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梳理新部编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知识梳理

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由于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2.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3.“文景之治”

(1)措施: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他们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评价: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在历史被称为“文景之治”。

二、重难讲解

秦朝和西汉初期统治比较

方面

秦朝

西汉初期

赋税

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汉高祖实行“什五税一”;文景时期,把田赋降为三十税一

徭役

兵役

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

汉高祖让士兵还乡务农;文景时期,减轻徭役和兵役

刑罚

法律非常严苛,民众稍有不慎即触犯法律,一人犯法,亲族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刑罚极为残酷,有各种残害肢体的肉刑,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

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帝王

生活

修建豪华的宫殿和陵墓,肆意挥霍,穷奢极欲

生活简朴,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

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西汉初期国贫穷,休养生息来实行。减轻赋税和劳役,士兵回乡再务农。以农为本重农桑,以德化民废肉刑。勤俭治国反奢侈,“文景之治”府库盈。

相关阅读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教案课件的范文吗?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知识梳理新部编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汉的兴亡》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知识梳理

1.光武中兴

(1)新朝: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王莽的施政更加剧了社会动荡,引起各地农民起义,其政权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2)东汉建立: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3)“光武中兴”: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2.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2)影响: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3.黄巾起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起义军头裹黄巾,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

二、重难讲解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的比较

比较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朝代

西汉

东汉

皇帝

汉文帝、汉景帝

光武帝

措施

①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①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②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共同点

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知识梳理

1.淝水之战

(1)背景:强大后的前秦,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

(2)经过:383年,苻坚不顾上下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浩浩荡荡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以8万精兵应战,在淝水与前秦军前锋隔岸对峙。最终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3)影响: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原因:北方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而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不免困难重重。

(3)措施:北魏孝文帝力排众议,494年迁都洛阳,把百余万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人民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采用两汉、曹魏的官制、法律等。

(4)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3.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表现

①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②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③文化: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已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思想情感日益沟通,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2)评价: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重难讲解

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战役

时间

双方

胜利

影响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军、项羽

项羽

秦军主力被歼灭

官渡之战

200年

袁绍、曹操

曹操

为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208年

曹操、孙刘

联军

孙刘

联军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

383年

前秦、东晋

东晋

前秦统治瓦解;东晋在南方的统治暂时稳定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苻坚不顾民劳累,淝水之战大败退。鲜卑族人建北魏,迁都汉化做得对。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知识梳理新部编版

三国鼎立

一、知识梳理

1.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并招揽各种人才。在经济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占据黄河以北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经过: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2.赤壁之战

(1)经过:208年,曹军和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大败。

(2)影响: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式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转而经营关中,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四川、云贵地区。孙权一边把他的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一边又抢夺了刘备在湖北、湖南的势力范围。

3.三国鼎立

(1)建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国号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2)经济: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二、重难讲解

三国鼎立

国家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国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国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国

222年

孙权

建业

三、学法指导

对于本课重点内容,可以采用歌谣的形式进行记忆:官渡赤壁曹胜负,三国鼎立魏蜀吴。曹丕刘备孙权建,鼎立局面暂不变。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20387.html

更多

猜你喜欢

更多

最新更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