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准备教案课件的时刻到来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物理第十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导学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17.2欧姆定律
【导学目标】
1、掌握欧姆定律,能熟练地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电压、电流和电阻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解答电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课堂导学】
下表是第1节某小组的实验数据,
次数I/AU/VR/Ω
10.11.010
20.22.010
30.42.05
40.12.020
利用上表的数据计算每组的值,并与相应的电流I进行比较,我们发现
,
一、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的内容:
2、公式:
公式中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U——R——I———
二、欧姆定律的应用
1、在课本P78的例题1中,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用哪个公式来求?
2、在课本P79的例题2中,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用哪个公式来求?
3、为了解题方便和避免错误,解题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这两个同学解题中的错误之处。
2、做一做课本P79的习题。
【课后练习】
1、一个定值电阻接在某段电路中,当电压为1.5V时,通过的电流为0.15A,当电压增大为原来的2倍时,通过它的电流为A。
2、在探究电阻两端的电压跟通过电阻的电流的关系时,
小东选用了两个定值电阻R1、R2分别做实验,他根据实
验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请你根据图象比较电阻R1
与R2的大小,R1R2。(选填“大于”、“等于”或
“小于”)
3.一个20Ω的电阻,接在由4节干电池串联的电源上,要测这个电阻中的电流和两端的电压,电流表,电压表选的量程应为()
A.0~0.6A,0~3VB.0~0.6A,0~15V
C.0~3A,0~3VD.0~3A,0~15V
4、如图所示,将两电阻串联接入电路中,R1=5Ω,R1两端的电压U1=2V,R2两端的电压U2=4V。求R2的阻值。
5.如图所示,R1=4Ω,R2=8Ω,将它们并联后接在电源两端。如果说经过电阻R2的电流为2A。求流过R2的电流大小。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一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能说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正比、反比关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进一步熟悉控制变量法,学会观察、收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并尝试采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注重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关注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
1.运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设计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2.实验的评估和交流。
【教学难点】
1.运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设计和完成实验探究过程。
2.利用图像法进行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用:教学课件、演示实验电路、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规格不同的小灯泡。
学生分组用:电源、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
播放视频:
展示电路:一、播放视频:舞台音乐剧。
光束的强度、色彩随音乐的高低起伏而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以光束强度的迅速变化和声音大小的变化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产生进一步的思考,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
二、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展示电路演示板: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路(如图一所示),其中右边电路作为对比电路,完成下列操作:
1.如图一两个电路中接入两个标有“2.5V,0.3A”规格的小灯泡。闭合开关,观察两个小灯泡的亮度,现象如图二所示;
2.将左边电路中的小灯泡更换为“3.8V,0.3A”规格的小灯泡,观察两个灯泡的亮度,现象如图三所示;
3.在第2步的左边电路中再串联接入一节干电池,再次观察两个灯泡的亮度,现象如图三所示。
引导学生根据灯泡亮度的变化分析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变化,结合电路中的元件,提出问题:
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导体电阻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定量关系?
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利用更换电路中元件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出电流大小与电压和电阻有关,及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观看视频,分析光束强度以及乐曲声音大小变化的原因?
根据电路元件的变化,分析电流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新课讲授:
1.探究实验:
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2、探究实验:
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3.学以致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跟电压有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何种关系,说出猜想依据。
猜想1: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大。
猜想2: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3、设计实验:
选择合适的器材设计探究方案,并画出电路图。
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合理的实验:
①.你采用实验方法是。
②.实验中要记录的数据是。
③.你设计的电路图是。
④.选择的实验器材是。
⑤.怎样才能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4、展示学生关于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设计的电路图:
①.部分学生会通过改变干电池的节数来实现或通过学生电源来提供不同电压。
②.部分学生是通过滑动变阻器调节电压分配,从而达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
分析两种设计电路的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比较两种设计方案哪一种更容易成倍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更容易操作,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设计意图:低起点、小坡度、阶梯式设计问题,适当降低思维难度,增加学生课堂思维密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5、进行实验:
屏展动画: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
学生实验操作前出示以下“温馨提示”的内容,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温馨提示:
①.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②.及时记录测量数据;
③.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
④.开关闭合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最大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如何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并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6、打开《探究学习活动卡》(见附件1),开始实验探究:
动画展示实验操作过程: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地变化(便于测量),读出每次电阻R两端的电压值和通过的电流值,并记录数据。
(学生分为若干探究小组,组内成员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为评估实验的参考。)
7、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学生实验数据见附件2),得出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
进一步提出问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
提出利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的方法。
在坐标系中描点并画出函数图像,分析图像特点,确定结
论的正确性。(学生图像见附件2)
8、评估与交流:
小组交流讨论不同实验小组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得出实验
结论是本实验的关键点之一,因此应引导学生对整个实验
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做出客观的评估。
(以下作为参考问题)
①.你在实验过程中有哪些成功与不足之处?
②.比较你所在小组得出的实验结论与其他小组的实验结论有什么差别?
③.分析实验结论与开始的假设有什么差异。
④.分析产生实验误差的原因。是关键点之一,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全过程进行评估。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一方面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对数据更深入的分析,得出电流与电压的定量关系。)
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提出问题:通过导体的电流跟导体电阻有怎样的关系?
2、猜想与假设:
它们之间可能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猜想1:导体的电阻越大,通过的电流越小。
猜想2: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设计实验:
以提问方式进行引导:
①.控制哪些量改变哪些量?
②.如何改变电阻?
③.怎样才能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根据讨论的结果确定设计方案,如下图:
4、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过程:
(1)闭合开关后,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为适当值。
(2)更换不同电阻(成整数倍地变化),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记录通过的电流值。
5、分析与论证: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学生实验数据见附件3),得出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
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
在坐标系中描点并画出函数图像,分析图像特点,确定结
论的正确性。(见附件3)
6、评估与交流:
学生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思考在探究中哪些问题不清楚,实验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操作中会造成误差的因素可能有哪些——通过评估,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总结,不断提高。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而且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会欧姆定律发现的逻辑过程,感受实验成功的喜悦。)
三、想想议议:
利用“探究电压与电流的关系”的实验数据计算
并与电阻R比较,看看电阻R与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理解并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为欧姆定律的学习做好准备。)
根据已掌握的电学知识猜想电流大小与电压的定量关系。
小组讨论分析问题,设计探究方案,画出电路图
分析讨论:
这两种设计方案如何完成实验探究,并比较两种设计方案的准确性和操作难易度。
明确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借助《探究学习活动卡》完成实验探究。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在坐标系中描点并画出函数图像,结合图像特点确定结论的正确性。
引导学生对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根据已掌握的电学知识猜想电流大小与电阻的定量关系。
分析讨论:
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值时如何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认识到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控制电压的重要作用。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并画出函数图像
引导学生对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得与失。
分析讨论:
电阻R与的关系
三、盘点收获
梳理、巩固节课所学的知识组内讨论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及时总结在知识与学习方法上的收获,使知识内化形成学生的能力。)学生交流讨论做合理有效的整理。
四、课堂检测见附件2。(教师巡视指导)完成练习。
五、布置作业1.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如何改进实验才能减小误差?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一、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导体电阻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定量关系?
1.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
2.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
【教学反思】:
一、本案例的“亮点”:
1.导入实验步步推进,具有明确的指向性:由小灯泡亮度的变化分析出电流大小的变化,根据电路中元件的变化引出电流大小与电压和电阻有关。此时再提出要探究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定量关系这个重要问题,起到以疑生趣,以趣激趣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求知欲望。
2.教师合理启发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电路,亲自动手实验,分析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3.动画展示实物电路的连接过程及实验操作过程,降低实验操作中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完成实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中易出现的问题:
1.在实验探究过程环节,由于对学生操作能力估计过高,实验时间过长,实际完成的实验并不是很理想。
2.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授课环节过长,反馈练习环节有些仓促,没有起到很好巩固的效果。
附件1:
探究学习活动卡
一、实验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大小与导体电阻和导体两端电压的定量关系?
1.实验电路图:
2.根据电路图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表一:保持电阻不变时,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请注意:调节滑动变阻器可以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及时记录电压、电流的值。
实验次数电阻R/Ω电压U/V电流I/A
1R=
2
3
表二:保持电压不变时,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请注意:更换阻值不同的电阻后,要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应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保持个定值,观察电阻并记录电流的值。
实验次数电压U/V电阻R/Ω电流I/A
1U=5
210
315
3.实验结论:
①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
②在导体两端电压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
4.图像法处理数据:
附件4:
反馈练习:
1.根据欧姆定律,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小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这段导体的电阻就越大
C.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D.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这段导体中电流就越大
2.某导体两端的电压为5V,通过它的电流是0.1A,该导体的电阻是Ω;若它两端的电压为2.5V,则通过它的电流变为;电阻是Ω。
3.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1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由b端移到a端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变大
B.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都变小
C.电压表的示数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D.电压表的示数变小,电流表的示数变大
4.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定值电阻上的电流与两端电压关系的是
5.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R的滑片P向左移动,在此过程中()
A.电压表V1示数变小,电压表V2示数变大
B.电流表A示数变小,电压表V1示数不变
C.电流表A示数不变,灯泡L亮度变亮
D.电压表V1示数不变,灯泡L亮度变暗
6.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选填“断开”或“闭合”)状态。
(2)小明按左图连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有示数,其原因可能是(只填序号)
A.电流表断路
B.R断路
C.R短路
(3)排除故障后,小明将5Ω的电阻接入电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1.5V,电流表示数(如右图所示)为A.
(4)小明再分别换接10Ω、15Ω的电阻,重复实验,得到表一中另两组数据。分析表一数据,可得出结论:保持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
比。
电阻R/Ω51015
电流I/A0.150.10
表一:
(5)小丽在做此实验时,每次只更换电阻,测得相应的电流值,如表二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她无法得到与小明相同的结论,其原因是。
电阻R/Ω51015
电流I/A0.30.20.15
表二:
7.做探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的实验。实验中可供使用的器材有:
A.电流表(量程0~0.6A,0—3A)
D.电压表(量程0~3V,0—15V)
C.定值电阻R1(阻值为30Ω)
D.定值电阻R2(阻值为10Ω)
E.滑动变阻器Rl(10Ω,2A)
F.滑动变阻器R2(100Ω,1A)
G.干电池二节(一节电压为1.5V)
H.开关S一个,导线若干。则:学
现利用以上部分器材,操究“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要求实验
过程中电流表的最大示数能超过电流表量程的一半,同时又考虑操作的方便,则:
(1)用来探究的定值电阻R应选,滑动变阻器R应选(选填实验器材前的字母代号),电流表的量程宜选。
(2)、根据实验要求,在如图所示的虚线框内,正确画出实验所需的电路图。(其中,部分电路已画出)
(3)、根据所画的电路图,用笔代替导线将实物图连接起来,要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滑动阻值变小,使之成为符合实验要求的电路。(其中,部分导线已连好)
(4)某小组的同学还想通过此连接好的电路测量所选定值电阻的阻值。如果要比较精确测量所选定值电阻的阻值,要求电表的指针至少达到量程的三分之一,同时又要防止损坏电表,那么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阻值变化范围是Ω。
附:反馈练习答案:
1.D;2.50,0.05,50;3.A;4.A;5.A;
6.断开,B,0.3,反,没有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7.D,E,0——0.6A,0—5
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内容
3.4.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
节题
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建议
第1节
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1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进一步熟悉实验探究中常用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根据探究目的设计电路。
3、会同时使用电压表、电流表,会用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4、会观察、收集、分析实验中的数据,并尝试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
5、能说出电流与电压电阻成正、反比的关系。
1、教材明确了两个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和“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是课标要求的必做实验。
2、一节课的课堂上完成两个实验探究比较困难,会淡化探究的过程,建议重点做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探究,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在实验中能够做出自变量电压的取值在实验中电压的变化区间内取值,对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的电压形成感性认识,在后续分析电路中有铺垫作用。
3、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可以教师引导下设计。学生会操作,收集数据。注意更换电阻的时候,需要断开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移到阻值最大的地方。
第2节
欧姆定律
1
1、理解欧姆定律,包括对公式及变形公式的理解,明白三个物理量的关系。
2、能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计算,学会解答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养成良好的解答电学问题的习惯。
1、注意欧姆定律并不是上一节课的实验结论,而是欧姆经历了大量的实验归纳得出的。——进行一次实验的特殊性(我们探究只用一个电阻,做了一次实验)与多次实验的普遍性的区分。
2、课堂上应设计对欧姆定律的理解的教学过程,如U、I、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三个量的关系的正确理解,突出电压变化,电流变化,但是比值不变,即电阻不随电压的改变而改变。熟练用欧姆定律及其变形公式计算。增加某电阻两端电压变化(2个或更多电压值),求电流。
区分公式的数学意义与物理意义。区分电阻计算式R=U/I,与电阻的大小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理解电阻的含义。
3、对于初三学生进行欧姆定律的计算,已经有了计算的规范性的习惯,三个量的公式变换计算很轻松。本课要增加一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后求电流的类型题,并将其作为重点,突出计算中角标的书写、欧姆定律变形R-U/I的理解。
第3节
电阻的测量
1
1、知道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阻的原理。
2、会同时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导体的电阻。
3、熟练电学仪器使用、连接电路的技能
4、加深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理解
1、学生实验,进一步熟悉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2、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独立设计设计实验、进行操作、收集数据的过程。
3、先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求出每组电阻进行对比,教师引导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强化对欧姆定律公式以及变形公式的理解。
4、在上述问题清楚的处理的基础上,换成小灯泡,重复测量定值电阻的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发现问题,试着解释。
5、这个实验是学生首次独立进行连接电路收集数据,在连接电路中会出现很多现象,导致不能顺利搜集数据,教师应搜集记录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故障,并在总结中进行原因分析
第4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1
1、能根据欧姆定律以及电路特点,解决串并联电路中的问题
2、通过实验、理论推导得出串并联电阻的特点。
3、通过解题锻炼思维能力,能从做简单的具体的定量计算迁移到定性分析。养成良好的审题、解题习惯。
1、根据的大连地区的要求,教学中需要的出串、并联电阻的公式,在计算中可以直接运用。串并联电阻的计算着这节课的新内容
2、建议按照教材提供的例题,用已有的知识,避开电阻公式进行计算,然后再用推到出的电阻公式用另一种方法计算,让学生体会到电学计算中多途径解决问题思路。
3、本课教学突出欧姆定律的应用,切记做成没有实际意义的计算题专题,充分利用例题计算的结果,强调串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的理解。如P83和P84页例题1和例题2后,都有“由上面的例题可以看出………”,教学必须引起重视。
4、两课时的处理方法:可以串、并联各一节,以串联电路为例一节课的内容包括:
1)例题:不涉及串联、并联电阻计算公式的计算,体会欧姆定律与串并联电流电压特点综合运用。
2)对例题计算进行解释。
3)例题类型的串联电路定性分析
4)推导串联电路电阻,并解释串联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的原因。
用串联电阻公式进行串联电路计算。
习题课:动态电路分析
1
1、熟练判断滑变、开关通断引起的电路中电阻的大小变化
2、熟练运用欧姆定律根据电阻的变化判断电路中的电流的变化。
综合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欧姆定律分析部分电路的RIU的变化。
可以根据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确定是否增加习题课
若将串、并联分两节课进行,则在一节课中应同时完成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
若一节课中完成两个例题及穿并联电阻的推导,则需要加此习题课。
保证前后节教学的联系。
复习与检测
1
完成巩固知识、建立知识联系、总结学习方法、沉淀学习过程。
1、梳理本章的知识,使知识网络化、结构化;
2、总结方法——本章教学中的涉及到的学科思想方法知识化呈现,能力化运用。尤其是两类实验——探究性实验:探究一个物理量随另一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测量性实验:测电阻,总结电学实验方法,进行训练。
3、典型题分析——提升知识运用能力,规范熟练物理解题过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本章典型题:
1、识记了解类: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结论,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电阻公式。
2、技能类:测量电阻,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连接实物,画电路图。电学实验规范。
3、理解类:欧姆定律以及变形公式R=U/I的理解
4、探究类:规律的探究——两个物理量相关性。
5、应用类:串并联电路的计算,定性分析
分享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8849.html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