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2、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本课重点:
1、“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2、“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原则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
高考动向: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有所涉及
本课知识梳理
一、“文革”原因及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一)、“文革”原因:
1、根本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错误的发展。
2、毛泽东对形势的错误判断
3、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
4、受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历史原因)
5、国际原因: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召开,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面否定和批判,引起思想上的混乱。中苏关系趋向紧张,助长了国内形势紧张的气氛。西方国家掀起了新的反社会主义的高潮。
(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表现:
1、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参迫害。其中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冤案是对国家主席的迫害。
2、《》和各项法律名存实亡
3、“造反派”之间展开夺权斗争,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被夺权陷于瘫痪,社会秩序严重破坏。各地建立,代替了原有的党政机关,成为集所有大权于一身的权力机构。
4、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破坏。
(三)、文革的性质和教训
性质: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教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
(2)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禁止和克服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一)、法制制度逐步健全
1、原因:
(1)、吸取“文革”教训,认识到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法制建设方针。
2.措施:
(1)、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环节是;
(2)、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年3月,“”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3.作用:形成以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基础。
(二)、新时期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1.完善和国家领导体制:1982年新通过的宪法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完善了人大和国家。
2.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方针。使政协进一步完善。
3、健全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4、发展:建立完善基层民主体制。
(1)、法律保证: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会通过了《》
(2)、目的:加强和扩大建设,推进了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
(3)、作用:是中国政府贯彻“依法治国”精神、保障群众的民主权所进行的卓有成效的努力,乡村基层选举激发了的政治热情,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材料:邓小平说:“民主和法制,这两个方面都要加强,过去我们都不足。要加强民主就要加强法制。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谈谈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密不可分;
2、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3、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的统一。

1、(2010江苏淮安调研).云南省富保村的村长说:“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让上面满意,你更得对老百姓负责。”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010浙江杭州)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ChinaWatch》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是()
A.严重践踏了中国的民主、法制B.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C.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3、“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下列做法中,危害最大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B.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没有得到实施
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
二、材料解析题
10、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过程中,最初主要借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取得了伟大成就,但也遭受了严重挫折。197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表明,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辉煌的未来。
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请说出建国后我国在政治民主化道路的进程中形成的三大制度。

(2)、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民主法制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依法治国、建立法制化社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基层民主选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基础的一环,为此我国进行了哪些探索和实践?有何历史意义?

扩展阅读

高一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


高一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教学案
课标要求: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复习内容:“文革”对民治法制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
复习难点:“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的原因
自主学习
原因:党的指导思想上错误严重发展(主要原因)
“文革”《》成为一纸空文
践踏民主和法制制造大量冤假错案(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和制度也不能实行。

背景:“文革”教训(必须加强建设)
逐步健全提出法制建设方针:“”
措施重塑法律尊严:全国范围平反各种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Z§X§X§K]
加紧全面立法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国家机构:完善和国家领导机制
民主制度的基层民主:农村逐步建立制度
建设与完善政党制度: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和制度(1982年,中共十二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工作:健全和发展制度
治国方略:强调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合作探究
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的原因、危害
1.阅读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将企图复辟资本主义,这是党内产生修正主义的根源。他要求全党对资产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天天讲。号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材料二:1964年,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进一步提出,这次运动的重点是党内走资本主义的当权派。
回答问题:两段材料表达的错误倾向是什么?这种错误最终导致了什么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在,我们要从这个历史事件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2.阅读材料:
刘少奇在中南海被批斗,失去人身自由。他拿着《宪法》愤怒地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么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回答问题:“文化大革命”是怎样践踏民主法制的?给党和国家的政治建设带来了哪些危害?

二、“文化大革命”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全面发展。
阅读材料: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回答问题: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有什么重要变化?

三、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5年的一天,毛泽东在延安会见民主同盟和民主建国会的创始人黄炎培。黄炎培问毛泽东:历史上的各种政治力量,一执政就腐败,假如共产党人夺得了中国的江山,能不能调出历代王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运?共产党有什么办法可以不重蹈覆辙?毛泽东回答:中共已经找到了一条不腐败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在中南海,刘少奇被强行批斗。鼻青脸肿的刘少奇抗议道:“我个人也是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历史在这里沉思》第一卷
材料三1980年8月下旬,著名的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询问邓小平:“中国如何避免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邓小平回答:“只有认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治,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材料四第一条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请回答:(1)新中国建立后,我国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是什么?

(2)从材料二到材料四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举措是什么?指出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

(4)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知识检测:
1“正正反反,反反正正,正反一样;是是非非,非非是是,是非不分”。这副对联是我国建国后哪一历史时期的写照?
A国共十年对峙时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
C“文革”十年动乱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措施有
①提出“有法可依”十六字方针 ②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③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工作④加紧全面立法工作,制定多部法律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新时期以来,我国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主要表现在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确立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颁布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4从1966年到1975年,十年间没有召开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造成这种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四人帮”完全控制了国家大权 B.“文革”动乱导致民主法制遭到破坏
C.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都失去了人身自由 D.毛泽东轻视人民代表大会的作用
5.1980年8月,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提出的“怎样才能避免或防止再发生诸如‘文化大革命’这样可怕的事情”时指出:“这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为此,我国采取的重大措施有①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③中共“十五”大把“依国治国”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写入宪法④提出并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通过三百多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四千多项地方性法规。这说明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构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③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在不断健全和完善 ④各级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有制定法律的权力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③
7截至2003年11月29日,宁波市海曙区59个居委会全部实行了直选。16万选民热情参与直选,成为国内第一个社区居委会全部实行直选的行政区。这充分说明
A.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健全和发展
B.我国的民主发展程度最为完善
C.在我国,人人享有选举权
D.我国基层政权组织直接选举方式已全面铺开
8.中共十七大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而村民选举是基层自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每次村委会换届参选率都在90%以上,农民参与民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这一事实表明
A.开辟了直接选拔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B.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C.使农民有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9建国之初,我国形成的基本政治制度在“文革”中没有遭到严重破坏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
1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
A.实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B.强化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行村民自治制度
C.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成国家统一
D.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知识拓展:
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建立和完善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全体人民利益的民主,其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真正享有各项民主权利,并且享有管理国家各项事务的权利。?
(2)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制定或认可建立起来的法律制度和执法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高度民主和完备法制相统一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必须法制化,法制必须保障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化与法制化的统一。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创设新情景:
导入:通过开国大典视频导入
一、新中国的成立:
1949.10.1
北京

二、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
(2)初步形成: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召开:1949、北平、社会各阶层
②内容:
a.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③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50年代发展:
统一战线性质;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新阶段:
1956年“八字方针”;爱国统一战线
探究一: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
(2)初步确立:新政协确立
(3)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
①主要内容:
a.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a.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b.意义: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意义:是根本政治制度,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保障民主,维护与团结、统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①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②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3)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
(5)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6)作用:满足愿望;实现平等;维护统一与团结
探究二: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课标第一网

本课测评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复习内容:新中国的成立、政治协商制度等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复习重点:新中国的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复习难点: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学习
1、1949年9月,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届会议在北平召开,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会议通过的重要法律文件是_____________,它具有_________的性质。
2、1954年9月,第一届________________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这昭示着我国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宪法体现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两大原则。它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1959年,二届人大,_______当选为国家主席;
发展:1964年,三届人大,周恩来提出实现“____________”的宏伟目标。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建立:1949年,____________________召开标志着政协制度的初步建立。
演变: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结束,作为_____________组织继续存在。其主要职能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发展: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___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949年的《》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后来载入1954年宪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中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的政治制度。
6、比较《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不同
《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国宪法》
历史条件

经济建设方针

规定的社会形态
体现的原则
性质
6、比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代议制不同之处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
经济基础
行使权力的主体
权力
活动原则
合作探究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务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1954年宪法是在哪次会议上制定的?

(2)该宪法有哪些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3)该宪法规定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地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我国家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它根本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的国家政治制度是什么?

(2)现在我国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3)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具有什么意义?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产生……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国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务员
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
共产党1329126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0327026
材料2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了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审议并决定—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
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每部落选出50人参加,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当选议员可以连选连任,但一位公民一生只担任两届议员。
据记载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近17万人,其中只有约四五万人成年男性享有参政权力。
回答:(1)依据材料1,概括新中国民主政治的主要特点。

(2)简要比较材料1与材料2中的人民代表大会与公民大会的异同,由此得出什么认识。

三、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阅读材料: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的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的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知识检测:
1.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主要依据是
A.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B.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期D.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2.“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经济活动的法律依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七届二中全会决议
C.过渡时期总路线D.民主革命纲领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说明了:
姓名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
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
A.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联合执政的政府
B.新中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C.新中国在政体上实行多党合作制
D.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地位极不稳固
4.1953年—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取得的重大进展,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整风运动开始
5.新中国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的法律保证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6.1954年《宪法》与1949年《共同纲领》的根本不同是
A.国家的政体B.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C.体现的原则D.表现的阶级属性
7.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与中共一起执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8.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是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与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的提出
9.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理解不准确的是
A.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最高的国家利益
B.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的重要保证
C.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国策
D.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公民的神圣职责
1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原则包括
①民族平等②民族团结③共同发展繁荣④进行民主改革⑤土地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⑤D.④⑤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学案
教学目标:了解或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概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诞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处理少数民族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重点:(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2)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
难点: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前提,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课前自主学习
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形成
前提:的胜利发展;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与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
内容:大会通过《》——具有性质;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和公元纪年等。
性质:代行人大职责。
2.发展:1954年,不再代行人大职责;性质:统一战线组织;主要职能是:。
新阶段:1956年,“,”方针的提出。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一届人大)
背景:《共同纲领》的规定,的展开。时间:年,地点:。内容:制定《》;规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法律形式确立了。选举了国家领导人。性质:体现了和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意义: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形成,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目的:实现民族、民族和各民族。建立:《》明确规定;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在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事务,行使自治权力。最早的自治区:1947年建立的。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保证了。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召开
(1)召开的背景:随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中国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②1948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正式提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得到各民主党派的赞同。(2)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3)出席代表: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的代表。(4)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它规定了新中国的性质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②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③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2)正式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但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②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③作用: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3)发展:①概况: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②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典例剖析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
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首次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法律文件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论十大关系》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识点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标志: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背景a.《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方法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b.随着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召开人民代表的时机日趋成熟。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
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决定任命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内容: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家权力机关,这就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基本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1)性质: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作用: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典例剖析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政治制度是()
A.1948年B.1953年C.1954年D.1956年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表明()
①中华人民共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③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权组织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知识点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含义:就是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按照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民族地力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
2.实施原因:(1)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原因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社会的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民族政策。
3.实施:(1)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载人1954年宪法,这一制度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3)从1947年开始,我国相继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等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4.意义:(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最恰当的政治制度。(2)它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和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深远影响。
巩固测试
1.下列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有………()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中共中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
2.2007年,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获得解放B.率先进行土地改革C.率先建成社会主义制度D.率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会议是…………()
A.中共“二大"B.中共“七大”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关于这次会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B.会议通过了具有代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C.会议制定了第二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会议确立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5.新中国最初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文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6.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B.保障少数民族的发展权利
C.真正实现境内各民族的平等 D.为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创造条件
7.江泽民同志说:“改革开放越深入,经济建设越发展,越需要加强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工作。”这是因为()
①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②坚持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促进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的法宝
③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是新时期推进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的一支重要力量
④人民政协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8.下图是为纪念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在当年发行的纪念邮票,其发行年代应该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请完成:
(1)材料一所确立的我国各党派在政治生活中采取什么制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什么性质的组织?1954年以前它的职权是什么?

(3)材料二提出的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国家将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二1990年民族区域自治的情况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原则是什么?实现这个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2)指出材料二中5个自治区的名称。材料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
(3)谈谈我国目前的民族关系状况。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4359.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