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4-1《化学是认识和创造物质的科学》
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较为深刻的认识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
2.了解化学学科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和理论。
3.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
4.了解化学发展的前景及对人类的贡献。
【教学难点】
1.化学学科一些基本的化学原理和理论
2.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化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学生自学问题引导讨论等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通过必修模块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化学的魅力,认识到化学科学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性,体会到化学科学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所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也是不可或缺的支流。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是人类逐步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的历史,也是一部合成、创造更多新物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其他学科齐头并进,迅速发展,成为21世纪自然学科的中心学科。
[板书]化学是打开物质世界的钥匙
[引入]拥有了这把钥匙我们就能进入五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可这把钥匙的铸造却是艰辛的、漫长的。
[板书]问题1:人类对金属的制取使用研究。
[师生互动]归纳总结金属的冶炼方法。
金属冶炼是工业上将金属从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中还原出来的生产过程。金属的活动性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总的说来,金属的性质越稳定,越容易将其从化合物中还原出来。金属冶炼的方法主要有:
(1)热分解法材料1炼丹术与汞的制备:热分解法HgS
对于不活泼金属,可以直接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2)热还原法[材料2]湿法炼铜,[材料3]古代炼铁:还原剂还原法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处于中间位置的金属,通常是用还原剂(C、CO、H2、活泼金属等)将金属从其化合物中还原出来。
(3)电解法[材料4]电解法冶炼金属
活泼金属较难用还原剂还原,通常采用电解熔融的金属化合物的方法冶炼活泼金属。
对于“交流与讨论”的问题(1):金属越活泼,则被广泛利用的时间就越晚。
(1)冶炼金属的方法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阅读资料]元素的发现(附在“备课资料”)
[过渡]化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帮助人们更深刻认识物质世界,19世纪,化学理论的建立使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20世纪,现代物理技术、测试手段的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化学科学又提出了一系列理论
[板书]问题2:化学科学重要基本理论归纳。
[多媒体展示]
(1)什么是经典分子论?谁提出的?
道尔顿的简介,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
(2)谁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什么是周期律?有何意义?
门捷列夫的简介,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意义
(3)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4)谁最先合成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有何意义?
维勒合成了尿素,打破传统的有机物不能人工合成的观念;
(5)什么是化学平衡理论?在生产上有什么价值?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当外界因素不变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可逆反应处于平衡状态,在生产上选择适宜的条件;
(6)什么是氢键理论?谁提出氢键理论?氢键理论有何意义?
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
[讲述]
总结化学理论的意义:化学科学理论帮助人们发现许多结构和性质关系的初步规律,为预测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为合成化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功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依据。高中选修课程我们将进一步研究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的基础理论。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化学研究进入了分子水平,分子设计的思想为合成人类发展需要的新物质开辟了更广阔的道路。
[过渡]人们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请看教材P93的内容,并请同学们交流与讨论。
[板书]问题3:人类对酸碱概念认识的发展。
[学生活动]
阅读书本P87提供的资料“人类对酸碱认识的发展”,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并进行汇报。
生1:17世纪前,人们凭感觉认为有酸味的物质是酸,有涩味且溶液有滑腻感的物质是碱。
生2:17世纪末波义耳根据水溶液与指示剂发生颜色变化来定义,使石蕊试剂变红的是酸,使石蕊试剂变蓝的是碱。
生3:之后拉瓦锡根据物质与水反应的生成物来定义,非金属氧化物与水反应生成物为酸,金属氧化物溶与水生成物为碱。
生4:1883年阿伦尼乌斯提出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是酸,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
生5:1923年质子论认为凡能给出质子(H+)的物质是酸,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碱。
[课堂小结]
在人类研究物质结构的历史上,人们先后使用了光学、电子、扫描隧道等显微镜,现在,人们可以“看”到越来越细微的结构,并实现了对原子的操纵。通过对化学史的学习,我们充分感受到化学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化学是打开化学世界的钥匙
问题1:人类对金属的制取使用研究
问题2:化学科学重要基本理论归纳
问题3:人类对酸碱概念认识的发展

扩展阅读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优秀有创意的高中教案要怎样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如何理解“主要”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试验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格里非思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特点_______________,S型细菌特点____________。
(1)过程:①R型活细菌注射小鼠,结果是_________;说明________无毒;
②S型活细菌注射小鼠,结果是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
③S型活细菌加热后注射小鼠,结果是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
④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小鼠,结果是________;
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
(1)过程:
(2)结论:遗传因子是_________,即__________是遗传物质,_________不是遗传物质。
(3)方法总结: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实验用到的方法:__________。
2、实验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分别用含_____和_____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培养__________,结果噬菌体的______和______分别带上标记。
(2)培养噬菌体(用____________来培养)
(3)搅拌
离心
(4)检测
放射性
3、结论:
在噬菌体中,亲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_________,而不是_________,噬菌体的各种性状是通过亲代的_________遗传给后代的,因而_________是遗传物质。
二、证明R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条件:在没有________的情况下,RNA才是遗传物质。
2、实例:烟草花叶病毒
3、实验过程

练习:
1、下列各项所选择使用的同位素及相关结论不正确的是:
同位素应用
A35S标记噬菌体,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B15N标记DNA分子,证明DNA分子半保留复制方式
C14C标记CO2,得知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18O分别标记CO2和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2、用噬菌体去感染体内含有32P的细菌,在细菌解体后含32P的是:
A.所有子代噬菌体DNAB.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
C.子代噬菌体所有部分D.只有两个子代噬菌体DNA
3、在培养R型细菌的A、B、C、D四个试管中,依次分别加入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4、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A.DNAB.DNA和RNAC.RNAD.DNA或RNA
5、若病毒甲具有RNA甲和蛋白质甲,病毒乙具有RNA乙和蛋白质乙,若用RNA甲和蛋白质乙组成一种病毒丙,再以病毒丙去感染宿主细胞,则细胞中的病毒具有:
A.RNA甲和蛋白质乙B.RNA甲和蛋白质甲
C.RNA乙和蛋白质甲D.RNA乙和蛋白质乙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
(1)知道一般分子直径和质量的数量级;
(2)知道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含义,记住这个常数的数值和单位;
(3)知道用单分子油膜方法估算分子的直径。
2.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中的估算能力,会通过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固体和液体分子的质量、分子的体积(或直径)、分子数等微观量。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运用理想化方法,建立物质分子是球形体的模型,是为了简化计算,突出主要因素的理想化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有两个,其一是使学生理解和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算分子大小(直径)的方法;其二是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估算微观量(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等)的方法。
2.尽管今天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是在物理课上还不能给学生展现出分子的真实形状和分子的外观。这给讲授分子的知识带来一定的困难,也更突出了运用估算方法和建立理想模型方法研究固体、液体分子的体积、直径、分子数的重要意义。
三、教具
1.教学挂图或幻灯投影片:水面上单分子油膜的示意图;离子显微镜下看到钨原子分布的图样。
2.演示实验:演示单分子油膜:油酸酒精溶液(1:20O),滴管,直径约20cm圆形水槽,烧杯,画有方格线的透明塑料板。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热学内容简介
1.热现象:与温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如热胀冷缩、摩擦生热、水结冰、湿衣服晾干等都是热现象。
2.热学的主要内容:热传递、热膨胀、物态变化、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等。
3.热学的基本理论:由于热现象的本质是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因此研究热学的基本理论是分子动理论、量守恒规律。
(二)新课教学过程
1.分子的大小。分子是看不见的,怎样能知道分子的大小呢?
(1)单分子油膜法是最粗略地说明分子大小的一种方法。
介绍并定性地演示:如果油在水面上尽可能地散开,可认为在水面上形成单分子油膜,可以通过幻灯观察到,并且利用已制好的方格透明胶片盖在水面上,用于测定油膜面积。如图1所示。
提问:已知一滴油的体积V和水面上油膜面积S,那么这种油分子的直径是多少?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还要指出:
①介绍数量级这个数学名词,一些数据太大,或很小,为了书写方便,习惯上用科学记数法写成10的乘方数,如3×10-10m。我们把10的乘方数叫做数量级,那么1×10-10m和9×10-10m,数量级都是10-10m。
②如果分子直径为d,油滴体积是V,油膜面积为S,则d=V/S,根据估算得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利用离子显微镜测定分子的直径。
看物理课本上彩色插图,钨针的尖端原子分布的图样:插图的中心部分亮点直接反映钨原子排列情况。经过计算得出钨原子之间的距离是2×10-10m。如果设想钨原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话,那么钨原子之间的距离L就等于钨原子的直径d,如图2所示。
(3)物理学中还有其他不同方法来测量分子的大小,用不同方法测量出分子的大小并不完全相同,但是数量级是相同的。测量结果表明,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例如水分子直径是4×10-10m,氢分子直径是2.3×10-10m。
(4)指出认为分子是小球形是一种近似模型,是简化地处理问题,实际分子结构很复杂,但通过估算分子大小的数量级,对分子的大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2.阿伏伽德罗常数
向学生提问:在化学课上学过的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什么意义?数值是多少?明确1mol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包括原子数、分子数、离子数……)都相同。此数叫阿伏伽德罗常数,可用符号NA表示此常数,NA=6.02×1023个/mol,粗略计算可用NA=6×1023个/mol。(阿伏伽德罗常数是一个基本常数,科学工作者不断用各种方法测量它,以期得到它精确的数值。)
再问学生,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的意义。
如果已经知道分子的大小,不难粗略算出阿伏伽德罗常数。例如,1mol水的质量是0.018kg,体积是1.8×10-5m3。每个水分子的直径是4×10-10m,它的体积是(4×10-10)m3=3×10-29m3。如果设想水分子是一个挨着一个排列的。
提问学生:如何算出1mol水中所含的水分子数?
3.微观物理量的估算
若已知阿伏伽德罗常数,可对液体、固体的分子大小进行估算。事先我们假定近似地认为液体和固体的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的(气体不能这样假设)。
提问学生:1mol水的质量是M=18g,那么每个水分子质量如何求?
提问学生:若已知铁的相对原子质量是56,铁的密度是7.8×103kg/m3,试求质量是1g的铁块中铁原子的数目(取1位有效数字)。又问:是否可以计算出铁原子的直径是多少来?
归纳总结:以上计算分子的数量、分子的直径,都需要借助于阿伏伽德罗常数。因此可以说,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它把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等这些宏观量与分子质量、分子体积(直径)等这些微观量联系起来。
阿伏伽德罗常数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常数(曾经学过的万有引力常量也是一个重要常数)。物理常数是物理世界客观规律的反映。一百多年来,物理学家想出各种办法来测量它,不断地努力,使用一次比一次更精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测定它的精确值是NA=6.022045×1023/mol。
(三)课堂练习
1.体积是10-4cm3的油滴滴于水中,若展开成一单分子油膜,则油膜面积的数量级是
A.102cm2B.104cm2C.106cm2D.108cm2
答案:B
2.已知铜的密度是8.9×103kg/m3,铜的摩尔质量是63.5×10-3kg/mol。体积是4.5cm3的铜块中,含有多少原子?并估算铜分子的大小。
答案:3.8×1023,3×10-10m
(四)课堂小结
1.物体是由体积很小的分子组成的。这一结论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单分子油膜实验等实验是上述结论的有力依据。分子直径大约有10-10m的数量级。
2.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它的意义和常数数值应该记住。
3.学会计算微观世界的物理量(如分子数目、分子质量、分子直径等)的一般方法。由于微观量是不能直接测量的,人们可以测定宏观物理量,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作为桥梁,间接计算出微观量来。如分子质量m,可通过物质摩尔质量M和阿伏伽德罗常数NA,得到m=M/NA。通过物质摩尔质量M、密度ρ、阿伏伽德罗常数NA,计算出分子直径
(五)说明
1.由于课堂内时间限制,单分子油膜法测定分子直径的实验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全过程。在课堂上让学生看到油膜散开现象和油膜面积的测量方法即可。
要想造成单分子油膜,必须选用脂肪酸类,如油酸C17H33COOH或棕榈酸C15H31COOH,这类脂肪酸分子的形状为长链形,它的羧基一端浸入水中,而烃链C17H33伸在水面上方,造成油73酸长分子在水面上垂直排列,如图3所示。

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辅导教案
导学诱思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间接证据
1.DNA主要位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线粒体、叶绿体中有少量DNA,它们都有复制和遗传的自主性。
2.同一种生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或不同组织的细胞中,DNA的含量基本相等。
3.所有诱发DNA结构变异的因素均能引起生物的遗传突变。
4.蛋白质不具备以上这些特征。二、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1)原理: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在自身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体内的物质合成T2噬菌体自身的组成成分,从而进行大量繁殖。
(2)过程:①用35S和32P分别标记不同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②用被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细菌;③在噬菌体大量繁殖时,对被标记物质进行检测。
(3)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原理:S型菌可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2)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内转化)
过程:
①R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②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注射小鼠→小鼠不死亡;
④S型死菌+R型活菌注射小鼠→小鼠死亡。
结论:S型细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进入R型菌,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使小鼠死亡。
(3)离体细菌转化实验(体外转化)
①过程:S型菌DNA+R型菌R型菌+S型菌;
S型菌蛋白质+R型菌R型菌;
S型菌荚膜物质中的多糖+R型菌R型菌;
S型菌的DNA+DNA酶+R型菌R型菌。
②结论:S型菌的DNA才是使R型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4)结论:由(2)(3)实验可知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人和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什么?
提示:主要是DNA。
三、烟草花叶病毒的感染和重建实验
1.过程
①TMVARNA感染TMVA病毒;
②TMVA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③TMVBRNA感染TMVB病毒;
④TMVB蛋白质未感染病毒;
⑤TMVARNA+TMVB蛋白质感染TMVA病毒;
⑥TMVBRNA+TMVA蛋白质感染TMVB病毒。
2.结论:在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思考:T2噬菌体、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提示:T2噬菌体遗传物质是DNA,HIV、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名师解惑
探究:作为遗传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染色体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化学分析表明,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核酸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究竟是蛋白质还是核酸呢?
作为遗传物质至少应具备以下四个条件:
(1)在细胞生长和繁殖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ks5u
(3)具有储存巨大数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以后还能继续复制,并且能遗传给后代。
科学的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核酸具备上述四个条件,所以核酸才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核酸又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题例领悟
如下图是“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部分研究过程。能充分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的是()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实验①中活的R型细菌在S型细菌DNA作用下,转化为S型细菌,且该性状能遗传,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为了排除其他物质是遗传物质的可能性,需要设一系列对照实验。题中②③④均分别与①构成对照。说明S型细菌的DNA被水解后,以及S型细菌的蛋白质、多糖等都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即证明了DNA水解产物蛋白质和多糖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答案:D
领悟
(1)分析实验时一定要抓住实验变量是什么,设置该变量的目的是什么。
(2)实验的设计一定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
(3)实验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具有可操作性。
若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结构成分中,能找到的放射性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
B.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C.可在外壳中找到15N
D.可在DNA中找到15N、32P、35S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侵入其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DNA中含有N和P,而不含S,DNA在亲子代间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找到放射性元素15N和32P。
答案:B
领悟
(1)从组成化合物的元素可知,S只存在于某些蛋白质中,P主要分布于DNA(核酸)中,故可用同位素标记两种成分,以分别了解两者在遗传上的作用。其余元素组成相同,不能用于标记。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结论都是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但都不能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
分别选出下列各项内容:
(1)控制生物性状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3)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4)生物性状的控制者是_______________。
(5)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6)马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7)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8)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_______。
A.核酸B.DNA
C.RNAD.DNA或RNA
E.DNA和RNA
解析:自然界中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朊病毒由于无核酸是极特殊类型),而凡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为DNA,无DNA只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为RNA,上述各项中控制生物性状的主要遗传物质应为DNA(因绝大多数生物均为含DNA并以DNA为遗传物质的),一切生物遗传物质应为核酸,大部分生物的遗传物质应为DNA,生物性状的控制者也为核酸,病毒的遗传物质应为DNA或RNA,马及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应为DNA,而SARS病毒为RNA病毒,因此其遗传物质应为RNA。
答案:(1)B(2)A(3)B(4)A(5)D(6)B(7)C(8)B
领悟
确认某生物遗传物质属性时,应先确认该生物是否含DNA。
(1)一切细胞生物及DNA病毒均含DNA,其遗传物质均为DNA,此时细胞中尽管还含RNA,但RNA不作为遗传物质。(2)只有在那些无DNA的生物(仅限于某些病毒)中RNA才作为遗传物质。
课堂反馈
1.如下图所示,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A、B、C、D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发现有R型细菌转化的是()
解析: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蛋白质和多糖都不是遗传物质。将R型无毒细菌转化成S型有毒细菌的转化因子是DNA。用DNA酶处理DNA,就会使DNA分解,失去转化功能。
答案:A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说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叙述中属于该实验不能证实的是()
A.DNA能进行自我复制
B.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C.DNA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遗传
D.DNA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解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能进行自我复制、DNA能控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DNA能控制生物体的性状遗传。
答案:D
3.赫尔希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4个步骤:①培养噬菌体,②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③放射性检测,④离心分离。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为()
A.①②④③B.④②①③
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
解析:T2噬菌体专营活细胞寄生,进行标记过程是用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然后用35S和32P侵染大肠杆菌,35S和32P标记噬菌体,进行培养噬菌体。离心分离,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的放射性。
答案:C
4.(“杂种”病毒侵染实验)车前草病毒(HR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都是以RNA为遗传物质的病毒,由于所含RNA不同,因而侵染后导致的植物症状不同(如下图所示):
将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离,使其单独感染植物;或使不同病毒的RNA与蛋白质之间重新组合形成“杂种”病毒,然后使其感染植物(感染图如上图所示)。
(1)图(a)、图(b)表现症状不同,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出叶片A、叶片B、叶片C表现出的感染症状。
(3)从以上感染实验可知,起感染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出叶片C中繁殖产生的子代病毒的图示。
解析:此实验用于证明TMV和HRV的遗传物质是RNA。在实验设计思路上仍然遵循“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思想方法,即将病毒的RNA与蛋白质分离,单独感染并研究其遗传功能。遗传物质不同,其控制的生物性状不同,因而(a)、(b)中症状不同,这是因为TMV和HRV所含RNA不同。“杂种”病毒的RNA和蛋白质来自不同的病毒,其繁殖产生的子代病毒应同“杂种”病毒RNA所代表的病毒完全一样。
答案:(1)TMV和HRV具有不同的RNA
(2)
(3)病毒的RNA
(4)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教学重点]
1.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1.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媒体与教具]
实物教学,如提供矿物、岩石标本等;多媒体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从第二单元开始我们要学习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运动,进一步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大家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而地壳是自然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所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阅读课本P30,思考: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
(2)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实验一:用观察颜色和对磁铁的反应方法,区分磁铁矿与赤铁矿。
观察颜色磁铁反应
磁铁矿铁黑色有磁性,能吸小铁钉
赤铁矿钢灰色或暗红色无磁性,但能被磁铁吸
实验二:快速区别滑石、石膏、方解石、莹石、石英。
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莹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然后用相互刻画的办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莹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地区分开以上五种矿物。
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哪三类?各种岩石分别是如何形成的?请列举代表性岩石。
(二)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二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岩石的成因、常见岩石及特点
类型成因靠见岩石主要特征
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冷凝花岗岩坚固、美观
喷出岩喷出地表玄武岩有气孔
沉积岩外力作用砾岩、页岩、石灰岩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变质作用大理岩
搜集岩石标本,分析岩石成因、矿物成分、主要用途。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
什么叫地质循环?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
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喷出作用和侵入作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变质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绘制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说明岩石相互转化具备的条件。
指导完成课本P34活动题。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一)矿物
1.概念
2.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
4.矿物的分类
(二)岩石
1.概念
2.分类
二、地壳物质的循环
(一)地质循环
1.概念
2.能量来源
3.产生的影响
(二)岩石的转化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9131.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