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秦朝的统治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秦朝的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末农民战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及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评价秦始皇,培养学生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从此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2.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
3.秦朝的暴政,引发了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残暴的秦朝,迫使后来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秦统一的历史条件与意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影响;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难点:全面掌握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并具体分析其历史作用与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复习回忆商鞅变法的意义?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统一
1.统一的历史条件
客观条件:
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人民苦于战乱,渴望统一;
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主观条件: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赢政掌权(公元前238年)后采取的措施:
重用尉缭、李斯等大臣;
取消“逐客令”,搜罗任用外来人才;
部署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
2.统一的过程及措施
灭六国:结合《秦灭六国形势示意图》,讲清: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
10年,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了全国,建
都咸阳。
平越族:
A.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越族是我国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散布在东南沿海和珠江
流域。他们有的以农耕为主,有的靠渔猎过活。
B.公元前214年,秦朝派军队征服了珠江流域的越族。秦朝政府在那里设置桂林、
南海、象郡,派官吏进行管理。
C.秦朝迁徙50万中原人到这些地区,与越族杂居。中原的铁器和先进生产技术,
随之传人越族地区,促进了当地生产事业的发展。
D.在秦军攻打越族的时候,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秦政府派史禄负责开凿了灵
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
击匈奴:结合《秦朝长城》讲清以下内容:
A.秦朝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夺取了河套广大地区。
B.秦朝在河套建城设县,迁徙内地人民到那里,发展生产,加强边防。
C.秦朝大规模修筑长城。把原有的秦、赵、燕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再向东、西延
伸出去,西起临挑、东抵辽东。这道城防就是著名的“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
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是我国历史上农牧分界的一个最显著标志,是我国
古代劳动人民富于智慧和独创性的见证。
3.秦朝的疆域(对照《秦朝疆域》图)
秦朝疆域的四至。东临大海,西到陇西,南濒南海,北抵长城一带。
4.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不可没。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
政治方面:
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A.规定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为皇帝,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自“始皇帝”;
B.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
总揽,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
C.影响: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用。自秦至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A.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三公”以下设“九卿”: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分掌政要。
B.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这些机构负责管理百
姓,收取赋税,征发兵徭。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中央对地
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的统一。
C.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皇帝能够有效地控制封建朝廷和
地方权力。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A.秦律制定的基础是秦国自商鞅以来的律令,同时也参照了东方六国的律令。
B.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影响了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
销毁天下兵器,迁徙六国富豪,其目的是防止百姓造反和六国贵族的反秦势力。
经济方面。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指出: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封建国家保护土地私有制,有
利于社会生产的组织,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但加重
了人民的地租、赋税负担。
统一度量衡;
A.引导学生看《铜权》图,指出“权”就是秤锤。
B.指出统一度量衡改变了战国以来度量衡的混乱局面,便利了经济交往和发展。
统一货币;
A.引导学生看《秦半两钱》图,指出圆形方孔钱的形制,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
用,只是重量、大小不一。
B.货币的统一,便利了商品的交换和物质交流,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
的统一。
统一车轨、驰道和邮驿。
A.规定全国大车两轮之距为六尺(秦朝1尺相当于今25cm,6尺等于1.5m),
史称“车同轨”。
B.“车同轨”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文化方面。
书同文,即统一文字。
A.指出小篆作为当时的官方文字,民间则使用更加简易的隶书。
B.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
C.秦统一文字后,汉字的字形结构基本定型,影响深远。
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A.主观积极影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B.客观消极影响:毁灭了文化典籍,极大地摧残了文化。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A.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法令)和教师的资格(官吏,当时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
官吏)。
B.秦朝只许官府办学,严禁私学,实行愚民政策,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作用
积极方面:为维护封建统一提供了条件;
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消极方面:大大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三、秦末农民战争
1.原因。
徭役繁重。秦始皇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等;征发徭役,筑长城,开灵渠,
戍边塞,修驰道等。大量人口脱离生产,田地多荒芜。
刑罚严酷。秦的刑罚名目繁多,对农民和奴隶往往轻罪重刑,从严惩处,一人犯罪,
株连亲族、邻里,致使数十万人成为囚徒。
赋税十分沉重。除田租、户赋外,还有种种苛捐杂税。秦朝的田租、户赋要占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已是相当沉重了,再加上名目繁多的捐税,农民很难承受。
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2.经过:(注意结合《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及其失败。
A.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
B.起义军队伍迅速壮大,并在陈建立张楚政权;
C.陈胜、吴广兵败被害;
D.反秦起义由刘邦、项羽领导继续进行。
刘邦、项羽领导起义
A.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消灭秦军主力;
B.秦统治集团内讧,赵高杀秦二世,子婴被立为秦王;
C.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3.意义
直接意义:
A.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B.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迫使后来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C.大大削弱了奴隶制残余。
间接意义:
A.他们的首创精神,为历代农民树立了榜样;
B.他们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4.秦王朝对后世的影响。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
建国家,使统一思想深入人心;
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和改造;
秦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汉初统治者所吸取,促成了西汉初年兴盛局面的出现。
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案
(本节不列入考试范围,仅提供自学提纲)
一、国民政府在全国统治的建立(政治)
1.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政局混乱:
(1)新旧军阀对立。
(2)国民党内部派系纷争,其中宁、汉最有实力。
2.过程
宁汉合流——蒋介石投靠帝国主义,重掌国民政府实权——国民政府北伐——“东北易帜”,形式上统一中国。
3.性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一党专制统治。
二、国民党颁布“训政纲领”(政治)
1.“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
1928年8月,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宣布“训政时期”开始。
2.“训政纲领”
(1)内容:国民党全代会行使政权;闭会时,国民党执委会行使政权。
(2)实质: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专制。
3.强化国家机器
(1)措施
建立强大正规军镇压人民革命;实行特务统治;制定反动法令。
(1)后果:屠杀革命志士。
三、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军事)
4.原因:军阀间争权夺利。
5.过程: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
6.影响
(1)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增强了蒋介石的实力,奠定了建立军事独裁统治的基础。
四、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经济)
7.政策与措施
(1)整顿税务,增加中央财政收入。
(2)建立和改组银行,控制金融。
(3)改革币制,防止白银外流。
(4)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8.经济发展特点
(1)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
(2)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3)美国在华经济势力急剧增长。
五、“改订新约运动”(外交)
1.对苏政策:宣布与苏联断交。
2.对帝国主义国家政策: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1)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缓和中国人民反帝斗争,制造对外“自主”形象;扩大税源,解决内战经费。
(2)内容:实现关税自主,废除领事裁判权。
(3)结果:美国首先同中国缔结关税关系的新条约,其他国家相继效仿;基本实现关税自主,但未取得对等利益;废除领事裁判权,因列强借故拖延,难以签约。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案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日本帝国主义改变侵华战略方针
难点: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全国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各自实行了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形势怎样?
教师指出,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中国军民一年
多的英勇奋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但当时中国方面也还没有发展壮大到可以立即驱逐日寇出中国,因此,抗日战争也就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
首先让学生回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的主要内容。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第一节所学内容分析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从日本方面看,战线过长,兵力、财力、物力不足,以及日军受到抗日根据地的牵制和威胁;从中国方面看,正面战场连续败退,敌后抗日力量的壮大也需要一个长期艰苦斗争的过程。因此,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但也不会亡国,处于一种相持状态。正如毛泽东所预见的那样,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到来,宣告了日本帝国主义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计划的破产。
2.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教师应指出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战略方针。战场形势的变化,日本已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迫使其改变战略方针。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日本改变战略方针的原因。一是日本陷入长期战争,无力大规模进攻;二是抗战初期,日本认为国民党是主要的对手,随着战争形势发展,日本侵略者认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是其主要威胁,于是集中主要兵力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府则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
在这里,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改变对国民政府的策略,只是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一个方面,此外还包括经济上掠夺“以战养战”和扶植伪政权“以华治华”。使学生从宏观上掌握日本的侵华战略方针。
3.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利用相关历史图片和录相讲解汪伪政权建立。可提出:日本侵华方针的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然后指出,产生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是,日本侵略者的政治诱降,加速了国民党内的动摇和分裂,出现了亲日派汪精卫集团公开叛国投敌充当汉奸的事件。汪伪政权的建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产物,是日寇侵略中国的工具。日伪勾结,使中国的抗战更为艰苦困难,也使国民党内的抗战态度更加转向动摇和消极。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
1.经济掠夺的目的
使学生明确,日本在华侵略的扩大,国内资源已无法满足其战争的需求,其战争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取资源。随着战争的发展,日寇在经济上推行“以战养战”的掠夺政策,妄图把中国变成其侵略战争的物质基地,把沦陷区的经济变为它的附庸经济。因此,它的掠夺是全方位的,从农业到工矿企业、交通运输,从全融业到劳动力。了解其掠夺的方面,也就容易把握其掠夺的具体表现。
2.疯狂的经济掠夺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由学生归纳回答。要有条理,概括准确。并利用相关的历史图片加深学生对这一历史史实的认识。老师再就“统制事业”、“伪币”、“储备金”等专有名词作一定的解释。
三、推行奴化教育
利用相关历史图片进行讲解。
首先,要点明推行奴化教育与其他侵略方式一样,都是要灭亡中国。其次,由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归纳出奴化教育主要措施。再次,由学生归纳出奴化教育的目的。
在这里可以提出现在日本政界少数人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与日本法西斯在华推行奴化教育有何共同点,让学生讨论。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外争
利用图片,突出日本法西斯在沦陷区统治的残暴,手段极其残酷。沦陷区人民过着一种非人的、亡国奴的生活。以此激发学生对法西斯的憎恨,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同时,还要指出,在沦陷区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群众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斗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小结
由学生归纳、总结,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日战争有了怎样的变化?日本侵华的整体战略方针是什么?
板书设计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一、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1.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
2.日本侵华战略方针的改变
3.汪伪政权的建立
二、野蛮的经济掠夺
1.经济掠夺的目的
2.疯狂的经济掠夺
三、推行奴化教育
四、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30281.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