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先进的科学技术》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了解造纸术的发明,认识造纸术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知道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知道《九章算术》。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作出的杰出成就;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过程与方法:
课前收集各种书写载体,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图片,就造纸术发明的必然性、时代性和对世界的贡献展开讨论并发言,能整理、归纳秦汉时期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杰出成果,并能制作成简单的表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并能从学习中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
利用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产生使命感。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讨论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会制作表格的制表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步认识多种途径收集史料的学习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各学科知识的迁移。
教学用具:
实物教具:
竹木简、帛、树皮、树叶。
投影片:
龟甲、兽骨、青铜器、玉器,蔡伦、张仲景、华佗。
多媒体课件:
“造纸术传播的时间及方向”。
备课思路:
由于本节课不属于历史课程标准的重点,对于本课的知识,只要求掌握在了解、知道这一层面。因此,我们认为本节课教学目的应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的培养上。
具体如下:(1)利用教材的内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2)培养学生收集史料的能力。课前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收集有关的书写材料;一组负责收集张仲景、华佗的故事,在活动过程中锻炼学生动手、动脑、多途径收集资料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归纳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政治、经济的特点,指出秦汉时期国家大统一,封建经济繁荣,促进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秦汉先进的科学技术。
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说说本节课讲几个问题?
学生:三个。
老师:对,讲三个问题: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的发展;数学成就。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板书)
1.纸发明前的书写材料(板书)
(由事先已做好准备的同学代表发言并将相应的图片、实物投影、展示出来)
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玉器——竹木简、帛
原始社会——商朝——西周——春秋
(向学生介绍一种学习方法:多途径收集历史资料的方法)
老师:在造纸术发明前,世界其他国家用什么做为书写材料呢?印度人用白树皮和棕榈树叶、欧洲人用羊皮、罗马人用铜板、苏美尔人用泥板做为书写材料。请同学们讨论,这些书写材料有何缺点?(用两分钟时间自由讨论后,请学生发言,老师归纳)
老师:总而言之,在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了人们从事造纸术的研究。
2.造纸术的发明:(板书,并投影“汉纸出土的地点”“甘肃放马滩出土的纸”)
从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的一些地方都先后出土了西汉时期的纸,其中甘肃天水放马滩一座西汉初期的墓里出土的古纸残片,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叫絮纸。是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而发明的。什么叫“积漂絮成絮片”呢?(由学生看书讲解)
学生:西汉前期,生产蚕丝需要将吞丝煮烂,浸在水中反复捶打成丝绵,这个过程叫“漂絮”。工匠们在“漂絮”时发现有一些残絮遗留在席子上形成一层薄膜,晾干后就成为一张薄薄的丝棉片,可以用于书写。
老师:但这种絮纸质量差,原料贵,产量不高。后来,人们用麻为原料造出植物纤维纸,但是,这种纸的原料少,成本高,无法大量生产。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造纸术。
3.蔡伦改进造纸术:(投影:“蔡伦”)
老师: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为造纸原料,这种造纸方法,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成本,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因蔡伦曾被封为龙亭侯,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公元3—4世纪,纸的使用在我国已相当普遍。
4.造纸术的传播及对世界的贡献:(多媒体课件:造纸术传播时间及方向,由学生看书回答并讨论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老师总结)
教师: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也是我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的造纸术传播开来以后,取代了当时各国不理想的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二)医学的发展(由学生回答医学方面的成就)
1.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板书)
秦汉时期,中国有很多著名医学家,其中成就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他们对我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所谓“伤寒”是指各种伤风感冒,和今天我们所指的“伤寒病”不同。“杂病”则是以内科疾病为主。这部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历代医生和张仲景本人对“伤寒”“杂病”在诊断、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伤寒杂病论》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对以后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张仲景是中国古代卓有贡献的医学家,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华佗——“神医”“麻沸散”(板书)
华佗也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生,他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华佗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据《后汉书》记载:华佗让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不一会儿,药剂发生作用,等到病人失去知觉后,他切开病人的腹腔,把“积聚”(肿瘤之类的东西)切掉,然后再把腹腔缝合起来。这个手术即使在现在,也仍然是比较大的手术。华佗成功地使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来做外科手术,在世界上占有领先地位。华佗医术高明,又具有救死扶伤的精神,被人誉为“神医”。(让学生讲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从中感受他们身上的优良品德和高尚情操)
(三)数学——《九章算术》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九章算术》记载的主要数学成就)
《九章算术》是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数学专著。它不是一时一人的著作,是经过很多人长时间的修改删补,到东汉时期才形成定本的。《九章算术》全书收有246个数学问题,分作九大类,就是“九章”。它的叙述方式以归纳为主,先给出若干例题,再列出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全书系统总结了从先秦到东汉初期的数学成就,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它的特点就是和当时的实际需要密切相结合,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特色,一大优点。它的出现,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学生阅读课文小字,了解“勾股定理”特例和“游珠算盘”,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先进的科学技术,其表现在: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医学方面的两位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以及数学著作《九章算术》。
课堂讨论:秦汉时期科学技术取得突出成果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设计制作秦汉时期科技成就表(强化制表的学习方法,将被评为优良的作品展示出来,对于差的给予指导)
科技领域(3分)代表人物(4分)时间(5分)主要成就(8分)
老师的评价
优(17—20分)良(12—17分)中(9—12分)差(9分以下)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发明与改进,能够简要说明造纸技术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产生的巨大影响。
知道秦汉时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在医学领域做出的杰出成就。
了解我国现存最早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知道秦汉时期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分小组确立研究主题,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各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各尽其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多途径探究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点拨,学生各组分配角色,陈述、讲解本纪的研究成果,培养集体合作的精神,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秦汉时期科学技术成果的学习,认识到秦汉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从中感受我国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优良品德,激发民族自豪感,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知识属于一般了解的内容,重点应该放在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特别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如何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老师:
1、指导学生确立研究主题,提供查阅资料的方式及书刊。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内容另设定教学主页与副页,主页与副页采用交互的形式、教学主页是板书的设计,可设计出边学习部分内容边出示板书的内容,副页的内容可按照教材内容的顺序或老师讲课的顺序加在相应的主页后面。
学生:
1、利用各种资源(图书、互联网)收集有关造纸术、医学、数学方面的信息,并能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对自己所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
2、协助老师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指导自学探究法
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活动课相结合的综合课型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将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确定研究目标,亲自动手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适当给予点拨。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那么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秦汉)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对外民族交往,哪位同学能总结秦汉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大一统)秦汉时期政治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昌盛,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这个时期的科技文化在一些领域中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那么,在科技领域中究竟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7课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我们学完这一课,你一定会被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所震撼,你也一定会因为你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和自豪!
讲授新课
课前准备说明:
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每组推荐两名同学组成评委,老师公布评价标准与规则。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第一组)
小组主持人:只要提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四大发明。造纸术是四大发明之一,纸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随时与我们相伴。那么,你知道我国最早在什么时候开始有纸张出现的,它的出现为人类文明带来了什么?下面请我组A同学为大家介绍纸出现之前我国使用的书写材料。
学生A:多媒体演示——甲骨文、金文、竹简、丝帛的图片、文字,并配有解说。
提问:根据刚才的演示,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
演示:东方朔进谏汉武帝所用的竹简需两个大力士抬着进宫(图片),说明其笨重。
主持人:随着两汉经济的恢复,文化的发展,学校的兴建,读书的人多了起来,竹木的和丝帛越来越不能适应书写的需要。因此,时代需要一种既简便又能普及使用的书写材料,造纸术便应运而生。
学生B:我国最早的纸的发明过程。
我国人民自古种桑养蚕,西汉养蚕业尤为发达。劳动人民在长期制作处理茧丝的过程中发明了絮纸。工匠们在漂絮时发现有一些残絮遗留在席子上形成一层薄膜,晾干后就成为一张薄薄的丝棉片,可以用于书写。后来人们改用植物纤维为原料,通过同样的操作过程,制造出最早的纸。
演示:西汉早期麻纸(放马滩出土的纸)。
它反映出西汉的造纸技术己有相当水平,但西汉的纸使用起来还不太理想,质脆,书与不流畅。当时人们还谈不上重视它,只把它作为一种废物利用的副产品看待。到东汉,造纸技术有了突破和创新,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纸。
学生C:造纸术的改进和普遍使用。
演示:“蔡伦像”、造纸原料(树皮、麻头、胶布、旧鱼网)。
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使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料,扩大了原料来源,使纸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高。105年,蔡伦正式将这种纸献给朝廷,从此在全国推广,人称“蔡侯纸”。蔡伦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演示(文字):一位美国作家写了一本《历史上最有影响的l00人》其中蔡伦被排在第一位。
学生D:汉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演示:图片,配合讲解。
主持人:当中国发明和广泛使用纸的时候,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用什么作为书写材料呢?请我组E同学为大家介绍。
学生E:造纸技术的传播。
演示:一些文明古国使用的书写材料。
地区材料缺点
古埃及植物纸草易发脆断裂、难保存
古希腊羊皮太贵
古巴比伦泥板笨重
古印度白树皮、树叶难保存
演示: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动态、按时间顺序)。
主持人:关于我国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已给大家讲解完毕,请大家思考,我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小组讨论,选代表发言;老师适当点拨、评价,给予鼓励)
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动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医学(第二组)
主持人:中医药学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另一个奇葩,秦汉时期名医辈出,其中成就突出、影响最大的是东汉两大名医。下面请我组A同学为大家介绍“医圣”张仲景。
学生A: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学生演示:张仲景像、《伤寒杂病论》书影。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当时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使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学生B:讲述一个有关张仲景治病救人的故事。(掌声鼓励)
主持人:有人说“医学之有张仲景,犹如儒学之有孔仲尼”,可见其在医学界的重要地位。
学生C:“神医”华佗。
学生演示:“华佗像”和《五禽戏》。
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他还创制了一套模仿虎、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来锻炼人身体各部位的医疗体操,即“五禽戏”,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受益良多。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个有关华佗行医的故事?(学生介绍完毕,老师评价、鼓励)
数学(第三组)
主持人:请问你们从小到大都学过哪些数学运算方法?(学生回答略)
我们的祖先在征服自然的长期劳动与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发明和发现了许多领先于世界的运算方法和技巧,秦汉时期成就最大的是《九章算术》。
学生演示:《九章算术》图片及简介。
《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它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的计算方法,其中有关负数的运算方法、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在当时是世界最先进的算术。《九章算术》标志着我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体系的形成。隋唐时传入朝鲜、日本,现已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教师根据情况适当补充)
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造纸术、医学、数学三方面学习了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同学们,你学完这节课,面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这些神奇的发明、创造,你有何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引导。
学生发言略。
教师点拨:人的创造力是不可估量的,“人是人的上帝”。
文化的繁荣昌盛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反过来,先进的科技文化又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要“科技兴国”。
课堂评价
评价标准:(1)课前材料收集的详实、丰富程度;(2)小组成员的合作、参与情况;(3)课堂中陈述的观点是否科学合理;(4)表现形式是否多样、独特。
评价过程:各组评委逐项亮分,学生发表意见,最后师生确定总分,选出最佳小组、最佳成员,将分数记入档案。
布置作业
制作表格,归纳、整理本课所学的科技成就。(巩固所学历史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能力。设计的表格形式不限,但力求科学合理、新颖独特。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收入档案袋。
七年级历史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复习课学案2鲁教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复习课学案2鲁教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七年级历史上册《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复习课学案2鲁教版
第24课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二)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后期,在文学艺术领域里,涌现出以鲁迅、郭沫若、赵树理、丁玲、徐悲鸿、聂耳、冼星海等为代表的一批巨匠;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成为进步文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联系旧有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后期的时代特征是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抨击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是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和民国时期进步的文学艺术家;
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考生看榜图》,质疑此图反映了什么?并对此做简要评价。引导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已经不能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必须进行变革。从而引而新内容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新式学堂的出现、新式教育体制的拟定和科举制度的废除。
2.了解中国近代后期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
3.了解近代后期进步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自学指导:
自学要求: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文,在课本上勾画出基本的知识点,自学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同学之间补充完善,完成自学任务。学生展示自学成果的过程中,教师出示《京师大学堂》、鲁迅、《义勇军进行曲》等相应的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
1.我国近代前期的新式教育体制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2.近代进步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是什么?
3.完成下表:
近代进步文学、艺术家作品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废除的时间起点是1906年。
2.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然后指出:民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历史赋予民国时期文化的新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民国时期文化的主旋律——宣传科学进步,反对迷信落后;追求人民民主,反对专制独裁;讴歌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进步的文学艺术家都是高奏主旋律的。教师可以选择课本上任何一位文学家或艺术家的代表作,重点分析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揭示其讴歌光明,鞭挞黑暗。激励人民英勇奋斗的巨大号召力,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然后,启发学生效法教师,选择课本上另外一位文学家或艺术家的代表作去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指导学生按文学、艺术分类,编制“民国时期进步文学艺术家成就简表”。这一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或在课上完成,或在课下完成。这一活动对学生理解、记忆众多的知识点是有帮助的。
教师点拨: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学习西方,改革教育,创办新式学堂;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京师大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后来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新式教育体制,废除科举制度。
师生探究:
1.清朝晚期为什么要变革教育制度?
2.对照《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里的课程,课时与今天课程、课时设置,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这种不同?
3.出示鲁迅《狂人日记》中的一段,播放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看他们各主要怎样的主题思想?
教师点拨:
1.清朝的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为清朝统治者培养了忠实的奴仆。而清朝后期随着闭关政策的破产,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而科举制度培养的人才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形势的需要,所以清政府开始逐步变革教育制度,向新式教育制度迈进。
2.《奏定学堂章程》设有“读经”“讲经”课,我们的课程表没有。它里面没有我们今天的化学、音乐等课程。另外,我们今天的政治课它叫“修身”,数学课它叫“算学”,生物课它叫“博物”,美术课它叫“图画”,体育课它叫“体操”。
两者相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奏定学堂章程》规定有“读经”“讲经”,而且所占课时比例很大,反映出它还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的色彩。
3.鲁迅的《狂人日记》借狂人之口,大胆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罪恶,批判了黑暗的封建制度。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激发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争取民族解放的信心和斗志,建国时被定为国歌。
课堂延伸:
1.如果你生活在清朝晚期,你会从哪个方面来培养自己?为什么?
2.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激励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斗志。现在我们已经建立了新中国,人民政权也得到了巩固,再把它作为国歌,是否已经过时了?
教师点拨:
1.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着想,以国家兴亡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2.《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亡的关头,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激励和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志和信心。现在我们受剥削受奴役的历史虽然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我国现在仍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经济还比较落后,而且世界上的一些反华势力也不断地对我国进行破坏,妄图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义勇军进行曲》激励全国人民勿忘过去,发奋图强,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没有过时。
总结:
按照下面的纲要信号梳理本课知识:
近代教育制度变革科举制度不适应近代中国的需要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废除科举制度文学艺术家文学家作者作品鲁迅《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郭沫若《屈原》茅盾《子夜》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艺术家徐悲鸿《愚公移山》聂耳《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黄河大合唱》
文章来源:http://m.jab88.com/j/17281.html
更多