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二节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二节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二节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教学目的]:
基础知识:伪国大的召开;国共关系的破裂;国民党反民主运动的暴行及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民主党派和国民党的决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定和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思想教育:1、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认识:蒋介石对内独裁,对外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
2、通过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已处于全国人民的包围之中。
能力培养:1、通过讲述“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识:伪国大的召开;“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定。
难点知识:“第二条战线的形成”;“中间道路”的破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
1、“制宪国大”的召开:
2、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第二条战线形成的意义:
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1、民主党派与“中间路线”:
2、国民党迫害民主党派:
3、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四、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1、原因:
2、表现:
3、影响: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一党专政,一人独裁的方针,对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但都遭到了失败,蒋介石集团更加孤立,与此同时,国民党统治区陷入了重重危机。国民党一党独裁统治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根本目的,因此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了达到其目的,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违反停战协定,撕毁政协协议,向解放区军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随之又非法召开“制宪国大”,并制定了所谓宪法,企图“把独裁‘合法’化,把内战‘合法’化,把分裂‘合法’化,把出卖国家与人民利益‘合法’化。”国民党反动派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蒋介石集团陷入了更加孤立的困境,国统区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第二节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讲授新课]:
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
1、“制宪国大”的召开:1946年秋,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晋察冀边区的首府张家口后,蒋介石便下令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了伪宪法,所以,这次大会又被称为“制宪国大”。这次会大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都拒绝参加,“制宪大会”通过的宪法一公布,马上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当时的《解放日报》发表的社论中还说蒋介石单独召开“国大”,“乃是蒋介石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败”。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按照政协决议国民大会应当在组成联合政府之后由各党派共同召开,然而国民党却一手包办,所以是非法的。伪宪法取消了人民民主自由的保障,违背了政协协议的联合政府责任内阁制,恢复了总统独裁制;违背了政协协议的地方自治原则,实行中央集权制。它的特点是:人民无权,政府有权;地方无权,中央有权;立法无权,总统有权。制宪国大的召开和伪宪法的出笼,使蒋介石在政治上已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然而,国民党当局又关闭了和谈之门,使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2、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国民党单方面破坏了抗战期间建立的国共合作关系及签订的停战协定,使国共关系彻底破裂,国共关系的彻底破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向解放区军民发动军事进攻;其二是撕毁政协决议,召开非法的国民大会;其三是限令撤消中共驻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并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国共关系彻底破裂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形成的背景:全面内战爆发前后,蒋介石就对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政策,制造了一系列血案。这里需要大家记住的有四个血案:“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和“李闻血案”。国民党疯狂镇压民主运动,血的教训告诉广大爱国学生和民主人士,用和平手段是无法从国民党手中争取到和平民主的,国民党镇压民主爱国运动的血雨腥风迫使更多的人走上更加坚定地反对国民党同志的道路,这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国民党制造的这一系列血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极大义愤,全面内战爆发后,国统区人民掀起了更强烈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人民民主运动。中共中央及时指示国统区的党组织,要“依照具体情况,善于运用斗争策略”。国统区的党组织,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团结进步人士和团体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美反蒋斗争。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青年爱国学生是民主运动的中坚力量和先锋,“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集中反映了全国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反对内战,要求民主的心声,“五二0血案”是这个活动的高潮。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支持了祖国大陆人民的解放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在国统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学生运动为中坚,有各阶层人民广泛参加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中国人民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
3、第二条战线形成的意义:“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标志着新的人民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蒋介石已处在全民的政治包围之中,已经民心丧尽,危机四伏。
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1、民主党派与“中间路线”:中国的民主党派大都是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中成立的。各民主党派形成的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其它爱国民主分子。由这些阶级、阶层的人们在反帝爱国和争取民主的共同要求基础上联合起来,是阶级联盟性质的党派。民主党派的政治倾向主要是期望通过议会道路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即“中间路线”。那么“中间路线”在中国到底能否通行?
2、国民党迫害民主党派:国民党一党专政,一人独裁的表现以及对人民民主运动的残酷镇压,说明了国民党当局根本不给人民以任何形式的自由,因此,在国民党的统治下,根本不具备合法斗争的条件,“中间路线”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但是民主党派认识到这一点,还是在国民党中央社强行解散民盟之后。同学们请看课文并思考这样两个问题:国民党中央社强行解散民盟说明了什么?民盟重建总部又说明了什么?
3、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民盟是当时社会上一支较有影响的爱国民主党派,是中国民主运动的生力军。前面我们讲到的李公仆、闻一多都是民盟的中央委员,民盟集中了一批在社会上有影响的学者、教授、文字工作者以及各界的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代表人物。民盟成立于1941年,1944年进行了改组,民盟为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自由做了大量工作,强烈谴责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的法西斯暴行,拒绝参加伪国大,不承认伪宪法,民盟一系列坚持正义的行动,提高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也招致国民党当局的仇恨和迫害,强令解散民盟,严酷的事实告诉人们,走任何形式的中间道路都是行不通的。国民党的倒行逆施,使民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从民盟成长的曲折道路可以看出国民党一党专政,一人独裁的本质。重建后的民盟走上新的光明之路,同共产党携手并肩,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四、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1、原因:国民党统治区在出现严重政治危机的同时,经济也出现严重危机,那么国统区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蒋介石为了求得美国的援助,不惜大量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当时人们称它为“新二十一条”。这是蒋介石集团为获得美国的援助而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结果,从条约中,美国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权,它加深了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其次,四大家族疯狂聚敛钱财,巧取豪夺,造成了国统区经济的长期萧条,再次,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发动内战,需要大笔军费,这也加重了经济的负担,造成了经济危机的出现。
2、国统区经济恶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财政金融领域,财政金融极端紊乱,赤字惊人,国民政府增加苛捐杂税,造成民怨沸腾,社会动荡,强烈地冲击着国民党的统治秩序。法币的发行和物价上涨都出现了天文数字,而且物价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法币的发行速度。这是一种严重扭曲的经济现象,它违反了纸币流通的基本规律,显现出以法币为代表的金融体系崩溃的征兆。其次,在工商业领域,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工人失业。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再次,农业生产衰退,粮荒严重。
3、影响:经济的崩溃必然导致社会革命的发生和政治统治的彻底变革。加上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上背离人民的心愿,背离世界和平民主的潮流,军事上进攻解放区又连连遭到失败,这一切最终使国民党反动政权在大陆上彻底灭亡。m.Jab88.cOM

延伸阅读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学设计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教学设计

重点:伪“制宪国大”;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难点:第二条战线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会议《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就,以及内战爆发的时间。
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
采用阅读法与谈话法形式,教师补充材料,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提问:“‘制宪国大’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召开的?其中心议题是什么?”“《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国人民对此的反应如何?”“为什么称这次会议为伪‘国大’,宪法为伪‘宪法’?”等。教师在归纳概括时要把握住三点:一是召开国大的中心任务是把蒋介石内战、独裁、卖国等路线“合法”化;二是通过“宪法”的形式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三是会议的召开违背了政协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坚决反对,拒绝参加会议,不承认通过的所谓“宪法”。因此,有伪“国大”、伪“宪法”之说。蒋介石的做法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谴责,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在说明蒋介石在政治上陷入空前孤立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漫画《二十年江湖独脚戏》的含义得出。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教师列出表格《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及制造血案简表》,由学生阅读后填写,可由学生联系课外知识讲述一二件事例,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选材的能力。教师在概括归纳内容时要讲清楚四点:一是“第二条战线”是指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战场上军事反蒋而言,是另一种斗争手段;二是国民党坚持内战和独裁,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是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三是爱国学生为中坚力量;四是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民主党派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为什么会同蒋介石集团决裂?”“蒋介石集团取缔民主党派的目的是什么?”“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如何?”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在归纳时要注意讲清两点:一是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制造一系列血案,使民主党派认清国民党的反动本质,逐渐放弃了“中间路线”,积极进行反对独裁统治和内战的斗争;二是各民主党派的成立及中国民主同盟的重建,中国民主同盟重建的目的,说明民主党派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赞成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四、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归纳,分两个层次进行分析思考。第一层次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及影响。第二层次是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及表现。
分析《中美友好通两航海条约》的主要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漫画《反对蒋介石卖国》,通过分析漫画的含义,理解《中美友好通两航海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产生的危害。
分析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原因及表现时,可由学生先分析统计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概括。利用相关历史图片和时人所画的漫画讲解通货膨胀,增强学生的形象认识。教师要强调说明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是当时的国民政府无法克服,而且会日益加剧的。国统区人民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强烈。
小结
本课从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介绍了蒋介石集团的腐朽黑暗,说明了蒋介石集团已丧失民心,揭示了它的统治必将退出历史舞台。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赞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第二条战线对解放战争的支持,说明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板书设计
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
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
1.国民党“制宪国大”的召开
2.“制宪国大”的破产
3.国共关系彻底破裂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历史意义
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l.国民党迫害民主党派
2.中国民主同盟的重建
3.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
四、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1.《中关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2.国统区经济危机空前严重

高一历史《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必备知识点人教版


高一历史《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的加深》必备知识点人教版

一、国民党“制宪国大”的破产

1.国民党召开伪“国大”

1946年10月,蒋军占领了晋察冀边区的首府张家口。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蒋介石,下令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并制定了伪宪法,即《中华民国宪法》。所以,这次大会又称为“制宪国大”。根据政治协商会议已达成的协议,规定国民大会应当在全面停止内战的和平环境中,由改组后的各党派联合政府负责召开。国民党违反这些协议而一手包办,所以是非法的,故称为伪“国大”,它所制定的“宪法”是伪“宪法”。伪“宪法”是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认了蒋介石专制独裁统治的国家制度,是一部封建买办的法西斯宪法。中国共产党和一些民主党派坚决反对,拒绝参加会议,不承认伪“宪法”。全国人民也一致谴责和抵制。蒋介石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

2.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1947年春,蒋介石又限令中共撤销驻南京、重庆等地的代表团,封闭重庆出版的《新华日报》。和谈之门被国民党关闭,国共两党关系完全破裂。破裂的责任完全在国民党方面。

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国民党镇压民主运动

内战爆发前后,蒋介石对国统区的和平民主运动采取了血腥镇压的政策,制造了一系列血案。如“一二·一血案”“较场口血案”“下关惨案”“李闻血案”等。

2.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针对蒋介石的高压政策,中共中央及时指示国统区的各地党组织、团结进步人士和团体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反美反蒋斗争,其中主要有:“抗议美军暴行”运动:“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五二○”学生运动;台湾“二二八起义”等。在国统区,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为中坚、有各阶层人士广泛参加的人民运动,形成了中国人民反蒋斗争的第二条战线。

3.第二条战线形成的意义

1947年5月30日毛泽东在为新华社写的一篇评论中指出:“中国境内已有了两条战线。蒋介石进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争,这是第一条战线。现在又出现了第二条战线,这就是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和蒋介石政府之间的尖锐斗争。”第二条战线与人民解放军的胜利作战相配合,给蒋介石的反动统治以沉重打击,使蒋介石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之中。

三、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的决裂

1.国民政府迫害民主党派

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决议,制造血案,使大多数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日益支持人民革命,积极进行反对独裁统治和内战的斗争。但他们的斗争却遭到蒋介石集团的迫害和镇压。1947年5月,国民党中央社发表文章,诬蔑民盟、民建、民进等民主党派,“均系循中共意志而行”,已成为“暴乱工具”,这是打击民主党派的信号。随后便拿“第三大党”民盟开刀。11月,国民政府以所谓“勾结共匪,参加叛乱”的罪名,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强令解散。其他民主党派也被迫转入地下。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更加暴露无遗。

2.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

在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取得胜利的鼓舞下,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逐步认识了美蒋的反动面目,又重新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反对美蒋反动派的活动。1948年1月,沈钧儒等人在香港召开民盟三中全会,重建民盟总部,宣布要“为彻底摧毁南京反动独裁政府,为彻底实现民主、独立、统一的新中国而奋斗到底!”表示要同中国共产党携手合作,并肩战斗。与此同时,国民党进一步分化,国民党内的民主派于1948年1月1日在香港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推举宋庆龄为名誉主席,李济深为主席。会议宣布:“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民主与和平。”民主党派同国民党反动派(即蒋介石集团)决裂了。

四、国统区严重的经济危机

1.《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1946年11月签订,这是战后美帝国主义奴役中国、蒋介石出卖国家主权换取美援的不平等条约,美国从中攫取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该条约一公布,立即受到全国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对,称它为“新二十一条”。它加深了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

2.国统区经济恶化

国统区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究其原因,是国民党发动内战使军费支出剧增的结果。其表现:①财政金融极端紊乱,赤字惊人。②工商企业大量倒闭破产,工人失业。③农业生产衰退,粮慌严重。虽采取措施,但已无力制止。

关于国民党压制民主党派和“中间路线”的破产。抗战胜利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等中间势力,鼓吹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当中共领导人民尽力争取和平民主时,它在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中,起了进步作用。但当中国人民用武力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已成定局的时候,它不利于革命的、消极反动的作用就表现出来了。1947年国民党迫害民盟、民进等民主党派,并最终解散民盟,宣告了中间路线的破产,说明其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和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取得伟大胜利的鼓舞下,民主党派和中间人士逐步认清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放弃了幻想,站到了中共和人民一方,开始反对美蒋反动派。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3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标志及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2.能力要求:(1)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以及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促进作用。(2)探讨美国、德国和日本资产阶级为摆脱危机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原因。(3)分析、比较德国和日本在建立法西斯专政方式上的异同。

3.情感目标: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罗斯福新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尽管新政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法西斯政权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疯狂扩军备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具有反动性,法西斯是人类共同的敌人。

课时安排2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和影响是重点。这一问题是本课的基础。20年代,美国的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一是市场的虚假繁荣掩盖了贫富的差距和供求的矛盾;二是狂热的股票投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地爆发了。而产生这些因素的根源,正是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经济危机必然引发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以及法西斯势力的抬头,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各国为改善本国的经济形势,加紧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以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造成了世界局势的紧张。(2)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重点。罗斯福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由于经济的恢复,使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从而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特别是新政中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加强了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它许多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3)德国、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是重点。德、日法西斯政权建立以后,对内残酷镇压人民,疯狂扩军备战;对外发动侵略战争。

2.难点分析:(1)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难点。这一问题涉及到新政对美国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的政策,容易简单地认为新政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对此,应该强调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付危机作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局部的改变,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也就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2)美国、德国和日本资产阶级为应付危机和采取不同对策的原因是难点。

课堂教学设计

师:同学们,20年代是资本主义繁荣、稳定的时期,也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926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达到战前水平。尤其是美国,这一时期出现了“柯立芝繁荣”,使很多人陶醉,以为进入了千年盛世。1929年初,新总统胡佛在就职演说中宣称“我们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1929年10月24日华尔街股票市场的崩溃,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了。(板书第三节课题)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师:关于经济危机,同学们并不陌生,我们在世界史上学习过哪几次?

生:(回答)

师:大家都知道,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存在,使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每隔十年左右爆发的根本原因。那么引发这次危机的具体因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先阅读下面的材料。(投影)

1.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了全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

2.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3.1928年8月底,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价格相当于5年前的4倍。1929年夏季的三个月中,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由268上升到391,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

生:(结合教材中的文字、注解以及材料分析概括本次危机爆发的原因)

师:(概括总结)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供需矛盾扩大,生产的相对过剩。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本身就潜伏着严重的危机。首先,这种繁荣的基础极不稳定,国家经济被控制在华尔街“金融巨头”手中,这就造成了国民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继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因此,产品并非出现了绝对过剩。这是导致供需矛盾扩大的主要原因。其次,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不是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而是一种提前消费的形式,“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随之而来的很可能是消费的疲软。而资本家为了眼前利润的驱使,盲目扩大再生产,使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三,无限制的股票投机活动,一方面掩盖了生产和市场的尖锐矛盾,另一方面又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的爆发

师:这次危机开端于纽约股市的全面崩溃,继而波及到美国经济的各个方面。这主要是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的连锁反应:产品的滞销、积压导致物价下跌;物价下跌导致商业、企业利润减少,经济衰退;商业、企业利润的减少导致股价下跌和证券交易的无利可图,于是出现了抛售股票的现象以至达到狂潮,而证券交易所一时拿不出足够的现金,就使金融货币和信用出现危机,一时间大批银行倒闭。1929~1933年美国共有10500家银行破产,占全国总数的49%。银行的大量破产导致工业因缺乏贷款而生产大幅度下降。1932年与1929年相比工业产值下降了46.2%。工业生产下降又导致了农业的衰退,农民大量破产,农用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需求更加减少,反过来又加深了工业危机。同时,农业衰落、工业萧条导致失业人数达到创记录的水平,1933年工人失业率为24.9%,这使商品市场更加狭小,周而复始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这场危机很快波及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相关小字,想象危机的来势凶猛和严重性并投影表格)

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日本世界

工业下降46.2%40.6%28.4%16.5%8.4%1/3

贸缩减70%69.1%50%50%2/3

失业人数1700万600万近300万85万300万3000万

师:请同学们思考由美国引发的这场经济危机为什么会迅速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生:(思考回答)

3.经济危机的特点

师:依据我们上面所讲的内容以及提供的材料,同学们能否归纳出这次危机具有哪些特点?

生:(归纳)

师:正是由于上述特点,这场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价值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物质损失还多800亿,成为到目前为止资本主义世界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4.危机的影响

师:世界经济危机带来了普遍严重的政治危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激化,整个西方世界出现了社会大动荡。(指导学生从局部和整体两个方面归纳危机的影响)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和社会体制是一次大的冲击。在危机的打击下,资本主义各国都采取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措施,以求摆脱危机带来的种种困境。由于各国经济条件和政治传统不同,所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尽相同。

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师:(投影材料)

1932年美国的国民收入从1929年的874亿美元下降到417亿美元,工业生产1932年比1929年下降46%,财政金融一片混乱,银行存款下降,货币供应量锐减,全国6000家银行倒闭,13万家工商业公司破产。失业工人成几何级数上升,达到1500万,工人工资降低40%。

1932年农业收入仅等于1929年的1/2,有近百万个小农场被迫拍卖,破产的农民大批流入城市。

工人、农民起来斗争,参加罢工的人数超过了350万,参加农民运动的约有200万人。

生:(阅读材料)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造成美国1932年危机达到顶点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生:(结合教材有关大字回答)

师:正是由于当时胡佛政府采取的是依靠市场自行调节和政府自由放任的政策,致使经济濒于崩溃,社会动荡不已。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民主党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1932年7月2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身残志坚的罗斯福(他的座右铭是“无所畏惧,除了畏惧本身”)在他接受提名的演说中,提出了“新政”。他说:“我向你们保证,也向我自己保证,美国人民今后一定可以有一种新政……这并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宣传,这是一种进军的命令。”演说对于无精打彩的美国公民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恐惧与失望中看到了一线希望。1932年末,罗斯福以绝对的优势击败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补充投影材料)

“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的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生:(阅读材料感受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对美国人民的激励作用)

2.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师:罗斯福上台后和团结在他周围的热心于新政事业的专家智囊团的顾问们的指导思想达成共识,即经济发展形势、生产及市场结构的变化已使古典的自由放任主义理论过时,现代经济的管理的出路应该由政府来进行有组织的规划。因此,必须放弃胡佛的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加强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那么,新政具体有哪些主要内容呢?(出示投影材料并让学生依据材料归纳内容)

《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对个别银行进行审理,凡有偿付能力的银行才允许开业,成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对5000元以下的小额存款实行保险;宣布停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约30%。

成立“全国复兴署”,由它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凡是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的蓝鹰标志。

《全国劳工关系法》规定:不公平地对待劳工的行为为非法,工人有组织工会的权利,雇主不得干预控制劳工组织,不得拒绝与工人集体谈判合同。

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关于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立法,规定每周工作40小时,七年后每小时工资不得少于40美分。

减少耕地,缩小现有的耕地面积,并以增收面粉厂、纺织厂和屠宰厂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税,来补贴减耕农民的经济损失。

通过公共工程和保护自然资源法案,1933年成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组织18岁到25岁的男青年种树,建水坝,扑灭森林火灾,种植防护林。每批25万人,每期半年。

1933年成立的田纳西工程管理局成为联邦政府的永久性机构,该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坝和电站,不仅使300万英亩农田免遭水灾,而且使当地350万居民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从1935年到1942年,为协调整个工程计划而设立的“工程进展署”花费了大约130多亿美元,雇佣了约850万工人。修建了12.2万幢公共建筑,66.4万英里新道路,7.7万座新桥梁,285个新机场和2.4万英里地下水道。

生:(阅读材料,具体了解新政的主要内容)

师:通过了解新政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罗斯福新政是通过什么方式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换句话说就是罗斯福新政与以往的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相比,有什么显著的不同?新政中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些措施对于缓和美国的经济危机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生:(思考并回答)

师:(总结)罗斯福政府对国家经济的全方位干预,是区别于以往资本主义统治政策的显著特征。首先,下令银行暂时停业整顿,淘汰丧失支付能力的小银行,扶持实力雄厚的大银行;政府对银行存款进行担保。克服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的无政府状态;扶持了大金融资本家。其次,对工业加强计划指导的各项措施,把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纳入有控制的轨道,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调整了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另外,对工人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的规定调整了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再次,对农业政策的调整,有利于缓和生产与销售的矛盾。最后,积极推动“以工代赈”,通过兴办公共工程,一方面减少了失业人数,刺激了消费和生产;另一方面也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3.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综上所述,新政以国家干预经济的调节职能,调整了资本主义金融体系,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调整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调整了垄断资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调整了垄断资产阶级和工人、农民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请同学们结合下面教师提供的材料,联系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进程以及这次危机发生的背景,讨论一下,罗斯福新政对美国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新政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罗斯福自己说的“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投影材料)

1.在罗斯福执政的12年间,工业指数到1937年,已超过1929年的3.4%。国民收入1937年已增加到715.1亿美元。国有企业资本1939年比1929年增加近一倍。美国工业产量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比重,由1929年的48.5%上升到1945年的60%。到1940年,美国已基本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居世界首位。

2.威廉福斯特在所著的《美国共产党史》一书中指出:“美国资本主义在财政上还有办法来实施像新政这样的改良方案,而不必采用法西斯主义这样攸关命运的武器。”

生:(阅读材料讨论后说出自己的见解)

师:在此应该特别指出的是从历史的角度看,新政继承了美国民主主义传统,并代表了改革的趋向,在灾难性的经济危机面前,一改以前美国历届政府所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国家政权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之先河,局部地调整了原美国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中不适应现代经济运转的环节,限制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过程中的某些负面效应,这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开端,而且对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

师:与美国继承民主传统,实行新政不同的是,在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下,德国、日本却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思考、回答)

师:我们可以按照远近程度将其分为历史原因、现实原因和直接原因。(1)历史原因又可分为两点。第一,缺乏民主传统。从历史上看,的国长期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1871年,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开始走上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道路,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魏玛共和国只是德国战败后成立的一个民主制度不健全的共和国,基础薄弱。第二,德国战败后,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制裁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对德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生:(思考并回答)

师:(2)经济危机的打击是现实原因。由于德国战败,既丧失了全部殖民地,又不能以关税壁垒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因此,危机对德国的打击特别严重。(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小字,了解德国危机的严重)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面对日益萧条的德国经济和深刻的社会矛盾无能为力。因此,统治阶级越来越倾向于建立一个独裁政府,以巩固统治,这就为纳粹党夺取政权创造了良机。

(3)纳粹党的兴风作浪是直接原因。纳粹党正是利用了人们对现实和《凡尔赛和约》的不满,打着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招牌,进行蛊惑人心的宣传,煽动民族复仇的情绪,骗取了社会各阶层日益广泛的支持,势力大增。(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及材料并补充投影材料)

①《农民纲领》提出取缔土地投资,禁止土地抵押和土地拍卖,给农民以减免税款提供借贷等经济帮助。

②《迅速提供就业——战胜危机的纲领》向广大失业工人作出扩大公共工程,提供广泛就业,国家资助中小企业的许诺。

③《二十五点纲领》提出废除《凡尔赛和约》,建立大德意志帝国。

生:(阅读并加深理解)

师:在此基础上,希特勒又乘机向对他夺取政权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垄断资产阶级靠拢。1931年下半年,他跑遍整个德国,同企业界的重要人物会谈,争取他们的支持,使处于危机震荡中的德国垄断资产阶级把支持希特勒看作是既可以扼制来自共产党左派的威胁、稳住动荡不安的国内政局,又可以对外夺取更大的生存空间、扩大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的一种不错的选择。从此开始了纳粹法西斯同垄断资产阶级的直接联盟。据估计,1930~1932年,纳粹从垄断资本家那里获得的资助达7000~9000万马克。对于政权武装力量的支柱——国防军,希特勒也极尽争取拉拢之能事,最终换取了他们的支持。(指导学生阅读了解德国法西斯独裁政权建立的简单经过)

生:(按教师的要求了解建立过程)

2.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师: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从此,德国走上了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对外积极扩张的道路,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了。(指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思想、对外关系诸方面进行了解,并通过本目材料和小字加深认识)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

四、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1.建立的原因

师:与德国一样,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历史原因。其次,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内市场狭小,资源紧缺,再加上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这次经济危机对它的打击就更显严重。这是日本法西斯建立的现实原因。在这种形势下,法西斯势力趁机发展。日本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军部为核心力量。(解释注①)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主要决策者和推动者,军部要求在天皇的名义下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实行对外扩张。这是日本法西斯建立的直接原因。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纳粹党能够在德国夺取政权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比较找出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方式与德国有什么不同呢?

生:(阅读了解日本法西斯政权建立的过程并与德国比较)

师:(归纳总结)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建立与德国相比有其不同之处。它不是像德国那样通过一个法西斯政党篡夺政权来完成,而是军部法西斯势力通过一系列政治的、军事的行动,不断扩展自己的势力和影响,逐渐把握政权,从而实现日本政权向法西斯独裁政权的转化。

2.日本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

师:1936年3月,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上台组阁,为军部控制政权提供了合法手段,从此,军部可以操纵内阁,使之沦为自己的傀儡。(指导学生阅读整理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以及相关的小字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引用的《基本国策纲要》的原始材料,加深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本质的认识)

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师:学完全课内容以后,我们能不能再探究一下20世纪3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危机的影响下走上两种不同的发展道路的原因呢?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导致美国与德日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第一,历史传统的影响:美国没有封建包袱,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比较完善,德日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均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缺少深厚的民主传统基础。第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影响: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在凡尔赛体系中,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日本在华盛顿体系中则是受限制、打击的对象,而美国则是最大受益者,所以,在战后国际关系格局中,美国是要维护它,德日则要破坏它。第三,经济状况的影响:美国经济实力较雄厚,具备通过改革缓解危机的基础,德国经济发展对外国资本依赖性大,日本经济基础薄弱,国内市场狭小,受危机打击十分严重。

小结:1929~1933年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又一次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大震荡。在大危机影响下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两种不同的政治发展道路:以美国为代表的坚持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道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摆脱危机,从而使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开始了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而德、日等国则建立起了法西斯专政,对内残酷镇压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再一次加剧。

课后记:

高二历史教案: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作用;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2.能力方面:(1)通过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以及对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运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能力。(2)通过探讨美国、德国和日本资产阶级为摆脱危机采取了不同方式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历史现象出现原因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2)通过罗斯福新政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为前提的,尽管新政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并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和改革,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3)通过对德、日法西斯政权的建立及其内外政策的教学,使学生一方面认识法西斯政权的反动性;另一方面,反思值得我们今天吸取的历史教训。

4.学法指导方面:(1)引导学生探究美国和德、日为摆脱危机所采取的不同方式的历史原因,让学生学会对比联想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与本课有关的历史材料,使学生掌握处理历史材料的方法。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272243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293.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