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此时就可以对教案课件的工作做个简单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多少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燃烧的条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自己设计并动手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2、通过完成一系列促进或阻止燃烧反应的实验,初步体会控制化学变化的一般思路。

内容和学情分析:本次实验对学习第六单元的内容有很多帮助,在实验之前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学习建议:1、先回顾有关知识,燃烧条件,灭火方法。2、确定本实验你想解决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

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

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准备:

学习过程:烧杯、蜡烛、火柴等

教师活动

一、准备导入,激发兴趣

[引入]从人类发现了火、使用火以来,火为我们做出了哪些贡献?

[提问]同学们用过火吗?参加过野炊吗?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1.枯柴为什么会燃烧,而下面的泥土为什么不会燃烧?

2.为什么直接用火柴不容易点燃枯柴?

3.你是怎么使火堆燃烧的更旺?

[复习]碳、硫、磷、铁、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有些什么共同点?

二、自主学习、探究试验

[指导阅读]提纲:

1.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可以用什么试验来证明燃烧需要的条件?

[分组探究]两人一组作实验

探究1:用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片刻,观察现象。

探究2: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块形状、大小相近的木块和煤球,将他们分别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木块和煤球燃烧的先后。

探究3:分别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只用烧杯罩住,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

演示:烧不坏的手帕

你能想出多少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破坏了燃烧的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

回答:加工食物、冶炼金属、取暖、照明等

回忆、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1.因为枯柴可以燃烧,泥土不能燃烧。

2.火柴放出的热量太小不容易点燃枯柴。

3.把木柴架空、将木柴变成小块等。

思考回答:物质能燃烧、很剧烈、发光、放热、需要氧气等

操作探究实验1、2、3,观察实验现象,分组讨论、得出结论:

探究1:蘸酒精的棉球燃烧,蘸水的棉球不能燃烧。结论是燃烧的物质必须是可燃物。

探究2:木块先燃烧,煤球后燃烧。结论是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燃烧的最低温度)。

探究3: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烧杯中的蜡烛逐渐熄灭。结论是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

思考:手帕烧不坏的原因。

活动意图

开门见山,利用准备提问直接引入新课。

使学生明确本堂课学习的是什么。用学生的常识引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求知欲。

对燃烧建立一个初步认识

使学生初步了解燃烧的条件,从自学中掌握探究燃烧的条件的一些方法,使80%的学生掌握燃烧的三个条件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能力、积极思考问题的能力

以板书形式归纳重点知识

巩固知识点,正确理解燃烧的条件

阅读:

“欧罗马”事件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检测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讲解。小结

做题巩固知识。

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成就感

布置作业:预习第六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扩展阅读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
(2课时)
第一课时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主要内容
①物质燃烧条件及其探究;②燃烧的概念;③缓慢氧化、自燃。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
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利与弊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物质燃烧条件及探究活动
难点:着火点,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物质燃烧条件探究实验
教材内容顺序是先探究燃烧条件,然后概括燃烧的定义。由于学生对燃烧的知识已有所了解,而且先学习燃烧的概念,再提出燃烧的条件,也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因此可调整为先学习燃烧的概念,然后再探究燃烧条件。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举例燃烧现象,讨论燃烧的利与弊→根据学生已有经验,概括燃烧的定义→探究燃烧条件→对比燃烧概念,学习缓慢氧化、自燃概念和现象→讨论缓慢氧化、自燃对人类生活的利处和危害,比较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异同点。
教学开始,要复习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复习后,可采取问题式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很多物质能在氧气中燃烧,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谁能举出生活中的有哪些燃烧现象?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学生举例后,让学生说出这些例子中,哪些对人有利?那些不利或有害?
教师:燃烧既对我们既有利,又有弊,因此我们要研究燃烧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控制燃烧的发生,使燃烧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克服不利的一面。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板书课题。
教师:我们先来看一看,什么是燃烧?根据大家对燃烧的了解,谁能给燃烧下个定义?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讨论后回答,教师引导、点拨、规范定义,并板书燃烧定义。
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按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设计,探究活动由学生完成:
问题(物质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可由教师引导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提出。教师引导由学生提出假设(三种假设)。
学生根据提出的假设,分学习小组讨论,自主设计验证假设的方案。
学生汇报方案,教师引导,师生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修改。
探究实验可取两种形式中的一种:
有条件的,各学习小组用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验证。(采取这种形式,实验用品需要课前估计到,多准备)
另一种形式是,从学生汇报的各种方案中,选择比较好的方案(现象明显、选材和操作简单的)或推荐教材的方案进行实验。
(教师也可把学生的方案总结引导到教材的方案上)
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填写在教材75页表格中。
探究后,归纳燃烧条件。由学生回答,教师引导、点拨、规范,并板书。
在归纳第3个条件时,教师给学生讲清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懂得了燃烧条件,人们就可以更好地控制燃烧,让燃烧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
稍作停顿,教师提出问题:与燃烧相比,有一些氧化反应进行的并不那么剧烈,有的甚至需要数天、数月,这样的氧化反应,我们称之为缓慢氧化。
学生阅读教材76页后两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什么叫做缓慢氧化?生活中的那些现象属于缓慢氧化?
②哪些缓慢氧化对人们有利?哪些缓慢氧化对人们不利?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③什么叫做自燃?自燃是由何引起的?自燃有什么危害?
④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如何防止自燃的发生,减少由自燃造成的危害?
⑤缓慢氧化、自燃与燃烧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后,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后,回答,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岁学生回答进程适时简要板书。

第二课时灭火原理、方法爆炸与防爆安全
一、主要内容[
①灭火原理和方法;②爆炸与防爆安全(易燃易爆品安全知识)等。
二、学习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懂得灭火、防火的原理和措施(理解)。
2.知道什么是爆炸(了解),认识爆炸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理解)。
3.知道爆炸的利与弊(了解)。了解一些常见的易燃易爆品使用安全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讨灭火原理和方法、探讨防爆措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灭火方法、防火、防爆措施等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好化学的志向。
2.通过爆炸利与弊的讨论,增强学生对“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防火、防爆和失火自救等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重点:灭火原理和方法,防爆措施
难点:灭火方法的确定
关键:燃烧、爆炸的条件
第二课时教材内容结构是在讨论灭火实例的基础上,总结灭火原理,再学习防火和防爆的知识。这样设计教学,也是符合认识规律的。
除此,也可以在复习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先针对燃烧条件讨论灭火原理,再把教材灭火事例作为巩固灭火原理的练习,而后学习防火、防爆知识。(因为灭火原理是针对燃烧条件的推理出来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燃烧条件,总结出灭火原理,这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有利的)。
按这种思路可设计的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基本思路:复习燃烧条件→针对燃烧条件讨论灭火原理→练习:①指出教材4个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②给出其它失火实例,讨论灭火方法→学习防火知识→学习爆炸及防爆知识。
教学开始,要先写出节课题,然后复习燃烧、缓慢氧化、自燃概念和燃烧条件。这里,要再次强调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缺一不可。“三个条件”和“缺一不可”是得出灭火原理的关键。
新课导入采取复习导入法,在复习燃烧条件的基础上,引出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了燃烧条件,就可以控制燃烧的发生,就可以控制条件,使已经发生的燃烧停止。本节我们学习灭火原理,板书标题。
引导学生针对燃烧的三个条件,讨论灭火原理。讨论后,学生回答,交流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点拨,总结归纳出灭火原理(三项),并板书。
(在总结归纳灭火的每一项原理时,最好都能针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强调具备该一项,就可以灭火,这比全部总结出三项原理后再强调三项中具备一项就可以灭火为好)
总结出灭火原理后,让学生指出教材4个灭火实例的灭火原理,再安排几个有代表性的、能够把三项灭火原理都结合进去的失火实例,让学生讨论确定灭火方法和措施。加以巩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失火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和损失,这样的事例时有发生,因此,我们要增强防火意识,学习防火和失火自救知识,杜绝和减少失火的发生,保护自己、家人、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学生阅读教材77页下面到78页内容。
阅读后,让学生自己谈有关防火的知识,谈自身和家庭如何防火?如何失火自救等?
建议介绍几种常用的灭火器及用途。
爆炸与防爆安全内容的引入方式可有多种,如通过煤矿爆炸事故录像、爆炸事故新闻报道、介绍最近发生的爆炸事故、点燃爆竹等等,都可作为素材引入教学。
例如,由点燃爆竹引入教学。
点燃爆竹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如果把爆竹的纸皮扒开,点燃火药,爆竹还会爆炸吗?爆炸有的对我们有利,有的对我们却不利。例如,燃放爆竹会给人们带来喜庆的气氛,但很多爆炸如煤矿爆炸等,却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下面我们来学习爆炸与防爆安全知识。板书题目。
演示【实验3-7】。
结合阅读教材80~81页内容,学生讨论面粉爆炸的原因,得出爆炸的概念。讨论并举例生活、生产中有哪些爆炸现象?说出哪些爆炸对人们有利?哪些爆炸对人们有害?爆炸需要什么条件(同燃烧条件,另需要在有限空间内)?联系实际,如煤矿、加油站、工厂、仓库等如何防止爆炸发生等?

燃烧的条件教案课件学案同步练习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燃烧的条件教案课件学案同步练习”,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燃烧的条件(初中化学九年级)
【教学内容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懂得什么是燃烧,什么是缓慢氧化,什么是自燃,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条件(理解)。
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和危害(了解)。
3.知道什么是着火点,不同的可燃物着火点不同(了解)。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用化学语言表述信息,用分析、比较、总结、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燃烧条件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利与弊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通过对生活中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树立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观念。
【教学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燃烧与缓慢氧化、爆炸及自燃的区别。通过燃烧条件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播放一段录像:
(1)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升空
(2)放几幅火的画面
【提问】看完短片和图片后,你对火有了怎样的认识?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提问】怎样才能让火更好的为人类造福呢?引入新课。
【提问】火是怎样产生的?
请你将知道的燃烧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物质的燃烧有何特征?
事例观察到的现象
燃烧反应的特征:
【提问】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交流与实验】交流以下问题(课本P79的探究活动的3个问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和物品进行实验。
【提问】针对问题2进行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点燃方式?
为什么不同的物质点燃方式不一样?
不同的点燃方式有同样的目的吗?(介绍着火点)
【师生整理】物质燃烧的条件:
(1)物质具有可燃性;
(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可燃物的温度需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观察与思考】烧不坏的手帕
火焰熄灭后,你观察到原来浸透酒精的手帕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布置任务】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灭火的方法,为什么这些方法可以成功的灭火?
【创设情景】完成课本P81的交流与讨论,请同学们判断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学生讨论】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灭火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小结】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灭火主要有三种方法:
(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2)将燃烧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3)将大量的冷却剂(如水、二氧化碳气体等)冷却燃烧物,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情景引入】蜡烛能燃烧,木炭也能燃烧,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讨论】
【教师讲解】共同特征:发光、放热,且为氧化反应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氧化反应都能发光吗?都很剧烈吗?
【教师讲解】缓慢氧化
【演示实验】1.爆竹爆炸
2.粉尘爆炸
【学生讨论】以上的两种爆炸都产生了化学反应,这些爆炸产生的原因一般是什么?
【师生整理】可燃物的燃烧所释放的能量使产生的或周围的气体迅速猛烈地膨胀而引起了爆炸。
当然有一些爆炸是由于物理原因造成的。如:烈日下汽车轮胎的爆炸
【学生讨论】爆炸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为了防止爆炸的发生,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注意些什么?
让学生认识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1.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燃烧一定是化学反应B.燃烧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C.有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燃烧D.凡燃烧的物质,一定有火焰产生
2.发现室内煤气泄漏使人中毒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迅速做人工呼吸B.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
C.拨打急救电话120D.立即打开换气扇开关
3.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4.下列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铁生锈B.铁融化成铁水
C.酒精发出酒味D.食物腐败
【作业安排】课后习题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自我问答】
本节课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对知识理解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表格教案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1.了解燃烧现象。
2.了解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4.认识爆炸的条件、知道爆炸的利与弊。
5.了解一些常见的易燃易爆品使用安全知识,并学会火场逃生的方法。

1.物质燃烧的条件
(1)物质的燃烧
概念: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事例观察到的现象
硫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
红磷在氧气中的燃烧发出、放热、产生大量白烟
铁在氧气中的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镁条在空气中的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物质
燃烧反应的特征可归纳为:通常情况下:发光、放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没有氧气呀?
钠在氯气中燃烧
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燃烧的条件
①燃烧的条件
有可燃物与氧气(或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②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问题: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猜想_____、_____、______。
方案:根据猜想,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观察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对燃烧有什么影响。
实验:
对比实验观察分析与
推断
火柴可燃吗?
小石块呢?火柴可燃;
小石块不可燃火柴是可燃物;
小石块不是可燃物
室温下存放的蜡烛会燃烧吗?
点燃后呢?室温下存放不燃烧;点燃后持续燃烧达到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着火点
在空气中,已点燃的蜡烛能维持燃烧吗?
用烧杯倒罩住呢?在空气中持续燃烧;
用烧杯倒罩住火焰慢慢熄灭需要空气或氧气
结论:物质燃烧的条件(如下图所示):
反思与交流:
注意,哦!“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就像三角形的三条边,缺少任一条边,火就无法形成!
③燃烧中的火焰
可燃物燃烧有的有火焰,如石蜡、硫粉、液化气、酒精等,有的没有火焰,如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前者之所以有火焰,是因为可燃物在燃烧过程中易汽化产生可燃性气体或本身就是可燃性气体,气体燃烧产生火焰,而碳、铁等物质在燃烧过程中难汽化,无可燃性气体生成,故无火焰。
【例1】小明同学用一块棉手帕,放在盛有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的烧杯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棉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在火焰上点燃(如下图所示)。当火焰熄灭后,棉手帕完好无损。结合所需所学知识,分析实验中“火焰熄灭,棉手帕无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案:酒精溶液中的水蒸发吸收了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棉手帕的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所以棉手帕不会燃烧
2.缓慢氧化、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速度比较缓慢的氧化反应。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败等。
物质缓慢氧化时也会放出热量!
(2)自燃: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如果物质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散开,造成热量积累,就会越积越多,最终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便会发生自发燃烧。
过去,人们常说的“鬼火”“天火”就是自燃现象。当时,由于人们不懂自燃的科学原理,对自燃现象产生错误认识,产生迷信。
【例2】炎热的夏日,某化学药品仓库突然起火,造成了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经调查,发现该仓库存放的白磷包装严重破损。试分析失火的原因。
解析:从白磷着火点低和白磷自燃发生的条件去回答。
答案:白磷着火点为40℃。夏日气温较高,又因包装严重破损使白磷跟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发生缓慢氧化导致热量积累,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引起白磷自燃,导致火灾。
3.灭火依据什么原理
生活中的灭火实例:
实例方法原理
液化气燃烧关闭阀门隔离可燃物
草原大火在大火蔓延前方开辟隔离带
实验台上酒精失火湿抹布盖灭隔绝空气
炒菜时锅中油着火锅盖盖灭
山林火灾灭火枪疾风吹灭降低温度
油罐大火高压水枪喷
水灭火
哦!我明白了!灭火的原理就是打破灭火的条件,即
a.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
b.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c.使温度降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着火点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下表列出某些可燃物在通常状况下的着火点(或着火点的温度范围):
可燃物白磷红磷硫木材木炭无烟煤
着火点/℃40240260250~330320~370700~750
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在无特殊情况说明时,我们一般认为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变,即灭火时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其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例3】生活中发现火灾时,最常用的就是用水灭火。用水可以熄灭着火的木材,这是因为()。
A.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B.水的密度比木材大
C.水蒸发吸热,提高了木材的着火点
D.蒸发吸热,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且水蒸气又使可燃物隔绝空气
解析:破坏燃烧的三个条件(移走可燃物、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之一,就能灭火。在燃烧着的木材上浇水,水受热后蒸发吸收热量,一方面能使温度降低到木材的着火点以下,另一方面水受热产生的水蒸气又能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从而达到了灭火的目的。
答案:D
4.防火与火灾中自救
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灾难。因此,人们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利用火为人们造福的同时,也要学习一些必要的防火、灭火及失火自救等的知识和方法,防止发生火灾,以避免火灾给人们带来的灾难。
(1)一些常见的防火安全标识(如下图所示):
(2)几种常见的灭火器(如下图所示):
(3)使用家用电器、燃气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绝不违章操作。
(4)面对大火,必须坚持“三要”“三救”“三不”的原则,才能够化险为夷,绝处逢生。
①“三要”——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要警惕烟毒的侵害;
②“三救”——选择逃生通道自救、结绳下滑自救、向外界求救;
③“三不”——不乘普通电梯、不轻易跳楼、不贪恋财物。
④火警119。(如下图)
【例4】对于被困在火区的人员来说,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
A.烟很大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B.有烟雾的地方要蹲下或匍匐前进
C.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D.打电话报警、求救
解析:
A√较好地防止烟尘对呼吸道的侵害。
B√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烟尘随热气流对流到高处,此法有效防止烟尘呛入呼吸道。
C×打开门窗会造成空气的对流,从而导致火势的蔓延和扩大。
D√可有效帮助被困在火区的人员脱离险境。
答案:C
5.爆炸与防爆安全
(1)爆炸的概念:(化学)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空间内急速燃烧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放出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所发生的现象。
(2)面粉爆炸实验
①实验装置图(如下图所示):
②实验操作
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
③实验现象
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
④分析、交流
细小的面粉与空气接触很充分,当面粉被引燃时,会急速燃烧,从而在短暂的时间里聚集大量的热,在封闭的罐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形成爆炸。
(1)爆炸必须同时具备的条件:①有限空间;②急速燃烧;③短时间内产生大量气体和热。
(2)任何可燃性气体(如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气等)或可燃性粉尘(如面粉、煤粉、棉絮等)如果跟空气充分混合,在加热、点燃或火花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3)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安全常识
易燃物和易爆物在遇到明火、高温或撞击时,极易燃烧或发生爆炸。因此,在生产、运输、使用和贮存易燃物和易爆物时,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确保安全。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和煤矿内,都标有“严禁烟火”的字样或图标。防止爆炸的措施是严禁烟火和通风等。
(4)爆炸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和损失,但在受控制的条件下,也可以为人类服务。如定向爆破拆除楼房,开山采矿。
(5)几种危险品安全标识(如下图所示):
【例5】如下图所示的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大量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________;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②蜡烛没有点燃时③无盖小塑料筒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解析:燃烧具有“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短时产生大量的热和气体”就会爆炸。由题所给信息可知:塑料盖盖住金属筒→有限空间;鼓入大量空气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并充满容器+点燃的蜡烛→面粉尘急速燃烧→产生大量热和气体。具备爆炸的条件。
答案:(1)使面粉充满金属筒,与空气混合均匀(2)①②(3)严禁烟火(或保持通风)

6.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关系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
反应
条件有可燃物,跟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在有限空间里急速燃烧热量不及散失跟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跟氧气接触,热量不易散失,温度逐渐达到着火点
反应
程度剧烈异常剧烈缓慢缓慢转化成剧烈
反应
现象发热
发光爆炸不明显不明显到发热发光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有热量放出,只是反应剧烈程度不同
【例6】燃烧、(化学)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之间的相同点是()。
A.都剧烈发光放热B.都需要点燃
C.都属于化合反应D.都属于氧化反应
解析:
A×缓慢氧化是不剧烈发光放热的缓慢的氧化反应。
B×自燃是由于缓慢氧化造成热量积累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C×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而燃烧、(化学)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可能生成一种物质,也可能生成多种物质。
D√燃烧、(化学)爆炸、缓慢氧化、自燃都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其本质都是氧化反应,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
答案:D
7.燃烧的条件与促进燃烧
(1)只有在可燃物、氧气和温度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互相作用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时,燃烧才能发生。
(2)促进有利燃烧的措施:
①改善可燃物的品质,增大可燃物的纯度。如:用更易燃烧的燃料;用纯度较高的燃料等。
②增加氧气的浓度。如:使用纯净氧气;使用富氧空气;通风、鼓风等。
③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④提高可燃物的温度。温度越高,燃烧越快。
常见的燃烧现象是火焰、发光、发热甚至爆炸。不同的可燃物燃烧的现象也有所不同。燃烧现象除了与可燃物的性质有关以外,还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有关。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剧烈。值得注意的是,可燃物的燃烧现象还与燃烧空间有关,如果急速的燃烧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就会在短时间内聚积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例7】(实际应用题)下图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火炬“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①北京奥运会火炬内部贮有丙烷,丙烷除了易被点燃、火焰明显、价格低廉外,还有一个好处——主要成分是碳和氢元素,燃烧后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符合科技奥运、绿色奥运的要求。在此解决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通过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引燃圣火。此过程中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
③北京奥运会火炬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雨量的情况下保持燃烧。但要实现奥运圣火登顶珠峰,还需要解决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缺一,燃烧即被终止。
丙烷具有易被点燃、价格低廉、现象明显、绿色环保的优点,是绿色奥运首选的火炬燃料,即可燃物。
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焦点产生高温,使温度达到丙烷的着火点,从而引燃了圣火。
随海拔的升高,空气将变得稀薄,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在珠峰上点燃奥运火炬,最关键的问题将是珠峰空气稀薄缺乏氧气的问题。
答案:①提供了适当的可燃物②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③提供足量的氧气或空气
8.灭火的原理及灭火的方法
灭火与燃烧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过程,灭火就是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因此,考虑灭火的原理就必须从与燃烧的三个条件相对应的角度进行。
灭火原理燃烧条件
从燃烧区清除或隔离可燃物――→对应
必须具有可燃物
把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隔绝――→对应
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对应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根据灭火的原理,可以结合火灾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灭火方法。
(1)物质的燃烧需要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具备,而灭火只需破坏其中的任意一个条件即可。
(2)人们在生活中所采用的防火、灭火方法有时不只是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而有可能同时破坏几个条件。
【例8】俗话说“水火无情”,日常生活要注意防火。请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发现火势较大,大火有蔓延的可能,应马上拨打电话_____________报火警。
(2)如果你是救火现场指挥者,从灭火的原理考虑,应将灭火人员至少分成两支队伍开展工作,布置他们做什么?并请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被困在火灾区里,应采取什么自救措施?请说出其中两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灾后重建的设计者,重建房屋时,为防止再次发生特大火灾,应注意的问题之一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全国任何地区,向公安消防部门报告火警的电话号码都是119,这个号码应当牢记。根据这个号码,每年的11月9日,被确定为消防安全日。灭火的原理是清除或隔离可燃物、把可燃物与氧气(空气)隔绝或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针对灭火的原理,不难找到符合火情实际的灭火方法。
答案:(1)119
(2)第一支队伍用水灭火;用水是为了使可燃物冷却,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第二支队伍拆掉火灾区周围木房,产生隔离带防止失势蔓延(合理均可,但方法与解释原因要对应)
(3)用湿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低下身子沿墙壁或贴近地面跑出火灾区等(须注意是木质房屋)
(4)把木质房屋改成砖瓦结构房屋(合理均可)或木质房屋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

9.探究物质燃烧条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当研究的问题与多个因素之间有联系时,需要研究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先选取其中的一个因素,将除了这个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其保持不变,再比较、研究该问题与选定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再综合起来得出规律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其特点:每步只定性或定量研究一个因素,其他因素控制不变。
物质的燃烧,受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逐一选择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温度中的一个条件,控制其他条件不变,研究每个条件对物质燃烧的影响,然后对比分析,得出物质本身的性质、氧气、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研究可燃物的性质、氧气、温度对燃烧的影响,要依据控制变量法,在同样条件下,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
【例9】(科学探究题)资料: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
(1)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观察到的现象是:铜片上的红磷和水中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______________。
(2)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上图,乙、丙两个对比实验,完成了探究过程,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入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入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的事实是(填序号)______;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______。
(3)结合老师与小明设计的实验,小强设计了如上图实验装置丁。小明与小强的实验都比老师的实验有一个明显的优点。这个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甲中铜片上的白磷是可燃物,既跟氧气接触,又通过铜片的导热使温度达到着火点,因而发生了燃烧;要证明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必须控制可燃物和氧气两个必要条件不变,因此选择②④;要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就要控制可燃物和温度两个必要条件不变,因此选择③④;丁装置是密封的,因而可以防止反应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
答案:(1)燃烧了,产生大量的白烟(2)②④③④(3)防止污染空气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1958.html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