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五单元中国著名的历史遗迹

第1课世界建筑的奇迹万里长城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知道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感受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发展要求:体会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领悟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

2、教材内容:本课共有五目:

第一目“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介绍了长城修建的时间以及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修建情况,突出介绍长城的长,即修建时间的长和长度的长;

第二目“独特的建筑风格”介绍长城的修建原则,建筑材料和构筑方法,突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

第三目“复杂完备的防御体系”介绍长城的结构及其功能,突出长城作为军事工程的完备体系;

第四目“丰富的文化内涵”则从建筑艺术、装饰艺术、文学艺术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反映长城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五目“巍峨的历史丰碑”则对长城的作用进行了阐述,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长城有效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二是对长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个有力的推动,三是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3、本课教学内容可联系的相关教材内容:必修一专题一和选修四第一单元的相关内容。

4、本课重点:了解万里长城独特的建筑风格、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浩大的建筑规模。

本课难点: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认识长城的历史意蕴及提高公民对遗产的保护意识。

二、课前导学材料:

1、长城是一综合性军事防御工程,它是由和、烽燧、和

等共同组成。

2、春秋战国时期,诸候国已开始修建长城,其最初的目的是

;秦长城起止:西到东至,其修建目的;明长城起止:东起西至。

3、长城的建筑材料和构筑方法也就因地而异,遵循着,,

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中体裁民族的历史智慧。

4、把相对应的内容用线连接:

城墙报警系统

关城纵深防线

烽燧前沿阵地

城障联系沟通

军用道路防守重地

三、教学设计:

可引导学生从五个方位去认识、了解长城

(一)远眺——体会长城的“长”及其磅礴气势

用多媒体展示万里长城的巍峨雄姿,配毛泽东《沁园春雪》歌曲或播放《万里长城》电视片录像。体验长城雄伟壮观,气势磅礴,自然和谐之美,了解长城建筑风格。

(二)近观——了解长城的构成、功能及修筑智慧

出示长城结构照片(城墙、慕田峪长城敌台、嘉峪关关城、玉门关汉代烽燧)。了解长城各部分名称、功能,感受长城建筑智慧。

(三)细看——体会长城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多媒体展示:山西雁门关长城城门砖雕,北京居庸关长城云台石刻,城楼建筑内部结构、雕塑、绘画等艺术图片。学生体验、感受并说出长城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

多媒体展示:与长城有关的文学作品、民间故事、诗歌、民谣等。学生朗诵(讲述)长城的诗词、故事,体会、认识长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透视——认识长城的历史意蕴

透视一、长城是中国从分裂走向大一统的时代变迁的见证。

透视二、长城是农牧区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透视三、长城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透视四、长城有效保护内地农业生产生活;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对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个有力的推动;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的融合。

透视五、长城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透视六、长城被不断赋予时代内涵

(五)反思——文化遗产的破坏与保护

四、通用课件:

五、课后练习:

1、以下不是长城建筑风格的是:()

A、朴实浑厚B、气势磅礴C、精巧秀气D、粗犷豪放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肯定了何建筑的重要地位()

A、城墙B、烽火台

C、关城D、城障

3、从下图中得知这是哪一时期修筑的长城()

A、春秋战国B、秦

C、汉D、明

4、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候国修建长城的目的是()

①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②为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③为抵御邻国的进攻④为显示诸候国的实力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D、①③

5、右图指的是长城的哪一组成部分()

A、敌台B、城障C、烽燧D、关城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长城是汉族政权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防御工事②长城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③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脊梁④长城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7、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问题:⑴、图片一的建筑材料:流沙、碎石、芦苇、红柳。根据图片一,判断此段长城最有可能修建在什么地方?请说出理由。

⑵、根据图片一,你认为这段长城是怎么建成的?

⑶、根据图片一、二、三、四,说出长城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有什么不同?建筑上遵循什么原则?并谈谈你的的体会。

六、资料汇编:

古代世界七大建筑奇迹:第一种说法:“世界七大奇迹”只包含了西亚、北非和地中海沿岸的古迹,那只是古代西方人眼中的全部世界,而中国的长城距离他们太远了。这一地区在古代有过光辉灿烂的文明,公元前,腓尼基旅行家昂蒂帕克总结这一地区的人造景观时,把他认为最伟大的七处称为“世界七大奇迹”,这个提法一直流传到现在。但除了埃及金字塔依旧巍然屹立在沙漠中以外,其它六处都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它们是:埃及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宙斯神像、摩索拉斯陵墓、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第二种说法: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佛塔同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吴哥古窟一起被世人誉为古代东方文明的四大奇观,同时亦跻身世界七大奇迹之列。

第三种说法:中国的长城、中国南京琉璃塔、罗马大斗兽场、英国斯通亨奇巨石建筑、意大利比萨斜塔、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索菲亚大教堂、亚历山大陵墓。

长城: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的北边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俗称"万里长城"。明代为了防御挞靶、瓦刺族的侵扰,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约6700千米,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山海关:又称渝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明初置关戍守。北依角山,南临渤海,连接华北与东北地区,京山、沈山铁路交会与此。形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南麓,是长城的终点。明洪武五年(1372)置关,兰新铁路经过此处,是东西交通要道。

司马台长城:以“惊、险、奇”著称于世的司马台长城,始建于明洪武初年,位于北京市密云县东北部的古北口镇境内,全长19公里,敌楼35座,是我国唯一一段保留明代原貌的古长城。它集万里长城的各种特点于一处,许多样式绝无仅有,是戚继光在此督建时独创。这段长城被长城研究专家罗哲文教授誉称为:“长城是中国的建筑之最,而司马台长城是中国的长城之最。”因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司马台长城历经战火硝烟,在它身上记录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不畏强暴的民族精神,又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课堂。

三娘子庙:距包头市东河约50公里,因为有一座三娘子的骨灰塔堂“太后庙”在内,所以称“三娘子庙”。三娘子为明朝时蒙古可汗阿拉坝汗的第三妻,由于她智勇兼备,才貌超群,深受阿拉坝汗的信任,并采纳了她与中原友好往来的主张。阿拉坝汗死后她又执行了继续与明朝友好往来的政策,维系了土默特部与明朝间和睦相处40多年的安定局面。在此期间她积极开展与中原地区的和平互惠通商与文化交流,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明朝政府在万历十五年(1587年)封她为忠顺夫人,封阿拉坝汗及其子孙为顺义王。在美岱召大门上保存的一块匾额上面刻有“皇图巩固、帝道咸宁、万民乐业、四海澄清”16个字,表现了国家安定和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意义。最有意思的是碑上刻了“大明金国”的字样,把曾经是敌对的明朝刻在前面,表示既接受了明朝的封赐,又保留了自己的国号。这是一座庙与城相互结合的建筑。它不仅在建筑布局、造型以及建筑艺术等内容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反映的蒙汉和好。民族团结的历史对今天来说,更有其深远的意义。

呼和浩特市:呼和浩特系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故又有青城之称。内蒙古自治区直辖市之一,自治区政府所在地。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阿拉坦汗始建呼和浩特城(今旧城),本名库库和屯,明廷命名为归化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之所以呈现汉蒙互市“华夷兼利”的局面,显然与张居正推行边防新政密不可分。张居正深谙长城边防与和平交往之间的内在联系,达成“隆庆和议”。《明史方逢时传》所载“九边生齿日繁,守备日固,田野日辟,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便真实体现了长城边防与屯田实边、交通网道、互市贸易之间环环相扣内在关联的辩证关系。农牧民族在长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进感情,消除隔阂,在思想文化、生活习俗上也互相熏染融合。

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铜奔马,它是一件中国精美绝伦的稀世珍宝,于二十世纪60年代末在甘肃武威横空出世,并成为后来中国旅游业的标志。武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道,汉代时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这里铜矿资源丰富,青铜冶炼技术闻名遐迩。因此,在这位将军墓葬中发现铜车马仪仗俑也就不稀奇了。气势非凡的铜奔马昂首嘶鸣,三足腾空的气势,令人惊叹不已。其艺术成就在我国青铜器铸造工艺和冶炼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汉代,“天马”被老百姓敬奉为“马祖神”,它寄托着保佑这位将军死后灵魂升天的祈愿。时光流逝了1800多年,但这丝毫不影响这件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铜奔马的奇妙构思和独特造型,还有那精湛的铸造技术,都使之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宝。

长城抗战:1933年1~5月,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热河(今分属辽宁、河北、内蒙古),长城的冷口、古北口、喜峰口和滦东等地的作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后,为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决定由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指挥八万余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线,伺机进占冀东。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人民和国民党内爱国人士一致要求抗日压力下,由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张学良(后是何应钦接替)指挥,先后调集14个军20余万人,企图保卫热河和依托长城阻止日军进关。双方代表最后在塘沽签订了使中国丧权辱国的《塘沽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日本占领东北三省和热河,并把冀东置于日伪势力范围之内。广大爱国军民所进行的长城抗战,终因国民党政府采取妥协退让的方针而导致失败。

推荐书目:

1《长城百科全书》(罗哲文/董耀会著)

2《明长城考》(华夏子著)(1986年)

3《长城万里行》(董耀会著)

相关阅读

世界新七大奇迹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世界新七大奇迹”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世界新七大奇迹

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由民间组织“新七大奇迹基金会”发起。该基金会于2006年发起全球范围内的评选活动,通过互联网、电话及手机短信等投票方式,从21处世界名胜中选出7处作为“新七大奇迹”。组织者称,超过9000万人投票参与了评选。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结果北京时间2007年7月7日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万里长城以最多得票数名列“新七大奇迹”之首。除中国万里长城外,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和印度泰姬陵也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中国万里长城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二——约旦佩特拉古城

在阿拉伯沙漠的边缘,佩特拉古城曾是国王阿莱塔斯四世(公元前9年公元40年)当政时的纳巴泰王朝的首都。纳巴泰人是水设施技术方面的杰出大师,他们为佩特拉修建了伟大的水渠和蓄水池等供水系统。佩特拉城中有一个大竞技场,以希腊罗马的建筑为蓝本而建,可以容纳最多4000个观众。今天,佩特拉陵寝(在El-Deir修道院上有一个高42米的希腊式庙宇正面建筑)已成为中东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三——印度泰姬陵

泰姬陵是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已故爱妻而下令修建的陵墓。陵墓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四周是用红砂石筑成的高大围墙,非常宏伟壮观。泰姬陵被公认为穆斯林建筑艺术在印度最杰出、最完美的代表。人们传说,后来沙贾汗皇帝被囚禁起来,每天只能透过小小的囚窗来观望美丽的泰姬陵。

世界新七大奇迹之四——巴西里约热内卢基督像

在里约热内卢的科尔科瓦杜山上有一座基督雕像,高达38米左右,雕像中的基督似乎正深情地俯瞰着美丽的里约热内卢。这座基督像是由一个叫HeitordaSilvaCosta的巴西人和一个叫PaulLandowski的法国雕刻家分别设计和创造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迹之一。巨型雕像的制作共花费了五年时间,最终于1931年10月12日完成了落成典礼。巨大的基督像张开双臂,似乎正在欢迎来参观的游人。如今,基督像已成为美丽的里约热内卢和巴西人热情的象征。

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五——秘鲁马丘比丘印加遗址

公元15世纪,印加王朝的国王Pachacutec在马丘比丘山脉(“古老山脉”)上修建了一座云中之城。这个非凡的居住地上延至安第斯山脉、下潜至亚马逊热带丛林,并位于Urubamba河谷之上。历史上由于“天花”爆发,该城市遭到印加王朝遗弃。当西班牙人打败了印加帝国后,这座古城便“消失”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直至1911年,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发现了该城遗址。

世界新七大奇迹之六——意大利古罗马斗兽场

位于罗马中心的壮观的斗兽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斗兽场的建筑设计并不落后于现代的美学观点,而事实上,大约2000年后的今天,每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都或多或少的烙上了一些古罗马斗兽场的设计风格。如今,通过电影和历史书籍等媒介,我们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在这里发生的人与兽之间的残酷格斗和搏杀,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给作壁上观的观众带来一些原始而又野蛮的快感。

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七——墨西哥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

位于墨西哥尤卡塔半岛上的奇琴伊查是玛雅古国最著名的城邦遗址,它曾是古玛雅文明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城内至今仍可见的古迹主要有库库尔坎金字塔、ChacMol寺庙、千柱林和囚犯竞技场。这些建筑在空间和造型组合上均充分体现出了玛雅人杰出灵动的建筑意识。而金字塔本身,则是众多玛雅寺庙中最后、也是最杰出的代表作。

注:古代七大奇迹

1、古巴比伦空中花园2、亚历山大灯塔3、古希腊宙斯神像4、土耳其摩索拉斯陵墓5、土耳其阿尔忒弥斯神庙6、罗德岛巨人雕像7、古埃及金字塔除古埃及金字塔外,其他均已不存在。

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简介”,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开始,1936年10月结束。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第一方面军)连同后方机关人员8.6万余人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分别从江西的瑞金、雩都(今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长征。长征初期,“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带上印刷机器、军工机器等一切笨重的器材,使部队行动迟缓,对于行军打仗极为不利。红军英勇奋战,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转移到湘江以西地区,但已损失过半。这时,蒋介石已察觉红军的前进方向是要到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立刻调集重兵,准备将中央红军一网打尽。在这危急关头,中共中央接受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放弃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12月15日,红军攻占了贵州黎平,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通过决议,放弃向湘西前进的计划,改向黔北挺进。黎平会议是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12月底,红军进抵乌江南边的猴场(今草塘)。1935年1月1日,中央政治局在猴场召开会议,作出《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川黔边新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会后,红军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指挥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忽东忽西,迂回曲折地穿插于敌方重兵之间。在贵州以西,曾四次渡过赤水河,使敌人疲于奔命。随后,出敌不意,南渡乌江,进逼贵阳,直入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5月顺利通过大凉山的彝族地区,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翻过终年积雪的夹金山,于6月14日在四川懋功、达维地区与从川陕根据地转移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大主力会师后,6月26日中央在两河口召开政治局会议,确定了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以便领导全国抗日运动的战略方针。但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战略方针,而主张向川康边界少数民族地区退却。由于张国焘的阻挠,使红军在懋功和毛儿盖地区停留一个半月,致使胡宗南得以重兵控制经松潘北去的交通要道,红军陷于被动地位。8月4日,党中央在毛儿盖附近的沙窝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重申两河口会议确定的北上战略方针,对张国焘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鉴于松潘战役计划已被张国焘破坏,决定红军主力出敌不意,穿过草地,迅速夺取以岷州为中心的洮河流域,并依据这个地区东进,以便取得陕甘宁广大地区。毛儿盖会议以后,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率领,穿过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地,到达巴西地区,打开通向甘南的门户;左路军由朱德、刘伯承、张国焘率领,向阿坝地区开进。当左路军通过草地到达阿坝地区后,张国焘反党野心大暴露,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擅自率领左路军重过草地,向南退却到天全、芦山、大小金川等地,公然进行分裂红军的活动。张国焘还给右路军中的陈昌浩发密电,妄图以武力裹胁党中央和右路军南下。密电幸被右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发现,并报告给毛泽东同志。中央在巴西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采取果断措施,率领一、三军团组成先遣支队(陕甘支队)迅速北上,渡过渭水封锁线,到达俄界。1935年9月12日,党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了张国焘分裂红军,违抗中央命令的严重错误。会议后,中共中央率陕甘支队迅速北上,攻占天险腊子口,到达甘肃岷县以南的哈达铺。在长征途中,中央偶然得知陕北有相当大的一片苏区和相当数量的红军。9月27日,政治局常委在榜罗镇开会,决定放弃创造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计划,而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1935年10月19日红军抵达陕北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11月初,与由徐海东、程子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十五军团胜利会师。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遭到国民党军队多次围攻袭击,被迫退向西康的甘孜一带。1935年11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的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于1936年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会师后,二、六军团改称为红二方面军。其领导人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坚决拥护中央北上抗日的方针,他们同朱德、刘伯承等一起与张国焘进行了斗争,张国焘被迫同意与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虽然此时红军已不到3万人,但这是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极为宝贵的精华。

中国工农红军,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用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冲破国民党重兵的追堵,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开始。

中国建筑的特征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属于建筑学小论文。
文章运用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通俗易懂地阐明了中国建筑体系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地位、地理分布、形成年代和历史意义,重点概况了中国建筑在结构和装饰上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中国建筑学的“文法”理论,以及各世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是梁思成建筑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学汇古今,融贯中西,一生留下众多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仅涉及到中国建筑史、古建筑保护、城市规划、建筑创作和建筑教育等学术领域,而且广泛涉及到建筑美学领域。梁思成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主要表现在:
立基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
以“体形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
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
以辨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上述思想,在这篇文质柔美的小论文中,有着确凿的彰显。认真品读课文,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善于透视关键语言信息
【意图】
梁思成家学渊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浸染,且学贯中西,养成了谨严的治学风格。探究这篇小论文的语言运用,对于忽视汉语基本功训练的同学,是学习品味语言,锤炼文字的典范教材。善于透视关键语词所传递的语言信息,逐渐形成简洁、严密、清晰的语言风格,对提高阅读和写作小论文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切入点】
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简洁,严密,醒目,层次分明,中心词“特征”二字统摄全文,是关键的信息点,可引导学生由透视“特征”内涵入手,探究文本的内容。
1.“特征”的限定范畴
2.“特征”概念的引入
3.“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4.“特征”的形象表达
5.“特征”的外延联系
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操作】
【讨论】1。“特征”的限定范畴
【提示】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偏正短语。中心词“特征”,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定语逻辑严密,分为两个层面:“建筑”一词,界定了作者研究的专业学术领域;“中国”一词,气宇轩昂,视野宏观,表现了作者作为中国建筑学一代宗师开阔的视角和强烈自豪的民族情感。
【讨论】2。“特征”概念的引入
【提示】从“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最迟在公元前15世纪”、“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年来”等语言信息分析,梁思成引入“特征”的概念并全面展开阐述,反映了作者宏观开阔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构成了这篇小论文的独特视角。
【讨论】3。“特征”的要点及其逻辑分布
【提示】作者按照事理顺序对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进行高度概括,逻辑上先总后分,先主后次,从结构特征到装饰特征,层次简洁严密。对特征突出部分用“最显著”、“最主要”、“最大胆”等修饰语加以界定。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由建筑物“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和上部屋顶”的主要构成作为基本特征的第一点,再依序分别从结构原则、方法,斗拱、举折、举架的结构特征和装饰特征以及屋顶、颜色、构件和材料的装饰特征,一一作了清晰的介绍,条理十分清楚。
【讨论】4。“特征”的形象表述
【提示】小论文中,要做到形象而又准确地说明事物,必须注意语言的锤炼。梁思成善于运用高度概况的语词,来表达理性的思考。如“拘束性”、“灵活性”、“多样性”、“可译性”等词语,具有相当丰富的内涵。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
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
如“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
【讨论】5。“特征”的外延
【提示】梁思成并非一味复古之人,他一生致力于追求“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宏伟事业。在这篇小论文中,他并不是孤立地封闭地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而是将建筑“特征”的外延延伸到文化的层面,拓宽到“各民族的建筑之间”,拓展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进行对照联系。并在理论上提出“可译性”概念,辨证地看待世界建筑的共性和个性。深入探究“可译性”的内涵,可从中感受到梁思成做为一代建筑宗师“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费孝通语)的大文化观。
【讨论】6。“特征”的思想内核和美学价值
【提示】据历史记载,北京和平解放之前,毛泽东曾秘密派人拜访梁思成,请教北平城内历史古迹的保护问题。解放初期,梁思成曾就保护北京城墙奔走呼吁,并为此蒙受不公正对待。梁思成在他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思想是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他呼吁:“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他满怀忧患意识地提醒后人:“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中国建筑史》)。我们通过品读这篇小论文,研究透视其中一些关键语词所传递的信息,感受到梁思成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尚的审美境界。

《中国建筑的特征》教案


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四、美育渗透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难点:
1.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说明线索,列出课文的结构提纲。
2.帮助学生弄清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3.学习本文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并指导学生在说明文或议论文写作中有意识地学习和借鉴。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共产党党员,广东省新会县人。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1941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11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等职。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梁思成教授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学术著述,引起了中外学者的重视,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学生读课文,整理文章的结构脉络。
(2)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中华民族世代生息于亚洲大陆东部,东观沧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丛林,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中,经过数千年文明的演进,创造了光辉灿烂、独具一格的中华文化。中国建筑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一种。
本文作者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早年就读清华大学,后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1947年曾参与纽约联合国大厦的设计工作,一生遨游建筑天地间,特别是为发现、研究、保护中国古建筑倾注了毕生的精力。由这样一位专家来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再合适不过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
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然后,作者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问题,从更深层次上探讨了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这种风格,既有一定之规,有一定的约束性,表现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灵活创新,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表现出千变万化的一面。作者以词汇和文法为喻,说明了建筑的文章的构成原理,并进而与世界各民族的建筑相比较,说明中国建筑一直坚持木架结构法,并把它发展得尽善尽美,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指出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明确】这篇说明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结构,便于读懂课文。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中间两部分,介绍特征,探讨风格,是学习的重点。
(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4)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76626.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