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专题概述
列强侵略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国际背景
主要战争
侵华方式
爱国官兵
人民群众
工业革命完成
开辟国际市场
鸦片战争
商品输出
(略)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中国边疆危机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过渡;从瓜分狂潮到“以华治华”。
左宗棠收复新疆
(略)
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海战爱国官兵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瓜分中国狂潮
八国联军侵华
(略)
义和团运动
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日本侵华
军事侵略
殖民统治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
1840——1949年是中国历史的近代时期,由于列强的入侵,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从侵华原因上看:列强侵略是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两次工业革命是列强对外侵略的原动力;从侵华方式上看:经历了一个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过程。从侵华格局上看:由英法占主导逐步发展为美日争锋,体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30年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就是要灭亡中国,实现其罪恶的“大陆政策”。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画面。20世纪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共御外侮的最瑰丽的篇章。
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未发动民众进行甚至压制民众的反侵略斗争;加之中国经济、军事的全面落后,近代前期的反侵略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但中国人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20世纪30年代,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面前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汇成全民族抗战的洪流,最终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
本专题第1目“国门洞开”侧重于说明列强以军事侵略中国,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侧重说明列强以政治手段企图使中国完全沦为其殖民地的过程及其结果,旨在说明由于外国的入侵造成中国严重的民族危机;第2目“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选取了“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典型事例说明中国军民的斗争是列强未能灭亡中国的原因。第3目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从局部侵华到全面侵华的暴行;以及中国从局部抗战走向全民族抗战并最终取得抗战胜利的过程,烘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和全民族抗战的必要性。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背景,剖析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目的和实质。
2、掌握《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主要内容,剖析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性,理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渐形成的。在比较一些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性质和危害中,提高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
3、认识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征: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和“门户开放”政策;概括出其危害。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索西方列强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和目的。
2、引导学生对不平等条约内容进行纵向比较,让学生从中概括和归纳其危害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西方列强在近代发动的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使中国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是形成中国民族危机的根本原因。
2、通过学习,深切理解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国家富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3、通过学习,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二、教材要点
国门洞开
(一)原因
1.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
(二)经过
1.1840年~1842年,英国发动侵华的鸦片战争,并通过《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美、法等国也加入了侵华的行列。
2.1894年,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4.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等1l国签订《辛丑条约》。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三)危害
1.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杀害了数以百万计的无辜百姓;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丧心病狂地毁灭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方面的主权完整。
3.经济上,列强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同时通过政治借款、勒索赔款、在中国设厂筑路等,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一)瓜分狂潮的背景
1895年,日本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马关条约》,刺激和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列强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瓜分狂潮的经过
1.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2.1897年11月,德国派军队占领了胶州湾。12月,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随后,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三)瓜分狂潮的危害
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
(四)瓜分狂潮的结局
1、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为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矛盾,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
2、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的图谋,列强被迫调整侵华政策,实施“以华治华”的政策。(第二节)三、教学过程
导入:展示列强侵华的相关历史图片。
教学:
国门洞开
(一)列强侵略中国的原因
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两方面掌握
读史感悟:
列强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通过中国和世界发展状况的比较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二)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列强是采用什么手段来打开中国大门,达到侵略中国的目的的?
1840—1900年列强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主要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①熟悉《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②《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丧失了哪些方面的主权?哪些条款反映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割让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负担,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五口通商——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
协定关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其中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打开中国市场和掠夺中国原料,反映了发动战争的本质意图。
③鸦片战争后,其它主权的沦丧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权、军舰“巡查贸易权”、外国传教士传教权。
史料链接
材料一《五口通商章程》规定:在通商口岸的英国侨民犯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材料二《虎门条约》规定:中国“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材料三“但中华地方官必须与英国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议定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及基地,系准英人租赁……”
通过上述条款,列强从中国获取哪些特权?损害了中国的哪些主权?(2)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①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内容方面的异同点。同:都有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
异:《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中设厂的规定。
教师总结:《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的新要求。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甲午战后列强侵华方式的改变
甲午战后,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政治借款和经济投资,疯狂在中国设厂开矿,修建铁路,以攫取利润。
教师明确:
资本输出的概念与方式;
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的区别;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②结合下列表格,思考: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马关条约》
割地
香港岛
九龙司地方一区
辽东半岛(因三国干涉未得逞)、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赔款
2100万银元
1800万两白银
白银2亿两
开放口岸
广厦福宁上
南京、天津等11处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关税
中英商定
“值百抽五”
免内地税
其它权益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到内地经商等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对中国构成哪些危害?
巨额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
以武力为后盾的“使馆”成了清朝的太上政府,严重侵犯和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是对中华民族的莫大侮辱;
清王朝在京畿战略要地的警备被解除,使北京的大门洞开,方便了帝国主义强盗自由进出;列强驻兵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控制之下,也便于列强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尤其是其中的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斗争,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②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相比,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突出反映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控制和奴役,以及对中国人民压迫。
③条约中哪一项内容突出反映了清政府已变成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列强侵略的影响
论从史出
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严重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
践踏中国主权
史实/危害
(1)侵犯中国人民生存权(2)掠夺中国资财,毁灭中国文化遗产政治上破坏中国主权破坏中国领土、领海主权和司法方面的主权经济上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小结:①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为什么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已逐步沦为受外国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
③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是怎样一步步的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一、瓜分狂潮与民族危机
展示《时局图》,介绍瓜分狂潮的相关情况。
①是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②瓜分狂潮的高潮是。③瓜分狂潮的方式。教师简单介绍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概念。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特殊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④瓜分狂潮的危害:中华民族陷入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之中。二、门户开放政策(1)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设问:当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美国为什么没有参加?为了染指中国,它提出了什么政策?其本质意图是什么?
(2)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与影响
读史感悟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6的学习思考,提问:门户开放政策的内容是什么?对中美两国和列强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教师总结:
①对中国:名义上尊重中国领土主权与完整,实际上是列强共同支配和宰割中国;中国面临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对列强,承认了列强在华的既得利益,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同盟。
③对美国,列强各国开放了其“势力范围”让美国能“利益均沾”。实际上美国是该政策最大的赢家,它以“机会均等”为手段,利用其经济上的优势,为美国参与侵略中国并取得侵华有时创造了条件。表明美国在侵华问题上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美国的对华侵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四、能力测试
一、选择题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鸦片贸易B、打开中国商品市场
C、割占中国领土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
2、下列开放口岸当中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的是
①宁波②广州③重庆④上海⑤苏州
A、①③④B、①②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
3、“将来大皇帝有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一规定
A、出自《南京条约》B、英国人得到了领事裁判权
C、成为英国勒索特权的根据D、对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最为不利
4、在《马关条约》中,最有利于列强对华经济扩张的条款是
A.开辟新的内河航线B.在苏、杭富庶地区开放新的通商口岸
C.给予日本巨额赔款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确立的标志是
A、总理衙门的设立B、《辛丑条约》的签订
C、《南京条约》的签订D、允许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
6、.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准确的理解是
A、一半是封建社会,一半是殖民地B、封建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各占一半
C、封建经济为主,大部分主权丧失D、地主阶级与外国势力共同统治的社会
7、下列关于《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哪一项规定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A、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C、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D、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8、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是在
A、甲午战争清军战败时B、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势力范围时
C、门户开放政策提出后D、《辛丑条约》签订时
9、“三国干涉还辽”是“瓜分狂潮”开端其中“三国”是指
A、美、英、法B、俄、英、法C、俄、日、法D、俄、德、法
10、“门户开放”政策的含义是
A、清政府向西方列强开放B、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
C、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D、西方列强在华势力向美国开放
二、材料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正在中国发生着的重大事件美国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由于我们在国际上的地位,由于我们国土有很长的太平洋海岸线,由于我们对远东的直接贸易日升月盛,我们有理由要求这方面的利益获得友好的待遇。我的目的是要用一切适当的,合乎美国传统的手段来促进美国在该地区的巨大利益。
──1898年12月美国麦金莱国会咨文
材料二现在似乎是一个良好时机,由美国向英国政府表达,希望英国政府发表正式宣言,并协助美国向在华要求“势力范围”之列强取得同样宣言,宣言内称各国在其势力范围内承认以下原则:
第一,各国对于其在中国的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以及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
第二,不论何国的货物,进入上述“利益范围”的口岸内,一律适用目前的中国协定关税。
第三,对进入上述范围内口岸的别国船只,各国所谓“利益范围”的国家,不得征收比本国船只更高的港口税。
──1898年9月6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致英大使绰特的信件
材料三女王陛下政府对于威海卫租借地和英国今后在中国用其他方式得到的一切领土以及英国现在或将来保有的一切利益范围,准备发表贵国政府所希望的声明,只要其他有关国家也发表类似的声明。
──1899年11月30日英国照会
请回答:
(1)据材料1,分析“已在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什么?(2)试分析美国对华政策的新特点。(3)分析英国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何反应?为何英国首先发表宣言和照会?(4)材料所反映的美国对华政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三、问答题
12、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结合这一时期不平等条约的有关内容,阐述这一变化过程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
1、B2、C3、C4、D5、B6、C7、A8、B9、D10、C
材料题
(1)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2)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自己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3)英国有条件地支持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因为当时英国的实力及在中国的优势地位已开始削弱。(4)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问答题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及其附件,从中取得了“五口通商”、“关税协定”、“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从而便利了英国上平倾销到东南沿海,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除了取得“开放沙市、重庆等地为商埠”的特权之外,还取得了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特权,这一特权就体现了帝国主义对外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列强对中国进行商品输出,目的是逐渐扩大中国市场,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以便大量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而资本输出的表现是列强在中国投资设厂、修路、开矿等,这一方面更加严重地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加紧瓜分中国。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案(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一)”,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宝鸡石油中学高一历史学案
历史: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学案(人民版必修一)
知识能力目标
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
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
1.列强侵华的五次大规模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共同特征主要有:
(1)从背景来看:五次战争都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它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生产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中国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其中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革命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
(2)从发动者来看:侵华国家经历了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先是以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3)从规模来看: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甲午战争又大大超过了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国家、军队数量上和赔款数目上都有远远超过了以前历次战争。
(4)从结果和影响来看: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生产技术的落后和的腐败。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最主要根源。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2.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最主要的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这些条约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1)根本目的是把中国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轨道,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原料,扩大(包括商品和资本市场)。
(2)内容基本涉及开辟通商口岸、赔款、割地、及其它特权。其中《南京条约》的内容主要有割地、赔款、开埠、协定等;《马关条约》增加了在中国通商口岸的特权;《辛丑条约》则重点在赔款和使清政府成为其统治工具。
(3)列强从众多不平等条约中,获取了大量特权,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中《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列强侵华的主要表现。列强侵华的主要途径是发动侵华战争、利用攫取的特权进行政治、经济、宗教、文化侵略等。列强侵华具体表现在:
(1)发动侵华战争,践踏中国主权,镇压中国革命,逼迫中国签订步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严重灾难。
(2)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中国割地赔款,破坏了中国、领海和司法等主权。
(3)利用攫取的特征,进行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和输出等经济侵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4)划分势力范围,强占,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
4.势力范围。所谓势力范围,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其侵略势力,把中国领土分割成若干区域,然后利用不平等条约的形式各自界定,不许他人染指的特定地区。在这些地区内,帝国主义享有土地租借使用权(称“租借地”);铁路修筑投资权;开矿设厂权和其它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优先特权,势力范围是列强从“”资本主义阶段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瓜分中国急剧升级的结果,也是列强之间,在争夺殖民地权益中矛盾激化的结果。关于势力范围与租借地的关系。从法权上说,中国对“租借地”的出让,具有某种领土“暂时出租借让”性质,中国对势力范围的承认,则具有某种与约国“属地优先权”的性质。二者都不属于领土的正式割让,中国在这些区域内仍然享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5.关于美国“门户开放”政策。(1)背景: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华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正在进行。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立即将注意力转向中国。目的是进入中国市场,分享侵略权益。由于自身军事实力弱,国内人民反战运动强烈,就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提出政策。(2)内容及实质:美国1899年向列强提出,实质是在承认列强在华“”和已经获得的特权的前提下,要求“”。(3)影响:使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暂时取得表面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世纪上半期,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动力是
A.急需扩大市场和掠夺原料B.中国地大物博且人口众多
C.清政府内部统治出现危机D.资本积累需大量贵重金属
2.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3.清政府被迫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主要分布在
A.黄河流域B.东北地区C.东南沿海D.长江流域
4.下列条款不属于《马关条约》的是
A.赔款2亿两白银B.割辽东半岛和台湾及附属岛屿
C.开放沙市等为商埠D.允许日本把山东划为势力范围
5.《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都涉及
A.共同镇压中国革命B.割地、赔款和开埠
C.英国、法国和日本D.损害中国关税自主权
6.列强获得下列侵略权益的先后顺序是
①协定关税②领事裁判权③划定使馆界④在通商口岸设厂
A.①②④③B.①③④②C.④①②③D.②③①④
7.揭开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序幕的是
A.俄国强占东北地区B.三国干涉还辽C.德国强占山东半岛D.英国强占长江流域
8.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侵吞中国领土有
A.100多万平方公里B.40多万平方公里
C.150多万平方公里D.60多万平方公里
9.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
A.第二鸦片战争后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10.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意思是说
A.中国在政治上开始成为半殖民地,经济上变为半封建形态
B.中国有些地区成为半殖民地,有些地区变为半封建社会
C.中国开始变为一个不完全的殖民地和不完全的封建国家
D.中国变成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的国家
11.十九世纪末外国侵略者同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十九世纪中期相比,最主要不同是:
A.索取赔款的数额越来越大B.规定开放的通商口岸越深入到中国内地
C.割占中国领土的面积越来越大D.列强获得在华投资的特权
12.19世纪,美国为分享侵略权益,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含义是指
A.中国对列强开放门户B.西方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向美国开放门户
C.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相互开放门户D.清政府与各国之间相互开放
13.门户开放政策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的主要目的是
A.避免因税率不一而带来贸易纠纷B.继续维持中国的低关税
C.避免因关税调整而带来的许多麻烦D.尊重中国关税自主权
14.《马关条约》签订,标志着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主要指
A.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初步形成
B.列强以资本输出、分割世界为主要要求
C.列强以获取大量赔款和割占大片土地为目标
D.划占势力范围、抢占租借地
15.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简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这段话的含义表明,这场战争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旧制度的解体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过渡
③是为了进行商业贸易而进行的战争④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留广州一口与外夷通商。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闭关政策被打破,被迫开放五口通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增开十一口通商口岸;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中国西南门户被法国洞开;中日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增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长江上游。
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被迫开放通商口岸的主要特征。
(3)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开放通商口岸对中国历史产生主要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
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分区占领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瓦德西到北京后住在慈禧太后原先居住的西苑仪鸾殿(后为怀仁堂),其内藏有珍宝极多。不久该殿即遭焚毁,据称这是偷盗者纵火灭迹。“(北京)城破之日,洋兵杀人无算,……但闻枪炮轰击声,妇稚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洋兵驱华人舁而埋之,畚锸既毕,即将舁尸之人尽行击毙,亦埋坑中。……大约禁城之内,百家之中,所全不过十室。今高门大宅,尚有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敛、蛆出户外者。虽青屑、扬州十日记,何以过之!”(《缘督庐日记》)……侵略军攻陷北京后,“曾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日。……其后更继以私人抢劫。北京居民所受之物质损失甚大,但其详细数目,亦复不易调查。”“(皇宫)最大部分可以移动之贵重物件,皆被抢去。”(瓦德西《拳乱笔记》)第二次鸦片战争劫后残余的《永乐大典》,此次又“失去三百零七册”。此外,遗失的珍贵图书“经史子集等,共四万六十余本”。“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庚辛纪事》)……“联军尝将其所获妇女,不分良贱老少,尽驱诸表背胡同,使列屋而居,作为官妓。其胡同西头,当径设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东头为出入之路,使人监管,任联军人等入内游玩,随意奸宿。”(《拳事杂记》)贵族崇绮,“其眷属尽为联军所拘,驱诸天坛,数十人轮奸之。”(《庚辛纪事》)
——人教版高中必修1教师用书
回答:(1)根据材料,概括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3)从近代列强侵华的史实中,你有哪些认识?
3.阅读下列图片材料
图一: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情景图二: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情景
图三:《辛丑条约》签订情景
回答:(1)上述图片分别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2)这些重大事件反映了中国历史的什么特征?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7年底开始,德国为了取得在华权益,先后与列强秘密交涉)德、俄两国达成了一项默契:沙皇政府保证将“以最友谊的方式”,支持德国“在北京提出的永久租借胶州的要求”……因为德国的要求涉及整个山东的主权问题,沙皇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中国山东省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根据交换条件,德国承认“中国北部各省,包括全部满洲、直隶及新疆在内”,为俄国的“独占行动范围”。此外,德国政府还积极谋取同日本达成某种协议……向日本政府表示:德国占有胶州,“绝对无意从原则上妨碍日本进取中国大陆的计划”。至于英国,它警告说,清政府已经表示同意让德国在华南取得一个港口。如果英国阻挠德国占有胶州,将对其在华南发展不利。英国对德国在华势力的扩张,虽然心怀嫉妒,但是它又希望能够得到德国的支持,借以对抗沙俄,因而也就无意出来梗阻。
材料二德国业已与有关国家(俄、英、日)在牺牲中国利权的基础上达成了分赃的秘密协议,而蒙在鼓里的清朝统治者还在继续幻想国际干涉,借以解决胶州问题。刘坤一提出了所谓“急图联英救危之策”。张之洞在给总理衙门的电报中进一步提出“联英”并“联日”的主张。但总理衙门则仍以沙俄的“友谊”为重,认为“俄地接壤,且有还辽之助,今又联日、英而拒之,前后三年矛盾如此,恐环球各国皆不直也”。
材料三清政府在德国侵略者的军事威胁和外交诡诈下,表示完全屈服。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清政府终于被迫在北京和德国缔结了《胶澳租借条约》。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对外关系史讲议》
回答:(1)结合材料一,概括清政府的外交方针及各种外交主张。
(2)依据材料二,说明清政府的外交结果,并就此说说你的认识。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9世纪末中国面临的形势。
三、问答题
5.1840—1900年间,列强发动了哪些重要侵华战争?分析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原因,概括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结果和影响。
6.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到《辛丑条约》看,列强是怎样不断扩大攫取侵华权益的?
7.“门户开放”政策与中国现在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何不同?
答案详说
一、选择题
1.A、2.A、3.C、4.D、5.B、6.A、7.B、8.C、9.D、10.C、11.D、12.C、13.B、14.B、15.C
二、材料解析题
1.(1)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急需广阔的市场和大量的原料;中国面积大且人口多;清政府国力衰弱,内部危机严重。(2)特征: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败清政府;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开放通商口岸;通商口岸的分布由广东到东南沿海,在到沿海地区,最后以长江流域为主。(3)影响:通过通商口岸,使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的主权不断丧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经济等侵略,引起中国人民的抗争,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2.(1)罪行:残酷屠杀中国人民;大肆掠夺中国财物;污辱中国妇女。(2)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认识:反对战争;反击侵略;奋发图强;增强国力等。
3.(1)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三次战争都以中国战败告终,清政府被迫和列强签订了不平等条约。(2)特征:中国近代史是屡遭列强侵略的屈辱史,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1)清政府在如何处理列强对中国各地方的争夺问题上,虽然都主张依赖列强干预以摆脱困境,但在具体做法上意见不一。刘坤一主张联英抗德;张之洞主张在联英同时联合日本;总理衙门则主张联俄抗德。(2)从材料三看,清政府在德国的军事威胁和外交诡诈下,被迫就范,答应德国的要求。由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列强在对殖民地国家侵略问题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涉及到自己利益时又是互相争夺的;清政府采取依靠一个列强对付另一个列强,这是完全错误的,最终牺牲的还是中国的主权和利益,这更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3)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民族危机。
三、问答题
5.过程: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原因:列强资本主义发展,迫切需要扩大市场、掠夺原料等;中国的落后和政府的腐败。结果和影响:中国都以失败告终;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签订众多不平等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
6.政治:英国利用《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日本利用《马关条约》实际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英国通过《南京条约》附件获得领事裁判权,以后各国纷纷效法获取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独立。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首都划定专有占领区以为使馆界的特权,还直接操纵官吏的任免和处置,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组织,并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通过外交来控制中国内政等特权。经济: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及附件获得赔款2100万银元,东南沿海五口通商、关税协商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日本在甲午战后获得赔款和赎辽费总计2亿3千万两白银,开长江全流域四口通商及在华投资开设工厂等特权;列强还通过《辛丑条约》榨取中国人民本息合计9亿8千万两白银的赔款。其他:强化对清政府控制,《辛丑条约》取得了拆毁大沽炮台并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的特权。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逐渐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和经济命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1)前提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主权沦丧的情况下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中国政府在中外平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提出来的。(2)性质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向中国倾销商品,进行殖民掠夺提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潮流的。(3)结果不同:“门户开放”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节发酵与食品加工
尝试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来生产特定的产物、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
背景知识
一、发酵的定义:在生产中,利用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
及的过程。
二、发酵的分类:
1、根据发酵过程对氧的需求可分为和。
2、根据发酵生成产物,可分为和等。
三、发酵的过程:
例一:食用酒精
1、发酵的方法:。
2、发酵的原料:通常选用高粱、玉米、大麦等谷物以及红薯作为酿制的原料,选用葡萄、苹果等作为酿制的原料。
3、发酵选用的菌种:,其代谢类型为。
4、发酵的原理:先将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再利用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在厌氧和微酸条件下,转变成。
例二:果醋
1、发酵的方法:。
2、发酵的原料:通常选用作为酿制果醋的原料。
3、发酵选用的菌种:,其代谢类型为。
4、发酵的原理:在适宜的条件下,醋酸菌能将分解成醋酸;当糖类不足时,还可以
将转变成,进一步将转变成醋酸。
实践案例:酒精案例
酒精在生产、生活中使用广泛,在医药上常用于和,在工业生产中常
用作和,在食品制造中常用来配制。
1、配制培养基按配方配制培养基,分装,灭菌。
2、接种培养接种微生物。
3、蒸馏因为酒精的沸点于水,所以先被蒸馏出来,用锥形瓶收集。
4、结果分析用测量所得酒精的酒精度。
探究活动:
利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可以制作白酒、果酒、果醋、氨基酸、有机酸、维生素等。利用酵母菌生产的真菌蛋白质食品,是从微生物的菌体中获得的蛋白质,称为。
1、制作果酒
以苹果为原料,制作果酒。可先将原料切成小块蒸煮,使果肉稍软,然后冷却至30-36OC,再接种,充分进行发酵后,可得果酒。
2、制作果醋
选用新鲜葡萄作为原料,榨取果汁,然后接种,可得果酒,再以果酒为原料,接种,制作果醋。
1、学法指导:本节课应初步学会运用发酵食品加工的基本方法。学会微生物发酵的具体操作,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进行发酵生产。本节课的微生物发酵的原理和发酵过程的知识应引起重视,在高考选择题和实验题中都有可能体现。
2、疑难解析:酒精发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厌氧和微酸性条件下转变成酒精。酒精发酵的总反应式:C6H12O6+2ADP+2Pi→2C2H5OH+2CO2+2ATP
乳酸发酵:乳酸发酵乳酸发酵也不需要氧的参与,1分子葡萄糖经乳酸发酵后,形成2分子乳酸。乳酸发酵的总反应式是:C6H12O6+2ADP+2Pi→2C3H6O3+2ATP
1.下列关于果醋的制作,错误的是()
A.果醋的制作需用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菌,所以在制作过程中需通氧气B.醋酸菌是一种嗜温菌,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50度左右
C.醋酸菌能将果酒变成果醋
D.当氧气、糖源充分时,醋酸菌可将葡萄中的糖分解成醋酸
[解析]醋酸菌是好氧菌,所以发酵过程中要适时地通入氧气;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是30-35度;在糖、氧气充足时,醋酸菌能将葡萄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时,可以把乙醇氧化成醋酸。
[答案]B
2.用酵母菌发面做馒头时,若发面的时间过长,面里的含水量会增加。其原因是酵母菌()
A.长时间的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水B.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C.自身有机物氧化分解产生水D.使面粉中的结合水转变成自由水
[解析]酵母菌发面是有氧呼吸,在此过程中产生的水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H]和氧气结合形成的。同时还产生一些酸类物质需用碱中和,否则馒头发酸不好吃。
[答案]B
例1.(2001年广东高考综合题)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时,投放的适宜原料和在生产酒精阶段要控制的必要条件分别是
A、玉米粉和有氧B、大豆粉和有氧
C、玉米粉和无氧D、大豆粉和无氧
讨论: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考查利用利用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所需的条件,属于理解层次。
大豆粉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而玉米粉的主要成分是糖类(淀粉)。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生产酒精。
答案:C。
第一节发酵与食品加工
微生物菌体、各种不同代谢产物、需氧发酵、厌氧发酵、酒精发酵、乳酸发酵、厌氧发酵法、白酒、果酒、酵母菌、兼性厌氧型、丙酮酸、酒精、需氧发酵法、糖类或酒精、醋酸菌、异养需氧型、糖类、酒精、乙醛、乙醛、灭菌防腐、药剂调制、有机溶剂、浸出剂、各种酒精饮料、酒精发酵培养基、酿酒酵母、低、酒精比重计、单细胞蛋白、酒曲、蒸馏、酿酒酵母、醋酸菌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一节氯气》,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一节氯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3.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实验室制法。
2.氯离子的性质。
●教学难点
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启发、引导、比较、讲解等。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气的化学性质(与水、碱的反应)。
第二课时: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金属、非金属单质的反应,氯离子的检验)。
●教具准备
第一课时:电脑、投影仪、氯气制取装置一套(含净化装置和试剂)、集气瓶、玻璃片、大烧杯、NaOH溶液、水、红纸、两瓶氯气。
第二课时:投影仪、集满氯气的集气瓶、酒精灯、火柴、坩埚钳、尖嘴弯管、制氯气的装置一套、铜丝、镁条、锌粒、稀硫酸、氯化钠溶液、稀盐酸、氯化钾溶液、硝酸银溶液、碳酸钠溶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碱金属元素的有关知识,知道碱金属是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金属元素,本章,我们来学习几种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都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它们包括氟、氯、溴、碘、砹五种元素。
[板书]第四章卤素
[讲解]在卤素形成的单质中,最主要的是18世纪70年代的瑞典化学家舍勒首先发现并制得的氯气。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它的一些化学性质。
[板书]第一节氯气(第一课时)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问]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制取气体的实验问答,一套完整的制取气体装置应包括哪几个环节?
[生]包括气体发生、气体净化、气体收集、尾气吸收四个环节。
[师]回答得很好!现在,就请大学以以上四个环节为依据,结合有关信息,来设计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
[投影]已知氯气是一种有毒的、密度比空气大的黄绿色气体。能溶于水(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两体积的Cl2),并能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
△
实验室制氯气的反应方程式如下:MnO2+4HCl(浓)====MnCl2+Cl2↑+2H2O
可供选择的试剂:浓盐酸、二氧化锰、水、NaOH溶液、浓H2SO4、饱和食盐水。
仪器:烧瓶、带分液漏斗及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橡皮管、洗气瓶(两个)、集气瓶、烧杯、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
△[学生思考,教师板书]
1.实验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
3.除杂试剂;
4.收集方法:
5.尾气吸收试剂;
[师]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思考结果回答,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什么?并说出推断的依据。
[生]可能有HCl气体和水蒸气。因反应物中的浓盐酸有挥发性,故可能有HCl;反应体系中有水,且反应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故可能有水蒸气。
[板书]HCl、H2O(g)
[问]水蒸气应该选什么试剂除去?
[生]浓H2SO4
[讲解]对于Cl2中含有的HCl气体,我们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除去。这是因为HCl气体极易溶于水,而Cl2在饱和食盐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之故。
[板书]饱和食盐水、浓H2SO4
[问]实验室收集Cl2应用什么方法?
[生]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向上排空气法
[问]那么,用什么试剂来吸收有毒的尾气呢?
[生]用NaOH溶液
[板书]NaOH液
[把信息中提供仪器在“电脑实验室”中呈现]
[师]好,现在就请一位同学把以上仪器进行有效连结!
[一学生用鼠标在“电脑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安装,另两名学生在实验台上进行实际安装,最终结果如下图所示]
[师]下面,我们就按以上设计装置来制取一瓶纯净干燥的氯气。
[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收集]
[过渡]我们刚刚制得的氯气能和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认识氯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下面的实验:
[演示实验:把一块红纸分成两片,一片直接投入刚刚制得的氯气中,一片用水润湿后再投入]
[师]叙述你们所看到的现象。
[生]干燥的红纸条不褪色,湿润的红纸褪色。
[师]以上现象可说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能使红纸褪色即具有漂白性的新物质。
[板书]1.氯气与水的反应
[设问]那么,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新物质是什么呢?
[讲解]实验证明,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
[板书]Cl2+H2O====HCl+HClO
[设问]起漂白作用的到底是盐酸还是次氯酸呢?
[补充实验]把盐酸滴在干燥的红纸片上,不褪色。
[讲解]由上面的实验可知,干燥的氯气与盐酸都不具有漂白性,则具有漂白作用的一定是次氯酸。
[设问]次氯酸有哪些重要的性质和用途呢?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找出答案。
[学生活动]
[板书](1)HClO的性质
[师]请大家叙述次氯酸有哪些性质?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光HClO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2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讲解]次氯酸在光照的条件下,分解加速,它属于弱酸,在水溶液中仅部分电离:
[板书]HClOH++ClO-
[设问]Cl2溶于水是否全部和水反应?怎样证明?
[补充实验]在上面收集有Cl2的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振荡,与另一瓶氯气的颜色相比较,并把所得溶液颜色与纯水的颜色相比较(可在瓶后衬一张白纸,现象更明显)。
[讲解]注入水后,集气瓶中的黄绿色变浅,说明氯气溶于水。溶液为黄绿色,而Cl-、HClO及ClO-无色,所以说明氯水中含有大量的氯气分子。由此可知,氯气溶于水时,仅有少量的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
常温下,1体积的水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
[问]在新制的氯水中,含有哪些粒子。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板书]
(2)新制氯水中所含粒子:
H2O、HClO、Cl2、H+、Cl-、ClO-、OH-
[问]氯水为何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瓶中?
[生]因氯水中的次氯酸不稳定,易分解,而光照时分解加速,从而使次氯酸分子的数目大为减少,故氯水要现用现制,并保存在棕色的细口瓶中。
[过渡]刚才我们制氯气时,用于吸收尾气的是NaOH碱溶液,说明Cl2是可与碱反应的。
[板书]2.氯气与碱的反应
[补充实验]把少量NaOH溶液注入另一瓶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黄绿色全部消失,所得溶液无色。
[讲解]Cl2可与NaOH溶液充分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NaCl和NaClO。
[板书]Cl2+2NaOH====NaCl+NaClO+H2O
[引导学生从Cl2与H2O的反应来理解该反应]
[教师]请大家根据上式,写出Cl2与Ca(OH)2溶液的反应。
[板书]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讲解]上述反应就是工业上生产漂粉精的原理,是通过Cl2与石灰乳作用制成的。其中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
思考:次氯酸具有漂白作用,为什么不用HClO直接漂白,而要转换成次氯酸盐?漂白粉漂白的原理是什么?请大家看书后回答。
[学生看书,并回答]
[生]因为次氯酸不稳定,而次氯酸盐较稳定,故不用次氯酸直接漂白,而是把它转化为较稳定的次氯酸盐,次氯酸盐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反应,生成次氯酸而漂白。
[师]回答得很正确。漂白粉中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的漂白原理,可用方程式表示如下:
[板书]Ca(ClO)2+CO2+H2O====CaCO3↓+2HClO
[设问]上述反应说明了H2CO3与HClO的酸性强弱顺序如何?Ca(ClO)2能与HCl反应吗?漂白粉应怎样保存才能不很快失效?
[生]根据强酸制弱酸的原理,说明碳酸酸性强于次氯酸,因盐酸是强酸,故也能与次氯酸钙反应;因漂白粉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容易分解而使漂白粉失效,故漂白粉应密闭保存,并置于阴凉、干燥处。
[师]请同学们写出盐酸与次氯酸钙反应的方程式。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
[学生板书]Ca(ClO)2+2HCl====CaCl2+2HClO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和氯气与水、碱的反应。
[投影]课后思考题:
1.实验室制Cl2为何不用Ca(OH)2溶液来吸收尾气?
2.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Cl2时,为何试纸的颜色先变红,后变白?
[答案]1.因Ca(OH)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得溶液极稀,不能保证尾气被充分吸收。
2.Cl2与H2O发生反应,有盐酸和HClO生成,变红是因为生成酸的酸性,变白是缘于HClO的漂白性。
[布置作业]习题:一、2.二、3.5.七、1.
[参考练习]
1.在空气中能稳定存在的物质是()
A.石灰水B.氯水C.次氯酸钠D.食盐水
解析:能与空气中CO2、O2、H2O反应和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在空气中均不能稳定存在。石灰水中的Ca(OH)2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CaCO3;氯水中的HClO易分解;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发生反应:CO2+H2O+2NaClO====Na2CO3+2HClO而变质。
答案:D
2.下列关于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制的氯水中只含有Cl2和H2O分子
B.新制的氯水可使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变白
C.光照氯水有气泡逸出,该气体是Cl2
D.氯水放置数天后,pH会变小。
光解析:新制的氯水中含有H2O、Cl2、HClO、H+、Cl-、ClO-等粒子,光照氯水发生反应2HClO=====2HCl+O2↑,故A、C项叙述错误;氯水中的H+可使石蕊变红,HClO具有漂白性可使石蕊褪色,前者反应速率较快,后者反应速率较慢,故先变红后褪色;氯水久置,因弱酸(HClO)分解成强酸(盐酸)使溶液酸性增强、pH减小。
答案:BD
3.比较次氯酸的漂白作用与活性炭的褪色作用在本质上的区别。
答案: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有色物质氧化而使其褪色,是化学变化,漂白后的物质一般不恢复到原色;而活性炭的褪色作用是它的吸附作用引起,因吸附了有色物质而褪色,是物理变化过程。
●板书设计
第四章卤素
第一节氯气(第一课时)
△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实验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Cl2中可能含有的杂质:HCl、H2O(g)
3.除杂试剂:饱和食盐水、浓H2SO4
4.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
5.尾气吸收试剂:NaOH溶液
二、氯气的化学性质
1.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HClO
(1)HClO的性质
光HClO不稳定,容易分解放出氧气。
2HClO====2HCl+O2↑
有强氧化性,可用来漂白、杀菌、消毒。
HClOH++ClO-
(2)新制氯水中所含粒子
H2O、HClO、Cl2、H+、Cl-、ClO-、OH-
2.氯气与碱的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O)2+CaCl2+2H2O
Ca(ClO)2+CO2+H2O====CaCO3↓+2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
●教学说明
把Cl2的实验室制法以信息题的形式提到前面讲,一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二是讲Cl2与水和碱的反应时,可一气呵成;三是对下节课Cl2的物理性质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方面,有着良好的效果,在讲本节课以前,若能有时间讲一节有关实验设计的专题,效果会更理想。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284.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