的发展:

两汉:一年一熟

宋代:江南地区一年两熟或一年三熟,经济重心转移到江浙地区

5.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

(1)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汉朝漕渠、白渠、龙首渠、西域坎儿井

(2)灌溉工具:曹魏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水力)、明清风力水车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图4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B祈盼丰收C庄稼收获D祭祀谷神

C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B、D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二、土地制度:(《三维设计历史》学生用书P14)

重点考查古代史上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学生应该明确原始社会土地制度是土地公有制,夏商周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名义上是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以来是土地私有制产生。学生还要理解土地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

(二)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三)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形成:战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认

2.形式:

(1)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直接由国家政权掌握的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叫做公田。主要包括:一是全国的森林、荒地,河流;二是皇帝的林园;三是分散在各地没收的富人、豪强、商贾的土地。公田的经营方式:一种是假田制:就是把国有土地出租给无地农民耕种,史称“假民公田”,农民要交税。一种屯田制:从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屯田,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民屯要交纳地租,屯田者主要是内地迁徙的移民。军屯由戍卒耕种,屯田卒由政府发给农具、耕牛,收获的粮食交国家。屯田卒的衣食由政府拨给。

(2)、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豪强、大官僚、富商占有的土地,其来源,有的是通过赏赐,有的是兼并,也有的是通过抢占和买卖。采取租佃方式经营。

(3)、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占有小块土地独立经营。

小农经济的地位和特点?有何影响和弱点?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1)地位和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2)影响: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小农经济逐步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3)弱点:一是分散性,;二是封闭性;三是落后性,

(4)原因:①小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②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的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③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过程:

1、春秋末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

①含义:“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好坏征收赋税。“初税亩”是指无论公田私田,按实有亩数收税。

②实质:承认土地私有。

③影响:标志井田制的瓦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奴隶制生产关系向封建生产关系转变。

2、汉朝:编户制度

①含义: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当时农民的负担有:田租(土地税)、人头税、更赋(代役税)、徭役、兵役等。

②特点: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③影响:a.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编户齐民赋税日益沉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3、隋唐:租庸调制

①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维护封建统治。

②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③内容: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c.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④作用: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唐朝基本兵制)得到巩固,使国家富强起来。

4、唐中后期:两税法

内容:a.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b.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地位:两税法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5、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①募役法

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

作用: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②方田均税法

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作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③实质: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6、明后期:一条鞭法

内容:a.赋役合并,征收银两;b.役银入亩,丁亩分担。

意义:是我国赋税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a.纳银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b.赋役征银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7、清朝: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①措施:a.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b.雍正帝推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②影响: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逐渐减少,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趋势: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主要标志。

②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以实物为主逐步向以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主要标志。

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

(2009高考宁夏辽宁文综)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C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考点二:手工业的发展

重点考查中国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在每个朝代的重大成就,可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学生应该深刻理解中国手工业成就在世界上重大影响,同时将每个朝代的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综合把握,形成一个整体;官营手工业与私营手工业在经营方式、产品特点、发展情况、作用等方面比较。要明白在明朝前期以前,官营手工业在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明朝中期后则变为私营手工业。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产生:

原始社会晚期: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夏商周时期:主要生产青铜器,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三种经营形态

二、发展概况:

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的用品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

1.官营手工业:

高超的冶金技术

冶铜:新时器时代:开始出现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春秋至秦汉:鎏金、镶嵌技术

冶铁:西周:已能制造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东汉:杜诗发明水排

炼钢:春秋晚期:有钢剑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技术成熟,多为青瓷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代:瓷窑遍布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元代:景德镇成为制瓷中心明清:瓷都---景德镇;彩瓷、珐琅彩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距今五六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汉代:丝绸之路

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明清:在苏杭等地由官府设织造局,技艺超过前代

2.民间手工业:

①种类:a.家庭手工业: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b.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②发展历程:a.春秋战国和秦汉不断发展。b.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c.隋唐时得以恢复和发展。d.宋元时继续发展。

e.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f.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2009高考广东单科)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C江宁织造局的生产由政府派人主持,应该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是不投放市场,全部供皇室使用。

考点3:商业的发展

重点考查历朝历代商业发展的史实,有可能以选择题方式出现。学生应该明白商朝的职业商人与最早的货币,周朝的“工商食官”,春秋战国的私商,宋代的纸币等方面基础知识,要深刻明白历代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点考查唐朝与宋朝城市特点比较,明白两者在设置场所、坊市设置、管理方式、开启时间等比较。要明白唐以前城市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宋以后城市是经济中心;重点从分析材料方面考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明白商业的特点:①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城市中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晓市②城市商业经济发达③对外贸易发达④货币种类不断丰富⑤商人群体活跃,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晋商与徽商⑥城市的政治职能减弱,经济功能增强。⑦商业地位低下

1.历朝历代商业发展的史实:商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商代出现职业商人;周朝实行“工商食官”,将商人集中设官管理;春秋战国时私商成为商人主体;从战国起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商人地位受到限制,屡遭打击;中唐以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区域化商人群体出现,如“晋商”、“徽商”、“闽商”、“浙商”。

2.古代城市发展

发展:①自周至唐:以政治职能和军事职能为主的城市兴起,县治以上设交易场所“市”,但商业活动受到官府时间和空间的严格限制,坊市分明。②宋代:城市的经济职能大大增强,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市坊破界如晓市、夜市、街市、草市等。③明清: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以经济职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人口密集,商业繁荣。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3.对外贸易:

西汉: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唐朝: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两宋: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元朝:泉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4.商业要素:政局是否稳定、政策是否鼓励(整个封建社会均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产品是否充足(手工业、农业的发展)、场地(城市、店铺)、交通是否便利、货币是否统一并便于携带、商人团体、市场;因此无论是商业的影响因素还是商业的发展表现均从上述角度归结。

(2009全国文综Ⅱ)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D.草市兴起

B隋唐时期城市中,实行严格的坊市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考点四: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海禁”政策

以材料题的方式考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应该从经济、农民、地主、国家、对外政策等方面考查分析原因。学生应该得出结论: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这是根本原因;重点考查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原因及其影响,要深刻明白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消极影响大于积极作用。同时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含义:劳动力成为商品,即在某些生产领域出现雇用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表现: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个别地区、个别部门。方式一是作坊主雇用机工,变成资本家,二是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商人变成资本家。清代缓慢发展,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分工更细密,部门、地区增多。

有利条件:①农业:粮食产量的提高,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突破传统的农业结构;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为手工业提供充足的原料和丰富的商品;②手工业:发达的手工业为萌芽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前提;③商业: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为劳动力的商品化奠定了基础;白银的流通提供了充足的货币基础;④赋役制度:明清赋税制度的调整有利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有利于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提供劳动力条件等。⑤充足的货币条件,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不利条件:①根本原因:封建社会中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性,阻碍了社会分工,难以形成完全意义上的商品生产。②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巩固政治统治,必然要采取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措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设立关卡,征收重税,限制工场规模,残酷剥削农民等。这些措施从各方面束缚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市场因素:农民贫困,购买力低;闭关政策很难形成海外市场。④资金因素:重农抑工商的政策,使得地主商人把赚来的钱往往大量买房置地,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⑤政府厉行文化专制政策,教育落后。总之,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进程。

2.重农抑商政策

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是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它萌芽于战国时期李悝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从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汉文帝的重农政策,直到明清经济政策的调整。

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从农业看:①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生活资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生计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③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稳定。

(3)从工商业看:①工商业不能提供基本生活资料;②商业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思想发生矛盾。

3.明代、清初的“海禁”与清朝的闭关政策:

含义: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原因:①由于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不需要外来商品,可以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闭关自守的主要原因。②清朝统治者害怕“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积聚力量抗清而危及其统治。③统治者妄自尊大、愚昧无知。

影响: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

①给中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沉重打击,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②不能根本阻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③妨碍了中国发展,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在世界上落伍。

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以下不符合该学者阻碍作用观点的是()

A.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B.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

C.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D.逾越了传统伦理,使道德沦丧

D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影响不包括D。

教学

后记

延伸阅读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岳麓版高中历史学科高一年上学期课时授课计划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一、原因: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必修一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然地理环境对古代东西方不同文明的产生有重要影响。与古希腊海洋文明不同的是,东亚大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本单元我们将复习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二、内容: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三、评价:

(一)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奠定在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的基础上古代中国取得了农耕文明(包括发达的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辉煌。

(二)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工业文明兴起,而中国在明清以后,虽然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但因封建制度的保守与封闭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造成中国经济迟滞,中国农耕文明逐渐落后世界发展潮流。到近代中国农耕文明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造成了落后挨打局面。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古今中外农业发展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央集权的保护,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008年天津)39.粮食问题引发全球广泛关注,我国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设问:材料一的历史现象说明了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2分)

答案:战国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郾),各国的变法,封建生产确立(私田取代公田)。

提高生产力,改善生产关系。

二、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第1课)

1.从劳动对象上: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1)起源:种植经济由采集经济发展而来;

(2)农作物种植结构:因地域差别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A.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自然,协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

B.常识:六畜(猪、牛、马、羊、鸡、狗)

:(08潍坊模拟)“金猪去,玉鼠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众亲朋,阖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0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猪”“鼠”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于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图腾崇拜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从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上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精耕细作”含义: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它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

⑴中国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解析与探究”: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A.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青铜(商周)——铁(春秋战国)

B.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自然力(唐朝筒车的发明)

C.耕作工具的进步耒耜(原始)——战国铁犁用于牛耕——西汉犁壁——唐朝曲辕犁

D.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

:引导学生注意识记各时期主要生产工具的进步;注意观察插图,并结合小字部分了解曲辕犁.要注意对比教材中“汉代耕作画像石”和“曲辕犁”两幅插图,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的三个优点

(2)生产技术的进步

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3)完善水利设施

中国古代有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

A.灌溉工程:春秋芍陂——治理淮水

战国都江堰——治理岷江;郑国渠——引泾入洛

西汉漕渠、白渠。

B.泄洪工程:大禹治水的传说;东汉王景治河。

C.地方特色工程:西域坎尔井

:都江堰今天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建筑物受到毁灭性的破坏,包括二王庙等景点,然而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受损较轻

设问:都江堰是什么时候建造的?二王庙是纪念谁而建的?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历经2000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经受住8级地震后仍运转正常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认识到了什么?

答案:战国;李冰父子;科学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008北京)中华民族有着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传统。回答14、15题。

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芍陂

为什么中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兴修水利?

从地理上看,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易形成旱涝灾害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兴修水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以农立国”。

当前,大力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

(4)生产经验积累:明代潘季驯《河防一览图卷》

3.从劳动者方面看:“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剑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小农经济有什么特点?并结合所知识说明其产生原因和评价。

(1)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

B.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原因:春秋时期铁犁和牛耕的普及,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井田制开始瓦解。

(3)评价:

积极:生活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有利于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巩固国家政权。

消极:落后性:小农经济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了生产发展的因素。

脆弱性:自耕农经济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十分脆弱,不稳定,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天灾,战乱,苛政会造成自耕农破产,影响国家赋税徭役。

必修I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必修III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文化》

思考1: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与古代政治制度之间有何联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完善发展就是奠定在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基础上。(一是脆弱的小农经济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的保护,二是小农经济把农民牢牢固定在土地上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

思考2: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

(2008年山东)27.(25分)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西汉]《札记》。

(1)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4分)

(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参考答案

(1)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德(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

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4)这一传统观点有其积极意义,应重视传统观念的现实价值;不应固守传统,这一观念在当今的淡化是一种社会进步。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1.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特色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3.完善水利设施,政府重视

4.精耕细作和现代科学相结合

5、政府应减灾减负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古代商业生产和转运贸易的基本情况;了解中国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识;了解各朝代文人对当时商业发展的客观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为商业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过程中"市"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突破的内在原因,以培养学生的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法结合教材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史料对中国古代"市"的发展和演进、古代中国商业中心都市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必要的关键环节上还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以适当的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认识商人在中国经济进步中的作用。同时学生还应当认识到,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课时:1课时。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71147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一历史学案: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人民版必修二)
学习目标: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存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
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学法指导:以利用时间和地点为线索梳理知识,掌握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工具的演进,以及
主要的水利工程。通过阅读教材第三、四小节,了解中国古代的赋役和土地制度。通过事例,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自主学习: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1、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早培植和的国家。
2、“神农”的传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教导民众(“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许多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3、农业发展的影响:长期以来,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和。中国古代的重大成就,都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思考探究1:
古代圣王传说中“神农氏”有显赫地位,这说明了
A、远古时代人们已认识到农业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B、远古时代人们缺乏科学常识,盲目崇拜英雄人物
C、神农氏的贡献远远超过其他同时代的“圣王”
D、神农氏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开创者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生产力)
*1、演进过程:
①中国农业经历了“”的原始阶段。
②在时期,中国依然采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火耕水耨nòu)。
“以牛田”(即牛耕)和铁器的使用:(牛耕的使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在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已经采用牛耕技术。——秦国“以牛田”,所以国富民强。
④在,牛耕逐渐普及全国,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便于中耕的和便于收割的的出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说明农具已经改进。
⑤时,耦犁(二牛抬杠)在某些地方已经被取代。——这种先进的耕作方式便于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开垦。
○6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
2、认识:
农业的进步,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共同消费。
(2)奴隶社会: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地主土地私有制
思考探究2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这反映了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中国古代农民的负担
1、“泰半之赋”:时代,农民要将收成的上缴国家。
2、徭役:是古代王朝民众承担的劳动。(古代农民对专制王朝承担的主要义务有缴纳赋税、服徭役和兵役等)
3、沉重的赋税和力役导致正常的遭到破坏,引发,成为
和的直接原因。
农业税退出历史
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9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正式退出历史。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主要史实:
①大禹是传说中的英雄。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为主的建设。
②时期,水利事业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主持的工程和主持的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
③代,水利也有比较好的发展。农民创造了一种“”,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地区。
④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东汉)。
⑤代,有官职,负责水利工程的管理。
⑥灌溉工具:、、、。
思考探究3
你认为促进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阻碍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基石,长期以来这种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时光荏苒,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种以满足温饱为目标的生产模式已无法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不久全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最终消灭了小农经济,但农业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它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今天的土地流转,我们党时刻关注农业,到2009年中央已连续六次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锁定“三农”。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农村市场成为我国企业的避风港,一系列的下乡活动,拉动了内需。农业又一次成为了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课堂小结]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一.选择题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是我国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所反映的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锄耕D.铁犁牛耕
2.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最大意义在于
A.扩大了耕作面积B.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C.丰富了农作物品种D.积累了生产经验
3.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
A.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B.当时牛耕开始出现
C.牛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D.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4.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公田变为私田B.铁器牛耕的推广
C.国家走向统一D.封建制度的确立
5.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6.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B.管仲C李冰D.郑国
7.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是
A、农业经济的发展B、统治者的正确决策
C、生产工具的革新D、社会矛盾的缓和
8.有人说:孟姜女的传说反映了政治压迫,白蛇传的故事反映了宗教冲突。小王认为牛郎织女的传说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特点,这主要是指
A.农民深受以王母娘娘为代表的统治者的剥削B.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C.纺织业是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D.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占主导地位
9.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
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 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
C、花钱招募工人 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
10.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
A、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 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
C、东汉的王景治河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
二.材料解析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答案提示

一、“神农”的传说——农业的产生
粟水稻耒耜耕作新石器农耕生产生活文明农业
思考探究1A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刀耕火种西汉南方春秋战国汉代铁制曲柄锄大镰耧车东汉一牛挽犁牛耕唐代曲辕犁耕作小农户个体经营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
思考探究2
(1)原因: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b、土地买卖的合法;c、由于农民起义等因素土地占有关系不固定。
(2)影响:a、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失去土地,日益破产,农耕生产秩序遭严重破坏,农业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b、农民失去土地,导致农民起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c、农民无力承担封建国家的赋税负担,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进而出现财政危机。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秦始皇强制无偿经济生活秩序社会动乱王朝覆灭社会经济文化凋残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兴修水利
治水灌溉战国李冰都江堰郑国郑国渠汉代关中井渠新疆干旱王景立井水车高转筒车水转翻车风力水车
思考探究3
(1)促进因素:a、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与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b、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及时调整生产关系,鼓励垦荒;c、水利事业的发展;d、相对稳定的政局;e、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阻碍因素:a、小农户个体经营限制了农耕技术的发展;b、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和抑商政策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c、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重人文轻科技阻碍的古代农业科技的创新发展;d、土地兼并的严重和农民赋税负担的沉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5DBBBA6-10CABBC
(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只要答对两点就满分)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3、表现

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2、汉(汉武帝):盐铁官营

3、唐:朝廷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

4、明清:海禁

三、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原因

根本: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具体: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3、后果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自卫作用,但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所以闭关政策带来的恶果要比海禁大得多。

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时间:产生于明代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

2、概况:产生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部门

3、实质:雇佣关系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拥有大量资金、生产资料、机房;靠工人生产获得利润,剥削的是工人)

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

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靠给机户工作,领取工资)

4、条件: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国家政策

5、缓慢发展的原因:

资金:土地买卖制和高额地租吸取商业资本买田置地,影响资本积累,另外重重关卡,征收重税。

技术:革新慢。

市场: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国内市场狭小;政府闭关锁国政策,国外市场无法开拓

劳动力:国家重农抑商,农民被局限在土地上,无自由劳动力。

国家政策:推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特征(以课后“自我测评”为例)

1、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2、古代王朝对经济生活的控制非常全面、具体和严密。

3、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实行禁奢侈的政策。

4、统治者推行的区域经济管理政策,有时会使经济发展出现畸轻畸重的偏差。

作业:随堂练习

教后记: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93064.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