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诗词曲名家》教案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有的老师会在很久之前就精心制作一份教学计划。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诗词曲名家》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一、揭示课题,引出课文内容

(老师)今天,我们将学习《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

老师问:

1.哪些小朋友会背诗?背给大家听听。

2.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

老师小结:能背诗的小朋友可真不少。诗是一种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小朋友刚才背的大都是唐代诗人写的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板书:宋词);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元散曲)。学生看黑板读词串:唐诗宋词元散曲

老师问:

1.你知道哪些唐代诗人?

2.其中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板书)。

老师:宋词和元散曲也有它们的代表作家,他们是(板书课文第二、三行)。

二、师生齐读课文

1.老师范读。

2.学生跟着老师读。

3.师生拍着手读,加快速度读。

4.抽学生读。

三、记读生字

1.学生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情况,老师相机指导。

教学过程中重点启发学生与他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老师可提问:

1.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2.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杜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第二题。

2.完成课后第三题。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3.自主实践。

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作家的诗词曲,并与同学交流,简单谈谈自己学习的体会。

延伸阅读

西师版《诗词曲名家》教学设计


相信很多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上同学们能够积极的与自己互动。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西师版《诗词曲名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汉字的笔画笔顺,进一步体会和表现汉字的形体美。

3.初步接触我国著名的诗词曲名家,产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生词卡,教学课件,古诗词曲配画的小书签做奖品。

生:生字卡。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文内容

(课前在教室里挂几幅孩子们熟知的古诗条幅或诗配画)

谈话:孩子们发现今天咱们教室和往常有什么不同吗?

想不想去看看?

(学生离座自由观看2分钟左右,边看边吟诵)

师:孩子们有什么发现?(生各抒己见)

小结:诗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形式,读起来琅琅上口。诗盛行于我国的唐代,孩子们刚才看到的大部分是唐代诗人写的

诗,后人把它叫做唐诗(板书:唐诗)。词和散曲也分别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词盛行于宋代,后人把它叫做宋词

(板书:宋词);散曲盛行于元代,后人把它叫做元散曲(板书:元散曲)。

1有没有孩子会读这几个词?抽生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诗、词、宋、散的读音)

2你能给这些生字再找一找朋友吗?(生字组词)

二、创设识字情景,自主合作学习

1师:孩子们,我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个瑰丽的文学宝库。唐诗、宋词、元散曲只是其中几颗璀璨的明珠。孩子们,你们想去宝库看看吗?

(课件出示:文学宝库点击出现唐诗、宋词、元散曲几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在这几颗明珠里,分别藏有它们各自的代表作家,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诗词曲名家(板书课题:诗词曲名家)。生齐读课题。

他们有的是我们的老朋友,有的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小组内比一比,看谁最先认完!不但在宝库里能认识,离开宝库也要能认识,这才算交了新朋友。全班同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最先和这些诗词曲名家交上朋友。优秀的孩子将获得精美的奖品。

2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师检查自学情况,相机指导。启发学生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识字。

3小组内交流,组长用生字卡检测组员的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评比。(师发奖)

5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字?

6你认识或知道姓李,姓白,或姓我们今天所认识的朋友的姓的人吗?他们叫什么名字?(将识字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对生字的印象,培养学生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意识)

7你知道这些诗词曲名家有哪些作品吗?你能背一背吗?(让能干的孩子背一背诗词曲名家相应的作品)

三、课堂练习

1.游戏:找朋友。(完成课后第二题)

2.指导书写(完成课后第三题)。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如:加一加、减一减、合一合等)记忆字形。重点指导曲、散两个字的书写。

四、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在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还有很多的名诗名家,你还知道哪些?(鼓励能干的孩子背一背其他作家的作品)

请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更多的名诗名家,咱们开一个诗歌交流会。

附:板书设计

诗词曲名家

唐诗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宋词

苏轼

陆游

辛弃疾

元曲

白朴

马致远

关汉卿

初二语文家庭作业之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小编整理了这篇初二语文家庭作业之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希望大家练习!

练习一

一、注音或写字

畔绮闻笛fǜ折jí干gē风piāoxù

hànqīng宫quèqióng楼chánjuānfēngluán

二、填表

项目酬乐天……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

作者

朝代

体裁

名句

押韵

韵脚

修辞

表达的感情

三、解释词语

长精神铁未销自将磨洗寥落零丁丹心汗青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绮户经行

四、按原文填空:

A、____________,到乡翻似。,。

B、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西都,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五、诗句的理解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并说说所表达的感情。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含有怎样的哲理?

4、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7、请写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中作者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8、"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9、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10、《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义?

1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略二、

项目酬乐天……赤壁过零丁洋水调歌头山坡羊

修辞对偶、比喻、借代[名句]借代[戟]对偶[颔、颈联]、比喻[颔联、汗青]借代[干戈]对偶[人有…月有…]、比喻[天上宫阙、人间]、反问[有问号的句子]对偶[兴……亡……]、比喻[第一句]

表达的感情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和对亲人的良好祝愿。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

三、四见课文 

五、1、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3、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5、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6、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7、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8、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9、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10、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和同情百姓的思想感情。在作者看来,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11、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周瑜们的胜利带有运气,而曹操才是真正值得歌颂的对象。12、这两句是说,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良好祝愿。

练习二

[基础知识训练]

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

3、《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两句话是:

,。

4、《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作者对以往历史所作的概括与评价的诗句是:

5、《水调歌头》中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愿望的诗句是:

阅读诗词,答文后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6、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7、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什么?

9、苏轼在孤寂、愁苦、矛盾中思索,词中哪几句最能看出他的人生感悟?

10、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艺术构思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分析)

11、你是怎样理解诗句“高处不胜寒”的?你能联系生活实际举这样的一个事例吗?

[探究拓展训练]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12、、从诗文的描写来看作者身处什么环境?

13、作者当时正做太守,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性格?

参考答案

25、《诗词曲五首》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兴,百姓苦;亡,百姓苦。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7、低沉愤懑高昂乐观8、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9、交代时间、地点及作词缘由,领起全篇10、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古传诵,大致原因是:(1)、艺术魅力:由于结构精巧、想像奇特,使这首词所展示的形象广阔而深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2)、思想内容:所抒写的“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能激起各个时代、各种类型的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已越过苏轼兄弟的界限,“变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12、日高人困之时,口干舌燥的作者来到了一个农村。意对即可。13、当时作者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可以看出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意对即可。

怎么样?上面的题你会了吗?希望看了这篇初二语文家庭作业之诗词曲五首练习题及答案可以帮您在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名家介绍——冰心


名家介绍——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童年在山东烟台度过。1913年全家迁至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1923年8月赴美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读书,不久因病住疗养院七个月。这时期代表作有《悟》、《寄小读者》等。1926年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返国,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平女子文理学院。1931年的小说《分》、1934年的《冬儿姑娘》等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于“爱的哲学”的深化和突破。1946年,与丈夫吴文藻同往日本,应邀在东京大学教课。l951年秋回国。解放以来相继出版散文、小说、诗歌集《小桔灯》、《樱花赞》、《再寄小读者》等。自1954年以爱的哲学”,代表作有《超人》、《烦闷》等。1920年开来,当选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现为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冰心除创作外,还翻译过一些外国文学作品。

著作目录: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教育名家]访窦桂梅”,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育名家]访窦桂梅

生命与童年相约

___访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窦桂梅

采访窦桂梅,北京正是寒风劲吹、天将欲雪的时候。

在清华西北的荷清苑,着一袭风衣的窦桂梅把我们迎进了她的新居。

我们的话题从她与孩子们之间的故事展开。说起与孩子一起走过的日子,说起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说起她走进童心的种种感悟,窦桂梅的话语里充满了思者与行者的快乐。

这是一种单纯而高尚的快乐,一种在平凡中演绎精彩的快乐,一种生命与童年相约的快乐。

以人格呵护成长

1986年,窦桂梅从吉林师范毕业。

在师范读书时,窦桂梅就特别引人注目。写字、画画、唱歌、演讲、合唱团指挥、手风琴弹奏,样样都出色。师范学校的领导决定让她留校做文字工作。照理说,这对出身农村的窦桂梅来说是命运的垂青。出人意外的是,她并不情愿。

窦桂梅想去的地方是吉林市实验小学。她曾在那里实习,实习结束时孩子们与她难舍难分的情景总在她眼前浮现。是的,开朗活泼的窦桂梅,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喜欢回答各种各样充满孩子气的问题,喜欢那些顽皮而淘气的鬼脸,喜欢听他们用稚嫩的童音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浆》……

只要与孩子们在一起,窦桂梅的心情就会变得像蓝天一样纯净。

几经周折,窦桂梅的梦想实现了。走在校园的林阴道上,看着那么多孩子欢呼雀跃,叽叽喳喳,窦桂梅想:从跨进小学起,这群孩子就把大半个童年交给了老师、交给了学校。童年是每个人生命的早晨,一个小学教师将以什么去呵护孩子的这一段生命旅程?

窦桂梅的教育热情简直就是一把火,她很快融进了孩子们的学习与生活。每天,只要走上讲台,她的眼睛里都是笑,几十个孩子围在她的周围,师范所学的十八部武艺全都派上了用场。她教学生唱歌、教学生跳舞,教学生游戏,教学生运动,用东北话说,窦桂梅什么事都能“呼哟”(风风火火的意思)。

就在窦桂梅热情四射的时候,一件令她痛心不已的事情发生了。

当时,她班上有个特别捣蛋的孩子,叫魏志恒,矮胖矮胖,经常找人打架,动不动就欺负小同学。窦桂梅为此伤透了脑筋。一天,她正在办公室改作业,两名同学突然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窦老师,窦老师,快去,魏志恒挂在操场边的大树上下不来了。”

窦桂梅跑过去一看,只见魏志恒骑在一根小小的树枝上吓得直哭。情急之下,窦桂梅仰面躺到地上,朝着魏志恒大喊:你别怕,跳到我身上,让我接住你。树并不太高,魏志恒纵身一跳,正好落到窦老师身上,他的脚当时就在窦老师的脸上蹭出两道口子。

联想起魏志恒平日里的种种淘气,窦桂梅真是气不打一处来,她全身热血奔涌,竞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重重地给了魏志恒一教鞭!

孩子的家长马上把电话打到了学校和教育局,窦桂梅流着泪给家长写了一封长长的信。愧疚与歉意写在纸上,更刻进了她的记忆。她说,这是她教育生命中永远的痛!

这次不大不小的风波让窦桂梅陷入了深深的反思:成长是教育永恒的主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什么情况都有可能出现,教育的艺术在于关怀与理解、唤醒与期待。要在任何情况下都把热情与爱心洒向孩子,这需要教师的崇高人格。

以人格呵护成长,才是一个教师高层次的追求。窦桂梅的教育热情里从此融入了更多的理性与智慧。

她给记者说起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上有个孩子叫刘子慧,字写得特棒,还私下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笔。二年级时,刘子慧在一家小卖部意外地发现一种造型特别的笔,他太喜欢了,以至于设法把它偷了出来。得知情况后,窦桂梅马上领着他去小卖部向阿姨承认错误。阿姨摸着刘子慧的头,说:“孩子,你看,你这样做怎么对得起你‘妈妈’?”

师生相视一笑。回校的路上,刘子慧像个知错的孩子主动跟“妈妈”说起了事情的前前后后,窦桂梅只是指着路边的新柳说了一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刘子慧懂事地点点头。窦桂梅的心头涌起一股暖流,她似乎一小子明白了:什么才是唤醒与期待。

经典照耀童年

窦桂梅常常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她的童年记忆里,有寂静的村舍,葱郁的树林,有欢快的溪流,也有美丽的野花,可是,没有三百首唐诗,没有安徒生,没有白雪公主与小矮人。

当了语文老师之后,窦桂梅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野性童年所留下的文化欠缺。错过了修炼语文“童子功”的关键时期,她明显了感到自己语文功底的薄弱。

窦桂梅的性格中似乎天生有一种特别好强的因子,既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她就疯狂地阅读经典、背诵诗文。并且,她想通过自己的读与背把全班的孩子带动起来。

以经典照耀童年,这是窦桂梅对语文教育的质朴理解。1994年,她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语文教学民族化与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她规定:小学六年,学生要阅读100本书籍,背下200条格言、300首古诗。为了落实这一计划,窦桂梅与学生一道编写了《诗词集锦300首》《精选格言200条》《精品寓言100则》《成语1000条》。每天,她要求学生提前半小时进教室,利用这段时间,她向学生推介自己读过的好书,诸如曹文轩、秦文君的小说,刘墉的散文等等。利用这段时间,她组织学生交流当天读书与背诵的感受,朗读他们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

每天的语文课上,窦桂梅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每课一背”,有人说,窦桂梅的语文课里,常常是“听取蛙声一片”。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读书,除了经典篇章之外,窦桂梅对很多课文的教学都是删繁就简。有时候,她干脆把教材中几篇相关课文组合到一起,一两节课就解决了。她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课堂的超越、教材的超越上。讲《丑小鸭》,她就把学生带进安徒生的童话国,教《争吵》,她就把学生引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

实验小学的附近有一个书店,每隔半个月,窦桂梅就要带孩子们到书店逛逛。窦桂梅说:“带学生读背经典是我最感充实的时候,为了给孩子作出表率,我不得不逼着自己不间断地阅读与背诵。每当遨游书海的时候,我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充实与快乐。”

窦桂梅挤出更多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必须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她说,小学教师的最大本领在于:以形象直观的艺术形式激发孩子求知的兴趣。比方说,同样是要孩子吃土豆,对于中学生,你可以理性地分析土豆的营养价值,但是,对小孩子而言,你必须变着法子把它变成色香味俱全的土豆丝,变成让孩子垂涎的薯条。就从这种质朴的理解出发,窦桂梅不断探索教学艺术。1995年、1997年,她两次代表吉林参加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均获一等奖,同时,她课题研究也获得吉林省首届教研成果一等奖。

其实,让学生多读多背经典名文,远远算不上什么教育新论。窦桂梅只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践行者。当别人还在理论的天空“打雷”的时候,她已经在实践的大地“下雨”了。

窦桂梅的教育实践终于有了丰厚的回报。随着学生读背量的增多,她明显地感到学生的阅读的品味越来越高,产生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觉,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孩子们对教材的态度。书读得多的孩子,不再满足于教材的内容,有时还会向教材发难。教《十六年前的回忆》时,学生从课外读到了更完整的李大钊。课堂上,有学生谈起了李大钊的思想激进、有学生介绍他的博学多才,甚至有学生说到他对爱情的忠诚。教《小杨眉》的时候,有学生说:“在飞机遇险的紧急情况下,周总理还跟小杨眉说那么多道理,这样写是不是不够真实?”

如果翻开窦桂梅班上的作文,你很难相信这是小学生的作文。诗词、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写思念,学生会用“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写秋天,学生会引“洛阳城里见秋见,欲作家书亿万重”,写心情的激动,学生会说“惊涛烈岸,卷起千堆雪”。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汇量更是大大超过了小学生的要求。有个学生叫张一帆,他居然巧用宋词形式,抒写自己考试失败后的心情:泪眼已过朦胧,成绩难留心中/风光还似旧时同,恰如一场春梦/往事不堪回首,回首必见伤痛/荣辱成败瞬念空,明朝仍笑春风。

经典照耀的童年,确实是美丽的童年。

以美德滋润童心

诗人说,童年是梦里的真。

小学老师,守护童年梦想与纯真的人。窦桂梅虽是一名语文教师,但她关注的重点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她的眼睛里映着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大字:人。

窦桂梅总把自己的教育眼光总是放得很远,很远。她经常设想身边的这些孩子会在青年、中年、老年时回首童年的种种情景。作为一个与童年相约的小学教师,自己有责任帮助孩子用文字与影像记录他们的成长足迹,记录那些永不重复的生命旅痕。

从三年级开始,每到期末,窦桂梅就开始为孩子们编撰一本“班级史册”――《萌芽》,那都是孩子们用以灵写下的成长故事。到了五六年级,她又把孩子们的作文编成《感悟文集》和《创造文集》。考虑到孩子们喜欢生动直观东西,窦桂梅便将学生的六一联欢、入队仪式、野外春游等活动等一一摄录下来,最成制成一个光碟,作为一份特别的毕业礼物送给每个孩子。

文章与活动都是可见的,师生之间的心灵相知怎么记录呢?窦桂梅想到了书信,她要把对每个孩子的理解与期待化成书信中的文字。毕业前夕,窦桂梅开始翻阅自己的工作笔记,回想孩子成长中的桩桩往事。针对不同的个性,像妈妈给外地工作的儿女写信一样,窦桂梅给每个孩子都写了一篇亲切的文字。可以想像,那些孩子收信后是怎样的惊奇与感动!

回信像雪片一样飞向窦桂梅,这真是深入心灵的一次作文。她们的这些书信后来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结为一集,名为《我们一起成长――一个教师与75个学生的心灵对话》。

读着这本心灵对话,你不得不惊叹于窦桂梅对教育的一往情深,她把教育当成了以火点燃火、以心发现心的生命过程。在信中,窦桂梅谈孩子在六年中闪光的思想与行为,特别的兴趣与爱好,鲜明的个性与才情。作文、写字、朗读、口才、画画、弹琴、劳动……孩子的每一“闪光点”,都映入了窦桂梅那双贮满童贞的大眼睛。

然而,不管是班级史册的编写还是与学生的书信往来,窦桂梅总是要挖拙孩子身上的种种美德。诸如勇敢、正直、奉献、同情、诚实、善良、节俭。她觉得,人类的美德是滋润童心的甘露,是点亮夜空的星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使每个人从少年和青年时期就对人的高尚精神深怀赞美,产生敬爱之心。这实际上决定着对人、对人性美的信任。如果缺少这种信任,人的内心世界将是空虚的。”

为了让人类的美德点亮孩子人生旅程中的每一个晨昏,窦桂梅悄悄地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灵。

丰子恺先生曾把天上的神明与星星、地上的艺术与儿童当成他生命中的最爱。窦桂梅虽然不是诗人与艺术家,但她成天生活在童心的世界里,她一直在陪伴孩子走过童年。她说:“岁月可以改变我的容颜,童心却让我青春永驻。”

生命与童年相约,窦桂梅是幸福的。

关于培根随笔:名家、名作、名译


自古以来,关于书的故事总是迷人的;同样,关于读书的哲理总是跟理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读书之道中西虽异,但培根的《谈读书》数百年来却一直那么有魅力,许多读书人依然能从他的这篇短文中获得启示。

一、名家

提起培根,我们总是将他跟那句知识就是力量(knowledgeispower)的名言联系在一起。不过,在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TheThirdWave,1981)之后,人们越来越觉得信息就是力量(informationispower)。在农耕时代,那些掌握了最好的耕作技巧和先进的耕作技术的人是最成功的;在工业时代,那些拥有最好的生产设备和最多的资金的人是最成功的;而在信息时代拥有最多的信息的人才是最成功的。所以人们坚信,在当今社会,任何人只要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他就是最有力量的。这样一来,很多人便觉得,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的理念已经过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信息本身并不是知识,它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在被人接受之前,它只是客观地、以不同的方式存在着。坐拥书城并不说明真的拥有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知识贫血症仍然到处可见。信息只有在被有效掌握之后才可以被称作知识。一句话,只有在你对信息这个对象知道了、认识了、掌握了,你才拥有了知识;知识这个词的英文knowledge的构词形式也体现了这个特点;要获得知识,首先得know(知道、了解)。所以,我们认为,强调信息的重要性跟强调知识的力量两者并不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托夫勒和培根是一致的;强调信息与强调知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他们缺少的不是信息而是知识。因此,今天我们再读培根的《谈读书》并不过时。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是莎士比亚(Shakespeare,1564-1616)的同代人,他们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学的骄傲。莎士比亚用他的戏剧叙说人世的悲欢,培根则用他的哲学和论说文追诘人生的哲理。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培根的哲学可能了解不多,但他的哲学有助于我们认识他的论说文。在培根之前,源自古希腊的唯理主义哲学十分盛行,学者们强调的是符合理性的思辨而忽视实践。培根则强调将知识应建立在对客观事实的观察和积累上;他强调了实践在获得知识上的重要性。从这种哲学观出发,培根的论说文多是根植现实的。

培根的《新工具》《新大西岛》在普通读者中似乎很少有人问津,倒是他的《论说文集》拥有广泛的读者。今天我们读到的《论说文集》是逐渐充实而成的。其初版一五九七年收入论说文十篇,一六一二年版收入论说文三十八篇,一六二五年版收入五十八篇。现在通行的就是最后这个版本。散文在西方文学中并不是一个强大的传统;西方文学的传统主要是史诗和戏剧。培根之前,致力于散文或随笔这种文体创作的且影响较大的恐怕只有法国的蒙田(MicheldeMontaigne,1533-1592)。据说,官至波尔多市长的蒙田在三十八岁时突然隐退回家,过起了采菊东篱下的自由、平静、悠闲的乡绅生活,躲进蒙田城堡的塔楼,研读古希腊、罗马的经典,且边读边记下心得。不知不觉在九年当中写成了几大卷文学。一五八〇年,他把它们拿去出版时,不知该给它们取个什么名字好,因为以前的文学中几乎从未有过这种随随便便写成的东西,于是他干脆就取书名为Essais。essai一词在法语里本来是试验尝试的意思;体育比赛中的试举、试跳、试掷,用法语说都叫essai。看来,蒙田出版他的书跟胡适当初出版中国第一本新诗集《尝试集》时的心情是相似的。大概是在蒙田出版了这两卷书之后,法语的essai始有随笔散文之意;今天,我们便把他的书译为《随笔集》了。培根所写的《论说文集》英文叫essay,这个英文词跟法语的essai是有关系的。可以说,培根写《论说文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到了蒙田的影响;只是我们没有把他的Essay翻译成《随笔集》,而是将之译成《论说文集》。

《论说文集》中的文章皆是短小精悍的小品文,主题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培根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他的许多论说文一方面是一个哲人的思考,同时也是他的经验之谈。概括起来,它们主要涉及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人与上帝之关系。《谈真理》《谈死亡》《谈迷信》《谈野心》《谈虚荣》《谈美》《谈谣言》,一事一议,见解独到,鞭辟入里,雅俗共赏。所以,斯韦弗顿(Sweaton)说:培根的《论说文集》可说是少数的世界书的一部,这种书不是为一国而作,乃是为万国而作的;不是为一个时代,而是为一切时代的。

二、名作

《谈读书》更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篇。这篇译成中文不足七百字的短文,闪烁着一位哲人的真知灼见。

文章的第一部分重点谈到跟读书相关的一些基本问题:读书之目的、读书之作用、读书与运用,以及如何读书。文章首先高度概括了古今之人读书之目的:读书可以怡情傅彩长才,并指出了这三种读书姿态在生活当中的具体表现。其次,作用又指出了读书的作用,并洞明了读书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读书是可以补天然之不足,并形象地指出,读书之于天性,犹如修剪之于花草。在这里,培根睿智地点明了读书天然与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即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其实用主义的哲学理念从字里行间见出。文章第一部分中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恐怕是培根谈读书方法的那几句:书有可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这里,培根再次用形象的语言将几种不同的读书方式区别开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多情况下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信息,而是如何处理信息;我们缺少的恐怕不是书籍,而是如何高效地去吸收书本知识、整合前人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培根的这种对各种书籍的区别对待的阅读方式,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培根认为,有的书亦可请人代读。这里所说的代读,在培根那个时代的贵族当中是常见的,但在今天,作为普通读者则很难做到。不过,今天有的人还是有请人代读的机会的;不过,硕导、博导们让自己的弟子代为收集整理资料,那是一般读者没法享受的福分。现在的出版社所出的一些经典名作的简写本、提要也可算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种代读。可是,这种代读太多了自然也会养成一种浮躁的习气;作品毕竟还是原汁原味的好,正如培根所说,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谈读书》的第一部分已简略地提到了读书之作用,认为读书可以补天然之不足。文章的第二部分则重点就这一点展开讨论。同时,这一部分也是这篇文章论述特别有力、逻辑特别严谨的一部分,也是显出作者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的睿智的一部分。这里既有格言式的精辟,又有符合情理的推演。一开始,作者便以格言警句的方式写道: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书充实、讨论机智、笔记准确形成三重关系;接着,作者又用辩证的方式对自己提出的判断进行诘难,或作反向推演:即若不做笔记、不参与讨论、不读书将是如何。其中说到若不读书,则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如果说对于不做笔记的补救办法尚可为人们接受的话,那么,从作者在反推当中所提出的应对不读书的办法来看,实际上他是说不读书无论如何是错误的。从读书讨论笔记这一层面,作者进而专门探讨读书一项。换言之,作者这里是紧扣住读书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或者说,是要明确回答为什么读书使人充实。跟以上三重关系相应地,作者提出以下几重关系:读史明智、读诗灵秀、数学深刻、伦理学庄重、逻辑修辞善辩;论至此,一句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大有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感。值得注意的是,培根在他的《学术的进步》中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专心学问者,性格也受陶冶。

如果以上属于正面论述,以下作者则对自己的关于读书的论点进行反论:即前一层次作者强调的是读不同的书可以使人怎样,接下来则是要回答人缺少了什么样的素质可以用什么样的学问来弥补。培根认为,智力不集中者,可用数学来弥补;不能辨异者,可用经院哲学来弥补,诸如此类。总之,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而这药便是书籍。还需注意的是,培根为了引出他的这一层的论点,他采用了譬喻的手法;用各种运动与身体的关系来譬喻读书对于人的精神的关系,十分贴切。

培根的《谈读书》又很自然会令我们想起荀子的《劝学篇》。无论从劝人读书这一点上,还是在强调读书对于人天性的改进上,或是在文章的论述方式上,两位哲人都有着惊人的相似。这从以下可以见出:

首先,在学问或书籍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养成这一点上,荀子和培根无疑是一致的。荀子认为: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培根则坚信: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如何修剪移接。表述虽异,其理却一。其次,在肯定书籍的工具功能方面,虽然荀子没有写出培根《新工具》那样的著作,但荀子却深深地意识到书籍对于君子的工具作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培根作为近代思想的先驱,在《谈读书》已明确强调了书籍的工具功能,他不仅仅认识到读不同的书籍可以养成不同的性格,同时也认识到,缺少什么样的素质则应该读什么样的书籍或做什么样的学问来弥补,虽然他在这里对工具功能的强调不如他在自己的著作《新工具》中来得那样明显。总之,无论是荀子还是培根,皆认为君子善假于物也。再次,从文章学的角度看,《劝学》和《谈读书》亦堪称姊妹篇。两位哲人在时间上虽相距十多个世纪,但在动人求学、催人上进方面,却是心有灵犀;在鞭辟入里,纵横捭阖的气势上,亦是难分伯仲。荀子的《劝学》以设喻见长,培根之《谈读书》亦善将抽象之哲理与事理连类。在设喻上都善于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总之《劝学》和《谈读书》,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方在诗心文心上的相通,在探究指善之理上的遥契;正如钱锺书所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词曲四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中四首诗词曲以写景为主,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分别描绘了梅子黄时的三衢道、春雨添花的小溪深处、新月初上的浔阳、暖日和风中的庭院楼阁。所描写的景象、景观,画面清晰优美;所使用的语言或色彩浓郁,或简练朴实,是学生积累词句,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极好凭借。

设计理念:

1、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增强语感,真切地领略课文的精妙之处,受到美的熏陶。

2、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四首古诗词曲。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认识鈥溄谩⒑琛⒌怼⒗烩€?个生字,会写鈥滒俊⑻佟⒆尖€澋?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想象诗词的意境,理解、感悟、体会这几首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与这四首古诗词曲有关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古代诗词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以描绘美景为主题的四首古诗词曲。(板书课题)以朝代化分,这节课先来看宋代的两首诗词。

简明扼要地介绍古代诗词曲在我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提高学生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题

1、自由读《三衢道中》和《好事近路梦中作》两首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自己读熟练后再读给同桌听。

2、指名分别读两首诗词。注意生字鈥滒库€濃€溄免€濃€溙兮€澋姆⒁簟?/p>

3、结合注释和搜集的资料说一说两首诗词的写作背景。

多种形式的读文,促使学生多次与生字见面,在读中识字,在读中感知诗的大意。

三、吟诵感悟,想象画面

(一)学习《三衢道中》。

1、带着问题,再读古诗《三衢道中》。

(1)作者是什么时间游于三衢山中?他的行程路线怎样?

(2)沿途作者都看到了什么?结合插图想象画面,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一下。

(3)想一想作者的心情怎样?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1)梅子黄时,正值雨季,而天气却(学生填空:日日晴),给人以之情(喜悦)。

(2)读第2句鈥溞∠壕∪瓷叫锈€潱邓嫡饩浠靶戳耸裁矗浚ㄒ烩€溝€潯⒁烩€溕解€潯⒁烩€湻衡€潯⒁烩€溞锈€潱唤霰砻髯髡叩男谐蹋雇嘎冻鲎髡叩南苍弥椤#?/p>

(3)哪句话是写作者沿途所见?(出示3、4句)想象交流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4、带着喜悦之情配乐诵读。

用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二)学习《好事近路梦中作》。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2)自己试着讲讲词的意思,把不懂或讲不清的地方记下来。

2、小组合作探究。

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不明白的地方展开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从什么地方读出是写作者梦中所见的浓浓春景?

(2)词人看到的景物各是什么样的?(指导读诗句)

(3)想象《好事近路梦中作》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讲一讲。

一句:一场春雨催开了山路上烂漫的山花,山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

二句:小溪深处,有成百上千的黄鹂飞鸣于林间枝头。

三句:飞鸟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转眼间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

四句: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阴下,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和教师的引领作用,解决遇到的难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瑰丽。

四、图文对照,熟读成诵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两首诗词。

3、你喜欢这两首诗词吗?为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4、在齐诵中结束本课。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增强语感,增加积累,真切地感受到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板书设计:

古代诗词曲四首

三衢道中

(宋)曾几

梅黄鈥斺€斎杖涨?/p>

溪鈥敺骸⑸解€斝?/p>

不减鈥斺€斕?/p>

喜悦之情好事近路梦中作

(宋)秦观

梦中春景

忘我之情

壮观神奇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背诵《三衢道中》和《好事近路梦中作》两首诗词。

2、如果说两首宋代诗词所描绘的景象令你喜悦、向往,那么这节课要学习的两首元曲,更能使你如痴如醉、快乐无比。

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元曲的兴趣。

二、学习《塞鸿秋路浔阳即景》

1、指名读这首元曲,随机纠正字音。(鈥溁粹€濃€湹礅€濃€満桠€潱?/p>

2、自由读曲,多读几遍,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每句一景,千姿百态、各放异彩;用了6个比喻;7句中6句押鈥湪唬钼€澰稀#?/p>

3、作者初秋傍晚登浔阳城楼,都看到了什么?(再读本曲,想象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的立体画面,与身边同学交流。)

4、把自己想象到的景象与全班同学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一句:月光下,长江犹如平铺着的一条白色的绸带,无数靛青色的山峰肃穆地矗立在江边。

二句:江面上几艘帆船远去快如箭,一泓山泉从高山上飞流直下如闪电。

三句:晚霞收尽,水汽凝成了白色的露珠,一轮新月就像打开的扇子。

四句:一行寒雁飞过看上去宛如一缕细线。

5、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欣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由指名读正音到自由读寻求发现,再到想象、交流,最后到有感情朗读,层层推进,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在熟读中成诵。

三、学习《天净沙路春》

1、春天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下面学习的《天净沙路春》这首曲就展现了春天迷人的画面。

2、自由读全曲,自学生字。

3、作者是抓住春天里的哪些景物特征来描绘春天?请把你眼中的春景图跟大家描述一番。

(老师板书:山、日、风、阑干、楼阁、帘拢、杨柳、秋千、莺、燕、桥、水、红)

4、试着说说这首曲的意思。

5、配乐朗读。

在学习了前三首诗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学,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四、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古代诗词曲四首,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出示填空的课件,将古诗词句补充完整。

3、在自己最喜欢的诗词旁用自己的话写下阅读感受,与同学交流。

4、为自己喜欢的诗词曲配画或改成一个写景的片断,师生共享。

让学生在入情入境地诵读中积累语言,品味、感受语言的优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巩固识字,写字

1、采用符合学生实际的形式,巩固识记生字。

2、指导写字,辨析易混淆的字,如鈥溙兮€斕阝€濃€溁粹€斪尖€濃€溙溻€斕汊€澋取?/p>

板书设计:

古代诗词曲四首

塞鸿秋路浔阳即景天净沙路春

(元)周德清(元)白朴

白如练青如淀山、日、风,

阑干、楼阁、帘栊

疾如箭飞如电杨柳、秋千

初学扇来如线莺、燕,桥、水、红

话题作文名家谈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在之后的上课教学中井然有序的进行,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话题作文名家谈”,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从某一方面讲,中考的指挥棒是高考。高考话题作文从1998年发轫,1999年形成,2000年正式命名后,中考作文也以话题作文为主了,如何在话题中写出新意,展示个性,是广大准考生关注的话题。专家的观点,认真阅读的你可就有了收获。

作文真话生活

各位老师在实践中深切感到,作文不说真话、任意编造的严重危害。北京的赵老师总结学生作文有三招:一凑、二抄、三套。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它来源于应试。赵老师又引了学生的话说作文从不敢直抒胸臆,也不敢文思飘逸,生怕作文大打折扣。山西的卢老师说:学生把作文当作身外之物,作文思路可以是老师给的,语言来自书本,或照搬别人的,既没有自己的语言,更没有自己的思想,唯一的目的是为了考试。看来不摆脱八股腔,不说真话,学生永远不会作文。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们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可喜成绩。许多学生摆脱了凭空编造的困境,把笔转向摹写自己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兴趣,对作文厌恶情绪逐渐消除了。作文能说真话,这是一大进步。

什么是真话?真话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习作实用性的文字,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四感,记述实有的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写这一类文字必须真实,事实怎么样就怎么写,不允许编造。二是习作小小说、童话、寓言等文学性文字,写这一类允许虚构,发挥想像,越大胆越巧妙越好。但虚构的目的仍然在于表达作者真实的思想感情,虚构不等同于说假话。此外,有一种情景作文,学生身处情景之中,有如演员,也不等同于说假话。把这几种情况区别开来,并进行分别指导,对于引导学生作文说真话是有益的。

倡导学生说真话,就必须有话可说,有说不完的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在哪里?言之有物,物在哪里?答曰:在生活中。帮助学生开发写作源泉,走进生活,打开生活之门,是消除作文灰色污染的最为重要的决定性步骤。如组织参观访问,不只参观展览会,欣赏自然风光、名胜古迹,而且采访名人学者,调查民俗,到工厂打工,去农贸市场卖菜,不仅作旁观者,而且作参加者。再如利用电视,扩大学生视野,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更穷千里之目看看世界。以前我认为只有大城市才容易利用电视,其实不然。通过电视可以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可以增进文化素养,可以学到标准的普通话,可以获得新活的材料,激发写作激情。现在得知,利用电视这个作文联系生活的利器,已经受到普遍重视。现在又有了新的项目旅游。成都吕老师组织学生带者作文的任务到北京旅游,参加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学生写出了很好的作文。他们路过秦岭,在站台上遇到一个小姑娘收集易拉罐,回赠你一束栀子花,用以换取微薄的生活费用。师生就此事写同题作文,共同评论,收效很好。

学生获得多种多样的写作材料,是否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不一定,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善于感悟,把接触到的事物,看明白,看仔细,了解期精神实质,捕捉到其中最感人的东西,达到非吐不快的地步。兴趣来了,感到有许多话涌上笔端,再让他说假话、套话,他不干了。近年提倡和推广的研究性学习或探索性学习,我深表赞同。我认为它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极好的形式。山西卢老师有句话:看来从动态中学习作文能取得最好效果。这话很精彩。确定一个主题,师生共同研究,不断克服困难,不断发现,不断前进。学生不止于一般参与,而是从事探索、研究,参加全过程。这样得来的东西是生动的,深刻的,据此写出的文章不会停留于一般的摹写,是扎实具体、富有活力的。何况不仅大有益于作文,更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进聪明才智。

作文个性

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有所创新。自主真实创新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所谓自主,就是学生写自己想写的内容,选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不受过多的外部干扰。重视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当然,中小学写作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其内部的规律,学生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有条不紊地学习写作的有关知识,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写作的技能。一篇作文常常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这与自主地写作并不矛盾。教师确定的写作题目总有一定的宽度,不会把写作内容规定得过于具体。话题作文的写作,恰恰体现了这种要求。

历代名家评《史记》


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的人格名扬千古。司马迁的文章为旷代雄文,备受推崇。历人名人对司马迁多有赞语,介绍如下。

一、汉代

汉代是《史记》的传播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将《史记》向社会一公布,立即引起巨大反响,研究者蜂起。汉代研究《史记》的名家当推杨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杨雄(前58~公元18),西汉文学家、哲学家。他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汉书》的作者。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迁传》。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二、唐代

唐代《史记》研究的重要贡献在注释。最主要的著作是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加上南朝刘宋年间裴的《史记集解》,被后人称为史记三家注,成为史记注释的经典之作。

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宗元。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768~824),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773~819),散文学家。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三、宋、元

宋代是《史记》大量刊刻印行,广为流传的时期,官私刻本达数十种之多。现存《史记》最早最好的刻本为南宋黄善夫刻本。

代最重要的贡献是将《史记》中的大量故事改编为民间戏剧,其剧目之多,剧作者之众,令人叹为观止。如:郑廷玉的《楚昭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李寿卿的《伍员吹箫》,尚仲贤的《气英布》,狄君厚的《晋文公火烧介子推》,金仁杰的《萧何月夜追韩信》,高文秀的《渑池会》等名剧一直传播至今,计达180多种。《史记》故事改编为戏剧,大大促进了《史记》在民间的传播。

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

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郑樵(1103~1162),福建人,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所纪系。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此书。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四、明、清

时代对《史记》的研究开始兴盛,清代已趋繁荣。明、清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学者,对司马迁的人格和《史记》成就作出了惊世骇俗的赞叹。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杰出的点评家,一个思想敏锐而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他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序赞九十多篇。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少真知灼见。他说: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在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金圣叹可谓司马迁的知音。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水浒传》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列传。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可见《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江苏常熟人。曾任礼部尚书,诗文甚负盛名。他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

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思想家。是继唐代刘知几之后又一位杰出的史学评论家。他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1727~1814),江苏武进人,清代史学家、文学家。长于史学,考据精赅。他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物主也。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五、现代、当代

建国前《史记》研究收获颇丰,名人迭出。鲁迅、郭沫若等大家的评论惊世骇俗;建国后《史记》研究高潮迭起,人才济济,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一生酷爱《史记》,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他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是极高的。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园人,近代史学家。他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史记》虽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福建长乐人。郑振锋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杜鹏程(1924~1991),陕西省韩城市苏村人。当代著名作家,原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文史之乡,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一向文化较为发达。历朝各代,名人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其宏伟巨著《史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

师哲(1905~1998),陕西省韩城市井溢村人。著名翻译家,原任毛泽东俄文翻译、顾问,中央编译局局长。他说:1940年3月,我从苏联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周恩来领我去见毛主席,他同我亲切握手之后,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韩城人。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十分惊诧,我想,毛主席说:喔,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你和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惊诧,我想,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昼夜操劳,日理万机,还不忘读《史记》,而且还能准确记住它的作者的籍贯,真了不起。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治阶级不喜欢他。现在是人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像他这样对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人,历史文化名人,全国有几人?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

温儒敏:《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


在上课时老师为了能够精准的讲出一道题的解决步骤。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才能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那怎样写才能有一份高质量教案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温儒敏:《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总序,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是由北京大学发起,全国十多所重点大学和一些科研单位协作编写的一套大型多学科普及读物。全套书系计划出版100种,涵盖文、史、哲、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主要学科领域,第一、二批近50种将在2004年内出齐。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出任这套书系的编审委员会主任,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任执行主编,来自全国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主持各书的撰写。目前为止,这是同类普及读物和教材中学科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编撰者阵容最强的丛书之一。

本书系的定位是通识,是高品味的学科普及读物,能够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知识与提高素养的要求,同时也是为配合高校推进素质教育而设计的讲座类书系,可以作为大学本科生通识课(通选课)的选修教材和课外读物。

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当今大学教育和社会公民教育的趋势。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拓展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造就更多有创新潜能的复合型人才,目前全国许多大学都在调整课程,推行学分制改革,改变本科教学以往比较单纯的专业培养模式。多数大学的本科教学计划中,都已经规定和设计了通识课(通选课)的内容和学分比例,要求学生在完成本专业课程之外,选修一定比例的外专业课程,包括供全校选修的通识课。但是,从调查的情况看,许多学校虽然在努力建设通识课,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缺少统一的规划,到底应当有哪些基本的通识课,可能通盘考虑不够;课程不正规,往往因人设课;课量不足学生缺少选择的空间;更普遍的问题是,很少真正适合通识课教育的教材,有时只好用专业课教材替代,影响了教学效果。一般来说,综合性大学这方面情况稍好,其他普通的大学,特别是理工医农类学校因为相对缺少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加上很少可供选择的教材,开设通识课的困难就更大。

这些年来,各地也陆续出版过一些面向素质教育的丛书或教材,但选题偏窄,内容又可能偏深,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到底应当如何建设好通识课,使之能真正纳入正常的教学系统,并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是许多学校师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从2000年开始,由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发起,联合了本校和一些兄弟院校的老师,经过广泛的调查,并征求许多院校通识课主讲教师的意见,提出要策划一套大型的多学科的青年普及读物,同时又是大学素质教育通识课系列教材。这项建议得到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的支持,并由他牵头,组成了一个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相当影响力的编审委员会,实际上也就是有效地联合了许多重点大学,协力同心来做成这套大型的书系。北京大学出版社历来以出版高质量的大学教科书闻名,由北大出版社承担这样一套多学科的大型书系的出版任务,也顺理成章。编写出版这套书的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本书系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发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2001年底,本书系的第一批课题确定。选题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知识结构的需要,也参考了一些重点大学的相关课程安排。课题的酝酿和作者的聘请反复征求过各学科专家以及教育部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并直接得到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支持。第一批选题的作者当中,有一部分就是由各大学推荐的,他们已经在所属学校成功地开设过相关的通识课程。令人感动的是,虽然受聘的作者大都是各学科领域的顶尖学者,不少还是学科带头人,科研与教学工作本来就很忙,但多数作者还是非常乐于接受聘请,宁可先放下其他工作,也要挤时间保证这套书的完成。学者们如此关心和积极参与素质教育之大业,应当对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书系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选择阅读,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每一种书都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课,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本书系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于普及。因此对这套书作者的要求很高。我们所邀请的大都是那些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地传达的重量级学者,是大家讲通识。命名为《名家通识讲座书系》,意在精选名校名牌课程,实现大学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的学子能够通过这套书,亲炙名家名师课堂。

本书系由不同的作者撰写,自然会有不同的治学风格,但又都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

本书系大都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

本书系适合作为提高文化素养的普及性读物,如果用作教材,教员上课时可以参照其框架和基本内容,再加补充发挥;或者预先指定学术阅读某些章节,上课时组织学生讨论;也可以把本书系作为参考教材。

本书系每一本都是十五讲,主要是要求在较少的篇幅内讲清楚某一学科领域的通识,如果选为教材,十五讲又正好讲一个学期,符合一般通识课的课时要求。同时这也有意形成一种系列出版物的鲜明特色,一种图书品牌。

我们希望这套书的出版能够有效地促进全国各大学的素质教育和通识课的建设,从而联合更多学界同仁,一起来努力营造一项宏大的文化教育工程。

名家推荐美文诗歌 《优雅的汉语》面世受关注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所以大多数老师都会选择制定一份教学计划。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自己的距离,还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家推荐美文诗歌 《优雅的汉语》面世受关注”,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日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优雅的汉语》系列丛书刚刚面世不久,就成为青少年课外语文读本中别具特色的读物。由此引发的关于汉语优雅品质该如何在新一代中传承的话题,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优雅的汉语》系列丛书目前已出版3本,包括王蒙选编的《影响了我的五十六篇美文经典散文读本》、舒婷选编的《影响了我的两百首诗词古代诗词读本》、贾平凹选编的《影响了我的三十二篇美文现当代散文读本》等。该系列丛书由权威名家选编影响自身的优雅汉语以引导青少年读者的阅读口味,为青少年读者又一次提供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契机。《优雅的汉语》系列丛书主编谢有顺说:世俗和粗鄙之风盛行,也使得优雅的汉语正在面临失传。

其实,关于汉语危机的讨论并非新话题。去年5月,作家余光中、莫言、苏童、马原等在上海的文学与人文关怀高校论坛上,就发出了同样的警示:优雅的汉语正濒临失落与亟待拯救的边缘。更早以前,在由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办,季羡林、任继愈、王蒙等发起的2004年中华文化高峰论坛上,与会人士对汉语在全球化语境下所面临的危机,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忧虑。作家王蒙和阿来分别作了为了汉字文化的复兴和汉语:多元文化共建的公共语言的讲演,呼吁我国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重视汉语传承。

诗人舒婷在其选编的《影响了我的两百首诗词古代诗词读本》的前言中说,现当代文学和古典文学,对于我的一生,或者我们一生的影响,孰轻孰重?因人而异。若是要在我们身上检测优雅汉语的成分,多多少少都会把古典诗词的脐带给拉扯出来。

据悉,该系列丛书推荐的名篇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如,庄子的《逍遥游》、刘勰的《神思》、刘禹锡的《陋室铭》、杜牧的《阿房宫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王勃的《滕王阁序》等。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精华,更有丰富内容。如,冰心的《笑》、鲁迅的《好的故事》、许地山的《梨花》、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朱自清的《匆匆》等。《优雅的汉语》中所选择的诗歌更是自《诗经》至唐、宋、元、明、清历代诗歌中的精华。

作家王蒙认为,汉语,特别是汉字,讲求审美,讲求联想,讲求灵性与神性的语言文字。如此这个年月,到底好文章在哪里?到底公众还认不认好文章?尤其是有没有公认的好文章?在这种情势下回顾一下我国古代的精英文人的佳篇妙句,从容布局,炼字炼意,别出心裁,慢工细活,咬文嚼字,吟咏把玩我们会发出会心的微笑。

优雅汉语的危机意识的话题正在引起关注。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造成优雅汉语危机的缘由。有人将优雅汉语的缺失归咎于网络语言的泛滥、普通话的强势与方言的萎缩,甚至民族自豪感的缺失。也有人认为,汉语危机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谢有顺说,散文和诗词,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文学的正统主流,举凡识字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无不受其影响。如今,以选编诗文的独特方式加以诠释,相信会带给读者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它既正视了汉语危机这一严峻现实,也为如何激发青年人对母语的感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

《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认识诗与词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学会本课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

3.感受诗词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一、交流课前资料,区别诗词异同

1.简介作者及黄沙岭。同学互相补充。

2.讨论题意及表达方式。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词,他们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宋代。一首是词,一首是诗。什么是词?(它是诗的别体,最初是配乐唱的,有长短句之分,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2)你从课题上了解到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3)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重点指导朗读: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见同现,抓住见相机理解茅店社林溪桥从而感知词句意思,还可引导按我们现在的说话顺序来读。)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再读读课文,感受夜的美妙,夜行的惊喜。你们会越来越喜欢这首词,会用诗人般的眼光感受到这夜晚的美妙,而且也会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夜行的乐趣。

2.学生学习,师了解情况。

3.交流学习情况。

(1)交流学习上阙。

师:你最喜欢哪句词?根据学生发言介绍。

①指导朗读,体会这夜晚的静、奇、美。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②指名感悟。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创设情景体会喜悦。蛙声是怎样的?作者通过嗅觉、听觉来加以描写。

师:好一支欢快的丰收交响曲,好一个热烈的丰收庆祝会,此时,它们在说着什么?闻着沁人心脾的稻花香,听着此起彼伏的蛙鸣,你的心情怎样?

指导朗读该句。

③小结,过渡到下阕。皎皎明月,徐徐清风,鹊飞枝摇,蝉叫声声,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这个夜晚真美妙呀,我们都沉醉在其中了。(齐读上阕)

(2)交流学习下阙。

①指导欣赏,体会意境。

不知不觉,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下起了阵雨。)

伴随着两三点雨滴,可能还会出现(耀眼的闪电,隐隐的雷声)引导学生读出这样的意境。

②指导朗读,了解心境。

此时,他迫切需要的是能躲雨的地方。

理解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中表现出的惊喜。

四、总结全文

1.小结:读到这里,你感觉这个夜晚是生机勃勃、丰收在望。

这次夜行充满了喜悦、乐趣、惊喜。

2.齐读这首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一、揭示题目,复习学习方法

1.以往学习古诗采用的是哪种学习方法?(学生回顾:采用的是三步学习法一知诗句,二抓字义,三入诗境。)

2.继续采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古诗。

本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板书作者名)简介作者。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句大意

1.初读。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朗读,指导正音:净竟映这三个字都是后鼻音;寺是平舌音)

(2)指名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注意断句。(指导学生自读自悟,怎样断句好。)

2.理解诗句意思。

(1)读了诗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把自己从诗中读懂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说清楚。)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重点指导学生理解:毕竟、四时、接天、无穷、别样等词语)

(3)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先和同桌练一练。再指名说。

三、联系实际,展开想象

1.联系生活中的荷花,回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杨万里所见的是西湖六月的荷塘,当时的景象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欣赏这首诗的朗诵,走进那个夏天,陪着杨万里的好友林子方走出净慈寺到西湖边去走一走,看一看。

2.让学生静静地听范读,静静地想象。

3.你看到当时的景象了吗?说一说,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是怎样的碧和怎样的红。无穷碧:不仅指荷塘一望无际,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挨挨挤挤,像给西湖铺上了一层绿地毯,还指荷叶的绿富有变化,嫩绿、浅绿、草绿、碧绿、深绿、浓绿绿得充满生机。别样红指在朝阳的照耀下,荷花格外红艳,红得透明,红得鲜亮,红得耀眼。)

4.小结:这无穷的碧和别样的红,给作者视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难怪诗人一走出净慈寺就脱口称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一番,把这一幕刻入我们的脑海里。

6.配乐诗朗诵,指导熟读背诵。

四、课外拓展

在不同的诗人笔下,夏季的景象有着不同的特色,关于夏季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课后题)

老师也给同学们推荐几句:

1.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

2.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陆游)

3.残暑蝉催尽,新秋雁带来。(白居易)

选择你喜欢的背一背。

五、归纳总结

学了诗词两首,本课的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呢?(都是写夏季的自然风光,不同点在于一首是词的形式,一首是诗的形式。)

古诗词三首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为了教学顺利的展开。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有什么样的教案适合新手教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三首”,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古诗词三首
《望洞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五、评析。
1.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孩子们从读中发现问题,产生美感,产生乐学感。
2.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学生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把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理,更显示了学生能触类旁通地创造性思维。
3.“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学生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4.《望洞庭》古诗解读。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归纳一下值得思考和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
查《现代汉语词典》,“和”字的读音一共有四种,但与这一语境的意思相关的读音有两种:一是读hé。二是读hè。细细揣摩,我以为:此处之“和”还是读作第二声(hé)为妥。其理由有三:
(1)从“和”的字义来看,它最初是“相应”或“谐”的意思。许慎的《说文解字》有云:“和,相应也。”《广雅释古三》也说:“和:谐也。”后来,引申为和睦、协调。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强调:“古唱和字不读去声。”由此不难发现:“和”字最初的意思是由声音相应而来的。它应读作hé,在古代,即便是“唱和”的意思,也不能读为“去声”。如今的第四声读法是后来随着字义地不断延伸与扩大,分化出来的。再从“和”字的现代解释看,此处之“和”也不应读作hè。《现代汉语词典》认定:当“和”字读作hè时,一是指“和谐地跟着唱”;二是指“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但不管哪种解释,都有“跟从”与“依照”的意味。联系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如果将“和”字读作hè,解为“跟从”与“依照”,那就与诗句的意思不合了。
(2)从此诗的格律来看,此诗当为首句入韵。我们知道,按照诗词格律的规定,七绝的格律类型大体有四。
其一:⊙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二:⊙平⊙仄仄平平,(韵)⊙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其三:⊙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其四:⊙仄平平仄仄平,(韵)⊙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与上述格律比照,此诗应属七绝的类型之二。所以,首句必须押韵,而且应为平声。
(3)从上下文来看,上文的“相”是“交互”的意思,所以只有将“和”字读作hé,解为“应”或“谐”,才能与上文“相”字的意思贯通。如果将此字读作hè,那就会使“和”字涂上“跟从”或“依照”的色彩。这样做,显然与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合。
(4)“镜未磨”究竟应作和解释?
对第二句中“镜未磨”的解释有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
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弄明白“镜未磨”究竟是什么样。《淮南子.脩务训》上这样说:“明镜之始矇然未见形容也,及拭之以玄锡,磨之以白毡,则须眉微毛可得而察。”意思是说,铜镜一开始的时,镜面暗淡无光,还不能照出人的面容,只有在镜面敷上一层反光剂氧化锡(或谓水银),再用白毡打磨(即抛光),才能光洁明亮。由此可见,诗中的“镜未磨”,当是指铜镜未经打磨暗淡无光的样子。若简单地将“镜未磨”解释为水面无风,波平如镜,突出的是湖面的平,就与古代的铜镜尚有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多种形制的事实并不完全相符。所以我以为,“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还是理解为“无风的湖面就如同未经打磨的镜面一般暗淡无光”为妥。这样解释,既与当时湖面上光线不足,水波不兴的情境相合,也与诗人置身于特殊的观察位置——岳阳楼月夜俯望洞庭之所见相符。
(5)“青螺”究竟是何物?
最后一句中的“青螺”究竟是何物呢?也有两种说法。有人说,“青螺”是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所用;也有人说,“青螺”就是青色的田螺。首先应当肯定,不管是那一种说法,它们都是以“青螺”的形象来比洞庭湖中的君山,这一点是肯定的。比较以上两种对“青螺”的说解,我以为,后一种说法更为直接,更加具有原创性。
为什么人们会把“青螺”释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是古代妇女画眉的用品呢?这很可能是受神话传说的暗示。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件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
说来也巧,雍陶也曾写过一首《题君山》,其诗曰: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读雍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与刘禹锡的《望洞庭》相比,可以说,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刘禹锡的《望洞庭》是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而雍诗则是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人们说,对比之下,细微的差异可能会更加清楚。

《古诗词三首》


作为大家敬仰的人民教师,要对每一堂课认真负责。为此老师就需要在上课前准备好教案,以此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在课堂上与学生更好的交流,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古诗词三首》”,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5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识记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4、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到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美。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诵读来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和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细读,感悟“绿”字的妙用。

教学过程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就是长江北岸的瓜洲。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吧!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泊船瓜洲》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泊船瓜洲》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这节课,我学会了“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会写本课“洛、榆、畔、帐”四个生字。

2、我会诵读《泊船瓜洲》。

3、我知道“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当时王安石是怎么推敲的。

4、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5、我会说《泊船瓜洲》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从重点词句中体会情感,感受用词的推敲。

生1:“到”

生2:“入”

生3:“吹”

生4:“满”

生5:“来”

生6:“戏”

生7:用“绿:最好。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从“一水间”“数重山”体会那种离家近情更却的感受。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5、画一画展示诗中意境。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呢?

2、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收集有关王安石的诗

2、把《泊船瓜洲》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设计意图:能否触动学生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学习,是一位教师真正的魅力所在,是一节精彩课堂的催化剂,因为,学生喜欢你这位教师,你的课,学生不由自主地为今后自己课堂的再次展示作准备

第二课时

一、提出学习目标:(约3分钟)

1、谈话导入: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呢?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的思乡之情呢?

2、引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秋思》和《长相思》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到过长江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到长江北岸去好不好?

3、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1)把古诗读懂,了解古诗的大意。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诗句的情感。

(3)有感情诵读古诗

(4)能结合对《秋思》和《长相思》的理解,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对《秋思》和《长相思》的解读,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把学习的“主权”和义务还给学生,激发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和动力。

二、展示学习成果:(约30分钟)

(给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时间约8分钟)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要求其他同学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我会诵读《秋思》和《长相思》。

2、我会解答课后的思考题。

3、我会说《秋思》和《长相思》的大意。

(教师及时到学生之中指导展示)

设计意图:求知离不开文字基础,此环节意为全体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差异,补缺补漏。扎实基础知识。展示顺序的确定,即做到了扶差的作用,又调动了全体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关键为每位学生都要动起来,投入学习。

(二)学文悟情展示(小组内或全班)(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1、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我知道《秋思》和《长相思》这两首诗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抓关键字或诗句来体会。

3、学生展示诵读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的感悟,展示对诗的个性理解,然后通过自己不同的诵读方式,加深对诗的体会,力求每位学生善倾听,能质疑,能展示,善解疑。

(三)创作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诵读

2、小组展示自己收集的诗

2、小组展示自己仿写的诗

4、小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

(小组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所有的学习目的,就是运用和再创造,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又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激发知识冲突(适时进行)(约5分钟)

1、读一读第今天学习的三首古诗词,想一想这三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都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表达方法上各有千秋,比较一下这三首古诗词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还知道那些古诗词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之情?课后收集一些读或背诵给同学听,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没有矛盾就没有创新,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知识冲突才能促进对文本知识和自己内在的知识的冲突,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链,才能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

四、知识拓展延伸(约2分钟)

1、积累摘抄课外的思乡的诗词。

2、学生仿写思乡的诗

《《诗词曲名家》教案》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高中诗教案”专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5273.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